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30

大學生該學什麼? 張忠謀:有目標、有紀律、有系統的終身學習

大學生該學什麼? 張忠謀:有目標、有紀律、有系統的終身學習

作者:李雪莉.謝明玲 出處:天下雜誌 4102008/11


智慧不是上學讀書的產品,而是終身努力追求的成果~愛因斯坦

每次聽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演講或談話,他總有新的學習。

他每天有足夠的閱讀時間,從外文期刊、外文雜誌、社論,隨時掌握時代的脈動與發展。

這樣的持續學習,從他年少開始,特別是十八歲赴美求學後,建立的好習慣。他說,自己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求學的經驗,學到兩樣重要的能力,就是懂得如何學習以及獨立思考。

二十多年前,張忠謀創辦台積電時,就清楚,要做一流企業就必然面對全球競爭,而這競爭到了今日,更是白熱化。

去年,他在交通大學新生入學演講時,不斷強調這一代大學生,畢業後會面臨的世界。「我可以保證,這個世界會跟你父親、二十幾年以前,讀大學之後所面臨的世界完全不同。」

他的演講內容大量被轉載。大學生想知道這位德儀副總裁、工研院院長、台積電創辦人究竟如何成功;而為人父母者也轉載他的演講內容,他們想告訴孩子,成功不是偶然,而是當下的努力。

大學生要打破三個迷思
當競爭較以往快速、競爭也較以往全面時(跨國間人才、企業、國家間的競爭),張忠謀提醒大學生要打破三個迷思,才能清楚掌握未來的潮流。

迷思一,認為頂尖大學畢業就是鐵飯碗的保證。二十五年前,台大、交大畢業可能有很高的成功機率,但現在就不一定了,完全要靠以後的努力。

迷思二,以為「自己的競爭舞台只在台灣」。和我們競爭的對手是全世界的人。

迷思三,以為「不必創新也會成功」。過去,即使你模仿、重複以往的模式,如果效率高,還是能維持相當的成功。但現在必須要創新,才會有不平凡的成功。

七十七歲的張忠謀有著豐厚的人生歷練、收納了全球視野;這一代年輕人如果能站在這位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

(以下是這次專訪內容:)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年輕人真的要把自己的競爭力增強。不只是要加強自己在台灣的競爭力,也要提升在世界的競爭力。

在全球化的趨勢裡,人力的流動性比起資本或貨物的流動來得緩慢,叫一個人到別的國家工作,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們也可以說,人力在全球化浪潮中,反而是最為本地化的。

話雖如此,你不能忽略國際的競爭力也同等重要。有一天,你也可能到國外工作,外國人也會到台灣跟你競爭工作!

我去年曾分享過「大學生要培養的十一項能力」,分別是:養成終身健康的生活習慣、培養志願、用功學習、學習時要徹底了解、學會獨立思考、學創新、學中文、學英文、學習世界、學辯論與講演、做誠與信的人。

其中,我認為一個好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具備正確的價值觀。特別是想在各行各業頭角崢嶸、立志成為領導人的年輕人,更要建立良好的價值體系。

所謂價值觀,指的是誠信(Integrity),讓人家願意信任你,這是一個從未因時代變動而改變的永恆價值。

以上種種都是大學生在求學時,要努力具備的基本知識與態度。

台灣大學生缺少領導能力

大學生也應該有此抱負,自許成為未來社會的領導人。

我曾經問過台積電五十歲左右、多半從台成清交畢業的幹部說,「你們在學校時,有沒有已經立志要成為領導人的?」結果他們回答出乎意外,「喔!根本不講這事,大家就讀書而已。」正因為這樣,過去台灣訓練的人才中,理工人才佔了大約七○%的比例;可是,在銷售、市場、行銷、財務、會計、人事、採購方面的人才不夠。

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台灣很需要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才。

如果大學生有成為領導人的目標,則必須擁有更全面與通才管理(general management)的能力。

而領導人的培養,絕不是大學裡請幾個世界 聞名的 教授就能達到的,領導人才必須有通才的學習、生活的學習、同儕的學習;請知名教授或購買更多昂貴的儀器設備,遠不如在學校多蓋幾間宿舍、要求大學生住宿有 效;你看哈佛、耶魯的住宿制度,給學生好的生活環境,與同儕和學長姐互動,那是很好又不奢華的學習。

除了基本能力與管理能力,我想跟年輕人分享,一個讓我終身受用無窮的能力,就是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聽起來是個比較抽象的能力,但卻讓我一輩子受用。

終身學習不只是 「活到老、學到老」

我認為「終身學習」不同於一般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因為單純只是「活到老、學到老」太無目標、太無紀律、也太沒有計劃。

什麼是終身學習?很多人把今天看看小說、明天看看文學、後天看看唐詩宋詞,當作終身學習;甚至,有人兩個月不看書,只跟一位有知識的人,聊個半個鐘頭,也當做是終身學習。這也許是學習,卻不是我所認為的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必須是: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而這些是有步驟可循的。

以我為例,今年年初,全球金融危機開始爆發,我就把了解金融危機當作我學習的標的。這是有目標。

有系統指的是,只要是能幫助我了解金融危機的所有的東西,我都拿來看,就包括《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鋒論壇報》,還有《經濟學人》、《BusinessWeek》、《Fortune》。儘可能掌握和了解與金融危機相關的知識與影響,了解它為何發生、它如何引爆經濟的不景氣。
至於有紀律,就是每天看。

另外,以美國大選為例,因為我很關心美國大選,並計劃於十一月中旬針對美國大選的意義進行公開演講,因此了解美國大選就成為我另一個學習的目標。除了大量閱讀相關資料外,我每天早上大約七點鐘,會一邊在跑步機上運動,一邊收看CNN的節目「Situation Room」的分析;由於台灣對歐巴馬陣營的接觸不多,我甚至跑到美國與歐巴馬陣營的重要幕僚深談。
此外,「終身學習」依時間的長短還可分為「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

就我個人而言,一生事業都在半導體業中,自十八歲到五十四歲旅居美國的時間中,自己設定的長期終身學習目標,就著重於對美國經濟、政治、還有全球半導體產業動態的了解。
至於「終身學習」的短期目標,可以在一、二年,或再長一點的時間中,得到顯著成效的學習。除了前述金融危機與美國大選兩個例子,我再舉個大學生很關心的如何學好英文為例。

雖說一般人過了二十歲以後要求將英文說得好並不容易,但是若是要在短期內進步到可以輕鬆閱讀英文書報雜誌的程度,透過訂定短期的「終身學習」目標來改善,是很值得大家一試的。
但「終身學習」的目標,不見得一定要如前面幾個例子一樣嚴肅。我們也可以在文學、藝術、音樂當中選定目標充實人生。

培養自己、訓練自己
除此之外,我也想要提醒現在的大學生,專注在學習,注重自我培養。

對台灣的學生來說,進好學校還是困難,但從學校畢業卻很容易;好像上了大學,不見得要用功念書。

我大學時念的兩所學校MIT跟哈佛,同學都很用功,尤其是那個時候,一○%學生拿AMIT稱做叫O),二五%學生拿B,五○%左右拿C,最後的是DE了,E有時會要留級或重修。因為有淘汰制度,大家都很努力。

東方學生太依賴外來的刺激與要求,好像一定要透過外在的系統或規範來訓練自己。

美國是不講這一套,他們比較注重自己培養自己、自己訓練自己(self-development)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原因。

如果年輕人能及早建立起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的終身學習習慣,在畢業後的日子裡,你依舊會持續的成長。

面對不確定的競爭,我鼓勵學生從十八歲開始就要試著面對世界;不要以為就業才是面對世界,你要及早向外開展,了解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世界如何改變,而這些改變如何影響你與周遭的事物。慢慢從家庭的保護中獨立,才有可能真正習得生活的、學習的獨立。

 

考試沒教的事》第六課 永續學習能力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賴素鈴2008/09/01


去年成功大學醫學院的畢業典禮上,成大校友、作家龍應台告訴台下學弟妹:廿餘年寒窗結束,不是學習的終結,而是「站在制度性學習的終點,自主性學習的起點」。

強烈動機與紀律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如何自主學習、讓知識再生,已是現代人面對競爭、不被淘汰的重要技能。當求知路上不再有教室、沒有課表、沒有考試、不須再拚文憑的時候,更讓人體驗求知的美好滋味;這需要強烈的動機與紀律。

六十一歲的木雕家吳榮賜,幾年前曾是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出名的「阿伯學生」,「同學都笑我,年紀一大把,念完出去已經『無效』了。」

吳榮賜說自己「半世人不識字」,木雕作品常出國展覽,他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英國劍橋大學的校長『辦桌』請我,我連開口跟他說聲謝謝都沒辦法,實在真『見笑』。」吳榮賜決定發憤讀書。

創意幽默多讀書
出了校門之後,閱讀與網路是接觸新知的重要管道。

前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說,他對年輕人唯一的忠告是:多讀書,所有新時代所需要的創意、領導能力、品格、幽默感,都在書裡了。

認知學者洪蘭也指出,現代腦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閱讀可使大腦神經連結綿密,迴路活化得深,一個迴路運動電位的流動容易激發另一個神經迴路,變成「靈光一閃」,想出新點子,或是「舉一反三」,能增加創造力。在講求創新的現代社會,這是一項重要的助力。

但是,「過多的紙筆考試,打壞了學生找書來看的好胃口。」洪蘭說。

平凡與拔尖差別
一項調查指出,就算八成的台灣人都認為讀書很重要,卻有四百五十萬台灣人不看書,每周讀書的時間只剩二點七二小時,平均每天只花廿三分鐘看書。

被年輕人視為偶像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他每天花五小時讀書。對照前述調查,「五小時」和「廿三分鐘」,或許就是平凡者與創業家的差別。

張忠謀主張:要有計畫、有系統、有紀律地讀。劉炯朗也說,讀書要有計畫,有計畫才有效率;以自身經驗為例,比如他要學習新的基因新知,先弄清楚什麼是DNA,再明白幹細胞,然後理解科技與倫理間的關係,再研究相關法令。

進入網路時代,「閱讀」活動的媒介不再只是紙本書,網路更是資訊浩海。只可惜,網路常被汙名化,只因大部分人拿網路當殺時間的玩具,或是交網友的聯誼所,忽略了網路更是自我教育的利器。

18分鐘心靈滋養
創設網路創意網站「大小創意齋」的知名建築師姚仁祿,早早擁抱網路帶來的知識衝擊。點開筆記型電腦,他擷取靈光啟發的網站包括TED.com,其中收錄數百位名人的演講,「世界上一流的腦袋,用十八分鐘講解最厲害的見解」。

姚仁祿說,不論來者是諾貝爾獎得主、總統,一樣十八分鐘見真章;不用出國、不用付費,在自己螢幕上就能透過演講實錄,向這些偉大心靈汲取養分,錯過豈不可惜?

出版人郝明義在著作「越讀者」中,以「第三類文盲」形容那些「不知如何利用『網路』與『書』享用閱讀所帶來的樂趣與機會」的人;他與讀者共勉:「千萬不要以為識字、上網,讀過大學就沒事了」,當人類文明愈高,我們更該在意自己閱讀的,是人類智慧菁華,或者糟粕。

資訊不代表知識
文化評論家南方朔直言「資訊並不代表知識」。他認為,網路上有許多片面的知識,甚至垃圾資訊,一天花好幾小時在網路上的大有人在,但可能「只是裝了一腦袋垃圾」。

南方朔指出,網路媒介當道,朝生暮死的知識太多了,「我們更需要有系統的、恆定的知識價值觀」,因為那是穩住人生核心價值的基本功。

學習精進術

多讀書:

─從小可以培養: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接觸書本、陪伴孩子讀書,並且和孩子討論、分享想法,訓練他們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養成閱讀習慣:讓孩子選擇愛讀的書,廣泛閱讀受益無窮。

多思考:

讀書筆記與評論:閱讀之後寫下讀書筆記或評論,無論認同或批判,都有助於反芻書中義理,並進一步獨立思考、與作者對話。

內觀的能力:閱讀或安靜冥想,都是一種往內思考的內觀能力,有助於保持心性的澄明。

涉獵既深且廣:

─知識的深度:有計畫、有效率、有系統的學習,循序漸進打好知識的蹲馬步工夫。

─知識的廣度:看起來有用、沒有用的都要學習,像海綿般廣泛吸收,有一天就會發現,無用之為大用的奧秘。

永續學習的能力:

可以帶來知識再生的力量,讓我們的一生保持源源不絕的學習動力。起碼包括:基本知識與經典文獻的涉獵、養成閱讀與思考的習慣、凡事好奇的心、懂得吸收前人的智慧、能向內觀照的安靜、以知識和智慧作出人生的決策。

 

四年黃金歲月讓自己甲胄齊全
聯合報╱黃碧端2008/08/13


給大學生的一句話:對於學習,最大的考驗是恆心毅力,其次才是智力:你可以不是最聰明的人,但有恆使你成為有用的人。

如果大學新鮮人特別需要忠告,那是因為眼前美好的四年時光就要開始,善用的話是黃金歲月,不然就是生命最可惜的浪費。

因 為要寫這封「信」,我不免回頭想想久遠以前我自己剛成為新鮮人時是什麼心情:我進大學時的情況大概不怎麼典型,因為我高二時台大有一個刊物社團邀我加入, 所以等我考進去,校園裡已有許多分散在各系的熟人。我高中那班可能也是台灣聯考史上的一個紀錄,同班四十幾人有三十七個進了台大。

這 樣一個「非典型」的大學生活起點,有得有失。我沒有經歷多少新環境的摸索,彷彿順理成章就融入了當時的台大校園,大學的起點其實有點平淡。但我周圍的熟朋 友都是各學科的「達人」,「無友不如己者」的理想大概不知不覺就完成了。這些出色的同儕,在經過漫長的人生歲月之後回顧,多數在國內外各有專業上的成就, 台灣當代的科技文化發展,不少是當年同窗的貢獻。

80年代台灣奇蹟
在 自己有限的「非典型」大學新鮮人經驗之外,二、三十年來我有許多機會在第一線上觀察大學生的變化。這段期間,台灣的大學急速地從菁英教育變成普及教育。基礎放大了,大學生也就變得極度多樣。在我的年代,小孩從小學到大學,單純地成長,彼此有接近的的人生觀,多半勤奮務實;也有更整齊的素質--包括文史數理各學科的基本能力、閱讀基礎、中英文能力,等等。「把書念好」在當時就接近是全部的人生大事。有點無趣,是的。但台灣第一波經濟奇蹟的主要成因,公認是教育的成功──包括最優秀的大學生紛紛出國,得到先進國家的教育體系接棒養成;沒出國甚至不一定接受了大學教育的,則成為留守的中堅。八○年代兩軍匯合,遂創造出台灣奇蹟來。

同學多樣創意多
經濟起飛後愈來愈「多樣」的大學生,有些也具備了類似當年那些「菁英」的條件(可能更好──因為如今知識取得遠為便利),且因為拘束少了、資訊多了,他們富於創意,勇於表現。我們這一代父母師長,看了偶爾搖頭,但多數時候是驚詫暗喜的。

但不能諱言,我們確實有更多缺乏知識好奇心的大學生。因為缺乏知識好奇心,也就不探索不閱讀,基本學科能力近於空白。他們史地常識極度欠缺,不知道林黛玉或曹操是誰、梵諦岡意義何在。他們雖念了國中加高中的英文課,卻可能連二十六個英文字都記不全。可是因為大學那麼多,即使這樣的學生仍會有學校可進。我們卻 不能不憂慮:這樣的「大學生」,有意義嗎?

成新世代的人才
親愛的大一新鮮人:如果你是校園裡好學的菁英,我希望你也自期勤奮務實,且勇於開創。能這樣,你將是新世代最難以取代的人才。但倘若你是學科總分不到100分 的大學生,我要建議你在成為新鮮人的第一天就下定決心:每天連同例句至少背一個英文單字,每個月至少讀一本有經典地位的好書,每學期至少挑一門跨系而有養分(不是「營養學分」)的課去選修。進大學時你也許不是夠好的學生,但你痛下決心,出校門時要甲胄齊全,該有的起碼知識和語文能力都能具備。有這樣的基本 條件,加上新時代的活潑創意,你會比當年「無趣」的我們更具實力。如果我們期望有第二波台灣奇蹟,今天的大學新鮮人將是希望所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