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9

崛起、沒落 — 尋找英國設計力

近年英國的設計力是正趨於疲弱還是文藝再復興的階段?這樣的問題在英國設計界是爭議不斷。從 2008年倫敦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所展出的「全球設計潮」(Design Cities)展覽,以倫敦為事件起點,透過全球七個主要城市相繼成型為當時的創意都市,並透過每個階段的作品間接介紹如何發展這些城市的設計革命,試圖 呈現如何間接影響、形成一種各個時期的生活文化。但無疑地這也正是一個城市設計力宣誓,告知倫敦不僅是一個起點,更繼往開來,成為一個具有設計力且包容各 種文化的「國際城市」。一個月前,倫敦設計週(LDF)正也舉辦著大大小小超過250個活動在城市裡百花齊放。一伙文創人在蛇形藝廊的實驗建築下,卻無趣 於 Jean Nouvel 的乒乓球,而是一邊喝著英式下午茶,一邊正高談闊論著:相較於中國很前衞的「大怪獸建築」們,英國人在城市設計發展上是否太拘泥於過去的榮耀,而背著沈重 的包袱在牛步著。

左圖:Charles Rennei Mackintosh 講究平面的比例與和諧性,有別於古典藝術立體體積的華麗裝飾。 Photograph by Cassina
右圖:1950年,Robin Day 所設計的多是新婚夫婦的實用傢具。 Photograph by Plane Btazaar
1851年的萬國博覽會,一場國際間國力競逐的擂台在倫敦的水晶宮展開,並為全球設計風潮揭開序幕。這場盛宴雖然無法完全讚頌歌德「藝術再復興」的 初衷,但卻如同一輛巨大的火車頭領著工藝設計進入一個新領域,大大提升工藝製造的水準。社會學者暨詩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是當時工藝藝術運動的推手,他所提倡的工藝運動是一種信仰傳統的哲學思想、注重自然主義;他相信工匠職人的重要性遠勝於律師或是商人,透過 職人們的雙手去承襲簡潔與樸素,進一步來推動工藝藝術的革命;而繼承工藝運動,四人幫的麥金塔(Charles Rennei Mackintosh)更代表英國新藝術運動的重要一員,讓裝飾和機能在天平的兩端形成獨特風格,開蘇格蘭新藝術的先河。





二〇年代,國際間的相互影響下漸漸地揚棄自我歷史性的概念,尤以德國的工業設計對世界的影響性更為廣大,但唯獨對英國的影響卻成為一種死胡同,因為 信仰莫里斯的設計師們採取了保守的態度,執著於傳統工業的發展,更使這些工藝性的產品造價昂貴無法深入社會大眾。不過在戰後的歐洲大陸,因為民生的重建問 題正待解決,為了有效降低成本並創造經濟效益,因此歐陸的現代主義設計開始鋪天蓋地而來。在對德宣戰時,因為愛國主義而讓英國上下推行儉樸政策,設計還是 本著實用為原則的一種「老實設計」。在國際風格席捲全球與冷戰時美蘇的國力較勁;英國鐵娘子削弱工會權力與自由經濟的改革促進繁榮,正是創造了民生需求與 製造業的蓬勃發展的機會,相對地為工業設計的發展帶來一條康莊大道。

左圖:由樂手跨入設計師領域半路入行的樂手設計師 Tom Dixon。
右圖:Tom Dixon 的作品《Jack Light》。
英國的工業設計自水晶宮落成,到二〇年代的製造業蕭條與紙上談兵的設計力,最後至鐵娘子的自由經濟政策促成設計發展;除了萬國博覽會,這些時間在多數設計 舞台上,英國設計的表現雖不是主要領導者,但是承先啟後的改革能力也不容小覷。不管是馬莉官(Mary Quant)、愛倫阿德吉(Alan Aldtige)還是亨利摩爾(Henry More),這些服裝設計師、插畫家、雕塑家等,也能在國際間大放異彩,帶動全球舞動、發燒的現象。如今全球經濟市場東移,許多永續問題浮現,英國設計師 要帶領的從現代工業設計的一角望出,對「簡潔」二字表現相當稱職的賈斯伯馬瑞森(Jasper Morrison),也影響當代設計發展甚深。賈斯伯馬瑞森訴諸「減法」的設計哲學(Super Normal)有如清水芙蓉,透過設計來保留最精粹的本質並達到改善生活的功能。同樣重視工藝的英國建築師榮阿朗(Ron Arad)使創作如同一場遊戲,設計的意義就是要「Have Fun」,因此他的作品在功能與美觀考量之外,還充滿強烈的獨特性與趣味性,每一次的新作推出,無不令人驚艷。而半路入行的樂手設計師湯姆迪森(Tom Dixon)更是憑著一手自學的焊接技術探索回收材料的特性,以對藝術的敏感度認識了一切需要的細節與適當的裝飾,讓別人眼中的破銅爛鐵搖身一變為時尚的 家飾作品。英國新設計力到底是敗落或崛起,還是等上一段時間,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便可更進一步來摸清底細了!
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