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假日》中騎著Vespa摩托的奧黛麗赫本
在1953年的羅馬街頭,一個記者,一位公主,駕著一輛輕便的小摩托車悠閒地穿梭在羅馬的街頭巷尾。公主穿了一襲半截式襯衫蓬蓬裙側身坐在后 座,輕輕從後邊雙手環抱著一身英挺灰色西裝的他,在羅馬的每一條大街,每一個弄堂中都留下了她咯咯地歡笑聲。在這部派拉蒙公司拍攝的傳世經典中,我們所能 看到的不單是奧黛麗赫本所飾演的安妮公主的一次離經叛道,也不光是又一次能同時賺人淚與笑的動人情感,甚至也不止是英俊瀟灑的記者格裏高利派克由此與奧黛 麗赫本結下一世的真摯友誼——更深層次的,是義大利式生活模式的一次廣泛而具永久性的傳播——這麼說似乎有些煞風景,但依舊需要揭示清楚的是,《羅馬假 日》(Roman Holiday)能感動影迷多久,義大利的精粹就能傳承多久。
《羅馬假期》中騎著Vespa摩托的奧黛麗赫本
那麼,在這部電影裏,所謂的義大利生活精髓究竟是什麼呢?是羅馬承載深厚歷史的城市建築,是羅馬人悠閒曬太陽的生活節奏,還是奧黛麗赫本一身身 剪裁適宜的典雅裙裝?其實在資深影迷的眼裏,就算這些加起來,恐怕都抵不上一輛載著格裏高利派克和奧黛麗赫本漫行在大街小巷的摩托車。
普通人可能不解,須多品幾遍你才明白它的可貴處。奧黛麗赫本的清麗脫俗和格裏高利派克的俊朗倜儻固然般配到叫人心服口服,兩人間必然是無花果的 戀情也定是引人入勝,但真正撓到人心癢的,是那輛象徵著自由的摩托車。駕上它,頓時就拋卻了世俗,拋卻了煩惱,甚至拋卻了軀骸。其妙用就如同嫦娥所偷食西 王母的不死藥一般,就此與這世間的凡夫俗子們劃開界限。抖一抖雙腳,從地面輕靈地起飛升空,直入“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奇妙境界。
這顆超凡入聖的“靈丹妙藥”就是Vespa,義大利國寶級摩托車品牌,其儒雅的款型也被台灣人稱作“小綿羊”。如今,它的足跡早已幾乎遍佈全世 界的大街小巷。而駕駛它的人,不論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十之八九也必然有個同樣的心結,即無須它要跑得多快多猛,只求它能馱著自己瀟灑起飛。不說像嫦娥奔月 那樣翩翩然,即使能學得格裏高利派克的一半神髓,這輛價格不算便宜的Vespa便已值回票價。
每樣創作品都天生著寫著隱形的條碼,上面清清楚楚地列出創作者的思想背景,邏輯過程以及何方人士。這是一套高深的解碼過程,夠資歷的鑒賞者通過 “望、聞、問、切”,便能跟你分析清楚同是義大利人,為何Romeo Gigli的色彩會如此天花亂墜,而Giorgio Armani卻能在當初喚起大家對大地色系的熱愛。
由此理,Vespa也註定只能由這些生性爛漫,恣情不羈的義大利人創造。談起Vespa的歷史,曲折得有趣。在經歷了失敗的二戰後,義大利全國 進入了工業經濟災難性的倒退,原先的航空業的Piaggio公司亦面臨物資短缺和資金困難的窘境。無奈下,Enrico Piaggio,公司創始人Rinaldo Piaggio的兒子毅然決定離開航空領域,轉而設計出一種當前負擔得起的國民交通工具,以解決國內群眾的燃眉之急。Piaggio的第一個項目,就是被 稱為“Velte”的機車,由設計師Vittorio Belmondo設計的MP5型號,在概念上,始終被大眾認為是日後Vespa之前身。但事實上,兩者還是有著相當差異。Vittorio Belmondo最初設計的機車,前翹雙須,後臀豐滿,簡直活似一個蝸牛——還是馱一個殼的——而它尾部的設計更因太過臃腫,常常容易蹭臟駕駛者的褲腿, 一點都沒有瀟灑可言。若果電影裏的格裏高利派克和奧黛麗赫本是騎著它漫遊羅馬,恐怕一圈下來,赫本的白裙早就沾滿斑斑油漬成了像Alexander McQueen設計的潑墨長裙。設計完成後,那些工人們嬉笑間給了它一個花名“Paperino”,在義大利語中是“唐老鴨”的意思。大老闆Enrico Piaggio看了這奇怪的外形眉頭一皺大為不喜,駁回了設計,並建議他使用更多航空領域派生出的空氣動力學知識。
1960年代,英國Mod青年都愛騎著改裝的Vespa飆車
其實從設計終旨和外形上來說,現代Vespa真正的雛形須追溯到二戰前美國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設計的庫什曼滑板車 (Cushman)。庫什曼呈橄欖綠色,結構設計輕巧精密,最初是作空降部隊和海軍陸戰隊的運輸奇兵。打仗時也曾立下奇功,那時納粹為防美國人大舉進軍, 曾戰術破壞了義大利東北部白雲石山脈間(Dolomites)的道路和橋梁,沒想到的是,美國大兵們就這樣駕著它輕巧地繞過這段山澗間的荒路,為納粹軍們 記憶猶新。
1945年,Piaggio將設計出第一架可升空直升機的義大利工程設計師Corradino D'Ascanio挖角了過來,全權負責Vespa的設計重責。
Corradino D'Ascanio甚為固執,帶著恃才傲物的驕傲。從第一天接手Vespa起,他就拒絕去碰上一任設計師的成品乃至草圖,一切都須重頭開始。其實,這個穿 著合身西裝,一絲不茍的光頭佬在此之前壓根不會騎摩托車,甚至從沒碰過。從他“門外漢”的角度認為,像騎馬一樣提腿跨上去太不方便了,一點也不符合適合男 女老幼的國民交通工具的標準。在一個週末早晨,他很自然地就決定了Vespa的重要特色——前置把手,車身中空,后座馬達——這種結構方便了人們輕易坐上 去,而不是騎上去。這也不會容易蹭臟姑娘的裙擺,或者是遇到身材短小的人跨不上鞍的尷尬。
新的設計被命名為MP6,線條流暢,比例精確,且因Corradino D'Ascanio的航空出身,在許多技術上都融入了當時首屈一指的航空科技。老闆Enrico Piaggio一見到就心生歡喜,他邁著輕快步子一屁股就坐了上去,雙手一抬,正好搭在前置的把手上,手腕一轉,發動機“嗡嗡”的轟鳴聲響起,他立即大聲 叫道:“Sembra una vespa!”(這是黃蜂的聲音!)
1946年4月,Piaggio公司旗下的Vespa摩托車正式向當局提交摩托車設計專利,繼而米蘭博覽會上公開亮相,各地訂單紛至遝來。隨之,Vespa的輝煌就此起飛。
羅蘭巴特曾解析,穿著的服裝不外乎是個人內心的投影。佛說的更徹底,“世間一切有為法,唯心造耳”。而人們對交通工具選擇亦不外如是。性格使然,有 些人生來就狂愛Harley-Davidson這般用生命燃燒的速度,而有些人則更青睞于Vespa、Lambretta之流的不疾不徐,自由自在。
Vespa式的價值觀塑造其實與60年代興起的MOD(Modernist)文化分不開關係。60年代的英國,經濟騰飛,工作大把,小時候吃過 苦頭的年輕人方知甜滋味。而因為有了獨立的經濟能力,他們把不少精力花在娛樂扮靚上,這較之他們的上一輩自由許多。除了標誌性的Fred Perry Polo衫外,Ben Sherman的箭靶T恤、宅身西裝、Rayban墨鏡、Clarks沙漠靴或一雙Dr.Martens之外,一輛輕便的Vespa小綿羊機車也是趕時髦 傢夥們的指定裝備。通常的情況就是,這些年輕人週一至五勤快工作,一到週末就拿出衣櫃中最漂亮的衣服去徹夜狂歡,而因為有了Vespa,他們也不用擔心趕 不上最後一班公車之類的糗事。
在2004年被翻拍的電影《Alfie》裏,Jude Law所飾演的花花公子Alfie則重新刻畫出了一個現代版MOD的形象——實質上,稱之Dandy或許更為恰當。但可惜,真正意義上的Dandy絕沒可 能趕上Vespa的年代——男主人公Alfie信奉“衣著是一種國際通用的語言”。因此他衣著考究,穿一套Tom Ford時期的Gucci西裝,粉紅色襯衫及Prada皮鞋;噴香水時,甚至也不忘給“下臥鋪”的兄弟來上點兒,足見情趣。但這是個落魄的花花公子,以開 豪華房車為生。在平時,他的交通工具是一部藍白相間的Vespa,載著他,和他各個女朋友,徜徉在曼哈頓的大街小巷。
此外,Vespa在好萊塢的大小電影中絕不乏身影,無論是《天才瑞普利》、《本傑明巴頓》、《致命譯電》還是《羅馬羅馬》,它均示人以自由瀟灑 的形象。港人歐陽應霽也曾專文講述Vespa,一番讚美後也不忘結尾處自嘲:“根本沒有任何駕駛執照的我,所謂愛車也光是經過汽車陳列師的櫥窗目瞪口呆地 看。”實際上,這何嘗不是義大利生活模式成功傳播的最好證據?英國老牌時裝設計師Paul Smith甚至還三番兩次地為Vespa“換新裝”。而運動品牌Adidas也曾以Vespa為靈感,多次創作了新鞋款。
這一切雖都是附加價值,但實際上正是這種無形資產才最值錢。可以說,如果沒有《羅馬假日》在1953年的熱映,Vespa恐怕也遠不能推廣至全 球市場,乃至於孕育出自己的品牌精神。實和虛,有形和無形,向來是相輔相成的——正如同Vespa和Harley-Davidson,少了任何一個,馬路 上都會缺了一份精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