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20

英鎊:近40年的風風雨雨

卓爾
英國財經貨幣專家

英鎊在1971年8月開始自由浮動,從此英鎊區解體。
在 1976、1979-1980年間,英鎊迭受衝擊,在1980年後幣值急劇下降。在1985年3月曾一度跌至1.03美元的歷史低點。以後英鎊政策改為 「尾隨馬克」。其意圖是讓公眾相信,馬克的通貨膨脹率低,而英鎊又跟隨馬克走,因此英鎊的通脹率也會低。這其實是想用「借來的公信力」,來改變公眾的通脹 預期。
黑色星期三
但這使得英國的利率政策聽命於德國。結果,英國先是因追隨德國低利率而使國內通脹迅速上漲。爾後,德國由於為兩德統一而上了不少項目,造成融資需求增加從而利率上升,結果英國利率1989年後跟著上升,阻礙國內經濟增長。
在這當口,英國政府在1990年10月又匆匆按1英鎊兌2.95馬克的水準參加了歐洲匯率機制(ERM),這一水平過高並且固定不能變動。結果英國的利率和匯率雙雙過高,英鎊地位不可維持。
於是在1992年9月16日英鎊經歷「黑色星期三」,國際投機風潮突起,索羅斯單挑英格蘭銀行,從賣空英鎊中獲利將近10億美元。
是役,英國政府共投入270億英鎊同國際投機者拼命,結果敗在索羅斯等一幹人手下。據2005年公布的正式文件,英國政府期間共損失34億英鎊。英國就此退出歐洲匯率機制,並從此對參加歐洲貨幣一體化興趣索然。
英 國從這次風潮中得出兩項重要教訓。第一是不能輕易把匯率固定,第二是必須根據本國情況制定利率。於是英鎊重歸自由浮動,英格蘭銀行爾後也獲授權脫離財政部 的管束而擁有業務獨立性。根據這一授權,英格蘭銀行設立了獨立的貨幣政策委員會自主決定利率,並把貨幣政策改為釘住通貨膨脹目標。
正所謂禍福相依,由於有了這些新獲得的自由之後,此後英國的經濟漸漸有了起色。
退 出ERM 迄今18年,英國的通貨膨脹一直在低水平上游走,產出的波動也很溫和。特別是失業率,比從前低了很多。英鎊也逐漸走強,折算下來,甚至超過了當初參加 ERM 時的價位。鑒於這些意外成就,1992年時任英國財政部首席經濟顧問,後任牛津大學女王學院院長的名經濟學家艾倫爵士(Sir Alan Budd)甚至認為,英國其實是因禍得福,「黑色星期三」實在是應該稱作「白色星期三」才對。這一觀點也為不少其他作者所認同。
空前危機
正當英國在暗自慶幸的時候,天邊又捲起了烏雲。這次是更大的風暴來臨。
發端於美國次級房貸泡沫的信貸緊縮,演變成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很快席捲全球,英國也不倖免。
2007年9月12日,位於紐卡斯爾的北岩銀行在困境中向英格蘭銀行求援。市場得知消息後反應強烈,9月14日客戶湧向北岩銀行排隊提款,當天即取走10億英鎊。由此英國發生150年來的第一次銀行擠兌風潮。
此後,在全球金融危機中,英國的銀行危機越演越烈,阿比、皇家蘇格蘭、勞埃德等銀行相繼由政府注資援救。
英國政府前後共向英國銀行系統注入8500億英鎊救火,世界金融史上所罕見。
在銀行風潮背景下,市場對英鎊的信心下降。2008年12月,英鎊兌歐元的匯率一度跌至1.02歐元。
延至2010年初期,市場還一度盛傳,索羅斯的老搭檔、著名投資家羅傑斯(Jim Rogers)認為英鎊將要完結,崩潰等著發生,聽來令人毛骨悚然。雖然羅傑斯事後否認曾那樣嚴重地說過,但他確實認為英鎊將趨於跌跌不休,長期會要走軟。
有趣的是,在遠在天邊的中國,據北京城內耳語,一度也有智囊向上峰報告,謂英國經濟不景,貨幣金融形勢極堪關注。
所幸的是,進入2010年後不久,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葡萄牙、愛爾蘭、希臘、西班牙等國相繼陷入債務困境,歐元岌岌可危。這幫了英鎊的大忙,因為市場的注意力轉轉移了比英國更危急的歐元體系。
從2010年以來,英鎊短期內從2008年12月的低點,升了將近20%。
魅力尤存
當然,英國政府仍不敢鬆懈,新的保守、自民兩黨聯合政府甫一上台,便勵精圖治下重手削減政府赤字。此舉弄得依賴政府撥款的公共部門人心惶惶,但正如英國新財相奧斯本所說,不如此做,英國經濟便將面臨大災難。其中,自然包括英鎊可能的崩潰。
回 眸數百年的風雨歷程,今日的英鎊與其全盛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當初獨步天下的國際貨幣的地位,已躬身讓給美元。其本身的價值,也在衰落,英鎊購買力僅 1971年到2009年,就損失了91%。英國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影響力也大不如昔。在國際市場上,英鎊的光環已經褪去。要恢復過去的輝煌,可以說太難太 難。
從當年不容爭議的春秋霸主,到今天艱難度日的窘態畢現,英鎊地位的演變不免令人唏噓。並且,瞻望英鎊的前路,仍然還會是年年難過年年過。
但是,英鎊已經度過了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困難的時期。至少短期內,英鎊沒有崩盤之虞,而這在風雨飄搖的歐洲地區已屬不易。
不要忘記,英鎊這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使用的貨幣,仍是美元和歐元之後的世界第三大貨幣。英鎊按面值來說,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值錢的貨幣。在當今這屢出金融穩定警訊的世界,英鎊仍是少數不錯的資產之一。
更深層地看,英鎊的吸引力不可忽視。
英國 歷史上曾富甲一方,鐘鳴鼎食之家的經濟老底子厚實。英國政府自由的市場經濟政策和「好政府」的理念,整個社會對合同精神的尊崇,一直使英國的商業和金融環境處世界最優越之列。
倫敦在國際金融中心排位中也保持數一數二,任憑風吹雨打始終巋然不動。這次全球金融危機還突顯了英國一個過去不太為人注意的長處,那就是英國政府豐富的金融管治經驗。
畢竟是有3百年的中央銀行歷史,這次金融海嘯來襲,英國財政部和英格蘭銀行剎那間行霹靂手段,承諾無限量支持英國銀行體系,並巧妙地用購買銀行優先股的形式向英國各大銀行注資,結果使金融的危急形勢一舉底定,而央行還能有利潤進帳。
這種技術和手段,連美國也難望其項背,引各國紛紛向英國取經。這種良好的金融管治經驗,再加上英國民間金融人才的數量、質量和基礎設施,乃是英鎊歷經風雨而不倒的基石,別國輕易模仿不來。
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Source

英鎊:世上仍使用的最古老貨幣

卓爾
英國財經貨幣專家

英鎊是世界主要硬通貨之一。在各國央行擁有的外匯財富中,它是僅次於美元和歐元的第三大儲備貨幣。在國際外匯市場 上,它是第四大交易貨幣。 在日常使用中,除英國本土外,英國皇家屬地和海外領地也把英鎊作為官方貨幣。在直布羅陀和福克蘭群島等地,英鎊和其本地貨幣混合使用,其匯率釘住英鎊。
古幣趣聞
英 鎊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貨幣。它正式名稱是Pound Sterling ,意為磅銀。其中的Pound,指金衡制的重量單位「磅」。金衡制源於古羅馬,專用於度量金、銀和寶石等的重量。一金衡磅(troy pound)約為0.373公斤,等於12金衡盎司。中文中,金衡磅作為重量單位用「石」字傍。歷經演變,現在我們提到英鎊時,用的是「金」字傍的 「鎊」。不過,用到貨幣上,這是最自然不過的。
英鎊名稱中的另一項,Sterling ,則指純銀。但其起源,學問家們卻有爭論。一種說法是,在盎格魯-薩克森時期,英國貨幣用銀鑄成,叫做斯特林(sterling),240枚這種銀鑄幣正 好重1磅。當時的人們為進行大額的交易,往往需要攜帶好多磅的銀幣,故而磅銀的說法得以流傳開來。
另 一種說法是,「sterling」一詞源自「Easterling」。這可不是托爾金名著《指環王》中的東方人(Easterling),而是指那些德國 北部商人,他們建有同業公會,其鑄幣以重量和成色的齊整可靠而著名。13世紀時被英國的約翰國王召喚來,管理英國銀幣的鑄造。這些人雖是德國北部的鑄幣 商,但因德國位於英國的東面,從而得名。
還有一種說法是,Sterling 其實是諾曼人當時在英格蘭所使用的一種銀便士,叫做「steorling」 (意為「帶星的鑄幣」,因這種銀便士上印有一個小星星)。這種說法據認為比較靠譜,因而為《牛津辭典》所採用。
雖 然英鎊同銀幣有不解之緣,但14世紀後,英國貨幣流通中金幣逐漸增多。18世紀多數時間,英國實際奉行金銀貴金屬雙本位制。為克服混亂,時任英國皇家鑄幣 局長的大科學家牛頓應邀對金銀比價進行研究。不幸的是,這位人類不世的數學天才卻沒有把金銀比價搞對。當時英國一個金畿尼值21先令6便士,而在歐洲金銀 比價不超過15比1(相當於1畿尼值20先令8.5便士)。
跟歐洲情況相比,英國金價過高 了。牛頓看出這種情況不對頭,但可惜他建議只需把金價稍降一下就可以(降為1畿尼21先令)。但這一比價仍然高於歐洲的價格,結果「格雷欣法則」逆向地發 生作用,人們把銀幣熔化後輸出到歐洲換回金子,然後再運回英國牟利。於是金鑄幣在英國流通中大行其道。最後,英國在1816宣佈金本位制,1821年正式 實行。從這一貨幣史上「愉快的意外」,可見即使有牛頓那樣的數學天才,也是很難把匯率「計算」準確的哦。
愉快的意外
在 英國之後,很多國家採用了金本位制,使其成為當時一種世界性的制度。這一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是英鎊,是當時獨步天下的國際貨幣。其基礎當然首先是因為其時 英國經濟是世界最強。1860年時,世界的出口有三分之一湧向英國。同時,英國也大量向世界各地出口機器製成品和服務。
英國金融業的發達也是關鍵因素。倫敦當時執世界金融業的牛耳,銀行林立,國際金融客戶紛至沓來。英國當仁不讓地是「世界的銀行家」。源自英國的對外投資,佔世界全部投資的40%。世界貿易的60%,以英鎊定價、結算和融資。許多國家把其國際儲備存放在倫敦。
據 已知資料,1899年時,世界外匯儲備的64%是英鎊。英鎊在大英帝國地區(the British Empire),通行無阻,而這佔世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很多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等,直接就以英鎊為貨幣。其他在加拿大等國家,金鎊 (Sovereign,面值為1英鎊的金鑄幣)則是平行於其本國貨幣的法償貨幣。
還有更多的國家將其貨幣釘住英鎊。這些國家和地區後來構成龐大的英鎊區,涵蓋70多個國家和地區。
英國政府對金融和英鎊地位的呵護也起了關鍵作用。英國政府一向有意識地在大英帝國範圍內促進英鎊的使用。英國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傳統也令人擊節。
從 1821年到一戰爆發,除3年外,英鎊紙幣在近100年間一直可以同黃金自由兌換。儘管常有困難,但英國政府從未真正對私人的黃金出口進行干預。同時,除 鼓勵英國銀行在海外設立機構,殖民地國家的銀行也允許在倫敦開業。這些銀行可為殖民地政府發行貨幣,而英國政府則要求其貨幣發行須保證按固定匯率同英鎊進 行自由兌換。
貨幣管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鎊命運的轉折點。由於戰爭的消耗,英國由對外投資國逆轉為負債國,欠賬8.5億英鎊(合2010年的307億英鎊)。僅利息支付,就佔英國政府全部開支的40%,債務負擔不堪重負。
為謀對策,英國在1925年恢復金本位制,幣值恢復為戰前的1英鎊等於0.2568金盎司,或4.86美元。但這未能挽回英鎊的頹勢。1931年英國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匯率走向波動。雖然最高時1英鎊曾等於5.15美元,但總的趨勢是不斷貶值。
1940年英鎊貶為4.03美元。二戰後,英鎊在1949年一次貶值30.5%,變為2.80美元。
此後,英鎊雖然逐漸喘過氣來,但仍時有大難。1967年英鎊再次貶值14%, 跌為2.40美元。
期間還必須一提的是,1966年夏季,英國威爾遜政府宣佈國民外出旅遊不得攜帶超過50英鎊出境。這一管制一直延續到1979年。
由此之故,有很長一段時間,英國百姓出國必須申請外匯,並在護照上蓋注。英鎊的困境由此可見一斑。
Source

《FXCM》經濟觀察─英國7月房價下滑,供應增加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FXCM) 2010-07-19 13:58:58

Rightmove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英國7月房價下滑,因供應增加。

7月Rightmove房價指數月率下跌0.6%,年率為3.7%。6月Rightmove房價指數月率上升0.3%,年率為5.0%。

調查顯示每周新增加的房屋供應大約有3萬套,較去年同期上升45%,另一方面,潛在買家相對較少。從2010年前6個月來看,賣家與抵押許可的比例為5:2。

另外調查指出,夏季典型淡季以及供應過量均是造成房價下跌的因素。除Rightmove外,英國房屋貸款機構Halifax以及Nationwide公布的6月數據亦顯示房價增長速度放緩,供應和需求之間的比例目前利好買家。
Source

電視牌照費減 BBC須節支

2010-07-20 05:25:00 
 
(本 報訊)英國文化大臣侯俊偉 (Jeremy Hunt)說,電視牌照費應該取消。 英國廣播公司(BBC)較早時已經宣布,削減其高級經理的人工。而根據政府公共開支緊縮政策,電視牌照費應該削減。 文化大臣侯俊偉在接受《每日電訊報》的訪問中作出上述表示。他抨擊BBC的開支浪費,已到了令人憤怒的地步。他說,希望觀眾每年繳付的電視牌照費用,比目 前的145.5鎊為少,這個立場是非常明確的。他將以此為基礎,在明年與BBC展開討論。

BBC近日宣布計劃,減低高級經理的人工。目標是在18個月內減少四分之一。 侯俊偉說,BBC需要了解英國目前的經濟緊縮情況。他對媒體說,減低牌照費是一個需要討論的議題。 雖然,有關電視牌照費的討論,在一年內也不會正式進行,但侯俊偉已經向BBC發出通知,他們將會面對非常嚴峻的經濟情況。他表示,準備削減牌照費,所以 BBC不能放鬆其減輕其削支的努力。 他特別明確指出,非常關注該機構內行政人員的高額薪酬,「已經引起民眾的憤怒」。

BBC 似乎已經了解政府的立場,目前正開始減少退休金和行政費用。但似乎不會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外界認為,在文化大臣對BBC實行削支計劃之前,他仍有一些工 作需要做。例如政府希望國家審計局能對全面掌握BBC的會計系統,而BBC基金也表示,將與政府討論這個問題。其實,BBC目前的部分開支,也是交由國家 審計局核對的,但BBC擔心,如果處理不好,將影響該機構的獨立性。

對此,影子文化大臣Ben Bradshaw說,讓電視牌照費的增減,能反映目前的經濟情況,以及人民的收入,這是合理的,也能令BBC能加物有所值。但他擔心如果事情弄不好,會成 為英國反BBC議題的一部分,從而影響英國公眾廣播的優良傳統。

最近的數據顯示,BBC行政總裁Mark Thompson和董事局的總開支仍在大幅上升,在2009-10年度增加至476.9萬鎊(對上一年為460.1萬鎊)。而機構的職員人數在同一時間也 從17,078人上升至17,238人。
Source

英官員:中國實踐低碳生活比英美努力

2010年07月19日 13:39:28  來源: 環球網

英國《衛報》7月19日文章 原題:英議員警告英國拖了中國“猛烈”發展低碳經濟的後腿
英議員19日警告稱,由于中國正“猛烈”地向低碳經濟投資,力圖在將來20年內達到氣候改變的目標並從中受益,英國和其他的西方國家已經身處被中國遠遠甩在身後的危險境地。
英國議員及環境監測會主席Tim Yeo稱,中國故意扮演成“壞人”的角色,來轉移注意力,實際上中國正在準備大肆發展低碳經濟。在去年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由于中國拒絕參加商談,遭到 了全世界范圍內的批評。在關于一本氣候變化的新書中,Tim Yeo稱,西方國家在將中國描繪成“禍根”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中國在哥本哈根曾堅持在2050年前消除溫室氣體的80%。
Yeo在一次訪問中說,將中國描述成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打亂者”是非常大的錯誤。他說:“實際上,中國正利用這一時期高速發展低碳經濟。隨著中國經 濟的不斷發展,其對于低碳經濟的投資也越來越多。中國發展了高速鐵路網絡,從而減少了國內航班;中國在可再生資源領域投資巨大,從而達到了交通工具的高標 準。除此之外,中國還制訂了非常可觀的植樹計劃。”

Yeo說西方國家必然會震驚,他警告說:“到2020年的時候,中國將會有很大的改變。最大的危險就在于我們花了10年的時間才發現,中國已經超越了我們。”他還在他的書中警告說,除非採取重大的行動,否則世界將會變的不適于人類生存。
Tim Yeo還倡議英國必須準備好加大步伐,比如引進個人碳交易等,來打響應對氣候變化的戰役。根據Tim Yeo的計劃,每一個人都要頒發一張碳信用度,比如說每年只允許一次遠航,一次短途。如果有人超出了這個額度,就要支付相應等值的東西。
他說:“人們必須去習慣選擇低碳生活。如果有了直接動機,想到這個就很容易了。在一天中,無論是在家裏還是上班,人們都會有很多次需要作出一個是選擇低碳還是高碳的選擇。”(賀娟娟譯)
Source

史上最綠 倫敦貧民窟變身奧運園區

2010-07-19 00:00:00 旅遊經編輯部/李昭弘
 

 
史上最綠 倫敦貧民窟變身奧運園區 近年來台灣各級政府不斷藉由舉辦國際級的運動賽事和活動,打造城市品牌印象,以高雄市世界運動會、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等,皆能大幅提升國際能見度,而各項大型賽事背後所隱含的商機和觀光人潮,也具體帶動城市經濟發展。2012年奧運舉辦城市「倫敦」,便計畫在全英國最貧窮的區域之ㄧ,位於倫敦市中心約三英哩距離的Lower Lea Valley「下里亞山谷」,建造本次奧林匹克運動園區的所在地。英國人正以歡欣驕傲的心情,緊鑼密鼓地建造奧運園區,期待兩年後的奧運盛會,為當地經濟注入活水。

史上最環保奧運

倫敦以「綠色環保」的創意宣言,奪得2010年 奧運會主辦權,倫敦奧運籌委會表示,無論在設計和施工上,都將以「花費最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與「回收利用比最高」等標準,英國將致力追求「最 環保奧運」的典範。為打造「現代最綠色」奧運會,其中一項措施就是所有觀眾不能開車前往觀看比賽,必須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走路或騎鐵馬前往比賽場地,只有 殘障人士可以破例坐車前往。主場館面積高達250公頃,主場館內共有8萬張座椅,場館建材一律採用環保材質,主館周為將有佔地約五百英畝的公園綠地,除可 作為野生動物棲息地,奧運會後將會改造成綠意盎然的生態園區。

整體規劃、永續經營相較於北京奧運的大器華麗,倫敦奧運除「綠色環保」為主 要訴求外,試圖以「簡約設計」、「永續經營」的角度,樹立國際賽事典範。「可拆式」的主場館建築「倫敦碗」在奧運結束後,將可拆下5萬5千個座位,以適度 的空間做為日後英國國內賽事使用,充分延續了場館的使用率。趁著奧運舉辦除增加相關基礎建設、道路整建外,原為全英國最貧困地區的「下里亞山谷」也將蛻變 成倫敦的「城市花園」,以精簡的費用,獲取民眾利益的永續價值,倫敦奧運附加價值至少將延續50年,在華麗絢爛的北京奧會之後,倫敦奧運正以融合自然生態的面貌,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Source

英國經濟調整:必須傷筋動骨

張煒
劍橋大學經濟學家

今年五月大選中上台的英國保守黨-自由民主黨聯合政府在執政一個月內便推出了緊急財政預算案,這個預算案的核心內容是大幅度減少財政赤字。
上 一個財政年度英國的政府債務高達一千四百五十四億英鎊,創下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高紀錄;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一,大大地超過了歐盟規定的百分之三 的上限。新政府的預算案則計劃在五年內實現財政平衡甚至略有盈餘。面對如此巨大的財政赤字,要在短短的五年內實現財政平衡無疑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
平衡財政的主要手段無外乎兩條:一是「節流」;二是「開源」。五年內平衡財政的目標百分之八十將要通過緊縮政府財政支出來實現,另外的百分之二十則要依靠增加稅收來實現。
緊縮政府開支意味著減少包括醫療、教育、治安等在內的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以及對低收入人群提供的社會福利;而增加稅收,尤其是增加消費稅則意味著直接增加民眾的生活成本。這一增一減毫無疑問會遭致佔人口多數的中下收入階層的強烈不滿。
迫不得已
其實,新政府一上台便採取如此不受歡迎的緊縮政策也實在是迫不得已。英國經濟在此次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從二零零八年第二季度到二零零九年第三季度,國民生產總值連續六個季度下滑。
雖然其衰退幅度在主要工業國家中並非最深,但是其從谷底向上攀爬的速度卻是最慢的:去年第四季度為百分之零點四;今年第一季度則降低到零點三。六月份的失業率也仍然高達百分之七點九。
應對這些經濟難題,五月份剛剛下台的工黨政府此前採取的是通過擴大財政支出刺激經濟回升的路數。而在以保守黨為首的新政府看來,此舉仍是飲鴆止渴,最終將徹底摧毀英國經濟。
始發於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固然是當前英國經濟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英國經濟自身的結構性、制度性問題才是經濟回升緩慢的一個更為根本的因素。
依 靠財政擴張來解決經濟問題雖然有可能奏效於一時,但是有著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副作用:一是依靠政府舉債刺激經濟顯然無法持久;二是持續這樣做很可能導致政府 的信用危機,使市場徹底喪失信心,從而出現經濟二次探底;三是過度依賴政府將壓縮市場、企業家和社會在經濟活動中的空間,從而使英國經濟進一步喪失國際競 爭力。
作為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英國早已經進入了後工業化社會。
結構矛盾
從英國的產業結構看,農業和製造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迅速萎縮,其農業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百分之一,而製造業的比重也僅為百分之十八左右,佔國民經濟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是服務業。
其實,後工業化國家也能夠在國際分工中發揮在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等方面的優勢;而且英國也的確在金融、電信、航天航空、生物、製藥、精細化工、環保、汽車製造等產業具有國際領先地位。但是英國現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卻對這些優勢產業的發展國際競爭形成了嚴重的制約。
最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是政府在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過大。
英國的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高達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而在服務業中,政府主導的國民保健系統、各級政府雇員、軍隊和教育這四大系統則佔據了主導地位。其中國民保健系統是世界第三大雇主,僅僅排在中國軍隊和印度鐵路系統之後。
這種由政府主導的經濟結構的一個直接後果是浪費嚴重、效率低下。
不僅如此,政府佔用過多地社會資源是對富有活力的私有經濟的直接「擠壓」。而通過勞動市場的傳導效應,政府系統的低效能也會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率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懶惰化」
英國經濟的另一個痼疾是高端人才的流失和低端勞動人口的「懶惰化」。在一個公正和人性化的社會裏,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弱勢群體進行救助是應該。但是英國的福利政策則過於慷慨。這導致了一些本來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寧願依賴政府的救濟生活而不願意從事力所能及的低收入工作。
這個制度已經成為英國經濟的一個嚴重負擔。高福利必然導致高稅收,而高稅收則將那些具有創造力的人才驅向收入更高的國家和地區,尤其是美國。
這種人力資源高、低兩端的浪費也使得英國的中產階級感到不堪重負。英國的相對國際競爭力也因此而日趨下降。
有鑒於此,雖然新政府的緊縮政策有可能減緩經濟復蘇的速度,但是它對於根治上面所提到的經濟結構痼疾則實在是對症下藥。
從長遠看,一個緩慢但是真實的經濟復蘇可能正是英國所需要的;而那種看似迅速但是卻拖延矛盾的持續財政擴張則可能對英國經濟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害。
當然,以保守黨為主的聯合政府這樣做並非沒有風險,對已經適應了節奏緩慢、福利優惠的英國社會而言,適應這一經濟調整並非易事,搞不好還會產生強烈的反彈。
好在英國的政治制度為這一調整提供了保障。這一屆政府有五年的任期,假如新政策在五年之內能夠奏效,卡梅倫首相和他的內閣將在英國經濟振興的歷史上留下光彩的一筆。
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Source

評論:經濟危機中女王與臣民共患難

英國王室在星期一(7月5日)公布了最新的年度財政收支報告,為英國陰雲密布的經濟氣候又添上的新的一筆。
自從今年5月份新的聯合政府上台以來,人們幾乎每天都可以聽到需要如何節衣縮食的壞消息。
新政府在上台之後提出的緊急預算中要求公營部門在未來4年節約開支25%。根據最新的消息,政府又在考慮把這個25%的節支幅度提高到40%。有人預測,這樣的節支幅度將導致公營部門100萬人失業。
白金漢宮此時發表的報告也傳達了同樣的聲音,顯示經濟危機已經波及到了從女王到平民的每一個人。
按照這份報告,英國王室的公共資金儲備在2001年為3710萬英鎊,預料將在明年年底下降到100萬英鎊。如果按照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女王將在2012年慶祝登基60週年紀念的時候出現公共資金赤字。
這意味著,如果政府不出手救助,女王只有加大節約開支的力度才能避免自掏腰包舉行慶典。
節約7個便士
報告同時顯示,王室已經在節約開支方面取得成果。報告說,王室在2010年度花費國家資金3820萬英鎊,比2009年度的4150萬英鎊減少了330萬英鎊。也就是說,女王的每一位臣民每年為王室提供的消費支出從69便士減少到了62便士。
由於目前出現的資金困難,白金漢宮已經推遲了許多修繕王室房產的計劃。白金漢宮的一位財務負責人說,大家都知道政府部門準備節支25%到40%的,女王希望王室也能在這樣的艱難時刻承擔自己的責任。
在目前的困難時刻,的確有許多人把目光投向了王室的花費方面。有媒體舉例說,查爾斯王子在去年4月份去英格蘭北部參加一項保護紅松鼠的活動,乘坐專列花費了14756英鎊,而乘坐汽車只需要花70英鎊的汽油費。
還有媒體報道說,女王和丈夫愛丁堡公爵在去年5月去英格蘭北部城市韋根參觀一家亨氏食品廠,觀看如何製作黃豆罐頭,乘坐專列花費了17559英鎊。
Progressive
英文中有一個詞,progressive,在形容稅收制度的時候指對較高數額的收入實施較高的稅率。如果用這個詞來形容經濟困難情況下的緊縮措施,那就是指這樣的措施要照顧到窮人,讓富人多讓利。
例如,新政府在緊急預算中決定,公營部門年薪在21000英鎊以上的工作人員,兩年之內不加薪,低於這個工資的人可以有限地加薪。這也許就是progressive理念的一種體現。
但是許多人批評說,政府的新預算不夠progressive。例如,決定把消費增值稅從目前的17.5%增加到20%,這主要損害了窮人的利益。看來,progressive是要求富人做出更大貢獻的理念。
但是,臣民們是不是也會把這種理念用在王室身上呢?英國《獨立報》的一位編輯撰文,以調侃的方式為女王支招,希望幫助女王度過經濟難關。
他說,「您去年花了60萬英鎊舉行花園聚會,但是您完全可以在酒水方面省點錢。如果大家知道您的錢有多緊,對紙盒包裝的葡萄酒就很滿意了。」
歷史的理由
事實上,政府為王室支付費用存在著歷史的理由。在1760年以前,英國王室的消費完全來自於自己的收入。1760年,英王喬治三世同意把大批財產交給國家,換取政府的特別撥款。這些財產包括倫敦市中心的房產,鄉村的土地和森林,以及英國55%的海灘。
這筆財產目前價值大約70億英鎊,每年給國家財政帶來2億英鎊的收入,而政府給王室的撥款大約為4000萬英鎊。
王室接受政府特別撥款並不僅僅是因為上述的歷史原因。人們現在看到,由於王室所面臨的財政困難,一些重要皇家宮殿的修繕工程已經被迫推遲,其中包括更換白金漢宮部分屋頂和更換溫莎城堡維多利亞時代供排水管道的工程。這兩個宮殿雖然都是皇家官邸,但也是重要的國家遺產。
王室在國家遇到經濟困難的時候提出節支是一個重要的姿態,顯示了和人民共度難關的決心,將得到民眾的歡迎。
Source

英國百分之十大學畢業生失業

根據英國公布的官方數字,英國去年的大學畢業生中有大約10%至今仍未找到工作。失業率同前一年的8%相比有所上升。
高等教育統計局說,這是過去七年來最高的大學畢業生失業數字。
而在畢業六個月內即找到職業的大學生比率也由前一年的62%下降到59%。
統計數字顯示,大學畢業生找到工作的難易程度與他們所學專業有關。
這些統計數字是基於對20.5萬名大學生畢業六個月後的情況所進行的調查。
統計數字顯示,所有醫學系的畢業生全部就業,失業率最高的是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17%。

艱難階段

失業率最低的前六名專業分別為:醫學0%,教育5%,法律6%,生物9%,語言9%,數學10%。
失業率最高的前六名專業分別為:計算機17%,傳媒14%,建築、工程、藝術均為13%,商業11%。
英國高校司負責人表示,儘管這屆學生畢業時恰逢金融危機,但統計數字顯示,絕大多數畢業生仍然找到了工作。
英國全國學聯則說,對於那些初次走出校門尋求職業的畢業生來說,目前的確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階段。
學聯負責人指出,大學畢業生是推動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政府應當確保這些人的聰明才智不被浪費,努力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職業。
英國政府要求各大專院校在未來向新生提供更多有關畢業後就業的信息,以利於新生在進校前做好專業方面的選擇。
Source

岳宜莊:緊縮開支和保護複甦「能兼得」

牛津大學「中國增長中心」負責人,經濟學家岳宜莊就英國目前的經濟狀況和政府預算對經濟的影響接受BBC中文網記者王榮的採訪。
Q: 您怎麼評價英國經濟的現狀?
A: 英國經濟在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打擊後,目前正在艱難地複甦。這不同於通常的衰退過後的回升。因為金融危機引發的衰退,使經濟反彈更難。換而言之,我們聽到很 多關於英國信貸緊缺的議論,就是因為英國的銀行系統在金融危機中受重創,變得很虛弱,相應地就導致經濟體內包括住房、企業等其他領域難以獲得低成本的信 貸。 一般來說,借貸困難就意味著經濟復蘇比週期性的反彈更為艱難。
Q:尤其因為金融業在英國經濟中佔的比重很大,所以英國經濟受金融危機的打擊就比其他國家更重?
A: 是這樣。那些金融業不如英國那麼大的國家在全球經濟危機中受到了打擊,但它們的金融業受到的破壞程度不像英國那麼嚴重。另外,危機還對金融業造成了大規模 的毀壞,致使英國經濟一部分產能永久性喪失,意思是總的生產能力下降了,幅度大約是全國總產值的5%左右。這就意味著英國經濟不但要複甦,還要重組,要找 到其他生產性的方式來重建經濟,這樣才能恢復和保持原來的增長率,從而保持原來的收入水平。英國經濟原來每年增長2.75%,將近3%,而目前對經濟增長 潛能的估計是2.1%,這就意味著英國人的收入會下降。要避免這種情況,英國的經濟就必須重組,回到原來較高的增長軌道,彌補金融業創傷造成的損失。
Q:那麼您認為新的增長點可能在哪些領域呢?
A: 英國政府也在為尋找新的增長源努力。傳統的增長引擎比如金融業肯定會反彈,但人們擔心回到原來那種不可持續的增長道路,即金融業在大量債務和大量廉價信貸 的基礎上實現增長。那種模式不可持續。所以,他們在設法調整經濟結構,更多注重其他行業,比如工業和其他高附加值的產業,但重點是在倫敦和英格蘭東南部以 外地區。畢竟,英國工業在世界上仍排名第六,而且其他服務行業也很先進。所以,最新的預算案裏可以看到政府為倫敦以外地區創業提供支持的措施,等等。這類 措施的目的是重新平衡經濟,使它不再過度依賴倫敦金融城,以及為經濟帶來高增長率和可怕後果的金融業。
Q:具體來說,現在有哪些行業是英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呢?
A: 英國的專業服務行業就很發達,比如法律和會計服務;它的教育還是世界最強的之一。再說工業,英國的生物製藥、航空航天和國防等高端產業都是世界領先的。同 時,英國的服務業根基深厚。所以,我認為英國有很大的餘地來重新平衡經濟。不過,在這樣嚴重的經濟衰退和信貸緊缺的情況下,很多行業都必然會因為缺乏信貸 資金而回升乏力。這也是為什麼政府預算中列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資助措施,但英國政府本身也沒什麼錢,因為金融危機,政府舉債激增,即便它想花更多錢來推動 行業反彈,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比如,預算裏幾乎沒有用於鼓勵創新的開支,而創新和高科技及其帶來的高端產業活動是英國經濟提速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調 整經濟結構,我們既有強烈的願望,也有切實的需要,但也面臨很多制肘和挑戰。
Q:說到預算,有觀點認為這份預算像是夾在魔鬼和深淵之間做出來的,兩頭為難。即要保證經濟持續複甦,還要削減政府開支減少財政赤字。您怎麼看?
A: 這份預算確實很難作。他們確實需要減少政府的債務,同時又必須刺激經濟增長以推動複甦。你可以通過減少政府舉債來改善財政狀況,也可以通過擴大財政收入基 礎來達到同樣的目的。所以,這就意味著即要厲行節約又要支持增長。我認為兩者可以兼顧,但前提是通過這些節儉措施,也就是減少公共開支和提稅,能夠產生一 個有較高可信度的政府,使它能夠在政府債券市場以較低的成本舉債,也就是說政府為債務支付的利率較低,而較低的利率又有助於私營部門發展。正因為如此,這 份預算必須既嚴厲又可信。它實際上是通過保證政府舉債不至於推高利率水平而維持較低的利率,以此為經濟的中期發展打基礎。但是,這個預算最困難的地方是, 因為財政赤字規模巨大,公共部門的開支需要削減1130億英鎊,相當於GDP的8%,這樣劇烈的動作本身就足以引發經濟衰退。因為公營部門,政府單位,佔 英國國內產值的一半。所以,這是個非常艱難但從很多方面看又都是必須的預算案。尤其是向歐洲國家政府提供貸款的債主非常擔心財政赤字過高的國家。所以,即 使英國不在歐元區內,由於市場目前總體不太願意借錢給歐洲國家政府,這種情緒難免殃及英國。當然,英國的赤字在歐洲也是名列前茅的。
Q:您對銷售稅VAT從17.5%提高到20%是怎麼看的?商界部分人士認為這對商業活動影響不大,另一部人說這會摧殘脆弱的複甦。您看呢?
A: 我認為這是必要的。即便政府主要通過減少公共部門開支來厲行節儉,各個部門的預算大致要削減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如果VAT不漲,那政府部門預算砍得還要 多。在能夠提高稅率的幾個稅種裏,一種消費稅可能是最直截了當的,消費多少交多少稅,不消費就不交稅。雖然它確實可能傷害窮人,因為窮人的消費開支佔收入 的比重更大。不過,像食品、兒童服裝、公共交通等日常必須的消費沒有銷售稅,可以抵消部分衝擊。當然,VAT上漲,意味著買東西更貴,由此減少消費,傷及 部分零售商,但另一方面漲幅並不是很大,也就是2.5個百分點。所以,VAT造成的影響不會特別嚴重,而同時又能很快增加財政收入,可能政府就是因此才決 定漲VAT。
Q:英國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多大?
A: 根據新成立的預算責任辦公室的預測,政府對厲行節儉和促進增長之間的平衡掌握得恰如其分,換句話說,低利率會持續,因為預算是可信可靠的,由此又能保持增 長。他們預測這個預算方案最多令明年的增速減少0.3個百分點,經濟還能保持2.3%的增長。隨後五年,經濟發展速度會更快。我認為如果利率能保持目前的 低水平,那麼他們的預測基本上是對的。這個預算或許不會導致英國經濟雙探底,再次陷入衰退,但這完全取決於低利率是否能持續;還有預算案的實施情況也在很 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是否會再次衰退,因為這麼大規模的裁減預算,如果導致重大抗議、示威打亂正常秩序的現象,就會令債主緊張,政府債務風險提高,利率上 漲,這樣就會改變增長預測,那也能導致衰退。所以,真正的考驗是今年秋天,作完開支回顧,削減開支的結果顯現出來,那時才能判斷這個預算是否在厲行節儉和 保持增長之間掌握了較好的平衡。
Q:有人說英國和歐洲的危機給中國企業提供了很好的投資擴張良機。 您認為是這樣嗎?
A: 我覺得有道理。中國現在日益國際化,歐洲和美國的資產價格目前相對確實較低,每次金融危機過後都會出現這種情況。亞洲金融危機過後東南亞地區併購交易大幅 增多,沒有理由認為這次西方金融危機後會有不同。唯一要警惕的是現在西方市場上較便宜的資產很多都涉及金融業,在金融業的前景不明朗,利率走向不定和政府 收緊監管、減少金融業風險的行動尚在進行的情況下,金融類證券或企業是否會跟以前一樣有利可圖,我不敢斷言。但總體而言,確實,危機造成很多好企業迫切需 要注資,為中國公司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市場落地、駐足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對中國來說,最大的挑戰將是確定真正的價值所在,以及制定由商業需求驅動的投資戰 略,以避免被西方政府看作是中國政府的擴張行為而做出消極反應。我認為,雖然商業投資會受到歡迎,但在西方經濟複甦微弱的情況下,圍繞中國國營企業的海外 投資行動產生的政治緊張或許會加劇。
Source

英国第一季度经济衰退较此前预期更为严重

英国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未作修正﹐仍为增长0.3%。但其他修正后的数据显示﹐英国最近的经济衰退较此前预期更为严重。英国国家统 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周一公布﹐英国第一季度的储蓄率连续第二个季度下降﹐由2009年第四季度的7.2%降至6.9%。统计局称﹐英国第一季度经济产 值环比增长0.3%﹐同比下降0.2%﹐符合市场预期。周一公布的数据是英国第一季度经济数据的二次修正结果﹐也是最终数据。
不过﹐英国国家统计局对之前的数据进行了一系列修正。最新数据显示﹐始于2008年第二季度並已于2009年第三季度结束的经济 衰退导致英国经济产值下滑6.4%。这一降幅高于初步数据6.2%。英国国家统计局还将2008年国內生产总值(GDP)数据修正为下降0.1%。英国 2009年GDP下降4.9%。

英國養老 生活費1425萬 若投資移民 須另備百萬英鎊

【明報專訊】吳太和丈夫今年分別35歲和46歲,他們希望在15年後退休,移居英國生活(見表),但不知道該如何部署。其實,以他們每月5.3萬元的盈餘,和逾1000萬元的資產值(包括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在預備移民和退休方面應該綽綽有餘。
首先,來信並沒有說明吳太和丈夫是否已經入籍英國,倘他們未有在當地長期生活的權限,而又想退休後移居當地,或可考慮申請投資移民。
根據有關當局的要求,在英國申請投資移民,最少要有100萬元英鎊(約1155萬港元)的可動用資金,並在初審通過後,正式將資金存入當地銀行作購買國債之用。以投資移民方式移居英國,會先獲發為期3年的「入境許可簽證」,到期再獲發為期2年的「延長居留簽證」,其後若條件符合,將獲發永久居民身分。有關申請最快可於半年內完成,詳情可向投資移民公司查詢。
「巨無霸指數」量度生活水平
因此,倘吳太和丈夫希望退休後移民英國,需要預備最少100萬元英鎊作當地投資之用。不過除了上述資金,他們還需考慮退休開支,以及在當地置業的問題。
根據來信提及的資料,撇除供樓開支,吳太每月的平均開支約為3.7萬元。假設他們想在退休後維持此生活水平,並假設退休前後之年通脹率為平均3%, 和退休後投資年回報為5%,則在15年後他們退休之時,約需退休資金718萬元(上述計算參照了香港統計處的調查數據,男士和女士的平均壽命分別為80歲 和86歲)。
不過吳太須注意,上述退休資金是以香港的生活水平計算,但英國的生活水平較香港為高。不知道讀者有否聽過「巨無霸指數」?所謂的「巨無霸指數」是將 世界不同地方的巨無霸漢堡包價格作出比較,並以美國當地的巨無霸價錢為基準,編制出一組指數,以量度貨幣的購買力,和匯率是否合理。
根據去年7月份《經濟學人》公布的「巨無霸指數」,在英國買一個巨無霸要2.29英鎊,在香港買一個巨無霸只需13.3港元,以美國的巨無霸價格 (3.57美元)為基準,並以當時的匯率計算,則英國和香港的引伸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分別是0.64和3.73;香港退休需718萬元,要在英國維持相若的生活水平,便需1425萬元了。當然,上述的巨無霸指數 只是粗略估算,但說明了吳太要預備更充裕的資金以應付英國的退休生活。
投資組合考慮匯兌因素
至於投資組合方面,要考慮匯率的元素。因為倘在英國生活,用的是當地貨幣,倘屆時才將港元資產兌換至英鎊,會牽涉一次性的兌換風險。最差的情是屆時英鎊處於強勢,則持有港元之購買力會下降。
要對畄上述匯兌風險,一般有三種方法:一,直接投資當地貨幣,由現在起分段吸納英鎊。二,購買英國股票基金,使閣下的資產與當地經濟掛鹇。三,在將近退休之時,將手頭的港元資產分批兌換成英鎊,以減低一次性的匯兌風險。
上述方法一、二的共通點是回報偏低。購買英鎊的息率回報有限,英國經濟在金融海嘯後仍未完全復蘇過來,買英國股票基金亦未必是好選擇。因此,筆者建議吳太在投資組合中,加入一些以英鎊計價的高增長市場基金,並在退休前後逐步將旗下的港元資產兌換至英鎊。
永久離港 提早申領積金權益
根據吳太提供的資料,在扣除必要開支後,每月剩餘約5.3萬元,筆者建議她用當中的4萬元,建立全新的月供基金組合,其中30%買入以英鎊計價的新興市場基金,其餘則為美元計價的基金,包括20%亞洲股票基金、35%環球債券基金和15%黃金基金(見圖),目標爭取9%的投資年回報,15年後約值1514萬元。
上述的基金回報,加上物業、儲蓄、股票和強積金等, 估計合共約4000萬元,應足夠移民退休之用。初步估計之資金分配,約25%將用作申請投資移民,約25%用作英國置業和其他移民雜費,餘額則作退休開 支。筆者建議吳太可以先安頓好英國的生活,才慢慢放售香港的物業。至於強積金的累算權益,亦可以向積金局提出永久離開香港而提早在65歲前取回。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