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國《經濟學人》和美國《時代》雜誌探討「公僕」變成「全民公敵」的情況。歐洲各國不堪債臺高築,紛紛採取削減預算、緊縮開支的措施,「撙節」(austerity)獲選為年度的風雲字彙。 公務員和國營事業員工首當其衝。法國延後法定退休年齡,引起大罷工。大學生也上街頭,因為就業已不容易,延退將使情勢雪上加霜。屆齡退休人士也不滿,認為是享清福的時候,該把機會讓給年輕人。 在美國,聯邦政府對印鈔救市的量化寬鬆政策食髓知味,但共和黨已揚言不會讓歐巴馬輕易提高舉債上限。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則哀鴻遍野,裁員減薪雙管齊下。公務員不好受,但仍勝過民間企業員工,因福利遭削減走上街頭,遭痛批乃意料中事。 經濟景氣的時候,大家都爭著捧理想中的「金飯碗」,對軍公教的「鐵飯碗」興趣缺缺;經濟不景氣時則相反。特別經過1997和2008年兩波金融風暴與海嘯的摧殘,「金飯碗」雖仍誘人,其中的高風險也讓人心驚膽戰。昔日被戲稱為「吃不飽,餓不死」的「鐵飯碗」反而備受青睞。 優秀人才,政府和民間都想延攬。新加坡內閣閣員的年薪之高,與大企業頂級經理人不相上下。其他國家政府無法提供這麼高的年薪,則透過相對優厚的福利和退休金制度,設法吸引人才。 在台灣,民進黨痛批18趴的優惠利率存款政策,結果一票前朝要員都是受惠者,包括黨主席蔡英文,正所謂:「得」不孤,必有鄰。東窗事發後,蔡英文才趕緊宣布放棄。 民進黨邊罵邊拿,「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手法也用來對付中華民國憲法,依照憲法當過正副總統或正副行政院長的人,拚命詆毀憲法。與維護權益被批得體無完膚的公務員相比,誰才是「全民公敵」? | ||
source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