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6

切身的馬克思命題:為了生活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生活?

切身的馬克思命題:為了生活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生活?
文/楊照

不論時代如何變化,馬克思思想中一項核心關懷,總還是切題、總還是與我們相關。那就是人與工作之間的關係。

馬克思的基本哲學邏輯背景,來自黑格爾。黑格爾用一套「辯證法」來看世界,認為時間、歷史的「套式」,就是「正-反-合」。一樣東西出現, 累積發展,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本來的東西數量上超過了容許它發展的架構,就轉而成了完全相反的東西。等到相反也發展到極點,原本相反、對立的兩種東西,就 「提升」到另一個架構中,「辯證地」整合在一起了。

黑格爾相信:從最大的「世界精神」的開展,到最小的現實瑣事,只要是牽涉到時間變化的,都依循這樣的辯證法則進行,這是他找到的真理。馬克 思也相信辯證法的普遍真理效度,不過「哲學家解釋世界,然而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不打算像黑格爾一樣只解釋世界,他要改變世界。

要將辯證法運用在現實上,馬克思就特別看重了辯證法當中的一個階段,那就是從「正」到「反」的那個轉折點。原先「正」的「量變到質變」,竟 然變出「反」來,重要的機制就是「異化」。黑格爾哲學中,「異化」會發生在所有事物上,事物離開了原有的關係,為了說明這種變化,用了「主客」,乃至於 「主奴」的比喻:一個好客的人因為好客,不斷邀請更多的客人,客人太多了,以致於主人失去了主人的地位,反客為主,客人就用最自私的方式搶奪了主人,於是 這個房舍的風格匹變轉為最自私最自我的。馬克思卻將這樣的邏輯比喻拿來當做「異化」的新定義,「異化」是什麼?「異化」就是本來的客人、本來的奴僕,反過 來成了主人。

接著馬克思將這樣調整過的「異化」觀念,運用在現實分析上。他所處的時代,是工業革命在英國開端,「工作」的形式,從個別場坊的獨立運作, 轉變為集中工廠管理,也就是「工匠」傳統快速沒落,而「工人」群體快速成長的時代。年輕的馬克思,很快就敏感地掌握到這變化的焦點──人慢慢在喪失對於自 己工作的控制。

「工匠」擁有的,是具體的技藝,場坊是他的生活,基本上他可以自己決定如何使用技藝,也可以決定如何經營場坊。「工人」擁有的,卻是抽象的「勞動力」,必須在工廠中,透過別人規定的程序,依循集體的、固定的時間表,來出賣「勞動力」。

這是「勞動力」的「異化」,也是「工人」的「異化」。本來工人應該是他自己身上勞動力的主人,支配勞動力,但是在新的工廠制度下,卻反過來變成勞動力在支配工人,決定他的生活,決定他可以怎麼過活。

戲劇性點講:本來工作是過活的一項手段,人為了換取其他生活要件,所以工作;但在新環境下,倒過來變成活著是工作的手段,人為了工作而活著。

馬克思不相信、不接受工作應該那麼重要。如果工作佔據了人所有的時間,工作完了人只能睡覺休息,只能用領來的工資買到根本的吃住所需,人就 被「異化」、被「工具化」了。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如果人除了工作之外,別無生活,那就進入了「勞動力再生產」的循環裡,今天工作領到的薪資,不過就只是保 證明天你還能活著繼續進工廠,繼續提供你的勞動力,那其實不是你活著,而是你的勞動力活著而已。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個別性」被取消了,你只是以沒有面目 的抽象性勞動力存在著。

年輕、浪漫的馬克思提出了他的夢想:每個人都應該以「個別性」的身分活著,而工作是「個別性」當中重要的部分。沒有人可以再像法國大革命前 的貴族那樣遊手好閒、不事生產,寄生在別人的生產力上,每個人都應該進入新的生產關係裡,貢獻所能。不過一來,工作是尊嚴的,人人尊重工作者,鄙視不工作 的人;二來,工作只佔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時間,工作之餘,每個人都有他自己選擇的生活,去釣魚、去爬山、去寫詩,或去讀柏拉圖。

這是馬克思的夢想烏托邦,即使今天看來,不都還是如此迷人嗎?

更重要的,馬克思不只是編織美夢的幻想者。年歲漸大,他對於工作上的「異化」又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與分析。他看到了新工廠制度中,另外更嚴 重的主奴對調。機器本來是設計發明來服務人的,但在工廠中,尤其是英國快速增加的紡織工廠中,用蒸氣推動的機器反而成了主人,支配工人為它服務。

只要機器一動,工人就失去了自主性,必須以機器的速度工作,不管你原本的能力究竟高於或低於機器的要求,也不管你的身體狀況是否需要減緩速 度,乃至需要休息。甚至為了維持機器不斷運轉,工廠裡還雇用了大量童工,在紡織過程中如果發生斷線情況,童工就靠其嬌小的身材趕緊鑽進機器底下,冒著不停 機可恩能被捲壓的危險,將線頭接上;而且也的確有很多小孩因此受傷、殘廢,乃至喪失生命。

工人服務機器,機器主宰工人,這不是大顛倒、大「異化」是什麼!更進一步分析,為什麼機器管工人,而不是工人管機器?因為機器後面有資本 家,資本家寧可犧牲童工性命,也不願停機。那再問:為什麼資本家會如此殘酷?因為工人付出勞動力賺來的錢,通通進入了資本家的口袋,機器在動,資本家就賺 錢,他當然不願意機器停下來。

馬克思提醒:這裡還有另外一種主奴錯亂的「異化」關係。勞動力是工人付出的,沒有勞動力就沒有生產,憑什麼生產成果,卻是由資本家獨享呢? 應該是幫工人實現勞動力價值的工廠與其背後的資本家,自身並不貢獻勞動力的人,現在卻只留勉強能保障「勞動力再生產」的稀薄工資給工人,自己拿走了其他所 有收入,還擺出一副老闆主人的姿態!

馬克思畢生的努力,用各種方式推動共產主義,根本動機,其實就在扭轉他眼中看到的荒唐「異化」。他的共產主義理想,就是要「讓主人重新回來當主人」,工人要能控制自己的勞動力,更要能控制自己的勞動力成果。

今天看待馬克思思想,大概要分成三個不同層次分別處理──他對於如何實踐共產主義的行動計畫、他對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分析、以及他最根本的邏 輯與價值信念。這三層從具體到抽象,然而其留存的現實意義,卻剛好倒過來,愈是具體的主張,看來愈是過時了;反而愈是抽象的討論,愈有跨越時空的強烈啟發 性。

用革命手段,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取消私有財產,這些主要的行動方案,經過長期、反覆試驗,基本上證明是走不通的。或許該說,這些手段本身製造的問題,往往還多於它們能夠解決的問題。

不過在試驗馬克思行動方案的同時,為了抵銷革命可能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也在進行另外的試驗,看看如何讓這套制度不至於那 麼不公平,不至於那麼邪惡,這方面倒是大有成果。保留了私有財產作為工作誘因,卻開放了資本的所有權形式,讓工人和資本家的角色不再存在不可跨越的鴻溝, 另外由政府力量介入,以各種賦稅形式進行財富重分配,並且限制壟斷作法,都大有助於改造資本主義的體質。應該這麼說吧,馬克思的行動方案不再有效,因為馬 克思要對付的那種資本主義已經不存在了,為了避免馬克思預言的革命結局,資本主義在很短的時間內蛻變為馬克思沒有辦法預見到的新修正版本了。

會有這樣的歷史演變,我們還是得感謝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尖銳分析,還有他正義凜然分析「異化」關係的說服力。今天他的思考還是可以提醒我們 去檢驗社會上的工作與薪資應該如何安排才合理,不是也不能將這個問題完全交由市場供需來決定。不過在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上,馬克思畢竟有其視野上的高度侷 限,一百多年來受到了許多批判和修改。例如說,他將價值全歸於勞動力的看法顯然是經不起考驗的,資本有其對於創造價值的貢獻,也應該獲得一定的回饋,不見 得就是對工人勞動力的剝削,更重要的,還有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的貢獻,也和工人勞動力同等、甚至更加重要,完全不考慮這些因素在創造價值上的作用,整個社 會的經濟體制是無法有效運作的。

我們大可以在這些方面覺得自己比馬克思聰明,但是如果因此就主張將馬克思束諸高閣,那就大錯特錯了。別忘了,馬克思最根本的關懷,反而在今天變動過後的環境下,愈來愈有意義。

愈來愈多人加入在集體上班的體系中,也就愈來愈少人有餘裕決定自己的日常生活流程。不只是傳統的工人,整個服務業系統都假設了我們應該融入 在一套個人無法控制的時間架構下,工作、休息、生活。對於我們每個人「個別性」的消磨威脅,是不斷增加,而不是減少、降低。尤其是消費的龐大力量加入進 來,人被統納整合得面目模糊的可能性就更高了。多少人,每天按照時間上班,反覆加班、應酬,弄到分不清究竟還有甚麼真正的「私人時間」,真正空閒下來,也 就只能休息睡覺,頂多加上逛街買東西。不管工作性質傾向於勞動力或腦力的付出,我們都愈來愈像為了工作而活著,不是為活著而工作了。

這時候,馬克思那張似乎總是思考著的大鬍子面孔就值得我們記得了。記得他對於工作與生活的夢想,記得他對於人之所以為人的「個別性」的堅 持,記得他固執要求弄清楚「目的」與「手段」的邏輯立場,記得他對於勞動力付出應得代價斤斤計較的態度。於是透過馬克思,尤其是透過他百餘年前對於工作的 思考,我們或許可以重新打造不一樣的工作條件、工作環境與工作目標。

只要人繼續工作一天,馬克思的大鬍子陰魂就會在我們的空間上方繼續漂浮一天。
Source

英國經濟復蘇不會一帆風順


第二季度的失業人數有所減少

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行長星期三說,英國經濟的復蘇之路將坎坷不平,他並調低了英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他預測,2011年底之前,英國通脹的壓力會繼續高於先前的預期。此番評論是在美聯儲調低美國經濟增長預期之後做出的,導致許多國家股市紛紛下滑。


英格蘭銀行行長默文·金恩(Mervyn King)發佈季度通脹報告時,修正了英格蘭銀行先前做出的經濟展望預測。


他說:「現在預計通脹在2011年底之前會繼續保持在2%以上,通脹延續的時間比今年5月做出的預估長很多。」


此外,英國經濟增長的預測也被調低,部分原因是政府6月份宣布的緊縮措施。分析人士和政府官員都批評銀行業不肯借貸。


金恩還說,信貸放寬的速度並沒有英格蘭銀行所預測的那樣快。


他說:「銀行負債表和財務狀況要想恢復正常,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恢復正常之前,這些會成為阻力。但貨幣刺激政策的持續,和英國貨幣之前的貶 值,將成為推動力。展望未來,英國經濟面臨巨大的重新平衡,即從私人與公共消費向凈出口轉移。既要實現這個重新平衡,又要應付那些阻力,可能就意味着英國 經濟復蘇不會一帆風順。」


在此之前,美聯儲星期二做出了類似的預測。IG Index投資公司首席戰略分析師戴維·瓊斯(David Jones)說,這些向世界發出的信號已經很清楚了。


他說:「經濟復蘇脆弱已經得到證實,復蘇之路未來還可能存在一些相當劇烈的起伏。」

但他表示,這並不一定表示世界經濟會再次陷入衰退。


他說:「眼下我的確認為,我們會看到經濟的穩定增長,但我們必須一個季度一個季度地看。我認為眼下還不用擔心經濟會再次陷入衰退。」


在英國,房屋價格和消費者信心已有下降,但第二季度的失業人數有所減少,這是個積極的信號,雖然長期失業率依然高居不下。
Source

威脅全球經濟的斷層

金融資本全球化的過程中阻礙最少,也就最不容易管制---訊息加上信用---有必要”再辯證”宏觀瞭解在不受控的”人類貪婪”,是全球財富分配永續發展的環境惡化及經濟發展效率的內在根本動力,就是在管制少管制間進行控制和調整。  

小政府能讓每個人的潛力貪婪心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提高生產效率;
大政府可以抑制”人類貪婪”改善財富分配的不公義,減緩永續發展環境惡化的速度----這就像人體自律神經系統(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The sympathetic and  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都是必要的機制----不宜”跳出簡單的結論”。 

借用一篇小品文簡單的描述,來說明服務業如何創造就業機會----必須在農業及製造業的產出的數量能滿足多數人生活需求的基礎上----服務業的就業人口數量的增加,當然,是需要"經過管理機制整合",現今的世界要降低失業率,就必須創新的發展出服務業的新需求,然後"經過管理機制整合"才能在新的社會結構中達成動態平衡;否則,類似日本的通貨收縮的現象就必然會來到!!

********
假設一個場景 : 美東德克薩斯州一個小鎮的下午。太陽高照街道無人,經濟成長停滯,每個人都負債,靠信用度日。
這天,有個外來的有錢旅客到達這個小鎮。

他在一家汽車旅館停車,拿出100 元放在櫃台,說他想在這裡過夜,要先上樓看看挑房間。

就在該名男子上樓的期間,店主抓了這100元鈔票,到隔壁肉店,清了他的肉品欠帳。

肉店主有了 100 元,橫過馬路結算了欠豬農的錢。

豬農拿了 100 元,奔向飼料和燃料供應商,也付清了他欠的錢。

那個飼料商,拿到 100 元,趕忙去付清他召妓的錢。
應召女收回了"應收款",又趕到旅館付清她欠的房間錢。
此時這位旅客下樓來了,聲稱客房沒一間滿意的,收回100元後,離開了。

**********************
因為,貨幣及信用----將人類的經濟活動串起來了,當這100元流轉了五次,創造了不同職能的五人"工作機會",這就是杆桿創造就業機會的簡單模式;
但,過度的杆桿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差錯,造成信用的喪失引起恐慌,都急著收回欠款,那麼,資金鏈的斷裂,就不可收拾了!!
這次,次級房貸及衍生商品交易(I.E. 其中還有惡意的衍生金融商品詐騙的設計!!),美國政府"從直升機灑錢"的救濟措施,就是讓資金鏈不斷裂並避免喪失信用的恐慌!!
這是救急"周轉"的措施,但,債務不會憑空消失的,必須要靠提供服務或"有使用價值"的商品---是要依靠”創新”產生的---這需要時間及”節約” 償還的!!
現實的經濟活動規模及複雜度,遠遠大過這個寓言故事,可以”自行”運用這個模型辯證---會比較容易”想清楚”已經存在的現像。
******************
20100721 06:18 AM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 
 從世界開始意識到金融動盪即將來臨,距今已有近3年的時間。自那以來,我們經歷了金融領域的地震,經濟活動的崩塌,以及各國政府前所未有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世界經濟如今已復蘇。但這場危機還遠未結束。
拉古拉姆•瑞占(Raghuram Rajan)

正如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家拉古拉姆•瑞占(Raghuram Rajan)在發人深省的新書中所指出的,潛藏的斷層仍未離我們而去*。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麻煩。他的話值得一聽:2005年在傑克遜霍爾(Jackson Hole)年度貨幣政策會議上,他發表了一篇當時頗具爭議、如今卻廣受讚譽的論文,題為《金融發展是否讓世界更危險?》(H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de the World Riskier? )。他的回答?是的。

我 們已經知道,過去幾年的地震對西方經濟體造成了破壞,新興市場國家(尤其是亞洲)卻完好無損。這場地震也摧毀了西方世界的威望。至少兩個世紀以來,西方國 家一直在經濟上和智識上主宰著世界。那個時代已經過去(見圖表)。迄今為止,新興市場國家的統治者雖然不喜歡西方世界的裝腔作勢,卻尊重其能力。不過現在 已經變了。西方世界再也無法獨自說了算。20國集團(G20)的崛起就反映了國力與威權的新現實。
發展中國家GDP佔全球GDP增長圖示
發展中國家GDP佔全球GDP增長圖示

然而,全球格局的改變遠不止於此。這場危機暴露了西方經濟體以及整個全球經濟內部深埋的斷層。我們或許無法避免更多的震盪。
瑞占在書中提到美國國內的政治壓力。相關的壓力也開始在西歐顯現。我將此看作“交易”(the deal)的終結。那個交易是什麼?

它是二戰後達成的一種安排:
在美國,其核心是充分就業和個人高消費;
在歐洲,其核心是政府提供的福利。
在美國,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和實際收入停滯不前,早就對這種交易構成了威脅。因此瑞占指出,“在1976年至2007年間,實際收入每增長1美元,最富裕的1%家庭就能得到其中的58美分。”這無疑令人震驚。
對貧富差距擴大的政治回應……是擴大對家庭放貸,特別是對低收入家庭。而這樣做導致了金融崩潰。瑞占指出:“……最近這場危機中(金融部門)的過失包括動機扭曲、狂妄自大、嫉妒、信心錯置以及羊群效應。但在政府的幫助下,這些風險獲得了本不應有的吸引力,而且讓市場無法執行紀律。
全球貨幣成長示意圖
全球貨幣成長示意圖
寬鬆信貸(很大一部分受到住房的支持)的時代如今已經結束(見圖表)。與此同時,在所有的西方國家,個人福利都由政府出資。不過這場危機的財政後果(即赤字大幅上升)將與老齡化的壓力相互作用,讓財政緊縮成為未來數十年的政策主旋律。  股票市場長期熊市,以及失業型復蘇的前景,都進一步加劇了這些苦難。

那麼,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出現政治上的不和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
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一個務實的中間派——受到詆毀。
右派則呼籲摒棄現代政府制度,回歸18世紀。因此,這是一場政府本身的危機。
世界經濟的內在斷層又加劇了西方經濟體的內在斷層。

瑞占就此指出了兩種風險:
首先是許多經濟體對出口的結構性依賴,尤以日本、德國為甚,現在又加上了中國;
其次是金融體系中未解決的衝突。世界經濟的斷層與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國內經濟的斷層相互影響,對觸發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今又加大了危機後重建的難度。

如同瑞占指出的那樣,許多重要經濟體都是圍繞著出口構建本國經濟的,由此產生的對外需的依賴,意味著它們在國內驕傲地得以避免的信貸依賴,卻出現在國外。對它們的束縛,來自於瑞占所描述的“政治強勢,但效率極低的內需導向型產業。問題在於,往日的需求供應國——就全球層面而言是美國,在歐元區是西班牙——如今私人部門負債過重。  因此我們看到它們為了爭奪具有結構缺陷的全球需求的一些份額,而展開了一場零和戰鬥。這對於歐元區的存續,乃至開放的全球經濟,都是一個威脅。

同樣,要讓基於市場的金融體系和基於個人乃至政治關係的金融體系實現一體化,事實證明會極其困難。大規模資金從前者流向後者的情節在危機中宣告結束。這隨後導致了巨額外匯儲備的積累,助長了當前的危機。今天,大規模跨境資本流動的風險已經彰顯無遺,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或許連維持金融業的整合都很困難了。


因此,這場危機可以被視為西方發達經濟體(尤其是美國)內部斷層,以及發達國家與世界其他國家關係斷層的產物。若要在維繫開放型全球經濟的同時,回歸某種形式的合理穩定,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如果有人認為,當前不堪一擊的經濟復蘇代表著這些任務已經獲得成功,目光短淺就是對他們最好的評價了。
美國內部債務分類圖
美國內部債務分類圖
我們面前擺著兩個巨大的威脅。
一是不能認識到通縮壓力有多麼強大(見圖表)。即便大型新興國家應該完全有能力自保,但過早收緊財政和貨幣政策最終可能讓世界經濟重新陷入衰退的風險並不小。
另一個威脅是不能確保財政立場、金融部門的管理以及出口依賴的中期結構性轉變,而若要實現持續而健康的全球經濟復蘇,這些轉變是必要之舉。
西方世界不復往日霸主;依靠舉債的西方消費者不復往日的需求源泉;西方金融體系不復往日的信貸來源;經濟一體化亦不復過去30年的推動力量
世界主要經濟體(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的領導人必須協力開展深入改革,否則未來幾年世界經濟還將遭遇更多震盪。
*《斷層》(Fault Lines),普林斯頓出版社,2010年出版。
譯者/管婧

英國美國雙雙看淡經濟復蘇前景

www.stockstar.com 2010-8-12 17:36:00

美聯儲小試二次量化寬鬆,英央行下調未來3年經濟增長率。

千呼萬喚中,伯南克領銜的美聯儲終於邁出了第二次量化寬鬆的一小步。

考慮到最近幾個月經濟復蘇步伐變得“更加溫和”,美聯儲繼續堅定地推行“長期超低利率政策,並罕見地決定暫停收縮其資產負債表,通過收購更多國債來維持現有資產負債表中的證券持有規模。這也是美聯儲一年多來首次推出新的“救市”措施。

根據10日發佈的聲明,從8月17日開始,美聯儲持有的機構債和資產抵押債券在到期後回籠的資金,將用於進行再投資並購買較長期國債。另外,美聯儲現持有的國債在到期後也將進行再投資,以確保其賬上持有證券資產的規模保持在2.05萬億美元左右。

換句話說,當局所做的只是暫緩貨幣政策的“被動緊縮”。分析人士認為,類似舉措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效果,在經濟增長放緩趨勢日益明顯和通縮風險抬頭的背 景下,美聯儲的政策立場可能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一旦經濟形勢繼續惡化,美聯儲接下來很可能會重啟大規模的資產收購。

與美聯儲“更加溫和”復蘇的措辭可媲美的是英國央行行長的“波動性復蘇”。

英格蘭銀行行長默文·金11日向媒體表示,英國面臨“波動性”經濟復蘇,央行這次對經濟增長預期進行了“溫和”下調。

當日,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發佈季度報告說,鋻於英國政府近期採取預算緊縮政策,英格蘭銀行將英國未來3年經濟年均增長率從3%至4%下調至3%。

報告說,英國目前實施歷史最低的利率政策,此外世界經濟正逐漸好轉,這些都是推動英國經濟持續復蘇的有利因素。但是,英國經濟復蘇程度將受到政府採取的鞏固財政措施以及信貸緊縮的影響。

報告預測,由於政府提高增值稅,英國通貨膨脹率在2011年年底前都將位於2%以上的水準。

分析人士注意到,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10日表示,美國經濟復蘇在最近數月出現放緩趨勢。英格蘭銀行一天后即下調英國經濟增長預期,這表明英國央行對英國經濟復蘇前景仍採取十分謹慎的態度。

不過,華爾街知名投資專家吉姆·克雷默表示,美聯儲已經清楚地向市場表明,只要需要,當局願意採取一切措施來促進經濟復蘇。因此,他認為週二的美聯儲聲明對股市有利,應該大膽買入。

金融市場對美聯儲的決定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利好的解讀,10日早盤一度大跌1.3%的標普500指數在議息聲明發佈後大幅反彈,至收盤時跌幅收窄至0.6%。

但隨著投資人進一步“咀嚼”美聯儲的議息聲明,全球主要股市11日普遍大跌。對經濟二次探底的憂慮,暫時蓋過了對更多量化寬鬆政策的預期。美股指數期貨及歐洲主要股指跌幅一度超過1%,一項亞洲基準股指也大跌1.6%。
(證券之星編輯整理)

英國大選對經濟的影響

英國輿論普遍認為,經濟問題是選民最關心的重點,他們會根據各黨的經濟對策決定如何投票。倫敦政治及經濟學院教授特拉沃斯指出,在最重要的削減赤字問題上,各黨的政策區別不大。目前歐羅區債務危機所產生的連鎖效應,有可能對英國大選及其後的經濟形勢產生一定的影響。
過 去「太陽永遠不落」的大英帝國的榮耀早已逝去。然而,英國經常自覺與其他歐洲盟國不同而感自豪,這是因為英國認為她與美國有特殊的關係。但從最近幾個公開 場合看來,英美兩國的特殊關係已不再,美國總統奧巴馬多次輕視英國前首相白高敦,重點則放在中國最高領導人胡錦濤身上;白高敦更不如巴西總統盧拉 (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或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那麼重要。這次大選針對經濟、教育、國家對公民的關係與作用及社會對移民政策等不同的觀點,來制定未來英國政府的政策。同時,工黨在前首相 貝理雅及白高敦的領導下,政府至今一直操縱、有時塗改、甚至通過改變底線,偽造有關失業與移民、教育與經濟的數據。
Source

英國6月經濟領先指數月增0.5% 惟動能已減弱

(99/08/11 09:25:12)
精實新聞 2010-08-11 08:40:14 記者 金正平 報導
美國經濟諮商理事會(The Conference Board)10日公佈,英國6月份經濟領先指數(LEI)月增0.5%至103.0(2004=100),連續第15個月上升,7項成份指數當中有4項 呈現正值。4、5兩個月指數分別上升0.7%、0.2%。經濟同步指數(CEI)月增0.1%至103.1,4、5月指數皆上升0.3%。
經濟諮商理事會資深歐洲經濟學家Jean-Claude Manini表示,英國經濟領先指數小幅上揚意味著經濟復甦將持續下去,不過近來成份指數呈現正值的數目減少,顯示動能減弱。Manini認為,消費信心 惡化(特別是與就業市場有關)將使得政府削減赤字措施的衝擊更大。
英國經濟領先指數已攀升逾1年,最近幾個月的6個月期成長率開始減小。
經濟諮商理事會除了編製英國的經濟領先指數外,另外也針對美國、歐元區、德國、法國、西班牙、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與墨西哥等國家編製指數。
Source

經濟前景不明 英美房價跌

新頭殼newtalk 2010.08.11 王常和/綜合報導


美國經濟復甦力道薄弱,房價遲遲未能提升;在經濟前景不明下,英國本月房價也逆轉向下。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由於經濟前景不明,英國和美國接傳出房價下跌的統計數據。英國現在遭遇自去年7月以來房價首次下跌;在美國,位於俄勒岡州中部的本德(Bend),房價自2006年到現在,跌了5成。

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週二指出,由於民眾對經濟前景感到不確定,買房意願減低,英國出現自去年7月以來房價首次下跌。該學會還指出,今年7月有8%的房屋仲介商回報房價下跌,這與6月份時有8%的仲介商傳回房價上漲訊息,正是一明顯對比。

有學會會員指出,民眾擔心出現第2次經濟衰退,加上銀行放款的資金仍不足,民眾的信心偏低,住宅用房地產市場因此受到衝擊。

在美國,總部為於西雅圖的房地產資訊網站Zillow報導,近幾年美國房地產價格一路走下坡,位於俄勒岡州中部的本德是全美房價跌幅最大的都會,從2006年到現在,房價已經下跌了超過5成。

不過,在跌深的地區,反彈幅度大的機會高,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網站日前就曾報導,到2014年,本德房價將比現在增加33.6%,位居美國各地房地產復甦最活躍的都會區第2名。
Source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