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會在即,英國首相率領被稱作是「史上最豪華陣容」高調訪華,欲借助政治力量來為英國的商業開路。為避免步希臘後塵,英國已打算今後4年削減逾800億英鎊預算。在大幅削減財政預算後,出口以及投資對於英國經濟增長就變得更為重要。現時各國爭相在中國淘金,英國自然也不甘落後於人。
英國在財政政策上果斷激進,但貨幣政策上卻相當審慎。早前市場曾憂慮英國會跟隨美國,再次實行貨幣寬鬆政策,不過英國央行在上周的利率決議中,將關鍵利率維持在0.5%的歷史低位,並將把債券購買規模維持在2,000億英鎊不變,仍保持繼續觀望。
英國近期整體的經濟數據不錯,復甦情況好過預期,英國第三季度GDP環比上升0.8%,年增長率為2.8%,是2007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大增速,10月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亦較為理想。標普早前將英國的信用評級由「負面」恢復到「穩定」,顯示市場對英國前景的擔憂已有所減少。不過英國的房地產市場和零售市場起色不大,英國房價上月更創一年半以來最快跌速,在政府實行減赤的政策下,消費者信心疲弱,兩個市場的增長料會相對緩慢。
或重啟貨幣寬鬆政策
英國央行周三將會公布通脹報告,英國通脹率自去年12月以來便居高不下,遠遠高出英格蘭銀行2%的目標水平,高通脹也是令英國央行在選擇貨幣政策時最為糾結的因素。雖然英國央行沒有如預期般再推出貨幣寬鬆政策,但若通脹並無惡化,而國內需求遲遲不見回暖,英國央行或會選擇利用貨幣政策來促進需求,將貨幣政策傾斜到需求上,以支持經濟復甦,故中期英國重啟貨幣寬鬆政策的概率,仍然存在。
英業環球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電郵:research@ablealliance.com
SOURCE
2010/11/10
英國超豪訪華團 美女設計師宣傳時裝業
(2010年11月10日)
英國首相卡梅倫訪問中國的隨團人數打破紀錄,代表團成員包括財政、能源、教育和商業4位內閣大臣和約50位工商界資深領袖,當中不乏知名企業如皇家蘇格蘭銀行、英國石油及勞斯萊斯等,訪問團中更見數位美女設計師同行,以宣傳英國的時裝業,包括著名品牌Jimmy Choo創辦人之一的Tamara Mellon(圖),以及與卡梅倫妻子薩曼莎份屬友好的手袋設計師Anya Hindmarch。
卡梅倫表示,中國經濟冒起,中產人士對各品牌的需求上升,他期望兩國的交易額在2015年前增加一倍。
SOURCE
金融時報-G20峰會的7大摩擦點
* 2010-11-10 01:14
* 工商時報
*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瑞奇曼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瑞奇曼(Gideon Rachman)撰文指出,世界各大強國領袖將因G20峰會齊聚首爾,儘管東道主南韓表示期盼G20能夠為世界「掌舵」,然而實際上欲操縱舵輪的勢力不一而足,G20恐怕只能祈求不會出現太過嚴重的亂子。
瑞奇曼表示,儘管法國總統薩科吉曾高唱「G20預示了21世紀的全球治理之道」,但就當前情勢來看,G20可能更像是預示了21世紀的國際衝突。因為雖然中美關係勢將成為焦點,然而世界其餘勢力卻無法劃分為親美與親中陣營,而是有7大軸線交錯橫亙其中。
1.貿易順差國vs.逆差國:目前貿易赤字嚴重的國家期盼G20可討論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然而順差國則質疑無此必要。美國與中國便身居此一爭辯核心,但另1大出口國德國比之中國更是立場強硬,不僅曾經公開抨擊美國經濟政策,也拒絕其經常帳目標設定的提議。貿易順差國的其他主要成員還有日本及沙烏地阿拉伯。
2.操縱國vs.受操縱國:美國長期指控中國人為壓低人民幣匯價,中國則反批美國大量印鈔操弄市場,而G20其餘成員也無不憂心在全球匯率戰中受到波及。其中印度似乎特別關切人民幣低估問題,德國則較為擔心聯準會政策的效應。
3.財政緊縮國vs.財政刺激國:此一議題在2年前的G20峰會上便曾引發激辯,當時英美主張應擴大赤字以振興經濟,但德國卻持反對立場。今日英國政府轉而加入緊縮陣營,美國當政者也極力約束擴大開支,如此一來,國際貨幣基金(IMF)可能已成唯一一個仍舊持續呼籲全球新一波刺激方案的聲音。
4.民主vs.獨裁:從G20成員名單也可看出,現今中國的政治體系多麼獨特。在20大國中,中國和沙烏地阿拉伯是「唯二」定位明確的非民主國家(俄羅斯界於民主與獨裁間的灰色地帶)。對中國而言,所幸G20國家鮮少觸碰此敏感界線,部分原因在於G20的議題仍是經濟為主。
5.西方國家vs.其他國家:G20瞭解到全球權力重心已經在改變。原本的G7除了日本以外,大多是西方的白種人國家,而新的G20則包含許多過去曾被西方強權殖民或是打敗的國家,例如中國、印度、南非、印尼、巴西,這意味著G20將受到情感、認同和種族議題牽動。在經濟與情感面的複雜分歧,最明顯的例子即為各國針對氣候變遷的討論過程。
6.干涉主義vs.主權獨立:G20國家面臨一個基本的哲學問題-究竟應該建立具約束力的新協議,或是應該採取各自主權獨立的基礎?美國與中國向來就相當在乎本國主權,這兩大國也唯獨在此事上站在同一陣線。他們不同意在國際間建立新的法治政體,反觀歐盟國家則傾向擁有新的國際條約,希望G20有一天能夠發展成像是薩科奇先前形容的「全球(planetary)」政府。
7.大國vs.小國:G20還有需要面對的問題在於,儘管20個大國皆已參與其中,然而其他170個國家仍被排除在外。雖說像聯合國或世界銀行等全球性機構可以補足其缺陷,但如今小國已開始質疑G20成員國想要扮演全球「指導委員會」的意圖。
瑞奇曼表示,最後的結論可能令人氣餒,全球重要議題都尚未尋得解決之道,但G20看來正愈來愈分裂和失去功效。
(林佳誼、陳怡均整理)
SOURCE
* 工商時報
*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瑞奇曼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瑞奇曼(Gideon Rachman)撰文指出,世界各大強國領袖將因G20峰會齊聚首爾,儘管東道主南韓表示期盼G20能夠為世界「掌舵」,然而實際上欲操縱舵輪的勢力不一而足,G20恐怕只能祈求不會出現太過嚴重的亂子。
瑞奇曼表示,儘管法國總統薩科吉曾高唱「G20預示了21世紀的全球治理之道」,但就當前情勢來看,G20可能更像是預示了21世紀的國際衝突。因為雖然中美關係勢將成為焦點,然而世界其餘勢力卻無法劃分為親美與親中陣營,而是有7大軸線交錯橫亙其中。
1.貿易順差國vs.逆差國:目前貿易赤字嚴重的國家期盼G20可討論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然而順差國則質疑無此必要。美國與中國便身居此一爭辯核心,但另1大出口國德國比之中國更是立場強硬,不僅曾經公開抨擊美國經濟政策,也拒絕其經常帳目標設定的提議。貿易順差國的其他主要成員還有日本及沙烏地阿拉伯。
2.操縱國vs.受操縱國:美國長期指控中國人為壓低人民幣匯價,中國則反批美國大量印鈔操弄市場,而G20其餘成員也無不憂心在全球匯率戰中受到波及。其中印度似乎特別關切人民幣低估問題,德國則較為擔心聯準會政策的效應。
3.財政緊縮國vs.財政刺激國:此一議題在2年前的G20峰會上便曾引發激辯,當時英美主張應擴大赤字以振興經濟,但德國卻持反對立場。今日英國政府轉而加入緊縮陣營,美國當政者也極力約束擴大開支,如此一來,國際貨幣基金(IMF)可能已成唯一一個仍舊持續呼籲全球新一波刺激方案的聲音。
4.民主vs.獨裁:從G20成員名單也可看出,現今中國的政治體系多麼獨特。在20大國中,中國和沙烏地阿拉伯是「唯二」定位明確的非民主國家(俄羅斯界於民主與獨裁間的灰色地帶)。對中國而言,所幸G20國家鮮少觸碰此敏感界線,部分原因在於G20的議題仍是經濟為主。
5.西方國家vs.其他國家:G20瞭解到全球權力重心已經在改變。原本的G7除了日本以外,大多是西方的白種人國家,而新的G20則包含許多過去曾被西方強權殖民或是打敗的國家,例如中國、印度、南非、印尼、巴西,這意味著G20將受到情感、認同和種族議題牽動。在經濟與情感面的複雜分歧,最明顯的例子即為各國針對氣候變遷的討論過程。
6.干涉主義vs.主權獨立:G20國家面臨一個基本的哲學問題-究竟應該建立具約束力的新協議,或是應該採取各自主權獨立的基礎?美國與中國向來就相當在乎本國主權,這兩大國也唯獨在此事上站在同一陣線。他們不同意在國際間建立新的法治政體,反觀歐盟國家則傾向擁有新的國際條約,希望G20有一天能夠發展成像是薩科奇先前形容的「全球(planetary)」政府。
7.大國vs.小國:G20還有需要面對的問題在於,儘管20個大國皆已參與其中,然而其他170個國家仍被排除在外。雖說像聯合國或世界銀行等全球性機構可以補足其缺陷,但如今小國已開始質疑G20成員國想要扮演全球「指導委員會」的意圖。
瑞奇曼表示,最後的結論可能令人氣餒,全球重要議題都尚未尋得解決之道,但G20看來正愈來愈分裂和失去功效。
(林佳誼、陳怡均整理)
SOURCE
林子銘:水淹金山寺,貨幣戰開砲
(533 期) 文\林子銘
SOURCE
SOURCE
NIESR:英國截至10月的三個月經濟增長0.5%
NIESR:英國截至10月的三個月經濟增長0.5%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英國經濟與社會研究學會9日稱,截至10月的三個月,英國經濟增長0.5%,與上年相比有所放緩,但同期工業產值增長0.8%。
綜合媒體11月9日報導,英國經濟與社會研究學會(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下簡稱NIESR)9日稱,盡管工業產值實現增長,但截至10月的三個月中,英國經濟增長步伐相比上年有所放緩。
NIESR稱,其預計截至10月的三個月中,英國GDP相比5月至7月的三個月增長0.5%。截至9月的三個月中,英國GDP增長0.8%。
NIESR所報英國經濟增長的放緩突顯出經濟恢復狀態的虛弱,尤其是在政府大幅度削減支出的情況下。英國政府10月份宣布了進一步削減支出的計劃。
NIESR還指出,過去七個月中,英國經濟的表現表明目前英央行沒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量化寬松。但并不代表未來不需要進一步采取量化寬松措施。
NIESR報告還稱,盡管英國近期的經濟表現尚好,英國經濟仍然低於衰退前於2008年3月所表現出的顛峰水平。
NIESR報告中顯示,英國的工業產值實現了較快的增長,截至10月的三個月增長0.8%,截至9月的三個月增長0.6%,截至8月的三個月增長0.1%。
NIESR報告中的英國工業產值表現與最新的采購經理人指數相符。10月份英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意外升至54.9,為三個月來首見。
(李陽陽 編譯) SOURCE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英國經濟與社會研究學會9日稱,截至10月的三個月,英國經濟增長0.5%,與上年相比有所放緩,但同期工業產值增長0.8%。
綜合媒體11月9日報導,英國經濟與社會研究學會(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下簡稱NIESR)9日稱,盡管工業產值實現增長,但截至10月的三個月中,英國經濟增長步伐相比上年有所放緩。
NIESR稱,其預計截至10月的三個月中,英國GDP相比5月至7月的三個月增長0.5%。截至9月的三個月中,英國GDP增長0.8%。
NIESR所報英國經濟增長的放緩突顯出經濟恢復狀態的虛弱,尤其是在政府大幅度削減支出的情況下。英國政府10月份宣布了進一步削減支出的計劃。
NIESR還指出,過去七個月中,英國經濟的表現表明目前英央行沒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量化寬松。但并不代表未來不需要進一步采取量化寬松措施。
NIESR報告還稱,盡管英國近期的經濟表現尚好,英國經濟仍然低於衰退前於2008年3月所表現出的顛峰水平。
NIESR報告中顯示,英國的工業產值實現了較快的增長,截至10月的三個月增長0.8%,截至9月的三個月增長0.6%,截至8月的三個月增長0.1%。
NIESR報告中的英國工業產值表現與最新的采購經理人指數相符。10月份英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意外升至54.9,為三個月來首見。
(李陽陽 編譯) SOURCE
英國銀行業對陷入困境的歐元區成員國的敞口存重大風險
來源:華爾街日報
日期:2010/11/10 00:3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週二警告稱﹐英國銀行業對陷入困境的歐元區成員國的風險敞口巨大﹐如果這些銀行在相關貸款上蒙受損失﹐英國經濟增長將因此放慢。
IMF在其對英國經濟的年度評估報告中表示﹐英國經濟正在好轉﹐並稱贊了英國政府的預算赤字削減計劃。
IMF預計今明兩年英國經濟將分別增長1.7%和2.0%﹐2012年至2015年間將平均增長2.5%。但IMF表示﹐這一前景存在重大風險﹐其中包括該國金融業對全球其他陷入困境地區的風險敞口這一關鍵因素。
具體而言﹐IMF表示﹐英國銀行向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和西班牙提供的貸款額約佔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4%﹐這與法國和德國銀行業的敞口規模類似﹐但英國對這些地區的敞口主要集中於愛爾蘭。
IMF還表示﹐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現持的高度寬鬆政策立場目前是適宜的﹐但表示其貨幣政策委員會(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將需要敏銳地對經濟前景變化作出相應反應。
IMF稱﹐如果經濟復甦陷入停滯、進而加強通貨膨脹率下降的驅動力﹐那麼英國央行應該擴大定量寬鬆舉措。
IMF表示﹐英鎊近年的貶值對淨出口的提振作用並不如預期﹐而且全球復甦乏力的跡象也給外部需求前景蒙上陰影﹐但表示﹐目前英鎊匯率水平合理。
SOURCE
日期:2010/11/10 00:3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週二警告稱﹐英國銀行業對陷入困境的歐元區成員國的風險敞口巨大﹐如果這些銀行在相關貸款上蒙受損失﹐英國經濟增長將因此放慢。
IMF在其對英國經濟的年度評估報告中表示﹐英國經濟正在好轉﹐並稱贊了英國政府的預算赤字削減計劃。
IMF預計今明兩年英國經濟將分別增長1.7%和2.0%﹐2012年至2015年間將平均增長2.5%。但IMF表示﹐這一前景存在重大風險﹐其中包括該國金融業對全球其他陷入困境地區的風險敞口這一關鍵因素。
具體而言﹐IMF表示﹐英國銀行向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和西班牙提供的貸款額約佔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4%﹐這與法國和德國銀行業的敞口規模類似﹐但英國對這些地區的敞口主要集中於愛爾蘭。
IMF還表示﹐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現持的高度寬鬆政策立場目前是適宜的﹐但表示其貨幣政策委員會(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將需要敏銳地對經濟前景變化作出相應反應。
IMF稱﹐如果經濟復甦陷入停滯、進而加強通貨膨脹率下降的驅動力﹐那麼英國央行應該擴大定量寬鬆舉措。
IMF表示﹐英鎊近年的貶值對淨出口的提振作用並不如預期﹐而且全球復甦乏力的跡象也給外部需求前景蒙上陰影﹐但表示﹐目前英鎊匯率水平合理。
SOURCE
反美國圍堵 中國銀彈換友誼
在奧巴馬出訪亞洲四國之際,英國首相卡梅倫率領龐大代表團訪華,與中國大談生意。「窮國無外交」,今年以來美國雖加緊圍堵中國,但中國實力已今非昔比,只要善用銀彈交朋友,深化中歐利益關係,可對美國進行反圍堵。
美國對華強硬 英法德送秋波
卡梅倫上任後首度訪華,其代表團包括四名內閣大臣與四十多名工商巨頭,被稱為「英國史上最豪華訪華陣容」。
不止英國,近兩月歐洲多國都與中國領導人互送秋波。例如國家主席胡錦濤剛訪問完法國,便得到總統薩爾科齊親自接機,其後中法簽署了逾二百億歐元新合約。上月總理溫家寶出席亞歐峰會後,罕有更改行程,繞道接受德國總理默克爾邀請,雙方高調共晉晚餐,向外界展示超常規會晤。英、法、德三大歐洲巨頭,不約而同要與中國拉攏關係,當中主要涉及利益至上的現實考慮。
歐洲與美國同樣面對經濟困境,處理手法則大相逕庭。美國恃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一再進行量化寬鬆印鈔救市,並冀壓低美匯增加出口競爭力;又不斷棒打中國人民幣逼其升值以增美國出口。
歐盟諸國難以印鈔救國,還要大力削赤減開支,唯有努力多拓生意,振興經濟,尤其不能放過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故與中國友好以換取生意訂單。中美關係愈不和睦,歐洲愈能從中漁利。
對中國來說,歐洲的示好亦來得合時。中國崛起,最需要的是穩定的國際環境,但美國今年宣布「重返亞洲」,接連在軍事、經濟與政治上向中國進行戰略圍堵,又插手中日釣魚台風波,令中國疲於應對。美國總統奧巴馬剛輸了國會中期選舉,旋即展開亞洲四國之行,訪問印尼、印度、南韓與日本,落實他圍堵中國的部署。中國不圖在亞洲與美國硬碰,反而要跳出亞洲,向外拓展合作版圖,拉攏歐洲大國,加上傳統新興國家的盟友,有助穩住局勢,化解美國進逼。
與其擴大軍備 不如多交朋友
過去是弱國無外交,現在則是窮國無外交,中國累積了多年的經濟實力,終派上用場。中國與美國角力,要花錢加強防禦,但與其將錢花在更多的武器裝備上,不如用銀彈政策,向希臘、葡萄牙等債務危機深重國家買國債,向英法德多下採購訂單,做到雪中送炭,得道多助,才能在未來二十國集團(G20)會談或其他外交場合,力抗美國。
SOURCE
美國對華強硬 英法德送秋波
卡梅倫上任後首度訪華,其代表團包括四名內閣大臣與四十多名工商巨頭,被稱為「英國史上最豪華訪華陣容」。
不止英國,近兩月歐洲多國都與中國領導人互送秋波。例如國家主席胡錦濤剛訪問完法國,便得到總統薩爾科齊親自接機,其後中法簽署了逾二百億歐元新合約。上月總理溫家寶出席亞歐峰會後,罕有更改行程,繞道接受德國總理默克爾邀請,雙方高調共晉晚餐,向外界展示超常規會晤。英、法、德三大歐洲巨頭,不約而同要與中國拉攏關係,當中主要涉及利益至上的現實考慮。
歐洲與美國同樣面對經濟困境,處理手法則大相逕庭。美國恃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一再進行量化寬鬆印鈔救市,並冀壓低美匯增加出口競爭力;又不斷棒打中國人民幣逼其升值以增美國出口。
歐盟諸國難以印鈔救國,還要大力削赤減開支,唯有努力多拓生意,振興經濟,尤其不能放過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故與中國友好以換取生意訂單。中美關係愈不和睦,歐洲愈能從中漁利。
對中國來說,歐洲的示好亦來得合時。中國崛起,最需要的是穩定的國際環境,但美國今年宣布「重返亞洲」,接連在軍事、經濟與政治上向中國進行戰略圍堵,又插手中日釣魚台風波,令中國疲於應對。美國總統奧巴馬剛輸了國會中期選舉,旋即展開亞洲四國之行,訪問印尼、印度、南韓與日本,落實他圍堵中國的部署。中國不圖在亞洲與美國硬碰,反而要跳出亞洲,向外拓展合作版圖,拉攏歐洲大國,加上傳統新興國家的盟友,有助穩住局勢,化解美國進逼。
與其擴大軍備 不如多交朋友
過去是弱國無外交,現在則是窮國無外交,中國累積了多年的經濟實力,終派上用場。中國與美國角力,要花錢加強防禦,但與其將錢花在更多的武器裝備上,不如用銀彈政策,向希臘、葡萄牙等債務危機深重國家買國債,向英法德多下採購訂單,做到雪中送炭,得道多助,才能在未來二十國集團(G20)會談或其他外交場合,力抗美國。
SOURCE
「中美利加」名實皆亡「達賴效應」不過二年
一、
去周末開始,中國和美國分別在歐洲及亞洲展開爭取盟友的政經攻勢,由是掀起一場世紀外交旋風。中國繼溫家寶總理宣布「義助」希臘購進其市場缺乏興趣的債券,現在更由胡錦濤主席親征,與法國達成各取所需、互補所短的交易,由中國向法國購進總值近二百三十億(美元.下同)的貨物,令法國總統薩爾科齊有以回應周六百萬人上街(已是第八場大示威)抗議其經濟政策(表面理由是反對延長退休年齡)的反政府浪潮,可算「交足功課」(雖然仍不及格);美國則由剛剛在中期「公投」中成為跛腳鴨的奧巴馬總統出面,向印度經濟取暖,接獲該國百多億(還有四五十億生意在洽商中)購貨訂單;奧巴馬興高采烈,向國內民眾宣稱他已藉此創造了五萬個工作崗位!
「中美利加」這對冤家,近來大吵小鬧,雖不致大打出手,卻已有「家不和萬事衰」之象,在這種情形下,雙方惟有各自「搵食」,以免怒目相對進而大打出手。近年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儲備愈積愈厚的中國,決定不再在這名已有異心且未改揮霍無度本性的美國太太身上花錢,轉而以銀彈征服窮透根的希臘並欲以之利誘法國;美國連「嫁妝」都拍賣清光,現在只有出賣「祖傳獨特秘方」給傳統上亦敵亦友的印度以賺取外滙幫補家計。這對「錢銀夫妻」尚未辦離婚手續,卻正在致力找尋新歡!
奇妙的是,中、美「另結新歡」目的雖一而手法互異。中國大擲銀彈,購其所需補其不足之外,尚不惜冒大風險不計收成購進瀕臨破產邊緣的希臘政府發行的債券;而美國則冒增加區內軍事衝突之險(若印度「武備升級」後與中國對着幹,則美國樂觀其亂〔起碼可對印度賣出更多武器〕),出賣「飛機大炮」之餘,連向來被禁的「高度敏感科技」亦打算放寬,足顯其債主臨門什麼性質的生意都做 —什麼有市場便賣什麼—的窘迫之情。中國大灑金錢,美國設法「搲銀」,一富一窮,都做得恰如其分,只是旁觀者看來便大異其趣。
二、
差不多在胡主席啟程訪歐的同時,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於記者會上公開警告歐洲諸國應對劉曉波的頒獎禮採取二不政策。第一「不」是不發表支持劉「犯」的聲明;第二「不」是不出席頒獎儀式。崔副部長說得明白︰「歐洲國家和其他一些國家面臨的選擇簡單明瞭︰要麼她們參與挑戰中國司法體系的政治遊戲,要麼她們與中國政府和人民以一種負責任的方式發展真正友好的關係」,並揚言「如果他們作出錯誤選擇,她們要承擔相應後果」。不但如此坦率,歐洲各國外交官還向美聯社透露「中國駐挪威大使館向一些駐挪威的歐洲國家使館發出正式信件,要求他們不參加十二月十日在奧斯陸舉行的諾貝爾頒獎典禮」,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例會上被問及此事時,「拒絕證實或否認」,但多國外交部公開證實收過這樣的信。中國這種「強勢外交」的結果已寫在徐詠璇去周六的〈祖國公關〉一文中︰「歐美國家,就算本來沒打算出席,今天(次)也不能不出現,否則便會被國人以至國際民間組織指為『屈服』於中國恐嚇之下!」事實上,國際社會的反應正是如此,多國已表明一如既往,今次會派員觀禮。至於挪威,其因頒發諾貝爾和平獎,早於一九八九年達賴喇嘛獲獎時與中國交過手,其時中國警告挪威國王或政府首長若出席觀禮,中國將與其斷絕經濟往來,但挪威當局「沉默應戰」,國王首相觀禮如儀,而經濟戰並未爆發,有此先例,挪威當局將以平常心處理「劉曉波事件」。
相信今天率領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訪華代表團抵達北京的英相卡梅倫,在國內壓力下(有政壇元老要他「對一個暴虐、野蠻政府的最新暴行」〔指劉曉波事件〕提出抗議,而ICM民調壓倒性地顯示「保護西藏人權比與中國保持良好貿易往來更重要」),將不得不委婉地向胡主席及溫總理(昨天中文《金融時報》的用詞是「以通情達理、有分寸的方式」)提出這個問題。
英國內閣濟濟多士,卡梅倫如何就劉曉波事件發言(如何表達中國可以接受的看法),大家不妨多予留意。由於中、英貿易英國長期出現逆差,去年對華貿赤更錄得一百八十億鎊的新高紀錄,卡梅倫此行的重要任務因此是促成中國多購英國貨,問題是中國對英國土產的需求不大;不過,如今英國外交、貿易已無強勢軍事為後盾,因此不易「隨心所欲」,威迫中國買英國貨。一七九三年,英廷派馬戛爾尼勳爵乘配備六十六門大炮艦艇及帶一隊特遣輕騎兵「使華」,軍力懾人,令他不向乾隆磕頭最終還能獲得不少實質利益;如今卡梅倫「身無長物」,而北京的氣勢勝於大清盛世,隨行的商團能否獲得接近法國訂單的交易,英國論者的看法並不樂觀。
三、
不過,不管外交使節如何「踴躍」參加諾獎頒獎儀式,亦不管卡梅倫如何向北京領導人「說劉曉波」,都不表示這些外交人員和政客與他們代表的國家肯為人權和自由付出政經代價。為什麼?因為兩位德國哥(格)廷根大學計量經濟學家約半個月前(十月十九日)公開的論文(初稿)︰〈訪問的代價—達賴喇嘛效應與國際貿易〉(A. Fuchs和N-M. Klann:〈Paying a Visit: The Dalai Lama Effect on International Trade〉, papers.ssrn.com),他們爬梳一九九一年至二○○八年一百五十九國的貿易統計(期間達賴喇嘛出訪二百六十六次,其中赴歐洲一百六十次),以求證「官式接待達賴訪問受到中國什麼程度的經濟制裁」,結果是接待規格愈高所受經濟制裁愈甚;然而,這種「達賴喇嘛效應」只見於「胡錦濤時代」,而這種效應兩年後便消失!換句話說,外國人早知北京發過脾氣便算,不會不怕犧牲全面對有關國家實施抵制,這等於逆北京之意只會付短期代價而不會有長期消極效果,因此有條件順世界輿情扮演捍衞人權的正義角色。
「兩年後便消失」的最佳近例當然是法國。二○○八年八月達賴喇嘛訪問法國,獲總統薩爾科齊(及他的歌星太太)高調接待,結果中法貿易「暫停」,原定○九年赴法洽商的兩個中國商業代表團取消……。兩國外交人員在幕後不斷磋商,大約在九個月後,法國公開表示「西藏屬於中國的領土」(有如宣稱「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國便「和好」如初。寫論文時這兩位作者未知胡主席此次赴法落實採購訂單,不然必會大書特書。
和所有嚴謹學者一樣,此論文的分析非常精緻仔細,筆者不一一舉隅了。必須提出的是,憑外交關係決定貿易,是古已有之的事,不過,中國惟恐人不知而不以外交語言出之,令這種關係更惹人關注,亦使學者因此有充分證據「證實」中國以貿易作為外交政策工具(trade as a foreign policy tool)!
應該一提的,還有作者們把「達賴喇嘛效應」作抽絲剝繭式的剖析。外國接待達賴喇嘛會引致與中國貿易「惡化」,而接待規格高低與「惡化」程度成正比;然而「達賴喇嘛效應」有積極的一面,此為經過短期「抵制」之後,中國對某類物資嚴重缺乏,當外交層面回暖時,其購貨便突增;至於受「惡化」影響的貨物,主要是「機械及運輸配備」,次為非耐用食用品如食物、牲口、飲料、菸草產品及雜類工業製品;而最重要的是,「達賴喇嘛效應」在胡錦濤時代較明顯,但為期不過兩年!
論文強調「胡錦濤時代」才有「達賴喇嘛效應」,可惜並無解釋。筆者的看法是,胡氏當政後中國經濟大旺且外貿無所不包無遠弗屆,等於有了「制裁」接待達賴的本錢。如果此推測不致遠離事實,由於中國經濟比前更強,現在便可能要不聽勸告的國家「承擔相應效果」,大吃苦頭,這意味不聽話國家受經濟制裁的時間會比兩年更長。不過,如果歐洲諸國「集體」行動,都派員出席諾獎頒獎儀式,中國真的會不顧本身經濟發展集體杯葛她們嗎?這真是值得留意的發展。
SOURCE
去周末開始,中國和美國分別在歐洲及亞洲展開爭取盟友的政經攻勢,由是掀起一場世紀外交旋風。中國繼溫家寶總理宣布「義助」希臘購進其市場缺乏興趣的債券,現在更由胡錦濤主席親征,與法國達成各取所需、互補所短的交易,由中國向法國購進總值近二百三十億(美元.下同)的貨物,令法國總統薩爾科齊有以回應周六百萬人上街(已是第八場大示威)抗議其經濟政策(表面理由是反對延長退休年齡)的反政府浪潮,可算「交足功課」(雖然仍不及格);美國則由剛剛在中期「公投」中成為跛腳鴨的奧巴馬總統出面,向印度經濟取暖,接獲該國百多億(還有四五十億生意在洽商中)購貨訂單;奧巴馬興高采烈,向國內民眾宣稱他已藉此創造了五萬個工作崗位!
「中美利加」這對冤家,近來大吵小鬧,雖不致大打出手,卻已有「家不和萬事衰」之象,在這種情形下,雙方惟有各自「搵食」,以免怒目相對進而大打出手。近年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儲備愈積愈厚的中國,決定不再在這名已有異心且未改揮霍無度本性的美國太太身上花錢,轉而以銀彈征服窮透根的希臘並欲以之利誘法國;美國連「嫁妝」都拍賣清光,現在只有出賣「祖傳獨特秘方」給傳統上亦敵亦友的印度以賺取外滙幫補家計。這對「錢銀夫妻」尚未辦離婚手續,卻正在致力找尋新歡!
奇妙的是,中、美「另結新歡」目的雖一而手法互異。中國大擲銀彈,購其所需補其不足之外,尚不惜冒大風險不計收成購進瀕臨破產邊緣的希臘政府發行的債券;而美國則冒增加區內軍事衝突之險(若印度「武備升級」後與中國對着幹,則美國樂觀其亂〔起碼可對印度賣出更多武器〕),出賣「飛機大炮」之餘,連向來被禁的「高度敏感科技」亦打算放寬,足顯其債主臨門什麼性質的生意都做 —什麼有市場便賣什麼—的窘迫之情。中國大灑金錢,美國設法「搲銀」,一富一窮,都做得恰如其分,只是旁觀者看來便大異其趣。
二、
差不多在胡主席啟程訪歐的同時,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於記者會上公開警告歐洲諸國應對劉曉波的頒獎禮採取二不政策。第一「不」是不發表支持劉「犯」的聲明;第二「不」是不出席頒獎儀式。崔副部長說得明白︰「歐洲國家和其他一些國家面臨的選擇簡單明瞭︰要麼她們參與挑戰中國司法體系的政治遊戲,要麼她們與中國政府和人民以一種負責任的方式發展真正友好的關係」,並揚言「如果他們作出錯誤選擇,她們要承擔相應後果」。不但如此坦率,歐洲各國外交官還向美聯社透露「中國駐挪威大使館向一些駐挪威的歐洲國家使館發出正式信件,要求他們不參加十二月十日在奧斯陸舉行的諾貝爾頒獎典禮」,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例會上被問及此事時,「拒絕證實或否認」,但多國外交部公開證實收過這樣的信。中國這種「強勢外交」的結果已寫在徐詠璇去周六的〈祖國公關〉一文中︰「歐美國家,就算本來沒打算出席,今天(次)也不能不出現,否則便會被國人以至國際民間組織指為『屈服』於中國恐嚇之下!」事實上,國際社會的反應正是如此,多國已表明一如既往,今次會派員觀禮。至於挪威,其因頒發諾貝爾和平獎,早於一九八九年達賴喇嘛獲獎時與中國交過手,其時中國警告挪威國王或政府首長若出席觀禮,中國將與其斷絕經濟往來,但挪威當局「沉默應戰」,國王首相觀禮如儀,而經濟戰並未爆發,有此先例,挪威當局將以平常心處理「劉曉波事件」。
相信今天率領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訪華代表團抵達北京的英相卡梅倫,在國內壓力下(有政壇元老要他「對一個暴虐、野蠻政府的最新暴行」〔指劉曉波事件〕提出抗議,而ICM民調壓倒性地顯示「保護西藏人權比與中國保持良好貿易往來更重要」),將不得不委婉地向胡主席及溫總理(昨天中文《金融時報》的用詞是「以通情達理、有分寸的方式」)提出這個問題。
英國內閣濟濟多士,卡梅倫如何就劉曉波事件發言(如何表達中國可以接受的看法),大家不妨多予留意。由於中、英貿易英國長期出現逆差,去年對華貿赤更錄得一百八十億鎊的新高紀錄,卡梅倫此行的重要任務因此是促成中國多購英國貨,問題是中國對英國土產的需求不大;不過,如今英國外交、貿易已無強勢軍事為後盾,因此不易「隨心所欲」,威迫中國買英國貨。一七九三年,英廷派馬戛爾尼勳爵乘配備六十六門大炮艦艇及帶一隊特遣輕騎兵「使華」,軍力懾人,令他不向乾隆磕頭最終還能獲得不少實質利益;如今卡梅倫「身無長物」,而北京的氣勢勝於大清盛世,隨行的商團能否獲得接近法國訂單的交易,英國論者的看法並不樂觀。
三、
不過,不管外交使節如何「踴躍」參加諾獎頒獎儀式,亦不管卡梅倫如何向北京領導人「說劉曉波」,都不表示這些外交人員和政客與他們代表的國家肯為人權和自由付出政經代價。為什麼?因為兩位德國哥(格)廷根大學計量經濟學家約半個月前(十月十九日)公開的論文(初稿)︰〈訪問的代價—達賴喇嘛效應與國際貿易〉(A. Fuchs和N-M. Klann:〈Paying a Visit: The Dalai Lama Effect on International Trade〉, papers.ssrn.com),他們爬梳一九九一年至二○○八年一百五十九國的貿易統計(期間達賴喇嘛出訪二百六十六次,其中赴歐洲一百六十次),以求證「官式接待達賴訪問受到中國什麼程度的經濟制裁」,結果是接待規格愈高所受經濟制裁愈甚;然而,這種「達賴喇嘛效應」只見於「胡錦濤時代」,而這種效應兩年後便消失!換句話說,外國人早知北京發過脾氣便算,不會不怕犧牲全面對有關國家實施抵制,這等於逆北京之意只會付短期代價而不會有長期消極效果,因此有條件順世界輿情扮演捍衞人權的正義角色。
「兩年後便消失」的最佳近例當然是法國。二○○八年八月達賴喇嘛訪問法國,獲總統薩爾科齊(及他的歌星太太)高調接待,結果中法貿易「暫停」,原定○九年赴法洽商的兩個中國商業代表團取消……。兩國外交人員在幕後不斷磋商,大約在九個月後,法國公開表示「西藏屬於中國的領土」(有如宣稱「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國便「和好」如初。寫論文時這兩位作者未知胡主席此次赴法落實採購訂單,不然必會大書特書。
和所有嚴謹學者一樣,此論文的分析非常精緻仔細,筆者不一一舉隅了。必須提出的是,憑外交關係決定貿易,是古已有之的事,不過,中國惟恐人不知而不以外交語言出之,令這種關係更惹人關注,亦使學者因此有充分證據「證實」中國以貿易作為外交政策工具(trade as a foreign policy tool)!
應該一提的,還有作者們把「達賴喇嘛效應」作抽絲剝繭式的剖析。外國接待達賴喇嘛會引致與中國貿易「惡化」,而接待規格高低與「惡化」程度成正比;然而「達賴喇嘛效應」有積極的一面,此為經過短期「抵制」之後,中國對某類物資嚴重缺乏,當外交層面回暖時,其購貨便突增;至於受「惡化」影響的貨物,主要是「機械及運輸配備」,次為非耐用食用品如食物、牲口、飲料、菸草產品及雜類工業製品;而最重要的是,「達賴喇嘛效應」在胡錦濤時代較明顯,但為期不過兩年!
論文強調「胡錦濤時代」才有「達賴喇嘛效應」,可惜並無解釋。筆者的看法是,胡氏當政後中國經濟大旺且外貿無所不包無遠弗屆,等於有了「制裁」接待達賴的本錢。如果此推測不致遠離事實,由於中國經濟比前更強,現在便可能要不聽勸告的國家「承擔相應效果」,大吃苦頭,這意味不聽話國家受經濟制裁的時間會比兩年更長。不過,如果歐洲諸國「集體」行動,都派員出席諾獎頒獎儀式,中國真的會不顧本身經濟發展集體杯葛她們嗎?這真是值得留意的發展。
SOURCE
量化寬鬆是通向地獄之路
你印1萬億,我也印1萬億,其他人會這麼幹。大家都印1萬億後,匯率沒變化?好吧,那麼我們再來一輪吧
【財新網】(專欄作家謝國忠)全球性的貨幣戰爭爆發之前,硝煙的味道已到處瀰漫。大家的武器是量化寬鬆(QE)。如果你印1萬億,我也印1萬億。當然,其他人也會這麼幹。大家都印1萬億後,匯率沒變化?好吧,那麼我們再來一輪吧,這就是第二輪量化寬鬆(QE2)。美國財長蓋特納這些人,如果你聽了他們的話,世界末日不遠矣。為了保值,中國人在買黃金,其他國家的富人也在買黃金。他們把黃金成噸地運回家。貨幣大幅貶值時,有了這些黃金,富人至少還能繼續當富人。
如果你聽從美國專家、政客和政府官員的意見,那是中國自找倒楣。誠然,中國遠非完美,尤其是它的貨幣政策。但這並不是這個世界的病因。迄今,美國才是最大的不穩定源頭,且是貨幣戰爭的發起者。這個國家的精英們製造了1929年大蕭條之後最大的金融泡沫,他們甚至不惜把當初阻止泡沫產生的法案廢除,在泡沫破裂後,讓美國經濟一片混亂。這些人為了繼續掌權,希望找到一種快速療法。但不幸的是,根本沒有所謂的快速療法。
美國已經將利率降到零,讓財政赤字達到GDP的10%,這是一個頗具震懾力的凱恩斯式政策。但是,經歷幾個季度的強勁增長後,經濟又掉了下來,且失業率仍停留在接近10%的高位(如果考慮隱性失業和放棄找工作的人,這個數字會更高,接近20%,達到西班牙的水準)。刺激政策已經失敗了。
美國生病中國吃藥
這樣的局面,我們怎麼來解釋?如果你是保羅?克魯格曼,你會說,這是因為刺激力度還不夠。不過,如果新一輪量化寬鬆啟動後,財政赤字達到GDP的20%,卻依然失敗,他還會說,是做的還不夠。你永遠不能證明克魯格曼錯了,這傢夥真是聰明。
還有一種解釋是,經濟重上正軌需要時間。在這麼大的一次泡沫之後,沒有哪個經濟體可迅速恢復。在經歷長期且巨大的泡沫後,資源錯配程度已經很深,資源重新配置到位需要好長一段時間。特別是,當勞動力市場發生錯配後,修正無法立即辦到。因此,當經濟處於錯配狀態時,刺激政策能憑一已之力短期提振經濟,卻不能獲得乘數效果,讓經濟增長持續下去。
第三種解釋是說,這全是中國的錯。是的,美國在刺激經濟期間,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快速上升,也就是說,部分經濟刺激效果轉移給了中國。但是,這是誰的錯呢?蘋果將全部的iPhone生產都放在了中國,因為即使在中國工人工資普遍上漲之後,單機的成本也不到20美元。蘋果賺到的毛利是加工成本的30倍,中國賺到的只是加工環節的小錢。也許蘋果只是一個極端的個案。不過,有一點是事實,中國產品出口到美國後,其零售價格是出廠價格的3倍到4倍。美國公司希望在中國生產他們產品,來滿足因刺激政策帶來的需求。
蓋特納這樣的人也許會爭辯說,中國應該讓貨幣升值,以迫使美國公司將它們的生產轉移回美國。我想,讓人民幣升值的想法大有市場可能就是因為這個。但是,人民幣要升值到何種水準,美國公司才願意這麼幹呢?美國的工資是中國的10倍,難道要讓中國將匯率升10倍嗎?
當然,美國所謂的專家們不會這麼看。他們會談到中國的經常性賬戶盈餘和不斷上升的高額外匯儲備,可疑的匯率操縱跡象。我不想否認,高漲的外匯儲備是中國必須處理的一個大問題。但是,這個問題與美國經濟無關。解決的方案也不是讓人民幣升值。
人人都知道,中國的儲蓄率高達GDP的50%左右。這是一個簡單的公式,即經常性賬戶盈餘=儲蓄─投資。如果經常性賬戶有問題,要麼是儲蓄太高,要麼是投資太少。中國的投資超過GDP的40%,隨便哪個分析人士也能看出,中國的投資比例太高。那麼,是中國人民太節儉了嗎?中國的家庭收入不到GDP的 40%,他們怎麼能攢這麼多錢?
老百姓總是被擠壓、被衝擊、被踢打
問題在於中國的政治型經濟。政府部門通過稅、費、壟斷性行業及高土地價格,積累了大量財富。房地產銷售佔到GDP的14%。如果價格正常化,比如下降一半,家庭部門將多支配超過GDP7%的財富,家庭儲蓄率大約是33%,這將刺激出5%的國內需求,經常性賬戶盈餘很快就被消化了。
中國的教育和健康系統對於大眾來說是恐怖的,它在壓榨家庭部門方面極具創造力。教師們在過節時需要收禮物,有如此多的節日要過!醫院關注的是能從病人身上擠出多少錢,並據此提供相應的服務。中國的老百姓每天都在被擠壓、被衝擊、被踢打。對於民眾來說,說他們有太多的錢以致于表現為經常賬戶盈餘,簡直是一個笑話。
中國的經常性賬戶盈餘主要來源於政治型經濟。灰色收入龐大,可能佔到GDP的10%。這些錢通常會逃離中國,但由於美元疲弱及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膨脹,這些錢留在了中國,並且擁入房地產市場。除非通過反腐削減中國的灰色收入,經常性賬戶盈餘不會消失。
經常性賬戶盈餘只是中國高額外匯儲備故事的一半。還有另一半是熱錢,海外的中國人是熱錢主要來源。中國的房地產和美元是他們最主要的兩個配置資產路徑。當美元走弱,他們就把錢傾倒給中國,特別是進入房地產市場。對衝基金和別的投機客也通過購買中國的海外資產把錢傾倒給中國。熱錢進入新興經濟體總是一個泡沫。我想不出來有什麼例外,每次都是這樣。
其實,我想人民幣被高估了。過去10年,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呈爆炸性增長,從12萬億元上升到 70萬億元。在這樣一場大增長之後,沒有貨幣能不經歷貶值。中國工業的高增長確實消化了部分增量,但更大的部分進入了高估的地產市場。一旦資產價格正常化,錢就會一瀉而出,貶值就不可能避免的了。我們將在兩年內看到這樣的景象。
2012版世界末日
什麼是對的,現在並不重要。現在有的只是政治花招。美國希望為自己的經濟難題找到速效藥,它的藥方是美元貶值。如果它迫使人民幣升值,那麼接下來,也會迫使日元、歐元還有別的國家貨幣升值。美國,這個佔全球經濟四分之一的經濟體,將把自己的問題扔給別人。
但問題是,別的國家不會聽美國的。中國不可能讓自己的貨幣迅速升值,否則,將扣動熱錢外流的扳機,中國的地產市場和銀行系統將全面崩潰。中國正處於一個兩難境地。一方面,它正加緊調控,試圖讓房地產市場軟著陸,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預期又使熱錢不肯離去。兩方面作用下,也許會出現一個多年的漸進式的調整,讓銀行系統有時間提升資本充足率。
日本經濟也做不到讓日元大幅升值。在德國,甚至美國面前,日本的工業已經失去了競爭力。多年來,它一直沒有一款產品打動整個世界。德國和美國的汽車工業已經超越日本。因此,很難看到日元會大幅升值。日本央行很容易屈服於政治壓力,在這方面的記錄不好。如果讓日元升值摧毀豐田、本田等公司,很難想像日本央行能保持它的獨立性。因此,它也將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壓住日元。
歐元正在自動飆升。歐洲央行的語氣依然像德意志銀行那樣強硬。不過,只要新一輪主權債務危機發生,它的口氣馬上會軟下來。當歐元高企,一些經濟體,當然不是德國或法國,將發生債務危機。這樣,歐元也將跳入這個寬鬆貨幣的池子。
想都不用想,英國將擁抱量化寬鬆政策。英國就像一個擴大版的香港,只剩下炒股和房地產。當泡沫破裂,它沒有太多可以做的,讓貨幣貶值似乎是惟一的出路。
南韓很小但總是試圖加入大聯盟。它在汽車、電子和石油化工方面很強大。它的政府在監控匯率方面根本不用別人去勸。目前,它正在“調查”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上有沒有什麼不受歡迎的行為。
溫和的巴西也在抗拒。過去十年,它允許市場將它的貨幣價值翻倍,巴西人民因而享受了低通脹率。但它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太低了,放在“金磚四國”裏有些名不副實。
看起來沒有人願意升值。主要經濟體將採取一些行動,控制住它們的幣值,這樣美國的貨幣寬鬆就是一招死棋。如果貶值沒帶來出口增長,量化寬鬆僅會導致通脹,首先會體現為石油價格上升。美國人正在房屋價格下跌和高失業率中煎熬,如果石油價格翻番,整個國家將失去穩定。到時精英們將如何應對?也許是更多的量化寬鬆。
世界將在2012年再次進入另一場危機!
世界正朝著高通脹和政治不穩定方向發展。另一個全球性危機只是時間性問題。第一個信號是國債市場的全面崩潰。美聯儲通過量化寬鬆政策控制著收益曲線,但對別的投資者來說,玩這個遊戲是不理性的。他們入場的惟一原因是認為美聯儲不會讓市場垮掉。
但是,隨著飆升的貨幣供應量和通脹,貨幣的價值將會蒸發。一旦所有的投資者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將逃跑求生存。美聯儲沒有辦法阻止這種逃跑。如果它印出足夠的鈔票接下整個盤子,新印出的美元持有者定會將它們手中的美元轉換成其他資產。美元一樣會崩潰。
世界將在2012年再次進入另一場危機!
引發上一場危機的那些人依然在掌權,他們將帶我們進入另一場危機。冰島正將它的前總理送上法庭,讓他為金融危機負責。更壞的命運正等著引發下一場危機的人。中國過去在菜市口斬首大臣,或許,我們可以復興這個傳統,並在全球推廣。
SOURCE
【財新網】(專欄作家謝國忠)全球性的貨幣戰爭爆發之前,硝煙的味道已到處瀰漫。大家的武器是量化寬鬆(QE)。如果你印1萬億,我也印1萬億。當然,其他人也會這麼幹。大家都印1萬億後,匯率沒變化?好吧,那麼我們再來一輪吧,這就是第二輪量化寬鬆(QE2)。美國財長蓋特納這些人,如果你聽了他們的話,世界末日不遠矣。為了保值,中國人在買黃金,其他國家的富人也在買黃金。他們把黃金成噸地運回家。貨幣大幅貶值時,有了這些黃金,富人至少還能繼續當富人。
如果你聽從美國專家、政客和政府官員的意見,那是中國自找倒楣。誠然,中國遠非完美,尤其是它的貨幣政策。但這並不是這個世界的病因。迄今,美國才是最大的不穩定源頭,且是貨幣戰爭的發起者。這個國家的精英們製造了1929年大蕭條之後最大的金融泡沫,他們甚至不惜把當初阻止泡沫產生的法案廢除,在泡沫破裂後,讓美國經濟一片混亂。這些人為了繼續掌權,希望找到一種快速療法。但不幸的是,根本沒有所謂的快速療法。
美國已經將利率降到零,讓財政赤字達到GDP的10%,這是一個頗具震懾力的凱恩斯式政策。但是,經歷幾個季度的強勁增長後,經濟又掉了下來,且失業率仍停留在接近10%的高位(如果考慮隱性失業和放棄找工作的人,這個數字會更高,接近20%,達到西班牙的水準)。刺激政策已經失敗了。
美國生病中國吃藥
這樣的局面,我們怎麼來解釋?如果你是保羅?克魯格曼,你會說,這是因為刺激力度還不夠。不過,如果新一輪量化寬鬆啟動後,財政赤字達到GDP的20%,卻依然失敗,他還會說,是做的還不夠。你永遠不能證明克魯格曼錯了,這傢夥真是聰明。
還有一種解釋是,經濟重上正軌需要時間。在這麼大的一次泡沫之後,沒有哪個經濟體可迅速恢復。在經歷長期且巨大的泡沫後,資源錯配程度已經很深,資源重新配置到位需要好長一段時間。特別是,當勞動力市場發生錯配後,修正無法立即辦到。因此,當經濟處於錯配狀態時,刺激政策能憑一已之力短期提振經濟,卻不能獲得乘數效果,讓經濟增長持續下去。
第三種解釋是說,這全是中國的錯。是的,美國在刺激經濟期間,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快速上升,也就是說,部分經濟刺激效果轉移給了中國。但是,這是誰的錯呢?蘋果將全部的iPhone生產都放在了中國,因為即使在中國工人工資普遍上漲之後,單機的成本也不到20美元。蘋果賺到的毛利是加工成本的30倍,中國賺到的只是加工環節的小錢。也許蘋果只是一個極端的個案。不過,有一點是事實,中國產品出口到美國後,其零售價格是出廠價格的3倍到4倍。美國公司希望在中國生產他們產品,來滿足因刺激政策帶來的需求。
蓋特納這樣的人也許會爭辯說,中國應該讓貨幣升值,以迫使美國公司將它們的生產轉移回美國。我想,讓人民幣升值的想法大有市場可能就是因為這個。但是,人民幣要升值到何種水準,美國公司才願意這麼幹呢?美國的工資是中國的10倍,難道要讓中國將匯率升10倍嗎?
當然,美國所謂的專家們不會這麼看。他們會談到中國的經常性賬戶盈餘和不斷上升的高額外匯儲備,可疑的匯率操縱跡象。我不想否認,高漲的外匯儲備是中國必須處理的一個大問題。但是,這個問題與美國經濟無關。解決的方案也不是讓人民幣升值。
人人都知道,中國的儲蓄率高達GDP的50%左右。這是一個簡單的公式,即經常性賬戶盈餘=儲蓄─投資。如果經常性賬戶有問題,要麼是儲蓄太高,要麼是投資太少。中國的投資超過GDP的40%,隨便哪個分析人士也能看出,中國的投資比例太高。那麼,是中國人民太節儉了嗎?中國的家庭收入不到GDP的 40%,他們怎麼能攢這麼多錢?
老百姓總是被擠壓、被衝擊、被踢打
問題在於中國的政治型經濟。政府部門通過稅、費、壟斷性行業及高土地價格,積累了大量財富。房地產銷售佔到GDP的14%。如果價格正常化,比如下降一半,家庭部門將多支配超過GDP7%的財富,家庭儲蓄率大約是33%,這將刺激出5%的國內需求,經常性賬戶盈餘很快就被消化了。
中國的教育和健康系統對於大眾來說是恐怖的,它在壓榨家庭部門方面極具創造力。教師們在過節時需要收禮物,有如此多的節日要過!醫院關注的是能從病人身上擠出多少錢,並據此提供相應的服務。中國的老百姓每天都在被擠壓、被衝擊、被踢打。對於民眾來說,說他們有太多的錢以致于表現為經常賬戶盈餘,簡直是一個笑話。
中國的經常性賬戶盈餘主要來源於政治型經濟。灰色收入龐大,可能佔到GDP的10%。這些錢通常會逃離中國,但由於美元疲弱及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膨脹,這些錢留在了中國,並且擁入房地產市場。除非通過反腐削減中國的灰色收入,經常性賬戶盈餘不會消失。
經常性賬戶盈餘只是中國高額外匯儲備故事的一半。還有另一半是熱錢,海外的中國人是熱錢主要來源。中國的房地產和美元是他們最主要的兩個配置資產路徑。當美元走弱,他們就把錢傾倒給中國,特別是進入房地產市場。對衝基金和別的投機客也通過購買中國的海外資產把錢傾倒給中國。熱錢進入新興經濟體總是一個泡沫。我想不出來有什麼例外,每次都是這樣。
其實,我想人民幣被高估了。過去10年,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呈爆炸性增長,從12萬億元上升到 70萬億元。在這樣一場大增長之後,沒有貨幣能不經歷貶值。中國工業的高增長確實消化了部分增量,但更大的部分進入了高估的地產市場。一旦資產價格正常化,錢就會一瀉而出,貶值就不可能避免的了。我們將在兩年內看到這樣的景象。
2012版世界末日
什麼是對的,現在並不重要。現在有的只是政治花招。美國希望為自己的經濟難題找到速效藥,它的藥方是美元貶值。如果它迫使人民幣升值,那麼接下來,也會迫使日元、歐元還有別的國家貨幣升值。美國,這個佔全球經濟四分之一的經濟體,將把自己的問題扔給別人。
但問題是,別的國家不會聽美國的。中國不可能讓自己的貨幣迅速升值,否則,將扣動熱錢外流的扳機,中國的地產市場和銀行系統將全面崩潰。中國正處於一個兩難境地。一方面,它正加緊調控,試圖讓房地產市場軟著陸,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預期又使熱錢不肯離去。兩方面作用下,也許會出現一個多年的漸進式的調整,讓銀行系統有時間提升資本充足率。
日本經濟也做不到讓日元大幅升值。在德國,甚至美國面前,日本的工業已經失去了競爭力。多年來,它一直沒有一款產品打動整個世界。德國和美國的汽車工業已經超越日本。因此,很難看到日元會大幅升值。日本央行很容易屈服於政治壓力,在這方面的記錄不好。如果讓日元升值摧毀豐田、本田等公司,很難想像日本央行能保持它的獨立性。因此,它也將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壓住日元。
歐元正在自動飆升。歐洲央行的語氣依然像德意志銀行那樣強硬。不過,只要新一輪主權債務危機發生,它的口氣馬上會軟下來。當歐元高企,一些經濟體,當然不是德國或法國,將發生債務危機。這樣,歐元也將跳入這個寬鬆貨幣的池子。
想都不用想,英國將擁抱量化寬鬆政策。英國就像一個擴大版的香港,只剩下炒股和房地產。當泡沫破裂,它沒有太多可以做的,讓貨幣貶值似乎是惟一的出路。
南韓很小但總是試圖加入大聯盟。它在汽車、電子和石油化工方面很強大。它的政府在監控匯率方面根本不用別人去勸。目前,它正在“調查”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上有沒有什麼不受歡迎的行為。
溫和的巴西也在抗拒。過去十年,它允許市場將它的貨幣價值翻倍,巴西人民因而享受了低通脹率。但它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太低了,放在“金磚四國”裏有些名不副實。
看起來沒有人願意升值。主要經濟體將採取一些行動,控制住它們的幣值,這樣美國的貨幣寬鬆就是一招死棋。如果貶值沒帶來出口增長,量化寬鬆僅會導致通脹,首先會體現為石油價格上升。美國人正在房屋價格下跌和高失業率中煎熬,如果石油價格翻番,整個國家將失去穩定。到時精英們將如何應對?也許是更多的量化寬鬆。
世界將在2012年再次進入另一場危機!
世界正朝著高通脹和政治不穩定方向發展。另一個全球性危機只是時間性問題。第一個信號是國債市場的全面崩潰。美聯儲通過量化寬鬆政策控制著收益曲線,但對別的投資者來說,玩這個遊戲是不理性的。他們入場的惟一原因是認為美聯儲不會讓市場垮掉。
但是,隨著飆升的貨幣供應量和通脹,貨幣的價值將會蒸發。一旦所有的投資者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將逃跑求生存。美聯儲沒有辦法阻止這種逃跑。如果它印出足夠的鈔票接下整個盤子,新印出的美元持有者定會將它們手中的美元轉換成其他資產。美元一樣會崩潰。
世界將在2012年再次進入另一場危機!
引發上一場危機的那些人依然在掌權,他們將帶我們進入另一場危機。冰島正將它的前總理送上法庭,讓他為金融危機負責。更壞的命運正等著引發下一場危機的人。中國過去在菜市口斬首大臣,或許,我們可以復興這個傳統,並在全球推廣。
SOURCE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英國經濟持續復蘇面臨風險
2010-11-10 02:02:03 來源:新華網 編輯:楊玉國
新華網華盛頓11月9日電(記者劉麗娜 蔣旭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9日發佈報告說,英國經濟已恢復增長,目前面臨平衡和可持續復蘇的挑戰,財政修復仍需時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對英國的最新經濟形勢評估報告中說,英國經濟正在復蘇,失業情況已穩定,金融部門狀況改善。這反映出英國當局採取了有力應對政策,包括對金融部門的大規模干預,空前的寬鬆貨幣政策,以及短期財政刺激和近期推出的有力的多年期財政整頓戰略。
報告稱,英國政府推出的削減財政赤字計劃將有助於推動經濟復蘇,確保債務可持續,從而有助於提高投資者對英國公共財政的信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時警告說,英國經濟的平衡與可持續復蘇仍然面臨風險,應繼續加強對金融部門的修復,降低其給整體經濟帶來的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英國今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7%,明年增幅為2%。受金融危機打擊,2009年,英國經濟萎縮5%。
SOURCE
新華網華盛頓11月9日電(記者劉麗娜 蔣旭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9日發佈報告說,英國經濟已恢復增長,目前面臨平衡和可持續復蘇的挑戰,財政修復仍需時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對英國的最新經濟形勢評估報告中說,英國經濟正在復蘇,失業情況已穩定,金融部門狀況改善。這反映出英國當局採取了有力應對政策,包括對金融部門的大規模干預,空前的寬鬆貨幣政策,以及短期財政刺激和近期推出的有力的多年期財政整頓戰略。
報告稱,英國政府推出的削減財政赤字計劃將有助於推動經濟復蘇,確保債務可持續,從而有助於提高投資者對英國公共財政的信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時警告說,英國經濟的平衡與可持續復蘇仍然面臨風險,應繼續加強對金融部門的修復,降低其給整體經濟帶來的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英國今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7%,明年增幅為2%。受金融危機打擊,2009年,英國經濟萎縮5%。
SOURCE
經濟低迷︰英國零售商推出“白菜價”手機 最低只賣10元
洛杉磯時間:2010-11-9 消息來源:廣州日報 | ||
這款“白菜價”手機,售價僅99便士(約合人民幣10.6元)。 英國最大手機零售商“電話倉庫”5日推出一款“白菜價”手機,售價僅99便士(約合1.62美元,人民幣10.6元),創英國市場手機售價新低。 這款阿爾卡特OT-209手機僅重65克,多款顏色供選擇。 “電話倉庫”方面說,這是英國市場上目前最廉價的“即買即用”手機,因為顧客不必與運營商簽協議,只需提前充入10英鎊(16.2美元),便可接入英國維珍移動通信公司網絡,之後只需按使用情況繳納通話費和短信費。 英國《每日郵報》援引“電話倉庫”執行主席查爾斯?鄧斯頓的話報道︰“這款99便士手機在四五年前算是常規產品,當年需要花掉100英鎊。” 99便士手機是英國“即用即拋”文化的最新例證。2年前,樂購超市開始出售4英鎊牛仔褲;宜家家居也將廉價家具推向市場。 英國未來公司提供潮流預測、市場評估信息。公司主管勞埃德?伯德特說,上述現象一直存在,但經濟低迷加速這一趨勢。 |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