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1 16:02
出國留學划算嗎? 除了薪水 還有金錢難以衡量的收穫 出國留學是不少人夢想清單上的選項之一。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近十年的留學人口每年維持在3萬人次左右。撇開求學、求職皆一帆風順的人不談,更多的案例說明,國外文憑不是高薪就業的保證,那麼出國留學到底是為了什麼? 這個大哉問,讓不少想出國的人裹足不前,想圓夢或還在築夢的你,不妨看看別人的經驗。本期《全球中央》為大家訪問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歸國留學生,從他們的故事裡,也許你會看到熟悉的影子和曾擔心過的問題,幸運一點的話,你還可能為自己找出留學或不留學的理由。 留學疑問一:國外學歷比較吃香? 沒有實務經驗 光有文憑沒用 「以 工作來說,國外學歷對你的薪水沒有任何幫助」,今年29歲,在製作人工牙根的瑞士外商公司擔任工程技術主管的謝政勳說,一張優秀的國外文憑比不上實務經驗 重要,國外頂尖大學畢業的博士來應徵,同樣栽在「沒有實務經驗」上。站在雇主立場,經歷比學歷似乎更能反應一個人適任與否。 也 許你想問,那謝政勳不也出國留學?長期投入於牙科、骨科及整形外科所用的「植入物」研究,謝政勳發現這類植入物因長期為人體使用,需要整合多種科學,例如 材料、細胞反應、機械工程與臨床醫學,雖然國內也有不少相關研究,但缺乏能完整整合所有知識的人才,產業也尚無能力自行開發重要製程,達到量產規模。 國內教授也因為缺乏實務經驗,無法幫助企業將品質提升至世界級水準。退伍後的謝政勳,到鐿鈦科技公司上班,擔任骨科與牙科植入物研發工程師期間,他才真正了解「什麼是台灣沒有而國外有的技術」。因此,謝政勳為了學得「所有公司都想知道的祕密」,遠赴英國取經。 靠著先前的工作經驗和留學英國累積的人脈,去年10月拿到英國諾丁漢大學生物工程碩士的謝政勳,還沒畢業就已找到工作。他說,在業界實際參與人工植入物的製作和銷售流程,讓他了解這個行業的運作,出國只是將專業知識和技術學回來,完成拼圖的最後一塊。 留學疑問二:畢業後直接出國或先工作? 工作經驗為留學和人生加分 目 前任職於補教業的林建廷,出國前在金融界服務了11年,也當到小主管,薪水不錯,卻不快樂。對工作喪失熱情,油然而生的倦怠感讓他想要放個長假、想去接觸 不同的人。學法律出身,從事的工作也和法律相關,林建廷想到「出去念個學位也是種選擇」,一方面也藉此印證過去的工作內容。 「出 國是好事,但什麼時候出去很重要。」林建廷在任教的托福班上,觀察不少大學生為了出國而出國,他認為,沒有工作經驗的情況下,出了國就像大開眼界,覺得國 外什麼都好,但沒有「比較的基礎」怎麼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工作多年後再出國,林建廷仍會覺得「增廣見聞」,但那已經不是純粹的新鮮感,而是讓他學 會用完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像林建廷一樣,在業界工作逾十年,申請留職停薪出去念書的人不多。2000年回國正值亞洲金融風暴,林建廷仰賴過去豐富的實務經驗和外語能力,在當時被賦予重任,經常代表公司北上參加重要會議,甚至被拔擢到台北總公司擔任主管。 先前對工作失去熱情時,林建廷就開始思索工作的意義,並回過頭問自己喜歡什麼?他的答案是「英文」。隨著當時銀行業走下坡,林建廷選擇轉行補教業,教起英文,儘管補教業競爭壓力大,淘汰率高,但某種程度對林建廷而言「上班就像在玩一樣」。 視野夠清楚 就不會猶豫 東海政治系國關組畢業後,許婷怡發現自己對政治思想非常有興趣,於是轉念理論組的研究所,修完兩年的課程後,她決定出國,「想換個環境思考,也想知道自己的程度到哪。」 留 學對她而言,並不是一個唐突的決定。早在大二暑假她就曾到英國遊學,甚至在更小的時候,就接觸過美國與日本文化,當時的她,的確懷抱未來能出國留學的夢 想,然而當真正決定出國,心態是截然不同的,那意味著要為自己的選擇和未來負起責任,「視野夠清楚,就不會猶豫」,許婷怡清楚「是在最了解自己想要什麼的 時候出去。」 留學疑問三:我投資了時間和金錢,到底划不划算? 只花十個月完成學業,且僅用一年時間就將學費賺回來,林建廷的投資報酬率算得相當精準,「花自己的錢,所以一分一毫都很計較」。 「能與理想結合,對我而言就有報酬性」 許婷怡在英國約克大學的碩士班還算順利,但在諾丁漢大學哲學系博士班第三年換了指導教授後便遇到瓶頸,她一度想轉讀較實用的大眾傳播。面臨繼續念或轉系的掙扎時,許婷怡心想,兩者花的時間差不多,最後她選了前者。 熬 過後面四年(博士總共花了八年),許婷怡說,指導教授當時的鼓勵都是對的,「他們也都是這樣走過來」。後來她明白,文科論文需要時間凝聚,形成的速度很緩 慢,研究的主題做到一半突然岔開,再返回原路的情形「很常見」。讀博士的後幾年,許婷怡幾乎年年安撫家人「這是最後一年了!」 回國後,許婷怡先到國科會人文學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今年8月,她將轉戰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同樣以博士後研究身分完成「專書出版計畫」,繼續為學術生涯鋪路。 然而,要出國念博士,還是念哲學,在所謂「投資報酬率」上,許婷怡也曾歷經一番質疑。認為文人都有理想性格的她說,留學是為了自我實現,「能與理想結合,對我而言就有報酬性」。 她 認為出國念文科和念理工最大的不同是,前者並沒有「對價關係」與「產值」的期待,壓力從一開始就是穩定的;相對的,念理工則容易對熱門產業有預期,或投以 過高的報酬觀念,承受落差的壓力反而很不穩定。由於在英國的非本地學生十分難拿到獎學金,許婷怡很感謝家人無條件地,願意支持與縱容她的任性,「如果以經 濟面向的報酬率算的話,當然是不值得的」。 文化環境是無形的投資 留學英國九年,許婷怡心目中的英國就像巴黎之於海明威,「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巴黎的歲月就像一場流動的饗宴,會跟著你一輩子。」英國人大量閱讀的習慣、對知識的渴求、對人文資產的敬重,這些深植於歐洲人細胞裡的「文化基因」,是許婷怡異地求學的養分。 旅 英期間,許婷怡除了接受歐洲文化的薰陶,也讓她看到文科博士的前景。她認為,景氣不好不是事實,相較於台灣,歐美的景氣更差。「中國學」在歐美正夯,台灣 華語文、史哲方面的人才是華人資源中的絕對優勢;另一方面,台灣近年致力發展文創產業,許婷怡認為台灣「軟實力」的儲備人才正漸漸得到重視。而留學也不再 只是向西方學習,而是在中國學崛起與全球化浪潮不斷推演下反求諸己,「從自己文化裡找到優勢,做出貢獻」是許婷怡對人文學科與產業的未來抱持樂觀態度的理 由。 謝政勳在英國待了一年半,花了180萬台幣,「以目前薪水來說,是怎樣都不划算的」,依他目前的薪水水平,至少得工作兩年半才有辦法回本。 但 他在留學期間,還兼職鐿鈦科技的歐洲業務代表,負責訪問歐洲客戶,這讓謝政勳有機會了解國外公司經營植入物的製程。此外,歐洲的人工牙根技術執世界牛耳, 趁著課餘他常參加生物醫學工程的展覽,大量汲取資訊。對謝政勳來說,留學不僅是投資時間和金錢,能接受不同環境和文化的洗禮也是一種收穫。 留學疑問四:我也想出國,不過…… 出國前先問自己想研究什麼 對於計畫出國,又有些許猶豫的學生,林建廷第一個想問的問題是「你想研究什麼?」此話一出,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被問倒。他只遇過極少數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學生,這也是林建廷鼓勵學生工作後再出去的原因,至少各方面都比較成熟。 對此不少同學提出質疑:「工作久了就不會想出去念書了」,聽到這個說法讓林建廷哭笑不得,「那表示只要拿觀光簽證出去玩就好,根本不用出去念書」。 念博士 人生意外的轉彎 一開始出國,只是為了學語言,後來卻卯起來念書,且念得很開心。這樣的人不是沒有。 七年前,楊文慧到日本念語言學校,原本只想花一年時間把日文學好,沒想到後來竟把碩、博士學位都念完了才回台灣。「博士不是我的預期,碩士可能是我的奢望」,當年沒考上大學而選讀三專的楊文慧,怎麼也沒想到,以「研究所旁聽生」的身分多留一年日本,最後竟考上研究所。 面對人生無法預料的轉彎,楊文慧選擇繼續走下去。因為是預期之外,所以留學對楊文慧而言,並不是先思考念完博士能「換取」什麼,而是在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 然而,拿到博士學位,已經36歲的楊文慧心裡明白,很難再回到一般企業與年輕人競爭,於是教職成了她的工作首選。目前擔任台大社工系博士後研究的楊文慧坦言,這是一年一聘的職缺,要是老師沒有案子可接,大學又沒有其他職缺,9月一到馬上失業。 去 年剛回台灣的楊文慧,對於台灣大專院校教職競爭激烈的情況不甚了解,但供過於求是明顯的事實。擁有私人企業的工作經驗是楊文慧的優勢,如果有好的機會,她 也不排斥回業界。七年靠著打工和獎學金勉強完成學業,楊文慧已練就一番「生存」的功夫,目前只希望找到自己更喜歡的工作,能夠活得快樂一點、健康一點。 去闖就對了! 30 歲的時候楊文慧才開始喜歡自己,因為那一年,她到了日本,做出影響自己一生的決定。七年的研究生涯,楊文慧認為能走到最後,靠的不是聰明才智,是堅持。她 直說回國的這一年,還好有博士後研究的職缺,讓她可以稍微喘口氣,重新適應台灣,也適應學術生活,「如果我有機會擔任教職,我最想告訴學生:『去闖就對 了!』」 好好完成一件事的感覺也許就像楊文慧這樣,盡力做好每個階段的自己,不想太多。 待 在國內時,林建廷對政治、政黨沒有熱情,對台灣在國際的地位不關心;出國後,反而激起他對國家的認同感。「增加對自我的認同」是林建廷體會到的留學價值。 出身南部的他,從選工作開始就堅持留在家鄉,「植物的根離開自己的土地不會長得好」,出國一趟,這樣的想法不但沒有偏移,反而更根深蒂固,他相信,對自我 有認同,自然會改變做事情的想法,而極度的熱情會反映在自己的作品(所作所為)上。 【完整內容請見《全球中央》6月號 Source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