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3

How are you supposed to wear a satchel bag?

Thinking of using a satchel bag? Well, unless you're a 14-year-old schoolgirl, forget it
Alexa Chung with satchel bag, 2009
 
 Alexa Chung with her satchel: look, no straps. Photograph: Sipa Press/Rex Features
 

 
I would like a bag for the new season and have noticed a lot of satchel bags around. But I cannot seem to figure out a good way to carry/wear them. Am I missing something obvious?

Caroline, by email
On the contrary, Caroline, you are stating the obvious. You are the small child, standing in the parade, pointing at the empress of fashion, Alexa Chung, and crying: "Look! A bag that crosses a lady's chest is only going to look good on the particularly lithe! On everyone else it's going to smush one's boobs until one points north, one points south, and one's chest resembles a busted compass. Can no one else see this? I feel like I'm eating crazy pills!"
I love the idea of a satchel bag. So preppy! So cute! So fantastic at freeing up 50% of one's hands that are usually otherwise engaged in clutching a handbag but can now be employed for important tasks such as buying things and exercising one's right arm to lift drinks to one's mouth. Brilliant! It's like the invention of the wheel!

Can you hear a but coming? On the wind, perhaps? Ah yes, here it is: but let us look at the appeal of the satchel again, shall w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So preppy: this refers to a look associated with ritzy American schools – ah! What was that word again? Schools. In other words, a look worn by young folk who are, say, 14 years old. These strange young people – their skin so unnaturally fresh, their iPods so impossibly loud – wear clothes a little differently from you and I, Caroline, and that is because they are younger and therefore their bodies are slightly different. Not better. Just different. This means that the clothes one sees on them will look different from when worn on oneself, and satchel bags are possibly the ultimate case in point.

Fine, you say, you can't wear them across the body: how about if you just let them dangle down the body? OK, I reply, but only if you want an incredibly awkward handbag that will require you to bend your body into all manner of sideways contortions when you need to get something out of it.

Aha! You cry, a triumphal glint in your eye flashing somewhat maniacally. What if you just carry the satchel bag, folding up the long strap in your hand? So casual and debonair. Sure, I shrug, calm as you like. But in which case you may as well have bought a normal handbag, seeing as you've gone back to having to carry the damn thing. Plus you'll never remember to carry the long strap all the time and it will end up dragging in puddles, picking up all manner of unspeakable debris.
Game, set and match to me, I do believe.

What is the point in buying clothes that you need to dry clean? Doesn't that mean you end up having to pay £5 every time you wear them?
Diane, by email
That's right, Diane. Think of it as like a building maintenance charge: you know, that extra £50 a month or whatever you are unexpectedly told you have to pay on top of the cardiac-arrest-inducing amount you paid to buy your flat.

In fact, I resent the whole dry-cleaning issue even more than building charges because it encourages one of the worst attitudes one can have in connection to fashion: the idea that "special" clothes should be saved for "special" occasions, and these occasions tend to involve you being seen by others. After all, what would be the point in spending the inevitable £7.50 dry-cleaning fee to wear a gorgeous party dress just around your house while doing some chores?

But, but, but! That is precisely when one should wear a gorgeous party dress! Fashion should be about dressing for oneself and having fun, not looking for approval in other's eyes, and there is no better example of the former than wearing one's favourite cocktail dress at home on one's own on a dull Sunday afternoon while doing the cleaning. Those are the kinds of times when one needs cheering, not at parties (although it's rather jolly to get dressed up for those, too). But, oh, the £7.50 dry-cleaning charge. Well, if needs must, I find that a good marathon of Poirot on the TV can also help to make Sunday afternoons go with a swing but, with all respect to David Suchet, it's not quite the same.

Post your questions to Hadley Freeman, Ask Hadley, The Guardian, Kings Place, 90 York Way, London N1 9GU. Email ask.hadley@guardian.co.uk
Source

台灣最有價值國際品牌二十強出爐

http://www.cdnews.com.tw 2010-09-13 12:54:58
沈子涵/整理
 
由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辦、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執行、《數位時代》雜誌和英國品牌顧問公司Interbrand承辦的「2010年台灣國際 品牌價值調查」,頃公佈20大品牌入圍名單。一掃去年因金融海嘯品牌價值下跌的陰霾,今年品牌持續耕耘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注入成長新動能,台灣二十大國 際品牌價值較去年成長6%。主機板品牌技嘉科技則抓住USB3.0的商機,是今年唯一的新進榜企業。

台灣國際品牌價值調查與表揚,是經濟部所推動「品牌台灣發展計畫」項下的重要工作,本屆入圍之台灣國際品牌依英文排序為:ACER(宏碁公 司)、ADVANTECH(研華科技)、ASUS(華碩電腦)、CYBERLINK(訊連科技)、D-LINK(友訊科技)、DEPO(帝寶工業)、 GENIUS(昆盈企業)、GIANT(巨大機械)、GIGABYTE(技嘉科技)、HTC(宏達電)、JOHNSON(喬山健康)、 MASTERKONG(康師傅控股)、MAXXIS(正新橡膠)、MERIDA(美利達工業)、SYNNEX(聯強國際)、TRANSCEND(創見資 訊)、TREND MICRO(趨勢科技)、UNI-PRESIDENT(統一企業)、WANT-WANT(旺旺控股)以及ZYXEL(合勤科技)。

在總體品牌價值方面,今年20大品牌的品牌總價值達到新台幣2986.20億元(93.60億美元),較去年成長6%,前五大品牌的品牌價值也 可望突破10億美元;在經濟部於民國95年啟動的「品牌台灣發展計畫」中,原定民國101年達成「前五大品牌價值各自突破10億美元」的目標,已確定提前 2年完成,顯示台灣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努力,已逐漸開花結果。

台灣品牌價值能夠大幅提升的原因,一是拓展成長快速新興市場有成,如:食品飲料業、汽車相關產業受惠於中國內需市場、宏碁則在金磚五國大有斬 獲;二是科技業靠著創新、研發優勢,隨著新一代產品搶占市場,例如智慧型手機、藍光3D播放器、Window7上市帶動的軟硬體需求等,都是台灣品牌價值 躍升的契機。今年唯一的新進榜的主機板廠商技嘉科技,就因為專注發展USB 3.0超高速傳輸技術之主機板,大幅提升其品牌價值。

 

全球競爭力評比 惹毛彭淮南

  • 2010-09-13 01:03
  • 工商時報
  • 記者陳碧芬/台北報導
對世界經濟論壇多處全球競爭力評比不解,央行總裁彭淮南指示發函WEF,表達抗議。圖/本報資料照片
對世界經濟論壇多處全球競爭力評比不解,央行總裁彭淮南指示發函WEF,表達抗議。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金融市場國際評比排名
台灣金融市場國際評比排名
  世界經濟論壇(WEF)甫公布的2010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惹毛了央行總裁彭淮南!報告出爐次日,央行外匯局在彭總裁指示下,正式去函該機構,要求說明 整體研究方法,以及多處「令人不解」的細項排名。這份由全球推選的「7A總裁」主動發起的異議,讓此向來友好台灣的國際機構第1次踢到鐵板。

這是央行首度向WEF發函抗議,原因涵蓋許多部份,據悉,央行最不滿意的是該份報告的「研究方法」,央行人員把整份報告徹頭徹尾讀過好幾遍,找出 10多項前後不符的研究結果,諸如汶萊被評為「高儲蓄」,事實上該國經濟靠產油、出口油品,是國家收入高並非民間的高額儲蓄;此外,連年深受通縮困擾的日 本經濟,竟然排名第6,還是從去年的第8進步2名,「經濟學是這樣教的喔?」央行官員搖頭連連,認為該份報告「沒有客觀標準」。

台灣在WEF全球競爭力的排名,今年的名次較去年退步1名,但總分數5.21較去年進步0.01,平心而論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然而,真正讓央行不 高興的是,該報告評比項目中,與央行業務有關部份,不僅在全球排名中實在差勁,還排名連年倒退。例如,台灣在金融市場相關的評比項目,「限制資本移動」從 2008年的第78名,2009年下滑到第86名,今年竟跌到100名以外,在全數授評比的139國中排名第101名;而連年列為台灣經商「10大困擾因 素」(The most problematic factors for doing business)的「外匯規定」,嚴重性持續上升,從過去2年的第8大困擾,往前擠到今年的第5大困擾,僅次於連國人都無法忍受的稅負問題。

央行此次的激烈回應,和過去央行多次去函向英國富時指數公司(FTSE),說明我國對外資投資國內證券資金進出完全自由,有些相關。金融市場中的 資本移動之管理,因涉及跨境外匯,屬於央行轄下主管業務,央行向來對於意圖進入台灣資本市場的外資,保持高度警戒的態度,一再提出適法性的防範條例抵制, 如匯入台灣的外資應與申報的目的相符,不得放在新台幣存款部位,「因為新台幣不是有價證券!」

我央行對外資的相關作法,遠比巴西對外資匯入直接課稅,來得「文明」,在「限制資本移動」的項目排名中,巴西竟然第45,台灣卻是101名,當然 讓央行非常不服氣。央行猜測,應該是我國基於國家安全,對陸資匯入設定高門檻,南山人壽出售股權案等大型併購案都涉及中資嚴審的阻擋有關。即使如此,央行 還是要去函澄清。
Source

10大避險基金 已賺逾1530億美元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根據LCH Investments公布調查,全球前10大避險基金自成立以來的累計獲利超過1,530億美元,佔避險基金業7,000檔基金的三分之一。
調查發現,索羅斯的量子基金自1973年成立以來,累計獲利達320億美元,排名為所有避險基金之冠,平均每年獲利超過9億美元。
量子基金成立以來的累計獲利,比同時間蘋果公司或美國鋁業的獲利還要高,量子基金員工區區不過300人,蘋果卻聘用了34,300名員工。
鮑爾森掌管的避險基金鮑爾森公司(Paulson & Co.),自1994年成立以來,累計獲利264億美元,排名所有避險基金第二高,僅比同時間波音公司的淨利少一點。
霍華德掌管的Brevan Howard基金自2003年成立以來,累計獲利125億美元,排名所有避險基金第六高,平均每年獲利將近18億美元,則居所有避險基金之冠。但如果經通膨調整,量子基金的平均每年獲利更高。
調查發現,累計獲利前十大的避險基金,多半是老牌基金,成立時間在1990年代或之前,而且有9檔基金總部位於美國,僅Brevan Howard基金位於英國,最近該基金已將總部由倫敦遷往日內瓦。
LCH董事長索佛表示,獲利前十大避險基金的共同特徵在於,嚴格控制資金流,不讓基金規模變得太大,以致影響到操作策略。例如,由經理人泰博操盤、累計獲利居第七高的Appaloosa Management,規模125億美元,成立以來的獲利達124億美元。
多位避險基金經理人表示,由於全球經濟方向不明,操盤更形困難。
泰博表示,全球經濟方向很難判斷,因此將採取高度避險策略,保持現金部位10%。
但鮑爾森持不同看法,他說:「我們對於投資機會感到興奮,市場已經跌到可以極低價格買進高品質資產的歷史時刻。」
Source

漲漲漲! 英國CEO「薪」情變好

美國每日電訊報導,英國FTSE 100指數上市公司執行長的薪酬在金融風暴中縮水,但上一會計年度再度看漲,雖然基本薪資僅小漲5%,但獎金成長了12%、股票選擇權更暴增61%。
每日電訊報和星期日電訊報分析英國企業的主管薪酬顯示,2009至10年FTSE 100成分股企業執行長的基本薪水平均為75萬1459英鎊 (台幣3670萬)),比之前的12個月成長5%。2008至09年執行長的薪資藉資凍結,07至08年則減少1%至71萬8199英鎊。
和前一年相比,執行長的獎金成長12%,2008至09年則衰退24%。由於各大企業減少薪水和現金獎金,改用股票選擇權來鼓勵長期表現,股票獎勵比前一年成長61%,高於2008至09年則的43%。
分析師指出,由於許多企業不願連續兩年凍結薪酬,經濟衰退期間,高階主管為了以身作則所以凍結薪水,現在執行長的酬勞蠢蠢欲動。但投資人不樂見企業大幅加薪,尤其不滿意在企業獲利減少的情況下,執行長的獎金卻增加。預料投資人會施加壓力,讓企業對主管加薪有所節制。

最有錢!
瑞班集團CEO貝希特 去年45億台幣落袋

至今年3月為止的12個月,家用品巨擘瑞班集團 (Reckitt Benckiser)執行長貝希特 (Bart Becht)是薪酬最高的執行長,他售出10年來累積的股票,2009年總共落袋9260萬英鎊(台幣45億)。
建設公司伯克利集團 (Berkeley Group)執行長皮德利(Tony Pidgley)名列第二,總收入3640萬英鎊。礦業巨擘Xstrata執行長戴維斯 (Mick Davis)以2550萬英鎊名列第三。
時尚精品業者Burberry集團執行長安琪拉‧阿倫德 (Angela Ahrendts)是薪酬最高的女性執行長,薪酬共610萬英鎊(台幣2.9億),並躋身薪酬最高的前20名。
【2010/09/12 聯合晚報】
Source

中國女子遠嫁英倫獨飲“家暴苦酒”

 
  英國《英中時報》報道,原以爲嫁到英國能過上好日子,不料丈夫婚後沈溺賭博,在外受氣回家就拿自己出氣——五十歲的華人廖女士如今沒有家,沒有朋友,沒有收入,流落倫敦街頭,靠慈善組織的接濟勉強爲生。
家暴讓她夢碎英倫
“說起來以前真是好可憐啊,”廖女士感歎道。二十五年前,經朋友介紹她認識了在英國從事餐飲業的英籍香港華人L。
一次類似“相親”的赴英旅遊就此敲定了廖女士的終身大事。“他們一家人很早就移民英國了,對我很熱情,所以L開口向我求婚時,我馬上答應了。”
但是這樁婚姻卻不被廖女士的家人看好,但是當時廖女士“出于對英國的向往”,十分堅持自己的決定。
她如願以償地“嫁了英國人”,而且成爲了名副其實的“英國人”。
但是幸福卻沒有如期而至,很快她發現丈夫不像當初那麽溫柔熱情了。他每個星期發了薪水就去賭場。“平時工作壓力大,以前英國社會對華人偏見也多,他賭輸了回家就對我一頓打。”
“每次不到一個小時就輸光,我只說了一句"又把錢輸光了",他就開始打我。先脫鞋子砸我,然後在房間裏到處找東西來打,打到我渾身淤青。”最嚴重的一次,L一出賭場,把她拖到街上打,打到她骨折。
廖女士撩起袖子,記者看到她手上滿是傷疤,“都是以前留下的,”她說。
因爲餐館工作包了三餐,L認爲即使輸光了錢也不會餓死,更是肆無忌憚。“全部家用都輸光了,回家還要打要罵,”廖女士說日子根本過不下去,她自己的工作受到了影響,參加的一些課程學習也被迫中止。
更讓她心寒的是,婆家沒有責怪L賭錢,反而說她沒有盡妻子本分。“他們認爲我是爲了英國國籍跟L結婚,婆婆說"你有本事就離婚"。”
幾番猶豫,廖女士還是把這事告訴了家人,原本就反對她嫁給L的家人說這都是她自己當時不聽勸告,“幾乎每天都收到一封信,但是我沒有心情回,家人很擔心我,也勸我回去,這生活還有什麽指望呢?”廖女士說。
她到社區的華人組織尋求幫助,也認識了和她有類似經曆的華人婦女。她們不但在家受丈夫虐待,在外還受華人社區的其他居民歧視。“當時一起交流才 發現,原來個個差不多,個個都覺得生活沒有盼頭,都想死。我沒有孩子,一個帶小孩的婦女說她想先殺了孩子再自殺,真的很慘啊。”
出逃後四處輾轉 最後流落街頭
結婚兩三年,卻找不到家的感覺。又一次挨打之後,廖女士萌發了出逃的念頭。
這天,她趁丈夫上班,逃到了一個朋友家裏。朋友暫時收留了她,卻不能久留,因爲朋友的丈夫是L的朋友。
她只好再次打點行李,離開自己居住的英格蘭北部城市,輾轉往南。這期間據廖女士介紹她靠零零散散打工過活,做過保姆,也在中餐館幫手。如果雇主沒有提供住宿的地方,廖女士就自己租房。
這樣的生活一晃就是十幾年,記者詢問她的時候,廖女士已經記不自己去過多少個城市,打過多少份工了。
最後,廖女士來到倫敦。原來因爲英文不好,不知道申請英國政府的福利和法律援助,到倫敦以後,在華人圈子裏,廖女士很快打聽到申請政府福利房和福利金的事情,之後也順利地有了自己多年來第一個穩定居所,但是噩夢還是沒有結束。
廖女士再次陷入了丈夫的陰影之中。原來L從在倫敦的老鄉那裏得知了廖女士的住處和聯絡方式,開始對她進行騷擾。“先是打電話來,要求複合,我拒絕了以後他還是不罷休,最後他就找上門來。”
不堪忍受的廖女士想回國一走了之,再也不回英國的傷心地。她退掉了福利房和福利金,用幾乎所有的積蓄買了機票回國和家人團聚。
但是在中國,她獲悉如果要轉回中國國籍,她必須放棄英籍。廖女士又猶豫了:“我一個女人,離了婚,在中國生活,我沒有孩子給我養老,也申請不到什麽福利,在英國有個英籍還有福利拿。”
她最終還是回到英國,繼續做“英國人”,但是當她再次申請福利房的時候,政府工作人員卻說政策已經改變,她沒法拿到福利房了,建議她去慈善機構尋求幫助。
“我英文不好,很多東西都不知道怎麽弄,我也不敢去慈善組織,裏面都是流浪漢,我一個女的很害怕。”
在采訪中,記者注意到廖女士對幾乎所有的男性都抱有深刻的不信任。在唐人街華人資料與咨詢中心(CIAC),記者從工作人員處了解到,他們介紹給廖女士很多提供臨時居所的慈善組織,有一個甚至都聯絡好了,但是因爲她看到裏面男的太多,當即就拒絕了。
還有一家慈善機構,只是讓廖女士在一份聲明上簽字,表示她“所描述的遭遇均爲事實,如果撒謊,後果自負”,廖女士也因爲害怕最終拒絕簽字。
CIAC社工羅小姐告訴記者,廖女士遭遇家庭暴力,而且長期輾轉流離,精神上受到過嚴重創傷,“她描述經曆的時候沒什麽邏輯,很多事情的時間順 序混亂。她告訴我們是她丈夫要離婚,逼她在離婚書上簽字,要她放棄一切財産;但是我們又從之前的描述裏覺得,是她丈夫不想離婚,所以一再找她複合,但是她 自己堅決要和丈夫脫離關系。”
記者看到廖女士在六月盛夏還身著藍色厚棉襖,據廖女士說,是因爲多年露宿街頭,種下病根。
現在,廖女士每天的晚上10點,到唐人街附近的聖馬丁教堂提供的慈善住宿處過夜,早上六點半,聖馬丁的人就會叫醒他們,“他們一到早上就趕我們走,態度很壞,我英文不好,那邊的工作人員也對我很不好,”廖女士說。
但是有時候,慈善組織沒空位收留她,她就只好睡大街、睡火車站。“經常會有警察來盤問我,火車站的人都認得我,他們也趕我走。現在白天我最喜歡去圖書館,很溫暖,沒有人趕我走。”
當問及將來的打算,廖女士一臉迷茫:“我想再試試看能不能申請到福利,申請不了我就回國,可是回國也要錢,我現在身無分文。不敢想,越想越絕望。”
“沈默的羔羊”逆來順受無益維權
記者從華人資料與咨詢中心處了解到,很多遭受家庭暴力的華人婦女都選擇了保持沈默,錯過了尋求幫助的最佳時機。
該中心“婦女支持項目”(Women Support Project)的社工曾小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多人都是等到要做“最後決定”時才來中心咨詢。
“許多華人婦女遭遇家庭暴力都選擇沈默,這裏有文化的原因,”她告訴記者曾經有一名65歲的華人婦女到中心咨詢,她忍受了丈夫三十年的“家庭暴 力”,包括精神上、金錢上的暴力還有性虐待。“但是她就保持"家醜不可外揚"的傳統觀念,所以婦女本身是否有"家庭暴力"的意識是很重要的,”曾小姐介紹 說。
據記者了解,發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婚齡長短不一,但是受害人的年齡多集中在30到45歲之間。暴力不僅僅局限在夫妻之間,也有婆媳之間,還有看護者與殘疾人家庭成員之間、同性伴侶之間。
施暴人對親密家人采取暴力有多種原因,外遇、童年不良經曆或是酒精、毒品、賭博等都有可能是家庭暴力的直接或間接的原因。福音戒賭會的社工 Peter告訴記者:“我們接觸過很多這樣的案例,但是說賭博是造成家庭暴力的原因也不對。我認爲采取暴力的那一方首先自身有問題,比如心理問題或者精神 上有暴力傾向,賭博只不過是把這激發了出來。可能老婆說了幾句,他們就馬上動手。”
據“婦女援助”(Women"s Aid)的調查,在少數族裔社區,家庭暴力以及家庭暴力的解決往往摻雜了更多的文化與宗教因素,如強迫婚姻、等級觀念、宗教規定等,而且這些社區的女性大 部分與主流社會的生活脫節,有時候她們選擇離開施暴者要面對更多自己社區的道德壓力,這讓她們在面臨問題時更爲無助,也更爲沈默。
遭遇“家庭暴力”怎麽辦?
目前在英國的法律體系裏,“家庭暴力”並非單列出來的罪名,但是一些“家庭暴力”能夠導致犯罪,如身體傷害、傷殘、窒息、強奸、恐嚇威脅、騷擾、跟蹤等。情感和心理上的虐待沒有被定義成犯罪,但是這些也會對受害人以及孩子造成身心傷害。
在英國,針對家庭暴力的民事法律解決途徑包括法庭禁令,阻止施暴人騷擾受害者及其孩子,或者不讓其靠近受害人的住處。施暴人還有可能觸犯刑律, 例如受害人申請到法庭的免騷擾令,但是施暴人依然找上門來騷擾,這時候按法律規定,他已經“犯法”了,受害人可以報警,警察將根據免騷擾令將施暴人拘捕。
羅小姐介紹說:“廖女士的案例十分典型,她的丈夫事後發現了她的行蹤,就找上門來"騷擾"——她如果知道可以通過法律途徑阻止"騷擾",也許今日就不至于這樣流落街頭。現在她確實是有找我們中心幫助,但是她的精神狀態很不穩定,我們也只能盡力而爲。”
那麽華人在遭遇家庭暴力,都有哪些可以解決的途徑呢?“在緊急情況下撥打999報警,這是最基本的,”曾小姐說。她還建議受害人向當地社區的社 工或醫生(GP)尋求幫助,“社區的醫生本身就有義務保證居民的安全,而且醫生出具的證明會對之後申請法律保護很有幫助。醫生會保護受害人的身份不被泄 露,所以這對那些擔心身份問題的華人來說是個很好的辦法。”
如果受害人因爲害怕再次遭受家庭暴力而不能回家,可以向當地政府的住房機構申請臨時住處,政府一般會在距離施暴人住處較遠的社區選擇臨時居住點 ——住房費用視申請人的福利情況而定。要是受害人還是持有臨時居民的簽證類型,一些慈善機構可以提供類似的住所以及相關的救助服務——慈善機構有義務爲英 文不好的求助人尋找獨立的口譯服務。
曾小姐另外還指出很多婦女到忍無可忍的時候一般都會像廖女士那樣選擇出走,她提醒這樣的華人婦女,注意保留身份資料和證件、孩子的出生證明、現金和銀行卡等。“這樣她們可以獨自應對一些緊急情況,在找到組織尋求幫助的時候也能夠有文件證明她和孩子的身份。”
英國“臨時居民”的身份問題
“很多華人因爲語言的限制、或者擔心身份問題,不了解也不敢使用主流社會的服務,”曾小姐說。
據記者了解,按照現有移民法德規定,如果是申領結婚簽來英與配偶團聚的,在結婚簽未到之前,遭受家庭暴力的,可以向邊境署申請“特殊永久居留 ”,申請人最好能夠出具法庭的“禁止騷擾令”或其他保護令,報警後警方到場調查的證據,如果沒有上述文件,出具慈善機構的證明、醫生信、社工證明等都會是 申請居留身份,並獲得獨立(結婚簽下,在英配偶是移入者的擔保人)的有效材料。
對于申請難民身份,但尚在求庇階段但是遭遇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包括求庇者的家屬),可以申請單獨的居所,而且受害人尚在審理的求庇申請也不會因 此受到影響。受害人如果不是主要求庇申請人(比如作爲求庇申請人的家屬遞交材料),可以考慮單獨申請。此外,作爲施暴人的一方,他們有可能被全國求庇者支 持服務(NASS)停止有關福利。
曾小姐表示:“近幾年來咨詢家庭暴力的人有增多的趨勢,我認爲有兩個原因,首先是華人社區對"家庭暴力"慢慢有了認識,一些受害者在看了我們的宣傳冊和廣告之後馬上就找我們咨詢。還有一個我認爲是經濟蕭條讓很多家庭成員失去工作,所以這樣很有可能引起家庭暴力。”
“如果受害人能夠及時了解家庭暴力問題中受害者的權益,就能夠作出比較正確的決定。這些權益本身也是對這些婦女很好的教育,”曾小姐說。
目前,華人社區部分慈善組織也提供相關的咨詢和幫助服務,包括華人資料與咨詢中心(0845 131 868, info@ciac。co.uk)、華心會(020 7613 1008, info@cmha。org.uk)以及慧妍社(0161 833 0377, info@waiyin。org.uk)。
Source

英國大倫敦市與其次級地方組織的業務功能劃分

大倫敦市(Greater London)位處英格蘭的東南方,為英國的首善之區,並為該國政治、經濟、文化與交通的中心,其所轄面積達1579平方公里,人口約為750萬人,並為 全球矚目的國際都會。而整個大倫敦市,又包括市中心「倫敦市」(City of London)以及32個「倫敦區」(London boroughs),其市政治理的運行模式,自西元2000年以後,展現不同於以往的運作(張正修,2003)。

根據西元1998年工黨之規劃,大倫敦市政府為一「戰略型」政府體制,其主要職位及機構包括民選的大倫敦市市長(每四年改選一次)以及25名的大倫敦市議會議員。大倫敦市議會的主要任務為監督大倫敦市長之施政,並於預算與 重大法案提出意見。在大倫敦市政府內,包括市長、各委員會委員,以及常任市府員工,總數不得超過500人,協助市長進行都市任務之推展。一般而言,市長的 首長權力較大,擁有較多的決策權;大倫敦市議會的權力較小,但可經由「三分之二」超高多數決,推翻大倫敦市長所提出之預算案,故其於主要權力僅為政策的質 詢與調查的權力(Wilson and Game, 2002)。

在大倫敦市政府,其主要有四個專責機構,來從事特定之功能運作,其首長由民選之大倫敦市長任命,並且對於市長負責,4個專責機構如下:

1. 大倫敦交通局:負責大倫敦地區主要的公共交通,包括收費制度等。

2. 大倫敦警察局:大倫敦市警政之管理及首都治安任務。

3. 大倫敦消防及緊急規劃局。

4. 大倫敦發展局:主要任務為就業、工商投資、經濟發展等。

而就大倫敦市與32個區的關係,基本上並非定位為「上對下」的自治監督關係,其合理的定位應為「夥伴關係」(partnership)。其2000年 的重新成立與設計,其基底理念乃係在於彌補跨域規劃與整合的真空狀態,也因此,該市政府並未編制大量的公務人力,其人力最多僅有500人,且多為策略規劃 性質的人力。而其推動發展的策略,並非以強制力,而係以多中心、彈性、協調的角色,以整合大倫敦地區各地的地方需求。目前該政府主要關心的政策為交通、住 宅、就業、服務、發展與環境保護政策。

由此,吾人可知西元2000年以後的大倫敦市,並非全功能型的地方自治團體,其主要的功能任務,主要落於區域發展、跨域整合、交通規劃,以及警政治安 等事宜。同時,大倫敦市政府與區政府之間,並非傳統「單一制」國家上對下的自治監督關係,其係以夥伴關係來創造整個大倫敦地區的公共服務與地方經濟發展。 而大倫敦市再度成立的基本出發展,正是對應於全球化、資本發展,以及大倫敦地區1500平方公里整體的都市發展,因故其自名為戰略型的政府體制。

參考資料:

大倫敦市政府官方網站:http://www.london.gov.uk/who- runs- london/greater-london -authority/ gla-functional-bodies

張正修,2003,《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台北:學林。

凌晨4點半的哈佛大學圖書館

哈佛老師經常給學生這樣的告誡: 如果你想在進入社會後,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能得心應手並且得到應有的評價, 那麼你在哈佛的學習期間,就沒有曬太陽的時間。

作為聞名於世的學府,哈佛大學培養了許多名人,他們中有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7位美國總統以及各行各業的職業精英。究竟是什麼使哈佛成為精英的搖籃? 哈佛學子接受了什麼樣的精神和理念?這些問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去探知其中的答案。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20條訓言似乎已經給出了答案。短短數語,引發深思,給人啟迪。

哈佛圖書館的二十條訓言:

1.    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 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2.    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 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 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 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    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 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 
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4.    Not matter of the today will drag tomorrow. 勿將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    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 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life-long. 
學習時的苦痛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6.    Studies this matter, lacks the time, but is lacks diligently. 
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

7.    Perhaps happiness does not arrange the position, but succeeds must       arrange the position. 幸福或許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    The study certainly is not the life complete. But, since continually       life part of-studies also is unable to conquer, what butalso can make? 
學習並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連人生的一部分——學習也無法征服,還能做什麼呢?

9.    Please enjoy the pain which is unable to avoid. 請享受無法回避的痛苦。

10.     only has compared to the others early, diligently diligently,         canfeel the successful taste.         只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

11.     Nobody can casually succeed, it comes from the thoroughself-control         and the will.         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     The time is passing.         時間在流逝。

13.     Now drips the saliva, will become tomorrow the tear.          
現在流的口水,將成為明天的眼淚。

14.     The dog equally study, the gentleman equally plays.         
狗一樣地學,紳士一樣地玩。

15.     Today does not walk, will have to run tomorrow.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     The investment future person will be, will be loyal to the realityperson.         
投資未來的人是,忠於現實的人。

17.     The education level represents the income.         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     one day, 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         一天過完,不會再來。

19.     Even if the present, the match does not stop changes the page         
即使現在,對手也不停地翻動書頁。

20.     Has not been difficult, then does not have attains'         沒有艱辛,便無所得.

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哈佛老師經常給學生這樣的告誡:如果你想在進入社會後,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能得心應手並且得到應有的評價,那麼你在哈佛的學習期間,就沒有曬太陽的時間。在哈佛廣為流傳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種,學習,學習,再學習。”

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時間抓緊學習,而不是將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來打瞌睡。

有的人會這樣說:“我只是在業餘時間打盹而已,業餘時間幹嗎把自己弄得那麼緊張?”愛因斯坦就曾提出:“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我的一位在哈佛任教的朋友也告訴我說,只要知道一個青年怎樣度過他的業餘時間,就能預言出這個青年的前程怎樣。

20世紀初,在數學界有這樣一道難題,那就是2的76次方減去1的結果是不是人們所猜想的質數。很多科學家都在努力地攻克這一數學難關,但結果並不如願。1903年,在紐約的數學學會上,一位叫做科爾的科學家通過令人信服的運算論證,成功地證明了這道難題。

人們在驚詫和贊許之余,向科爾問道:“您論證這個課題一共花了多少時間?”科爾回答:“3年內的全部星期天。”

同 樣,加拿大醫學教育家奧斯勒也是利用業餘時間作出成就的典範。奧斯勒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種血細胞。他為了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讀 書,規定自己在睡覺之前必須讀15分鐘的書。不管忙碌到多晚,都堅持這一習慣不改變。這個習慣他整整堅持了半個世紀,共讀了1000多本書,取得了令人矚 目的成績。

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天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聞名於世的約翰霍普金斯學院的創始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講座教授、被英國國王冊封為爵士的威廉。奧斯勒在年輕時,也曾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一次,他在讀書時看到了一句話,給了他很大的啟發。這句話是“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事,而是做手邊清楚的事。”

對此,哈佛提醒學生說“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天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明天再美好,也不如 抓住眼下的今天多做點實事。

獲得哈佛大學榮譽學位的發明家、科學家本傑明。佛蘭克林有一次接到一個年輕人的求教電話,並與他約好了見面的時間和地點。當年輕人如約而至時,本傑明的房門大敞著,而眼前的房子裏卻亂七八糟、一片狼藉,年輕人很是意外。

沒等他開口,本傑明就招呼道:“你看我這房間,太不整潔了,請你在門外等候一分鐘,我收拾一下,你再進來吧。”然後本傑明就輕輕地關上了房門。

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本傑明就又打開了房門,熱情地把年輕人讓進客廳。這時,年輕人的眼前展現出另一番景象───房間內的一切已變得井然有序,而且有兩杯倒好的紅酒,在淡淡的香氣裏漾著微波。

年輕人在詫異中,還沒有把滿腹的有關人生和事業的疑難問題向本傑明講出來,本傑明就非常客氣地說道:“乾杯!你可以走了。”

手持酒杯的年輕人一下子愣住了,帶著一絲尷尬和遺憾說:“我還沒向您請教呢……”

“這些……難道還不夠嗎?”本傑明一邊微笑一邊掃視著自己的房間說,“你進來又有一分鐘了。”

“一分鐘……”年輕人若有所思地說,“我懂了,您讓我明白用一分鐘的時間可以做許多事情,可以改變許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也就珍惜了所擁有的今天。哈佛的這句話實際上揭示了一種人生哲學,那就是人生要以珍惜的態度把握時間,從今天開始,從現在做起。

燈火通明的凌晨4點半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