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2

經濟學獎揭曉/提醒世人 注意勞動市場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與中央研究院士胡勝正都認為,現今世界各國都面臨到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困境,所以才由勞動經濟學者榮獲今年桂冠。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有三人,分別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戴蒙德(Peter A Diamond)、西北大學的摩坦森(Dalwe T Mortensen) ,以及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皮薩里德斯 (Christopher Pissarides)。

劉憶如說,三人中以戴蒙德的知名度最高、成名也最早,主要成名理論是「跨代經濟成長模型」,他是「行為經濟學」的祖師爺,用以分析個人行為如何影響總體經濟指標。

她表示,戴蒙德的理論應用範圍極廣,從貨幣、公共財政、政府債務、老人年金,到勞動市場都可以應用。

劉憶如說,她媽媽 (郭婉容)當年在麻省理工攻讀碩士時,曾經修過戴蒙德的財政學,甚至還記得他的考試題目,當時戴蒙德就已經是世界聞名的經濟學家。

胡勝正也表示,戴蒙德得獎可說是實至名歸。除了「跨代經濟成長模型」外,他也涉入搜尋成本 (search cost)領域研究,其他兩位得主就是援引他的研究成果,進而發展出剖析勞動市場現象的配對理論(match theory),強調失業其實是一種自然現象。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教授林建甫表示,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這三位學者,正是在提醒世人注意勞動市場,包括工作創造和工作消失,到國家如何成長,都是連動的大問題。而這幾年來諾貝爾得主的研究,感覺都比較注重政策,顯示經濟政策要多研究,反映出對資本主義的反省氣氛。

行政院勞委會副主委潘世偉則指出,目前台灣勞動市場缺工,其中一部分就來自於勞動條件,例如個別企業中勞動者歸屬感不足,而近期媒體報導諸多台灣職場問題,乃至對外勞的態度等,都反映出勞動條件上的許多問題。

「台灣現在很多勞工不喜歡當勞工,喜歡當老闆。」潘世偉提醒企業,政府規範只是基本標準,如果需求更好的員工,好因應變動快速的市場競爭,就要注意到,現在很多人投入職場工作,想的不光是錢的問題,而是整體考量之後,到底划不划得來。
【2010/10/12 聯合報】SOurce

《國際社會》諾貝爾經濟學獎,英美3學者共享 

  • 2010-10-12 07:57
  • 時報資訊
  • 【時報-台北電】
壓 軸登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周一公布,由2位美國學者與1名英國學者共同獲得。2位美國人中,1位是日前獲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名為聯準會理事,卻遭國會駁回的彼 得戴蒙(Peter Diamond),另一位是莫坦森(Dale Mortensen),英國的則為皮薩瑞德(Christopher Pissarides),他們以最切合時勢的經濟政策對就業市場影響理論,共同獲得此一殊榮。 
   戴蒙等人研究指出,就業市場買賣雙方之間存在障礙,未必能有效配對,這說明了為何即便在市場上有大量職缺時,仍可能有許多人面臨失業。

  瑞典皇家科學院於頌詞中指出,根據傳統的市場觀點,買賣雙方會迅速尋找到彼此,不費成本,且能夠完美掌握一切產品或服務的價格。不過現實世界並 不存在這樣的情形,而這3位經濟學家的理論,提出了「搜尋市場」(search markets)可能產生摩擦,「有助於讓我們瞭解失業、工作職缺與薪資會如何受到經濟政策與規範的影響」。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林佳誼/綜合外電報導)
Source

皮薩里季斯(62歲) 英國/塞浦路斯 

失業理論成標準參考書

 

 

 

 

 

  

皮薩里季斯是首位塞浦路斯人榮獲諾貝爾獎。他生於塞浦路斯,1974年起定居英國,擁有英塞雙重國籍,1973年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取得經濟學博士,其後在LSE出任經濟學教授和英國科學院院士。

他專長研究勞動力市場、結構性變化和經濟增長問題,代表作是《均衡失業理論》,成為失業經濟學領域的標準參考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