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2

艾萊斯納 抗衡凱因斯


哈佛大學教授艾萊斯納的研究,意外變成20國集團(G20)減債救經濟的中心思想。  (彭博資訊)  
 
 
艾萊斯納 抗衡凱因斯  【經濟日報╱編譯 于倩若】       2010.07.12 04:12 am    

當今經濟思潮中,誰人能與凱因斯的財政擴張看法抗衡?不是已經作古的諾貝爾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而是53歲的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艾萊斯納(Alberto Alesina)。 等等,誰是艾萊斯納? 

義大利籍的艾萊斯納並非無名小卒,他曾擔任過哈佛經濟系主任,現任講座教授。但直到今年春季之前,少有人能想到他的經濟理論居然變成G20共同減債的理論核心,成為政府「退場機制」的指導方針。  

今年4月是艾萊斯納躍上國際舞台的時刻,他在馬德里向歐盟財金首長報告說,「大規模、可接受、且明確的」降低預算赤字措施通常會伴隨著經濟成長,他強調這是對1980年代以來數國的歷史實證分析所導出的結論。兩個月後,G20元首便在多倫多共同發表聲明,要在2013年前至少把預算赤字砍半,可能迫使美國追隨英國和德國,加入縮小赤字缺口的行列。前年還執行得如火如荼的財政刺激作法,今年突然變成政府避之唯恐不及的罪惡。  

以艾萊斯納與其他財政節約派的觀點來看,希臘引爆的歐洲債信危機,就是欠債過度引發的信心問題。減債有助恢復信心,從而再次刺激經濟增長,正是各國應該服用的藥方。艾萊斯納深信,撙節措施穩定債市後可以壓低利率,於是促進投資,進而刺激經濟成長。削減赤字也能消除納稅人疑慮,讓他們相信政府不會推出更痛苦的財政調整方案,進而提高民眾消費意願。艾萊斯納說,削減支出和增稅都能縮小赤字,但前者更有利經濟成長。歐盟財長會議的正式公報指名道姓地援引艾萊斯納的看法,使艾萊斯納成為和凱因斯政策抗衡的主將。  

然而,艾萊斯納的歷史研究無法解釋美國緊縮預算可能發生什麼情況,因為美國與他研究過的案例截然不同。像美國這種已經實行零利率政策、預算赤字依然龐大的例子非常罕見,零利率環境下緊縮財政支出的案例更是稀少。  日本的經驗或許是美國的教訓,日本政府曾在1990年代經濟需求疲軟、接近零利率的情況下削減赤字,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是日本陷入「失落十年」的禍首。不過,日本當年平衡預算的主要工具是增稅,並非艾萊斯納建議的降低政府支出。  

艾萊斯納的研究也顯示,削減赤字的結果好壞參半。他發現,1980年至今有26件案例顯示縮減赤字能伴隨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成長,有21案顯示削減赤字有助縮小政府債務;但是能同時出現經濟增長與政府減債的案例僅有九件,其中包括2000年的愛爾蘭,2006年的荷蘭與挪威,不過這些都不是像美國這種規模的經濟體。  

艾萊斯納承認,零利率環境下縮減赤字的案例少之又少,但他還是建議各國加快緊縮財政的腳步,因為政府過度舉債引發的金融危機是阻礙全球成長的最大風險。  

於是艾萊斯納成為前美國總統小布希的經濟顧問曼奎(Gregory Mankiw)之後,最具影響力的財政鷹派人士。一位在美國執教的義大利學者,成為推動德式反舉債看法的風雲人物。對於德國領頭的嚴苛財政削減作法,艾萊斯納說:「我認為德國是對的。」  (取材自彭博商業周刊)  【2010/07/12 經濟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