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20

英鎊:世上仍使用的最古老貨幣

卓爾
英國財經貨幣專家

英鎊是世界主要硬通貨之一。在各國央行擁有的外匯財富中,它是僅次於美元和歐元的第三大儲備貨幣。在國際外匯市場 上,它是第四大交易貨幣。 在日常使用中,除英國本土外,英國皇家屬地和海外領地也把英鎊作為官方貨幣。在直布羅陀和福克蘭群島等地,英鎊和其本地貨幣混合使用,其匯率釘住英鎊。
古幣趣聞
英 鎊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貨幣。它正式名稱是Pound Sterling ,意為磅銀。其中的Pound,指金衡制的重量單位「磅」。金衡制源於古羅馬,專用於度量金、銀和寶石等的重量。一金衡磅(troy pound)約為0.373公斤,等於12金衡盎司。中文中,金衡磅作為重量單位用「石」字傍。歷經演變,現在我們提到英鎊時,用的是「金」字傍的 「鎊」。不過,用到貨幣上,這是最自然不過的。
英鎊名稱中的另一項,Sterling ,則指純銀。但其起源,學問家們卻有爭論。一種說法是,在盎格魯-薩克森時期,英國貨幣用銀鑄成,叫做斯特林(sterling),240枚這種銀鑄幣正 好重1磅。當時的人們為進行大額的交易,往往需要攜帶好多磅的銀幣,故而磅銀的說法得以流傳開來。
另 一種說法是,「sterling」一詞源自「Easterling」。這可不是托爾金名著《指環王》中的東方人(Easterling),而是指那些德國 北部商人,他們建有同業公會,其鑄幣以重量和成色的齊整可靠而著名。13世紀時被英國的約翰國王召喚來,管理英國銀幣的鑄造。這些人雖是德國北部的鑄幣 商,但因德國位於英國的東面,從而得名。
還有一種說法是,Sterling 其實是諾曼人當時在英格蘭所使用的一種銀便士,叫做「steorling」 (意為「帶星的鑄幣」,因這種銀便士上印有一個小星星)。這種說法據認為比較靠譜,因而為《牛津辭典》所採用。
雖 然英鎊同銀幣有不解之緣,但14世紀後,英國貨幣流通中金幣逐漸增多。18世紀多數時間,英國實際奉行金銀貴金屬雙本位制。為克服混亂,時任英國皇家鑄幣 局長的大科學家牛頓應邀對金銀比價進行研究。不幸的是,這位人類不世的數學天才卻沒有把金銀比價搞對。當時英國一個金畿尼值21先令6便士,而在歐洲金銀 比價不超過15比1(相當於1畿尼值20先令8.5便士)。
跟歐洲情況相比,英國金價過高 了。牛頓看出這種情況不對頭,但可惜他建議只需把金價稍降一下就可以(降為1畿尼21先令)。但這一比價仍然高於歐洲的價格,結果「格雷欣法則」逆向地發 生作用,人們把銀幣熔化後輸出到歐洲換回金子,然後再運回英國牟利。於是金鑄幣在英國流通中大行其道。最後,英國在1816宣佈金本位制,1821年正式 實行。從這一貨幣史上「愉快的意外」,可見即使有牛頓那樣的數學天才,也是很難把匯率「計算」準確的哦。
愉快的意外
在 英國之後,很多國家採用了金本位制,使其成為當時一種世界性的制度。這一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是英鎊,是當時獨步天下的國際貨幣。其基礎當然首先是因為其時 英國經濟是世界最強。1860年時,世界的出口有三分之一湧向英國。同時,英國也大量向世界各地出口機器製成品和服務。
英國金融業的發達也是關鍵因素。倫敦當時執世界金融業的牛耳,銀行林立,國際金融客戶紛至沓來。英國當仁不讓地是「世界的銀行家」。源自英國的對外投資,佔世界全部投資的40%。世界貿易的60%,以英鎊定價、結算和融資。許多國家把其國際儲備存放在倫敦。
據 已知資料,1899年時,世界外匯儲備的64%是英鎊。英鎊在大英帝國地區(the British Empire),通行無阻,而這佔世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很多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等,直接就以英鎊為貨幣。其他在加拿大等國家,金鎊 (Sovereign,面值為1英鎊的金鑄幣)則是平行於其本國貨幣的法償貨幣。
還有更多的國家將其貨幣釘住英鎊。這些國家和地區後來構成龐大的英鎊區,涵蓋70多個國家和地區。
英國政府對金融和英鎊地位的呵護也起了關鍵作用。英國政府一向有意識地在大英帝國範圍內促進英鎊的使用。英國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傳統也令人擊節。
從 1821年到一戰爆發,除3年外,英鎊紙幣在近100年間一直可以同黃金自由兌換。儘管常有困難,但英國政府從未真正對私人的黃金出口進行干預。同時,除 鼓勵英國銀行在海外設立機構,殖民地國家的銀行也允許在倫敦開業。這些銀行可為殖民地政府發行貨幣,而英國政府則要求其貨幣發行須保證按固定匯率同英鎊進 行自由兌換。
貨幣管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鎊命運的轉折點。由於戰爭的消耗,英國由對外投資國逆轉為負債國,欠賬8.5億英鎊(合2010年的307億英鎊)。僅利息支付,就佔英國政府全部開支的40%,債務負擔不堪重負。
為謀對策,英國在1925年恢復金本位制,幣值恢復為戰前的1英鎊等於0.2568金盎司,或4.86美元。但這未能挽回英鎊的頹勢。1931年英國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匯率走向波動。雖然最高時1英鎊曾等於5.15美元,但總的趨勢是不斷貶值。
1940年英鎊貶為4.03美元。二戰後,英鎊在1949年一次貶值30.5%,變為2.80美元。
此後,英鎊雖然逐漸喘過氣來,但仍時有大難。1967年英鎊再次貶值14%, 跌為2.40美元。
期間還必須一提的是,1966年夏季,英國威爾遜政府宣佈國民外出旅遊不得攜帶超過50英鎊出境。這一管制一直延續到1979年。
由此之故,有很長一段時間,英國百姓出國必須申請外匯,並在護照上蓋注。英鎊的困境由此可見一斑。
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