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5

英國房價料跌 消費者信心降 

中央社 (2010-07-14 23:50)
(中央社台北2010年7月14日電)根據經濟學家和房地產經紀人表示,由於英國政府刪減開支傷害消費者信心和屋主試圖償還債務,使得今年英國房價可能下跌。

預測年度房價將下降1%的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 Plc)資深經濟學家爾麗(Fionnuala Earley)說:「未來數月內,情形並不樂觀。看到供應增加、消費者信心減弱,可以預見可支配開支的緊縮。」

倫敦房地產經紀商太平戴維斯 (Savills Plc)研究主任庫克(Lucian Cook)表示,英國政府計劃今年上半年藉消減公部門就業機會和提高稅收來減少財政赤字,而這項作法卻可能傷害財政收入。

英國擁有最多貸款客戶的 全英房屋抵押貸款協會(Nationwide Building Society)指出,上半年英國房價上漲3%。英國駿懋銀行集團 (Lloyds BankingGroup Plc)旗下最大的抵押貸款銀行-哈利法克斯銀行(Halifax)估計,英國房價將下降1.6%。(譯者:中央社賴紀潣)
Source

英飛港離境稅11月加價六成

2010-07-14
加價後,市民每次到英國須繳近一千港元的航空稅。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英國繼去年調高航空乘客稅(APD)後,今年十一月將再次加價,港人日後由英國飛返香港,每人需繳稅項由現時約六百五十港元(五十五鎊),大增六成多至近一千元(八十五鎊)。旅遊業界認為,有關措施不會影響港人到英國旅遊或升學意欲。
去 年十一月,英國政府以環保減碳排放量為由,提高航空乘客的離境稅(APD),第二次加幅將於今年十一月再實施,以其飛行哩數分四個等級計算稅項,愈高哩數 交愈多稅。現時英國來往香港的飛行哩數逾六千哩,屬英國政府徵收稅額最高的等級;而日後由英國離境往港的經濟客位旅客,每次旅程所需繳稅,將由現時約六百 五十元(五十五英鎊),大增六成三至近一千元(八十五鎊),即如一家四口往英國旅遊,需多付近千四元。

英國教育諮詢中心升學顧問李嘉敏相 信,稅項不會影響港人到英國升學意欲,「出國讀書就預算了一筆錢,才不會因為數百元而改變決定或轉往其他國家,家長更注重校園背景、課程等。」美麗華旅遊 總經理李振庭亦認為,加稅不會影響港人遊英意欲,「如果只係加幾百元是不會有影響,港人去得歐洲都不會因數百元而改變行程,離境稅佔整體開支好少。」他提 醒市民,若為省卻稅項而選擇分兩程機轉折返港,可能得不償失,「將一程旅程分拆開,兩張機票價格相加的錢,一定貴過一張機票返港,差額甚至可能高過一千 元。」
source
--
所得稅增加→職員外流
VAT增加→購物意願低
離境稅增加→出差成本增加
資本稅上升→創業家不願創業

這樣的國家,經濟會繁榮嗎??
好好奇喔!

景氣好轉 英國6月失業率下滑

2010/07/14 18:50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010年7月14日電)英國失業率下滑,6月分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下降至年來低點,顯示英國經濟在經歷衰退之後正逐漸好轉。
英國國家統計局今天表示,一項以國際勞工組織(ILO)計算方法為基礎的失業數據顯示,英國失業人口截至5月底止的一季為247萬人,是今年1月以來首次下滑。6月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較5月減少2萬800人。彭博調查22位經濟師預估中值為減少2萬人。
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桑坦斯(Andrew Sentance)昨日表示,央行調查數據顯示,勞工市場穩定,私人企業需求可望逐漸改善。
澳洲國民銀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經濟師丁斯萊(David Tinsley)說:「勞工市場惡化的情況,現在似乎已經結束了。但是明年可能會繼續,不太可能維持穩定成長,因為公部門失業人數正要開始增加。」斯萊為前英國央行官員。
英國國家統計局表示,6月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下降至146萬人。ILO的數據顯示,英國失業率截至5月底止的一季為7.8%,優於分析師預期。彭博調查20位經濟師預測中值為7.9%。(譯者:中央社劉佳硯)
Source
--
這篇跟上一篇真好笑
不是互打嘴巴嗎?

經濟衰退 英兼職勞工創新高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14日專電)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今天公布的最新報告,受到經濟衰退衝擊,今年3月到5月兼職勞工的人數達782萬人,創下自 1992年開始統計以來最高紀錄。統計局指出,3月到5月兼職的人數較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前1季增加14萬8000人,總計兼職勞工的人數占總勞工 27%,同一時間,全職勞工的人數減少2萬2000人,共達1820萬人。統計局指出,總計今年3月到5月,失業人數減少3萬4000人,共達247萬 人,是第5個月走跌。失業超過1年的人數達78萬7000人,創13年來最高;失業率達7.8%,是自今年1月以來的最低水準。國會下議院13日通過政府 提案,自明年1月起,加值型營業稅(VAT)將由17.5%提高到20%,專家警告,這將削弱民眾消費,不利經濟成長。因應高預算赤字,財政部已宣布將大 幅刪減支出,比例高達40%,未來2年公務員薪資全面凍結,私人企業員工也面臨相同問題,甚至必須改為兼職人員。預算責任局(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的專家指出,未來4年數百萬名民眾的生活水準將在平均值之下,今年的平均薪資增幅僅有2.1%,明年1.9%,都低於今明 2年的通貨膨脹率3.7%和3.2%。990714
Source

魯比尼:金融危機第二階段來臨



過去,我們都認為金融危機是每隔五十年、一百年才會發生的例外事件,但近年來的金融史卻顯示,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愈來愈高。而且,引發這些危機的原 因也跟教科書上談到的景氣循環造成的衰退很不一樣,有人稱之為“資產負債型”的金融危機:資產泡沫導致民間與政府部門累積了過高的債務。

這種金融危機愈來愈常見,一般教科書卻很少提及,所以我才會寫《Crisis Economics》這本新書。因為金融危機已經不是“例外、非常態”事件,而是愈來愈頻繁和嚴重,造成了龐大經濟損失。所以我們必須盡量了解,才能設法避免它的發生。

很多人一談起危機,就會想到“黑天鵝”理論,認為金融市場往往會出現不可預期的危機。但我並不認為這些危機是黑天鵝事件,我在新書裡直接說,這些危機都該叫做“白天鵝事件”。

理由有二:第一,本來應該很久才發生一次的危機,現在愈來愈常發生;第二,這些危機並不是隨機發生,而是經濟、金融政策失誤所造成的結果,我們早就可以看出問題。

常有人問我:“你怎麼有辦法預測金融危機會發生?”其實不只是我,早就有其他人提出了警告。以我自己為例,我曾經花了十年時間,研究新興經濟體的金融危 機,又在華盛頓待了兩年做政策研究,2004年還寫了一本新興經濟如何因應金融危機的書。寫完這本書,我就看到美國出現了資產泡沫、財政赤字、美元高估、 信用擴張的問題。這些跡象跟那些引爆金融危機的新興經濟,簡直一模一樣。所以,金融危機是可以預測的。

還有人問說,既然美國、歐洲、日本和新興經濟都已開始復蘇,這場空前的金融危機到底結束了沒?

我認為,金融危機很可能還沒結束。我們只不過才結束它的第一階段,進入第二階段的風險很高。以當年的大蕭條為例,美國股市在1929年崩盤後,美國經濟在1934至1937年逐漸走出蕭條,但卻因為政策失誤,導致1937至1939年又陷入了第二階段的蕭條。

所以,這場危機還沒走完,而且正在發生改變。最初的金融危機,肇因於民間部門的過度借貸與槓桿,後來才有所謂“去槓桿化”呼聲,要求降低負債比率。但如 今,當民間部門努力去槓桿化之際,政府部門卻出現了大規模的“再槓桿化”(Re-leveraging):好幾個工業國家的預算赤字佔GDP比重都在 10%左右。很多人擔心希臘的赤字衝上GDP的13%,事實上,美國今年的赤字也會高達GDP的11%,而英國也可能在10%以上。

政府部門所以“再槓桿化”,累積龐大債務,有三個原因,第一,政府是衰退時的自動穩定機制,例如在人民失業時,提供津貼補助;第二,當民間需求不振時,政府就必須增加支出;第三,政府決定出手紓困金融業、房地產與企業。

這些搶救經濟的刺激政策,確實有其必要,但刺激計劃並不是“白吃的午餐”,它的後遺症就是帶來大量的政府負債與赤字。

首先,有些國家(例如美國、英國、日本)可以利用“貨幣化”,也就是印鈔票來解決財政赤字,但長期下來會引發通貨膨脹。

其次,如果你是新興經濟體(例如俄羅斯與阿根廷),或是歐元區的某些國家(例如希臘),既然沒有辦法自己印鈔票,也許只好讓債務違約。

萬一真的發生二度衰退,政府挺得住嗎?一年前,金融風暴正嚴重時,政府還可以動用降息、量化寬鬆等工具;美國還可以推出8000億美元的財政刺激,還能紓 困金融業。但要是現在再度陷入衰退,政府就會發現,它們已經用光了所有的“政策子彈”。因為利率已經降到零,再降就要引發惡性通脹;你也不能讓赤字和政府 債務繼續膨脹,因為市場已經很恐慌了,而且在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和冰島等國,喜歡拋售債券的債市義勇軍(Bond vigilantes)已經開始蠢動,再過不久,他們也會對英國、日本和美國這些高赤字國家發動攻擊。

我並不是預測二度衰退必然會發生,但我認為,政府債務與赤字大增,表示我們即將進入第二個階段的金融危機。

目前,我們必須推動更大膽的改革。例如,我同意英國央行總裁金恩、美國前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沃克爾等人的主張,金融機構如果“大到不能倒”,就應該進行分割,縮小規模。因為,銀行要是大到不能倒,未來也會大到無法紓困,而且複雜到無法管理風險。

財政上,各國政府現在面臨了該不該退場的兩難,怎麼做都不討好。尤其對所謂歐豬五國(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來說,他們不僅面臨赤字與債 務危機,還有國際競爭力滑落的危機。短期之內,這些國家都必須大幅緊縮,包括加稅與削減開支,勢必不利於經濟成長,甚至可能延長衰退。難題就來了:當經濟 產出不斷下滑時,政府還做得到緊縮,而且維持債務與赤字的穩定嗎?

想要恢復競爭力、重新成長,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是利用通縮,也就是讓價格與工資連續下滑幾年,直到找回競爭力。但這方法在政治上並不可行,因為通縮代價太大,沒有任何政府會接受連續五年的經濟衰退,阿根廷政府撐了三年就不行了。

第二種方法,是推動結構性改革。德國就是這樣:推動企業重整、加快生產力成長、控制工資,花了十到十五年的時間,才使競爭力再度起飛。問題是,希臘、西班牙等國就算今天開始這麼做,要看到效果,最少也要五年,而長期改革會帶來短期的痛苦,政治人物會說,太難了。

不想靠通縮,又不願意大幅改革,最後的方法,若不是退出歐元區,就是歐元必須大幅貶值,才能重拾競爭力。但這麼做的前提,是歐洲央行必須同意採用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不只是購買政府公債而已,還要增加貨幣供應。
Source

探針:股神與《當貨幣死亡》

2010年07月14日

股神畢菲特點股成金、點公司成金的能力誰也不用懷疑。多年前他以每股一元多的價錢購入中石油,過不了多久,中石油股價大升,股神在十三元多的水位沽清股票,大賺近十倍。不久前他宣佈入股比亞迪,又令這家生產環保汽車的企業聲名大噪,成為市場明星,股價在短期內翻了幾番。

想 不到的是股神點書也可以成金。據說前一陣子他向一位荷蘭金融家推薦一本叫《當貨幣死亡》( When Money Dies)的書,講的是二十年代德國超級通脹( hyperinflation)的成因與惡果,作者是英國前副首相賀維的顧問弗格森( Adam Fergusson)。這本一九七五年寫成的書經他推介下成了財經網誌熱賣貨品,炒價升至一千六百英鎊,驅使出版社重新出版發行。熱賣的原因是各國政府均 在大印鈔票,大幅增加貨幣供應刺激經濟,手法就像當年德國的威瑪政府以濫發鈔票滅赤減賠款一樣。荷蘭金融家及不少歐洲財經界人士認為重溫這本書,重溫這段 歷史可以提醒所有人留心零息政策、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害處,作好盡快退市的準備。

沒有機會看過這本書(大概不會花一千六 百英鎊爭購),但對這段人類貨幣史上驚人的一頁也有點了解。半個月前在這個專欄提過《從俾斯麥到希特勒》( Von Bismarck zu Hitler)也有一些章節說到威瑪共和國這段不光采甚至是災難性的歷史。根據作者哈夫納的親身經歷,一九二三年德國的超級通脹到了難以置信的地步。年初 美元滙率不過一美元兌二萬馬克,八月份已變成一美元兌一百萬馬克;四個月後,一美元飛升至可兌換四點二兆馬克!所有中產階層的現金儲蓄都化為烏有,威瑪政 府、德國馬克的作用自此破產,再也討不回人民的信任。弗格森的書若能更有血肉,更有條理的把這場災難呈現,讀者感興趣,想仔細閱讀實在不奇怪。
不 過,歐盟財金界人士對《當貨幣死亡》這類書重拾興趣還有一點現實背景,那就是何時退市的爭論。誰都知道,歐盟各國特別是核心國如德國、荷蘭等對金融海嘯後 大灑金錢救市的做法心懷戒懼。當美國政府及聯儲局以直升機灑錢般的姿勢大舉救市時,歐盟仍然採取觀望措施,即使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也只是不情不願的減息, 不情不願的推出一點點刺激經濟政策,令美國甚為不滿。到今年經濟雖未回復穩定,歐盟各國已開始調整政策,以提防通脹,控制財赤為主調,部份國家如德國、法 國、英國更已定出具體的滅赤措施及時間表。相反,美國、日本、中國等則仍在擔心經濟復蘇乏力,不敢貿然退市,更不要說開始減赤。

這兩種不 同的取向令雙方在二十國峯會上針鋒相對,美國官員、學界暗中批評歐盟拉復蘇後腿,歐洲精英則指美國「洗腳唔抹腳」,禍延全球。最終二十國峯會宣言出現既要 保復蘇,又要滅赤這種各說各話的情況。正是在這種互相較勁,互不妥協的思路下,歐洲財經精英想到祭出歷史教訓來反擊美國方面的觀點,二十年代德國馬克的慘 痛教訓就是當中最有力的武器。二十年代的超級通脹可怕還是三十年代的通縮蕭條可怕,學界、財經界、政界的爭論只怕還會繼續。
PS股神至愛中,大概只有 cherry coke沒有掀起甚麼熱潮。


文:盧峯

Source: Apple Daily, 2010.07.14

自由財經評論員
金龍2010.07.14 8:35pm
巴菲特投資致勝之道:
在別人恐懼的時候你要變得貪心, 在別人貪心的時候你要變得恐懼.
http://www.jinlonginvestment.blogspot.com/
Source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