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9

《風向》經濟會二次衰退嗎?

/魏碧洲
July 18, 2010 09:05 AM | 99 觀看次數 | 1 1 評論推薦: | 電郵給朋友 | 打印
美國經濟正陷入十字路口,到底是再來一次政府大量干預、甚至舉債度日地撥經費來剌激消費投資,促進經濟加快成長?還是政府要減縮開支,不能再積欠國債,經濟才有可能逐漸成長? 這兩派觀點各有經濟學派支持,正在熱辯。 2008 年二次房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大海嘯,全球各政府立即步調一致,阻擋滾雪球般的金融業銀行企業倒閉潮,提撥大筆救難經費援助經濟,放寬利率。剛上台的歐巴馬向 國會要了近800億元分給各州與個人渡過危機;中國下藥更猛,馬上撥四兆人民幣全面進行各省大型基礎設施工程,穩住救業人口,至今才開始應付後作用。歐洲 各國也不例外。這個做法,當時的確暫時止血,但也形同政府逐漸國有化各種企業,招致邁向社會主義的批評。
當經費逐漸到期 停發,檢討剌激經濟政策與措施是否應該退場的聲音浮起時,卻發現經濟復甦的步伐卻完全不如預期。各界在問:倒底是2008年的第一次7850億元的經濟剌 激方案所撥出的救命錢沒有用處呢,還是花的錢不夠多?是要再繼續撥呢,還是不應再花錢,因為政府自己根本沒有錢。
以美國而 言,聯邦政府實行的首購屋貸款者可享8000元的退稅補助,此一政策到期後,5月的新屋銷售量馬上下降,房地產業復甦無力,說明還需要政府繼續津貼補助支 撐。還有,就業率還是未見提升,已在靠借貸過日的聯邦是否應再撥錢延長失業津貼補助延長時間。聯邦政府的債務、州政府的債務、民間債務、財富分配、失業率 等這些指標都不樂觀,6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由62.7再跌到52.9。
多數政府都實行撥款的財政刺激計畫。這種大規模的 額外開支最明顯的後果就是導致空前規模財政赤字。在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接近或超過100%時,也就達到了所謂的「凱恩斯終點」,額外開支(赤字)只會 引發更深危機。這也就是在6月的多倫多G20峰會時,以德國英國為主的歐陸國家決定要和美國分道揚鏕,決心改推收緊開支或是減稅的政策,以剌激經濟成長。
但歐巴馬政府認為政府退場時機未到,不但未到,還要再加碼繼續撥款給各州和失業的百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正是主張繼 續擴張政府職能的倡議者。做為「凱恩斯學派」最大信徒的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中指出,現在全球已進入「第三個蕭條」,「而美國經濟可能陷入長期困 境」,除非政府更快投入更多津貼,用盡所有可能手段。他呼籲國會要儘快延長26周的失業給付,「把錢放到迫切需要者的口袋」,必定有助剌激消費,讓經濟成 長。至於,如此增加政府赤字,克魯曼認為暫時問題不大,「經濟嚴重衰退期間縮衣節食不是因應長期預算問題的正確之方」。
正 是克魯曼這種持續擴大政府支出一派的說法,提供民主黨在期中選舉之際討好基層選民的立論,但遭到財政保守派的討伐。代表者之一是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艾萊斯 納(Alberto Alesina)。根據他對1980年代多國的實證經濟分析指出,「大規模、可接受且明確的」降低預算赤字措施,通常會伴隨經濟成長。他說,政府減債有助 恢復信心,撙節措施穩定債市後可壓低利率,促進投資,進而刺激經濟成長。削減赤字也能消除納稅人疑慮,讓他們相信政府不會推出更可怕的增稅案,可以提高民 眾的消費意願。
就國家長期發展而言,歐巴馬「求變」的施政特色往往給人帶來走向「社會主義」色彩濃厚的疑慮,如今在經濟發展的十字路口,幸賴保守派的扯腿,沒有再向增稅與加強法令管制方面傾斜,讓大家鬆口氣。
民間投資大師巴菲特代表多數人看法。他在法人投資會上說,目前包括財政和貨幣在內的刺激經濟措施正在發揮效果,這些措施可能比預期的要慢一點發酵,但效果已逐漸顯現。他認為導致赤字擴大的支出政策並非長久之計,美國應想辦法降低赤字占GDP的比重,避開二次衰退。
在這一片學者為可能二次衰退的辯論聲中,正傳出華爾街正開始雇人的露出曙光的訊息。華爾街金融業是這次大蕭條的始作俑者,看來真的解鈴還需繫鈴人。
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