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4

老外為何讀不懂中國

2010年09月14日 07:33   來源:經濟參考報   蔣旭峰
“如果從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往郊區驅車100英里,你就會發現和城裏的面貌有天壤之別。”這是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 F)中國事務主管納吉爾·查克(N igel C halk)接受筆者專訪時道出的一番大實話。   其實,哪用得著開上100英里呢?不久前,筆者帶一位歐洲朋友開車20公里左右從北京西二環到南五環打球,朋友發現高速公路逐漸變成了柏油馬 路,接著變成了揚塵漫天的土路,他不禁感慨郊區和北京、上海繁華的市區太不相同了。打球回程的路上,筆者和朋友下車到路邊的西瓜攤買西瓜,攤主一邊哄著懷 裏的孩子入睡,一邊和筆者“王婆賣瓜”推銷自己的瓜甜。筆者對朋友說:“中國沒你想像得那麼富裕吧?”
這個歐洲人感到驚愕並不奇怪。一方面,這是他第一次來“陌生的”中國,另一方面,是因他在歐洲聽到的朋友反饋、看到的報道大多集中于對中國大都 市的報道,特別是集中于對中國幾十年來取得巨大成就的報道。對很多西方人來說,他們或許對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外匯儲備國已經耳熟能詳,但對 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了解仍是空白。即便像納吉爾·查克這樣到過中國二十多次的“中國通”,也依舊會有令其驚愕的收穫。畢竟,中國太大、人口眾多,要看懂中 國絕非朝夕之功。因此,在採訪過程中,納吉爾·查克這位中國專家在描述對中國看法時,用的第一個詞就是“情況千差萬別”(heterogeneous)。
“今年夏天,我去了中國甘肅,那裏農村地區的人淳樸友善,但生活艱苦,他們在為改變自己的生活而努力打拼。”納吉爾·查克這樣說道。納吉爾·查 克還給我算了筆賬,中國目前人均G D P只相當於他出生的英國的1/10左右,和美國相比也只有一個零頭。納吉爾·查克說的沒錯,在巨大的人口基數面前,中國經濟還稱不上一個巨人。需要看到的 是,中國與很多發達經濟體相比,不僅是在人均收入、發展品質等硬指標方面差距不小,而且在科技鴻溝、受教育程度、社保水準等很多軟實力方面差距更大。當歐 美的很多民眾在追求馬斯洛“五大需求層次”中的自我實現需求時,中國還有數以億萬計的農村民眾在為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在奔波。正因為大家的需求層次不同, 大家的煩惱自然也不同。
本月初,專訪世行行長佐利克。在沙發上坐定後,他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是哪人?”我坦言說,我爺爺出生在中國南方的一個普通山村,我的童 年在農村度過,我的少年在縣城度過,我的青年時代在北京和國外度過,我的家庭代表中國正在進行的城市化進程“我知道像貴州等一些中國農村地區還很窮,有些 地方還沒有通電,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這是佐利克的觀察結論。
在和中國一些經濟學家交流時,他們估計,中國每年將有1%左右的城市化增長率,差不多就是有上千萬農民放下鋤頭,進城編織他們的“中國夢”,這 一進程將延續多年。即便按這一進度計算,中國10年後的城市化率也就是在55%至56%左右,同發達經濟體80%至90%左右的城市化率差距甚遠,中國還 要著力應對消除收入差距、創造新就業崗位、完善社保、產業升級等一系列挑戰,中國很多城市將長期存在本文開頭歐洲朋友見到的“不完全城鎮化特徵”的狀況。
我曾經和一些外國朋友說過一番大白話。去年,我參加了一個研討會,這個“務虛會”討論的是報紙是否會消亡的問題。這些歐洲朋友分成兩組,爭得面 紅耳赤、不可開交。之後,問我怎麼不發言,在報業發達的中國,大家是不是也很關心這個問題。我說,中國農村七億農民中會有很多人把報紙用來當手紙,兩億多 農民工中間很多人會把報紙用來糊工棚,幾億城市人口中不乏相當一部分人在撿廢品貼補家用,報紙的價格比廢紙要高,因此很受歡迎。我父母這樣的廣大中老年工 薪階層不撿報紙過日子,但是他們不會上網,如果不看報紙讓他們看什麼?所以,在歐美的地鐵站旁會有免費贈閱的報刊,在中國,你也這麼幹,就會招來一堆大爺 大娘守在地鐵站門口收集報紙,然後賣廢品貼補家用。中國農村用報紙當手紙的人估計比美國總人口都要多,所以這個問題中國人實在不會太關心。
這番實話贏得了掌聲,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其實還有太多人不了解中國的國情、不了解中國人的關切。西方人“拔苗助長”式的期待和要求是不可取 的;而作為中國人,我們自力更生、自亮家底也是不能少的。我們需要讓外國人了解中國取得的成就,也需要讓他們了解我們“成長的煩惱”。
蔣旭峰,新華社駐華盛頓分社經濟記者,近年來參與編譯過《巴菲特傳》、《德魯剋日志》等多部作品,專訪過國內外經濟學界多位知名人士。
(責任編輯:馬藝文)
 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