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3

愛爾蘭危機 可能掀起全球新風暴

【經濟日報╱林建山】
   
2010.11.23 03:01 am


日前愛爾蘭主要銀行的信貸違約互換利差急速衝升,國債收益率也大幅上漲,形勢驟然緊張,在金融市場非理性恐慌情緒推動下,愛爾蘭是否會淪為第二個希臘,乃至掀起第二波歐債危機,備受全球關注。

引發此輪恐慌的焦點無非有二:一是投資者認為愛爾蘭無力解決本國嚴重的債務危機,唯一的選擇就是靠歐盟救助;二是市場擔心,在歐盟救助愛爾蘭的過程中,會選擇讓持有愛爾蘭國債的私人投資者承擔一定的損失,實行債務重組。由此,投資者開始拋售愛爾蘭國債,導致愛爾蘭政府融資成本驟增。

愛爾蘭堅決不願向外求助,除了「面子」問題,還有經濟上的考慮。因為幫愛爾蘭吸引外資而立下汗馬功勞的低企業稅率(12.5%,遠低於其他歐盟國家,如德國近30%、法國33%),長期以來一直都招致其他歐盟國家的不滿。一旦愛爾蘭向歐盟求助,歐盟必定會要求愛爾蘭提高企業稅率。

企業稅率對愛爾蘭的意義,已經超出財政層次,是個敏感的政治問題。2009年10月歐盟《里斯本條約》在愛爾蘭第二輪公投通過,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愛爾蘭得到稅收政策主權不會受損的保證。

愛爾蘭是一步步陷入國家違約的境地。希臘的病根在於前幾屆政府開支不檢而導致債台高築,愛爾蘭的苦難則是緣自本國的銀行體系。「凱爾特之虎」十年的經濟繁榮,催生了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危機來襲後,高額貸放給房地產市場的銀行,紛紛遭受巨大虧損。

2008年愛爾蘭政府開始針對銀行進行「地毯式」擔保,將銀行業的債務,轉移到納稅人肩上。2010年10月,愛爾蘭政府更「勇敢」宣布,為救助銀行,將讓2010年的財政赤字達到GDP的32%,在投資者眼中,愛爾蘭已經成了危險地帶。

市場的突然緊張,與10月底歐盟領導人商討即將建立的永久性危機解決機制有關。德、法領導人堅持,未來若再發生類似的金融危機,不能指望納稅人承擔全部救助成本,私人投資者必須接受部分損失。具體說就是對還債額進行「折讓」(haircut),折讓被認為是債務違約的一種。領會了這一「精神」的投資者擔心手裡的愛爾蘭國債,就是第一批要被「折讓」的項目,於是開始拋售。

在愛爾蘭政府努力增加銀行資本金以減除其有毒資產的同時,新的問題也在出現。市場擔憂愛爾蘭10%以上的高失業率,將會催高愛爾蘭房地產抵押貸款違約率,從而為銀行帶來更多的損失和壞帳。這些因素,都會更加嚴重地挫傷市場對愛爾蘭國債的信心,反過來造成集資成本的急劇上升,給愛爾蘭銀行創造更大的麻煩。

愛爾蘭也正面臨著巨大的財政赤字,且國債收益率出奇之高。最新統計顯示,2009年度愛爾蘭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高達14.4%;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過去三星期內從6%飆升至9%。愛爾蘭已經取代西班牙,成為歐元區最依賴歐洲央行融資的銀行系統。

雖然,此輪危機主要由外部因素導致,但愛爾蘭本身經濟狀況也堪憂,最核心的問題,是前幾年房地產泡沫引發的銀行壞帳問題。金融危機發生後,愛爾蘭央行不斷調高銀行救助計畫所需金額。目前愛爾蘭的銀行在市場難以籌集資金,日益依賴於歐洲央行的臨時流動性機制。

如果愛爾蘭的形勢得不到有效控制,那麼完全有可能引發骨牌效應,掀起更大範圍的歐債危機。愛爾蘭已經成為歐元區阻滯第二波債務危機翻動的最前線。歐盟是否會為此而「棄車保帥」,值得觀察;另一方面,歐盟內部團結迄今還是口頭大於行動,在歐盟經濟統理漏洞還未補全之前,愛爾蘭的悲劇,的確有可能會快速移轉到別的歐元區國家,甚至於成為一項全球新風暴。

(作者是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0/11/23 經濟日報】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