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4

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 第2章 歷史唯物論

早期馬克思著作中所發展於後期著作中的重要主題:
1. 繼承了黑格爾的概念:人類逐漸的「自我創造」,世界的歷史是通過人的勞力而誕生的過程。
2. 異化的觀念。儘管在日後的著作中,馬克思為了避免流於哲學式的說法而不使用這個詞。異化被當成一種歷史現象,只有透過對個殊的社會型態發展之研究,才能了解。產生大量無產階級傭雇勞工為資本主義興起之必要條件。
3. 藉由消除「政治」這個個別領域的手法,來達到國家廢除的目的。
4. 拒斥哲學而偏愛社會及歷史來取代舊有觀點,因此強調資本主義根基於一種社會形式,結構特徵在於資本家與無產勞工的階級分裂關係。
5. 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哲學批評只有在早期有意義,之後必須透過實踐將理論與行動結合,社會才會轉變。 

唯物論的主旨
唯 物論不涉及本體論之假設,馬克思接受一個實在論的立場,認為理念是外在物質世界與人心交互作用的產物,而非先驗的心靈發展結果。歷史則是人類創造、滿足與 再創造的過程,這也是勞動成為人類社會基礎的原因。研究的前提必須從現實出發,透過經驗能夠觀察到的發展中的人進行研究,也就是歷史。社會科學必須是一門 經驗性的研究,奠基在人與自然間的創造性與動態性。每個社會都有其特殊的動力或發展邏輯,必須以事後的經驗分析發掘。
歷史只不過是世代 的交替,每一代都繼承前代所留下的生產力、材料與資金,也因此,每一代在完全改變得物質條件下繼續從事前代的活動,另一方面也利用改變活動來改變其代所留 下的條件。將後代視為前代歷史的目的,是一種將歷史硬塞給前代的目的論的扭曲。馬克思也拒絕單一直線式的立場,他以羅馬為例,早期羅馬已經有西歐當時得以 發展出資本主義的條件,但羅馬最後經濟自內部瓦解。這反映了即使事件本身即為相似,在不同情境下,會有不同的結果。馬克思認為若我們以歷史哲學的角度,以 存在某個超越歷史的理論來說明歷史的發展,那將會因此失敗。 

馬克思的社會分類是以分工的逐漸分化現象為基礎的。分工的擴展使階級社會形成、異化與私有財產成長,但其中分工也因為不同階段中人與勞動間關係而有不同的形式。

階級出現之前的制度
人 類社會每一種形式都預設了初步的分工。在簡單的社會裡,這種分工的程度最小,是依性別來分。最初人類是共產的,專業分工的歷史發展促使個體化的出現,與之 並進的則是生產剩餘價值的能力。交換因為專業化的分工而發生,而交換本身則促使個體化的進展。因此,人是靠歷史的進展而個體化。馬克思認為土地私有的關係 是建立在共同體的建立上,而非先有土地私有制,才契約的和議為共同體。 

最簡單的社會是部落遷徙的社會,耗盡某地的資源時就進行遷移。定 居發生在農業共同體的產生,這時環境提供的物質條件與部落的內部結構會開始影響共同體的發展。人口的增加促使更進一步的分工,及部落間貿易、戰爭與征服的 關係,這提供了奴隸制度發展的基礎,也分化了階級體系──「家父制首長;部落成員;奴隸」。因為不同環境促使不同的生產工具的發明與維生的方法,透過貿 易,更進一步的造成職業的專門化,促使商品──專門為市場交換的產品出現;當商品項目增加,貨幣機制就發生了。 

馬克思對於東方社會的分 析,前期(1853)強調氣候與地理因素,使農業灌溉系統中央化,促使強大的中央政府產生,使東方社會高度排斥變遷。後來的看法中,他轉而強調社會內部的 結構因素。小型鄉村共同體是一種自給自足式的手工與農業單位,因此缺乏進一步分化的動力。土地私有制的缺乏,使人口增加不會導致所有權的變化,而需要擴 張,只會在上無人居之處複製舊社群。而各個小型共同體生產的剩餘價值,則提供給宗教性的君主。鄉村共同體也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其未曾扮演經濟上支配的角 色。馬克思強調,都市化是分工分化的重要指標,資本的首次出現是在城市中,也為地產與資本的分離提供了條件。 

古代世界
古 代社會源起於不同部落所組成的城市,與東方不同之處在於,城市是經濟體。組成城市的部落原先都是具侵略性而好戰的,因此,城市是以軍事為重心組織的。馬克 思將對古代社會的分析集中在羅馬上,當時羅馬公民為部分土地的擁有者,統治階級也是奠基在土地擁有上。因此,這種矛盾使人口擴張帶來的土地擴張的壓力,軍 事冒險因而發生。這帶來了奴隸制度的擴大與土地資產集中,社會階級化分更加明確。土地擴張的壓力之所以龐大,馬克思認為是因為財富不是生產的目的,財富所 帶來的「享樂」,使商業、製造業與(自由人從事)勞工受統治階級的輕視。 

共和時期即將結束時,羅馬社會內部的階級鬥爭,反映在貴族與平 民之間,貴族以放高利貸的方式剝削平民。馬克思認為在某些條件下,高利貸可能促使資本的累積,但當時的羅馬缺乏這類條件,使高利貸成為削弱經濟的力量。由 於農民不斷的面臨破產問題,純粹的奴隸制度漸漸取代小農制經濟。這使大莊園(latifundiae)興起,以大規模方式為供應市場而生產。然而由於商業 與工業水準不達某水平,人口又多處於貧困之下,大莊園的生產並不經濟。貿易、城鎮組織開始衰弱,政府欲藉重稅來支持帝國,卻使得商業衰退。奴隸制度因此被 廢除,大莊園被拆散成世襲制佃農為主的小規模栽植業。 

羅馬從一個聚集了龐大資金的帝國,走向毀滅。雖然曾達到高程度的生產力,但由於內部社會結構的限制而無法突破。大批農民雖然被剝奪了生產工具,但並沒有促使資本主義的發生,反而造成一個以奴隸制度為基礎的體制。 

封建制度與資本主義發展的起源
馬 克思不認為上古世界是封建制度社會形成的必要階段,但羅馬帝國的崩潰提供了歐洲封建制度形成的基礎。根據恩格斯的看法,早期蠻人在面對如何管理新征服的土 地問題時,他們將原本以軍事領導的體制轉變為王政體制,原本做為個人扈從的家臣變成為了新的貴族,並吸收羅馬官員或學者中的菁英分子。由於西歐內部動盪所 吸收為軍隊核心的自由小耕農,由於貧困的關係,變成地方貴族的農奴,9th農奴制已占據主要地位。封建制度下,馬克思認為仍存在著古老的共產制度與相關基本結構。 

馬 克思認為封建制度的基礎是鄉村,透過農奴制下的小規模農作,再輔以家庭工業及城鎮中的手工業構成。農奴的異化程度很低,雖然勞動者必須將其一部分的生產交 給領主,但基本上還是為自己及家人生產。領主並不想同領土上獲得最大利潤,他拿現有的東西,而農奴及佃農則負責生產相關的事。資本主義時期早期階段的歷 史,馬克思認為即小生產者被剝奪生產工具,及他依賴市場出賣勞力的歷史。 

城市的興起對於資本主義之形成與封建體制的崩壞有重要的影響, 他認為這時興起的城市有一種「革命的性格」,並使得城市共同體能保持高度的行政自主性。如同古代社會,中心都市的發展、商業資本與放貸者資本的累積、貨幣 制度使農業生產為基礎的體制逐漸衰弱,且都市的發展是由被解放的農奴所展開的。放貸事業的成長,使以土地為資產的貴族沒落,較有錢的農奴也藉此脫離貴族的 掌握。當農奴制完全崩解後,大量的勞動人口成為自由的農耕經營者。 

雖然在14th、15th的歐洲就已經有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發生,但由於受到行會的限制,及大量獨立勞動者的關係,資本主義並沒有發展起來。資本主義的發展,馬克思強調,是由農民生產工具被剝奪而形成的,這個過程在每個國家有不同的方式發生,而馬克思說英國是以「經典的形式」出現。15th末, 英國的農民開始轉化為傭雇勞動者。封建戰爭耗盡了封建貴族的資源,由此被解散的扈從成為第一批自由的無產階級群眾。擁有土地的貴族則受到羊毛市場價格飆漲 的趨使,展開圈地運動,封建領主強迫農民離開耕地,改農地為牧地。教會在此也提供了極大的助力,將大片的土地送給了王室或投機者。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乞丐 或流浪者,因此有了反遊蕩法的立法,這群農民被迫服膺傭雇勞動制度所必需的紀律。到了16th,英國有了大量的自由的庸雇勞工,他們是不定的、和生產工具分離的、被拋入勞動市場的一群人。 

至此,雖然已產生大批的庸雇勞工,但馬克思認為僅此仍不足以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充分條件。某個重要的因素在16th後 展開,對資本主義有推波助瀾之效:即海外貿易快速而鉅大的擴張。隨著美洲與好望角新航路的發現,貿易所帶來的大量資金與美洲貴金屬的產出改變了英國的社會 與經濟結構。新興的市鎮與海港發展起手工業,雖然有舊市鎮由行會控管的手工業競爭,但前者還是迅速的成長。現代資本主義在這些新興的商業據點展開,這些地 方的工廠製造業不起源於受行會限制的技藝工業,而是始於紡紗織布等「農村副業」,不需要技藝的訓練。掌握資本者在此時也逐步有了發展,貴金屬的產出使物價 飆漲,貿易與工業的利潤也隨之起舞。以土地為資產的大地主因此面臨破產,卻也讓大量的庸雇勞動者出現。這些事情也引發第一次英國革命,使政治權力集中、中 央化的行政管理進一步加速了由封建體制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變的過程。 

對於今日資本家的起源,馬克思所提供的歷史材料不多,但他指出兩 種成對比的演進到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模式。第一種情況是,商人階級中一部分人插手生產。然而這種形式的資本主義很快就變成真正的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之形成的 障礙,並漸漸被淘汰。第二種方式,馬克思認為,是由個別生產者累積資本,再由生產擴大到貿易。17th 的英國,資本主義式的農莊主擁有大部分的土地,他們使用庸雇勞工生產市場所需的商品。透過從封建時期對公共土地的霸占,這些農莊主的資產大幅增加,但這種霸佔直到18th才整個完成,並使得獨立農民完全消失。 

馬克思將資本主義時期的生產組織分成兩階段:工廠手工業導向與機械導向。前者在18th尾聲面臨生產力不足的壓力,為要求更高效率的生產工具以應付市場需求,後者發展是必然的結果。隨著工業革命後的腳步,機器越來越發達而昂貴,這是造成之後資本主義之集中化的因素之一。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