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3

英國大加稅逼走精英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P31 | 理財投資 | By 毛羨寧
2010-07-05


英國跟美國在世界盃對壘那一晚,我在蘭桂坊慶祝朋友生辰,在派對上認識了他的朋友和同事。隨着午夜來臨,身穿英國隊球衣的人愈來愈多,還加入了 我們的派對。其中有幾位像我一樣,是在英國住了十幾年回來的香港人,也有從倫敦公司調職來的,全部離開了英國不夠兩年。最熟悉蘭桂坊的那位男孩,四個月前 仍在倫敦金融區上班,以為Yo! Sushi迴轉壽司店是全世界最好的餐廳。現在他提起舊生活,反倒裝出一副受刑的神情。

自從英國新政府上台,並宣布一連串加稅的計劃後,很多企業聲言為了避稅,要把公司總部遷移到外國去。無論是藥廠、投資基金,或是廣告公司,都有搬到公司稅較低的愛爾蘭或歐洲各國的趨勢。

由中產變無產階級的苦澀
捨得離開英國的人大概分作兩類:首先是二十五到三十五歲,還沒有結婚或生小孩的。要是拿着法律、醫學、金融等專業資格到世界任何城市,不愁沒出路, 留在英國反而吃虧:2010至2011年度的入息稅是20%至40%,國民保險 (National Insurance) 最高可扣除12.8%。
舉例說,每年收入三萬八千鎊的初級醫生,扣除了40%的入息稅和國民保險費用後,每月工資還不夠一千八百鎊。因為賺得愈多,稅收扣得愈狠,所以醫生 的收入不比每年賺一萬八千鎊的售貨員高太多。從前一起唸書的醫生朋友,不是埋怨七十二小時值班只換來一張廉航機票,工作動力全失,便只好發揮「阿Q精 神」,連薪水單也不看。

既然再努力也不過儲蓄到幾十鎊,倒不如今天有酒今天醉。我跟他們喝過一次仙地啤酒(Shandy),好像嚐了一口由中產變無產階級的苦澀,不禁替這羣曾經胸懷大志的高材生難過。
事業和人生道路是個人選擇。假如改變不了社會,唯有自己變通一下。受不了香港、新加坡等地天氣炎熱,不喜歡上海和杜拜的制度,留在歐洲國家的首選是 瑞士。所以,第二類離開英國的人大都是高級管理人員,尤其是銀行業高層,為了保障下一代生活無憂,到日內瓦或蘇黎世等富裕城市去。

富有商人考慮移居外地的原因更為切身。從今年4月6日起,所有年薪超過十五萬鎊的,都要拱手把一半送給稅務局。會計師行KPMG英國稅務部合夥人 Nick Bacon說,這個最高稅率超越了法國和德國同級別的稅率,而且「年薪一百萬鎊的英國公民,將會是全世界最被剝削的富翁」。英國人在國內所有投資利潤可扣 去一半,即使身在海外,一旦回歸本土,任何入息也可以按比例扣除18%作利得稅。我雖然反對銀行員工在各國陷於財困中仍支取花紅,但許多人認為這是工作附 帶的一部分。

瑞士以避稅及風景作招徠
交稅是公民責任,而且相比一些歐洲福利國家所徵收的稅項比例,英國其實算不上過份。主要令人憤怒的原因,是人民生活質素並沒有因此提升:交通設施仍 然落後,公共醫療和教育制度瓦解,中產階級的血汗錢用來津貼無業遊民買煙買酒,敗壞社會風氣。幾年前,我到瑞士的Zug和Winterthur旅行,看見 許多新建的商業大樓外寫着英文公司名字,並利用避稅和風景怡人作為兩大招徠,以優質的公立和私立學校吸引有子女的專業人員來開業,買房子甚至能申請一百年 按揭。

瑞士人口稀少,城市生活不像倫敦、香港般多姿多采,但周末和假期可以往St Moritz或Zermatt遊山玩水,難怪瑞士基金協會在年初公布统計說,已有235家基金公司在瑞士大小城市經營。

移民需要好好計劃,卻不能沒有超越「Tipping Point」的衝動。我在蘭桂坊的夜空中找不到月亮蹤影,但璀燦的霓虹燈令人忘記了這是凌晨時份。原來外國足球狀的假月亮,也的確可以特別圓。

本報「回眸英倫」專欄作者
毛羨寧
DOCUMENT ID: 201007053910091
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