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6

中國模式

宋魯鄭
模式有兩種:成功的模式和失敗的模式。前蘇聯就是失敗模式的代表。“華盛頓共識”是一個成功的,但遇到重大挫折、急待自我調整和完善的模式。那麼什麼是衡 量一個模式成功與否的標準呢?第一位的應該是經濟。只有經濟成功的模式,才能算的上是好模式。當然經濟成功不是充要條件,許多資源性國家經濟也很成功,就 不在此討論行列了。

中國模式成為全球研究的顯學,自然和中國的經濟奇跡密不可分的。短短三十年,中國就成為當今世界全球第一大貿易出口國;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唯一超級大國 美國;外匯儲備世界第一,比其他各國的總和還要多。不僅如此,這三十年間,四億中國人擺脫絕對貧窮,被稱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先例。其他的資料還 有: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中國連續多年高居世界第一。中國的糧食產量以4.13億噸力壓美國獨佔世界鼇頭,甚至幾乎是名列世界第三、另一人口大國印度的兩 倍,名列第五法國的六倍。肉類產量(7400萬噸)是名列第二的美國的兩倍,法國的十二倍多。水果蔬菜超過5000萬噸,是位列第二印度的4倍多,美國的 7倍多。鋼產量突破五億噸,超過全球十大產鋼國的總和,是美國和日本的 五倍,是不折不扣的巨無霸(1980年中國僅是日本和美國的三分之一)。經濟界向來有“石油是工業化的血液,鋼鐵是工業化的脊樑!”一說,正是在這個基礎 上,中國的汽車銷售量也在2009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實際上,中國已有210項工業產品位居世界第一,包括電視、手機、電腦、啤酒、自行車、化工 產品、機械製造等等。不僅如此,根據法國《財經》(CAPITAL)提供的資料,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力壓美國、德國和日本,高居世界第一。總額是法國的 3.5倍。

當然,中國模式之所以被稱為奇跡,是因為和歷史上其他國家崛起相比,中國沒有對外掠奪、殖民,沒有戰爭,完全是和平崛起。中國和各國不是零和,而是雙贏。 對於西方發達的國家來講,中國成功讓西方實現了產業轉移。對於發展中 國家,中國的崛起一方面打破了西方對製造業的壟斷,可以使大量的發展中國以更低和合理的價格購買到需要的工業品。這裏舉一個例子。法國電信在非洲提供的服 務極為高昂,使得手機成為高檔奢侈品。而當華為進入後,在同樣甚至更好的條件下,讓非洲得到了適合其消費能力的電信服務。另一方面提高了發展中國家在資源 銷售上的定價權。打破了西方過往對原材料等的壟斷定價權。

中國奇跡的另一個方面在於創造奇跡的難度。眾所周知,中國模式不僅僅面臨著社會轉型的挑戰,更有經濟轉軌的困難。對於經濟轉軌之難,西方理論界有這樣評 述:如同把一個閹割的動物再還陽。本來一個國家的社會轉型就是極為“艱難和高風險的一跳”,更別說還要同時進行經濟轉軌。改革之初,對於剛剛擺脫文革束縛 的中國,極左和極右都仍然有很大的市場和影響力。再考慮到中國五千年傳統的包袱----魯迅曾言:在中國,搬一張桌子都需要流血,實現現代化的轉型幾乎是 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對於中國改革之難,西方有這樣的評論:這如同在一枚硬幣上讓一艘航空母艦進行一百八十度的轉向。然而,中國竟然奇跡般的做到了。

中國奇跡的最後一個因素是其規模。西方模式五百年來,創造了輝煌的工業文明,推動了人類的全面發展。但其代價也是極為沉重:南美的種族滅絕、文化滅絕、非 洲的販賣黑奴、全球的殖民和掠奪、環境惡化、核威脅。任何效仿西方的後起國家,立即通過同樣的方式進行擴張,又導致了無數大小戰爭,直至幾乎毀滅人類文明 的兩次世界大戰。儘管付出如此代價,西方模式僅僅解決十億人的發展問題。以西方為榜樣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仍然處於貧困當中。而中國模式涵蓋的人口高達十三 億。人類歷史上還從未有這樣規模的國家實現現代化。西方現在把自己的模式包裝成普世價值,如果從覆蓋的人口角度講,中國模式比西方模式更具有代表性,全球 性和普世性。

不過對於中國自己來說,這個奇跡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經濟上的巨大成就,更根本的是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今天的中國不再是一個傳統社會,一個農業社會,而是 一個商業社會,工業社會,而且幾乎和全球同步進入資訊社會。中國也終於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而且從大歷史的角度講,正是由於全球化、工業化、城市化, 中國也終於打破朝代更替、自我迴圈的發展演變模式。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的崛起真正是“幾千年未有之變局”。

現在中國模式已經得到全球的認可,特別是全球經濟危機,中國一枝獨秀,不僅率先擺脫危機,而且還帶領全球走出危機。今年德國經濟以超出預期的速度回升,但 都認為只不過是中國奇跡的組成部分,是中國的經濟增長(不是復蘇)以及強烈需求拉動了德國經濟。他們唯一的擔憂是對中國依賴過大帶來的可能風險。就是和中 國貿易量並不大的法國也把經濟增長無力的原因之一歸於中國(的經濟放緩)。

然而,中國奇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現在的研究可為蔚蔚大觀,呈一時之盛。從國民性的角度認為,中國勤勞、節儉,儲蓄率高,從而為投資積累和提供了巨大資 本。從全球化的角度又認為,中國具有龐大的廉價勞動力,是人口紅利效應,因此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得以成功實施,並成為全球化最大的贏家。從國際關係的角度 認為,中美在 七十年代的關係改善,導致中國打開國門,吸引了大量的國外投資和抓住西方產業轉移的機會,成為拉動中國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從比較經濟的角度講,認為中國 放棄計經濟實行市場經濟,是中國成功的關鍵。有的研究者更細緻于具體的經濟、社會措施,如認為國有土地有償出讓是中國奇跡的根源,計劃生育政策的成功,等 等不一而足。但根本上是中國政治體制在符合國情基礎之上進行的不斷演變和調整,是中國傳統文化理性實用主義的再現。

換一句話說,就是中國的傳統與市場經濟、城市化、全球化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的傳統有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百姓的勤勞、節儉。二是政府的 主導性作用。特別是第二點,研究者越來越取得共識。2009年年底,耶誕節前夜,法國時事週刊《視點》以八十頁的規模推出中國特刊,其最突出的特點是沒有 西方價值觀說教,完全從客觀的角度展示一個真實的中國。對於中國的成功,則通過對漢學家Cyrille J.D JAVARY先生的採訪,做如是說:“中國兩千多年來,被單一政黨領導。以前中國的領導階層是文人儒臣,現在是中國共產黨。在古代中國的國家科舉制度,選 拔了當年國家的最優秀人才,並通過一系列嚴格的遴選、任命制度,為國家選備人才。其對“共產黨”一詞的理解也頗有新意:“共”代表“共同的,給所有人 的”,“產”字,表示“產能,或者‘生產方式’”,“黨”字,代表“政黨”。在1921年創立共產黨的時候,就將它定義為:“為全民謀求共同生產方式”的 政黨。今天,我們甚至也可以理解為,“領導中國為全世界生產產品的”政黨。來自德國的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德國埃森高級人文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斯拉沃熱• 齊澤克,也認為“中國之所以發展得如此地快,不是因為其脫離了威權主義的統治,相反,而是由於這種威權主義統治所帶來的。”事實上離開一個這樣的政治核 心,中國模式就無法談起。

所以我一向認為,中國模式雖然很成功,但卻很難被他國複製(其實西方模式也一樣,大量向西方取經但卻失敗的第三世界國家就是例證)。原因就在於很難找到一 個如此勤奮節儉的民族和強勢的政府。更何況中國的模式如此之大,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模式怎麼能被其他國家所效仿。當然唯一比較接近這些條件的是日本:政 府強勢,民眾勤勞。但日本的規模卻遠遠無法和中國相比。

現在海內外華人最為擔心的是中國模式是否有可持續性。在我看來,哪怕從常規的角度看,至少二十到三十年中國仍可保持一枝獨秀般的高速增長。

第一中國的城市化剛剛接近50%,還有相當長的增長空間。而城市化對經濟的拉動是全方面的,也自然包括房地產。第二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和 消費,仍然有相當的空間。中國儘管經濟總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基礎設施方面無論高鐵,還是高速公路,中國增長的幅度都是世界最前列,但卻遠遠沒有達到西方 今天的水準和規模。這就是為什麼面對2007年的經濟危機,中國可以迅速實施4萬億元投資,道理就在這裏。至少在我看來,投資這駕馬車也還應該有三十年的 用武之地。消費的情況頗類似於投資。三十年來,消費不振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隱憂。而且一直是通過全球化的貿易也就是外需來解決。目前中國的消費比重僅占 GDP的35%,甚至都低於亞洲的50%和發達國家的60%至70%。但從另一方面看,也同樣表明內需的空間極為龐大。2009年在進出口貿易萎縮的情況 下,消費竟然增長了15.5%就是明證。中國只要出臺合適的刺激政策(如汽車行業下調稅費,家電下鄉),同時逐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中國的消費將也會保持 至少三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長。而西方這種消費拉動性經濟到現在也已經沒有多大的提升空間了,相反正如美國總統奧巴馬所 說的:美國需要減少消費,增加儲蓄。至於進出口貿易,現在就斷言中國的出口黃金時代就宣告結束未免過早。由於中國巨大勞動力以及勤勞國民性,就是考慮到人 民幣未來升值的因素,其競爭力也將長期維持。而隨著中國產業升級,高新技術出口的競爭力將會更加明顯。現在的高鐵就是一例。融合了巨額資金、高端技術和龐 大規模人力的大型民用飛機,中國一旦技術成熟,其競爭力在世界上也是無人能企及的。當然,中國節儉的國民性(政府和個人都有巨大儲蓄)不僅可以提供龐大的 投資資金,更可規避風險。中國應對經濟危機無需借債,而西方都是停靠發行各種債券。特別需要指出一點的是,中國的消費理念相當健康。2009年中國銷售 1600萬輛汽車,首度超過“汽車王國”美國高居全球榜首。但這1600萬輛汽車中,銀行貸款所占的比例僅10%!而美國是80%!這就是中國經濟為什麼 遠比西方健康的原因。目前世界各國債務占GDP總量的比重,日本第二為195.5%,義大利第七為104%、加拿大19為68.5%,法國22位64%, 德國24位63%,美國26位61%,印度31位58%,英國50位43%,中國則是102位僅18%!!

中國模式雖然取得輝煌成功,但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如腐敗、貧富差距、環境污染、層出不窮的礦難、食品、藥品衛生。但這都不能成為否定中國模式的理由。

首先,從人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都出現相同的現象。無論是美國、英國、法國這些傳統發達國家,後起的日本都是如此。美國的礦難、腐敗、 食品衛生在一個世紀以前,也同樣是觸目驚心、此起彼伏。當時競選連任的希歐多爾.羅斯福總統(是和華盛頓、林肯並列的四大總統之一)被媒體揭發收賄,他立 即 承認,但表示這不是勒索和敲詐。於是便得到諒解獲得連任,足見當時腐敗之氾濫。英國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還發生倫敦大霧這樣極其嚴重的污染事件,造成數千人 死亡。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是通過經濟發展,一是通過健全法制。從經濟學的角度講,人均GDP七千美元是一個國家環境從惡化到好轉的轉捩點。

其次,就是到今天許多問題,發達國家仍然解決不了。比如貧富差距。國際上公認基尼係數超過0.4就超過警戒線,易引發社會動亂。中國固然超過,發達至此的美國也同樣超過。甚至香港這種單一的城市經濟區,基尼係數竟然超過0.5!

第三,與同為轉軌國家的印度、俄羅斯等 相比,中國的表現無疑要遠遠優於。根據總部在德的透明國際2008年資料,中國腐敗程度列72位,印度85位,俄羅斯147位。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俄 羅斯的腐敗曾達到極度瘋狂和完全失控的程度。當然印度和中國差距最大的是民生:儘管印度擁有全球最大的耕地面積,但根據總部設於華盛頓的國際食品政策研究 所發佈的饑荒指數,印度排在88個國家中的第66位(中國第15位),而凡是倒數30位的國家,都是饑餓嚴重存在而迫切需要首先解決的國家。與此相印證, 在聯合國公佈的全球貧困人口中,印度又以4.5億高居榜首。儘管印度目前最大的挑戰是饑荒,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印度多年以來仍然是糧食淨出口國,而且政 府還提供大量的補貼用於鼓勵出口。因此,儘管印度是一個實行免費醫療的國家,但是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體現兒童生活狀況最重要的指標“五歲以下兒童夭折率 ”,印度為76‰,高居全球49位(死亡人數越少名次越靠後,中國24‰,101位,美國8‰,151位)。而其原因,就在於饑餓造成的營養不良!印度兒 童低於正常體重的高達43%(美國2%,中國7%)!而其新生兒死亡率竟然是朝鮮的兩倍還要多!(印度為54.63,朝鮮為23.29—均為每千人)

最後,談一下西方的腐敗。根據法國著名媒體人鄭若麟先生的分析,西方的腐敗分為三種:一是公務員腐敗、二是經濟腐敗、三是政治腐敗。前兩類腐敗,法國打擊 的十分有力和有效。這些均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但對於政治腐敗,則往往網開一面。如被稱為能炸毀共和國無數次的拉法艦案。儘管合同上注明不得要求回 扣,但最終法方卻向臺灣索 要五億美元傭金。在審理了十多年後,卻由於國防部以國家利益為由拒絕公開檔案,所有犯罪嫌疑人當庭釋放。最近衝擊法國整個政壇的貝當古夫人案也是一例,而 且直接涉及法國總統薩科奇。正在被調查的勞工部長韋爾特,被發現他的太太擔任貝當古夫人財務的管理。簡單說來,西方是只打蒼蠅,不打老虎。但由於蒼蠅和民 眾生活密切相關,蒼蠅沒有了或者少了,自然會令百姓感到社會相當廉潔。這一點,非常值的中國借鑒。

所以在我看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這些問題都會得到妥善解決。眾所周知,亞洲最廉潔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新加坡和香港。它們的共同點是:富裕、法制完善、 華人社會。香港和新加坡做的到的,中國自然能夠做到。當然未來,中國模式會如何演變,我們不得而知,或許初期的自由資本主義演變到現在完全不同的福利資本 主義這一先例,會給我們以啟發。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