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9

難達成一致,G20出現“碎片化”

2010年10月28日 17:08:39  來源: 羊城晚報  
在新興經濟體增長勢頭良好,發達國家經濟依舊低迷的當下,G20達成一致的難度越來越大。上周六,作為下月G20峰會的前站,為期兩天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韓國慶州落下帷幕。與會議《聯合公告》中反復強調的“相互依賴”、“合作協調”等詞匯不相協調的是各國代表在場外的激烈交鋒,讓濃濃的“ 火藥味”彌漫在整個議程中。

在匯率、全球經濟不平衡、構建金融安全網絡等會議議題上,G20,也包括G20內部的各類利益綜合體,已經被各國關注的敏感議題撕扯成若幹碎片。首先,讓我們把視線集中到美國在解決全球經濟失衡的治理方案上,來解析這種“碎片化”的具體表象。

從2008年G20峰會正式形成以來,盡管美國對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實現路徑有著長遠的籌劃,但在經濟危機的現實打擊下,美國的籌劃只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共識層面。兩年過後,美國財政部官員表示:我們希望在細節上加以推動,包括可能設定的時間表和量化指標。在做法上,美國準備了兩套可以相互替代的方案:一是推動新興經濟體貨幣升值(尤其是人民幣),這受到英國、韓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支持,但遭到中國、巴西等國家的堅決抵制;二是繞過在匯率問題上的直接對抗,倡議控制巨額貿易盈余/赤字,即通過IMF的相互評估程序,把經常項目順差或逆差限制在佔其國內生產總值4%的量化指標上。這個具有“新意”的提法同樣引起軒然大波,不僅中國不認可,同為出口大國的德國和日本也表示出強烈反感和不屑一顧。

更有意思的是,通過IMF來建立相互評估程序也被認為是陳詞濫調。康奈爾大學教授普拉薩德(前IMF官員)指出:“加強監管是個好主意,但各國早在2006-2007年就有類似的多邊磋商協議,但沒誰把它當回事———這根本不會促使失衡狀況嚴重的大國改變政策。”

本次會議的一個插曲便是巴西財長曼特加的缺席,這引起眾多猜測。有媒體認為,作為G20機制化的重要成員和受益者,巴西的缺席意味著該組織的裂痕加大。更加接近事實的情況是,受困于巴西貨幣雷亞爾對美元的不斷升值,曼特加正為通過徵收金融交易稅方式來遏止本幣升值而焦頭爛額。在根源上探尋,美聯儲的寬松金融政策恰是造成資本涌入新興經濟體,並導致相關國家本幣升值、加劇資產泡沫的罪魁禍首。如此看來,有理由相信巴西對于G20能否真正解決全球經濟問題尚存疑慮。

代替如此眾多的利益差異和意見分歧,碎片化的G20在機制化的道路上能走多久值得思考。盡管新興經濟體在有關IMF投票權上有所斬獲,但是不是具有 “歷史意義的轉折”還有待觀察。然而,因為IMF改革所引發的後果卻在強化這種碎片化進程。試想,歐盟國家要讓出兩個IMF執行董事會的席位,哪兩個國家願意作出這樣的犧牲?此外,常被引用的樂觀數據就是IMF改革後,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都將成為IMF的前十大股東,但四國的份額總和僅佔14.18%。拋開四國之間在利益上的分歧不談,即使四國保持一致,與美國和歐盟的一票否決權相比,遊戲規則並未徹底改變。

無論採用何種政治或經濟工具,20個國家達成一致的交易成本實在太高。因此,我們必須承認不完善的存在,容忍處理問題在過程上的緩慢。(黃榮斌 廣東工大 經貿學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