英國石油公司(BP)27日宣布,執行董事杜德里(Bob Dudley)將成為新任執行長,並表示計劃出售300億美元資產以籌資支應漏油案善後支出。BP同時公布,上季因提列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相關費用而虧損171.5億美元,創歷來最大單季虧損紀錄。
54歲美國籍的杜德里預定10月1日接任執行長,將是BP首位非英藉執行長。BP此舉意在修補形象,10月將卸任的現任執行長海華多次失言已惹惱美國各界。海華說:「我相信若我繼續留任,公司在美國將難有進展。所以為了BP,特別是美國的BP,我下台是對的。」
除永久封堵漏油、清理油汙,以及挽救BP形象外,杜德里還將督導在未來18個月內,出售價值高達300億美元的資產,以強化公司財務。
杜德里說封堵破裂油井是優先要務,並計劃與墨灣沿岸居民及華盛頓當局重建關係。但他否認BP的文化導致此次墨灣漏油的大災難,他說BP會繼續挑戰業界較困 難的開發案。BP說,待出售資產主要將來自價值高達2,500億美元、探勘及生產的投資組合,取捨標準將是「對其他公司的價值高於對BP的價值 」。海華說,出售資產後,BP每日的石油與天然氣產量可能減為350萬桶,低於目前的近400萬桶。
BP同時公布,因漏油案支出達322億美元,導致第二季大虧171.5億美元,創歷來最大單季虧損紀錄,且遠遜於去年同期的獲利43.9億美元。這是18 年來BP首見虧損,漏油案支出包括因歐巴馬總統施壓而成立的200億美元賠償基金,及截至目前為止的29億美元費用。但BP強調財務依然強健,上季營收銳 增34%至758億美元。扣除漏油支出及其他營業外成本,重置成本獲利為49.8億美元,與路透訪調分析師的預估一致。
BP股價27日在倫敦交易所盤中下跌近3%,報每股404.8便士。該股前一交易日因傳出執行長換人做的消息,大漲近5%。海華離職將獲得一年薪水 104.5萬英鎊(161萬美元)、擔任BP旗下TNK-BP公司非執行董事,並保有退休金帳戶內的1,100萬英鎊。海華也保留因長期績效而獲得的認股 權,若BP股價回升,這些股票可能值數百萬英鎊。
至於BP董事長思文凱(Carl-Henric Svanberg)則表示無意自行辭職,他說董事會也沒有人建議他辭職,儘管部分投資人指責他捍衛BP不力。
【2010/07/28 經濟日報】
Source
--
沒想到造成這麼大災難的ceo還能拿到這麼多退休金,看看墨西哥灣的污染,海華萬死不足一辭阿!
2010/07/28
英油總裁放逐西伯利亞
2010-07-28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英國石油(BP)受到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影響,公司錄得驚人的一百一十億鎊(約一千三百二十億港元)季度虧損,為英國企業史上最大虧損金額。行政總裁海沃德(Tony Hayward)於十月離任後將被放逐到俄羅斯荒蕪的西伯利亞。
BP先後耗用了二百零八億鎊(約二千五百一十億港元)進行清理油污等善後工作,令公司十八年來首度出現赤字。該公司周二宣布,從海上鑽油台「深海水平綫」(Deepwater Horizon)四月在墨西哥灣發生爆炸引發漏油事故到六月期間,公司虧損一百一十億鎊。
英國石油同時公布出售一成油氣資產的計畫,冀可在未來十八個月內籌得資金一百九十四億鎊,以鞏固財政和為公司「瘦身」。
在「深海水平綫」事故後被視為「待決死囚」的BP行政總裁海沃德(Tony Hayward),前途已有定奪,他將於十月離任,然後安排到BP與俄羅斯合資企業TNK-BP設於西伯利亞的公司,擔任非執行董事。
TNK-BP總公司設於莫斯科,股份由TNK及英國石油各佔一半,轄下油田位於俄羅斯境內的凍土荒原,油田所在地正是昔日蘇聯時代用作放逐政敵,令政敵與世隔絕的地方。
Source
BP先後耗用了二百零八億鎊(約二千五百一十億港元)進行清理油污等善後工作,令公司十八年來首度出現赤字。該公司周二宣布,從海上鑽油台「深海水平綫」(Deepwater Horizon)四月在墨西哥灣發生爆炸引發漏油事故到六月期間,公司虧損一百一十億鎊。
英國石油同時公布出售一成油氣資產的計畫,冀可在未來十八個月內籌得資金一百九十四億鎊,以鞏固財政和為公司「瘦身」。
在「深海水平綫」事故後被視為「待決死囚」的BP行政總裁海沃德(Tony Hayward),前途已有定奪,他將於十月離任,然後安排到BP與俄羅斯合資企業TNK-BP設於西伯利亞的公司,擔任非執行董事。
TNK-BP總公司設於莫斯科,股份由TNK及英國石油各佔一半,轄下油田位於俄羅斯境內的凍土荒原,油田所在地正是昔日蘇聯時代用作放逐政敵,令政敵與世隔絕的地方。
離職補償金方面,在BP任職二十八年、現年五十三歲的海沃德可獲一千零八十萬鎊(約一億三千萬港元),包括一年薪酬(一百零四萬五千鎊),以及從五十五歲開始領取的退休金。
海沃德去後留下的行政總裁空缺,將由五十四歲美國人達德利(Bob Dudley )於十月一日接任。達德利現為執行董事,是負責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善後處理的主管,他就任後便會成為BP歷來首位美國人行政總裁。Source
當前國際經濟危機不確定性問題及應對思路
7/28/2010 10:18:00 上午 張貼者: Quote Bar
文章分類: 總體經濟
文章分類: 總體經濟
作者:楊聖明
日期:2010/07/27
目前,儘管世界經濟出現了種種復蘇跡象,但是經濟危機並沒有真正過去,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對此,如果認識不足,處理不好,危機仍有反彈的可能性。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必要進一步認識這些不確定因素,並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
一、當前經濟危機不確定性的主要表現
1. 政府債務的不確定性。此次經濟危機爆發前,美、英、日等發達國家以及轉軌國家的政府都有不少債務。危機來臨之後,為了拯救金融業,各國政府向金融機構注入 的"流動性"達到天文數字。其結果是,金融業雖然有了復蘇跡象,但政府部門卻增加了巨額債務和赤字。因此,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演化成財政危機,出現了一 些"國家破產"或"政府破產"現象。美、日等國的財政都陷入泥潭,短期內難以自拔,這對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
2. 失業問題的不確定性。根據傳統經濟理論,隨著經濟的復蘇,失業人數或失業率應相應下降。然而,這種趨勢在西方發達國家尚未出現,有的國家失業問題還在惡 化。嚴重的失業問題是社會動盪的根源之一,如果不能妥善解決該問題,必將出現社會危機。經濟危機一般包含金融危機、財政危機和社會危機三個階段。第一階段 已基本過去,而第二、三階段何時結束,仍不確定。
3. 虛擬經濟的不確定性。美國次貸危機的實質是金融衍生品的惡性膨脹及由此造成的全球連鎖反應。而美國政府欲加強對華爾街金融衍生品的監管,又遭到銀行家、金 融家的強力抵抗。金融自由與金融監管之間的尖銳矛盾,在2009年的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進一步暴露出來。當前全球的虛擬經濟規模究竟有多大,應該如 何對華爾街金融衍生品進行監管,這些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4. 實體經濟的不確定性。要全面解決經濟危機問題,一方面,應繼續治理高度膨脹的虛擬經濟;另一方面,也許是更重要的方面,則是大力強化實體經濟,找准新的實 體產業,以確定新一輪大規模固定資本投資的正確方向。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走出經濟危機。在歷史上,鋼鐵業、汽車業、建築業、資訊業等都曾作為帶頭產 業,帶動歐美經濟一次又一次闖過經濟危機,走向繁榮。而綠色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生命與生物產業、海洋產業,哪個是當前帶頭產業?美國奧巴馬政府在宣佈 其出口新戰略時,所選擇的先導產業是:環境產業和服務、可再生能源、醫療保健和生物技術等。這些產業是否為正確的投資方向?各國的情況千差萬別,其投資方 向也難一律。因此,在找准投資方向和產業上,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5. 刺激經濟政策進退的不確定性。2008年經濟危機襲來之時,各國都採取了刺激經濟的政策。這些政策防止了經濟跌入深淵,並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復蘇。而 當前在刺激經濟政策的取捨上,又面臨經濟增長與通脹的矛盾。尤其是在新興經濟體中,這個矛盾還相當尖銳。宏觀目標上的各種矛盾表明,刺激經濟政策的進退有 很大的不確定性。
二、當前經濟危機不確定性的根源分析
1. 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不平衡的涵義有多種多樣。有人認為不平衡僅限於國際貿易方面,不包括財富分配不平衡;還有的將不平衡視為經濟結構失衡。發展中國家不平衡同發達國家的不平衡有各自不同的內容。
首先,從幾個大國的國際經濟地位的不平衡及其轉化方向來看。二戰結束後,美國取代英國登上了世界頭號強國的寶座,而德國、日本成了戰敗國,經濟凋敝,民不 聊生。至於剛剛從內戰中誕生的新中國更是"一窮二白",千瘡百孔,百廢待興。這種狀態在當時的美國看來是平衡的,而在德國、日本和中國看來是不平衡的。從 那時起,經過50年的發展,進入21世紀,美國雖然還處於頭號強國的地位,但德國、日本和中國已今非昔比。在美國看來,這種狀態是從平衡向不平衡轉化。
其次,從經濟結構不平衡及其轉化來看。就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結構而言,在鋼鐵、石油、汽車以及電器製造業等方面,50年前,美國曾稱雄於世,而今卻夕陽 西下;與此相反,美國的虛擬經濟(以現代金融為代表)則日益強大,目前位居全球第一。而此次金融危機證明,這種畸形的經濟結構不利於就業。於是,奧巴馬政 府又企圖重振現代製造業,並以此作為出口新戰略的產業基礎,力爭今後5年外貿出口翻一番,解決200萬人的就業問題。近五六十年來,美國的實體經濟與虛擬 經濟結構經歷了平衡、不平衡、再趨向平衡的軌跡。而這種結構的變化不斷震撼著世界經濟。
由美國的產業結構決定的進出口結構日益高端化,美國的出口有兩大優勢。一是服務產品的優勢。儘管在貨物貿易方面美國年年出現巨額逆差,但在服務貿易方面則 年年大量順差;二是高科技產品和軍工產品的出口優勢。按照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理論,美國應向中國出口其有顯著優勢的服務產品、高科技產品和軍工產品,而 從中國進口勞動密集產品。然而,美國的決策者只允許從中國進口勞動密集產品,拒絕向中國出口其具有優勢的高科技產品和軍工產品,這樣,必然產生中美貿易的 不平衡。如果美國允許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和軍工產品,中美貿易將趨於平衡。因此,中美貨物貿易不平衡絕不是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所致,恰恰相反,是美國的 決策者操縱美國出口產品所造成的。
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的結果還突出表現在世界範圍內的財富分配不平衡、資源分配不平衡。美元日夜不停地流向全世界,而全球的物質財富、資源和能源, 則以更大的規模流向美國。因而,美國的財富總量以及人均物質財富、人均資源、人均能源、人均文化財富等,遠遠高於發展中國家和落後國家。2007年,美國 的人均國民收入高達46040美元,相當於當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的17倍。這是中美經濟最大的不平衡,也是當代世界經濟最大的不平衡。
2. 世界貨幣流通規律的作用。當今世界上有三類貨幣:一是局限於國內流通和使用的所謂國家貨幣,絕大多數國家的貨幣都屬於這種貨幣;二是在一定地區範圍內流通 和使用的貨幣,如歐元和日元,這種貨幣稱為國際貨幣;三是在全球流通和使用的貨幣,如美元,這種貨幣稱為世界貨幣。這三類貨幣共同組成全球貨幣體系。其 中,世界貨幣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主導地位,對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至關重要。因此,這種貨幣的運行規律值得高度關注。
按照貨幣規律的要求,貨幣和商品必須相互適應。而美國卻製造了一種新的國際分工,即美國製造貨幣(美元),而世界其他國家製造商品。這樣,美元流向全球,而全球的各種商品和資源流向美國。通過這種流動,美國攝取了全世界的財富,完全破壞了商品和貨幣的關係。
美元這種世界貨幣沒有按照貨幣規律運行,沒有履行好自己的職能,反而攪亂了世界經濟秩序,成為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源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美元過分自由 化,而又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限制。鑒於目前還沒有哪一種國家的貨幣能夠充當世界貨幣,以代替美元,因此,只能對美元採取一些限制措施,解決其過分自由化問 題。目前至少應採取兩條措施:一是恢復美元與黃金掛?,重新規定美元的黃金含量;二是改革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性金融機構,增加發展中國家的 力量和發言權。
3. 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當前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領域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其根源之一在於違背國際價值規律的要求。同國內市場經濟中的價值規律相比,國際市場經 濟中的國際價值規律至少具有三個特點:其一,同一勞動時間內,不同國家創造不同量的國際價值,生產率和勞動強度較低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市場上處於不利 地位,成為國際社會的弱勢群體;其二,不同勞動時間內,不同國家創造相同數量的國際價值,比較富有的國家剝削比較貧窮的國家;其三,剝削與雙贏並存,既獲 利又受剝削是當代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市場上的真實境況。
國際價值規律有調節、刺激、分配和分化作用。在國際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下,各種商品大量流向價格高的國家。美國利用資本的高價格吸納全球的巨額資本;利用 勞動力的高價格吸引了全球的高端人才;利用資源和能源的高價格吸納了全球的資源和能源。總之,國際價值規律是美國致富強國的法寶之一,也是全球經濟不平衡 的根源之一。
三、中國在國際貿易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經濟危機對中國的衝擊主要不在金融方面,而在國際貿易方面。這種不對稱的原因可從國際貿易領域進行分析。在外因方面,主要有兩點:一是國際需求嚴重不足,二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內因上,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外貿依存度偏高。中國外貿依存度2007-2009年分別為66.3%、60.6%、65.8%。如此高的依存度,在人口1億以上的大國或有廣大國內市場 的大國中,是少見的。如2007年美國外貿依存度為23.0%,日本為30.5%,印度為31.1%,巴西為21.8%,南非為25.1%,俄羅斯為 44.8%。在條件設定時,外貿依存度是一種表明國內外經濟聯繫程度的指標,或者說是一國的外需與內需相互關係的指標。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高,說明同外界的 聯繫比較密切,比較重視外需。因此,外界發生的問題(如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外貿的影響很大。
2. 外向直接投資少,且與出口不配套。一百多年來,發達國家走向全球的歷史證明,它們都是以外貿與外向投資(或稱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這"兩條腿"走向世界。 當代美國的外貿出口額僅僅相當於其海外投資公司銷售額的1/3。1995年,美國在海外分公司的銷售額為1.8萬億美元,而同年美國國內的出口額不足 6000億美元。日本、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都有類似情況。這種情況說明,目前發達國家走向世界以投資為主,外貿為輔。這就揭示了中國外貿依存度顯著高於 美、日等國的原因。因此,不能把中國外貿依存度高視同于對外開放度高。
中國的外向投資不僅少,而且與商品的出口不配套,不能成為促進商品出口的手段。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2009年11月底已高達7896億美元,大約相當於中 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3倍。這個事實說明,中國重視國債、股票等金融市場上的外向投資,不夠重視對外直接投資。而過分依靠外貿,會遇到各種貿易壁壘的衝 擊。
3. 人民幣匯率內高外低。即在國內偏高,而在國外偏低,處於尖銳的矛盾對立狀態。從國內看,人民幣匯率偏高是因為其國內基礎本來就過低,包括人力價格低、資源 價格低和環境價格低。按照國內的"三低"價格形成的人民幣匯率還應該比目前更低一些。解決人民幣匯率問題,應從解決國內"三低"入手。中國目前的外貿順差 並不表明出口商品有較強的競爭力,而只說明"三低"的存在。一旦"三低"解決了,順差也許會自動消失。在國外,人民幣面臨升值的壓力;而在國內,人民幣則 面臨貶值的壓力。當前我們所謂的通貨膨脹預期正在增強,其實質是人民幣貶值的壓力正在增大。
Source
日期:2010/07/27
目前,儘管世界經濟出現了種種復蘇跡象,但是經濟危機並沒有真正過去,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對此,如果認識不足,處理不好,危機仍有反彈的可能性。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必要進一步認識這些不確定因素,並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
一、當前經濟危機不確定性的主要表現
1. 政府債務的不確定性。此次經濟危機爆發前,美、英、日等發達國家以及轉軌國家的政府都有不少債務。危機來臨之後,為了拯救金融業,各國政府向金融機構注入 的"流動性"達到天文數字。其結果是,金融業雖然有了復蘇跡象,但政府部門卻增加了巨額債務和赤字。因此,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演化成財政危機,出現了一 些"國家破產"或"政府破產"現象。美、日等國的財政都陷入泥潭,短期內難以自拔,這對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
2. 失業問題的不確定性。根據傳統經濟理論,隨著經濟的復蘇,失業人數或失業率應相應下降。然而,這種趨勢在西方發達國家尚未出現,有的國家失業問題還在惡 化。嚴重的失業問題是社會動盪的根源之一,如果不能妥善解決該問題,必將出現社會危機。經濟危機一般包含金融危機、財政危機和社會危機三個階段。第一階段 已基本過去,而第二、三階段何時結束,仍不確定。
3. 虛擬經濟的不確定性。美國次貸危機的實質是金融衍生品的惡性膨脹及由此造成的全球連鎖反應。而美國政府欲加強對華爾街金融衍生品的監管,又遭到銀行家、金 融家的強力抵抗。金融自由與金融監管之間的尖銳矛盾,在2009年的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進一步暴露出來。當前全球的虛擬經濟規模究竟有多大,應該如 何對華爾街金融衍生品進行監管,這些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4. 實體經濟的不確定性。要全面解決經濟危機問題,一方面,應繼續治理高度膨脹的虛擬經濟;另一方面,也許是更重要的方面,則是大力強化實體經濟,找准新的實 體產業,以確定新一輪大規模固定資本投資的正確方向。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走出經濟危機。在歷史上,鋼鐵業、汽車業、建築業、資訊業等都曾作為帶頭產 業,帶動歐美經濟一次又一次闖過經濟危機,走向繁榮。而綠色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生命與生物產業、海洋產業,哪個是當前帶頭產業?美國奧巴馬政府在宣佈 其出口新戰略時,所選擇的先導產業是:環境產業和服務、可再生能源、醫療保健和生物技術等。這些產業是否為正確的投資方向?各國的情況千差萬別,其投資方 向也難一律。因此,在找准投資方向和產業上,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5. 刺激經濟政策進退的不確定性。2008年經濟危機襲來之時,各國都採取了刺激經濟的政策。這些政策防止了經濟跌入深淵,並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復蘇。而 當前在刺激經濟政策的取捨上,又面臨經濟增長與通脹的矛盾。尤其是在新興經濟體中,這個矛盾還相當尖銳。宏觀目標上的各種矛盾表明,刺激經濟政策的進退有 很大的不確定性。
二、當前經濟危機不確定性的根源分析
1. 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不平衡的涵義有多種多樣。有人認為不平衡僅限於國際貿易方面,不包括財富分配不平衡;還有的將不平衡視為經濟結構失衡。發展中國家不平衡同發達國家的不平衡有各自不同的內容。
首先,從幾個大國的國際經濟地位的不平衡及其轉化方向來看。二戰結束後,美國取代英國登上了世界頭號強國的寶座,而德國、日本成了戰敗國,經濟凋敝,民不 聊生。至於剛剛從內戰中誕生的新中國更是"一窮二白",千瘡百孔,百廢待興。這種狀態在當時的美國看來是平衡的,而在德國、日本和中國看來是不平衡的。從 那時起,經過50年的發展,進入21世紀,美國雖然還處於頭號強國的地位,但德國、日本和中國已今非昔比。在美國看來,這種狀態是從平衡向不平衡轉化。
其次,從經濟結構不平衡及其轉化來看。就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結構而言,在鋼鐵、石油、汽車以及電器製造業等方面,50年前,美國曾稱雄於世,而今卻夕陽 西下;與此相反,美國的虛擬經濟(以現代金融為代表)則日益強大,目前位居全球第一。而此次金融危機證明,這種畸形的經濟結構不利於就業。於是,奧巴馬政 府又企圖重振現代製造業,並以此作為出口新戰略的產業基礎,力爭今後5年外貿出口翻一番,解決200萬人的就業問題。近五六十年來,美國的實體經濟與虛擬 經濟結構經歷了平衡、不平衡、再趨向平衡的軌跡。而這種結構的變化不斷震撼著世界經濟。
由美國的產業結構決定的進出口結構日益高端化,美國的出口有兩大優勢。一是服務產品的優勢。儘管在貨物貿易方面美國年年出現巨額逆差,但在服務貿易方面則 年年大量順差;二是高科技產品和軍工產品的出口優勢。按照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理論,美國應向中國出口其有顯著優勢的服務產品、高科技產品和軍工產品,而 從中國進口勞動密集產品。然而,美國的決策者只允許從中國進口勞動密集產品,拒絕向中國出口其具有優勢的高科技產品和軍工產品,這樣,必然產生中美貿易的 不平衡。如果美國允許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和軍工產品,中美貿易將趨於平衡。因此,中美貨物貿易不平衡絕不是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所致,恰恰相反,是美國的 決策者操縱美國出口產品所造成的。
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的結果還突出表現在世界範圍內的財富分配不平衡、資源分配不平衡。美元日夜不停地流向全世界,而全球的物質財富、資源和能源, 則以更大的規模流向美國。因而,美國的財富總量以及人均物質財富、人均資源、人均能源、人均文化財富等,遠遠高於發展中國家和落後國家。2007年,美國 的人均國民收入高達46040美元,相當於當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的17倍。這是中美經濟最大的不平衡,也是當代世界經濟最大的不平衡。
2. 世界貨幣流通規律的作用。當今世界上有三類貨幣:一是局限於國內流通和使用的所謂國家貨幣,絕大多數國家的貨幣都屬於這種貨幣;二是在一定地區範圍內流通 和使用的貨幣,如歐元和日元,這種貨幣稱為國際貨幣;三是在全球流通和使用的貨幣,如美元,這種貨幣稱為世界貨幣。這三類貨幣共同組成全球貨幣體系。其 中,世界貨幣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主導地位,對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至關重要。因此,這種貨幣的運行規律值得高度關注。
按照貨幣規律的要求,貨幣和商品必須相互適應。而美國卻製造了一種新的國際分工,即美國製造貨幣(美元),而世界其他國家製造商品。這樣,美元流向全球,而全球的各種商品和資源流向美國。通過這種流動,美國攝取了全世界的財富,完全破壞了商品和貨幣的關係。
美元這種世界貨幣沒有按照貨幣規律運行,沒有履行好自己的職能,反而攪亂了世界經濟秩序,成為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源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美元過分自由 化,而又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限制。鑒於目前還沒有哪一種國家的貨幣能夠充當世界貨幣,以代替美元,因此,只能對美元採取一些限制措施,解決其過分自由化問 題。目前至少應採取兩條措施:一是恢復美元與黃金掛?,重新規定美元的黃金含量;二是改革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性金融機構,增加發展中國家的 力量和發言權。
3. 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當前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領域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其根源之一在於違背國際價值規律的要求。同國內市場經濟中的價值規律相比,國際市場經 濟中的國際價值規律至少具有三個特點:其一,同一勞動時間內,不同國家創造不同量的國際價值,生產率和勞動強度較低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市場上處於不利 地位,成為國際社會的弱勢群體;其二,不同勞動時間內,不同國家創造相同數量的國際價值,比較富有的國家剝削比較貧窮的國家;其三,剝削與雙贏並存,既獲 利又受剝削是當代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市場上的真實境況。
國際價值規律有調節、刺激、分配和分化作用。在國際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下,各種商品大量流向價格高的國家。美國利用資本的高價格吸納全球的巨額資本;利用 勞動力的高價格吸引了全球的高端人才;利用資源和能源的高價格吸納了全球的資源和能源。總之,國際價值規律是美國致富強國的法寶之一,也是全球經濟不平衡 的根源之一。
三、中國在國際貿易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經濟危機對中國的衝擊主要不在金融方面,而在國際貿易方面。這種不對稱的原因可從國際貿易領域進行分析。在外因方面,主要有兩點:一是國際需求嚴重不足,二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內因上,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外貿依存度偏高。中國外貿依存度2007-2009年分別為66.3%、60.6%、65.8%。如此高的依存度,在人口1億以上的大國或有廣大國內市場 的大國中,是少見的。如2007年美國外貿依存度為23.0%,日本為30.5%,印度為31.1%,巴西為21.8%,南非為25.1%,俄羅斯為 44.8%。在條件設定時,外貿依存度是一種表明國內外經濟聯繫程度的指標,或者說是一國的外需與內需相互關係的指標。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高,說明同外界的 聯繫比較密切,比較重視外需。因此,外界發生的問題(如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外貿的影響很大。
2. 外向直接投資少,且與出口不配套。一百多年來,發達國家走向全球的歷史證明,它們都是以外貿與外向投資(或稱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這"兩條腿"走向世界。 當代美國的外貿出口額僅僅相當於其海外投資公司銷售額的1/3。1995年,美國在海外分公司的銷售額為1.8萬億美元,而同年美國國內的出口額不足 6000億美元。日本、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都有類似情況。這種情況說明,目前發達國家走向世界以投資為主,外貿為輔。這就揭示了中國外貿依存度顯著高於 美、日等國的原因。因此,不能把中國外貿依存度高視同于對外開放度高。
中國的外向投資不僅少,而且與商品的出口不配套,不能成為促進商品出口的手段。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2009年11月底已高達7896億美元,大約相當於中 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3倍。這個事實說明,中國重視國債、股票等金融市場上的外向投資,不夠重視對外直接投資。而過分依靠外貿,會遇到各種貿易壁壘的衝 擊。
3. 人民幣匯率內高外低。即在國內偏高,而在國外偏低,處於尖銳的矛盾對立狀態。從國內看,人民幣匯率偏高是因為其國內基礎本來就過低,包括人力價格低、資源 價格低和環境價格低。按照國內的"三低"價格形成的人民幣匯率還應該比目前更低一些。解決人民幣匯率問題,應從解決國內"三低"入手。中國目前的外貿順差 並不表明出口商品有較強的競爭力,而只說明"三低"的存在。一旦"三低"解決了,順差也許會自動消失。在國外,人民幣面臨升值的壓力;而在國內,人民幣則 面臨貶值的壓力。當前我們所謂的通貨膨脹預期正在增強,其實質是人民幣貶值的壓力正在增大。
Source
經營策略-跨越全球化鴻溝的3A策略
- 2010-07-28
- 工商時報
- 【丁瑞華】
全球化策略又有新的看法出現,哈佛學者葛馬萬(Pankaj Ghemawat)認為,世界是圓的,自始至終都不平。國界依然存在,全球化只實現了1/10。
他在2007年出版的《1/10與4之間:半球化時代」(Redefining Global Strategy)書中,進一步提出CAGE距離架構與AAA三角型理論,協助企業面對差異性,執行全球策略。
CAGE是指文化(cultural)、政府/行政(administrative)、地理(geographic)、經濟(economic)等因素,造成全球漸行漸遠,各國差異超乎想像。
國際企業如果能了解有哪些「距離因素」,將可為全球策略找出必須克服的障礙,並順利跨越這些鴻溝:
1.文化距離
社會的維繫主要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不是靠國家。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差異通常會降低經濟互動。種族與宗教的差異性、缺乏信賴,以及平等主義的差異,也會對經濟交流構成打擊。
威名百貨(Wal-Mart)在加拿大與英國等英語系國家,獲利情況較好,反觀其他沒有獲利的國家,多半是跟美國採用不同語言,特別是這些國家都還有殖民地關係。
2.政府距離
政府相關距離包括法律、政策及機構,也涵蓋各國之間的國際關係。目標國家的機構基礎建設,也可能對跨國經濟活動造成障礙。
Google因應中國政府網路審查制度面臨的困境,反映出政府行政及政治架構方面,中美之間的差異。
3.地理距離
並非單純2個國家之間的實際距離,還要考慮到地理位置,像是有沒有接壤的國界,時區與氣候的差異,靠近海洋與否,國內和國界的距離。連人造的地理距離,如一國的運輸與通訊基礎設施,也要考慮。
儘管Google的產品可以數位化,但要遠端調適俄國市場卻有些困難,因此不得不在當地設立據點。威名百貨4個獲利國家中,每個首都的地理位置都比另外5個沒有獲利國家的首都,更接近威名百貨的總部,其中的加拿大與墨西哥的國界都與美國接壤。
4.經濟距離
經濟面距離會影響跨國經濟活動,除規模經濟外,還包括平均每人所得,土地、天然資源、基礎建設、資訊等生產要素或品質。
俄羅斯付款的基礎設施開發程度不足,令Google在與當地對手競爭時,面臨更大障礙。雖然缺乏相關數據,但威名百貨在比較貧窮的國家,經營好像都比較困難。
面對各國差異性,葛馬萬建議,企業有3大策略可以採取─
調適策略(adaptation)
根據各國差異進行調整。因地制宜,要愈單純愈好,但不是簡化。
例如,墨西哥水泥公司Cemex的產品是純粹的大宗商品,具備成熟的技術,但各國對於袋裝水泥、散裝水泥的需求不一,能源價格也不同。
葛馬萬提出調適的策略是「變化」。一是專注於特定的地理位置、產品、垂直整合等,以降低差異性;二是外部化,如透過合資、合作等,降低業 者變化的負擔;三是設計以降低變化的成本,如每家工廠根據基本的產品平台,生產一種家電產品,而且做到最好;四是創新以提升變化的效能。
整合策略(aggregation)
目的在於利用各國之間的相似之處,凸顯差異中的差異性,經過分門別類之後,相較於各類之間的差異性,同一類之內的差異性會降到最低。此策略主要深入探討地理區域的整合策略。企業的競爭互動通常以區域為主。
如快速時尚、低價的連鎖成衣公司Zara,在西班牙設計及製造最有時尚感的成衣,並在2到4週內上市,以卡車將產品運送到西歐市場。此法可以吸引顧客,提升快速回應能力,而且減少降價求售。所以儘管歐洲生產成本比亞洲高,還是划得來。這是區域整合成功的例子。
套利策略(arbitrage)
充分利用各國之間的差異性,也就是追求絕對的經濟優勢,而不是透過標準化追求規模經濟。各國之間的差異性是一種機會,而不是牽制。
套利又可分:
◎文化套利,有些國家或地區的有利因素,可做為文化套利的基礎。例如,法國的高級訂製服、香水、美酒和食物的形象,在國際舞台大受歡迎;美國速食連鎖店讓全球消費者感受美國文化,所利用的是美國通俗文化在全球的普及。
◎政府行政套利,亦即企業利用各國法務、機構及政治上的差異性,從事套利,如稅務天堂、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等。
◎地理套利,香港的利豐公司從一家單純的貿易公司,變成一個在全球擁有40國辦事處的跨國企業,主要是為客戶管理跨國供應鏈,從事任務分工,營收都來自精密的地理套利活動。
◎經濟套利,包括勞工與資本成本的差異化,以及比較產業投入要素的差異性,或在互補產品可得性差異。如成衣業廉價勞工的運用。
企業不論採行何種全球策略,都必須重視各國文化、政治、地理與經濟層面的差異,並有效調適各國的差異性,整合並克服箇中差異,從中套利,才可以在世界各地獲利。(本文作者為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助理教授)
Source
他在2007年出版的《1/10與4之間:半球化時代」(Redefining Global Strategy)書中,進一步提出CAGE距離架構與AAA三角型理論,協助企業面對差異性,執行全球策略。
CAGE是指文化(cultural)、政府/行政(administrative)、地理(geographic)、經濟(economic)等因素,造成全球漸行漸遠,各國差異超乎想像。
國際企業如果能了解有哪些「距離因素」,將可為全球策略找出必須克服的障礙,並順利跨越這些鴻溝:
1.文化距離
社會的維繫主要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不是靠國家。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差異通常會降低經濟互動。種族與宗教的差異性、缺乏信賴,以及平等主義的差異,也會對經濟交流構成打擊。
威名百貨(Wal-Mart)在加拿大與英國等英語系國家,獲利情況較好,反觀其他沒有獲利的國家,多半是跟美國採用不同語言,特別是這些國家都還有殖民地關係。
2.政府距離
政府相關距離包括法律、政策及機構,也涵蓋各國之間的國際關係。目標國家的機構基礎建設,也可能對跨國經濟活動造成障礙。
Google因應中國政府網路審查制度面臨的困境,反映出政府行政及政治架構方面,中美之間的差異。
3.地理距離
並非單純2個國家之間的實際距離,還要考慮到地理位置,像是有沒有接壤的國界,時區與氣候的差異,靠近海洋與否,國內和國界的距離。連人造的地理距離,如一國的運輸與通訊基礎設施,也要考慮。
儘管Google的產品可以數位化,但要遠端調適俄國市場卻有些困難,因此不得不在當地設立據點。威名百貨4個獲利國家中,每個首都的地理位置都比另外5個沒有獲利國家的首都,更接近威名百貨的總部,其中的加拿大與墨西哥的國界都與美國接壤。
4.經濟距離
經濟面距離會影響跨國經濟活動,除規模經濟外,還包括平均每人所得,土地、天然資源、基礎建設、資訊等生產要素或品質。
俄羅斯付款的基礎設施開發程度不足,令Google在與當地對手競爭時,面臨更大障礙。雖然缺乏相關數據,但威名百貨在比較貧窮的國家,經營好像都比較困難。
面對各國差異性,葛馬萬建議,企業有3大策略可以採取─
調適策略(adaptation)
根據各國差異進行調整。因地制宜,要愈單純愈好,但不是簡化。
例如,墨西哥水泥公司Cemex的產品是純粹的大宗商品,具備成熟的技術,但各國對於袋裝水泥、散裝水泥的需求不一,能源價格也不同。
葛馬萬提出調適的策略是「變化」。一是專注於特定的地理位置、產品、垂直整合等,以降低差異性;二是外部化,如透過合資、合作等,降低業 者變化的負擔;三是設計以降低變化的成本,如每家工廠根據基本的產品平台,生產一種家電產品,而且做到最好;四是創新以提升變化的效能。
整合策略(aggregation)
目的在於利用各國之間的相似之處,凸顯差異中的差異性,經過分門別類之後,相較於各類之間的差異性,同一類之內的差異性會降到最低。此策略主要深入探討地理區域的整合策略。企業的競爭互動通常以區域為主。
如快速時尚、低價的連鎖成衣公司Zara,在西班牙設計及製造最有時尚感的成衣,並在2到4週內上市,以卡車將產品運送到西歐市場。此法可以吸引顧客,提升快速回應能力,而且減少降價求售。所以儘管歐洲生產成本比亞洲高,還是划得來。這是區域整合成功的例子。
套利策略(arbitrage)
充分利用各國之間的差異性,也就是追求絕對的經濟優勢,而不是透過標準化追求規模經濟。各國之間的差異性是一種機會,而不是牽制。
套利又可分:
◎文化套利,有些國家或地區的有利因素,可做為文化套利的基礎。例如,法國的高級訂製服、香水、美酒和食物的形象,在國際舞台大受歡迎;美國速食連鎖店讓全球消費者感受美國文化,所利用的是美國通俗文化在全球的普及。
◎政府行政套利,亦即企業利用各國法務、機構及政治上的差異性,從事套利,如稅務天堂、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等。
◎地理套利,香港的利豐公司從一家單純的貿易公司,變成一個在全球擁有40國辦事處的跨國企業,主要是為客戶管理跨國供應鏈,從事任務分工,營收都來自精密的地理套利活動。
◎經濟套利,包括勞工與資本成本的差異化,以及比較產業投入要素的差異性,或在互補產品可得性差異。如成衣業廉價勞工的運用。
企業不論採行何種全球策略,都必須重視各國文化、政治、地理與經濟層面的差異,並有效調適各國的差異性,整合並克服箇中差異,從中套利,才可以在世界各地獲利。(本文作者為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助理教授)
Source
經濟觀察網-社會還未上行 談何下流
- 2010-07-28
- 旺報
- 【記者王超群/整理】
「中產」是一個很具有誘惑性的字眼。對個人而言,「中產」意味著生活已經衣食無憂,心態平和,躋身於社會的主流階層;對一個社會而言,中產階層占到整個社會的60%以上,即是和諧的「橄欖型社會」,進入相對成熟的現代國家狀態。
我們所處的社會無疑正向這個「橄欖型」目標接近。好消息是,據《2010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公布的數據,北京中產階層在社會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已經超過40%,約540萬人,超過了23%的全國平均水平。按照這個比例,北京已經成為準中產社會。壞消息是,在這540萬人中,其中68.5%中下層中產階級成為「房奴」、「車奴」。
「iPod」的一代
依據這兩個數據,很多分析人士表示擔憂:中國社會正走向「下流社會」。「下流社會」是一個社會學名詞,提出者是日本人三浦展。是指中產階 級的居下游者,他們的物質生活已經足夠溫飽甚至小康,但由於各方面的競爭和壓力,這個群體在物質、精神等各方面失去向上發展的動力,而甘於平庸,從而形成 對整個社會的一種向下的拉力。
對中產階層向下流動的擔憂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最典型的莫過於英國出現的「iPod一代」,insecure(不安全的)、pressured(壓抑的)、over-taxed(稅負過重的)、debt-ridden(債務纏身的)的縮寫。提出該名詞的作者之一尼克.博贊基特教授說:「我們總是習慣假設一代更比一代強。但是,如今的年輕人要承擔更多義務,他們增加收入和創造財富的難度也更大。這的確是這個國家面臨的嚴峻問題。」
我們面臨的問題與「iPod一代」如出一轍。而且問題更顯嚴重;我們並非從高處往下流,而是在更低起點上的停步不前,並非走向「下流社會」途中,而是一直就在「下流社會」中。
焦慮的原因
從國際經驗來看,是否中產有幾個判斷標準,其一是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保證相對衣食無憂的生活;其二是有穩定的保障;其三是心態比較平和,心理比較保守,高度認同主流道德、倫理觀念和社會、文化秩序,有公共精神。
中國中產階層的主體,收入增長與GDP的高增幅不相稱。中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22年間下降近20%,同時,政府收入增幅超過民眾收入的增幅,經濟增長的紅利更多地流入企業和政府的腰包。
我們的中產者有穩定的保障嗎?這正是我們焦慮的病因。對大多數城鎮家庭來說,住房、子女教育、醫療目前已成為家庭負擔中的最主要部分,占 據了他們收入的大部分。我們正在為上不起學、看不起病、買不起房擔憂,即使有車有房,我們為此支付的代價是絕對「貧困化」,還完月供,我們不得不量入而 出。
我們心態平和嗎?當這個社會對投機者、欺騙者等給予高回報時,當這個社會缺乏應有的公平正義,到處充滿了不信任時,心態平和自然無從談起,公共精神的培養也只是一句空話。 (摘自《經濟觀察報》社論,2010-7-25)
Source
金磚四國成帶動全球經濟增長主力
2010年07月28日 07:14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高健
英國知名專業會計機構均富(Grant Thornton)國際7月26日發佈的報告顯示,預計從2008年至2014年,由“金磚四國”促進的全球增長將佔全球增長總量的61.3%。相比之下,西方七大工業國總體只能夠促進全球增長總量的12.8%。 上述預期來源於均富國際發佈的《國際商業問卷調查報告》中的“新興市場機會指數2010”部分。該報告通過經濟規模、富裕程度、世界貿易參與 度、增長潛力和人類發展水準等五個指標來衡量新興經濟體的投資機會,最終認定中國高居新興市場機會指數榜首,而“金磚四國”的其他成員印度、俄羅斯和巴西 分別排第二、三、五位。
(責任編輯:郭彩萍)
【國際財經】NIESR︰英國經濟復蘇將比政府預估的緩慢
2010/07/28 10:00
財華社深圳新聞中心
英國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所(NIESR)周三(7月2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英國經濟復蘇可能相比政府預估的要緩慢,而消費支出可能很難在2015年之前恢復到金融危機爆發前的頂峰水平。
NIESR公布的上述數據現在比往常更受到市場關注,因為該機構負責人Martin Weale本月早些時候被上調至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
英國國家統計局上周發布的數據顯示,受益於服務行業、制造業以及建築業的強勢反彈,英國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幅度高達1.1%,約為市場此前預期的兩倍,並創下四年來最高水平。但NIESR卻認為,政府公共支出削減計劃將很可能為下半年經濟制造阻力。
NIESR預計,英國經濟2010年全年將成長1.2%,2011和2012年經濟增幅將分別為1.7%和2.2%。但政府卻給出更加樂觀的預期,認為今、明兩年GDP增幅為2.3%,2012年將增長2.8%。
Source
財華社深圳新聞中心
英國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所(NIESR)周三(7月2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英國經濟復蘇可能相比政府預估的要緩慢,而消費支出可能很難在2015年之前恢復到金融危機爆發前的頂峰水平。
NIESR公布的上述數據現在比往常更受到市場關注,因為該機構負責人Martin Weale本月早些時候被上調至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
英國國家統計局上周發布的數據顯示,受益於服務行業、制造業以及建築業的強勢反彈,英國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幅度高達1.1%,約為市場此前預期的兩倍,並創下四年來最高水平。但NIESR卻認為,政府公共支出削減計劃將很可能為下半年經濟制造阻力。
NIESR預計,英國經濟2010年全年將成長1.2%,2011和2012年經濟增幅將分別為1.7%和2.2%。但政府卻給出更加樂觀的預期,認為今、明兩年GDP增幅為2.3%,2012年將增長2.8%。
Source
安永下調未來3年英經濟預期
2010年 07月 27日 00:00 中國窗
【商報訊】安永會計事務所25日下調了對未來3年英國經濟的增長預期。安永預計,英國2011年GDP將增長2.2%,而非4月預估的增長 2.7%;2012年GDP增幅自4月預估的3.4%下調至2.8%;2013年GDP增幅自3.1%下調至2.9%。
安永并預計,英國今年GDP增幅僅有1%,英國經濟復蘇將變得「緩慢」和「不協調」。為抑制創紀錄的預算赤字,英國政府宣稱實施自二戰以來最大的預算削減計劃。在實施緊縮措施后,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僅僅「小幅惡化」,因此英國央行貨幣政策決策者在本月「沉默」,并未宣布采取進一步的刺激措施。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大多數委員均支持央行維持現有基準利率。
安永表示,很明顯,英國新聯合政府出台的削減赤字計劃相當有野心。今年英國GDP勉強能上漲1%,但只有在貿易和投資方面有了高效復蘇,未來幾年經濟才能持續逐步增長。安永還表示,歐債危機對英國出口造成潜在影響以及「最嚴格緊縮預算案」意味著英國央行在未來4年無力上調基準利率,仍會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5%的紀錄低位不變。
【商報訊】安永會計事務所25日下調了對未來3年英國經濟的增長預期。安永預計,英國2011年GDP將增長2.2%,而非4月預估的增長 2.7%;2012年GDP增幅自4月預估的3.4%下調至2.8%;2013年GDP增幅自3.1%下調至2.9%。
安永并預計,英國今年GDP增幅僅有1%,英國經濟復蘇將變得「緩慢」和「不協調」。為抑制創紀錄的預算赤字,英國政府宣稱實施自二戰以來最大的預算削減計劃。在實施緊縮措施后,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僅僅「小幅惡化」,因此英國央行貨幣政策決策者在本月「沉默」,并未宣布采取進一步的刺激措施。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大多數委員均支持央行維持現有基準利率。
安永表示,很明顯,英國新聯合政府出台的削減赤字計劃相當有野心。今年英國GDP勉強能上漲1%,但只有在貿易和投資方面有了高效復蘇,未來幾年經濟才能持續逐步增長。安永還表示,歐債危機對英國出口造成潜在影響以及「最嚴格緊縮預算案」意味著英國央行在未來4年無力上調基準利率,仍會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5%的紀錄低位不變。
紐約匯市─新屋銷售與FedEx展望增加了風險需求 美元下跌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綜合外電 2010-07-27 05:49:16
美元兌主要外幣下跌。美國6月新屋銷售上升幅度大於預期,及FedEx公司獲利展望改善,使得風險性資產更具吸引力,美元缺少避險買盤,價位走低。 英國大型銀行通過歐盟壓力測試,英鎊兌美元上漲至三個月高點。美元兌歐元連續第三天下跌。
分析師說,股市上漲,風險需求增加,對歐元屬支撐。 台北時間04:21 美元下跌0.6%至1.2991兌1歐元。歐元報112.82日元,盤中觸及113.48,創6月3日以來高點。美元下跌0.7%至86.86日元。 南非蘭德上漲1.3%至7.3407兌1美元,紐元上漲1.1%至73.55美分,創六個月高點。美國股市上漲,引發了與全球經濟成長有關貨幣的需求。
美國新屋銷售上升且FedEx獲利展望改善,支撐道瓊清除2010年跌幅,上漲1%。S&P 500指數上漲1.1%。 美國6月新屋銷售上升24%至33萬棟。分析師預估為僅上升3.3%。美國第二大快遞公司FedEx調高本季及全年獲利預估。
英鎊上漲0.6%至1.5520美元,創4月15日以來高點。英國金融服務當局於7月23日發布聲明說,HSBC Holdings,Barclays,Lloyds Banking與Royal Bank of Scotland通過了壓力測試。 歐盟91家銀行中,僅有七家未通過壓力測試,包括德國Hypo不動產機構,希臘農業銀行與五家西班牙儲蓄銀行。在經濟衰退與主權債務危機時,這七家銀行準備金不足,無法維持第一級資金比率至少達6%。
歐洲經濟信心增加,美國經濟則減緩,促使歐元空頭退場。 各國央行在其網站公布的半年度調查報告顯示,4月外匯交易較10月增加,歐洲債務危機使得交易量增加。 數據顯示,外匯市場每日成交量逾4.1兆美元,2007年為3.2兆。美國匯市4月平均每日成交量為7540億美元,較10月高出12%。同一期間,英國交易量亦增加15%至1.75兆美元。
澳元兌美元上漲至二個月高點,預期本周的報告將顯示澳洲通貨膨脹加速。 澳洲央行上周在7月會議中說,將使用歐洲壓力測試結果,及澳洲的通貨膨脹數據,決定是否恢復升息。 澳元上漲0.8%至90.31美分。
Source
美元兌主要外幣下跌。美國6月新屋銷售上升幅度大於預期,及FedEx公司獲利展望改善,使得風險性資產更具吸引力,美元缺少避險買盤,價位走低。 英國大型銀行通過歐盟壓力測試,英鎊兌美元上漲至三個月高點。美元兌歐元連續第三天下跌。
分析師說,股市上漲,風險需求增加,對歐元屬支撐。 台北時間04:21 美元下跌0.6%至1.2991兌1歐元。歐元報112.82日元,盤中觸及113.48,創6月3日以來高點。美元下跌0.7%至86.86日元。 南非蘭德上漲1.3%至7.3407兌1美元,紐元上漲1.1%至73.55美分,創六個月高點。美國股市上漲,引發了與全球經濟成長有關貨幣的需求。
美國新屋銷售上升且FedEx獲利展望改善,支撐道瓊清除2010年跌幅,上漲1%。S&P 500指數上漲1.1%。 美國6月新屋銷售上升24%至33萬棟。分析師預估為僅上升3.3%。美國第二大快遞公司FedEx調高本季及全年獲利預估。
英鎊上漲0.6%至1.5520美元,創4月15日以來高點。英國金融服務當局於7月23日發布聲明說,HSBC Holdings,Barclays,Lloyds Banking與Royal Bank of Scotland通過了壓力測試。 歐盟91家銀行中,僅有七家未通過壓力測試,包括德國Hypo不動產機構,希臘農業銀行與五家西班牙儲蓄銀行。在經濟衰退與主權債務危機時,這七家銀行準備金不足,無法維持第一級資金比率至少達6%。
歐洲經濟信心增加,美國經濟則減緩,促使歐元空頭退場。 各國央行在其網站公布的半年度調查報告顯示,4月外匯交易較10月增加,歐洲債務危機使得交易量增加。 數據顯示,外匯市場每日成交量逾4.1兆美元,2007年為3.2兆。美國匯市4月平均每日成交量為7540億美元,較10月高出12%。同一期間,英國交易量亦增加15%至1.75兆美元。
澳元兌美元上漲至二個月高點,預期本周的報告將顯示澳洲通貨膨脹加速。 澳洲央行上周在7月會議中說,將使用歐洲壓力測試結果,及澳洲的通貨膨脹數據,決定是否恢復升息。 澳元上漲0.8%至90.31美分。
Source
【匯市新聞】CEBR︰英國央行至少18個月內無需加息
2010/07/26 14:22 財華社深圳新聞中心
英國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BR)表示,因此前經濟衰退造成的產能過剩將化解物價壓力,英國央行(BOE)在至少18個月的時間內無需加息。
CEBR稱,預計英國通脹率將從9月的2.9%急劇降至明年2月的2.2%,並於2012年2月降至1.6%。英國6月通脹率為3.2%,高於政府3%的目標水平。
CEBR首席執行長Douglas McWilliams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英國的剩余產能將持續至少4年時間,因此英國央行至少在未來18個月時間里無需加息。
Source
英國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BR)表示,因此前經濟衰退造成的產能過剩將化解物價壓力,英國央行(BOE)在至少18個月的時間內無需加息。
CEBR稱,預計英國通脹率將從9月的2.9%急劇降至明年2月的2.2%,並於2012年2月降至1.6%。英國6月通脹率為3.2%,高於政府3%的目標水平。
CEBR首席執行長Douglas McWilliams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英國的剩余產能將持續至少4年時間,因此英國央行至少在未來18個月時間里無需加息。
Source
壓力測試與美國經濟數據激勵 歐洲三大股市齊漲
精實新聞 2010-07-27 07:45:37 記者 金正平 報導 歐洲三大股市26日以高盤開出後便呈現小幅回檔的態勢,盤中受到美國新屋銷售數據的激勵翻紅;金融股受到23日公佈的壓力測試結果激勵,表現多半較大盤優異。德國DAX指數上漲0.45%(27.87點),收6,194.21點,創7月14日以來收盤新高。
英國FTSE 100指數漲0.72%(38.50點),收5,351.12點,再創5月13日以來收盤新高。法國CAC 40指數漲0.81%(29.13點),收3,636.18點,創7月13日以來收盤新高。 美國商務部26日公佈,2010年6月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的獨戶新屋銷售年率較5月下修值26.7萬戶勁揚23.6%至33萬戶。根據Thomson Reuters統計,經濟學家原先平均預估6月份銷售年率為32萬戶。這項消息帶動整體盤勢向上。全球水泥業龍頭Lafarge上漲1.21%,收43.64歐元。德國鋼鐵業龍頭ThyssenKrupp漲1.03%,收23.61歐元。
歐洲銀行監督委員會(CEBS)23日公布,91家接受壓力測試的銀行當中僅有7家未能通過檢驗,合計短缺資金額度為35億歐元。對於市場出現壓力測試不夠嚴格的批評聲浪,歐元集團(Eurogroup)主席Jean-Claude Juncker加以駁斥。Thomson Reuters報導,Juncker 26日表示,歐盟銀行壓力測試是採用非常專業的方式進行。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上漲3.46%,收6.67歐元。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漲5.24%,收39.99歐元。巴克萊(Barclays)漲4.52%,收315.65便士。
彭博社報導,根據知情人士透露,英國石油執行長Tony Hayward將會與董事會討論去職的問題。報導指出,英國石油公司方面則表示尚未做出最後的決定。英國石油大漲4.60%,收416.95便士。
Source
英國FTSE 100指數漲0.72%(38.50點),收5,351.12點,再創5月13日以來收盤新高。法國CAC 40指數漲0.81%(29.13點),收3,636.18點,創7月13日以來收盤新高。 美國商務部26日公佈,2010年6月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的獨戶新屋銷售年率較5月下修值26.7萬戶勁揚23.6%至33萬戶。根據Thomson Reuters統計,經濟學家原先平均預估6月份銷售年率為32萬戶。這項消息帶動整體盤勢向上。全球水泥業龍頭Lafarge上漲1.21%,收43.64歐元。德國鋼鐵業龍頭ThyssenKrupp漲1.03%,收23.61歐元。
歐洲銀行監督委員會(CEBS)23日公布,91家接受壓力測試的銀行當中僅有7家未能通過檢驗,合計短缺資金額度為35億歐元。對於市場出現壓力測試不夠嚴格的批評聲浪,歐元集團(Eurogroup)主席Jean-Claude Juncker加以駁斥。Thomson Reuters報導,Juncker 26日表示,歐盟銀行壓力測試是採用非常專業的方式進行。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上漲3.46%,收6.67歐元。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漲5.24%,收39.99歐元。巴克萊(Barclays)漲4.52%,收315.65便士。
彭博社報導,根據知情人士透露,英國石油執行長Tony Hayward將會與董事會討論去職的問題。報導指出,英國石油公司方面則表示尚未做出最後的決定。英國石油大漲4.60%,收416.95便士。
Source
華爾街日報:IMF判定人民幣仍遭「嚴重低估」
2010/07/27 09:15 編譯張正芊 綜合外電
儘管中國政府上個月已放寬人民幣匯價彈性,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官員周一 (26 日) 透露,該機構延宕多時的中國經濟檢視報告中,仍認為人民幣價值遭「嚴重低估」。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報導,IMF 執行董事會周一就中國經濟報告進行討論,作出上述決議,並獲得美國、德國、法國及英國等大國及其他國家支持。不過,這些國家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催促中國盡速讓人民幣升值。
IMF 的決議,料將對北京政府在允許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上,造成壓力。中國當局上個月 19 日決定放寬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限制,此後人民幣升值 0.7%。
報導指出,中方有可能動用權限,在接下來幾周內阻止 IMF 發布這份審議過程的詳細報告。除非中國政府不准放行,否則這份報告預料將於今年 9 月份發布。
根據規定,IMF 成員國有權利阻止 IMF 審查報告公佈,不過至今出現的例子並不多。據了解,美國政府曾施壓北京,允許讓 IMF 報告公諸於世。
IMF 於今年春天開始這份報告的審查行動。原因是北京政府自 2007 年起,便禁止 IMF 針對中國經濟進行年度調查,反映雙方針對中國限定人民幣匯率的政策,陷入角力戰。
中國當局自 2008 年開始,採行該政策;同一時間,IMF 最大持份國家─美國及歐洲國家,抱怨這項政策讓中國出口商享有不公平的優勢。
根據看過 IMF 報告草稿的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家暨前任 IMF 中國分部主任 Eswar Prasad 透露,IMF 對於北京政府允許放寬人民幣匯率浮動範圍,給予正面評價;並強調近幾月中國的經常帳盈餘已下降,視為人民幣價格轉趨適當的跡象。
不過 Prasad 也指出,IMF 預期中國經常帳盈餘降低的趨勢,只是暫時性的;與該機構 4 月份判定情況相同。他表示,中國政府需要採取「重大行動」,來減低人民幣遭低估的程度。
Source
儘管中國政府上個月已放寬人民幣匯價彈性,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官員周一 (26 日) 透露,該機構延宕多時的中國經濟檢視報告中,仍認為人民幣價值遭「嚴重低估」。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報導,IMF 執行董事會周一就中國經濟報告進行討論,作出上述決議,並獲得美國、德國、法國及英國等大國及其他國家支持。不過,這些國家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催促中國盡速讓人民幣升值。
IMF 的決議,料將對北京政府在允許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上,造成壓力。中國當局上個月 19 日決定放寬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限制,此後人民幣升值 0.7%。
報導指出,中方有可能動用權限,在接下來幾周內阻止 IMF 發布這份審議過程的詳細報告。除非中國政府不准放行,否則這份報告預料將於今年 9 月份發布。
根據規定,IMF 成員國有權利阻止 IMF 審查報告公佈,不過至今出現的例子並不多。據了解,美國政府曾施壓北京,允許讓 IMF 報告公諸於世。
IMF 於今年春天開始這份報告的審查行動。原因是北京政府自 2007 年起,便禁止 IMF 針對中國經濟進行年度調查,反映雙方針對中國限定人民幣匯率的政策,陷入角力戰。
中國當局自 2008 年開始,採行該政策;同一時間,IMF 最大持份國家─美國及歐洲國家,抱怨這項政策讓中國出口商享有不公平的優勢。
根據看過 IMF 報告草稿的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家暨前任 IMF 中國分部主任 Eswar Prasad 透露,IMF 對於北京政府允許放寬人民幣匯率浮動範圍,給予正面評價;並強調近幾月中國的經常帳盈餘已下降,視為人民幣價格轉趨適當的跡象。
不過 Prasad 也指出,IMF 預期中國經常帳盈餘降低的趨勢,只是暫時性的;與該機構 4 月份判定情況相同。他表示,中國政府需要採取「重大行動」,來減低人民幣遭低估的程度。
Source
加國海嘯后經濟堪借鑑
2010年 07月 27日 00:00 中國窗 |
加國海嘯后經濟堪借鑑 交通銀行(香港)資金部劉鑫 貨幣政策具彈性 上月底,20國峰會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期間不乏大規模示威游行,但真正受市場矚目的是經歷了金融海嘯后仍可迅速復原的加拿大經濟。該國央 行更於上月開始加息,為七國集團打頭陣,也是近3年來首次。雖然歐洲債務危機為全球經濟復蘇蒙上陰影,但由於各大經濟體經濟形勢不盡相同,最終還是依照自 身狀况選擇退市。 受惠於銀行業作風謹慎,加拿大金融系統在金融海嘯中所受冲擊有限,主要的金融機構沒有一家在危機中倒閉,不過更重要的是,該國在應對危機時 貨幣政策甚具彈性。回顧2007年金融海嘯爆發初期,加拿大是最早跟隨美國減息的發達國家之一,在美國減息3個月后便開始跟隨。反觀飽受債務危機困擾的歐 元區,卻遲了整整一年才開始亡羊補牢。 商品出口利好復蘇 單是上述幾點,似乎還不足以令加拿大經濟在如此短時間內復蘇。眾所周知,加拿大是資源出口大國,占了GDP近四成。雖然商品價格在金融海嘯 爆發后大幅回落,但新興市場近年發展快速,對商品需求殷切,因此利好價格於2009年初便開始回升。加上該國工業原料及能源類出口占整體出口比例逐年增 加,因此出口得以快速反彈亦成為其經濟復蘇原因之一。 財政負擔小 歐洲各國爆出債務危機后,各發達國家的債務問題始終為人詬病;在歐洲債務危機升溫之際,市場目光更投向負債嚴重的美國身上。IMF預 計,2014年美國的外債規模將較目前的12萬億增近四成至18.8萬億,占GDP會超過一倍。以數字而論,美國的債務包袱確實值得擔憂。而經濟一向以美 國馬首是瞻的加拿大,目前外債占GDP雖超過七成,但IMF的數據顯示,只有加拿大未來幾年外債會減少至七成以下,而他國則持續增加。另外,該國目前財赤 占GDP只較德國稍高,遠低過英國、日本及美國等國,只有不足5%,情况未算太壞。 綜合而言,加拿大有穩固的經濟基礎,加上政府財政負擔會持續降低,未來仍是發達經濟體中少有的、具增長潜力的國家。 Source |
金檢結果出爐‧無助提振投資信心
2010-07-26 19:24
星洲日報/財經‧2010.07.26
Source
歐盟內部的分歧使歐盟未能執行更嚴格的銀行壓力測試,在投資人心中留下對測試結果的疑慮,無助於提振投資人信心。
根據歐盟23日公佈的銀行壓力測試結果,受測的91家銀行中,有7家銀行無法承受經濟再度衰退的打擊;歐盟希望透過測試在危機後重建信心,卻未能將市場關心的主權債務違約納入測試項目,落了個虎頭蛇尾的批評。
91測試僅7銀行未達標
支持歐盟人士說,歐盟已盡全力做到各國一致同意測試。但批評者指出,政治敏感性卻使歐盟未將主權債務違約的可能性納入測試,而主權債務違約才是測試是否完備、坦誠的指標。
不過,歐盟若指出任何一國有可能倒債,勢必打擊該國政府的信譽;而且萬一金融市場不能消除疑慮,單純的假設可能演變成事實。
Capital Economics歐洲區經濟學家麥坤恩說:“表面上,歐盟銀行壓力測試結果頗為正面,但擔心測試報告和稀泥的疑慮還是存在。”
歐盟當然希望獲得更多讚賞,而且過去幾週來歐盟也極力想贏得投資人信心,因此在6月17日的峰會中宣佈將實施壓力測試。隨後歐盟又宣佈將設立一筆5000億歐元的紓困基金,來幫助歐元區國家驅散任何倒債的風險。
投資人批評歐盟
未公開測試標準
未公開測試標準
但在發佈測試結果前,許多投資人批評歐盟未公開測試的標準,令人懷疑黑箱作業將導致銀行和政府討價還價,取得揭露哪些內容的妥協。
國際律師事務所Allen & Overy旗下的Global Corporate Group主席克蘭菲說:“沒有通過這次測試的是測試本身,而不是受測銀行。沒有證據顯示這次測試採用前後一致的標準,嚴重缺乏可信度,平白浪費了這個大好機會。”
德銀行獲政府資金相挺
在測試準備期間,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支持多隱瞞、少透明,這並不意外,因為不管德國銀行多疲弱,都有德國政府的資金相挺。
相反地,西班牙明知有幾家銀行可能無法通過測試,但西班牙希望測試全面執行。分析師說,這是因為測試可以作為西班牙要求銀行補充資本的正當理由,好對納稅人、以及歐盟國家紓困監理機關交代。
儘管各國間有許多歧見,準備工作仍持續進行,而且在進行測試後不到一個月就公佈了結果。由於歐盟各國間沒有類似美國各州之上的聯邦政府,而且各國差異很大,測試進行的速度確實快得驚人。
歐盟希望在儘量揭露細節以取信投資人和避免過嚴的標準嚇走投資人間,尋找平衡點。即使市場認為測試標準太鬆、又太晚實施,這次測試仍可當作歐盟日後預防危機的教訓,有助於歐盟推動集中金融監理的權力。
過關標準
一級資本須達6%
一級資本須達6%
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稱,歐盟監管機構在此次針對當地91家大型銀行的壓力測試中只採用一項考量標準。
銀行能否通過壓力測試,只取決於是否能在兩種基線情境下,將一級資本在資產中所佔比例保持在6%。一級資本包括普通股和優先股、現金儲備和部份其他的長期混合證券。
負面情境是假定歐盟地區生產總值(GDP)在未來18個月內下滑3%,即暗示經濟出現溫和的雙底衰退。
此外,壓力測試還模擬了主權風險衝擊對銀行的影響;測試假定3個月期利率上升1.25%、10年期債券收益率上升0.75%。
測試還模擬了主權風險衝擊對銀行總體貸款違約率的影響。如報導所言,此次測試被明顯排除在外的僅有一種情形,就是歐洲主權債務真正發生違約的情形。
91銀行一級資本高出標準
歐盟的銀行業監管機構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CEBS)表示,在評估大型銀行對壓力測試中最悲觀假設情況的耐受力時,將其資產價值抵消了5660億歐元。
CESB表示,在評估溫和的二次探底和國債市場出現新一輪劇烈波動的共同影響時,接受壓力測試的91家銀行的一級資本比率平均為9.2%,較達標水平6%高出3.2%。
資產最多減記5660億歐元
只有7家銀行的一級資本比率低於6%,未能達標。
根據報告,91家接受測試的銀行資產佔歐盟銀行業總資產的65%以上,接受測試的銀行資產佔各歐盟成員國銀行業資產規模的逾50%。
CEBS假設的銀行損失主要是貸款損失,而不是備受關注的因持有國債造成的損失。
CEBS表示,在悲觀情況下(假設歐盟經濟今年增長為零,明年為萎縮0.4%)假定的4728億歐元損失是資產減值損失。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將出現259億歐元的交易損失。
此外,CEBS還評估了銀行在交易賬戶中持有的國債價值下降389億歐元將帶來的風險。計入長期資產賬戶下的持有到期國債的估值損失不在本次測試的考慮之內。
據報導,CEBS還在壓力測試中假設了主權風險造成衝擊的情況,以評估國債市場重演4、5月危機時銀行的耐受力。
為模擬5月份國債市場劇烈波動的一幕,CEBS在“主權風險衝擊”情境中假定,歐盟所有成員國的市場利率都普遍上漲,其中3個月期貨幣市場利率上漲1.25%、10年期國債利率上漲0.75%。
CEBS還根據各國國債的歷史波動性,假設了個別國家國債將出現額外損失的情況。
他們假設,在最悲觀的情況下,希臘國債平均加權的折價幅度將達到23.1%,西班牙和葡萄牙國債的折價幅度分別為12.3%和14%。
但是壓力測試模型並沒有明確作出出現主權違約的假設,這反映出一種政治信念,即歐盟,尤其是歐元區成員國無一可能違約。
忽略倒債風險
被批是個笑話
被批是個笑話
雖然政府領袖與國家貨幣基金組織(IMF)都盛讚測試結果顯示歐洲銀行業有能力應付可能的衰退,不過測試結果的可信度備受質疑,接下來市場關注焦點可能轉向勉強通過測試的銀行。
IMF總裁卡恩說,測試是“重大的任務,且代表已朝向改善透明度、提振市場信心跨出重要的一步”。
不過,有些分析師不以為然。歐洲監管部門急於強調測試的嚴格性是為了以此提振外界對歐洲銀行業的信心,因為目前市場對歐洲銀行在主權債務方面的敞口感到憂慮,但他們卻忽略了兩個重要參數。
儘管市場自5月就陷入慌亂,投資者開始擔心希臘及其他負債嚴重的歐元區國家可能違約或被迫重組債務,但歐洲監管部門此次並沒有進行主權債務違約風險測試。
另外,他們也沒有測試銀行是否擁有足夠多的緩沖流動性,也就是易於出售的資產池,這些關係到銀行能否履行未來的償款義務以及為當前活動進行融資。融資模式存在缺陷是一些金融機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倒閉的主要原因,其中就包括英國北石銀行(Northern Rock)。
《金融時報》引述一位資深銀行界人士說,測試不過是笑話,是一場“希臘喜劇”,理由是測試未納入希臘等國可能倒債的可能,而這才是市場最關心的部份。
測試假設的最糟糕情況是希臘公債價格下跌23%,但若以目前希臘公債的價格來看預設跌幅只有4%,因為測試是以希臘五年期公債去年底的價格為基準來計算跌幅,未考慮希臘公債在今年4月的狂跌。
希臘公債面額跌至81%
去年底時,上述希臘公債大致還能以相當面額100%的價格交易,但迄上週五(7月23日)價格已跌到面額的81%。而根據債信評等機構標準普爾公司(S&P)已警告,持有希臘公債可能損失高達70%的面值。
投資人也質疑測試只評估交易賬上的損失,不包含持有至到期的銀行賬損失,但銀行多半都是持有公債至到期。
《金融時報》評論說,測試“既未一體適用、透明地實施,也不夠嚴格,但如果審慎看待,不失為好的開始”。
市場因此將焦點轉向17家勉強通過測試的銀行,包括德意志郵政銀行、希臘P i r a e us銀行、愛爾蘭聯合銀行(Allied Irish Banks)、意大利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與UBI Banca、西班牙Bankinter,以及8家小型銀行,測試的第一級資本比率都在6至7%。
銀行都會展開一波增資潮。在結果發佈前,希臘國家銀行(National Bank of Greek)、斯洛維尼亞NLB與西班牙Civica都已宣佈準備增資。據希臘報紙上週六(7月24日)報導,Piraeus已聘請3家投資銀行承銷逾 10億歐元股票,但籌得的資金主要將用於收購另兩家希臘銀行的公股。
德未公佈完整細節
作為對德國銀行業為期4個月壓力測試的一部份,歐洲監管機構指責德國政府及該國銀行背棄了公佈主權債務持有情況完整細節的協議。
泛歐銀行監管機構——歐洲銀行業監管委員會(CEBS)秘書長‧沃森(Arnoud Vossen)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我們曾與所有監督機構和參與測試的銀行約定,各銀行將逐個披露其主權債務風險。”
上週五,歐洲銀行業監管委員會公佈了壓力測試結果。但是,在接受測試的14家德國銀行中,有6 家——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郵政銀行(Postbank)、Hypo Real Estate、合作制互助銀行集團DZ和WG Z、以及柏林銀行(Landesbank Berlin)——並未如人們所預期的那樣,公佈主權債務持有情況的詳盡信息,儘管郵政銀行披露了部份信息。除了未能通過測試的希臘A T E bank銀行外,其它每一家歐洲銀行都遵從了披露要求。
分析師表示,德國銀行不遵從披露要求,將加劇外界對它們有事隱瞞的猜疑,還可能進一步打擊市場對整個壓力測試行動的信心——外界已經在批評這些測試設想的情形過於輕鬆。
德國監管機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和德國中行(Bundesbank)的官員們表示,德國法律意味著他們不能強迫銀行公佈此類細節。
金檢應更嚴格
歐盟監管部門表示,與2009年初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實施的銀行壓力測試相比,歐洲銀行壓力測試在經濟增長假設方面的標準更為嚴格。
美國銀行業壓力測試當時認定,美國19家大型銀行中有10家銀行需要補充總計750億美元的額外資本。
花旗集團最新研究報告表示,股權及債券市場應該將歐洲各銀行置於更為嚴厲的環境中進行壓力測試。
花旗集團認為,此次歐洲銀行業監管委員會所使用的壓力測試環境不夠嚴厲。
花旗分析師在報告中表示:“基金、股權以及債券市場將基於市場真實壓力情形對銀行的償付能力進行評估。
測試條件將比歐盟銀行監管委員會的測試更為嚴厲。據悉,在嚴厲情形下,對銀行賬戶的考察將被包括在測試內容之中。”
儘管絕大部份受測銀行過關,但不少投資者認為標准定得太過寬鬆。首先,本次測試只計入交易賬戶中的主權債,忽略了銀行所持大部份歐債的潛在虧損。其次,從程序上來看,測試結果也難以讓人信服。據悉,儘管各國間有很多分歧,但結果仍在進行測試後不到一個月就得以公佈。
據悉,在結果公佈之前,高盛預估有10家歐洲銀行不能通過測試,且這些歐洲銀行或需增資380億歐元;蘇格蘭皇家銀行則估計有關集資最多達850億歐元。
Source
英國7月房價下跌0.1% 一年來首次下滑
2010/07/26 @ 11:30 am 香港時間
7月26日上午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由於房屋需求量下降而待售房屋數量增加,英國7月份房價出現了自2009年5月以來的首次下滑。
這 項由地產數據公司Hometrack進行的調查表明,英國7月份房價月率下降0.1%,年率上漲2.10%。數據顯示,6月份房價月率增長0.1%,年率 上漲為2.1%。 Hometrack表示,該指標與近期公佈的同類數據結果類似。此外,7月份,英國樓市待售房屋數量,較比6月份增加了3.6%,而新買家數量則下滑了 1.3%。
Hometrack研究部門主任理查德·唐奈指出,「過去5個月內,房屋 需求量逐漸下降,光7月份的需求量就減少了1.3%,這也導致房價出現15個月來的首次下跌。我個人認為,今年下半年房價將會繼續逐步下跌,而且這一趨勢 將在所避免。」唐奈補充說,由於英國經濟前景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待售房屋數量將繼續增加。
Hometrack的調查還顯示,7月份,一套房屋自被出售至被買家買走,平均要需要8.7週的時間。相關數據顯示,6月份,這一數字為8.4週。按地區劃分的話,房價下跌幅度最大的為倫敦,跌幅高達0.2%。
美國經濟未來十年將“日本化”﹖
2010年7月26日 12:07
上 週伴隨美國國債收益率跌至紀錄新低﹐有關“失去的十年”的猜想陡然升溫。看淡美國經濟的投資者紛紛買入被視為避險資產的國債﹐推動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 跌至15個月低點2.89%﹐2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也創出0.568%的歷史最低水平。不過﹐到上週五時國債收益率微幅回升﹐因歐洲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顯 示﹐91家接受測試的歐洲銀行中僅有7家未能通過測試﹔但市場依然擔心美國經濟未來有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轍﹐出現國債收益率長期處於低位、經濟增長更為低迷 的情況。
目前市場已出現諸多信號﹐顯示經濟增長動力正在逐漸衰退﹐而預算赤字卻在持續 上升。美國股市上週反彈了3.6%﹐但目前仍處於本輪牛市的首波回調行情中。與此同時﹐儘管美國公司公佈的第二季度業績表現強勁﹐但這只是反映了過去的業 績狀況。投資者看來並不看重這些業績﹐市場交投仍保持淡靜。
不過﹐還需要出現更多不利因素才可能導致美國經濟的“日本化”(華爾街的說 法)。日本央行立場不夠強硬及股東權益被稀釋因素加重了日本股市的長期熊市狀態。而美國則沒有上述兩種因素的拖纍。此外﹐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計﹐在科技股泡沫期間﹐日本股市峰值時的估值幾乎是美國股市的兩倍。
儘管美國經濟前景面臨挑戰﹐但最終情況或許不會像 市場悲觀看法所預計的那樣可怕。自4月下旬以來﹐投資者從股票型共同基金中撤出了超過390億美元的資金﹐而涌入債券型基金的資金則高達490億美元。儘 管市場預期悲觀﹐但週期性行業上市公司的第二季度收入較第一季度平均增長16%。上市公司不僅利潤正在好轉﹐同時還有四分之三公司的收入也超出了預期。
上 市公司的業績預期也不是太糟糕﹐至少從這些公司自己的預期來看如此。迄今為止﹐有10%的公司在業績報告中上調了業績預期﹐而下調預期的僅為2.2%。目 前﹐消費者購買iPad和iPhone的速度遠快於蘋果公司(Apple)的生產速度﹔波音公司(Boeing Co.)在英國法恩伯勒(Farnborough)國際航展上接獲了103架新飛機訂單。此外﹐Union Pacific (UNP)與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 Inc.)的運輸業務也非常強勁﹐已推動道瓊斯運輸業平均指數一個多月來首次升破50日和200日移動均線。
儘管在債券收益率回升之前股 市不會創出新高﹐但伴隨通貨再膨脹跡象的增多﹐有關通貨緊縮或二次衰退的恐慌情緒應該會有所減弱。儘管投資者將全球經濟低迷的原因歸咎於歐洲方面的問題﹐ 但上週公佈的德國Ifo商業景氣指標卻意外上升﹐從而激發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與此同時﹐CRB大宗商品指數也已企穩﹐已較5月份的低點上漲7%﹔油價基 本上堅守在每桶70美元上方水平﹔銅價上週飆升9%﹐創出今年2月中旬以來最大單週漲幅。
整個夏季美國股市一直在劇烈波動﹐但上週道瓊斯 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反彈327點﹐至10,425點﹐當週累計上漲3.2%。該指數目前與年初時的點位已基本持平。標準普爾500指數上週累計上漲38 點﹐至1103點﹐漲幅3.6%﹐為過去3週來第二次實現上漲。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上週漲90點﹐至2269點﹐漲幅4.2%﹔羅素2000指數漲40點﹐ 至651點﹐漲幅6.6%。
Kopin Tan
(本文譯自《巴倫週刊》)
Source
也
許投資者已經預見到它的來臨並且提前拋售了股票。不過﹐這裡說的不是星相學家所說的7月26日土星與天王星的對沖﹐而是未來美國可能面臨的財政赤字居高不下、經濟增長萎靡不振及股市回報率低迷的十年。上 週伴隨美國國債收益率跌至紀錄新低﹐有關“失去的十年”的猜想陡然升溫。看淡美國經濟的投資者紛紛買入被視為避險資產的國債﹐推動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 跌至15個月低點2.89%﹐2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也創出0.568%的歷史最低水平。不過﹐到上週五時國債收益率微幅回升﹐因歐洲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顯 示﹐91家接受測試的歐洲銀行中僅有7家未能通過測試﹔但市場依然擔心美國經濟未來有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轍﹐出現國債收益率長期處於低位、經濟增長更為低迷 的情況。
目前市場已出現諸多信號﹐顯示經濟增長動力正在逐漸衰退﹐而預算赤字卻在持續 上升。美國股市上週反彈了3.6%﹐但目前仍處於本輪牛市的首波回調行情中。與此同時﹐儘管美國公司公佈的第二季度業績表現強勁﹐但這只是反映了過去的業 績狀況。投資者看來並不看重這些業績﹐市場交投仍保持淡靜。
不過﹐還需要出現更多不利因素才可能導致美國經濟的“日本化”(華爾街的說 法)。日本央行立場不夠強硬及股東權益被稀釋因素加重了日本股市的長期熊市狀態。而美國則沒有上述兩種因素的拖纍。此外﹐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計﹐在科技股泡沫期間﹐日本股市峰值時的估值幾乎是美國股市的兩倍。
儘管美國經濟前景面臨挑戰﹐但最終情況或許不會像 市場悲觀看法所預計的那樣可怕。自4月下旬以來﹐投資者從股票型共同基金中撤出了超過390億美元的資金﹐而涌入債券型基金的資金則高達490億美元。儘 管市場預期悲觀﹐但週期性行業上市公司的第二季度收入較第一季度平均增長16%。上市公司不僅利潤正在好轉﹐同時還有四分之三公司的收入也超出了預期。
上 市公司的業績預期也不是太糟糕﹐至少從這些公司自己的預期來看如此。迄今為止﹐有10%的公司在業績報告中上調了業績預期﹐而下調預期的僅為2.2%。目 前﹐消費者購買iPad和iPhone的速度遠快於蘋果公司(Apple)的生產速度﹔波音公司(Boeing Co.)在英國法恩伯勒(Farnborough)國際航展上接獲了103架新飛機訂單。此外﹐Union Pacific (UNP)與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 Inc.)的運輸業務也非常強勁﹐已推動道瓊斯運輸業平均指數一個多月來首次升破50日和200日移動均線。
儘管在債券收益率回升之前股 市不會創出新高﹐但伴隨通貨再膨脹跡象的增多﹐有關通貨緊縮或二次衰退的恐慌情緒應該會有所減弱。儘管投資者將全球經濟低迷的原因歸咎於歐洲方面的問題﹐ 但上週公佈的德國Ifo商業景氣指標卻意外上升﹐從而激發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與此同時﹐CRB大宗商品指數也已企穩﹐已較5月份的低點上漲7%﹔油價基 本上堅守在每桶70美元上方水平﹔銅價上週飆升9%﹐創出今年2月中旬以來最大單週漲幅。
整個夏季美國股市一直在劇烈波動﹐但上週道瓊斯 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反彈327點﹐至10,425點﹐當週累計上漲3.2%。該指數目前與年初時的點位已基本持平。標準普爾500指數上週累計上漲38 點﹐至1103點﹐漲幅3.6%﹐為過去3週來第二次實現上漲。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上週漲90點﹐至2269點﹐漲幅4.2%﹔羅素2000指數漲40點﹐ 至651點﹐漲幅6.6%。
Kopin Tan
(本文譯自《巴倫週刊》)
Source
[新聞]智庫料英2014前不加息
2010-07-27 08:04:00
一個經濟智庫估計,英國的超低利率將會持續到2014年。
安永會計師旗下經濟智庫Item Club指出,為平衡英國政府大量刪減經費的衝擊,0.5%的低基本利率政策,將一直維持到2014年。
受到金融海嘯衝擊,英國央行自2009年3月起將基本利率降到0.5%。
Item Club的斯潘塞指,「新政府計劃刪減預算赤字,顯然是很有決心的做法」。
他指出,假如英國政府可以執行400億英鎊的預算赤字刪減計劃,今年英國的經濟成長率將降到1%,未來幾年藉由貿易與投資,經濟成長率可以逐漸提高。
另一方面,受到能源價格上漲,同時銷售稅明年元月初將由目前的17.5%提高到20%,消費者物價指數將超過央行訂立的2%目標區。
Item Club指出,要預防消費者物價指數跌破1%,央行必須盡可能讓短期利率維持在0.5%。(中央社)
Source
安永會計師旗下經濟智庫Item Club指出,為平衡英國政府大量刪減經費的衝擊,0.5%的低基本利率政策,將一直維持到2014年。
受到金融海嘯衝擊,英國央行自2009年3月起將基本利率降到0.5%。
Item Club的斯潘塞指,「新政府計劃刪減預算赤字,顯然是很有決心的做法」。
他指出,假如英國政府可以執行400億英鎊的預算赤字刪減計劃,今年英國的經濟成長率將降到1%,未來幾年藉由貿易與投資,經濟成長率可以逐漸提高。
另一方面,受到能源價格上漲,同時銷售稅明年元月初將由目前的17.5%提高到20%,消費者物價指數將超過央行訂立的2%目標區。
Item Club指出,要預防消費者物價指數跌破1%,央行必須盡可能讓短期利率維持在0.5%。(中央社)
Source
經濟學人:振興歐洲之良策
本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認為,若歐盟領導人能夠拿出像20年前創設歐洲統一市場時的魄力和付出努力,歐洲還是有救的。當歐洲人對自身的就業和儲蓄感 到擔憂時,當他們的政府和企業再無法輕鬆借款時,當銀行破產和統一貨幣處於危險時,歐盟不僅經歷著一場經濟危機,而且也是一場政治危機。歐洲各國領導人至 今還未在此威脅上形成統一認識。他們在前18個月內,以否認和咆哮口吻,外加不停爭辯和對金融市場大量指責方式來掩飾自己的問題。歐洲正變為世界上貶值的 勢力。
亞洲和美國以輕蔑的目光審視著歐盟的一系列失敗,這好像在說歐洲時代已過去。其衰老的、只關注內部世界的民眾已無克服逆境的決心。
然而,無人能從患病的歐洲受益,更何況它仍是當今世上最大經濟體。若它足夠健康的話,全球經濟危機的最糟時期早應結束。因此,人們不要只嘲笑歐 洲的衰弱,全世界都應提出歐洲究竟還能否重新煥發活力,以及如何煥發的問題。《經濟學人》認為,絕無任何會讓歐洲命中註定要失敗的東西。若歐盟領導人的確 能拿出勇氣,此次危機是能夠成為自1980年代以來的復興的最佳機會。
當中東歐仍處在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控制下時,歐洲經濟因兩次全球石油危機而遭遇低增長和高失業。在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雅克•德洛爾(Jacques Delors)的領導下,歐洲終於在1992年形成統一市場,歐洲的制度也恢復了活力。相關改革為歐盟史上最活躍時期奠定了基礎。今天的歐洲領導人應汲取 有關經驗。但不幸的是他們似乎對此有誤解。
一些當前在解決歐元命運問題的人物相信,每次危機都將是歐洲走向聚合的新進步。在法國帶領下,這些人堅稱,從希臘開始向南歐蔓延的混亂局面表明 了歐元區需要一個中央集權的核心力(a core of dirigiste powers),以更加政治化的,更少技術專家管理方式來管理歐洲。為限制不公平競爭,他們還想要在整個歐洲建立統一勞工標準和一定程度上的稅收趨同。
然而,其他國家不認同這類增進歐洲聚合的方式。很在意自己歷史的德國並不信任政治家們的貨幣政策。德國民眾曾確信,歐元會以像自己喜愛的馬克那樣的相同準則正常運轉,他們對為任何歐洲新計畫出錢很反感。德國想要一套更嚴格的管理體系,禁止各成員國開支過大。
然而,人們很難做到簡單地讓每個歐元區成員國一直採取負責任的行動。有人會違反一些規則,而另一些人也會有默許這些行為的理由。
對歐元區的兩個最重要成員國間的矛盾有著清晰思維的觀察者都能得出歐洲要麽彙聚,要麽崩潰的結論。他們堅信,在沒有一套處理不負責任成員國的清晰政治機制之前,歐元命中註定會重複像今年暴露出的一類危機。總有一天此觀點會被證明是正確的。
另一方面,人們低估了歐洲走折中路線的藝術。他們還忽略了歐洲想借歐元作為黏合劑的決心,因為,讓歐元崩潰無異於造成毀滅性代價,威脅歐盟生存的根基。因此,當下最可能的結果是,既不崩潰,也不急於聚合,而是讓歐元病態地存在著。
為免受內部混亂機制的影響,歐盟應借鑒放開對經濟增長的束縛和設立統一市場這類更激進一些的經驗。提升經濟增長有助於歐盟緩解政治困境和幫助自己的公民。歐盟領導人現要努力削減政府開支,若他們還想為1992年的改革增添新意。
當前的統一市場並未真正建成。義大利經濟學家,前歐盟市場競爭事務專員馬里奧•蒙蒂(Mario Monti) 已詳細闡明過在構建統一市場上還需推進的工作。
歐盟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比美國低30%。因它是在國家的障礙之後運作,因此,其創新能力很低,同時,也不想追求規模經濟。歐洲的整個醫療保健領 域不存在競爭。同樣,像電信類高科技行業一直受到保護,其他像電子商務類服務業1992年時只是苟延殘喘。據推算,2020年的統一數位化市場(a single digital market)價值可占歐盟GDP的4%。
此外,歐盟的專利體系也是支離破碎,導致新產品轉移出境很困難;能源供應體系一直就未正常鬆綁過;跨境債務難以回收。因此,總體層面需做改進的東西太多。
歐洲的改革障礙一直是政治性,而非經濟性的。如同盧森堡前首相讓-克洛德•容克(jean-claude juncker)2007年所言,人們瞭解應該做哪些事情,但在一旦做成後,他們又不知應如何重複以前的方式。
危機已讓歐洲的政治前景發生改變。在防止政府以貨幣貶值方式來恢復競爭力前提下,歐元應能夠帶動相應改革。歐洲各國現正從朦朧中覺醒,最終意識到改革無法再推遲下去。
現在已經出現了普通歐洲人比領導人對改革認識更清楚的現象。據佩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re)6月進行的民調結果顯示,有73%的德國人和65%的法國人認同自由市場經濟環境下生活的更好,高於2007年時分別得到65%和56%結果。
在過去數十年內,歐洲有特權的內幕人士一直阻撓改革。但德洛爾先生以構建由信仰自由市場人士和贊同歐洲聚合者組成的聯合陣線回應了這些人。在強調統一市場前提下,今天的危機讓歐洲領導人有了創建自己的改革聯合陣線的機會。他們應該抓住它。
Source
歐洲銀行業,拆禮物的時間到了?
2010/07/26 19:22 (ING 安泰投顧 提供)
上週表現:因市場樂觀預期多數歐洲銀行將通過壓力測試,加上歐洲經濟數據與企業獲利捷報頻傳,推升歐股週線收紅,道瓊泛歐600指數全週大漲3.2%,收在255.97點。
政策訊息:(1)國際信評機構Moody19日調降愛爾蘭主權債信評等一級至Aa2,不過其信評下調結果不影響隨 後的公債標售,愛爾蘭20日標售15億歐元6年和10年期公債,仍然吸引3.6倍的認購資金。(2)希臘於20日再度成功標售15億歐元的13週短期國庫 券,標售利率為4.05%,認購倍數達 3.85倍。(3)歐洲央行總裁特里榭(Trichet)22日投書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時期已經結束,各國應當致力鞏固公共財政,削減支出並增加稅收。 (4)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CEBS)上週五晚間公佈最新歐洲銀行壓力測試結果,91家接受測試銀行之中,只有7家銀行的一級資本比率未能達6%,需要額 外注資35億歐元。此7家未通過測試的銀行包括1家希臘銀行(Agricultural Bank of Greece,需增資€2.43億)、1家德國銀行(Hypo Real Estate,需增資€12.45億)和5家西班牙儲蓄銀行(Diada、Espiga、 Unnim、Banca Civica和Cajasur,總計需增資€20.43億)。此外,評估在最糟情況下(經濟二次探底加上主權債信劇烈下跌),91家銀行的一級資本比率均 值為9.2%,仍較基準的 6%高出3.2%。
個股訊息:(1)英國家用品巨擘瑞班(Reckitt Benckiser) 計劃以25.4億英鎊收購SSL集團,SSL聞訊飆漲33%。(2)英國石油20日宣佈以70億美元,將旗下的北美與埃及資產出售予Apache,以籌措漏油事件費用。
未來展望:歐洲壓力測試上週五晚間正式出爐,在一級資本率6%的限制下僅7家銀行不及格,較先前 KBW模擬測試的表現更佳。不過挑剔的投資人是不容易滿意於表面結果,認為預設條件過於寬鬆(最遭非議的是五年期國家主權債券跌價模擬,其假設希臘公債較 2009年底下跌23.1%,西班牙公債下跌12.3%、葡萄牙公債下跌14%及德國公債下跌4.7%),評價僅考慮銀行交易政府公債時的損失,卻未針對 將公債持有至到期、且主權債務違約的情況深入探討,CEBS跳過這段市場最想知道的環節,結果自然無法完全取信於市場,批評者甚至揶揄歐盟的政治信念太過 強烈,執著篤信成員國不可能違約。
ING投顧認為,銀行業壓力測試本來就是歐盟送給銀行業(或市場)的大禮,盒子裡盛裝著美麗的玻璃鞋是可以被預期,因為 歐盟不可能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讓投資人回過頭嘲笑這份美意。整個歐債事件發展迄今u歐盟力挺、空方退場」,雖然不是完美句點,也算有個段落,只是金融市 場習性總是善於批評,對好、壞結果總要來個最後掙扎。我們認為在拆完禮物的欣喜情緒過後,一切還是要回歸基本面,所幸現階段歐洲企業端經營已見起 色,66% 的道瓊泛歐600企業第二季財報優於預期(截至7/23),加上歐元貶值創造經濟新「出口」,在時與勢的配合下,歐股後勢欲弱不易。
Source
上週表現:因市場樂觀預期多數歐洲銀行將通過壓力測試,加上歐洲經濟數據與企業獲利捷報頻傳,推升歐股週線收紅,道瓊泛歐600指數全週大漲3.2%,收在255.97點。
政策訊息:(1)國際信評機構Moody19日調降愛爾蘭主權債信評等一級至Aa2,不過其信評下調結果不影響隨 後的公債標售,愛爾蘭20日標售15億歐元6年和10年期公債,仍然吸引3.6倍的認購資金。(2)希臘於20日再度成功標售15億歐元的13週短期國庫 券,標售利率為4.05%,認購倍數達 3.85倍。(3)歐洲央行總裁特里榭(Trichet)22日投書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時期已經結束,各國應當致力鞏固公共財政,削減支出並增加稅收。 (4)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CEBS)上週五晚間公佈最新歐洲銀行壓力測試結果,91家接受測試銀行之中,只有7家銀行的一級資本比率未能達6%,需要額 外注資35億歐元。此7家未通過測試的銀行包括1家希臘銀行(Agricultural Bank of Greece,需增資€2.43億)、1家德國銀行(Hypo Real Estate,需增資€12.45億)和5家西班牙儲蓄銀行(Diada、Espiga、 Unnim、Banca Civica和Cajasur,總計需增資€20.43億)。此外,評估在最糟情況下(經濟二次探底加上主權債信劇烈下跌),91家銀行的一級資本比率均 值為9.2%,仍較基準的 6%高出3.2%。
個股訊息:(1)英國家用品巨擘瑞班(Reckitt Benckiser) 計劃以25.4億英鎊收購SSL集團,SSL聞訊飆漲33%。(2)英國石油20日宣佈以70億美元,將旗下的北美與埃及資產出售予Apache,以籌措漏油事件費用。
未來展望:歐洲壓力測試上週五晚間正式出爐,在一級資本率6%的限制下僅7家銀行不及格,較先前 KBW模擬測試的表現更佳。不過挑剔的投資人是不容易滿意於表面結果,認為預設條件過於寬鬆(最遭非議的是五年期國家主權債券跌價模擬,其假設希臘公債較 2009年底下跌23.1%,西班牙公債下跌12.3%、葡萄牙公債下跌14%及德國公債下跌4.7%),評價僅考慮銀行交易政府公債時的損失,卻未針對 將公債持有至到期、且主權債務違約的情況深入探討,CEBS跳過這段市場最想知道的環節,結果自然無法完全取信於市場,批評者甚至揶揄歐盟的政治信念太過 強烈,執著篤信成員國不可能違約。
ING投顧認為,銀行業壓力測試本來就是歐盟送給銀行業(或市場)的大禮,盒子裡盛裝著美麗的玻璃鞋是可以被預期,因為 歐盟不可能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讓投資人回過頭嘲笑這份美意。整個歐債事件發展迄今u歐盟力挺、空方退場」,雖然不是完美句點,也算有個段落,只是金融市 場習性總是善於批評,對好、壞結果總要來個最後掙扎。我們認為在拆完禮物的欣喜情緒過後,一切還是要回歸基本面,所幸現階段歐洲企業端經營已見起 色,66% 的道瓊泛歐600企業第二季財報優於預期(截至7/23),加上歐元貶值創造經濟新「出口」,在時與勢的配合下,歐股後勢欲弱不易。
Source
英國“雙底型”衰退憂慮上升
2010年07月21日 19:14:46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倫敦7月21日電(記者 王振華)“雙底型”或者說是“兩次下跌型”經濟衰退,是指經濟在擺脫衰退開始復蘇之後不久又重歸下跌,再次觸底後回升,經濟運行軌跡大體呈“W”狀。目前,擔心英國經濟可能會出現這一情況的情緒正在上升。
在英國新政府5月中旬成立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不時可以聽到工黨政府發出的需要防止經濟出現“雙底型”衰退的警告。在前首相布朗的競選演說 中,他經常批評保守黨提出大規模削減政府開支的計劃,警告說如果過早“退出”經濟刺激措施,可能引發英國經濟發生“雙底型”衰退。但是,隨著工黨在此次大 選中敗北,以及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聯姻”組建新政府,這一警告似乎一度被人遺忘。而大力削減政府開支、力爭在幾年內將目前的巨額赤字財政“扭虧為盈”成 了新政府經濟政策的“主旋律”。
根據英國新政府6月下旬提出的緊急預算,到本屆政府任期結束的2015年,每年將削減320億英鎊政府開支,各政府部門、福利計劃、教育、醫療體係 甚至女王王室的開支均要被削減。同時,大幅度提高消費稅,明年初就要將消費稅從目前的17.5%提高到20%。這一措施可望每年為政府增加收入110億英 鎊(1英鎊約合1.5美元)。政府預計,這一增收減支將使英國在2015至2016財政年度實現財政平衡,使目前的約1500億英鎊年度財政赤字完全消失 並出現財政盈余。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從總體上看,英國新政府這一經濟政策無論從出發點來看,還是從保證經濟的長期穩定來看都是不錯的,關鍵在于如何正確地把握大幅度“增收減支”的時機。
經過工黨政府的巨大努力,同時也得益于世界經濟同步進退的大趨勢,英國經濟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踏上復蘇之路,從而結束了為期六個季度、也是上世紀 30年代以來最長的經濟衰退。但是,近來英國經濟的復蘇步伐非常緩慢而乏力。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長速度僅分別為0.4%和0.3%。估計今年 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速也不會很快。從最新的經濟數據看,英國的住房市場仍處于衰退之中,工業和服務業復蘇的勢頭也不強勁。因此,英國似乎應和多數西方國家同 步,將經濟刺激措施尤其是刺激力度再持續一段時間直至出現穩定復蘇。
近來,擔心英國可能會出現“雙底型”衰退的言論已不時出現于報端。一些經濟分析人士,其中包括新政府組建後成立的預算責任局官員表示,在經濟剛剛開始復蘇並缺乏動力的時候,大幅度削減政府開支和提高消費稅將對脆弱的經濟復蘇構成新的危險。
英國預算責任局高級官員傑弗裏‧迪克斯近日承認,英國政府的緊縮政策增加了發生“雙底型”衰退的可能性。英國倫敦金融城經濟學家詹姆斯‧卡裏克也認為,英國陷入“兩次下跌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目前為三分之一,政府過早地削減開支增加了經濟再次出現下滑的危險。
削減巨額政府財政赤字自然有利于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增長。但是,如果削減開支的“巨斧”同時也砍傷甚至砍掉了目前剛剛出土不久的復蘇“嫩芽”,則可能導致事與願違、得不償失的結果。
Source
新華網倫敦7月21日電(記者 王振華)“雙底型”或者說是“兩次下跌型”經濟衰退,是指經濟在擺脫衰退開始復蘇之後不久又重歸下跌,再次觸底後回升,經濟運行軌跡大體呈“W”狀。目前,擔心英國經濟可能會出現這一情況的情緒正在上升。
在英國新政府5月中旬成立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不時可以聽到工黨政府發出的需要防止經濟出現“雙底型”衰退的警告。在前首相布朗的競選演說 中,他經常批評保守黨提出大規模削減政府開支的計劃,警告說如果過早“退出”經濟刺激措施,可能引發英國經濟發生“雙底型”衰退。但是,隨著工黨在此次大 選中敗北,以及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聯姻”組建新政府,這一警告似乎一度被人遺忘。而大力削減政府開支、力爭在幾年內將目前的巨額赤字財政“扭虧為盈”成 了新政府經濟政策的“主旋律”。
根據英國新政府6月下旬提出的緊急預算,到本屆政府任期結束的2015年,每年將削減320億英鎊政府開支,各政府部門、福利計劃、教育、醫療體係 甚至女王王室的開支均要被削減。同時,大幅度提高消費稅,明年初就要將消費稅從目前的17.5%提高到20%。這一措施可望每年為政府增加收入110億英 鎊(1英鎊約合1.5美元)。政府預計,這一增收減支將使英國在2015至2016財政年度實現財政平衡,使目前的約1500億英鎊年度財政赤字完全消失 並出現財政盈余。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從總體上看,英國新政府這一經濟政策無論從出發點來看,還是從保證經濟的長期穩定來看都是不錯的,關鍵在于如何正確地把握大幅度“增收減支”的時機。
經過工黨政府的巨大努力,同時也得益于世界經濟同步進退的大趨勢,英國經濟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踏上復蘇之路,從而結束了為期六個季度、也是上世紀 30年代以來最長的經濟衰退。但是,近來英國經濟的復蘇步伐非常緩慢而乏力。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長速度僅分別為0.4%和0.3%。估計今年 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速也不會很快。從最新的經濟數據看,英國的住房市場仍處于衰退之中,工業和服務業復蘇的勢頭也不強勁。因此,英國似乎應和多數西方國家同 步,將經濟刺激措施尤其是刺激力度再持續一段時間直至出現穩定復蘇。
近來,擔心英國可能會出現“雙底型”衰退的言論已不時出現于報端。一些經濟分析人士,其中包括新政府組建後成立的預算責任局官員表示,在經濟剛剛開始復蘇並缺乏動力的時候,大幅度削減政府開支和提高消費稅將對脆弱的經濟復蘇構成新的危險。
英國預算責任局高級官員傑弗裏‧迪克斯近日承認,英國政府的緊縮政策增加了發生“雙底型”衰退的可能性。英國倫敦金融城經濟學家詹姆斯‧卡裏克也認為,英國陷入“兩次下跌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目前為三分之一,政府過早地削減開支增加了經濟再次出現下滑的危險。
削減巨額政府財政赤字自然有利于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增長。但是,如果削減開支的“巨斧”同時也砍傷甚至砍掉了目前剛剛出土不久的復蘇“嫩芽”,則可能導致事與願違、得不償失的結果。
Sourc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