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網頁上出現的帶有”Chinese Takeaway“的軟性”辱華“標題。
八月初,香港巨富黃建華有意競購英超聯賽老牌勁旅利物浦隊的消息剛剛傳出,BBC體育網便隨即打出了帶有“Chinese Takeaway”的標題。
粗看這標題 ——“(利物浦隊)中國人拿走”似乎沒甚了不起。
可稍一琢磨就發現撰文者或許自覺乖巧、幽默,其實卻把一種對華人的成見、蔑視和鄙視在短短一句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另外一名BBC體育事務編輯則在分析利物浦競購案時,文章標題使用了“Chinese whisper”——“中國人的竊竊私語”,也是英語中一個帶有歧華性質的常用詞彙,可以譯成“傳聞”;該詞組描述的是成千上萬 中國人偷偷耳語傳謠的景象,表達了一種中國人不可信的觀念。
中國人拿走
Chinese takeaway 在英國英語中雖然直譯有“中國人拿走”的意思,但平時卻與美國英語中的Chinese takeout一樣,是對這裏大街小巷中無數中餐外賣店的稱謂,在這裏一語雙關。
而Chinese whisper此處既有“傳聞不可信”之義,也因華商欲購利物浦而成為雙關語。
據有關方面統計,英國各地共有中餐外賣店約12000家。
問題是,此類明顯帶有歧視性的標題若只出現在英國三流小報估計也無人會與其計較,而忽地出現在全球數億人閱讀的BBC新聞網站這 樣平時最政治正確的媒體平台上,自然就引發了反響。
據悉,此類標題一出隨即接到來自BBC內外一些不滿與抗議短信和網絡留言。
數小時後,這些BBC體育網上的報道便迅速從BBC網頁上消失,事後即使利用公司內部系統的搜索引擎也難覓其蹤影。
推想,或許撰文者也已意識到問題之嚴重,生怕受人以柄,決定銷毀“罪證”。
有幸的是,同期內英國不少主流媒體也都使用了類似的詞彙形容黃建華對利物浦俱樂部有興趣此事,使得網上照片證據還相對充足。
華人=外賣+功夫?
多少與英國社會基層民眾有所接觸的人就會發現,這裏普通大眾對華人的成見還是很深的:中國人都開餐館,都會功夫,都愛吃米飯,都 愛大聲講話,都很自顧自,都很會算計,都喜歡倒賣假冒偽劣DVD,都沒有信仰……
上述這些東西,不能說華人文化中沒有,但明眼人一看即知,問題就出在這個“都”字上。
按理說,能在BBC這樣的世界級媒體機構工作的新聞人不應再以“都”字觀念去寫報道。
BBC體育事務編輯伯斯的網上署名文章也使用了”Chinese Whisper“的標題。
理雖如此,可現實是,即使是英國知識人圈裏,每日奔生活的大家,除非誰與中國或華人天天做生意、打交道,否則有幾個會有功夫或興 趣去了解除了門口外賣店主之外的華人都在幹什麼呢?
再換個位置看問題;被英國人看不起的中國外賣店老板中,又有多少每天嘴裏“鬼佬、阿三”地罵個不停呢?
每一個普通華人對與主流社會交流,與各民族溝通又做得如何呢?
文化溝通
筆者最近就曾親賭一幕本地某華人超市中,老板娘劈頭蓋臉當眾惡言羞辱一名斯裏蘭卡裔雇員的情景,堵心良久。
這名黑膚店員在幫顧客打包時不慎漏數一樣東西,老板娘一邊用蹩腳英語訓斥,一邊用某中國方言對身邊的華人雇員大罵“阿三”如何如 何。
斯裔雇員低頭淚流。
可見,文化歧視、種族歧視絕非某一民族、某一國家的專利;消除歧視也需要包括中國外賣老板們在內的所有人的自覺意識與實際行動才 能實現。
試想,英語中以前媒體可以公開使用的辱華詞語更多,比如光是對華人的蔑稱就有什麼“Chinaman”,“Ching Chong”,“Chinky”等等。
如今敢于在公共場合使用這些詞語的人不能說完全沒有了,但是至少敢于在主流媒體上如是言語的人應該是很難覓尋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