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國集團(G20)財長會議23日達成劃時代的協議,確立快速成長的新興經濟體在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影響力將大增,以反映全球經濟版圖的變動。 根據協議,IMF超過6%的投票權將轉移給新興國家,中國在187個會員國中將躍居為第三大會員,一舉超越德國、英國與法國。 歐洲將從目前的八至九個執行董事會席次中,讓出兩個席次。IMF的執行董事會仍維持為24席。同時,G20也同意將IMF 的總配額增加一倍。IMF是根據配額來決定各國貢獻多少資金與可借款額度。目前IMF的總配額為3,400億美元。 G20公報中說,本次改革將使這個總部在華盛頓的國際放款機構更「有效率、可信度更高,且更具代表性」。美國占IMF配額的17.67%,對IMF的重大決策仍具有否決權。 G20在一年前同意轉移IMF投票權至少5%給新興國家,因為如印度、巴西等新興大國對全球成長貢獻良多,在IMF卻沒有相應的影響力。 改革後,中國的配額占比將從3.65%增加到6.19%,成為第三大股東;印度也將躍升為第八大股東,俄羅斯為第九大,巴西為第十大。金磚四國合計,總計占14.18%的配額。 新興國家合計,所占配額將增加到42.29%,甚至更高。IMF 訂2013年1月全面修訂配額計算方式。 歐洲各國可能需要最少一年的時間來決定讓出哪些小國的席次,據G20的決議,最慢必須在2012年10月以前決定。可能出讓席次的國家包括比利時、丹麥、荷蘭與瑞士。 IMF目前的前五大股東、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與英國都在IMF董事會有席次,並有權指派其執行董事。但根據23日的協議,執行董事現在必須由全體理事選舉產生。 中國、俄羅斯與沙烏地阿拉伯也都有席次,其他會員則分屬多個選區,各選區選出執行董事代表選區投票。 【2010/10/24 經濟日報】 |
日本是個「老」國家。根據史丹福長壽中心,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20%,與義大利並列為全球人口高齡化最嚴重的國家。日本女性平均生育率低於2.1的替換率已長達40年,同時,日本人平均壽命高達82歲,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
綜合以上因素,加上日本一直不願解決金融業無力償債、產業效率低落的問題,就成了一杯「毒酒」;日益萎縮的勞動人口必須養活愈來愈多的退休老人,可想而知,經濟成長將趨緩,生活水準也會下降。
換言之,通縮並不是日本最嚴重的問題;它是日本泡沫破滅後20年來經濟疲弱的病徵,而不是病因。
自從日經225指數升抵近3萬9,000點歷史高峰後,這20年來日本消費物價指數(CPI)平均上升0.5%,而近十年來日本的CPI平均下滑0.3%;即使最精明的消費者也無法區別這兩者的變化。
日本的經驗已成為美國聯準會(Fed)的負面教材。Fed正考慮採取另一波量化寬鬆,以確保日本的通縮問題不會在美國重演。
但美國真的面臨通縮風險嗎?在房地產泡沫破滅後近五年、經濟陷入衰退後近三年的今天,美國經濟數據並無顯示通縮跡象。
儘管Fed官員指出美國經濟疲軟(失業率9.6%,產能利用率仍維持在衰退時期水準)且信用緊縮,但目前物價並沒有全面下跌的跡象。(Fed以CPI數據會向上偏誤為由,將通膨成長目標設在1.5至2%,而不是零)。
如果物價只是溫和下跌,而不是大蕭條時那樣的劇降,那通縮就不是Fed官員塑造出來的瘟疫。問問日本消費者就知道了。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邰蒂(Gillian Tett)引述日本央行的民調:44%受訪者認為通縮有利,35%態度中立,21%給予負面評價。
在一個人口老化的國家,消費者總希望他們的錢可以撐久一點,尤其考量到近十年來日本薪資多半在下滑。
高頻經濟學公司(High Frequency)首席經濟學家萬柏格說,日本這幾年來的做法「就像歐巴馬政府提出一大堆財政刺激方案,卻沒有問題資產紓困方案(TARP)」來改善銀行的資本體質。
美國和日本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深知必須先解決銀行的問題,才能活絡信貸與消費;這兩個領域仍需要進一步修復。
美國與日本在其他許多方面也都不相同。美國這個年輕國家是以個人主義為導向,不像日本是群體導向;美國經濟和就業成長仰賴創業精神,不像日本是靠產業政策。
此外,美國也不能忍受許多年低於水準的經濟成長而坐以待斃,也無法坐視失業率像歐洲那樣居高不下。
日本的通縮是各種因素盤根錯結的自然後果,包括不動產與股市泡沫破滅後20年來經濟疲弱不振、泡沫破滅衝擊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以及日本政府一再出手紓困銀行與企業。
如果Fed想找出日本和美國之間可相提並論之處,我會建議他們試試看通縮以外的另一條途徑:美日兩國顯然都有必要避免泡沫形成。儘管央行決策者堅持相反意見,但抑制泡沫的傷害絕對遠低於破滅後再收拾殘局。
(作者Caroline Baum是彭博專欄作家)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