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去周末開始,中國和美國分別在歐洲及亞洲展開爭取盟友的政經攻勢,由是掀起一場世紀外交旋風。中國繼溫家寶總理宣布「義助」希臘購進其市場缺乏興趣的債券,現在更由胡錦濤主席親征,與法國達成各取所需、互補所短的交易,由中國向法國購進總值近二百三十億(美元.下同)的貨物,令法國總統薩爾科齊有以回應周六百萬人上街(已是第八場大示威)抗議其經濟政策(表面理由是反對延長退休年齡)的反政府浪潮,可算「交足功課」(雖然仍不及格);美國則由剛剛在中期「公投」中成為跛腳鴨的奧巴馬總統出面,向印度經濟取暖,接獲該國百多億(還有四五十億生意在洽商中)購貨訂單;奧巴馬興高采烈,向國內民眾宣稱他已藉此創造了五萬個工作崗位!
「中美利加」這對冤家,近來大吵小鬧,雖不致大打出手,卻已有「家不和萬事衰」之象,在這種情形下,雙方惟有各自「搵食」,以免怒目相對進而大打出手。近年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儲備愈積愈厚的中國,決定不再在這名已有異心且未改揮霍無度本性的美國太太身上花錢,轉而以銀彈征服窮透根的希臘並欲以之利誘法國;美國連「嫁妝」都拍賣清光,現在只有出賣「祖傳獨特秘方」給傳統上亦敵亦友的印度以賺取外滙幫補家計。這對「錢銀夫妻」尚未辦離婚手續,卻正在致力找尋新歡!
奇妙的是,中、美「另結新歡」目的雖一而手法互異。中國大擲銀彈,購其所需補其不足之外,尚不惜冒大風險不計收成購進瀕臨破產邊緣的希臘政府發行的債券;而美國則冒增加區內軍事衝突之險(若印度「武備升級」後與中國對着幹,則美國樂觀其亂〔起碼可對印度賣出更多武器〕),出賣「飛機大炮」之餘,連向來被禁的「高度敏感科技」亦打算放寬,足顯其債主臨門什麼性質的生意都做 —什麼有市場便賣什麼—的窘迫之情。中國大灑金錢,美國設法「搲銀」,一富一窮,都做得恰如其分,只是旁觀者看來便大異其趣。
二、
差不多在胡主席啟程訪歐的同時,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於記者會上公開警告歐洲諸國應對劉曉波的頒獎禮採取二不政策。第一「不」是不發表支持劉「犯」的聲明;第二「不」是不出席頒獎儀式。崔副部長說得明白︰「歐洲國家和其他一些國家面臨的選擇簡單明瞭︰要麼她們參與挑戰中國司法體系的政治遊戲,要麼她們與中國政府和人民以一種負責任的方式發展真正友好的關係」,並揚言「如果他們作出錯誤選擇,她們要承擔相應後果」。不但如此坦率,歐洲各國外交官還向美聯社透露「中國駐挪威大使館向一些駐挪威的歐洲國家使館發出正式信件,要求他們不參加十二月十日在奧斯陸舉行的諾貝爾頒獎典禮」,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例會上被問及此事時,「拒絕證實或否認」,但多國外交部公開證實收過這樣的信。中國這種「強勢外交」的結果已寫在徐詠璇去周六的〈祖國公關〉一文中︰「歐美國家,就算本來沒打算出席,今天(次)也不能不出現,否則便會被國人以至國際民間組織指為『屈服』於中國恐嚇之下!」事實上,國際社會的反應正是如此,多國已表明一如既往,今次會派員觀禮。至於挪威,其因頒發諾貝爾和平獎,早於一九八九年達賴喇嘛獲獎時與中國交過手,其時中國警告挪威國王或政府首長若出席觀禮,中國將與其斷絕經濟往來,但挪威當局「沉默應戰」,國王首相觀禮如儀,而經濟戰並未爆發,有此先例,挪威當局將以平常心處理「劉曉波事件」。
相信今天率領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訪華代表團抵達北京的英相卡梅倫,在國內壓力下(有政壇元老要他「對一個暴虐、野蠻政府的最新暴行」〔指劉曉波事件〕提出抗議,而ICM民調壓倒性地顯示「保護西藏人權比與中國保持良好貿易往來更重要」),將不得不委婉地向胡主席及溫總理(昨天中文《金融時報》的用詞是「以通情達理、有分寸的方式」)提出這個問題。
英國內閣濟濟多士,卡梅倫如何就劉曉波事件發言(如何表達中國可以接受的看法),大家不妨多予留意。由於中、英貿易英國長期出現逆差,去年對華貿赤更錄得一百八十億鎊的新高紀錄,卡梅倫此行的重要任務因此是促成中國多購英國貨,問題是中國對英國土產的需求不大;不過,如今英國外交、貿易已無強勢軍事為後盾,因此不易「隨心所欲」,威迫中國買英國貨。一七九三年,英廷派馬戛爾尼勳爵乘配備六十六門大炮艦艇及帶一隊特遣輕騎兵「使華」,軍力懾人,令他不向乾隆磕頭最終還能獲得不少實質利益;如今卡梅倫「身無長物」,而北京的氣勢勝於大清盛世,隨行的商團能否獲得接近法國訂單的交易,英國論者的看法並不樂觀。
三、
不過,不管外交使節如何「踴躍」參加諾獎頒獎儀式,亦不管卡梅倫如何向北京領導人「說劉曉波」,都不表示這些外交人員和政客與他們代表的國家肯為人權和自由付出政經代價。為什麼?因為兩位德國哥(格)廷根大學計量經濟學家約半個月前(十月十九日)公開的論文(初稿)︰〈訪問的代價—達賴喇嘛效應與國際貿易〉(A. Fuchs和N-M. Klann:〈Paying a Visit: The Dalai Lama Effect on International Trade〉, papers.ssrn.com),他們爬梳一九九一年至二○○八年一百五十九國的貿易統計(期間達賴喇嘛出訪二百六十六次,其中赴歐洲一百六十次),以求證「官式接待達賴訪問受到中國什麼程度的經濟制裁」,結果是接待規格愈高所受經濟制裁愈甚;然而,這種「達賴喇嘛效應」只見於「胡錦濤時代」,而這種效應兩年後便消失!換句話說,外國人早知北京發過脾氣便算,不會不怕犧牲全面對有關國家實施抵制,這等於逆北京之意只會付短期代價而不會有長期消極效果,因此有條件順世界輿情扮演捍衞人權的正義角色。
「兩年後便消失」的最佳近例當然是法國。二○○八年八月達賴喇嘛訪問法國,獲總統薩爾科齊(及他的歌星太太)高調接待,結果中法貿易「暫停」,原定○九年赴法洽商的兩個中國商業代表團取消……。兩國外交人員在幕後不斷磋商,大約在九個月後,法國公開表示「西藏屬於中國的領土」(有如宣稱「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國便「和好」如初。寫論文時這兩位作者未知胡主席此次赴法落實採購訂單,不然必會大書特書。
和所有嚴謹學者一樣,此論文的分析非常精緻仔細,筆者不一一舉隅了。必須提出的是,憑外交關係決定貿易,是古已有之的事,不過,中國惟恐人不知而不以外交語言出之,令這種關係更惹人關注,亦使學者因此有充分證據「證實」中國以貿易作為外交政策工具(trade as a foreign policy tool)!
應該一提的,還有作者們把「達賴喇嘛效應」作抽絲剝繭式的剖析。外國接待達賴喇嘛會引致與中國貿易「惡化」,而接待規格高低與「惡化」程度成正比;然而「達賴喇嘛效應」有積極的一面,此為經過短期「抵制」之後,中國對某類物資嚴重缺乏,當外交層面回暖時,其購貨便突增;至於受「惡化」影響的貨物,主要是「機械及運輸配備」,次為非耐用食用品如食物、牲口、飲料、菸草產品及雜類工業製品;而最重要的是,「達賴喇嘛效應」在胡錦濤時代較明顯,但為期不過兩年!
論文強調「胡錦濤時代」才有「達賴喇嘛效應」,可惜並無解釋。筆者的看法是,胡氏當政後中國經濟大旺且外貿無所不包無遠弗屆,等於有了「制裁」接待達賴的本錢。如果此推測不致遠離事實,由於中國經濟比前更強,現在便可能要不聽勸告的國家「承擔相應效果」,大吃苦頭,這意味不聽話國家受經濟制裁的時間會比兩年更長。不過,如果歐洲諸國「集體」行動,都派員出席諾獎頒獎儀式,中國真的會不顧本身經濟發展集體杯葛她們嗎?這真是值得留意的發展。
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