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6

《金融時報》政府須更聰明,而非更大

  • 2010-08-26 01:53
  • 工商時報
  • 陳穎柔
  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發展計畫署(UNDP)助理署長暨亞太區域局局長齊柏(Ajay Chhibber)日前投書英國金融時報指出,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已讓政府以大型振興經濟方案與徹底整頓監管體系來擴大其角色,但這是暫時的,我們現在需要 的是一個更聰明、更積極的政府,不必然是一個更大的政府。

在這次危機發生前的10年間,幾乎全球各地都在批評政府的角色。美國聯準會(Fed)前主席葛林史班曾預期市場能依各自利益自我約束,國際機構大力提倡公開的資本帳,私有化被當成是解決開發中世界問題的良方。

政府是在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擴張後才遭到這樣的批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已開發國家的政府支出平均約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0%,1920年底前增為18%,之後的經濟大恐慌使之再擴張為22%,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已增至28%。

大政府的黃金時期是在福利國家擴張的1960至1980年間,已開發世界的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增至約43%,政府債務也大增。這次危機爆發前的 2007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的政府支出平均占GDP的70%,大型振興經濟方案和產值損失將使該比例於2011年底前突破 100%,令人不禁擔憂可能發生主權債務違約,尤其是在南歐。

在開發中世界,由政府主導的發展於後殖民時期成為被接受的模式,但在 1980年代之後出現反轉,43個開發中國家的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下降,由1980年的19.3%,於1998年減至16.3%,亞洲的減幅最大,由 1980年的19.1%,於1998年降至15.2%,儘管如此,亞洲國家成功地使數百萬人脫離貧窮,即使在東亞,朋黨資本主義被認為是1997至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起因,而非因為欠缺公開的資本帳,這導致公共投資和社福支出計畫進一步被砍。

因此,何為金融危機後適切的政府 角色?在已開發世界,政府永久擴張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人口老化增添公共財政的壓力之下。由於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將近5成,因此大型振興經濟方案有助 遏止市場抓狂並不令人驚訝,但由於已開發世界的公共債務已高出GDP,所以已無財政擴張的空間。若發生二次衰退,更多財政擴張可能使市場惶惶不安,長期而 言,福利國家的債務持續性(償債能力)恐得進行根本的檢討。

現在就預測國家機制和式微還過早,政府仍是市場過度擴張時人民權益的終極保 護者,不論是在資本主義走揚或下挫時。16世紀蘇格蘭銀行家式的自我拘束,或是輕度監管體系,都不會是現代金融世界的解決方案,我們需要一個統籌的、行動 派的、周密的監管體系,20大工業國(G20)及聯合國可以扮演更大的角色。

亞洲由政府主導的資本主義在這次危機期間表現良好,由於公 共債務僅占GDP約4成,因此亞洲讓世界知道,未來的資本主義發展有賴一個行動派政府,而不必然是一個大型政府。未背負昂貴的福利成本的亞洲開發中國家及 其他國家現在一定要建立社會保護體系,但要依據「工作福利」,而非歐式的「福利」。

由於所有的市場失靈之母:全球暖化問題逐漸浮現,政府角色因而變得更為關鍵,其要務必是投資綠色科技和公共基礎設施。

政府規模方面,已開發世界的政府已達極限,但在銀行、金融等部門仍能擴張政府角色,如同在解決氣候變遷方面。開發中世界的政府則須在社會保護、基本服務和鄉間基礎設施上扮演更大角色,解決貪污和確保交付是政府正當性的關鍵。

重要的是政府做些什麼,而非政府有多大。更聰明、更積極的政府才是王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