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20

英鎊:近40年的風風雨雨

卓爾
英國財經貨幣專家

英鎊在1971年8月開始自由浮動,從此英鎊區解體。
在 1976、1979-1980年間,英鎊迭受衝擊,在1980年後幣值急劇下降。在1985年3月曾一度跌至1.03美元的歷史低點。以後英鎊政策改為 「尾隨馬克」。其意圖是讓公眾相信,馬克的通貨膨脹率低,而英鎊又跟隨馬克走,因此英鎊的通脹率也會低。這其實是想用「借來的公信力」,來改變公眾的通脹 預期。
黑色星期三
但這使得英國的利率政策聽命於德國。結果,英國先是因追隨德國低利率而使國內通脹迅速上漲。爾後,德國由於為兩德統一而上了不少項目,造成融資需求增加從而利率上升,結果英國利率1989年後跟著上升,阻礙國內經濟增長。
在這當口,英國政府在1990年10月又匆匆按1英鎊兌2.95馬克的水準參加了歐洲匯率機制(ERM),這一水平過高並且固定不能變動。結果英國的利率和匯率雙雙過高,英鎊地位不可維持。
於是在1992年9月16日英鎊經歷「黑色星期三」,國際投機風潮突起,索羅斯單挑英格蘭銀行,從賣空英鎊中獲利將近10億美元。
是役,英國政府共投入270億英鎊同國際投機者拼命,結果敗在索羅斯等一幹人手下。據2005年公布的正式文件,英國政府期間共損失34億英鎊。英國就此退出歐洲匯率機制,並從此對參加歐洲貨幣一體化興趣索然。
英 國從這次風潮中得出兩項重要教訓。第一是不能輕易把匯率固定,第二是必須根據本國情況制定利率。於是英鎊重歸自由浮動,英格蘭銀行爾後也獲授權脫離財政部 的管束而擁有業務獨立性。根據這一授權,英格蘭銀行設立了獨立的貨幣政策委員會自主決定利率,並把貨幣政策改為釘住通貨膨脹目標。
正所謂禍福相依,由於有了這些新獲得的自由之後,此後英國的經濟漸漸有了起色。
退 出ERM 迄今18年,英國的通貨膨脹一直在低水平上游走,產出的波動也很溫和。特別是失業率,比從前低了很多。英鎊也逐漸走強,折算下來,甚至超過了當初參加 ERM 時的價位。鑒於這些意外成就,1992年時任英國財政部首席經濟顧問,後任牛津大學女王學院院長的名經濟學家艾倫爵士(Sir Alan Budd)甚至認為,英國其實是因禍得福,「黑色星期三」實在是應該稱作「白色星期三」才對。這一觀點也為不少其他作者所認同。
空前危機
正當英國在暗自慶幸的時候,天邊又捲起了烏雲。這次是更大的風暴來臨。
發端於美國次級房貸泡沫的信貸緊縮,演變成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很快席捲全球,英國也不倖免。
2007年9月12日,位於紐卡斯爾的北岩銀行在困境中向英格蘭銀行求援。市場得知消息後反應強烈,9月14日客戶湧向北岩銀行排隊提款,當天即取走10億英鎊。由此英國發生150年來的第一次銀行擠兌風潮。
此後,在全球金融危機中,英國的銀行危機越演越烈,阿比、皇家蘇格蘭、勞埃德等銀行相繼由政府注資援救。
英國政府前後共向英國銀行系統注入8500億英鎊救火,世界金融史上所罕見。
在銀行風潮背景下,市場對英鎊的信心下降。2008年12月,英鎊兌歐元的匯率一度跌至1.02歐元。
延至2010年初期,市場還一度盛傳,索羅斯的老搭檔、著名投資家羅傑斯(Jim Rogers)認為英鎊將要完結,崩潰等著發生,聽來令人毛骨悚然。雖然羅傑斯事後否認曾那樣嚴重地說過,但他確實認為英鎊將趨於跌跌不休,長期會要走軟。
有趣的是,在遠在天邊的中國,據北京城內耳語,一度也有智囊向上峰報告,謂英國經濟不景,貨幣金融形勢極堪關注。
所幸的是,進入2010年後不久,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葡萄牙、愛爾蘭、希臘、西班牙等國相繼陷入債務困境,歐元岌岌可危。這幫了英鎊的大忙,因為市場的注意力轉轉移了比英國更危急的歐元體系。
從2010年以來,英鎊短期內從2008年12月的低點,升了將近20%。
魅力尤存
當然,英國政府仍不敢鬆懈,新的保守、自民兩黨聯合政府甫一上台,便勵精圖治下重手削減政府赤字。此舉弄得依賴政府撥款的公共部門人心惶惶,但正如英國新財相奧斯本所說,不如此做,英國經濟便將面臨大災難。其中,自然包括英鎊可能的崩潰。
回 眸數百年的風雨歷程,今日的英鎊與其全盛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當初獨步天下的國際貨幣的地位,已躬身讓給美元。其本身的價值,也在衰落,英鎊購買力僅 1971年到2009年,就損失了91%。英國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影響力也大不如昔。在國際市場上,英鎊的光環已經褪去。要恢復過去的輝煌,可以說太難太 難。
從當年不容爭議的春秋霸主,到今天艱難度日的窘態畢現,英鎊地位的演變不免令人唏噓。並且,瞻望英鎊的前路,仍然還會是年年難過年年過。
但是,英鎊已經度過了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困難的時期。至少短期內,英鎊沒有崩盤之虞,而這在風雨飄搖的歐洲地區已屬不易。
不要忘記,英鎊這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使用的貨幣,仍是美元和歐元之後的世界第三大貨幣。英鎊按面值來說,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值錢的貨幣。在當今這屢出金融穩定警訊的世界,英鎊仍是少數不錯的資產之一。
更深層地看,英鎊的吸引力不可忽視。
英國 歷史上曾富甲一方,鐘鳴鼎食之家的經濟老底子厚實。英國政府自由的市場經濟政策和「好政府」的理念,整個社會對合同精神的尊崇,一直使英國的商業和金融環境處世界最優越之列。
倫敦在國際金融中心排位中也保持數一數二,任憑風吹雨打始終巋然不動。這次全球金融危機還突顯了英國一個過去不太為人注意的長處,那就是英國政府豐富的金融管治經驗。
畢竟是有3百年的中央銀行歷史,這次金融海嘯來襲,英國財政部和英格蘭銀行剎那間行霹靂手段,承諾無限量支持英國銀行體系,並巧妙地用購買銀行優先股的形式向英國各大銀行注資,結果使金融的危急形勢一舉底定,而央行還能有利潤進帳。
這種技術和手段,連美國也難望其項背,引各國紛紛向英國取經。這種良好的金融管治經驗,再加上英國民間金融人才的數量、質量和基礎設施,乃是英鎊歷經風雨而不倒的基石,別國輕易模仿不來。
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