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1 18:14
財華社深圳新聞中心
在出口訂單大幅上升的提振下,英國制造業的擴張速度自3月份以來首次加快,暗示英國經濟第四季度開局表現強勁。
市場研究機構Markit與英國皇家采購與供應學會周一聯合公布,英國10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從9月份的53.5升至54.9。而此項指數的9月讀數較最初的53.4進行了上修。
在上周進行的調查中,經濟學家預期英國制造業PMI降至53.0。指數讀數位於50.0上方表明該部門正在擴張,而讀數位於50.0下方則表示該部門正在萎縮。
SOURCE
2010/11/02
經濟危機總在大選年爆發
* 2010-11-02
* 工商時報
* 【經濟學人雜誌主編易普】
美國本周就將舉行國會期中選舉,然而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美國經濟主編易普(Greg Ip)日前在華盛頓郵報撰文警告,此次選舉可能就是造成美國下一次經濟危機的根源。
易普指出,觀諸歷史,經濟危機往往具有在大選年爆發的傾向。原因很簡單:因為經濟危機通常都是來自一些長期問題,例如財政赤字、放貸寬鬆與匯率高估等,然而這些問題也正是政客在競選期間最不希望暴露於選民眼前的事情,因此政客故意忽視,甚至隱瞞這些問題,希望留待選後或新政府上台後再處理。然而這樣只會使得經濟失衡的問題更加惡化,經濟因此所受損傷也更為嚴重。
易普表示,例如1971年夏天,尼克森以薪資與物價管制來壓抑日益升溫的通膨壓力,希望此一問題留待1972。結果通膨壓力在1973年大爆發,並且造成該年秋季的經濟衰退。
在1988年總統競選期間,共和黨候選人老布希與民主黨候選人杜凱吉斯都故意忽略日益嚴重的儲貸機構破產問題,結果儲貸危機爆發,導致美國經濟在邁入1990年代之際陷入衰退。
不過,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2008年的金融風暴。當年是總統大選年,而在雷曼兄弟面臨倒閉時,當時財長鮑森擔心引發選民反感與國會反對 ,而沒有進行紓困,反而是任其倒閉,結果引爆美國陷入二次大戰後最為嚴重的金融風暴與經濟衰退。
墨西哥的金融危機向來與總統大選同步。1982年初,墨西哥政府儘管知道赤字問題嚴重,披索遭到高估,導致投資人紛紛撤資,外匯存底日益減少,然而政府卻希望到7月總統大選之後再處理此一問題。然而在選舉1個月後,墨西哥政府宣布無法償還外債 ,引發拉丁美洲外債危機與經濟衰退。
有時,即使政府嚐試做正確的事,碰到大選年也難有好結果。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南韓接受國際貨幣基金550億美元的紓困,條件是承諾進行金融改革。但是該年也是南韓總統大選年,反對黨嚴厲抨擊此一協議,致使市場信心喪失,韓元重貶。
另外如希臘在2009年的大選,當時的執政黨宣稱預算赤字僅佔國內生產毛額的6%,仍在控制之中,然而當社會黨上台之後,卻發現預算赤字所佔比率高達12.5%,使得國際投資人信心大失,主權債信危機接踵而至。
易普表示,人人都在猜美國下一次經濟危機會由什麼問題引爆。他對此一問題無法確定,不過他可以肯定的是下一次危機將在2012年引爆,而根源很可能是來自預算赤字與債務問題。他表示,許多經濟學家都建議美國政府要振興經濟,必須在施行刺激方案的同時,也削減赤字與穩定債務。然而在期中選舉期間,要採取這些行動根本是不可能,國會對立,連預算案也無法通過,總統歐巴馬委任一個跨黨派的委員會來檢視債務問題,卻因擔心選情而要求委員會在期中選舉之後再提出報告。
有鑑於沒有一個政黨能夠爭取到足夠的支持來處理赤字問題,也沒有一個膽敢提出以增稅來彌補赤字的主張,可以想見共和與民主兩黨會一路互踢皮球直到總統大選年2012年之後,期待由下一任政府來處理此一問題。可是屆時問題可能已大到難以控制了。
(王曉伯整理)
SOURCE
* 工商時報
* 【經濟學人雜誌主編易普】
美國本周就將舉行國會期中選舉,然而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美國經濟主編易普(Greg Ip)日前在華盛頓郵報撰文警告,此次選舉可能就是造成美國下一次經濟危機的根源。
易普指出,觀諸歷史,經濟危機往往具有在大選年爆發的傾向。原因很簡單:因為經濟危機通常都是來自一些長期問題,例如財政赤字、放貸寬鬆與匯率高估等,然而這些問題也正是政客在競選期間最不希望暴露於選民眼前的事情,因此政客故意忽視,甚至隱瞞這些問題,希望留待選後或新政府上台後再處理。然而這樣只會使得經濟失衡的問題更加惡化,經濟因此所受損傷也更為嚴重。
易普表示,例如1971年夏天,尼克森以薪資與物價管制來壓抑日益升溫的通膨壓力,希望此一問題留待1972。結果通膨壓力在1973年大爆發,並且造成該年秋季的經濟衰退。
在1988年總統競選期間,共和黨候選人老布希與民主黨候選人杜凱吉斯都故意忽略日益嚴重的儲貸機構破產問題,結果儲貸危機爆發,導致美國經濟在邁入1990年代之際陷入衰退。
不過,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2008年的金融風暴。當年是總統大選年,而在雷曼兄弟面臨倒閉時,當時財長鮑森擔心引發選民反感與國會反對 ,而沒有進行紓困,反而是任其倒閉,結果引爆美國陷入二次大戰後最為嚴重的金融風暴與經濟衰退。
墨西哥的金融危機向來與總統大選同步。1982年初,墨西哥政府儘管知道赤字問題嚴重,披索遭到高估,導致投資人紛紛撤資,外匯存底日益減少,然而政府卻希望到7月總統大選之後再處理此一問題。然而在選舉1個月後,墨西哥政府宣布無法償還外債 ,引發拉丁美洲外債危機與經濟衰退。
有時,即使政府嚐試做正確的事,碰到大選年也難有好結果。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南韓接受國際貨幣基金550億美元的紓困,條件是承諾進行金融改革。但是該年也是南韓總統大選年,反對黨嚴厲抨擊此一協議,致使市場信心喪失,韓元重貶。
另外如希臘在2009年的大選,當時的執政黨宣稱預算赤字僅佔國內生產毛額的6%,仍在控制之中,然而當社會黨上台之後,卻發現預算赤字所佔比率高達12.5%,使得國際投資人信心大失,主權債信危機接踵而至。
易普表示,人人都在猜美國下一次經濟危機會由什麼問題引爆。他對此一問題無法確定,不過他可以肯定的是下一次危機將在2012年引爆,而根源很可能是來自預算赤字與債務問題。他表示,許多經濟學家都建議美國政府要振興經濟,必須在施行刺激方案的同時,也削減赤字與穩定債務。然而在期中選舉期間,要採取這些行動根本是不可能,國會對立,連預算案也無法通過,總統歐巴馬委任一個跨黨派的委員會來檢視債務問題,卻因擔心選情而要求委員會在期中選舉之後再提出報告。
有鑑於沒有一個政黨能夠爭取到足夠的支持來處理赤字問題,也沒有一個膽敢提出以增稅來彌補赤字的主張,可以想見共和與民主兩黨會一路互踢皮球直到總統大選年2012年之後,期待由下一任政府來處理此一問題。可是屆時問題可能已大到難以控制了。
(王曉伯整理)
SOURCE
英Q3經濟成長優於預期
2010-11-01 12:08:19
沈子涵/整理
中央社報導,英國第三季經濟成長腳步較經濟師預測快一倍,主因服務業與營建業協助支撐復甦動能,舒緩官員增加刺激政策的壓力。
英國國家統計局今天公布,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0.8%,第二季為1.2%。彭博調查35位經濟師的預估中值為,英國第三季GDP增長0.4%。
國家統計局指出,第三季的GDP成長是2007年第一季以來第二快。
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昨天誓言,全心全意追求經濟的成長。英國政府目前正著手預算刪減,這將導致近50萬個工作流失。英國是七大工業國(G7)當中首先公布 GDP的國家。英格蘭銀行與其他國家的央行正在決定是否需要推出更多緊急措施,為全球經濟加把勁。
位於倫敦的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 AG)經濟師狄克森(Peter Dixon)在報告公布前表示:「我猜,從現在起經濟情勢將相當艱難,第三季的數字並未完全納入財政緊縮的因素,而財政緊縮尚未實施。英國經濟將會成長,但問題是能不能快到製造工作機會。」
GDP報告公布後,英鎊兌美元揚升0.3%,台北時間下午5時46分,英鎊兌美元為1英鎊兌1.5841美元。基準2年期公債殖利率上升6個基點至0.687%。
【中央網路報】
沈子涵/整理
中央社報導,英國第三季經濟成長腳步較經濟師預測快一倍,主因服務業與營建業協助支撐復甦動能,舒緩官員增加刺激政策的壓力。
英國國家統計局今天公布,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0.8%,第二季為1.2%。彭博調查35位經濟師的預估中值為,英國第三季GDP增長0.4%。
國家統計局指出,第三季的GDP成長是2007年第一季以來第二快。
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昨天誓言,全心全意追求經濟的成長。英國政府目前正著手預算刪減,這將導致近50萬個工作流失。英國是七大工業國(G7)當中首先公布 GDP的國家。英格蘭銀行與其他國家的央行正在決定是否需要推出更多緊急措施,為全球經濟加把勁。
位於倫敦的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 AG)經濟師狄克森(Peter Dixon)在報告公布前表示:「我猜,從現在起經濟情勢將相當艱難,第三季的數字並未完全納入財政緊縮的因素,而財政緊縮尚未實施。英國經濟將會成長,但問題是能不能快到製造工作機會。」
GDP報告公布後,英鎊兌美元揚升0.3%,台北時間下午5時46分,英鎊兌美元為1英鎊兌1.5841美元。基準2年期公債殖利率上升6個基點至0.687%。
【中央網路報】
英國上月製造業PMI勝預期
英國10月製造業活動擴張速度自3月份以來首次加快,主要受出口訂單大幅增長帶動,為第四季的經濟奠定基礎。據Markit Economics和英國特許採購和供應學會表示,上月英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上升至54.9,遠高於市場預期的53。
source
source
英大畢生失業數 17年來最高
2010/11/01 21:57:12 小型字 中型字 大型字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1日專電)經濟成長遲緩,加上政府大幅刪減公務人員,就業市場低迷,英國最新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失業數創17年來最高。
根據「高等教育生涯服務單位」(Higher EducationCareers Services Unit)的調查,2009年畢業的大學生,到今年元月份有8.9%找不到工作,是自1993年以來的最高失業率。
調查顯示,金融風暴對英國大學生就業衝擊不小,失業率由2007年的5.5%,提高到2008年的7.9%。
「高等教育生涯服務單位」人員指出,自從1992年前一次經濟衰退,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飆上11.6%後,失業率沒再衝那麼高。
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也因為就讀的系所不同際遇迥異,調查顯示,資訊科技的畢業生失業情況最嚴重,高達16%,就讀工程、媒體研究及建築的學生,失業率也超過10%。
但就讀地理、心理等科系的學生,順利就業的機率較高。
報告指出,短期來看,大學生就業可能好轉,明年可能失業人數會減少。
不過最近英國政府宣布大幅刪減預算,近50萬名公務員將失業,全國學生聯盟認為,就業前景茫茫。
國庫窘困,英國政府計劃調高大學教育學費,本週將會公布細節,全國學生聯盟呼籲政府,為了國家的未來,不宜貿然調漲學費,以免扼殺攸關英國競爭力的下一代人才教育。991101
source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1日專電)經濟成長遲緩,加上政府大幅刪減公務人員,就業市場低迷,英國最新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失業數創17年來最高。
根據「高等教育生涯服務單位」(Higher EducationCareers Services Unit)的調查,2009年畢業的大學生,到今年元月份有8.9%找不到工作,是自1993年以來的最高失業率。
調查顯示,金融風暴對英國大學生就業衝擊不小,失業率由2007年的5.5%,提高到2008年的7.9%。
「高等教育生涯服務單位」人員指出,自從1992年前一次經濟衰退,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飆上11.6%後,失業率沒再衝那麼高。
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也因為就讀的系所不同際遇迥異,調查顯示,資訊科技的畢業生失業情況最嚴重,高達16%,就讀工程、媒體研究及建築的學生,失業率也超過10%。
但就讀地理、心理等科系的學生,順利就業的機率較高。
報告指出,短期來看,大學生就業可能好轉,明年可能失業人數會減少。
不過最近英國政府宣布大幅刪減預算,近50萬名公務員將失業,全國學生聯盟認為,就業前景茫茫。
國庫窘困,英國政府計劃調高大學教育學費,本週將會公布細節,全國學生聯盟呼籲政府,為了國家的未來,不宜貿然調漲學費,以免扼殺攸關英國競爭力的下一代人才教育。991101
source
赤字不應是政策目標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撒母耳•布裏坦 2010-10-27
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在介紹他的《全面支出評估報告》(CSR)時,開篇伊始,就試圖用最簡單的語言為自己的行動劃定框架:“我們將保證,與英國每一個有償付能力的家庭一樣,我們將量力支出;收入足以支付我們的開支。”不管你是否認同他的類比,我本人無法接受。赤字固然十分重要,但它應該是一個政策變數,而不是用於設定一個目標,以滿足某個愚蠢會計師的收支平衡構想。
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奧斯本有選擇性地援引了諸多國際權威機構的論點,但這無法令人信服。之所以說是“有選擇性地”,以他提到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為例,該組織內部顯然存在著分歧。奧斯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將其前任阿裏斯代爾•達林(Alistair Darling)的支出削減計畫的細節補充完整——達林計畫,在5年內將赤字削減一半,但出於政治原因,不允許該計畫披露細節——並容許支出具有一定彈性,可以增減。
我不同意一些媒體同仁的觀點,即這是自亨利八世(Henry VIII)頒佈《解散修道院法令》(Dissolution of the Monasteries)以來,英國最重大的經濟政策轉變。正如英國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BR)等分析機構所指出的那樣,即使到2015-16年,英國政府成功將財政支出水準從目前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8%削減至40%以下,這一比例仍高於上一屆工黨政府執政初期的水準。計畫削減的嚴厲程度,也遠不及1977-78年單年的3.9個百分點——那一次緊縮之前,時任英國工党財政大臣鄧尼斯•希利(Denis Healey)向IMF申請了一筆貸款。
對於公共服務部門擔心會失業的人們而言,這沒法讓他們感到放心。奧斯本的聲明基本上就是羅列資料,並沒有提供多少有關具體影響的資訊。具體資訊要等到各部委公佈各自的計畫之後才會出來——當然還會有洩漏的情況。我們已經知道,英國首相大衛•卡梅倫(David Cameron)曾插手國防預算削減事宜,儘管在該領域,不論他做些什麼,都絲毫無助于修復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Hillary Clinton)與工黨之間與生俱來的和諧關係。
奧斯本的全面支出評估報告中,沒有給出任何宏觀經濟分析作為支持,不過這有望在11月29日預算責任辦公室(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的報告中公佈。此外,我們還必須參看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的一次講話。但我們應該注意到,儘管金現在支援財政緊縮,但在1981年,他曾是著名的364位經濟學家之一,聯名反對柴契爾政府的財政緊縮政策——當時,英國國內通脹率高達兩位數,採取緊縮措施的理由比現在充分得多。上周他宣佈,“我們”必須加大儲蓄,以彌補早些時候國民儲蓄率的下降,並將平均壽命逐漸提高的事實納入政策考慮範圍之內。他承認,有必要提振需求,並呼籲出口企業創造逾50萬個就業崗位,以“彌合進出口之間的差距”,以及彌補公私消費領域就業崗位的損失。他承認,在再平衡期間,有必要通過貨幣政策對需求進行短期刺激。他補充了一句荒謬的套話,差點搞砸了整個報告——他表示,這是為了降低通脹率在中期內跌至目標水準以下的風險。真實原因當然是為了降低衰退的風險,按照他自己的估計,目前產出已低於趨勢水準10%。
真正的問題出現在他接下來的講話中——他強調,要想世界經濟不出現放緩,英國等赤字國家國內需求的下降,就必須伴之以盈餘國家的強勁增長。盈餘國家必須擺脫對出口的依賴,同時相應地增加國內需求。他呼籲20國集團(G20)進行“全盤交易”(grand bargain),其中盈餘國家促進國內需求,輔之以匯率調整和“遊戲規則”(這一條出人意料),以控制資本流入。但他承認,在2008年10月份的七國集團(G7)會議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旨在防止世界陷入衰退的合作精神已漸漸消退;恢復這種精神將“需要一場革命”。在革命之前,在全球利率水準處於空前低位元的情況下,如果英國政府略微加大借債力度,情況真的會很糟糕嗎?
圍繞英國央行(BoE)自己究竟為維持需求做出了多大貢獻——即所謂的“定量寬鬆”——的相關爭議不過是老調重彈,無非是央行能否在蕭條的大環境下,通過維持貨幣供應來“推繩子”。密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在他們合著的那本著名的《美國貨幣史》(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一書中證實,在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初期,美聯儲(Fed)並未選擇定量寬鬆政策。但他們沒有、也無法確定,如果美聯儲嘗試過這種做法,會發生些什麼。
譯者/陳雲飛
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在介紹他的《全面支出評估報告》(CSR)時,開篇伊始,就試圖用最簡單的語言為自己的行動劃定框架:“我們將保證,與英國每一個有償付能力的家庭一樣,我們將量力支出;收入足以支付我們的開支。”不管你是否認同他的類比,我本人無法接受。赤字固然十分重要,但它應該是一個政策變數,而不是用於設定一個目標,以滿足某個愚蠢會計師的收支平衡構想。
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奧斯本有選擇性地援引了諸多國際權威機構的論點,但這無法令人信服。之所以說是“有選擇性地”,以他提到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為例,該組織內部顯然存在著分歧。奧斯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將其前任阿裏斯代爾•達林(Alistair Darling)的支出削減計畫的細節補充完整——達林計畫,在5年內將赤字削減一半,但出於政治原因,不允許該計畫披露細節——並容許支出具有一定彈性,可以增減。
我不同意一些媒體同仁的觀點,即這是自亨利八世(Henry VIII)頒佈《解散修道院法令》(Dissolution of the Monasteries)以來,英國最重大的經濟政策轉變。正如英國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BR)等分析機構所指出的那樣,即使到2015-16年,英國政府成功將財政支出水準從目前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8%削減至40%以下,這一比例仍高於上一屆工黨政府執政初期的水準。計畫削減的嚴厲程度,也遠不及1977-78年單年的3.9個百分點——那一次緊縮之前,時任英國工党財政大臣鄧尼斯•希利(Denis Healey)向IMF申請了一筆貸款。
對於公共服務部門擔心會失業的人們而言,這沒法讓他們感到放心。奧斯本的聲明基本上就是羅列資料,並沒有提供多少有關具體影響的資訊。具體資訊要等到各部委公佈各自的計畫之後才會出來——當然還會有洩漏的情況。我們已經知道,英國首相大衛•卡梅倫(David Cameron)曾插手國防預算削減事宜,儘管在該領域,不論他做些什麼,都絲毫無助于修復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Hillary Clinton)與工黨之間與生俱來的和諧關係。
奧斯本的全面支出評估報告中,沒有給出任何宏觀經濟分析作為支持,不過這有望在11月29日預算責任辦公室(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的報告中公佈。此外,我們還必須參看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的一次講話。但我們應該注意到,儘管金現在支援財政緊縮,但在1981年,他曾是著名的364位經濟學家之一,聯名反對柴契爾政府的財政緊縮政策——當時,英國國內通脹率高達兩位數,採取緊縮措施的理由比現在充分得多。上周他宣佈,“我們”必須加大儲蓄,以彌補早些時候國民儲蓄率的下降,並將平均壽命逐漸提高的事實納入政策考慮範圍之內。他承認,有必要提振需求,並呼籲出口企業創造逾50萬個就業崗位,以“彌合進出口之間的差距”,以及彌補公私消費領域就業崗位的損失。他承認,在再平衡期間,有必要通過貨幣政策對需求進行短期刺激。他補充了一句荒謬的套話,差點搞砸了整個報告——他表示,這是為了降低通脹率在中期內跌至目標水準以下的風險。真實原因當然是為了降低衰退的風險,按照他自己的估計,目前產出已低於趨勢水準10%。
真正的問題出現在他接下來的講話中——他強調,要想世界經濟不出現放緩,英國等赤字國家國內需求的下降,就必須伴之以盈餘國家的強勁增長。盈餘國家必須擺脫對出口的依賴,同時相應地增加國內需求。他呼籲20國集團(G20)進行“全盤交易”(grand bargain),其中盈餘國家促進國內需求,輔之以匯率調整和“遊戲規則”(這一條出人意料),以控制資本流入。但他承認,在2008年10月份的七國集團(G7)會議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旨在防止世界陷入衰退的合作精神已漸漸消退;恢復這種精神將“需要一場革命”。在革命之前,在全球利率水準處於空前低位元的情況下,如果英國政府略微加大借債力度,情況真的會很糟糕嗎?
圍繞英國央行(BoE)自己究竟為維持需求做出了多大貢獻——即所謂的“定量寬鬆”——的相關爭議不過是老調重彈,無非是央行能否在蕭條的大環境下,通過維持貨幣供應來“推繩子”。密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在他們合著的那本著名的《美國貨幣史》(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一書中證實,在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初期,美聯儲(Fed)並未選擇定量寬鬆政策。但他們沒有、也無法確定,如果美聯儲嘗試過這種做法,會發生些什麼。
譯者/陳雲飛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