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本是個「老」國家。根據史丹福長壽中心,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20%,與義大利並列為全球人口高齡化最嚴重的國家。日本女性平均生育率低於2.1的替換率已長達40年,同時,日本人平均壽命高達82歲,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 綜合以上因素,加上日本一直不願解決金融業無力償債、產業效率低落的問題,就成了一杯「毒酒」;日益萎縮的勞動人口必須養活愈來愈多的退休老人,可想而知,經濟成長將趨緩,生活水準也會下降。 換言之,通縮並不是日本最嚴重的問題;它是日本泡沫破滅後20年來經濟疲弱的病徵,而不是病因。 自從日經225指數升抵近3萬9,000點歷史高峰後,這20年來日本消費物價指數(CPI)平均上升0.5%,而近十年來日本的CPI平均下滑0.3%;即使最精明的消費者也無法區別這兩者的變化。 日本的經驗已成為美國聯準會(Fed)的負面教材。Fed正考慮採取另一波量化寬鬆,以確保日本的通縮問題不會在美國重演。 但美國真的面臨通縮風險嗎?在房地產泡沫破滅後近五年、經濟陷入衰退後近三年的今天,美國經濟數據並無顯示通縮跡象。 儘管Fed官員指出美國經濟疲軟(失業率9.6%,產能利用率仍維持在衰退時期水準)且信用緊縮,但目前物價並沒有全面下跌的跡象。(Fed以CPI數據會向上偏誤為由,將通膨成長目標設在1.5至2%,而不是零)。 如果物價只是溫和下跌,而不是大蕭條時那樣的劇降,那通縮就不是Fed官員塑造出來的瘟疫。問問日本消費者就知道了。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邰蒂(Gillian Tett)引述日本央行的民調:44%受訪者認為通縮有利,35%態度中立,21%給予負面評價。 在一個人口老化的國家,消費者總希望他們的錢可以撐久一點,尤其考量到近十年來日本薪資多半在下滑。 高頻經濟學公司(High Frequency)首席經濟學家萬柏格說,日本這幾年來的做法「就像歐巴馬政府提出一大堆財政刺激方案,卻沒有問題資產紓困方案(TARP)」來改善銀行的資本體質。 美國和日本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深知必須先解決銀行的問題,才能活絡信貸與消費;這兩個領域仍需要進一步修復。 美國與日本在其他許多方面也都不相同。美國這個年輕國家是以個人主義為導向,不像日本是群體導向;美國經濟和就業成長仰賴創業精神,不像日本是靠產業政策。 此外,美國也不能忍受許多年低於水準的經濟成長而坐以待斃,也無法坐視失業率像歐洲那樣居高不下。 日本的通縮是各種因素盤根錯結的自然後果,包括不動產與股市泡沫破滅後20年來經濟疲弱不振、泡沫破滅衝擊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以及日本政府一再出手紓困銀行與企業。 如果Fed想找出日本和美國之間可相提並論之處,我會建議他們試試看通縮以外的另一條途徑:美日兩國顯然都有必要避免泡沫形成。儘管央行決策者堅持相反意見,但抑制泡沫的傷害絕對遠低於破滅後再收拾殘局。 (作者Caroline Baum是彭博專欄作家) SOURCE |
2010/10/24
避免泡沫形成…美日當務之急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