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4

德國“單引擎”難拉歐元區大車

北京新浪網 (2010-08-24 03:16)


□張茉楠
隨著全球經濟步入第三季度,國際環境和市場都正在悄然發生改變,歐債危機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外界開始對歐洲複蘇抱有更樂觀的預期。
然而,靚麗數據難掩歐元區內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成員國經濟表現參差不齊,分化愈發明顯正使歐洲經濟一體化遭遇尷尬的境地。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歐 盟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1.7%,創四年來最大增幅,這其中三分之二的增長來自於德國的貢獻,德國二季度GDP上漲3.7%,這一增長率是自1990年 東、西德統一以來的最高水平。
不過,德國經濟的“一枝獨秀”仍然無法掩蓋歐洲經濟整體發展愈加分化的不平衡現實。相比之下,同處歐盟核 心圈的法國、英國經濟表現差強人意,兩國二季度GDP季環比僅分別增長0.6%和1.1%,不及德國的1/3和一半。其他國家的表現則更不盡如人意,陷入 債務泥沼的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五國表現更為疲軟,表現最好的意大利小幅增長0.4%,西班牙和葡萄牙僅增長0.2%;表現最弱的希臘萎 縮1.5%,萎縮程度較前幾個季度有所擴大,成為歐元區16國第二季度唯一出現經濟負增長的國家。德國單引擎驅動讓歐盟經濟這輛戰車愈發失重而艱難前行。
事實上,經濟發展失衡問題一直困擾著歐洲經濟,也是引發這次歐債危機的重要原因。上世紀90年代,德法等西歐國家人口結構出現老齡化趨勢,實體經濟逐步 進入後工業化階段,資產報酬率降低,國內需求不足,這導致了西歐經濟體對歐洲內部新市場的需求源源不斷,歐元區擴張也因此持續加速。
而隨著經濟發展狀況相對落後的經濟體的大規模連續加入,歐盟各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日益加大。經濟結構和金融周期不一致迫使歐洲按發展水平實施“多速歐洲”戰略(即允許成員國按經濟發展水平高低實施核心和外圍國家分步走),這無疑更進一步加大了發展的差距。而希臘等南歐國家由於獲得了穩定的貨幣環境,包括較低的匯率波動、穩定的物價、低廉的融資成本和廣闊的金融市場,使其能夠享受低廉借貸成本以維持經濟增長,也掩蓋了其生產率低但勞動成本高等結構性問題。
根據歐盟委員會一季度報告,歐盟各國競爭力差距逐步擴大,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10年間,德國競爭力相比其他成員國穩步提升,德國的GDP獨占歐元區GDP總規模的1/3。特別是2002年歐元現鈔流通後,德國從2003年到2008年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地位,而其區內貿易比例高達70%。相比之下,包括歐元區三個大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特別是希臘和葡萄牙都出現了競爭力大幅下降,實際有效匯率被高估10%左右,歐洲整體競爭力正在迅速下降。
事實上,除了德國外,大部分歐元國家的經常賬戶都為逆差,且在1998年至2008年間出現急劇惡化。最新的數據顯示,德國今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長18.2%,達到4584億歐元,貿易順差為746億歐元,其中6月貿易順差同比大增29%。德國與其它國家之間的貿易失衡持續擴大,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格局很難有所改變。
近來德國應退出歐元區的呼聲此起彼伏,德國應退出歐元區的觀點來自於國內強硬派和海外的歐元反對派,前者向來不甘心德國馬克時代的結束,後者則認為德國 模式給歐元區其他成員國造成太大壓力。德國鷹派認為,本國應自行決定高盈余、強勢貨幣和低通脹的政策,而不是被相對弱小的鄰國拖後腿。歐元鴿派則希望歐洲 其他地區不必接受德國模式,將低估本幣作為調節手段,彌補損失的生產力。無論如何,這反映出歐洲面臨經濟發展失衡和貨幣制度協調的困擾。
短期而言,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推出的7500億歐元的聯合金融救助基金暫時平息了歐債危機,但是長期看,如果內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能解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就難以相互協調,我們很難期待這個全球最大的經濟貨幣聯盟會有更光明的未來。
(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