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8

財經漫遊-經濟成長 又怎麼樣?

假如你今年的薪水,只有去年的二%,會怎樣?可能活不太下去。但如果你是銀行執行長,卻可以繼續高居世界上最有錢的人。
     英國《金融時報》最近公布歐美大銀行執行長的收入,發現高盛執行長布蘭范恩去年的所得,居然比前年整整少了九八%,跟金融風暴蔓延全球前的二○○七年相比,更只剩下零頭而已。
      但零頭又怎樣。他去年的所得其實高達八十六萬美元,換算成台幣,將近三千萬,還是硬比絕大多數美國──更別談別的窮國──家庭一輩子所能看到的存款,高 出不知道多少倍。不只有他,一家家在金融風暴中灰頭土臉的銀行,儘管好景大不如前,CEO們還是動輒好幾千萬台幣落袋。肥貓瘦了,還是肥貓。
      這也就是為什麼,關心貧富差距惡化的人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難以嚥下自己收入相較之下少得可憐的事實。試想想,假如這些人年復一年,錢都賺這麼多,而且超 出一般家庭那麼遠,貧富差距想縮小,談何容易?更讓人擔心的是,假如這些人炒豪宅,拉高了房價,搞奢華,為孩子們立下壞典範,我們該如何對應?
      對應,絕不是在數字上動腦筋,在解讀上做文章。先前,主計處的資料顯示去年台灣最有錢的家庭,所得是最低的六十六倍,怵目驚心。但前天的經建會,卻儼然 成了場官員們努力「讓人民感覺良好」的腦力激盪大會。薛承泰認為這樣比,不公平,因為最高所得前二○%戶數,人口通常較多,平均有四.三人,最低二○%戶 數中的人口較少,只有一.八九人,人多賺得多,所得差距當然大;他還說,年齡結構也差很大──低所得家庭中有一半的人,是較無賺錢能力的六五歲以上人口, 而相對最高所得的組別中,六五歲以上者都不到一○%。彭淮南也認為,應該把現在這種用「家戶所得」的調查方法,該為採用「每人所得」,就可以把貧富差距 「縮小」。
      在統計方法上,這些建議聽起來有點道理,但在現實中,根本不實際。首先,包括聯合國在內,全球財富統計大多以家庭為單位,理由無他:這本來就是合理的 ──看看那些明明沒工作,卻生活奢華、出手闊綽企業家太太與第二代,就能明白這道理。至於年齡結構,固然是官員們眼中貧富差距統計惡化的「果」,也是 「因」──看看有多少老人家庭,是因為長期貧困、無法好好培養下一代而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也能明白這簡單的道理,也自然會憂心國家的貧富差距惡化。
     不明白這道理的官員,當然無法正確對應人民的憂心。例如李述德,反而替有錢人抱不平地說,去年所得最高家庭所繳的稅,占總稅收的四成三,低收入(那些適用六%以下稅率)的,對稅收貢獻只占七%,換言之,有錢人並不是沒在繳稅,沒貢獻的,是窮人。
      這不是裝天真,就是真糊塗。全世界正在苦惱的,正是少數有錢人因為財富越滾越快,所以稅收貢獻度愈來愈高;窮人沒法繳更多稅,正是因為收入停滯不前。這 還不談主計處數字所代表的,其實不是「貧富」差距,只是「所得」差距,若要追究,多年來有多少富人聘請了很厲害的會計師替他們把財富藏起來,以至於如今壓 根不必報稅?有多少富人就算繳了稅,仍然以一般家庭望塵莫及的速度在累積財富?
     累積財富,當然天經地義。過去四小龍,現在的四金磚,全都是在人民想要累積財富的驅策中成長的。但很多研究已發現,當經濟有了成績,財富累積到能在全球排名前段班時,財富是否合理地分配、肥貓們的財富是否取之有道,往往才是人民更關心的課題。
      這個課題,當然沒有簡單的答案。但至少我們需要官員們的覺醒,從「成長跑步機」上跳下來,別再帶領人民在追求經濟成長中疲於奔命;相反的,投入更多心力 檢討所有造成貧富差距惡化的制度──例如稅制,為什麼直到今天,工人們辛苦上班的所得要課稅,肥貓們交易股票的所得卻不必繳半毛錢?
     別在數字遊戲中自我感覺良好,面對人民的焦慮吧。
(作者
  • 沈雲驄

  • 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