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6

切身的馬克思命題:為了生活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生活?

切身的馬克思命題:為了生活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生活?
文/楊照

不論時代如何變化,馬克思思想中一項核心關懷,總還是切題、總還是與我們相關。那就是人與工作之間的關係。

馬克思的基本哲學邏輯背景,來自黑格爾。黑格爾用一套「辯證法」來看世界,認為時間、歷史的「套式」,就是「正-反-合」。一樣東西出現, 累積發展,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本來的東西數量上超過了容許它發展的架構,就轉而成了完全相反的東西。等到相反也發展到極點,原本相反、對立的兩種東西,就 「提升」到另一個架構中,「辯證地」整合在一起了。

黑格爾相信:從最大的「世界精神」的開展,到最小的現實瑣事,只要是牽涉到時間變化的,都依循這樣的辯證法則進行,這是他找到的真理。馬克 思也相信辯證法的普遍真理效度,不過「哲學家解釋世界,然而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不打算像黑格爾一樣只解釋世界,他要改變世界。

要將辯證法運用在現實上,馬克思就特別看重了辯證法當中的一個階段,那就是從「正」到「反」的那個轉折點。原先「正」的「量變到質變」,竟 然變出「反」來,重要的機制就是「異化」。黑格爾哲學中,「異化」會發生在所有事物上,事物離開了原有的關係,為了說明這種變化,用了「主客」,乃至於 「主奴」的比喻:一個好客的人因為好客,不斷邀請更多的客人,客人太多了,以致於主人失去了主人的地位,反客為主,客人就用最自私的方式搶奪了主人,於是 這個房舍的風格匹變轉為最自私最自我的。馬克思卻將這樣的邏輯比喻拿來當做「異化」的新定義,「異化」是什麼?「異化」就是本來的客人、本來的奴僕,反過 來成了主人。

接著馬克思將這樣調整過的「異化」觀念,運用在現實分析上。他所處的時代,是工業革命在英國開端,「工作」的形式,從個別場坊的獨立運作, 轉變為集中工廠管理,也就是「工匠」傳統快速沒落,而「工人」群體快速成長的時代。年輕的馬克思,很快就敏感地掌握到這變化的焦點──人慢慢在喪失對於自 己工作的控制。

「工匠」擁有的,是具體的技藝,場坊是他的生活,基本上他可以自己決定如何使用技藝,也可以決定如何經營場坊。「工人」擁有的,卻是抽象的「勞動力」,必須在工廠中,透過別人規定的程序,依循集體的、固定的時間表,來出賣「勞動力」。

這是「勞動力」的「異化」,也是「工人」的「異化」。本來工人應該是他自己身上勞動力的主人,支配勞動力,但是在新的工廠制度下,卻反過來變成勞動力在支配工人,決定他的生活,決定他可以怎麼過活。

戲劇性點講:本來工作是過活的一項手段,人為了換取其他生活要件,所以工作;但在新環境下,倒過來變成活著是工作的手段,人為了工作而活著。

馬克思不相信、不接受工作應該那麼重要。如果工作佔據了人所有的時間,工作完了人只能睡覺休息,只能用領來的工資買到根本的吃住所需,人就 被「異化」、被「工具化」了。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如果人除了工作之外,別無生活,那就進入了「勞動力再生產」的循環裡,今天工作領到的薪資,不過就只是保 證明天你還能活著繼續進工廠,繼續提供你的勞動力,那其實不是你活著,而是你的勞動力活著而已。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個別性」被取消了,你只是以沒有面目 的抽象性勞動力存在著。

年輕、浪漫的馬克思提出了他的夢想:每個人都應該以「個別性」的身分活著,而工作是「個別性」當中重要的部分。沒有人可以再像法國大革命前 的貴族那樣遊手好閒、不事生產,寄生在別人的生產力上,每個人都應該進入新的生產關係裡,貢獻所能。不過一來,工作是尊嚴的,人人尊重工作者,鄙視不工作 的人;二來,工作只佔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時間,工作之餘,每個人都有他自己選擇的生活,去釣魚、去爬山、去寫詩,或去讀柏拉圖。

這是馬克思的夢想烏托邦,即使今天看來,不都還是如此迷人嗎?

更重要的,馬克思不只是編織美夢的幻想者。年歲漸大,他對於工作上的「異化」又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與分析。他看到了新工廠制度中,另外更嚴 重的主奴對調。機器本來是設計發明來服務人的,但在工廠中,尤其是英國快速增加的紡織工廠中,用蒸氣推動的機器反而成了主人,支配工人為它服務。

只要機器一動,工人就失去了自主性,必須以機器的速度工作,不管你原本的能力究竟高於或低於機器的要求,也不管你的身體狀況是否需要減緩速 度,乃至需要休息。甚至為了維持機器不斷運轉,工廠裡還雇用了大量童工,在紡織過程中如果發生斷線情況,童工就靠其嬌小的身材趕緊鑽進機器底下,冒著不停 機可恩能被捲壓的危險,將線頭接上;而且也的確有很多小孩因此受傷、殘廢,乃至喪失生命。

工人服務機器,機器主宰工人,這不是大顛倒、大「異化」是什麼!更進一步分析,為什麼機器管工人,而不是工人管機器?因為機器後面有資本 家,資本家寧可犧牲童工性命,也不願停機。那再問:為什麼資本家會如此殘酷?因為工人付出勞動力賺來的錢,通通進入了資本家的口袋,機器在動,資本家就賺 錢,他當然不願意機器停下來。

馬克思提醒:這裡還有另外一種主奴錯亂的「異化」關係。勞動力是工人付出的,沒有勞動力就沒有生產,憑什麼生產成果,卻是由資本家獨享呢? 應該是幫工人實現勞動力價值的工廠與其背後的資本家,自身並不貢獻勞動力的人,現在卻只留勉強能保障「勞動力再生產」的稀薄工資給工人,自己拿走了其他所 有收入,還擺出一副老闆主人的姿態!

馬克思畢生的努力,用各種方式推動共產主義,根本動機,其實就在扭轉他眼中看到的荒唐「異化」。他的共產主義理想,就是要「讓主人重新回來當主人」,工人要能控制自己的勞動力,更要能控制自己的勞動力成果。

今天看待馬克思思想,大概要分成三個不同層次分別處理──他對於如何實踐共產主義的行動計畫、他對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分析、以及他最根本的邏 輯與價值信念。這三層從具體到抽象,然而其留存的現實意義,卻剛好倒過來,愈是具體的主張,看來愈是過時了;反而愈是抽象的討論,愈有跨越時空的強烈啟發 性。

用革命手段,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取消私有財產,這些主要的行動方案,經過長期、反覆試驗,基本上證明是走不通的。或許該說,這些手段本身製造的問題,往往還多於它們能夠解決的問題。

不過在試驗馬克思行動方案的同時,為了抵銷革命可能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也在進行另外的試驗,看看如何讓這套制度不至於那 麼不公平,不至於那麼邪惡,這方面倒是大有成果。保留了私有財產作為工作誘因,卻開放了資本的所有權形式,讓工人和資本家的角色不再存在不可跨越的鴻溝, 另外由政府力量介入,以各種賦稅形式進行財富重分配,並且限制壟斷作法,都大有助於改造資本主義的體質。應該這麼說吧,馬克思的行動方案不再有效,因為馬 克思要對付的那種資本主義已經不存在了,為了避免馬克思預言的革命結局,資本主義在很短的時間內蛻變為馬克思沒有辦法預見到的新修正版本了。

會有這樣的歷史演變,我們還是得感謝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尖銳分析,還有他正義凜然分析「異化」關係的說服力。今天他的思考還是可以提醒我們 去檢驗社會上的工作與薪資應該如何安排才合理,不是也不能將這個問題完全交由市場供需來決定。不過在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上,馬克思畢竟有其視野上的高度侷 限,一百多年來受到了許多批判和修改。例如說,他將價值全歸於勞動力的看法顯然是經不起考驗的,資本有其對於創造價值的貢獻,也應該獲得一定的回饋,不見 得就是對工人勞動力的剝削,更重要的,還有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的貢獻,也和工人勞動力同等、甚至更加重要,完全不考慮這些因素在創造價值上的作用,整個社 會的經濟體制是無法有效運作的。

我們大可以在這些方面覺得自己比馬克思聰明,但是如果因此就主張將馬克思束諸高閣,那就大錯特錯了。別忘了,馬克思最根本的關懷,反而在今天變動過後的環境下,愈來愈有意義。

愈來愈多人加入在集體上班的體系中,也就愈來愈少人有餘裕決定自己的日常生活流程。不只是傳統的工人,整個服務業系統都假設了我們應該融入 在一套個人無法控制的時間架構下,工作、休息、生活。對於我們每個人「個別性」的消磨威脅,是不斷增加,而不是減少、降低。尤其是消費的龐大力量加入進 來,人被統納整合得面目模糊的可能性就更高了。多少人,每天按照時間上班,反覆加班、應酬,弄到分不清究竟還有甚麼真正的「私人時間」,真正空閒下來,也 就只能休息睡覺,頂多加上逛街買東西。不管工作性質傾向於勞動力或腦力的付出,我們都愈來愈像為了工作而活著,不是為活著而工作了。

這時候,馬克思那張似乎總是思考著的大鬍子面孔就值得我們記得了。記得他對於工作與生活的夢想,記得他對於人之所以為人的「個別性」的堅 持,記得他固執要求弄清楚「目的」與「手段」的邏輯立場,記得他對於勞動力付出應得代價斤斤計較的態度。於是透過馬克思,尤其是透過他百餘年前對於工作的 思考,我們或許可以重新打造不一樣的工作條件、工作環境與工作目標。

只要人繼續工作一天,馬克思的大鬍子陰魂就會在我們的空間上方繼續漂浮一天。
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