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0

金融時報-G20峰會的7大摩擦點

    * 2010-11-10 01:14
    * 工商時報
    *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瑞奇曼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瑞奇曼(Gideon Rachman)撰文指出,世界各大強國領袖將因G20峰會齊聚首爾,儘管東道主南韓表示期盼G20能夠為世界「掌舵」,然而實際上欲操縱舵輪的勢力不一而足,G20恐怕只能祈求不會出現太過嚴重的亂子。

瑞奇曼表示,儘管法國總統薩科吉曾高唱「G20預示了21世紀的全球治理之道」,但就當前情勢來看,G20可能更像是預示了21世紀的國際衝突。因為雖然中美關係勢將成為焦點,然而世界其餘勢力卻無法劃分為親美與親中陣營,而是有7大軸線交錯橫亙其中。

1.貿易順差國vs.逆差國:目前貿易赤字嚴重的國家期盼G20可討論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然而順差國則質疑無此必要。美國與中國便身居此一爭辯核心,但另1大出口國德國比之中國更是立場強硬,不僅曾經公開抨擊美國經濟政策,也拒絕其經常帳目標設定的提議。貿易順差國的其他主要成員還有日本及沙烏地阿拉伯。

2.操縱國vs.受操縱國:美國長期指控中國人為壓低人民幣匯價,中國則反批美國大量印鈔操弄市場,而G20其餘成員也無不憂心在全球匯率戰中受到波及。其中印度似乎特別關切人民幣低估問題,德國則較為擔心聯準會政策的效應。

3.財政緊縮國vs.財政刺激國:此一議題在2年前的G20峰會上便曾引發激辯,當時英美主張應擴大赤字以振興經濟,但德國卻持反對立場。今日英國政府轉而加入緊縮陣營,美國當政者也極力約束擴大開支,如此一來,國際貨幣基金(IMF)可能已成唯一一個仍舊持續呼籲全球新一波刺激方案的聲音。

4.民主vs.獨裁:從G20成員名單也可看出,現今中國的政治體系多麼獨特。在20大國中,中國和沙烏地阿拉伯是「唯二」定位明確的非民主國家(俄羅斯界於民主與獨裁間的灰色地帶)。對中國而言,所幸G20國家鮮少觸碰此敏感界線,部分原因在於G20的議題仍是經濟為主。

5.西方國家vs.其他國家:G20瞭解到全球權力重心已經在改變。原本的G7除了日本以外,大多是西方的白種人國家,而新的G20則包含許多過去曾被西方強權殖民或是打敗的國家,例如中國、印度、南非、印尼、巴西,這意味著G20將受到情感、認同和種族議題牽動。在經濟與情感面的複雜分歧,最明顯的例子即為各國針對氣候變遷的討論過程。

6.干涉主義vs.主權獨立:G20國家面臨一個基本的哲學問題-究竟應該建立具約束力的新協議,或是應該採取各自主權獨立的基礎?美國與中國向來就相當在乎本國主權,這兩大國也唯獨在此事上站在同一陣線。他們不同意在國際間建立新的法治政體,反觀歐盟國家則傾向擁有新的國際條約,希望G20有一天能夠發展成像是薩科奇先前形容的「全球(planetary)」政府。

7.大國vs.小國:G20還有需要面對的問題在於,儘管20個大國皆已參與其中,然而其他170個國家仍被排除在外。雖說像聯合國或世界銀行等全球性機構可以補足其缺陷,但如今小國已開始質疑G20成員國想要扮演全球「指導委員會」的意圖。

瑞奇曼表示,最後的結論可能令人氣餒,全球重要議題都尚未尋得解決之道,但G20看來正愈來愈分裂和失去功效。

(林佳誼、陳怡均整理)
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