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4

FT 金融時報:緊縮預算案將重塑英國

緊縮預算案將重塑英國     
2010年06月30日 15:37       
FT金融時報

幾年前的某個時刻,英國似乎扭轉了歷史潮流。一個中等強國找回了自信和地位感——自大英帝國落下帷幕以來,這兩件事已基本上與英國無緣。    

當時,英國經濟不僅開放,而且充滿活力和競爭力。倫敦既是一個全球金融服務業中心,也是新興國家新富階層的一個第二故鄉。托尼 貝理雅(Tony Blair)的中左翼政府利用豐厚的稅收收入來修補和翻新英國的公共部門。    

最為重要的是,英國能夠做到魚與熊掌兼得:一面是富者愈富的自由市場經濟,另一面是現代化、資源充足的公共服務與福利。英國向渴望移民本國的人敞開了大門。它的大學得到興旺發展。在國內取得成功的同時,英國的全球地位也在提升。它重新躋身一流強國之列。    

當然,問題也是存在的。伊拉克戰爭毀掉了貝理雅的聲譽,並最終害得他丟掉首相一職。不過,全球金融危機打碎了“輕鬆創造繁榮”的夢想。當戈登布朗(Gordon Brown)政府在今年5月的大選中被擊敗時,一位財政大臣感慨地給自己的繼任者留了張便條:“余錢已無”。    

人們目前仍在爭論誰該對掏空國庫負責:是前任政府的揮霍,還是銀行家的貪婪無度二者都要負一定的責任。不管怎樣,保守黨-自由民主黨聯合政府財政大臣喬治 奧斯本(George Osborne)上周已匯總出了預算額。所有人都知道,預算案的消息會很殘酷。但即使在聽完奧斯本詳細說明將如何大幅減支加稅後,也很少有人明白這會多痛苦,以及它對英國如何看待自身和世界如何看待英國意味着什麼。    

在加稅數十億英鎊和減少公共服務支出數百億英鎊的厚重數字背後,呈現出另一個英國的概貌:如果一切都出人意料的順利,它會更“瘦身”,甚至可能更健康;但如果不順利,它就將陷入經濟衰退;無論是哪種結果,它都將變得更“內向”、野心更小。    

人們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奧斯本這一厲行節約的賭博是否會獲得回報。市場是否會因英國政府承諾消除赤字而對之進行獎賞 或者,如此狂熱地奉行財政緊縮,是否會把英國經濟重新推入衰退    

兩種結果皆有可能。戴維 卡梅倫(David Cameron)的保守黨和尼克 克萊格(Nick Clegg)的自由民主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已做出如下兩點考慮:它不能冒主權債務危機從歐元區蔓延至英國之險;它必須提前應對。它希望,現在就採取行動會令經濟形勢在下次選舉前有所好轉。    

奧斯本有不少同道中人。市場已嚇得除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紛紛退出危機後的凱恩斯主義權宜政策。希臘和愛爾蘭的緊縮幅度比英國更甚。支持奧斯本和擔心大幅削減公共支出會毀掉英國復甦的經濟學家各占半數。    

無論如何,嚴厲緊縮都會讓英國國民感到頭暈目眩。除了減薪和凍結福利,英國政府還提出把白廳的多數預算削減25%。即使是以熱衷精簡大政府而聞名(或聲名狼藉)的瑪格麗特 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也從不敢如此大幅地削減預算。    

形勢將變得嚴峻起來。在英格蘭,公共部門數十萬就業崗位的流失,將拉大繁榮的南方與依賴政府的北方之間的財富差距。緊縮將助長蘇格蘭和威爾士的民族主義。公共建築將陷入失修,公路和鐵路也得不到建設。
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