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31

各國公務員曬收入 奧巴馬年薪40萬也就算個中產


各國及地區領導人薪酬一覽表
《經濟學人》通過對官方資料、媒體報道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進行分析,為若幹國家元首及地區領導人的“年薪”佔人均GDP比率排行,肯亞總理奧廷加(Raila Odinga)以年薪是人均GDP的240倍(以購買力平價為計算標準),排在第二位的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他的年收入是該國人均GDP的40倍,同時也以逾218萬美元的年收入冠絕各國領袖,李顯龍的收入是美國總統奧巴馬的5倍多,奧巴馬一年工資僅40萬美元。

從圖中可以看到,領導人年收入與該國家/地區人均GDP比率最高的前五位分別是:肯亞(約43萬美元),新加坡(約218萬美元),印尼(約12 萬美元),南非(約27萬美元),香港(約51萬美元)。法國總統薩科奇以約30萬美元的年收入排在第七位,年薪是人均GDP的8-9倍;美國總統奧巴馬 以40萬美元年收入緊隨其後,日本、德國、愛爾蘭、俄羅斯、澳大利亞和英國順次排在後面,這幾個國家的首腦收入均為該國人均GDP的5-10倍。

本文為你詳細解讀各國公務員工資,同時附上各國和地區領導人的年薪。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年薪約為218萬美元
  另據外交部提供的資料統計,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古 巴等10個國家以及香港、澳門地區的同級公務員的工資和福利標準基本是統一的。這些國家或地區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收入普遍高于本國(本地區)的社會平均收入 水平,尤其是工資以外的福利待遇普遍優厚。
  各國或地區的公務員的工資均按不同職務分為若幹級,每一個等級又劃分為若幹個檔次。據對11個國 家和地區(香港、澳門)的公務員現狀統計,美國的聯邦政府公務員、日本的國家公務員、英國的高級公務員、加拿大的行政管理公務員、法國、德國、越南、古 巴、馬來西亞、新加坡及香港、澳門地區等各類公務員實行同級統一的工資標準(不統一的公務員工資差距不大)。相同級別、相同職業的公務員不論在哪些部門工 作工資完全一致。個別國家的地方公務員同級之間收入略有差距,但差距較小。一些國家還通過法律和法規去規范公務員的工資,公務員的工資一般每年至少上浮一 次。各國公務員收入大體分為高級、中級和初級三個等級,各等級之間的收入差距明顯。


愛爾蘭總理伯蒂-埃亨
  ———高級公務員的工資收入
  國外和港澳地區高級公務員主要指副部長級以上的職員,有的也包括司局長級。以部長級(助理部長、副部長)年平均工資為例,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古巴、新加坡、韓國、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級公務員年平均工資為14.12萬美元。
  全球咨詢公司合益集團負責此項研究的咨詢師 Philip Cohen 表示:“對企業的高級管理層而言,工作量越大意味著薪水越高。但在政府部門可不一樣了。”合益集團認為不能在國家大小和國家領導人薪酬之間劃上等號。像愛 爾蘭這樣的小國,其總理伯蒂-埃亨(Bertie Ahern) 的薪酬高達31萬歐元(21.7萬英鎊/43.4萬美元)。


肯尼亞總理‧奧廷加 年薪:43萬美元
  ———中級公務員的工資收入
  國外和港澳地區中級公務員主要指處級以上的職員,個別國家包括工齡較長的科級職員。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10年工齡的正處級)、加拿大(處長)、古巴(處長)、新加坡(司級)、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中級公務員的年平均工資為6.49萬美元。


美國總統奧巴馬年薪僅20萬美元
  ———初級公務員的工資收入
  國外和港澳地區初級公務員主要指副主任科員以下的職員。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3年工齡的職員)、加拿大、新加坡、韓國、越南、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初級公務員的年平均工資為2.34萬美元。
  國外和港澳地區公務員除了較高的工資收入外,還有各類高額的補貼和優厚的福利待遇。除個別國家 (英國、加拿大、日本)由于公務員的性質(中央政府或聯邦公務員、地方公務員、部門公務員的差別)不同,補貼和福利待遇(有的國家包括工資)有所差別外, 絕大部分國家的同級公務員的各類補貼和福利待遇是統一的,只是各國或地區公務員的福利和補貼的種類和數額不同而已。大多數國家公務員及其家屬享有全額的公 費醫療,並且政府負擔公務員的全部養老金和子女的全額免費教育以及住房福利待遇。


美國前總統布什 年薪40萬美元
  除此之外,國外公務員還有各種收入不等和種類不同的名目繁多的獎金、津貼和補貼等。如年終、季 度、月度等獎金;津貼和補貼的種類有住房津貼、交通津貼、級別津貼(級別越高補貼越高)、食品津貼、物價津貼、地方津貼、崗位津貼、寒帶津貼、加班津貼、 子女受教育津貼(幼兒園~大學不等)、撫養子女生活補貼(按子女人數)、單身補貼、分居補貼、婚後無子女補貼、家庭補貼(按家庭人數)、婚喪生育補貼、退 休補貼、年度休假補貼(每年帶薪休假至少一次)、旅遊補貼(每年帶薪休假至少一次,同行配偶和子女待遇相同)、災害補貼、殘疾補貼、重病補貼、醫療補貼、 出國補貼、特殊工作補貼(危險工作)、工作服制裝費等等。
  由于大部分國家的各種補貼和福利待遇優厚,使得公務員工資以外的收入不菲。從國外和港澳地區公務 員的補貼和福利(以貨幣計算)佔工資的比例來看:香港和澳門均佔80%;法國的高級公務員佔41.9%,低級公務員佔21%;古巴僅午餐補貼就佔 18.9%;新加坡僅公積金一項就佔40%。各國公務員的工作相對穩定,一般屬于終身制,不需繳納失業和養老保險金,這些均由國家統一發放。


法國總統薩科齊 年薪:34.6萬美元
  公務員的年平均收入除了越南、古巴、日本低于社會平均收入水平外,美、法、德、加、韓以及港澳地區的公務員年平均收入普遍高于社會平均收入水平。英國和新加坡的公務員年平均收入與社會平均收入水平幾乎沒有什麼差別。
  此外,公務員生活質量高于社會平均水平。從平均收入的恩格爾係數看:日本公務員家庭和全國家庭分 別為20.57%和23.49%;新加坡高、中、初級公務員分別19.2%、33%和38%;英國居民為17%;澳門居民為30%;德國居民為20%;法 國家庭為19.8%;古巴家庭為55%;加拿大家庭為11%;香港家庭為29.4%。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
  曾連續兩年入選福布斯“最具影響力女性”榜單的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的薪水約為318,000美元。最近她對企業高管的過高薪水做出了批評。
  默克爾每月的工資總收入為2.3萬歐元,這包括了她作為德國總理和德國聯邦議院議員的收入。法律規定已婚未育的德國總理基本工資為1.58萬歐元,比國務秘書高三分之二,津貼則高三分之一。而同時擔任德國聯邦議院議員的默克爾只能拿議員工資的一半,另一半需上繳。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
  俄羅斯前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職務薪酬僅為81,000多美元。而最近一份正式的“財富聲明”顯示,他的總資產價值在其第二屆任職期間已經有所下滑。普京最近宣稱,他當俄羅斯總統8年,自己已經是越來越窮。俄羅斯官方證實了普京的說法。
  如果光看薪水,普京窮不是沒道理,把俄羅斯這個前超級大國和現在還是超級大國的美國比一比就可以看出,美國總統布希年薪40萬美元,普京的薪水只有他五分之一。不過,普京還不是最窮的俄羅斯中央級政治人物,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格雷茲洛夫的年薪比普京還少一萬美元。


玻利維亞總統埃沃-莫拉萊斯 年薪:2.16萬美元
  各個國家的從政者都會說,一份致力于公共服務的職業、對權力的行使以及決定其國家命運的機會將勝過單純金錢回報的想法。當然,也有這種慈善性質、“1美元1年”的國家首席執行官。
  2006年,玻利維亞總統埃沃-莫拉萊斯 (Evo Morales) 在上任的一個星期後兌現了競選誓言,將自己的薪水減掉了一半,每月僅1,800多美元。在一次具有象徵意義的運動中,這對削減其政府中官員的薪水發揮了作 用,這項運動是為了結余更多的錢來為教師發工資,因為任何官員的薪酬都不能高過總統。

英國四分之一年輕人 與父母同住

英國房屋建築商協會最新調查發現,英國人如果不依靠父母的經濟援助,首次購屋的平均年齡為37歲。

調查顯示,英國首次購屋者須有超過3.7萬英鎊(約台幣182萬)存款,才能開始籌畫買房子;英國平均房價為164,381英鎊(約台幣807萬),為了有足夠的錢付頭期款,收入中等的20多歲年輕人必需縮衣節食。

根據英國年輕人的平均收入,他們每個月需把收入的45%存起來,而且至少要存5年才能存夠頭期款。倫敦的房價是全英國最貴的,年輕人甚至要把每個月收入的60%存起來。

英國房屋購買者協會指出,首次購屋者處於非常困難境地,要節約每一分錢來存款,但生活中有很多帳單要支付,比如租房子的租金、各種日常開銷。

調查報告同時指出,在20歲到34歲的英國人中,因為無力購屋,有將近三分之一的男性和五分之一的女性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即約四分之一年輕人是「賴家王老五」。

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英國各銀行大幅提高放款利率,首次購屋者人數直線下跌,平均年齡也明顯增加。
【2010/10/31 聯合報】
source

希臘人較喜歡和父母同住

據歐洲統計局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多數希臘男人30多歲仍和父母同住,他們更依賴媽媽給他們做飯和洗衣服。

調查顯示,25歲至34歲希臘男人中,有56%和父母住一起,在整個歐盟中,只有保加利亞和斯洛文尼亞超過希臘。

與此同時,在同齡組別中,只有8%的芬蘭人、4%的瑞典人和3%的丹麥人和父母住一起。而歐盟平均水平為32%。

希臘女人和父母住一起的比例也在歐盟居首。

數據顯示,36%的25歲至34歲希臘女人和父母住一起,歐盟的平均水平為20%。

在18歲至24歲年齡組別中,希臘男女和父母同住的比例分別為84.4%和67.7%,歐盟平均水準分別為82%和71%。
(新華社) (明報)2010年10月11日

———————————————————————————–

65歲以上老人和子女同居的,只有3成7 透過公共政策,鼓勵年輕人多生育或與父母同住

三代同堂.養三子女 優惠房貸優先

台灣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為了因應少子化、以及未來勢必出現的高齡化現象,內政部特別召開跨部會會議、針對國內的人口政策進行檢討。

會中初步決定,如果是三代同堂、或者有三名以上子女的家庭,買房子將可以優先獲得優惠貸款;同時也計畫調整勞保和軍公教待遇的生育給付,從現在的一個月、增加到三個月,預訂在明年底修法完成。

一個小孩從出生到大學,花費千萬跑不掉,這讓很多年輕夫妻不敢、也不想生小孩!

眼看少子化及高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內政部召開跨部會會議,檢討人口政策白皮書,會中決定、如果家庭養育三名子女,或者三代同堂、或住在父母家附近,買房子都可以優先取得、「青年安心成家方案」的優惠貸款。

台灣家庭人口結構已經轉變,根據內政部統計,65歲以上老人和子女同居的,只有三成七,而且比例逐年下降,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有學者認為,政府有必要透過公共政策,鼓勵年輕人多生育或與父母同住。

如何鼓勵生育,內政部除了將整合現行各項兒童托育津貼,修正勞工保險條例,生育給付也將調整從一個月增加到三個月,同時經建會也將審議以房養老的可行性,預計明年底修法完成。 記者賴淑敏徐啟峰應磊奇台北報導"
公視 2010-01-29

學費漲 英國千名學生齊聲抗議



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學生19日在校園遊行示威,學生高舉示威標語,抗議取消大學學費上限。圖/ 康納‧達利(Connor Daly) 提供

(Your News記者周芷盈、陳楷婷綜合報導)「布朗寧下台!我們不要更多負債!」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1600名學生19日在校內遊行,抗議調漲學費。

為解決大學經費不足,保障高等教育素質,英國去年11月成立政府獨立審查小組,以英國皇家工程院(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RAEng)院長布朗寧爵士(Lord Browne)為首。

12日公布的布朗寧報告(The Browne Report)建議取消本地與歐盟學生大學學費上限英鎊3290元(約新台幣16萬元),由大學自行調漲學費,平均學費恐增至7000元(約新台幣34萬元),英國將成為全球公立大學學費最貴國家。

英國政府未來4年將削減40億高等教育經費(約新台幣1930億元)。新學費方案則預計可創造30億元(約新台幣1450億元)收入。

報告發布當天,伯明罕地區即有學生不滿示威,隨後抗議事件蔓延。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學生19日高舉抗議布條,表明自己無法負擔更多學費。

女王大學學生會(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Students' Union, QUBSU)會長葛瑞‧麥格雷(Gareth McGreevy)說,「我們不能讓那些『精英』教育學者取消大學學費上限,我們要保障每位學生都有上大學的權利」。

全國學生協會會長艾倫‧波特(Aaron Porter)認為,布朗寧報告等於強迫學生去填補高等教育經費不足缺口。

由英國各大學主管組成的英國大學聯盟(Universities UK, UUK)發表文稿表示,報告中「政府可替學生預付學費,待學生畢業後具一定經濟能力再償還學費」的建議,具前瞻性且很公平。

目前新學費方案不影響留學生的學費金額。英國台灣同學會會長廖培祺也表示,台灣留學生目前沒有太多意見。 (Your News是由政大新聞系大學報、中央社、Yahoo!奇摩合作)
source

2010/10/30

升破10%!歐元區失業率新高



歐元區16國9月失業率衝破10%,為歐元區成立以來最高,讓期待經濟復甦動能可扭轉失業走勢的希望落空。此外,歐元區10月通膨率意外上揚1.9%,創兩年來最大增幅,但經濟學家認為通膨壓力仍低。

歐盟統計局(Eurostat)公布,9月失業率意外升至10.1%,不但高於8月經季調後的10%,更站上12年高點;失業率自3 月來一直在10%。根據相同的統計法,目前美國失業率約9.6%,英國7.7%,日本5.1%。

官方數據顯示,歐元區失業人數在9月增加6.7萬人,總計共有1,591萬人失業,主要因
為義大利、西班牙和奧地利失業人數增加所致。

整體而言,歐元區各國上月的失業率數據落差甚大,荷蘭下滑至4.4%,西班牙則升抵20.8%。高失業率仍集中在歐洲周邊國家,例如愛爾蘭失業率升到14.1%,義大利惡化為8.3%。 
source

英經濟四個季度保持增長勢頭 英鎊兌美元躥升1%

2010年 10月 27日 15:40    中國窗


    繼今年第二季度達到1.2%的增長率後,英國經濟在第三季度增長率為0.8%,這幾乎是之前市場所預計的兩倍。這也是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英國經濟連續四個季度保持增長勢頭。資料公佈之後,英鎊兌美元即刻躥升了1%。

    雖然英國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長速度低於前一季度,但英國國家統計局26日所公佈的報告特別指出,考慮到今年年初的惡劣天氣導致第一季度增速低迷和第二季度增速加快等因素,第三季度的實際增長速度大致與第二季度相當。

    持續的經濟復蘇?

    根據市場之前的估計,如果最終第三季度的資料在0.4%左右或者低於0.4%,將確實證明英國經濟在第三季度復蘇步伐明顯下降,並將令英國已付諸實施的財政緊縮計劃受到質疑,這可能需要英國央行配以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

    但僅一個季度的數字很難換取市場一致的歡呼聲,因為疲軟的零售業以及房地產市場似乎可能將很快拖累原本已經有些樂觀的經濟形勢,何況這一數字還將被修正。

    投資銀行ING 的經濟學家James Knightley認為這完全可以表明,英國經濟比人們所擔憂的有彈性得多,或者現在已經是時候來定義“持續的經濟復蘇”了,但是“政府自然會毫無疑問將之看成一個跡象,也就是沒准私有領域有足夠的實力來彌補公共領域削減開支所帶來的經濟缺口”。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報告,英國經濟中建築板塊增長率達到4%,雖然是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但遠低於上一季度的9.5%,而且被看作“不可持續”——因為很多項目都是因為年初的壞天氣而被推遲至今的。

    即使如此,建築工業仍為本季度GDP增長率貢獻了1/3。相比仍顯疲軟的製造業,服務業增長率仍保持著0.6%的增長率。報告顯示,今年第三季度英國的工業生產比前一季度增長0.6%,其中製造業生產增長1%,電力和煤氣等公用事業部門的生產增長0.2%,而礦業生產則比前一季度下降 0.7%。

但是說到消費者信心及就業市場,或是房產交易資料,James Knightley認為似乎還是“保持謹慎的態度為好”。其中,由於公共開支的削減,市場對製造業和服務業前景看淡,而零售數字又下跌0.2%,更加重了市場的悲觀情緒。房地產市場也沒有好的起色,例如,根據英國銀行家聯盟25日所公佈的數字,住房貸款受理量在9月份繼續下滑。

    “增值稅率將在2011年1月份拉高,可能會大幅提升12月份的零售業,這或許能抵消公共開支削減所帶來的經濟下滑。所以,今年下半年的增長率應該還是會保持在一個穩定的高點。”英國渣打銀行歐洲經濟首席分析師Sarah Hewin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說,與此同時,英格蘭銀行現在仍堅持目前的貨幣政策,但是到明年2月,沒准就要考慮實施寬鬆些的貨幣政策了。

    依靠科技推動長期發展

    英國首相卡梅倫也在積極推動英國的產業發展。根據他25日在英國工業聯合會年會宣佈的《國家基礎設施規劃》,其總投資額超過2000億英鎊,規劃的重點是低碳經濟、數位通信、高速交通系統和科學基礎研究等方面的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比如在低碳經濟方面投入10億英鎊,實施商業化碳捕捉與儲存項目;投入5.3億英鎊建設數位通信網路,計劃在2015年建成全歐洲最好的高速寬頻網;投入300億英鎊建設高速鐵路網等交通基礎設施;投入數十億英鎊支持科學技術領域的基礎研究。

    卡梅倫認為這一國家基礎設施規劃將吸引公共資金和私營資本兩方面總共超過2000億英鎊的資金,在今後5年裏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以幫助英國經濟長期發展。

    當地分析人士認為,英國現在面臨嚴重的財政赤字,政府剛剛在20日公佈了二戰後最嚴格的緊縮開支政策,包括國防等關鍵部門的預算都被大幅削減。在這個時候宣佈投入大量資金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顯示出以科技進步推動經濟長期發展的思路。
source

英國9月消費者信貸高於預期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FXCM) 2010-10-29 18:48:33
英國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英國9月消費者信貸增幅超出預期,自8月下降2100萬英鎊以來,9月上漲2.62億英鎊,高於預期的減少0.3億英鎊。但消費者借款低於預期值以及前值,因抵押借款仍受到控制,凈借款上漲3.73億英鎊,前值向上修正至15.96億英鎊,預期上漲10億英鎊。凈抵押借款增長 1.12億英鎊,8月數據向下修正至16.17億英鎊,低於預期的增長10億英鎊。抵押貸款許可,此指標是房地產市場活動的領先指數,自8月上修值 4.7498萬降至4.7474萬,這已經是連續第5個月下降,仍低於2009年的水平,但數據高於預期值4.6萬。
source

英國佬也來量化寬鬆

G20會議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日表示,歐洲新興經濟體政府必須迅速採取行動來削減預算赤字,否則將可能面臨與希臘類似的財政危機。發生這樣的危機將對這些國家本就脆弱的銀行體系造成嚴重傷害。IMF預計東歐新興市場經濟體今明兩年的經濟增幅分別為3.9%和3.8%。IMF還警告稱﹐東歐許多國家在保持經濟復甦的過程中面臨重大挑戰。

2.G-20財長首長會議23日閉幕,會後承諾,新興國家將取得國際貨幣基金(IMF)兩席董事與6%投票權。此外,為維護全球經濟復甦,各國也承諾不會競貶本國貨幣。會後公報指出,與會各國同意邁向「更市場導向的外匯體系」,但美財長蓋納所主張明訂貿易失衡的量化標準,卻未能達成共識。

北美

1.美元匯價走跌,為美國製造業者創造了新的海外銷售契機。經濟學者表示,自9月中開始走貶的美元,將「溫和」帶動美國出口;但相對而言,美國消費者與企業進口商品與原物料的成本將被墊高。不過,美元波動對跨國性美企來說,影響較小,中小型企業則較在意這項議題。

2.美國財政部長蓋納(Timothy Geithner)18日說,美國不會為了提升出口競爭力而壓低美元匯價,因為沒有任何國家可以靠著壓低本國貨幣來換取經濟健康。

3.加拿大央行19日宣布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同時下修今、明兩年經濟成長預估值,暗示短期內不會祭出緊縮政策。

4.美聯儲週三發佈的黃皮書報告顯示,9月份及10月初的美國經濟活動繼續溫和增長,數個轄區的經濟加速增長。住房市場依然低迷,12個轄區的房屋銷量大多低於上年同期。黃皮書顯示,大部分轄區的消費者支出呈持平或小幅上升局面,而且消費者正在緩慢恢復信心。秋季伊始的貸款活動依然維持在低位,但某些轄區的貸款需求小幅上升。

歐洲

1.綜合媒體10月20日報導,惠譽評級稱,英國政府20日稍早宣布的支出計劃審查增強了其赤字削減計劃的可信性,並且如果英國政府能夠按計劃實施具體措施,則英國政府能夠繼續維持其AAA信譽評級。

2.20日公佈的英國央行政策會議之會議紀要顯示,該央行朝著擴大債券購買規模的刺激性貨幣政策又邁近一步,一位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投票支援將債券購買規模擴大500億英鎊。會議紀要還顯示,一些贊成維持政策不變的委員也認為,進一步實施刺激性貨幣政策的必要性近幾個月來有所上升,因為需要通過此舉來實現中期通貨膨脹目標。

大中華

1.國財政部周一公佈「國際資本流動月報」(簡稱TIC)顯示,中國大陸8月再度蟬聯美國公債最大持有國,日本則是緊接在後排行第2。台灣8月美債持有部位雖較7月略減,不過排名卻是前進1名,從第9升至第8名。

2.大陸中國人民銀行19日晚間意外宣布升息,大陸金融機構的一年期人民幣存放款基準利率雙雙調升一碼(0.25個百分點),存款利率升至百分之2.5,放款利率升至百分之5.56,自20日起實施。

總結:

中國央行此次意外宣佈加息成為亞洲國家試圖抑制通脹壓力的最新舉措。由於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簡稱Fed)發出有關加大超寬鬆貨幣政策刺激力度的信號,投資者們紛紛將資金投向亞洲市場以尋求更高的回報,這導致亞洲地區面臨的通脹壓力加劇。現今已有許多個亞洲國家準備開始貨幣緊縮,但是仍不敢行動因為全球經濟景氣不明朗,央行們深怕一失足成千古恨。中國的經濟被公認為全球的火車頭,全球投資者都非常關切中國經濟的增速或放緩,因為中國經濟成長速度必然牽動全球經濟復甦的動向。

此外,根據此次G20會議決議,IMF投票權的移轉使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國勢成最大受惠國。IMF現有187個會員國,董事會有24席董事。這次會議決議由歐洲讓出兩席給新興國家,使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中國、俄羅斯、巴西與印度成為首十位最大股東。有分析認為這次會議的贏家是以中國為主的新興市場,輸家則是歐洲。最後,英國最近所提出的大力削減財政赤字計畫,其規模之大將令英國的失業率再度飆高,再者,為挽救其疲弱不堪的經濟,英國央行朝著擴大債券購買規模的刺激性貨幣政策又邁近一步,不惜仿效美國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此舉將造成英鎊的供給大幅提高,導致英鎊兌其他主要貨幣匯價下跌。
source

2010/10/29

英國10月GfK消費者信心指數意外升至-19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10-10-29 09:25:13
GfK表示,英國10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增加1點至-19,不過鑒於政府公布戰后最大規模減支計劃,信心將隨減支計劃影響而變。

綜合媒體10月29日報導,市場調研機構GfK NOP Ltd.(下稱GfK)表示英國消費者信心10月意外上行,這表明信心在卡梅倫政府公布預算縮減范圍前得到支撐。

GfK表示,10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增加1點至-19,對比經濟學家預測為降至-22。GfK基於10月1日至10日對2,000人所做調查編制該指數。

GfK社會研究部門執行主管穆恩(Nick Moon)表示:“10月消費者信心小幅上升實際只是后續事情的序幕。6月以來信心保持合理一致,但這會隨公眾對政府削減措施全面影響的解讀而變。”
10月20日,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公布二戰后最大規模財政削減計劃細節,這將令公共部門損失近50萬個崗位。雖然三季度英國經濟增速達到預測的2倍,但官員表示減支影響可能阻礙復甦。

另外GfK表示,10月經濟預期指數(衡量未來12個月經濟形勢)下降1點至-19。消費者個人財政指數(衡量過去1年)和預期指數(衡量未來12個月)均有上升,經濟指數(衡量過去1年)同樣上升。購買意愿指數維持在-15。
(刁力 編譯)

SOURCE

英首相誓言創新 推動經濟新活力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節目長度:4分13秒  下載mp3(16k) | (128k)

 





近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在英國工業聯合會上(CBI)發表主題為重建「新的經濟活力」的演說,他誓言要全心全意,毫不鬆懈地確保英國未來經濟的增長與創新。這是卡梅倫上台以來首次對英國工業聯合會的商界領袖發表演說。

卡 梅倫表示,通過努力與創新,會改變英國經濟的命運。他說:【錄音】「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變化的環境,雖然現在的公司起始資金比以前任何時候都 少,但他們有著數百萬新的消費者和無數的創新,他們在幾年之內一定成為全球巨頭。對英國來說,對新成立的公司來說,對推動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的創新來 說,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機會。我們可以對未來充滿信心。」

英國政府還在同一天公 佈了一份詳細的全國基礎設施計劃,希望吸引公共和私人部門的投資者進行2000億鎊的長期投資。卡梅倫表示,錢是緊張的,但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會得到實 施,科學研發的預算會得到保障。政府將在未來四年裡投資超過300億鎊用於交通運輸項目。他還宣佈,政府會在未來四年裡投資2億鎊成立技術和革新中心,把 英國的大學和商家聯繫在一起。

卡梅倫對英國經濟保持樂觀的態度,認為英國經濟必會重新繁榮。並強調,政府可以做的是開創一個穩定的環境,使企業有足夠的信心投資,創造新的經濟活力。私營部門可能在未來幾年裡創造超過100萬個就業崗位。

卡梅倫同時強調,聯合政府不會阻止僱主找到他們所需的最優秀的僱員。他說:【錄音】「因為我們控制了我們的邊境,使移民人數達到了可以管理的水平,我們不會阻止你們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最好的人才」。

卡 梅倫在演講的最後,再一次強調了創新精神。他說:【錄音】「你們能夠從政府那裡得到的是對政府對於增長問題的不懈努力。我需要的是你們的承諾,承諾致力於 創造和創新,投資和成長,發展,打破界限。那些能夠幫助我們振興的新的就業機會,新產品,新的創意,將產生於你的工廠和辦公室。利用眼下正在發生的變革, 同我一起把我們的國家帶回繁榮的景象。我全心全意的相信最好的年景就在我們面前。我們一起可以使未來數年我們國家的成為最具創業精神和活力的地方。」

英 國聯和政府的經濟政策與削減赤字的方法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經合組織,英國工業聯合會,三十五名商界領袖的支持。英國工業聯合會主管理查德.蘭伯特 (Richard Lambert)表示:「首相顯示出了對商業的真正的熱情,以及對於惟有商業才能創造成長的理解」。他還表示,英國商界對政府重新啟動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表 示歡迎。

但是工黨新任領袖愛德.米利班德也在英國工業聯合會大會上發言,他批評聯合政府的計劃有使英國再度陷入經濟衰退的危險。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記者李安吉、唐麗綜合報道
SOURCE

難達成一致,G20出現“碎片化”

2010年10月28日 17:08:39  來源: 羊城晚報  
在新興經濟體增長勢頭良好,發達國家經濟依舊低迷的當下,G20達成一致的難度越來越大。上周六,作為下月G20峰會的前站,為期兩天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韓國慶州落下帷幕。與會議《聯合公告》中反復強調的“相互依賴”、“合作協調”等詞匯不相協調的是各國代表在場外的激烈交鋒,讓濃濃的“ 火藥味”彌漫在整個議程中。

在匯率、全球經濟不平衡、構建金融安全網絡等會議議題上,G20,也包括G20內部的各類利益綜合體,已經被各國關注的敏感議題撕扯成若幹碎片。首先,讓我們把視線集中到美國在解決全球經濟失衡的治理方案上,來解析這種“碎片化”的具體表象。

從2008年G20峰會正式形成以來,盡管美國對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實現路徑有著長遠的籌劃,但在經濟危機的現實打擊下,美國的籌劃只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共識層面。兩年過後,美國財政部官員表示:我們希望在細節上加以推動,包括可能設定的時間表和量化指標。在做法上,美國準備了兩套可以相互替代的方案:一是推動新興經濟體貨幣升值(尤其是人民幣),這受到英國、韓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支持,但遭到中國、巴西等國家的堅決抵制;二是繞過在匯率問題上的直接對抗,倡議控制巨額貿易盈余/赤字,即通過IMF的相互評估程序,把經常項目順差或逆差限制在佔其國內生產總值4%的量化指標上。這個具有“新意”的提法同樣引起軒然大波,不僅中國不認可,同為出口大國的德國和日本也表示出強烈反感和不屑一顧。

更有意思的是,通過IMF來建立相互評估程序也被認為是陳詞濫調。康奈爾大學教授普拉薩德(前IMF官員)指出:“加強監管是個好主意,但各國早在2006-2007年就有類似的多邊磋商協議,但沒誰把它當回事———這根本不會促使失衡狀況嚴重的大國改變政策。”

本次會議的一個插曲便是巴西財長曼特加的缺席,這引起眾多猜測。有媒體認為,作為G20機制化的重要成員和受益者,巴西的缺席意味著該組織的裂痕加大。更加接近事實的情況是,受困于巴西貨幣雷亞爾對美元的不斷升值,曼特加正為通過徵收金融交易稅方式來遏止本幣升值而焦頭爛額。在根源上探尋,美聯儲的寬松金融政策恰是造成資本涌入新興經濟體,並導致相關國家本幣升值、加劇資產泡沫的罪魁禍首。如此看來,有理由相信巴西對于G20能否真正解決全球經濟問題尚存疑慮。

代替如此眾多的利益差異和意見分歧,碎片化的G20在機制化的道路上能走多久值得思考。盡管新興經濟體在有關IMF投票權上有所斬獲,但是不是具有 “歷史意義的轉折”還有待觀察。然而,因為IMF改革所引發的後果卻在強化這種碎片化進程。試想,歐盟國家要讓出兩個IMF執行董事會的席位,哪兩個國家願意作出這樣的犧牲?此外,常被引用的樂觀數據就是IMF改革後,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都將成為IMF的前十大股東,但四國的份額總和僅佔14.18%。拋開四國之間在利益上的分歧不談,即使四國保持一致,與美國和歐盟的一票否決權相比,遊戲規則並未徹底改變。

無論採用何種政治或經濟工具,20個國家達成一致的交易成本實在太高。因此,我們必須承認不完善的存在,容忍處理問題在過程上的緩慢。(黃榮斌 廣東工大 經貿學院)

英私人部門薪資增幅再超公共部門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10-10-28 10:51:58 
IDS調查稱,英國截至9月的三個月平均薪資增幅持穩於2%,但私人部門薪資增幅中值為2.2%,而公共部門為2%,私人部門薪資增幅再超公共部門。此外另一份調查顯示61%的受訪零售商計劃在四季度擴員,高於三季度的54%。

綜合媒體10月28日報導,一份新調查報告顯示,英國截至9月份的三個月平均薪資增幅持穩於2%,但私人部門薪資情況好於公共部門,因政府削減支出并凍結職員薪資。

英國薪資顧問機構收入資料局(Income Data Services,簡稱IDS)發表報告稱,所有薪資增幅中的42%降至2%到3%,而中值與截至8月份的三個月持平。但是,私人部門薪資增幅中值為2.2%,而公共部門為2%。

IDS報告編輯Ken Mulkearn稱,“2010年間私人部門薪資政策最溫和的放松趨勢延續,薪資協議的水平反映公司盈利性普遍復甦,同時通脹在某種程度上上升”。

Mulkearn表示,雖然政府凍結薪資,但2011年薪資增幅中值可能達3%。

此數據與官方統計數據保持一致,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份的三個月平均實際收益增長2%,高於截至7月份的三個月的1.6%。

此外,另一份對英國零售業收入進行的調查報告顯示,7月份至9月份全職職工人數較2009年同期增長2.1%,同期商店職工的人數也增長4.2%。

英國零售協會(British Retail Consortium,簡稱BRC)和Bond Pearce公布的報告也顯示,61%的受訪零售商計劃在第四季度擴大職工隊伍,這一比例高於第三季度的54%。

該調查報告還顯示,沒有一個零售商計劃在未來三個月裁員。

BRC總干事斯蒂芬羅伯遜(Stephen Robertson)稱,“英國零售業是拉動經濟復甦的引擎,在經濟形勢存在不確定性,同時公共部門工作崗位將在2014年前減少50萬的時期,這是零售商將繼續投資的最新跡象。經濟復甦依然脆弱,且無法擔保將持續增長。”

(許娜 編譯)

英國為何跟美國“作對”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過去多年,都是美國更強調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小政府,大社會,減稅,控制福利等),結果美國成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而歐洲則熱衷社會主義(高稅收,高福利,赤字運作),結果很多國家經濟滯緩。

現在變過來了,英國執政的保守派領袖,正掀起一場像當年撒切爾夫人進行的經濟革命,大刀闊斧削減赤字,減稅,控制福利;而美國總統奧巴馬則闊步邁向社會主義,比當年的歐洲更傾向政府主導經濟。因而有評論說,英國正變成當年的美國;而當今的美國,則要走向當年的歐洲。

奧巴馬洗“三溫暖”

大西洋兩岸,呈現鮮明的對比,英國新首相卡麥隆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兩人南轅北轍,正走兩個方向:奧巴馬走向社會主義,政府不僅包攬醫療保險,還出鉅資救市(用國家資金救助私人企業),試圖主導甚至控制經濟。奧巴馬政府的財政赤字已是天文數字,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美國債務在2020年前將占GDP的 87%,2025年將占GDP的109%!

目前美國已是怨聲載道,民眾要用選票表達不滿。11月2日美國將舉行國會改選(中期選舉),民調顯示,奧巴馬所屬的民主黨將是大輸家,如現在投票,共和黨將領先民主黨11個百分點。奧巴馬的滿意度已降至二成四,不滿率高達四成八;三成九的美國選民說,下次選總統,不管共和黨的候選人是誰,他們都投共和黨。這種情形,跟奧巴馬剛當選時那種氣勢如虹(支持度近七成)簡直天壤之別。有評論說,奧巴馬正洗 “三溫暖”,從熱池子一下子被扔進冷水中。

但在英國,則是另一種政治景觀:執政長達13年的左派工黨今年五月敗選,保守黨首相卡麥隆上任後就全面改革,要走回資本主義,其改革幅度之大,政府瘦身之力度,被媒體稱為“激進改革顛覆英傳統”。

今年43歲的卡麥隆是英國過去二百年來最年輕的首相,但他接手的卻是一個最陳舊的爛攤子:左翼工黨政府留下的是高達155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按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在七大工業國中第一高,已占GDP的12%),還有三兆多的公共社會福利基金等虧空;以及經濟滯緩,失業率攀高,民怨沸騰。

“不想成第二個希臘”

卡麥隆才上任幾個月,就推出多項改革政策。媒體報導說:卡麥隆大刀闊斧砍預算、削赤字,大幅下放中央權力,施行更具彈性的政策,快速落實“小政府、大社會” 的選舉政綱。從健保、學校、社會福利、公家機構到安全國防,全都大幅刪削。政府預算被削四分之一,連英國空軍也縮減到百年來的最小編制。

卡麥隆警告說,這場變革將是痛苦的,削減赤字將是“殘酷的”,但卻是“必須的”,因為“我們(英國)不想變成第二個希臘”。

卡麥隆的動作最快,改革幅度之大,連《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文章都說“英國正走入令人足以停止呼吸的震撼性改革漩渦之中”,稱其為英國二戰後的第三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激烈變革”:

英國再次穿“緊身衣”

第一次變革是1945年,領導英國打贏二戰的保守黨首相丘吉爾(已任兩屆)卻在大選中失敗,左派工黨上台後,推出“社會福利”制度,這跟美國左翼總統羅斯福 “新政”中的大政府福利制度大同小異,都是用高稅收的政策,推行高福利,結果都損害自由經濟和個人權利,為後來的福利社會主義提供了可能,對英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不利影響。

第二次,則是八十年代被譽為鐵娘子的英國保守派首相撒切爾,與當時的美國共和黨總統里根聯手,掀起一場名為“緊身衣” 的經濟變革,即大幅減稅,廢除限制企業發展的規章,控制福利,充分私有化(把國營企業變為私營),控制預算,讓政府穿上“緊身衣”,實行更充分的市場經濟政策。英國後來成為整個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主要得利於撒切爾夫人當年強力改革奠定的基礎。而美國後來有一百多個月的經濟擴張(繁榮)期,也是里根的減稅為核心的自由市場政策的碩果。

這次卡麥隆的大幅變革,則被媒體稱為跟前兩次的“變革”具有同等的分量。但顯然是延續了撒切爾夫人的小政府、大社會的保守派理念和方向。

取消終身住宅制度

卡麥隆在英國《泰晤士報》發表題為“我們將面對的痛苦及回報”中強調,英國債台高築,必須全面變革,當務之急是削減政府開支,節流開源。他說,面對巨額赤字,“首先要掏出帳本,仔細查看每項開支,看能不能省下來,把這個項目砍掉。”他以美國航空公司(AA)為例說,他們只是把給空中乘客的沙拉中的橄欖油這一項拿掉了,就節省了四萬美元。意思是說,他要精打細算到這種程度。

例如,卡麥隆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公佈所有單項超過782美元的清單,結果發現,有11萬7千美元的雕刻裝飾品,工作人員的推拿費有2,617美元,買鮮花的費用二萬多美元等等。這些清單再次展示,政府就是官僚主義的同義詞。卡麥隆要對此全面改革,節省每一分錢。

他的內閣成員以身作則,自動減薪5%,並在接下來的五年凍結薪水(不漲工資)。即使在外交上,卡麥隆也強調經濟掛帥,規定英國駐外使館必須有“招商能力”。這一政策改變,令不少傳統外交官一時難以適應,因他們多習慣於雞尾酒會、高談闊論,養尊處優的生活。

卡麥隆政府強調“中央權力下放”,在教育領域,鼓勵私人以非營利方式成立“自由學校”;家長可組成學校,企業可申辦大學,不再受制於地方政府。

在治安方面,新政府決定,英格蘭和威爾斯的民眾,未來可直選區域內的警察局長,對服務不好的警官,也有罷免權。

在醫療方面,卡麥隆政府跟美國的奧巴馬政府做的正相反,不是國家通過保險限制患者的選擇權,而是給予醫生更多專業權利,就醫者可以跨區選擇醫生(美國的醫療保險不可跨州選擇醫生)。

在社會福利方面,卡麥隆政府更是決心改革,不僅要把81億美元的福利進行削減,而且要嚴格審查,防止作弊和漏洞,不再養懶漢。同時考慮取消現行的終身國民住宅制度。

BBC吃大鍋飯

連對BBC媒體公司,卡麥隆政府也準備改革。英國BBC跟美國的所有大媒體都不同,它是國營的,靠國家法令強制擁有電視者必須繳納收看費及政府撥款而存在的;不管你看不看BBC的無線電視節目,只要家裡有台彩色電視,就必須每年繳費142.50英鎊(相當238美元);即使盲人,也要交一半(聽聲費)。很多英國民眾憤怒,拒絕繳費,由此英國出現這樣的景觀:政府的監控車,掛著天線,在大街小巷偷聽,捕抓沒有繳費者(罰單高達1,000英鎊);那場景,好像電影裡的國民黨特務車,抓獲地下黨電台。正因為是吃皇糧的,旱澇保收,所以BBC缺乏競爭力,也是西方最左的媒體之一。

而且BBC像左翼工黨政府一樣,也是債台高築,公司的養老金赤字已從前年的4.7億英鎊飛漲至20億。卡麥隆政府決定對包括BBC在內的文化部預算削減24%,BBC工會則要舉辦罷工“向卡麥隆政府宣戰”,以保住大鍋飯。英國的工會,是誰也惹不起的。當年撒切爾夫人的改革,也是首先遇到工會罷工等挑戰,但她真是鐵娘子,對工會的威脅毫不退步,敢於調動員警和軍隊,保護不參加罷工的工人上班,最後擊敗了工會;從而為經濟改革,提供了條件。今天,卡麥隆顯然也要這樣做,BBC 可能將首當其衝。

即使對歷史悠久的英國國會體制,卡麥隆也將進行改革,由英國國教教會和貴族組成的上議院,將改由選舉產生;下議院則改為固定五年任期。

大西洋兩岸,英美兩種景觀,兩個方向。美國這次會做何種選擇,就看11月2日的中期選舉結果。

——原載《看》雙週刊2010年10月

2010-10-28
sOURCE

緊縮財務政策與寬鬆財務政策


首先,先了解何謂財務政策(Fiscal Policy)?財務政策即為政府的行政預算開銷及收入政策。在此政策下,政府可以通過增加行政開銷或縮減開銷(Government Expenditure)作爲調整國内經濟熱度的機制。那麽另外的手段呢也包括稅務徵收政策(Taxation) 或者政府發展投資項目來影響國内經濟。 (Government Investment) 
 
此政策最大的弊病在於其無法在短期内看到顯赫的效果,會出現實行空窗期(Operational Lag),也即是推展到實行期間需要時間實行而可能影響到此政策的有效性。此問題的衍生來自財務政策需要經過法定途徑來推行,即通過國務院/國家議會通過,而這些途徑是需要一些時間來通過。效率斷層(Efficiency Lag) 也是其中一個問題,無法有效的斷定需要增加或者縮減多少開銷來達到有效率的促進方案。

另外,追根究底的是此政策與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 相比下很大層面上包含了很多的政治考量,較爲不中立。財務政策的推行很大程度上在於執政的政府的政治方向與執政方針,我們稱之爲左派與右派政府。左派為較爲保守與實行小政府或稱爲少量政府干涉市場行爲政策(Less Government Interruption Policy);右派則為大政府執政方式(Big Government),主張政府更多的牽涉在市場上讓經濟更加活絡。

最佳的例子為英國的工黨與保守黨及美國的民主黨與共和黨。他們在執政時期都顯現出了不同派系所進行的財務政策。

英國保守黨在1980年代執政時推展的私有化政策及提高稅務徵收都是很明晰的保守及小政府政策。在鉄娘子首相-馬格列塔撤 (Margaret Thatcher) 的帶領下,通過私有化很多政府機構如水電氣局及鐵路局等,減少政府津貼及提高稅務,成功扭轉英國長期的赤字及減低高企的失業率。其雷厲風行的行爲讓其得鉄娘子的封號。

美國民主黨的大政府政策其實可以追溯至每一任民主黨總統任期的時候。其中近期最成功的例子可推崇即為1992-2000時期的總統—比爾克林頓 (Bill Clinton) 。其在在任期時推行的大政府策略成功讓美國經濟活絡並且保持著政府財政營收在盈利。

那麽衍生至今日,英國工黨在近期公佈其2011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宣佈將縮減公共開銷及減低赤字以達到開支收入平衡;相比于美國民主黨推行的增加赤字維持政府龐大開銷形式及增加公共開支。
在經濟學上,最大的特點在於面對同樣的難題,可以有千百种解決方案。但是最終只有兩种答案,即成功或失敗。而在於這問題上經濟學基本分爲兩個派系—新傳統學派 (Neoclassical School) 的政府不干預自由市場定位與 凱恩斯學派 (Keynesian School) 政府干預活絡市場定位。

新傳統學派與保守派政府策略一致,即認爲市場會因市場的供需來自動調節,政府的干預只會讓市場價格失衡。而凱恩斯學派則認爲市場處於缺乏資金投注與市場缺乏購買力,政府的介入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今天,全球面對的金融危機本質是什麽造成的呢?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消費人的心態上。

英國10月CBI零售銷售指數降至36

英國10月CBI零售銷售指數降至36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英國10月CBI零售銷售指數從9月份的49降至36,表明英國零售銷售連續第四個月增長,但增長速度較9月份有所放緩。 

綜合媒體10月28日報導,英國工業聯合會(Confederation of British Industry,CBI)周四(10月28日)公布的調查顯示,英國零售銷售連續第四個月增長,但增長速度較9月份有所放緩,反映出耐用家庭用品的銷售疲軟。 

英國10月CBI零售銷售指數從9月份的49降至36,讀數為宣布銷售增長的零售商所占百分比與宣布銷售下降的零售商所占百分比之間的差額。經濟學家先前預期英國10月CBI零售銷售指數的讀數為30。 

CBI經濟分析主管Lai Wah Co表示,總體來說,高街(High Street)銷售這個月再次表現良好。雖然耐用家庭用品的銷售放緩大體符合房屋價格增長放緩的趨勢,但11月份的前景依然更加積極。 

Lai Wah Co還表示,零售商預計銷售在下個月以及聖誕節之前的這段時間會繼續增長。  CBI預計英國11月CBI零售銷售指數升至43,而CBI上月曾經預期英國10月CBI零售銷售指數為47。  CBI的調查在9月28日至10月13日之間進行,共有66家公司回應了調查。  (王洋 編譯)
SOURCE

國窮民怨 歐洲苦哈哈



    * 2010-10-26
    * 中國時報
    * 【郭崇倫】

     這一個月以來,幾個歐洲國家分別發生了大規模的抗議示威,這是一連串相互作用的結果:國家財政行將破產,被迫要削減開支,引發被砍部門的強烈抗議,類似效應,未來還會擴散到其他國家。

     首先是九月底,來自歐洲卅國近十萬名勞工在布魯塞爾遊行,抗議歐盟各國財政緊縮衝擊弱勢權益,歐洲十四個國家,廿九日也同步發起示威罷工。

     接著是希臘,除了七成政府公務員罷工、鐵路工人抗議民營化,文化部雇員甚至還佔領衛城,讓鎮暴警察在兩千年文化遺址中施放催淚瓦斯;然後是法國百萬人上街頭,抗議退休年齡延後,至今仍在示威,堵住機場與油庫的路,讓整個國家癱瘓,最近英國也開始大幅削減預算,讓人擔心八○年代,柴契爾政府與工會對抗的情形將會重演。

     國家破產的起因不一,冰島是在金融危機中出血挹助銀行與產業,西班牙則是由於福利開支過多,希臘等國安逸已久,毫無生產力,但結果則一:國家財政不堪負荷,已經不僅是赤字,而是鉅額赤字。

     政府要借錢,私人銀行已把國家債信評得極低,利息拉得極高,而向國際機構或外國政府借錢,則被要求削減支出減少赤字,換句話說,政府被迫要裁員,預算要縮減。

     希臘是最典型的例子,今年初它幾乎要破產,但在同意四年內實施總值相當於GDP十四%的緊縮措施後,獲得國際貨幣基金以及歐盟國家的一千一百億歐元緊急貸款。

     迫於國際要求節縮的壓力,今年前九個月希臘預算赤字減少了三○.九%,但希臘採取的方式是粗暴的,引發的抗議也是空前的;政府除了將公務員薪資調降約十五%,還調高稅率,凍結退休金,甚至該付的費用不付。

     法國退休體制也面臨著巨額赤字,照目前制度,到二○四○年赤字黑洞將達八○○億歐元。目前法國財政赤字達GDP的七%,遠高於歐盟三%的標準。法國總理費雍就表示,法國實際上已經是個陷於破產的國家。

     但是總統薩柯奇把退休年齡由六十歲延長到六十二歲,卻激起全國工人與學生強烈抗議,抗議者的訴求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們認為法國已經轉變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社會,破產由中下階層來負擔,但國家不敢向資本利得徵稅,認為這會嚇跑投資者阻礙經濟復甦。

     薩柯奇先是希望國會參眾兩院通過立法後,抗議浪潮就會失去動力,接著派出精銳反恐部隊,打開封鎖煉油廠的道路,但是他有些錯估形勢,至今抗議未曾退潮,民意調查顯示,七○%的民眾支持抗議示威行動。

     英國政府日前也推出戰後規模最大財政緊縮政策,包括在二○一五年前的四年內,削減八三○億英鎊公共開支,意味將裁減五十萬個政府工作;英國工會已計畫明年三月在倫敦發動大型示威抗議,但財相歐思邦強調,「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在此刻退縮、放棄計畫,將導致英國走向經濟毀滅之路。

     但不是每個人都認為如此,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皮薩瑞德,就批評歐思邦,在經濟還沒有復甦前,就業職缺還不夠,大幅削減公共開支,只會令就業情況惡化,不必要地影響經濟復甦。

     英國政府堅持要做的唯一理由,皮薩瑞德認為,就是擔心產生主權風險,怕英國國債債信受損,讓國際貨幣基金接管,英國丟不起這個臉;在大西洋彼岸的另一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也認為如此,他的批評更尖銳,認為這些政府一味追求平衡預算、削減赤字,枉顧經濟復甦,其實是在追求流行。

     克魯曼認為,從歷史上來看,二○年代大蕭條時期,美國與英國的財政部長都做過類似的蠢事,但在高失業率與低通貨膨脹率時,企圖平衡預算,絕對不智,他批評英國的聯合政府意識形態掛帥,企圖推翻工黨的福利國家政策。

     克魯曼的批評其實有美國國內政爭色彩,做為民主黨赤字刺激景氣政策的背書者,他很擔心共和黨十一月期中選舉獲勝後,就效法英國大幅削減開支。

     事實上,克魯曼與皮薩瑞德的看法不能說是錯,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夠有別的選擇;國家為創造經濟景氣,還有一項利器,就是貨幣發行,中央銀行擁有壟斷貨幣發行的權力,為了刺激景氣,印鈔機要印多少有多少,這項權力操之在我,比起國債發行,操之由人,差別太大了。

     英鎊現在沒有加入歐元,經過這番折騰,加上保守黨執政,加入機會就更渺茫;而美元是世界貨幣,美國財政部印鈔機猛開,就是以經濟復甦為最優先。

     有些歐洲國家,為了在歐元區內暢行無阻,自願放棄貨幣發行的權力,但在這個緊急時刻,都後悔過這個決定,希臘今年初一度認真要脫離歐元,但是後來經過德法緊急磋商,不能令其破例,才把希臘給搶救下來。

     在全球驚濤駭浪中,台灣能夠靠央行,保有這塊小小角落,不致落入赤字、節約與抗議的循環中,已是萬幸了。(chenlungkuo@yahoo.com)
SOURCE

2010/10/28

倫敦經濟學院考慮私有化可能性

以全球一流經濟學和社會科學學科而聞名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正在考慮對學校進行私有化改制,以彌補政府削減高教經費造成的損失。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已經向其管理機構——LSE理事會提交了私有化論證報告,其中還包括一份在政府削減高教預算下學校如何進行融資的報告。

這份報告參考了英國兩所私立高校之一的「白金漢大學」(Buckingham)的模式,白金漢大學目前學制為兩年,學費共17,000鎊。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生會秘書長夏洛特·格拉達(Charlotte Gerada)則擔心私有化將使學校放棄其創始原則。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由曾在倫敦推出新政的比阿特麗斯和悉尼·韋布(Beatrice and Sydney Webb)於1895年共同創立。

政府支持

英國政府目前正在積極擴大私立的數量大學,前不久授予了第二家私立高等教育學院BPP辦法學位的資格。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長霍華德·戴維斯(The LSE's director, Howard Davies)在一份聲明中說:「我至今沒有看到任何證據說服我,私有化能夠帶給學校和學生更多的好處。」

LSE的發言人則表示,學校目前還沒有任何停止接受公共資金支持的計劃。

前不久,財政大臣公布了將裁減40%高校預算的計劃,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一些科目如藝術、人文和社會科學,似乎會在政府的預算裁減中受到嚴重影響。

一些知名大學擔心,增加學費不足以彌補政府削減的那部分教學經費,特別是一些小型機構當中開支較大的部門。

大學事務部長大衛·威利茨(David Willetts)告訴議員們,他不擔保所有的大學都能在這次的預算裁減當中繼續生存下去。

議員們警告威利茨,在學費上漲之前削減大學經費預算的行動承受了極大的風險。

早些時候,布朗勛爵在報告中提出建議取消大學學費上限,而財政大臣文斯·凱布爾則建議大學學費每年以7000鎊為上限。

據猜測,英格蘭大學學費將會在2012年上漲,而在此之前教育經費預算已經被削減。

工黨議員盧西亞娜·伯傑(Luciana Berger)表示,學校必須把人文、社會科學和藝術專業的學費提高到每年7000鎊才能彌補削減教學經費帶來的損失。

私有化歷史

上周有報道說,劍橋大學正在著手進行私有化改革以增強競爭力與美國常春藤大學聯盟進行競爭,但這一消息隨後被證實是完全出於猜測。

但此前也曾經傳出過牛津大學準備進行私有化改革的消息,但其後也不了了之。

全球高等教育私有化的趨勢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高等教育私有化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經費來自私有資源部分不斷擴大的過程。

英國自1976年建立第一所私立大學「白金漢大學」之後開始其真正意義上的私有化進程。

在美國的2300多所大學當中,最為知名的常春藤大學聯盟(Ivy League)就是私立大學聯盟,而其他如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等也是私立大學。
source

歷數全球金融危機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前任總編輯理查‧蘭伯特(Richard Lambert)

每一次經濟恐慌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但都有一個相似之處,即它們都緊接著一段表面上的繁榮期之後發生,從而暴露出這種繁榮的空洞。這種順序屢試不爽,每當我們發現可以不必通過艱苦緩慢的實幹,就能輕鬆大發其財之時,就可以十拿九穩地斷言,恐慌時期即將來臨。

可能過去就有人講過這樣的話。事實上,在1859年,它已被寫進1857~1858年商業危機的歷史。金融動盪感覺上各不相同,但大多數幾乎如出一轍。

讓我們從一個顯然極為相似的案例開始。北岩銀行(Northern Rock)是英國自1866年歐沃倫格尼銀行(Overend Gurney)關門以來第一家倒閉的大型銀行。兩家都是久負盛名的機構,有著審慎且令人敬佩的財務歷史:北岩銀行的前身是東北部一家共同所有的建房互助會,歐沃倫格尼銀行則在東安格利亞貴格會擁有深厚根基。

渴望增長的新一代高階主管接掌了兩家銀行的領導權,他們急切想要迅速擴大他們的貸款規模:北岩在房價泡沫的頂峰陷在房屋抵押貸款裡,而歐沃倫格尼栽在一些顯然有問題的企業上,包括造船、穀物貿易、鐵路融資行業及許多其他行業的企業。這些企業都犯了致命錯誤,即依賴短期借款為他們快速擴張和風險越來越大的貸款帳目提供資金。

與北岩一樣,歐沃倫格尼為其有缺陷的業務模式付出了代價。一個重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英國央行讓歐沃倫格尼倒閉了,導致其他一些企業在接著引發的恐慌中倒閉。

最近,兩位美國經濟學家——馬里蘭大學的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哈佛大學的肯‧羅格夫(Ken Rogoff)發表了一份對當前金融危機的分析報告,在文中他們找出了二戰以來發生在工業國家的前18次銀行業危機,把當前的金融危機放到了這一背景下加以研究。

他們發現了把單個事件轉化成金融繁榮和蕭條的整體圖景的共同主題,他們稱之為“諸多標準金融危機指標上驚人的定性和定量相似點”。他們重點對美國進行了研究,但如果你觀察相關數字,他們分析中的大部分內容也適用於英國。

在每次重大金融動盪之前,住房價格都會快速上漲,股票價格也是如此。由於直到危機發生的前夜,資本流入加速、經常帳盈餘迅速擴大。公共債務上升是戰後危機中一個幾乎普遍的前兆。當問題隱約浮現時,總體經濟增長開始逐漸放緩。此外,以往的金融衝擊發生前,通常有一段放鬆金融管制的時期。

作為一位見識頗多的記者,我見證了1973~1974年的次級銀行危機,我們最強大的金融機構險些被拖垮。現在,我還仍然保留著由四大清算銀行之一發布的否認它們身處困境的新聞稿。那次事件有幾個不同的觸發因素:其中之一是1971年底開始實施的《競爭與信貸管理條例》(Competition and Credit Control),它放開了貸款的上限,降低了對銀行的流動性要求,並終結了利率同盟。之後的兩年裡,對英國居民的信用墊款總額增加了2.50倍。

放鬆管制也在今天的事件中扮演著角色。引用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克爾(Paul Volcker)的話,過去25年間“我們從一個以商業銀行為中心的、高度監管的金融體系,轉變為一個經過了高度設計、複雜得多的體系。今天,眾多金融中介發生在有效的官方監管和監督之外的市場,全都裝在不知有多少兆規模的衍生品工具裡。”

另一個共同特徵是,資產價格泡沫通常接在一段時期的價格穩定後發生,最近英國《金融時報》一篇由查爾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和阿維納什‧佩爾紹德(Avinash Persaud)撰寫的文章指出了這一點。他們引用了1929年的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1997~1998年的亞洲,以及2007~2008年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危機作為案例。

低通脹導致低利率和真實資產的積累,繼而導致投資者為了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而去冒更大風險。20世紀70年代就有一個經典案例,當時石油美元湧入國際資本市場並推動利率走低。銀行流動性充足,正四處尋找新的出口。他們在中歐和拉美的發展中經濟體找到了正在找尋的東西。但當1982年08月墨西哥政府暫停償還外債時,這種情形便戛然而止。

過去數年中發生了很多同樣的事件。甚至羅格夫和萊因哈特大膽地暗示,這一次大量資金事實上已被再循環至一個發展中經濟體,但這回這個經濟體存在於美國境內。逾一兆美元被導入由最窮、信用最低的借款人構成的美國次級房貸市場。

此處的共同特徵就是對風險的誤判,對風險的定價錯得離譜。1929年,問題出在投資資金被過度利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則是與錯配的貨幣敞口有關;網路熱潮時期,當時的想法就是網路將導致永不休止的經濟增長。在最近這次信貸泡沫中,想法就是把債務分開拆碎,然後分發到世界各地,垃圾債券能就這樣奇蹟般地轉變為3A級投資對象。

這一次確實有什麼不同之處嗎?

然而,最近的這次事件與歷史上其他相似片段共同的另一個特徵是,其性質是真正的國際性的。幾個世紀來,一次又一次地的金融危機讓世人明白一個道理,即樂觀、貪婪、狂熱和絕望是不分國界的。早在網路之前,不斷變化的市場情緒就以令人驚訝的速度席卷全世界。

1929年10月24日和29日的股價下跌,以及1987年10月19日再度上演的這一幕,簡直是在除日本外的所有金融市場裡同步發生的。用套利、資本流動或資金轉移遠不能解釋這一現象。

1720年的南海和密西西比泡沫是相關的,放鬆管制和在英格蘭及法國的強力貨幣擴張助長了泡沫。緊跟泡沫發生的危機波及到了荷蘭、意大利北部以及德國北部。此類國際性震盪的名單,一眼看不到頭。

當然,世界各地國家經濟體之間總有著實體的聯繫,如國際貿易商品和金條、出口和進口、資本和資金流動,等等。但我發現,讓我著迷的卻是純心理方面的聯繫,像是某國投資人的情緒在什麼時候影響另一國投資人的情緒,有時候是距離非常遠的兩個國家。

我們在考慮金融快感和恐懼時始終要牢記的是,理性行為總是不在考慮之列。歷史上最偉大思想家之一的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在南海股票上大肆投機,結果輸慘了。正如他沮喪地感言:“我能計算天體的運動,卻不能計算人類的瘋狂。”

重大金融震盪的結果是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大量知識來自於經濟史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他1978年發表了經典著作《癲狂、恐慌與崩潰》(Manias,Panics and Crashes)。金德爾伯格用相當沒有把握的方式所表達觀點是,得到正確運用的最後貸款人所扮演的角色,是令通常緊接著金融危機之後發生的商業滑坡縮短的關鍵。他引用1720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21年和1929年的危機作為證據。

這幾次危機中,沒有一次最後貸款人能真正出現。之後發生的蕭條比之其他幾次時間更長、程度更深。19世紀70年代和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兩次危機,均被稱為“大蕭條”。

最後貸款人角色的經典定義是由沃爾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所下的。他的偉大著作《倫巴第街》(Lombard Street)發表於1873年,書中闡述的一個理念此後就一直是央行在危機時刻的指導格言:憑良好抵押品以高利率自由放貸,也是從那本書開始的。自由放貸,用他的話來講就是,“止住恐慌”。用高利率,目的是“沒人可以不經過慎重考慮、用很低的代價就借到錢”。無限度地憑所有良好的銀行業證券放貸——因為 “造成驚恐的方式,就是拒絕持有優質抵押品的人”。

但是,不幸的是,生活並不那麼簡單。首先,央行官員們並不總是把他們的工作做得很好。人們普遍認為,英國央行在干預1825年恐慌時沒起什麼作用。

城市歷史學家大衛‧基納斯頓(David Kynaston)說明了英國央行的政策是如何在自滿和過於劇烈的信貸緊縮之間急劇轉向的。70多家銀行倒閉了,據傳,英國央行自己也是僥倖逃過一劫。正當五英鎊和10英鎊的紙幣全部用光之際,有人發現了大量1797年後就一直留在金庫裡的一英鎊的票子。這些紙幣是得到政府許可發行的,並“創造了奇蹟”。接著發生的蕭條持續了幾年時間:根據一份報告,直到1827年年底,“在商界,幾乎人人都仍舊感覺得到1825年的高潮留給他們的損失所造成的傷痛——並且直到現在,由於害怕風暴後持續很長時間的洶湧波濤,甚至現在都遠離海邊”。

另一個問題是,過度熱情的央行干預可能給未來造成實際麻煩。關於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所留下來的經濟攤子的熱議,背後體現的就是這個問題。2006年01月,艾倫‧格林斯潘卸任美聯儲主席。美聯儲的經典角色一直是逆風而行,在艱難時期放鬆信貸,在局面失控之前緊縮信貸。

威廉‧麥克切斯尼‧馬丁(William McChesney Martin)曾擔任過18年的美聯儲主席,直到尼克森總統時代,用他的話說:“美聯儲的功能,就是在聚會漸入佳境的時候,端走賓治盆。”

格林斯潘的批評者聲稱,他非但沒有端走賓治盆,而且在聚會快結束的苗頭初步顯露時,他又喝了一瓶白蘭地,高興得不想離場。

他們還說,不論出了什麼問題,格林斯潘執掌的美聯儲總會通過創造足夠多廉價貨幣收買的方法來化解困境。1987年10月市場崩盤後,美聯儲在六周內三次降息,股市迅速恢復。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以及9.11事件之後。

但央行能走多遠還是有限制的。隨著時間推移,廉價貨幣和負的實質利率導致帶來泡沫的投機和通貨膨脹。這是央行行長們警告道德風險的危險時所要表達的意思,這種道德風險指的是,把銀行家們從困境中拯救出來只會鼓勵他們將來更加不負責任。當應該讓一家機構倒閉時,試圖把個人過失和可能導致極嚴重後果的系統性失效清楚地區分開來是十分困難的。

出於這個原因,多年來,常常是這樣一個情況,銀行當局下決心不干預,最終卻發現自己被迫屈服於壓力。利物浦勛爵(Lord Liverpool)1825年威脅說,如果投機者得到拯救,他將辭去財政大臣的職務,但最後投機者還是得救了。金德爾伯格發現類似的例子發生在1763 年、1869年、1897年和1975年拯救紐約時。

現任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也對道德風險多次發出強有力的警告,直到幾個月前英國央行準備進行一次看上去像經典白芝浩式的干預為止。

在給投機者一個教訓和系統性失效之間取得平衡相當困難。只有歷史才能夠對格林斯潘和金的不同做法作出評判。

在對最近這場危機的反應中,美聯儲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比他們的前輩們走得更遠。華爾街投資銀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因在衍生品和證券化貸款市場上的巨大敞口而面臨倒閉危險。面對這種情況,再次引用保羅‧沃克爾的話,美聯儲判斷有必要採取“把合法和默示的權利用到極致,跨越某些根深蒂固的央行準則和慣例”的措施。

同樣,這種救援肯定必定導致美國證券監管的徹底重塑。如果美聯儲將來站到這些機構背後,那它需要的監督程度要遠比當前規則下允許的要直接地多。難怪沃克爾言語之間有些擔心。

經濟低迷時間跨度可能有多長,影響可能有多深?

當然,任何回答都不得不受限於大量的變數。關鍵之一是最後貸款人的存在和表現。但還有許多其他變數,因為繁榮和蕭條鮮有單一觸發因素的。例如,1847年危機的觸發因素有:鐵路狂熱、馬鈴薯病害、一年小麥歉收和第二年豐產以及歐陸接著發生的革命。1857年華爾街恐慌通過內戰變成了一場持續很長時間的衰退。

關於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成因,著有眾多的教科書,而《大崩潰》(Great Crash)絕不是其唯一的貢獻者。

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的價格在飆升,正好在這個時刻,世界最重要的各家銀行突然驚現一個十分巨大的漏洞──這再次說明:造成麻煩的不只是金融衝擊,這樣的事實令當今的經濟挑戰更加使人生畏。通貨膨脹上升加上需求減緩意味著各地的政策制定者面臨嚴峻的問題。因此歐洲央行最近調升利率以保持通貨膨脹得到抑制,而這偏偏又是在需求減緩的時刻,通常需要來一次減息。

盡管存在所有這些變數,但歷史確實也為重大金融事件的潛在經濟影響提供了一些指南。正如萊因哈特和的羅格夫分析的那樣,二戰後最具災難性的五個例子中(芬蘭、日本、挪威、瑞典和西班牙),年產出增長率從頂峰到谷底的跌幅超過5%,甚至三年後,增長率仍維持在比危機前趨勢增長率稍低的水平上。把所有18次衝擊放在一起評價,實際人均產出增長率平均跌幅結果是略大於2%,且一般需要兩年時間恢復到趨勢增長率水平。

經濟學家保羅‧奧默羅德(Paul Ormerod)最近分析了17個西方國家在1871年和2006年間的255次衰退案例。他發現,其中164次只持續了一年時間,大多數在兩年內結束。

由此,作為一個憑經驗得出的非常粗糙的規律,在最後貸款人做了它該做工作的前提下,多年來金融衝擊後的經濟低迷時期持續長達兩年左右時間的情形屢見不鮮。在那基礎上,鑑於當前金融事件的規模之大,美國和英國財政部看上去總是在預計中相當樂觀,他們預計2007年夏季後出現短暫、劇烈的倒退,而在今年下半年復甦將會初露端倪。而從目前情況來看,2009年的前景很可能會比2008年更糟糕,至少在英國是這樣。

金融創傷多大程度上導致經濟低迷?

首先,金融危機導致人們大規模損失資產和財富,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可想而知——只要想想世界上大型銀行的股東如今感覺比一年前少了多少錢。衝擊對於銀行資產負債情況的影響也對他們的放貸能力有著直接的影響。最驚人的例子就是大蕭條時期嚴厲的信貸限制。美國汽車銷量從1929年時的450萬輛下降至1932年的110萬輛,在20年時間裡沒能超過先前的頂峰水平。

此外,從繁榮到蕭條的轉變完全改變了公眾對於金融和承擔風險意願的觀點。昨天的英雄成了今天的惡棍。投資的時間長度縮短了。如J.K.‧加爾布雷斯(J.K. Galbraith)在他偉大的著作《1929年大崩盤》(The Great Crash 1929)裡評述的那樣,在經濟低迷的一些日子裡,“某些近乎普遍相信的東西變成了好似受到普遍懷疑的東西”。

金融震盪也頻繁暴露出欺詐和犯罪,加強了一種不安的總體感覺,並讓公眾叫嚷著要復仇。南海公司的董事們的勉強保住了性命。當時,一位議員堅決主張,這些人應該被判弒長犯上罪,並受到古羅馬對於此罪的刑罰——即把他們跟一隻猴子和一條蛇一起縫在麻袋裡,並把他們溺死。當情況變得不太對勁時,要留意那些從不休假的雇員。在倫敦,當聯合銀行的威廉‧普林格(William Pullinger)被迫在1860年參加葬禮時,一樁巨大的挪用資金案才被曝光。

在巴黎,最近在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資產負債表上捅了個大窟窿的違規交易員杰洛米‧科維爾(Jerome Kerviel)同樣也不想離開他的辦公桌。

立法機構在這種金融狂熱的時刻並不總是能作出最英明的決策。1720年《泡沫法》(The Bubble Act)禁止所有未經皇家許可狀授權的股票發行,這使得一個多世紀時間裡,在英國要開辦一家合法企業都變得很困難,直到該法最終被廢除情況才有了變化。

1929年華爾街崩潰催生了《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Legislation of 1930),這部法律對國際貿易產生了破壞性影響。本世紀初商業網路泡沫之後,美國出台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Legislation),增加了所有美國上市公司的經濟負擔。

正如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在本報評論的那樣:“人人都牽扯其中——借款人、放款人和監管者——都過於頻繁地被過度興趣和恐慌的潮流席卷。是人都會犯錯。那是監管很少逆經濟周期而動的原因之一:監管方也被潮流席卷。”所以歷史記錄說明,我們應對於去年的事件審慎地作出監管反應,但這並不是說監管者應該袖手旁觀。

我們應該怎麼辦?

一個建議是,我們應建立某種機制,可能是一個重新設定焦點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賦予它在視野裡尋找問題的職責。聽上去這個主意不賴。但歷史上充斥著這樣的情形,在狂熱的氛圍裡,當局有關泡沫即將來臨的警告被完全無視。

1996年年底,艾倫‧格林斯潘談到了“非理性繁榮”,股價短暫下滑。但之後十年的大多數時間裡股價加速上漲。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就在去年夏天之前很早的時候就曾談到過錯誤定價的信貸風險和艱難時局即將到來。但當市場上漲時,沒人把那些災難預言家的話當回事。

那就是與當今流行的觀點相反的論點。如今的普遍觀點是,貨幣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利率時,應該考慮資產價格、通貨膨脹和貨幣通貨膨脹。當住房價格在到2006 年的三年內越飆越高時,我正在貨幣政策委員會任職。我能記得當時的想法:“如果我們的使命是抑制住房價格上漲(當然那時還沒發生),那麼利率將何去何從?”

要弄清楚是什麼構成了可以長期維持的住房價格非常困難。僅僅因為感覺到住房價格太活躍,我們是不是就準備徹底打跨這個行業呢?我不這麼看。

最近,古德哈特和佩爾紹德提出了一個更有趣、更進一步的想法,那就是建立一個監管框架,提高銀行資本金要求,用一個比率將之與一個同銀行資產價格增長率掛鉤。其目的是遏制過度的放款,並在繁榮時期擴充銀行準備金。

一些監管是無可避免的,拯救貝爾斯登的行動使得一場改革在美國勢在必行。在英國,今年稍晚時候政府將推出立法,以解決一些在北岩事件期間浮現出來的弊端。此外,也有可能進行更多微觀經濟層面的改變,例如信貸評級機構的工作等。沒完沒了且最終沒有什麼成果的爭論——關於有必要限制金融城獎金的、關於更充分披露和提高透明度的,將一如既往地存在。大型商業銀行的年報將繼續以每年多出20~50頁的速度變厚。

顯然有必要使銀行體系裡雇員和股東的經濟利益更加一致,以減少交易商去肩負巨大短期風險的誘因。但無論如何,未來幾年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謹慎和節制成為主基調。銀行在考慮把錢放在哪裡和如何放時,將謹慎得多。灰暗乏味將統治地球,浮華的繁榮將被視為庸俗。

這或許是歷史的最後一個教訓,對此,沒人比白芝浩說得更好了:“在英格蘭,一場巨大災難後,人們相互猜忌。一旦災難被遺忘,人們再次互相信賴。”

理查‧蘭伯特是英國工業聯合會(CBI)主席,《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前任總編輯。本文是根據他在牛津大學坦普頓學院演講基礎上經編輯的講稿。

1866年歐沃倫‧格尼銀行

歐沃倫‧格尼銀行的破產引發了英國最著名的銀行擠兌。當該銀行從核心業務(交易匯票)向外擴張進入到如船廠等風險更高的投資領域時,問題就發生了。當幾家債權人破產時,該銀行的股票驟然暴跌。

沃爾特‧白芝浩稱其政策“過於輕率,人們會覺得小孩來放貸也會比這做得好”。英國央行拒絕提供支持的那天,歐沃尼停止現金支付,擠兌變成了一場騷亂,之後又有十家銀行暫停支付,兩百家公司無力償債,“倫敦金融城的街道上人群擁擠,跌跌撞撞”。

2007年北岩銀行

去年09月12日,當信貸緊縮加劇時,北岩被迫求助於英國央行,希望由後者以最後貸款人角色為其提供流動性支持。關於貸款的新聞引發了擠兌。接下來的兩個月裡,因多個援救方案失敗,該銀行2007年02月曾一度漲到12.14英鎊歷史高位的股價重挫至90便士。北岩銀行估計欠英國央行250億英鎊,於02 月17日被政府國有化。

1720年南海泡沫

南海公司1711年贏得對南美貿易的壟斷,附帶條件是承擔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造成的國家債務。但西班牙對於海洋的控制使得公司貿易範圍很小,甚至在 1718年戰火重燃前情況也沒有改觀。然而,由於擁有皇家特許權,並且董事們四處散布編造的國外貿易大獲成功的故事,泡沫使得公司股價在1720年頭六個月裡,從128英鎊飆升至1,050英鎊。當泡沫破滅時,價格重挫回落至175英鎊,成千上萬的人因此破產。

1997年亞洲危機

在經歷數十年強勁經濟增長後,該地區贏得了“亞洲虎”外號,資本從發達世界快速流入這些自由化的市場。1997年07月,泰國對泰銖實行浮動匯率的決定引發了金融危機,很快傳播到該地區其他經濟體。不久,“亞洲傳染病”危機擴散到全球,巴西和俄羅斯也受害。

1929年華爾街崩盤

20世紀初,股票市場投機還被限於專業人士,到了20世紀20年代,就有數以百萬計的“普通美國人”在紐約股票交易所進行投資。到了1929年08月,小投資人用保證金所購股票面值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向經紀人的借款——借款超過了85億美元。到了10月,這種情況難以為繼,股東出現恐慌。就在一天時間裡,股票交易量超過了1200萬股,人們拼命兌現他們的資產。“大蕭條”開始了。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01日,全球股市經歷了史上最大單日下挫(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下跌22.6%,而富時100指數下跌10.8%)。崩盤的確切原因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有人甚至將之將富時指數的暴跌歸咎於10月16日的倫敦颶風。

110國家與地區排名第95.柬繁榮指數不佳

(倫敦訊)英國倫敦智囊機構列格坦研究所(Legatum)週二公布《2010年全球繁榮指數》報告,北歐國家繼續稱霸,新加坡為亞洲最佳,排第17,柬埔寨第95位。

報告調查了110個國家和地區,覆蓋全球90%人口,依照8個分項指數,包括人身自由、經濟基礎、管治、保安、教育、健康等指標排名。

北歐3國挪威、丹麥、芬蘭分佔前三名。傳統大國之中,美國、英國、德國各比去年跌一位,分別排第10、13和15位。津巴布韋連續兩年墊底。

研究分析指出,英國自金融海嘯以來,國民一直對國家失去信心,加上大規模失業,英國繁榮地位大受影響,例如在分項排名中,英國的醫療、教育、安全和保障都在20名之外,導致英國成為跌出10大的主要發達國家之一。

亞洲區中,新加坡排名最高,排第17位,比去年升6位;日本排18,緊隨其後。香港則排名20,比去年跌兩位。台灣排名22,比去年升兩位。

中國排名58惟競爭力強
中國雖然排第58,但其他分項指數大多差強人意,當中生活滿足指數第97,人身自由幾乎墊底,排第102,不過全球競爭力強,排第27。

馬來西亞去年排名第39,今年滑跌至第43,在東盟國家中屬第二佳。但在分項排名中,生活滿足指數只排第62,突顯人民對生活普遍感到不滿;人身自由排第90,顯示少數族群與外來移民仍然受到壓迫。

其他東盟國家的排名包括馬來西亞43、泰國52、越南61、菲律賓64以及印尼70。
source

Admiral Markets:英國史上最大規模的預算削減方案出臺

美 聯儲(FED)週三(10月20日)公佈的經濟褐皮書顯示,至10月初的時間裡,美國經濟以溫和步伐增長,通脹不足,且經濟和政策的不確定性使得雇主們不 願意增加雇傭和投資,從而令失業率維持高位。此份報告並未透露出經濟增長的積極跡象,無法制止美聯儲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以刺激崗位數量增長並改善通脹情況 的計畫。美聯儲主席貝南奇曾於10月15日表示,美國通脹水準過低,失業率過高,為重啟量化寬鬆政策提供了理由。因市場認為美元的復蘇僅是短暫的,無法改 變其疲弱態勢。美指昨最高48.39跌至77.09收於77.15。週二中國央行加息消息被市場基本消化,中國正謹慎並很有分寸地縮減刺激措施規模並降低 信貸增長速度,以抑制房市及其他資產市場的過熱局面,這有助於實現穩定增長. 

歐元兌美元:歐股昨日震盪走高改善市場風險情緒,美元指數受壓回落,美股高開令風險情緒充分釋放。歐美昨日最低1.3694飆至高點1.3988收於1.3963.收回週二跳水的失地。
建議:1.3915買入 目標1.4030 止損1.3885 

英鎊兌美元: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昨日為英國史上最大規模的預算削減案提供了細節內容;在講話中他表示,公共部門將會有50萬人失業,而且他 有意最大程度地向銀行徵稅。奧斯本表示,"今天就是英國從懸崖邊走回來的開始",削減赤字將令英國經濟處於更加持續的道路上。鎊美 昨日最低點1.5649上揚至高點1.5877收於1.5846 

建議:1.5815買入 目標1.5930 止損1.5785 

黃金:全球最大的黃金上市交易基金(ETF)——SPDRGold Trust 截至10月19日的黃金持倉量較18日減少0.91噸,為1300.09噸,至此,該交易基金10月已累計減倉5.60噸
建議:1342買入 目標1353 止損1339 

前英國央行成員警告 英國面臨新一輪經濟衰退危險

路透社
前英格蘭銀行(央行)政策制定者大衛-布蘭奇福勞(David Blanchflower)
 
前英國央行成員警告 英國面臨新一輪經濟衰退危險
前英格蘭銀行(央行)政策制定者大衛-布蘭奇福勞(David Blanchflower)
 
布蘭費羅在接受彭博電視台採訪時表示:“我們現在面臨着雙底衰退的風險。經濟衰退中最後採取的拯救措施卻使經濟狀況變得更加糟糕。”“

但不幸的是,央行似乎成為政府唯一的"B計劃",但量化寬鬆收效緩慢。 ”


英國公眾正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預算緊縮。英國央行在是否增加新的刺激政策上面臨着分裂:或者保持現在原有的水平,或者開始撤銷這 一政策。

他表示:"預算緊縮看來會使得經濟形勢急轉直下,這將被證明是個嚴重的錯誤,我擔心會在明年一季度經濟會出現慘不忍睹的景象。 
英國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BR)目前預測,2011年第一季度,英國經濟將僅增長0.1%,“這意味着該季度負增長機會將為50%。”

CEBR預計,整體而言,英國經濟2011年將攀升1.3%,2012年將增長1.4%,2013年將增長1.8%,到2014年將達到2.4%。

CEBR警告:“這些預測意味着2011年經濟出現負增長的機會為十分之一。”不過, CEBR堅持認為,由於新興經濟體的力量,世界經濟出現出現雙底衰退是不可能。

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將於本周三(10月20日)公布政府綜合支出審查(Comprehensive Spending Review)計劃細節,進一步降低政府部門預算,預計奧斯本將推出削減800億英鎊的財政赤字計劃。

英國央行,本月仍繼續維持2000億英鎊的經濟刺激計劃規模,直到11月4日會議時間。
布蘭奇福勞表示:“很明顯政府需要處理財政赤字,但並沒有經濟理論稱這些赤字必須在短期內解決掉。政府必須要留意經濟數據並且在數據不佳時作出政策調整。”
source

西方走廊:戰爭讓英國面對特強「地震」

  [2010-10-27]     黃海振 資深評論員

「十萬火急」經常被用來形容戰爭和特大自然災害的緊迫性。戰場總是瞬息萬變,捲入戰爭的國家必然不得不以「十萬火急」的行動,傾全國的精力、人力、財力和軍力應付,以期獲得勝利。冗長的戰爭需要巨大的付出,往往使參戰國嚴重透支,並陷入難於復甦的經濟危機。伊、阿戰爭雖然以美國為首,英國為副,但由於英國沒「擁有」美元印鈔機,不能像美國那樣可以通過美元將災難輸出到其它國家,所以兩戰對英國的損害程度更加令人震驚。用「十萬火急」來形容英國現在面對的社會動盪、財政困境,一點也不過分,因為倫敦已經陷入二戰後的特強「地震」。

英國政府的「未來4年,削減810億英鎊開支,從600萬個公共部門崗位裁員50萬個」的消息披露後,在英國、歐洲和世界都引起了巨大驚慌。殘酷的伊、阿戰爭不僅將富有的美利堅推入泥潭,也將幾百年來擁有「日不落帝國」之稱的英國逼向破產的邊緣。英國政府現在做包括撒切爾夫人等前任敢想而不敢做的「大事」,是因為口袋「已經真的沒錢了」。英國現在面對的是:50萬即將丟飯碗的公務員隨時可能成為社會動盪的「催化劑」;席捲全國的示威和罷工正來勢洶洶;比猛虎還要可怕的高通脹亦光臨英國;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些全都是名副其實的「高壓線」。

財政狀況進入破產「倒計時」
英國政府的「緊縮開支」,其實是孤注一擲的政治「豪賭」,成功與否誰都不知道。戰爭的巨大開支已經令英國經濟變得非常虛弱,財政狀況已經進入破產「倒計時」,可怕前景令局外人難以理解和想像。現在的英國就像是一個虛弱的病人,急需良藥救治;但由於情況「十萬火急」,倫敦不得不下了「削減810億英鎊開支」的猛藥。猛藥對於虛弱的身體來說,可能會出現惡性副作用,令虛弱的經濟處於死地。英國工黨強烈批評此項計劃,稱之為不切實際的「異想天開」,結果將會讓英國走向「大衰退」。政府高級官員也承認,「緊縮政策的確是一條艱難的路,但政府除此之外,已經別無選擇」。

大幅度削減福利,已經引發民眾的強烈不滿。成千上萬民眾近期持續在首相府外示威,他們封鎖附近街道,高舉反政府標語,義憤填膺地高喊口號,指責政府將英國帶入災難,場面數度難於控制。更加危險的是,示威和罷工正像急性傳染病一樣蔓延。對政府來說,更可怕的災難還在後頭。工會組織不斷放出空氣,要舉行全國性大罷工。緊縮計劃已經傷到英國的深層筋骨,唐寧街10號門外已變成了抗議者的「天堂」。示威者認為,是政府的錯誤決策,捲入伊、阿戰爭,導致巨額赤字,釀發了經濟危機。

通脹已成經濟發展攔路虎
據英國財政部官員披露,政府將對銀行的資產負債進行永久徵稅;增值稅也將從目前的17.5%增至 20%,這意味著政府正在對二戰以來的最惡性通脹火上澆油,導致各種商品大幅漲價。英國媒體的調查顯示,目前已經有55%的家庭支出高於收入,這是一個極不祥的危險信號。英國家庭都必備的鹹味黃油今年已經漲價28%;關係到千家萬戶的衣物鞋帽等價格已經大幅上漲;麵包、早餐的漲幅讓民眾難以接受;肉類、乳製品和雞蛋價格也已經失控。現在從大學教師到傳媒記者,從軍人到警察,從政府官員到廣大民眾,都已嘗到高通脹的「苦味」。高通脹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攔路虎。

英國政府曾花費數十億英鎊的納稅人錢財,去拯救蘇格蘭皇家銀行、勞埃德銀行,並全面接管抵押貸款銀行諾森羅克。英國政府在伊、阿戰爭的花費已經超過300億英鎊,約合500億美元。由於英國不能像華盛頓那樣隨心所欲地印製美元,英國必須掏出真金白銀才能應付戰場開支。英軍總參謀長理查德在一份報告稱,「由於伊、阿戰爭進行的時間比原來估計長得多,軍費已經非常緊張,英國已經沒有能力組建更多可用於保衛英國的作戰部隊和對付恐怖襲擊」。緊縮政策意味著英國即將從軍事強國轉變成連自己家門都應付不了的國家。
source

英國三季度GDP意外提速 量化寬鬆是否繼續成疑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0-10-27  

英國和美國此前均表示,如果經濟持續低速增長,將進一步實施量化寬鬆政策。10月26日晚,英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今年第三季度的GDP增長數據,報告顯示,英國今年GDP增速達2.8%,第三季度較前一季度增長0.8%,增幅遠超市場預估值的兩倍,是三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個季度。經濟學家認為,這意味著英國央行近期繼續實施量化寬鬆政策的壓力會減小,同時,有利於政府推行的減赤政策。

增長背後的沉重代價
報告指出,英國經濟明年增速緩慢,原因是政府要進一步削減支出降低赤字水準,而國內建築等行業反彈開始減退,由於銀行信貸緊縮,商業和消費信心也開始下滑。

就在10月20日,英國財政部公佈了今後四年的削減開支計劃,總量約為830億英鎊。很多人擔心,這一計劃會讓英國經濟陷入二次探底。美國《時代》雜誌評價說,英國放棄“爭霸”野心,正從“準大國”向“準小國”過渡,聯合政府削減軍費的做法遭到美國批判,國內官員也認為這將成為國際笑柄。

央行壓力依然很大
11月4日,英國央行的議息會議,將討論是否將當前的基準利率0.5%繼續下調,或者繼續擴大2000億英鎊的債權購買計劃。在上周英國央行的議息會議上,內部分歧較大,7位成員認為應保持當前利率不變,一位表示升息,還有貨幣委員會成員認為應該繼續擴大量化寬鬆幅度。央行行長默文·金錶示,在削減開支和增加稅收的大背景下,繼續寬鬆是刺激經濟復蘇的最好辦法。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說,根據當前的數據看,決策者有足夠理由可以決定在年內不繼續推行量化寬鬆政策。經濟學家皮特·迪克松說:“雖然第三季度數據向好,但這並不意味著是財政緊縮計劃發生效應,第三季度增速明顯,不代表增幅快到可以立刻增加就業崗位,所以不能盲目樂觀。”外界預測,通脹報告即將公佈,美聯儲極有可能在下周重啟量化寬鬆措施,此外,在其他非美貨幣相對強勢的情況下,英鎊壓力較大,這些背景都是決定英國央行是否繼續採取寬鬆措施的重要依據。記者王麗穎
文章來源: 國際金融報     責任編輯: xyp
source

2010/10/27

英國第3季GDP初步數據季升0.8% 年升2.8% 優於預期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10-10-26 18:05:29 
根據官方初步數據,英國第三季度GDP季率上升0.8%,年率上升2.8%,好于市場預期。
根據官方初步數據,英國第三季度GDP季率上升0.8%,年率上升2.8%,好于市場預期。

綜合媒體10月26日報導,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ONS)周二(10月26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英國經濟第三季度再次強勁增長,而市場之前曾經預期英國經濟復甦將大幅放緩。

根據ONS公布的初步數據,在英國經濟于第二季度季率攀升1.2%之后,英國第三季度GDP季率上升0.8%。與此同時,英國第三季度GDP較09年同期上升2.8%,創下07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大年率增速,此前英國2010年第二季度GDP年率上升1.7%。

假若ONS在晚些時候公布的修正報告中再次證實了上述數據,這暗示英國至少目前擊退了經濟復甦再倒退的現象,在2010年,美國與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復甦均有所放緩。

這有利于幫助英國首相大衛-卡梅倫(David Cameron)為政府的財政緊縮方案進行辯護——經濟增長足夠強勁,能夠經受住英國政府旨在削減預算赤字的嚴格緊縮計劃。

服務、建筑、政府及工業部門的穩健增長為英國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長奠定了廣泛基礎。經濟學家先前預期英國經濟在第三季度季率增長0.4%,年率增長2.4%。ONS表示,假若不是因為第一季度出現了惡劣天氣,在2010年前三個季度,每個季度的基礎增長率大體上都比較相似。

英國第三季度的GDP增速有一半歸功于服務行業的季比增長速度,后者季比增長0.6%,而第二季度的增幅為0.9%。在第二季度季率上升1.0%之后,生產總額在第三季度季率上升0.6%。制造業產值擴張1.0%。ONS還表示,在第二季度增長9.5%之后,建筑行業第三季度增長4.0%。政府部門增長0.6%。
(王洋 編譯)
SOURCE

英上季經濟優預期 英鎊升值逾1%

 【陳智偉╱綜合外電報導】英國昨公布第3季經濟成長率,在服務業持穩,營建業產值創22年新高帶動下,季增率0.8%,高出經濟學家預估的1倍,年增率2.8%,創3年新高,降低英國央行短期「印鈔救市」壓力,英鎊應聲升值逾1%,1英鎊兌美元來到1.5897。
降低量化寬鬆壓力

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昨公布上季英國國內生產毛額,季增率雖較前季1.2%放緩,但仍較市場預估的0.4%高1倍,年增率為2007年第1季以來新高,該季佔國內生產毛額高達76%的服務業成長持穩,營建業產值年增則高達11%,創1988年來新高。

英國經濟局勢優於預期,降低英國央行短期內擴大量化寬鬆政策救市的壓力,11月4日例會可望繼續維持英國公債收購額度2000億英鎊(3179億美元),加碼收購機率不高,激勵英鎊走強。

復甦之路仍然艱辛
然而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經濟學家狄克森擔心,上季成長數據尚未完全反映英國政府執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苛的財政緊縮影響,加上近期其他經濟數據惡化,9月包括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創8個月新高,零售銷售連2月下滑,房價創下歷來最大跌幅,長期復甦之路恐非坦途。

不過,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對英國執政黨上周提出的財政規劃給予正面肯定,「降低解決財政結構惡化衍生問題的不確定」,將債信展望由「負向」(negative)調升為「穩定」(stable),並重申債信評等維持最優「AAA」級。
SOURCE

英國新寬鬆政策 將延後啟動

    * 2010-10-27
    * 工商時報
    * 【記者李鐏龍/綜合外電報導】

     英國周二公布第3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優於分析師預期,意味英格蘭銀行(央行)的進一步量化寬鬆政策,可能將延後。英國政府的財政撙節計畫,周二也獲得信評機構標準普爾的肯定,將其債信展望從負向調升為穩定。

     英鎊應聲走強,周二歐洲早盤來到1.5896美元,較周一紐約尾盤時漲逾1%。英國股市周二早盤則隨著歐洲整體沉淪,上述2項利多僅能緩和弱勢,指標的FTSE 100指數下滑0.6%。

     英國國家統計局(ONS)周二表示,該國第3季GDP較第2季成長0.8%。這雖然低於第2季較第1季的1.2%,但是卻優於道瓊新聞社民調中分析師平均預測的0.4%。

     英國第3季GDP較去年同期成長2.8%,為2007年第3季以來的最高較去年同期成長水準,也優於分析師平均預測的2.4%。

     荷蘭銀行(ING)的分析師奈特利(James Knightley)表示,這些數據,顯示英國經濟遠比許多人所擔心的還要更有韌性。

     奈特利認為,英國政府很可能視這些數據為跡象,顯示民間部門可以吸納公共部門裁掉的職缺,因此這些數據,也將降低格蘭銀行祭出額外寬鬆的可能性。

     IHS全球洞見公司首席英國經濟學家阿契爾(Howard Archer)則表示,英國第4季的單季成長率可能降至0.4%,原因是財政撙節上路,及經濟感受到來自信用緊縮、全球成長減緩及消費受抑的刺痛。

     標準普爾信評公司周二以行動推崇英國政府的財政撙節計畫,再度確認英國將保有AAA的最高等級債信,並將英國的債信展望從負向調升為穩定。

     標準普爾公司表示,英國政府上周提出的全面性支出檢討計畫,「降低了關於解決公共財政結構性惡化所帶來的挑戰,該國是否有政治決心的不確定性。」

     標準普爾指出,這些評等「反映出我們認為英國的經濟寬裕及多元化、財政及貨幣政策具彈性,及相對具適應力的產品及勞動市場」。
SOURCE

英國零售銷售意外連兩月下降


沈子涵/整理

中央社報導,英國9月零售銷售連兩個月意外下滑,消費者開始為英國政府推出的撙節預算措施做準備,因此購買衣服和汽油等項目的支出減少。

英國國家統計局表示,9月零售銷售較8月下降0.2%,8月則減少0.7%。彭博調查的25位經濟師預測增加0.3%。零售銷售年增0.5%,創下1月以來最低紀錄。

財政大臣歐斯本(George Osborne)今天表示,由於二次大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撙節預算措施使50萬人失業,建議英格蘭銀行可利用貨幣政策提振經濟。英國央行本月針對支撐經濟復甦力道,是否該推出進一步刺激方案而出現三種不同的聲音。

澳洲國民銀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經濟師丁斯萊(David Tinsley)今天接受電訪時說:「如果月比數據代表新的下行趨勢,那就預示了第四季前景是悲觀的。高通膨、加稅和公務人員職缺減少的預期讓消費者承擔相當大的壓力。」

SOUCE【中央網路報】

英國經濟復蘇超預期 留學生在英生活壓力或變大

2010年10月27日 09: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經濟學家對英GDP數據向好仍持謹慎態度
  中新網10月27日電 據英國BBC英倫網報道,第三季度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好于預期,專家認為將直接影響海外留學生在英生活。

  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10月26日公佈的數據顯示,英國經濟在今年三季度內的增速達0.8%,比預期值高出一倍。服務業和建築業增長強勁。

  該數據緩解了英國政府進一步刺激經濟的壓力。

  荷蘭商業銀行(ING)經濟學家詹姆斯·奈特力(James Knightley)說:“雖然經濟增長好于預期,但是我們仍然對消費者信心、求職數據調查結果以及房地產買賣指數持謹慎態度。”


  專家解讀
  面對一連串數字和包含眾多專業經濟名詞的報道,很難想像這則佔據英國傳媒版面頭條的新聞與海外學生在英國的日常生活有怎樣的直接關係。

  針對這樣的問題,BBC英倫網採訪了匯豐銀行(HSBC)經濟學家、商業經濟學家協會主席 (Society of Business Economist)布朗溫·柯蒂斯(Bronwyn Curtis)女士,請她為我們詳細解讀這些專業數據與中國留學生在英生活的密切聯繫。

  記者:倫敦是全球物價最高的城市之一,中國留學生在這裡的生活成本高昂。三季度新的GDP指數向好會不會影響英國零售物價指數,也就是說物價會不會隨之上漲?

  柯蒂斯:“三季度的GDP指數的確是個驚喜,比普遍預期高出一倍,達到了0.8%。一般在經濟形勢較 好的情形下,零售價格也會有上漲的現象。英國有專門制定價格指數的部門,影響價格指數的因素來自很多方面。目前,雖然整個GDP指數高於預期,但是消費指 數、房地產交易量、物價指數以及房屋按揭指數都還比較弱,而且通貨膨脹指數較高,因此決定價格指數變化的因素也就變得非常複雜。所有的決定都需要等待英格 蘭銀行進一步會有哪些經濟舉措來決定。”

  記者:大部分中國留學生在英國求學都要租房居住,三季度GDP指數高於預期會否帶動房地產市場價格的變化?房租會不會因此而上漲?

  柯蒂斯:“我認為房租不會有明顯的上漲。從整個英國的房地產市場來看,房屋買賣價格下降了5%,這就 意味著房租的價格也應該有相應的下降。現在主要看學生居住的地點,如果你居住在倫敦之外,並且在英格蘭東南部之外,那麼這些地區的物價指數沒有那麼高,經 濟增長比較平穩,因此這些地區的房租價格有可能會有小幅的回落。而在倫敦地區,如我們所知,倫敦地區長期以來的經濟形勢以及租房市場需求不減,但是一般情 況下近期房租不會上漲。”

  記者:在英國求學的中國留學生自然很關心英鎊的強弱,您認為英鎊未來階段走勢如何?

  柯蒂斯:“英鎊最近一段時間都處於弱勢,而且還在不斷的貶值。雖然目前三季度GDP指數向好可能會刺激英鎊有短期的上揚,但是長期來看,英鎊還會繼續貶值,這對海外學生來說是個好消息。”

  記者:很多中國留學生畢業後在英國尋找工作機會,希望積累相關的工作經驗,目前的就業市場會否因為經濟指數向好而增加就業機會?

  柯蒂斯:“一般來說GDP向好也就意味著有更多的工作崗位。但是因為過去幾年,政府裁減了太多公共部 門的職位,因此這些崗位的失業人員大多涌向私營企業和部門尋找工作機會。雖然這些部門提供的崗位數目不少,但是因為求職者的成倍增多導致了這些私營企業和 部門的求職競爭異常激烈。因此未來海外學生想在英國找到工作的困難仍然很大。” 
SOURCE

英國經濟增長強勁 英鎊大放異彩

標普昨日確定英國主權債務AAA評級,並上調評級展望

本報訊 英國政府力推的財政緊縮政策讓該國經濟前景再次蒙上陰影。不過,昨日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初步數據卻好於預期。下周美聯儲及英國央行均將召開議息會議,分析人士表示,與英國政府選擇緊縮不同,英國央行依然傾向於寬松。

經濟增速超預期

數據顯示,第三季度英國GDP環比增長0.8%,比預期值高出一倍,但明顯低於第二季度1.2%的增幅。與去年同期相比,第三季度英國GDP增速達2.8%,創下自2007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快增速。

據悉,英國第三季度的GDP增速有一半歸功於服務行業,除此之外,建築業、公用事業部門以及工業部門的穩健增長為英國經濟增長奠定了廣泛基礎。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昨日表示,盡管全球經濟形勢仍不穩定,但英國第三季度經濟表現好於預期,加上政府為解決預算赤字而采取的果斷措施,應有助於增強市場對英國經濟的信心。

英國國家統計局表示,考慮到今年年初的惡劣天氣導致第一季度經濟增速低迷和第二季度增速加快等因素,第三季度的實際增長速度大致與第二季度相當,但英國經濟的增長動力後勁不足。HIS環球透視的經濟學家預計,2011年英國經濟增長率僅為1.5%,明顯低於英國央行的預期。

英鎊大放異彩

由於英國GDP數據好於預期,英鎊兌其他主要貨幣匯率隨即走高。在昨日的歐洲交易時段,英鎊兌美元匯率一度觸及1.5900水平,漲幅接近 1%。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昨日表示,確認英國“AAA”評級,並將英國主權債務評級前景上調至穩定。此前標普對英國的評級展望為負面。

此前,包括紐約銀行和瑞銀等機構的分析師都表示,英鎊貶值將有助於英國經濟復蘇,財政緊縮更可能重挫英鎊。不過,有分析人士表示,鑒於強勁的經濟數據以及標準普爾給予的肯定,英鎊下行的風險已大大降低。

英國央行量化寬松仍可期

強勁的GDP數據緩解了市場關於英國央行再次實行量化寬松政策的憂慮,但德國商業銀行駐倫敦經濟學家迪克森表示,英國經濟前景並不樂觀,財政緊縮對經濟的影響還未反映在GDP數據中。有分析人士表示,在經濟增速放緩與通脹居高不下的矛盾信號中,英國央行依然將選擇實施進一步的量化寬松措施。

當前,英國央行面臨化解通脹壓力和促進經濟復蘇的兩難局面。英國央行副行長塔克日前表示,由於英國經濟復蘇之路崎嶇不平,英國央行今後一段時期不太可能退出現行的寬松貨幣政策。有分析人士預計,英國央行有可能在下月舉行的貨幣政策會議上宣布實施進一步的量化寬松措施。

美國商務部將在本周五公布第三季度GDP數據。市場人士普遍預計,第三季度美國GDP增速為2%,高於第二季度的1.7%。不過,全美企業經濟家學會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經濟學家對今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期的看法較為謹慎,僅一半的受訪者認為今年美國GDP增速將超過2%,表明美國經濟開始出現轉弱的趨勢。  
SOURCE

2010/10/26

英銀被迫印鈔 英鎊恐跌無止境

2010/10/25 21:43:04

(中央社台北25日電)自今年7月以來,英鎊成為唯一能與美元跌勢相比的主要貨幣,但外匯策略師警告最糟的還在後頭。

根據彭博社資料顯示,在上週挫貶1.29%之後,英鎊兌一籃子9種交易最熱絡貨幣至今已累跌4.87%。自從英國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聯合政府5月執政以來,外匯策略師對英鎊兌歐元匯率從未如此悲觀。

瑞士銀行(UBS AG)認為,英鎊頹勢顯示投資人信心漸失,懷疑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在祭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財政緊縮計畫、對付高居二十國集團(G20)之冠的財政赤字同時,還能否維持經濟成長。

卡麥隆要求在2015年前撙節810億英鎊(1280億美元),將迫使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 BOE )總裁金恩透過所謂的量化寬鬆措施來印製鈔票,以避免新一波的經濟衰退,英鎊供給將超過需求。

駐倫敦的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 SA)貨幣策略全球負責人Hans-Guenter Redeker預測:「英鎊絕對會續軟。」他表示:「財政整頓計畫將會衝撞減緩中的經濟。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寬鬆的貨幣條件,而這將削弱匯率。」

Hans-Guenter Redeker預估英鎊到明年6月將貶至1.40美元。台北時間下午1時23分,英鎊兌美元匯率報1.5760美元兌1英鎊。

規模僅次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的匯銀—瑞士銀行於10月21日建議客戶賣出英鎊,特別是英鎊兌瑞郎、澳元及瑞典克朗三種匯價。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策略師表示,如果經濟復甦續緩,或是英國央行暗示擴大信貸寬鬆措施,英鎊兌歐元匯率恐自今天的89.09便士兌1歐元挫貶至93便士。

摩根士丹利駐倫敦策略師Tim Davis和Calvin Tse在10月21日的一份報告中稱,本週的英國第3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報告「將會成為英格蘭銀行是否將在11月實施量化寬鬆的決策關鍵」。

根據彭博社訪查35位經濟師預估中值,英國經濟擴張第3季恐減速至0.4%,相較6月30日截止以前3個月內的1.2%。另一份訪查則顯示GDP今明兩年 料分別上揚1.6%與1.9%。根據其他的預測調查,德國GDP今、明年料分別上升3.3%和2%,美國則是2.7%與2.5%。(譯者:中央社楊 盈)991025 

英財相猛砍830億公共開支 華人衣食住行受影響

 英國政府在10月20日發表了裁減開支預算,未來四年共削減公共開支830億,行政支出將減少60億,減幅高達19%,這是英國自二戰以來最大的公共開支削減計劃。 

預算案中涉及削減經費的部門眾多,包括社會福利、教育、交通、警察和外交部門等,削減幅度介於25%至40%之間,只有公共醫療衛生和國際援助項目免遭裁減。這一舉動預計將影響到國內50,000家企業,100萬工人將面臨失業。 

財政大臣奧斯本稱,未來四年的削減計劃將以「公平、改革、增長」為方向,目前的削減開支計劃是通向美好未來的艱苦之路。大幅度削減引發民眾強烈不滿,有數 千民眾在首相府外遊行示威;有經濟學家認為,大規模削減開支可能會使英國經濟再次陷入衰退,而削減福利的舉動將使貧困的公民遭受更大打擊,形同財政「大屠 殺」。

公屋租金或漲三倍  取消永久享用權 
財政大臣奧斯本在19日宣佈了將對公屋制度進行改革,部門撥款將減少50%。奧斯本計劃取消公屋的居民的永久享用權,所付房租也將提高,有消息稱將到市價的80%至90%。

提高房租價格主要是為了彌補政府減少撥款造成的損失,財政大臣還計劃引用一種更為靈活的制度,定期審查居民是否已經具備租用市價房的能力。一旦審查認可其經濟實力,那麼政府將收回公屋居住權。 

政府將在近期舉行諮詢會來決定具體更改政策,不過變動並不會沿用到已擁有公屋的居民身上。 

全國房屋聯合會(The National Housing Federation)表示,一旦政策實施,一間擁有三臥室的公屋租金將從每週85鎊攀升到每週250鎊,每年可能要多付9,000鎊。這將造成許多公屋 的新居民以房屋福利來填補空缺,還將對失業的人群造成強大的衝擊。  按照目前的政策,成功申請公屋的公民只要不違反住房合同,就享有公屋永久居住權,孩子也能夠繼承所有權。目前該政策只適用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並不沿用。

取消殘疾病傷補貼  家居生活更艱難 
預算削減計劃中衝擊最大的是福利部門,財政大臣奧斯本聲稱將從中砍掉70億英鎊,患有疾病和殘疾的人群能夠領取的福利將改變,兒童福利和退休金也確立將進行改革,這將對英國家庭生活造成巨大影響。 

近日公佈的兒童福利改革措施目前已經確立,自2013年一月起,年收入在44,000鎊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將不能夠申請兒童福利,此舉將為政府2014至2015年的財政開支省下25億鎊。

除開兒童福利外,稅收抵免制度(Tax Credit)也將進行改革。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擁有孩子的夫婦若想申請稅收抵免,一週內至少要工作24小時,而金額也將有所縮減。為了不對擁有孩子的夫 婦造成太大打擊,財政部同時宣佈將在2011年將兒童稅收抵免(Child Tax Credits)增加30鎊,2012再增加50鎊。  受殘疾或疾病影響的尋工者原可申請尋業津貼(Employment and Support Allowance),但隨著削減開支計劃進行,這項福利也將被改革。申請資格改為有能力工作的公民,數額多少也將由之前的國有保險決定。這一更改將對身患重病的人造成影響。 

殘疾人生活津貼(Disability Living Allowance)中的行動津貼(若殘疾人不能走動,需儀器輔助,則可申請該津貼)也將廢除,預計可為政府省下一億多英鎊。 

政府同時也對退休金制度進行了改革,高收入人群每年能夠放進退休金的數額大大減少了,這將為政府省下17.6億鎊。到2020年無論男女,領取退休金的年齡將提至66歲。不過75歲以上的退休人員依然可以享受免費眼科檢查、免費處方藥和免費的巴士還有電視服務。 

同時,對貸款家庭的津貼會在2013年後進行變動。政府希望能夠通過這個辦法來幫助失去工作的家庭,政策規定,申請成功之後,申請人能夠再13個星期內獲得對貸款200,000鎊以下的部分津貼。 火車票或漲10%  最高可達30% 削減財政計劃也將影響到交通部門。

自2012年一月以後,除開通貨膨脹,撥款將減少 3%,而目前為1%。這將造成票 價在接下來四年內上漲,增幅從10%至30%不等,季票價格也將增加幾百鎊。也就是說,從布萊頓、米爾頓凱恩斯到倫敦的季票有可能上漲1000鎊,若從雷 丁、吉林厄姆和吉爾福德到倫敦則有可能上漲900鎊。  倫敦的交通資金受財政預算案影響較小,不過由於預算撥款減少22億英鎊,自2011年以後票價可能會上漲,若將零售指數計算在內,票價可能會增加7%。倫敦市長表示將儘量控制增長幅度,同時18歲以下的票價並不更改。  巴士的補貼也將削減20%,預計將為政府省下3億英鎊。政府表示會將資金投回交通部門,運營更多火車班次,同時提高服務質量。
source

英鎊貶值將有助英國經濟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10-10-25 20:17:03

英國為把預算赤字減少1,550億英鎊,政府打算在5年內實施1,130億英鎊的財政緊縮計劃,目前英鎊在重新平衡英國經濟方面未發揮作用。  

綜合媒體10月25日報導,英國成了歐洲嫉妒的對象。英國的天氣越來越冷,食物還是乏善可陳,而且英國即將啟動數十年來最嚴厲的一次公共支出削減計劃,似乎沒什么值得嫉妒的地方。但如果與愛爾蘭和希臘等歐元區成員國相比,英國的處境還不錯。 

英國為了把預算赤字減少大約1,550億英鎊,英國政府打算在未來五年內實施1,130億英鎊的財政緊縮計劃,其中包括削減810億英鎊的開支。但值得慶幸的是,嚴厲的財政緊縮很可能重挫英鎊,尤其是在市場普遍預計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將進一步放松政策的情況下。  

紐約銀行(Bank of New York Mellon)的分析師表示,財政緊縮是向未知領域邁出的可抑制本國貨幣的一步。瑞銀(UBS)上周也建議大舉拋售英鎊。另外還有許多市場專家認為英鎊下跌幾成定局。 

也許他們都錯了,畢竟英鎊經常身處險境,而往往又能化險為夷。但如果他們猜對了,投資者就有必要迅速采取行動,因為一旦英鎊下跌,跌速常常很快。這也意味著英國能夠借助本幣下跌來擺脫經濟困境,這一點讓歐元區成員國望塵莫及。  

目前,愛爾蘭、希臘等歐元區成員國正在奮力削減開支并糾正債務水平,歐元貶值有助於他們完成此項工作。但不巧的是,歐元兌美元正接近年內高點,歐元兌英鎊也處於高位。這給歐元區出口商出了難題。與此同時,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的某些成員正打算取消近年來維持歐元區金融系統運轉的低成本流動性舉措。真是禍不單行。

相比之下,英鎊走軟可使英國出口產品更廉價,從而更具吸引力。  到目前為止,相對疲軟的英鎊在提振英國出口或重新平衡英國經濟(由銀行和服務業向制造業和出口轉移)方面都未發揮明顯作用。但如果英鎊真像市場觀察人士預測的那樣大幅下挫,英國大部分企業都沒什么可抱怨的。  (趙志欣 編輯)
source

英國首相誓言推動經濟增長 投資300億

【大紀元10月26日訊】
(大紀元記者周成英國報導)
10月25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在英國工業聯合(CBI)發表演說,誓言要毫不鬆懈的確保英國未來經濟 的增長。這是卡梅倫上台以來首次對英國工業聯合會的商界領袖表演說。他還宣佈政府將在未來四年裡投資300億鎊用於運輸項目的建設。還有媒體分析認為,卡 梅倫在演說中提到了移民的問題,暗示他可能會在限制非歐盟移民人數方面做出讓步。

在演說中,卡梅倫發誓要建立「一個新的經濟推動力量」,使經濟開始增長。他顯然是為了使公眾的注意力從上週宣佈的大幅削減公共開支的計劃轉移到政府創造就業機會上。他表示,在未來幾個月裡,會不鬆懈的把注意力集中於增長,以幫助英國的商家和企業繁榮。

英 國政府還在同一天公佈了一份詳細的全國基礎設施計劃,希望吸引公共和私人部門的投資者進行2000億鎊的長期投資。卡梅倫還說,政府將在未來四年裡投資超 過300億鎊用於交通運輸項目。他還宣佈,政府會在未來四年裡投資2億鎊成立技術和革新中心,把英國的大學和商家聯繫在一起。

對於公共資金削減可能導致49萬名公共部門僱員失業的擔憂,卡梅倫採取了樂觀的態度,認為英國經濟會重新繁榮,並強調,私營部門可能在未來幾年裡創造超過100萬個就業崗位。

英國工業聯合會主管理查德•蘭伯特(Richard Lambert)表示:「首相顯示出了對商業的真正的熱情,以及對於惟有商業才能創造成長的理解」。他還表示,英國商界對政府重新啟動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表示歡迎。

移民問題
卡梅倫強調,聯合政府不會阻止僱主找到他們所需的最優秀的僱員。他說:「因為我們控制了我們的邊境,使移民人數達到了可以管理的水平,我們不會阻止你們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最好的人才」。

有媒體分析認為,他的這些講話是在暗示他有可能會放棄把淨移民數量降回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水平的計劃。對移民限制的政策是保守黨大選時的一個主要主張,但是自民黨對此持不同態度。商務大臣凱布爾曾經不止一次呼籲限制應該是靈活的。

首相府的發言人表示,卡梅倫的講話並不意味著他會重新考慮有關設立永久性移民限制的政策。這位發言人表示:「很明顯,我們會研究限制的水平和實行限制的方法,確保運作的方法能夠允許商家把它們需要的人帶進英國」。

工黨新任領袖愛德•米利班德也在英國工業聯合會大會上發言,他批評聯合政府的計劃有使英國再度陷入經濟衰退的危險。

英國國家統計局將在26日(週二)公佈今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長數字,有人預計這一季度英國的經濟增長會放慢,幅度可能僅有0.4%。
2010-10-26 05:11:16
source

新聞分析:英國大幅削減開支用心良苦但後果難料

新華社記者王振華

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20日在議會發佈「公共開支評估」報告。至此,英國朝野和民眾均密切關注的大幅削減政府開支方案終於水落石出。雖然英國削減政府開支是為了保證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同時體現保守黨的執政理念,但結果如何尚難預料。

由 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聯合執政的英國新政府5月中旬成立一個多月以後,即於6月下旬提出新的緊急預算。這份緊急預算以削減財政赤字為核心目標,提出今後幾年 大幅度削減政府開支的框架性計劃。而20日公佈的「公共開支評估」則使削減開支的框架性計劃具體化,涉及各政府部門和所有民眾利益,因此引起國內外普遍關 注。從報告內容看,新政府在維持緊急預算大體框架不變的前提下,也對民眾反應強烈的一些開支計劃進行了調整,力圖平息民眾不滿。

英 國公共開支計劃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普遍削減,重點是福利。削減鉅額財政赤字達到平衡預算無非兩個手段,一是削減開支,二是增加收入。因此,英國政府將削減 開支作為重點,將政府部門開支四年內平均削減25%左右,力圖實現其確定的四年削減開支810億英鎊的總體目標。但在削減項目中,福利開支又是政府削減的 首選和重點。在6月份公佈的緊急預算中,政府計劃今後四年裏每年削減福利開支110億英鎊。而在最新的削減方案中,每年削減的福利開支提高到180億英 鎊。同時規定每個家庭的福利收入上限,努力消除不工作家庭的福利收入反而超過有工作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不合理現象。

二 是又削又增,確保經濟增長。雖然從總體看政府開支方面基本上是全面砍減,但仔細研讀報告可以發現,一些事關經濟長期發展的重要部分的開支不減反增。比如教 育,雖然屬於基本建設方面的資本投資今後幾年削減幅度超過50%,但實際用於教學方面的開支今後四年將從508億英鎊提高到539億英鎊。此外,對有利於 英國經濟長期發展的交通和科研方面也加大投入,尤其確保英國在科研方面的領先地位。

三 是體現公平,保證社會穩定。新的開支計劃在全民醫療等事關每個家庭保健方面的開支作出明確保證,不作任何削減。同時儘量體現更好的公平性。此外,英國6月 份的緊急預算公佈之後,引起了各方面的不同反應和批評,其中最重要的是削減福利開支將擴大貧富差距。最新公佈的開支方案顯然對此作了修正。比如,以前不管 家庭收入多高,只要有16歲以下的兒童,每個家庭都可以從政府領取兒童福利補助。新方案取消了高收入家庭的兒童福利。同時,政府重申對養老金計劃實行保 護,保證人們在退休之後不至於由於收入大幅度減少而導致生活品質明顯下降。

從當前情況看,英國以保守黨為主的新政府削減財政赤字的出發點顯然不錯,但也會帶來不少問題。在當前經濟復甦仍處於初始階段的背景下,保守黨基於實現其「小政府大市場」的執政理念,實施如此大力度的削減政府開支將帶來何種經濟和社會後果引發不少疑問。

比 如,英國的政府財政是否如保守黨所說已到了「崩潰的邊緣」而需要如此大幅度快速度的削減?英國國債總額目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6%,而美國國債總額佔國內 生產總值的比例高達90%左右但並不急於削減開支。因此五年內平衡預算是英國實際情況所必須實現的經濟目標,還是保守黨執政理念的體現和為了五年後下次大 選繼續執政的政治目標?再比如,在經濟經過幾十年最嚴重的衰退之後處於復甦初始階段、復甦之路充滿不確定因素的當前,如此大幅度削減開支將對復甦造成什麼 樣的衝擊?

英國將實施二戰後最嚴緊縮計劃 50萬公務員或下崗

2010-10-22 03:22:37  來源:武漢晚報  編輯:李喆 
20日,英國民眾上街遊行抗議政府的緊縮方案
  提要: 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20日公佈了今後幾年政府削減830億英鎊財政預算的細節。根據該方案,英國內政外交各部門經費均被大幅削減。此前一天,英國首相卡梅倫發佈戰略防務與安全評估報告,宣佈今後四年將國防預算削減8%。
  今年6月,英國新政府公佈了以大規模緊縮財政開支為主的緊急財政預算,希望借此恢復財政健康,進而保證經濟平穩運行。經濟界人士普遍認為,這是英國政府在戰後和平時期推行的最嚴厲的緊縮開支政策。
  英國2009至2010財年赤字為1547億英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1%,遠超歐盟規定的3%上限。
  50萬公務員要“下崗”
  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20日說,由於英國政府削減開支,近50萬個公共部門崗位將隨之消失。
  奧斯本堅持認為,830億英鎊(約合1310億美元)削減開支計劃的實施標誌著“英國脫離(赤字)邊緣的那一天”。
  奧斯本公開的削減計劃顯示,未來4年內,除衛生部門和對外援助開支外,英國政府部門開支將縮減19%,比原計劃低6個百分點,以節省大約60億英鎊政府部門管理開支。奧斯本說,裁撤崗位“不可避免,國家已經沒錢了”。
  另外,按削減計劃,英國外交部將減少24%的預算,警務費用每年將下降4個百分點,內政部和司法部開支減少6個百分點。奧斯本說,英國外交部將不再為英國廣播公司國際臺提供資金支援。
  削福利
  退休年齡延長至66歲
  奧斯本說,到2020年,英國人領取政府養老金年齡將提高至66周歲。這一政策每年將為英國政府節約超過50億英鎊(78.9億美元)。
  此外,英國公共部門工作人員必須交納更多的養老保險金,這將為公共部門節約養老金18億英鎊(28.4億美元)。
  奧斯本證實,取消先前引發爭議、高額納稅人後代享受的兒童津貼。這一措施每年將節省25億英鎊(39.5億美元)財政開支。
  省開支
  女王“家用”也要減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同樣將面臨開支縮減。英國王室2012年至2013年支出將縮減14%。伊麗莎白二世還同意,英國政府暫停撥付一年“王室專款”。
  英國首相卡梅倫19日公佈了被稱為“計劃”的《戰略防衛審查》報告。
  卡梅倫稱,將在今後4年削減軍費8%,4萬2千個國防部及軍隊的職位將被裁減,其中包括皇家海軍及空軍各裁員5000人,陸軍減少7000人,國防部減少2萬5千個文官職位。
  該報告顯示,鷂式戰鬥機將被削減,皇家海軍旗艦——方舟號航空母艦將提前4年退役,這意味著到2019年之前,英國海軍將無飛機可從航母上起飛。
  削減計劃中,海、空軍受影響相對更大,2015年前海軍減少到3萬人,護衛艦及驅逐艦的數量到2020年由23艘減少到19艘。更換“三叉戟”核導彈系統的工作將繼續推進,但規模將縮小,將延長目前的“三叉戟”導彈核潛艇的服役期限。
  雖然被卡梅倫稱為“龐大而裝備精良”的陸軍將被保留,但到2015年將只有95500人,比目前減少7000人。裝備方面,坦克將減少40%,重炮將減少35%。
  英國廣播公司評論,至少在今後10年中,英國實際上已退出國際航母俱樂部,自二戰後首次不再擁有從海上投射空中戰力的實力。此次裁軍可謂是英國徹底告別“霸權夢“和“大國夢”的一個里程碑。
  財政黑洞迫使英國走進緊縮時代,大規模削減開支令數十萬公務員丟掉飯碗。若政府下藥過猛,會使虛弱的英國經濟再次陷入衰退。
  大幅削減開支計劃下,從軍人到警察,從國防部文職人員到外交官,從教師到記者的生計都受到威脅。大家基本上都同意削減公共開支,只是在削減的幅度上存在分歧。
  減開支、增稅收是消滅赤字的兩大措施。有人認為應該七分減開支、三分增稅;也有人認為,兩者應各佔一半;還有人主張,步伐可慢一點,以緩解痛苦。政府要做到各方公平,真是“眾口難調”。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