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浪網 (2010-10-25 06:55)
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將在第三季度回落,為中央銀行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留下空間。
本周五美國將公布第三季度GDP二次預估值,市場預計第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將超過2%,不過這種預期可能過于樂觀。受住宅投資大幅下滑和貿易逆差的拖累,美國第三季度GDP增幅可能與第二季度(1.7%)持平或者略低。
與美國相比,英國的數據會更糟糕。英國第三季度GDP同比增幅可能繼續上升,但環比增幅可能不到0.5%,遠低於第二季度的1.2%。無論是工業部門還是服務部門的增長在第三季度似乎都失去了動力,個人消費增長也已大幅下滑。隨著更為緊縮財政政策的實施,英國經濟將面臨更大的下行壓力。IHS GlobalInsight的經濟學家預計2011年英國經濟增長率將只有1.5%,明顯低於英國央行的預期。
上周日本政府發布的10月經濟報告稱日本經濟正處於“停滯狀態”,這是日本從去年2月以來首次下調經濟景氣預判。
低迷的經濟成長將令中央銀行採取更為寬松的貨幣政策。
2%的經濟增長率對於美國是一個分界線,如果經濟增長水平低於2%,美聯儲就將採取更為積極的貨幣政策,所以美聯儲可能會在11月初的會議上就展開行動。而從長期來看,美聯儲更為關注的是名義GDP而非實際GDP,只要名義GDP漲幅不回到5%左右,美聯儲將很難提升利率。
英國央行面對的局面較為複雜,過高的通脹水平將制約英國央行的政策,雖然央行本身已經認定目前的高通脹是由短期因素決定的。英國央行進一步行動可能需要等到通脹水平有所回落之後。
日本央行可能採取更為激進的行動,可能會得到授權無限量買進日本國債;短期內,日本央行可能進一步干預匯率市場。
所以,全球流動性泛濫的局面將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而從短期來看,第二季度企業盈利水平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美國股市短期的走勢,已經公布第三季度盈利的159家標普500指數成份股公司中有83%盈利超出市場預期。
不過企業利潤增長並沒有得到銷售額增長的配合,這意味著利潤增長動力來源還是在於成本的壓縮。從長期來看,股市的情況將變複雜,因為經濟增長放緩可能限制企業未來利潤增長水平,但流動性的寬裕卻有助於提升股價。
source
大規模緊縮財政的英國政府應取法1990年代的瑞典,堅持體制改革才能打贏對抗赤字的戰爭。圖為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宮前的御林軍守衛在雨中操演。 (美聯社) |
1994年危機達到顛峰時,政府的預算赤字一度飆越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0%。
經濟危機爆發後,瑞典政府也像英國一樣大刀闊斧削減公共支出,造成國內大約50萬人(相當於全國一成勞動人口)失業,其中多數是公務員。
到了1997年情勢開始好轉,此後瑞典脫胎換骨,一躍成為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中生產力居冠的國家。
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曾在90年代中期擔任瑞典財政部首席顧問、現任Nordea銀行傳播部門主管的拉森(Jan Larson)說:「重點是別假裝緊縮政策不會造成傷害。」
正如英國工黨在金融危機期間失勢,瑞典1994年也出現政黨輪替,不同的是由左派的社會民主黨執政。當時該黨挾超高支持率,在投票前提出大幅增稅和大砍社會福利的政策。
儘管此舉導致6%的選票流失,但最後該黨仍大獲全勝。
拉森認為,英國保守黨先前對削減支出的立場不明,可能是引發反彈聲浪的主因,「政策缺乏透明是嚴重問題,如果政府要裁員50萬人就必須先預作準備,否則民 眾一定怨聲載道」。但他也坦言,瑞典左派政黨掌權是順利推行緊縮政策的一大優勢,「外界不會懷疑我們敵視公務人員或故意懲罰失業者」。
雖然1990年代的改革之路處處荊棘,但拉森認為這正是瑞典保住福利國制度的關鍵。
他說:「我們精簡公共部門,提升行政效率。高效率而不花大錢,就是北歐模式無往不利的要素。」
不過,當時瑞典國內也有質疑緊縮政策是否公平的聲浪,但政府處置得宜。當時不只縮編公共部門,也額外提高高收入階層的所得稅率,讓富人一起苦民所苦。
瑞典改革成功的另一個關鍵是速戰速決,1996年政府幾乎已採取所有緊縮措施。拉森說:「長痛不如短痛,雖然那年情況糟透了,但至少最壞的已經過去。」(取材自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