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2

藉公司內部調職簽證赴英將受影響 英國政府計畫再設移民限額

010-09-12 05:52:00
(本 報記者董婷婷報道)英國政府主要移民事務顧問Migration Advisory Committee(MAC)將公司內部調職(Intra-company Transfer, ICT)這一簽證通路視為控制移民的「漏洞」,並在起草明年常設移民限額計劃書時,建議此通路也必須受到人數限制。

目前,使用ICT的各公司,無需先在英國國內刊登招聘廣告,在國內請人填補職位空缺,就可直接從其海外公司調員赴英工作,令每天有60名外國人持此類簽證 進入英國。 聯合政府於7月19日對與工作相關簽證實施臨時限額時,並未將此類簽證包括在內,但MAC主席麥考弗(David Metcalf)目前為明年4月常設移民上限起草計劃書時,建議國會議員須將ICT列入限制內。 

對此,數間大型跨國公司,包括印度塔塔集團已警告,對ICT簽證的任何限制,都將影響該公司將最合適人員引進英國,影響該公司的經濟表現。華人企業不及跨 國公司受影響大 然而,華人律師鄧漢聲接受本報採訪時指出,可能實施的ICT限額政策對華人企業「應該影響不大」。他解釋,英國華人企業規模一般不大,華人的跨國公司更是 鳳毛麟角,使用ICT簽證的就更少,因此受影響範圍及人數都很小。 他又表示,相信如中國銀行等,較經常使用ICT簽證的大型中資企業,普遍遭遇內部人員調職限制時,中國政府會通過外交途徑幫助解決問題。 他續稱,大型中資企業基本有自己的人事部門負責簽證申請工作,很少請本地華人律師行代為申請,因此無論從華人企業或中資企業ICT簽證申請上來說,對本地 華人律師行的生意影響都很小。 

此外,一間擁有40名僱員的中資企業也向本報表示,無論從數量或比例上說,該公司使用ICT簽證的僱員都不多。僱員中僅30%,約十數名僱員為大陸背景, 其中僅數人使用ICT簽證,其餘為本地招聘。該公司一般每年向英國政府申請5個ICT簽證配額,但去年一個也沒用。「從中國派來的職員在英國的任期一般3 至5年,最早要明、後年才到期,沒有空餘職位就沒必要使用ICT簽證。」 對於記者提出,政府未來可能照搬現行擔保人執照(Sponsor License)限額政策,減少ICT簽證配額。該公司表示,已注意到新移民政策規定,若持照僱主在2009年7月19日至2010年3月31日期間沒有 使用該執照請人,今後可擔保人數即被降為零,「但在我們公司,何時派人、派多少人來都由總公司全權決定,我們不可能會為維持配額,要求總公司定期派員過 來。此外,外派來的一般是公司高管,且人數有限,相信英國政府會酌情照顧我們的實際需要。」

ICT佔技能簽證總數六成 持ICT簽證入英的海外勞工首次最長可獲得3年簽證,其後有可能再延簽兩年,令他們有機會通過在英工作5年申請永居或入籍。批評人士指,ICT簽證通路為 海外招聘大開方便之門,令英國公司沒有動力培訓、聘請本地人。 麥考弗指出,去年有22,030人憑ICT簽證入英,佔技能工作簽證總數的60%,因此若不限制該簽證通路,則「非常難」在限制工作移民人數上取得成效。 移民事務次官格林也對麥考弗的建議表示贊同。
Source

二十七國將要求銀行提高準備率

〔編譯劉千郁/綜合報導〕全球二十七國的銀行監管機關和央行官員上週末於瑞士巴塞爾集會,商討更嚴格的銀行監管法規,將要求銀行提高準備率,以預防可能再次發生的金融危機。

歐盟與美不信任感加深
與會官員就修改銀行準備金的法規進行討論,將降低銀行可放款金額、促進銀行業的穩定。美國與英國政府一直以來要求提高準備金門檻,避免銀行進行高風險放款,造成納稅人紓困金融業的後果,不過德國央行反對實施更嚴格的法規,擔心德國國內銀行將因此受創。
 
德國最大銀行德意志銀行(Deutsch Bank) 計畫於本週發行一百一十四億美元新股的消息造成上週五股價大跌四.六%,據傳部分原因是為了增加資本,以符合新的「巴塞爾協議」,此舉增加其他歐洲大型銀行增資的可能,引發市場對歐洲金融業不穩定的擔憂。

巴塞爾協議內容的辯論加深了歐盟與美國之間的不信任感,歐洲把美國沒有落實先前的巴塞爾協定視為金融危機的主因,歐盟負責金融監管的執委巴尼爾(Michel Barnier)表示,更嚴格的金融監管措施不應該以犧牲歐洲銀行作為代價。

新的資本準備要求也將對體質較弱銀行造成壓力,這些銀行將需要更多政府紓困金,或甚至走上倒閉的結果,銀行放款也會因此受限,影響企業獲得資金、阻礙經濟復甦。
Source

奧巴馬經濟新政:3500億美元的政治秀

2010/09/11 8:47 am
奧巴馬經濟新政:3500億美元的政治秀
儘管奧巴馬政府戰略性地回避第二輪經濟刺激的措辭,但三波高達3500美元的重拳,還是轟轟烈烈地打出了,在一個異常敏感的時期。

說敏感,一是112日的中期選舉即將到來,為了挽回流失的選票,奧巴馬有責任做點什麼;二是奧巴馬政府以及民主黨的支持率都連創新低,奧巴馬也不得不做點什麼;三是一段時間以來對美國經濟振興關聯頗大的中美關係受到了來自華盛頓的衝擊,奧巴馬有必要做點什麼。

拉開中期選舉帷幕
對奧巴馬本人政治命運影響巨大的中期選舉,顯然是奧巴馬經濟新政的主要刺激因素。
就 奧巴馬而言,如果中期選舉失利,不僅他本人的人氣會大大受損,而且今後的立法活動將會在國會山受到極大牽制,對外的戰爭撥款也很可能大幅縮水,無論是國內 改革,還是對外進取,都將因此異化為跛腳狀態。對於這位喜歡變革的總統來說,失去進行有效變革的政治基礎,真的比喜歡炒作的遊資被封了帳戶還難受。
3500億美元的政治意義大於經濟意義,並不為過。

時間的選擇頗為微妙。96日是美國的勞工節,這一天也常常被視為美國中期選舉開始的日子,選在這一天宣佈500億美元的基建計畫,就是為了趕在國會選舉前向選民表示,他和民主黨人正在採取果斷行動修復經濟,希望選民能再信他們一次。

媒體對此是洞若觀火。奧巴馬對一群工會組織所做的演講被媒體普遍視為一場競選活動,因為他談論的政治問題遠遠多於經濟。

像在漏油門中爆粗口一樣,奧巴馬再次脫稿說出了讓他憤懣的話。在用一支寫給勞工組織的讚歌來調動起聽眾的情緒後,奧巴馬怒斥他的共和黨對手對他的一貫不滿,他們把我說得像條狗,這被美國媒體視為數月來奧巴馬最具攻擊性的言論,也標誌著奧巴馬已經進入競選狀態。

就這樣,用500億美元和一條狗,奧巴馬拉開了中期選舉的帷幕,也給足了這場選舉火藥味,並使3500億美元計畫徹頭徹尾地表現出對中期選舉的服務意識。應該說,奧巴馬的這3500億美元是指向明確的:500億美元基建計畫為了創造就業,1000億美元減稅利好企業研發,另外2000億美元減稅則提振小企業和中產階級的消費信心。

但問題是,這些計畫都耗時較長,500億美元分6年,1000億美元將分10年見效,對經濟復蘇提振力度不大。更何況,這些計畫在國會山通過難度極大,用英國媒體的話說,這不是一份有關刺激措施的提案,而且獲得國會通過的幾率為零。

共和黨的即刻反對
對中期選舉志在必得的共和黨人很清楚,絕對不能讓奧巴馬政府在中期選舉之前取得如此重要的立法勝利。
於是乎,奧巴馬的500億美元基建計畫一出來,共和黨人就齊刷刷地說,用美國媒體的話說,就是即刻反對。而在減稅計畫出來之前,共和黨的代表人物更是提前播下了不信任的種子,認為成本高昂,收效甚微。

其實,除了政治上的較量,僅從經濟方面講,共和黨人也不認同奧巴馬的做法。在他們看來,奧巴馬當初的經濟刺激計畫就很成問題,過於浪費,並且重點過於模糊。這種觀點,如今已得到了相當一部分經濟學家的支持。

大規模的刺激措施更是給了共和黨人攻擊民主黨留下口實。此前,奧巴馬團隊曾反復強調,他們不會出臺第二輪經濟刺激措施,因為他們擔心,共和黨人會趁機批評民主黨政府的第一輪刺激措施效果甚微,顯得名不副實。
這其實也是美國社會所擔心的。在民眾和媒體看來,奧巴馬上台後的天量經濟刺激已被證明效果微弱,如果繼續進行大規模經濟刺激,只會增加赤字,而奧巴馬政府也確實正在向創歷史紀錄的財政赤字(1.47萬億美元)靠近。也正是基於這種考慮,奧巴馬政府堅決不提這3500億美元是經濟刺激,而是具體地說出了它們的用途。儘管這多少有些掩耳盜鈴的味道。

讓奧巴馬感到多少有點心虛的是,連民主黨人對他的計畫也不是很感冒。鑒於許多媒體都將奧巴馬政府與赤字政府聯繫在一起,為求勝選的民主黨人也都盡可能與赤字疑雲保持距離,對新的支出計畫持冷眼旁觀的姿態。
利 益集團也很不爽。奧巴馬政府的官員透露,基建計畫所需資金將通過取消對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的稅收優惠來提供,以避免增加聯邦財政赤字,這讓對美國政壇,尤其 是對共和黨有很大影響的能源等利益集團難以接受。而奧巴馬在為中產階級減稅的同時,將富有家庭剔除在外,這也讓這些家庭感到不快。所有這些力量,料都將在 國會山會聚,與共和黨人形成一道防火牆,以抵制奧巴馬新的立法衝動。

加拿大升息進程堅定不移,英國前景未明或再落藥刺激

  《經濟通通訊社記者蘇承輝9日報道》發達國家中加拿大的經濟屬最樂觀,該國無懼美國經濟前景轉弱,昨晚作出今年來第三度的加息行動,基準同業隔夜利率目標調升25基點至1%。
加拿大確實具備加息條件,決定符合市場預期,市場還猜測加息陸續有來,昨晚加元備受追捧,美元兌加元跌逾1%,報1﹒0365。
加拿大央行預期,家庭和企業將會維持良好的開支水平。事實上,該國6月起成為七大工業國(G7)自去年經濟衰退後首個加息的國家,復甦步伐較鄰近的美國快,就業早已回復到衰退前水平。
加拿大央行設定通脹目標為2%,7月時央行預料會「逐步」調升利率,便可把通脹維持在該水平。央行昨晚表示,該國物價運行情況「基本未有改變」。

*英國或擴大量化放寬*

今晚將輪到英國議息,當地聯合政府為推行節約減赤措施,恐拖累其經濟復甦步伐。英倫銀行今晚發表貨幣政策決定前,英國總商會告誡央行官員,要求低息政策保持。
英國總商會首席經濟師David Kern日前表示,儘管今年第二季當地經濟表現得到向上修訂,但並沒有空間自滿。他指出,多項因素構成第三季的潛在風險,特別強調房屋價格下跌,以及銀行向企業貸款進一步減少。此外,全球經濟放慢「跡象讓人擔憂」,這只會增加英國經濟的不明朗狀況。
英國總商會認同聯合政府的嚴厲削赤計劃,為穩定公共財政有其必要性,但Kern亦注意到「前所未見」的緊縮措施無可避免會增加經濟倒退的可能。他大膽提出量化寬鬆建議規模:「若經濟出現轉弱跡象,英倫銀行必須準備增加量化寬鬆計劃至2000億英鎊以上。」

英國8月零售銷售年增1%

2010-09-07 22:55:35

 

【新唐人亞太台2010年9月7日訊】接下來關心歐美財經消息,英國零售公會指出,英國8月的零售銷售成長,因為購物者買進新學年的返校服飾和鞋類。

英國零售公會(British Retail Consortium)指出,營業至少1年的店面,8月的銷售比去年增長1%,高於7月的0.5%。其中透過網際網路、郵購和電話公司購買非食品項目的銷 售成長18%。英國經濟在第2季創下9年來最大成長幅度以後,8月的消費者信心也達到半年來見第一次提升。雖然裁員和增稅讓人們延後重大支出,但是零售銷 售還在增長。 ce
Source

紐約時報實體版將停售,個人化電子社群報紙才是王道

撰文者:陳品先編譯發表日期:2010/09/10
雖然日期尚未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享譽全球的美國精英報章《紐約時報》實體版將停售,而改以其他嶄新、即時、而文化相關的方式來接觸讀者,事實上,紐約時報就將在年底之前推出個人化社群新聞服務News.me,而其他相同概念的類似服務,也已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

這幾年來,實體報紙的發行量和收益都持續下跌,越來越多讀者都轉由從網路來獲取最新資訊,實際上紐約時報也已經營新聞網站好幾年的時間,三年前曾經推出過 付費版的TimesSelect服務,雖然並未如預期般成功,不過紐約時報從經驗中學習,計畫從明年1月開始也將再次採取收費模式,讓讀者免費閱讀固定數 量的文章,超過篇數才需要付錢。紐約時報還和素有“社群媒體孵化器”之稱的Betaworks合作,今年底前將推出個人化社群新聞服務 News.me,Google和洛杉磯時報雖然都曾推出類似的服務,不過紐約時報本身所具備的影響力和所能提供的內容,都對讀者極具吸引力。

此外,來自瑞士的新興公司Paper.li,也提供了能將Twitter用戶所跟隨者分享內容集合而成個人報紙的服務,使用者也可選擇根據Twitter List或Twitter Hashtag來生成個人報紙,不同於許多其他類似服務根據讀者的偏好來選擇內容,Paper.li特別的地方在於,他們相信藉由社群網路的分享,重要或 有趣的新聞會自動找上門來,因此不需要特別去猜測或學習用戶的喜好,而就像傳統媒體中,編輯會為讀者決定重要新聞並出版一樣,Paper.li讓用戶所跟 隨的人來幫他決定報紙內容。其他類似服務包括可探索Facebook朋友喜歡哪些內容的LikeButton.me,以及找出Facebook上被分享最 多內容的It’s Trending。

實體報紙的衰敗,不代表人們不需要新聞,相反地,由於網路與社群媒體的興起,新聞的傳遞正以前所未有速度蓬勃發展,不過Paper.li等與社群網絡結合 的新聞服務,雖然能讓我們快速知天下事,若想更進一步了解新聞內容,恐怕還是得仰賴紐約時報等高公信力媒體所提供的深度分析。
出自Mashable 12
出自GigaOM

2010/09/11

英國8月PPI同比升幅創6個月來最低水平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10-09-10 17:42:33
英國國家統計局10日公布,英國8月份產出PPI環比持平,同比上升4.7%;同比增幅創六個月來最低水平。

綜合媒體9月10日報導,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10日公布,英國8月份產出PPI同比上升4.7%,升幅低於7月份的5.0%,也低於接受調查的經濟學家們預計的4.9%。

8月份產出PPI環比持平,7月份為上升0.1%,分析師此前預計8月份產出PPI環比上升0.2%。
數據顯示,英國8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的同比升幅創六個月來最低水平,主要受原油價格下跌影響。

核心產出PPI同比上升4.6%,符合分析師的預期。
與此同時,8月份投入PPI環比下降0.5%,同比上升8.1%。經濟學家此前預計,8月份投入PPI環比下降0.2%,同比上升8.2%。
(師衛娟 編輯)
Source

四百萬家庭適齡工作者失業

2010-09-11 05:21:00
(本 報訊)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近400萬戶英國家庭適齡工作人口失業,約有190萬兒童在這些家庭中長大。 據統計,今年第二季度390萬英國家庭的成年人均無工作,較去年同期上升148,000戶。其中,英格蘭東北部家庭失業比例最高,為25%;隨後為倫敦市 及威爾斯地區,為22.9%;英格蘭東南部家庭失業率為14.2%。

對此,就業事務次官格雷靈(Chris Grayling)表示,以上失業數據及其負面影響令人震驚,再次體現前工黨政府就業機制的失敗。 他說:「英國部分地區家庭幾代人均失業的現象普遍,我們現在必須確保在這些家庭中長大的兒童不再像他們的父母一樣,被社會遺忘。」 工黨影子就業大臣顧綺慧(Yvette Cooper)則表示,以上失業數據更證明需積極推行工黨提出的就業鼓勵計劃,至於現政府「瘋狂」大幅削減就業及培訓崗位,減少財政支出的做法,只會使英 國失業情況惡化。 她又補充:「儘管適逢經濟衰退,但工黨政府下台時,申領失業救濟的適齡工作人口仍較1997年減少35萬人,並且在失業家庭中長大兒童的人數也減少10萬 以上。」
Source

聯合國貿發報告稱G20協調進程減弱或致經濟失衡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10-09-10 19:43:30
聯合國貿發會議10日發布報告稱,當前世界經濟復甦依然不穩定,國際社會在危機管理和系統改革方面的協調依然是一項重要挑戰,目前全球協調和20國集團協調進程正在減弱,或可導致全球經濟再度失衡。  

中新網9月10日報導,聯合國貿發會議10日在重慶發布的《2010年貿易和發展報告》稱,當前世界經濟復甦依然不穩定,財政緊縮的短期效應不可能通過大幅度降低利率和增強對長期前景的信心來予以消解。2010年上半年歐元貶值,從根本上說就是將失業轉嫁給世界其他國家。20國集團,特別是發達國家,沒有采取更加擴張性的總體態勢,對政策不作協調,只會使全球經濟失衡再度出現。  

報告指出,在全球經濟危機頂峰時期,20國集團就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達成協議,并采取刺激措施應對金融危機。但隨著危機頂峰的過去,各國對如何處理當前挑戰的問題意見紛紛,在政策愿景方面的嚴重分歧又浮出水面。歐元的決策者認為,財政緊縮能建立信心,對增長只會有助,不會有害。而美國的決策者則擔心歐洲內需遲遲不增長,可能會威脅到全球復甦。  

報告說,這種狀況與20國集團宣布的目標背道而馳,表明20國集團國際協調進程發生了故障,這也確實是一個倒退。20國集團之間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協調至關重要的,特別是美國和中國可能會對需求格局做重大調整,這將對世界經濟的增長和就業前景發生相當大的影響。  

20國集團又叫G20(the Group of 20 ),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於1999年12月16日在德國柏林成立,屬於布雷頓森林體系框架內非正式對話的一種機制,由包括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在內的8國集團和中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印度等11個重要新興工業國家以及歐盟組成。   
Source

iPad平板電腦或令傳統報業「脫胎換骨」

 

在iPad今年1月發佈之初,英國《經濟學家》週刊當期的封面創意頗能代表西方傳媒界對蘋果這款新產品寄托的厚望。封面上,蘋果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喬布斯笑瞇瞇地托舉著平板電腦,身後散發著金色光芒。

對經歷互聯網等新技術持續洗禮、金融危機陣痛仍未徹底消除的新聞出版業來說,iPad彷彿從天而降的一個「救星」。美國新聞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魯伯 特·默多克毫不吝惜自己對這一新產品的溢美之詞。這位傳媒鉅子4月份在美國全國記者協會的一個活動上說,在網絡時代,傳統報業對年輕人吸引力正在下降,廣 告基礎也在不斷遭受侵蝕,狀況令人擔憂,而iPad讓他瞥見了報業的未來。默多克認為,平板電腦也許會成為傳統報業的拯救者。

在8月份與華爾街分析師舉行的電話會議上,默多克再次將iPad定位為報業遊戲規則的改變者。他說,iPad等平板電腦將會真正改變新聞的呈現方式,「我們將擁有不同類型的報紙」。

默多克新聞集團旗下的《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等主流報紙已開發出iPad付費應用程序。美國媒體最近報道說,新聞集團還計劃年內在美國推出全新數 字化報紙,它將以付費方式專門提供給iPad以及智能手機用戶,有可能與其他一些美國傳統大報形成競爭。有消息說,新聞集團可能將組織專門采編隊伍,為平 板電腦等量身定制易於被大眾快速消化、短小精悍的新聞產品。

不僅是新聞集團,西方不少知名媒體都已經或正在準備推出自己的iPad應 用程序。企鵝等多家全球大型圖書出版商已同意為蘋果平板電腦的電子書店提供內容。它們之所以對iPad趨之若鶩,是希望這款裝置能夠有助於破解新聞出版業 在數字化轉型方面遭遇的困境,提供呈現內容的新方式、收費盈利的新模式以及傳播發行的新渠道。

比如,傳統紙媒之前在數字化方面採取的 主要做法是辦網站,將報紙雜誌的版面以網頁方式搬上電腦屏幕。雖然人們已經習慣在網上瀏覽新聞,但傳統的個人電腦並非電子閱讀的理想終端。iPad比智能 手機屏幕大,比以往的筆記本電腦更便於攜帶和易於使用,屏幕尺寸使其可以用與印刷版類似的版式呈現報刊內容,觸摸屏的操作界面讓用戶可以通過翻頁的方式進 行閱讀,被認為重建了讀者與電子版報刊之間的「親密接觸」,部分還原了人們所熟悉的紙媒閱讀體驗。不僅如此,iPad還具有很強的音視頻播放功能,從而為 傳統紙媒等以多媒體融合方式、創造性地展示內容提供了絕佳平台。

更重要的是,iPad讓傳媒業看到了「錢」途。傳統媒體網站在內容收 費方面並不十分成功,而由蘋果所開創的付費應用程序模式,為傳統媒體推廣其電子版付費訂閱帶來了新的便利。此外,與其他電子閱讀器不同的是,iPad的全 彩觸摸屏被認為非常適合全屏廣告的展現,為廣告商吸引用戶眼球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傳統媒體的兩大盈利支柱——付費閱讀和廣告,在iPad上似乎都可以 找到新的突破口。

正因如此,iPad等平板電腦的異軍突起,被認為給傳媒業在數字化時代脫胎換骨提供一種新的可能。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媒體實驗室創始人尼葛洛龐帝在接受《連線》雜誌採訪時稱,iPad等平板電腦將成為「新的圖書、新的報紙、新的雜誌和新的電視屏幕」。默多克甚至認為,報 業形態將來可能越來越多地由傳統紙媒向平板電腦等裝置過渡,因為後者可以節省紙張、印刷和運輸等成本,從經濟角度看更有優勢。

但也有 看法認為,指望iPad徹底解決傳媒業面臨的問題可能是一廂情願的奢望。比如《經濟學家》雜誌就曾發表評論說,雖然平板電腦可能有助於一些強勢媒體變得更 強,那些推出暢銷新聞產品的媒體也可能會享受到數字革命之利,但對在困境中掙扎的不少媒體來說,單靠某種新裝置無法讓它們起死回生。一些業內人士也認為, 對習慣了享受網上內容「免費午餐」的消費者來說,平板電腦能否對付費閱讀等起到實質性推動,仍然還需時間檢驗。

在這個問題上,默多克 的有關觀點倒是值得玩味。他指出,即使是平板電腦等數字化終端最終壓倒傳統紙媒,也好於整個傳媒業一起同歸於盡。默多克還認為,與新技術和新裝置相伴而來 的,是不少非專業機構提供的不負責任的內容,對傳統媒體來說,只要堅持不懈地打造品牌並建立自己的公信力,就應該能夠贏取網絡時代的受眾。 

政治正確才能辦好教育

政治正確才能辦好教育英國泰晤士報與英國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機構 QS 每年推出一份世界大學的排名,2009 年進入排行榜的前 5 名亞洲大學分別是日本的東京大學、香港大學、日本的京都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但 2010 年入榜的前 5 名亞洲大學發生變化,排名順序是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東京大學。

排行榜的最大變化是香港各個大學地位的全面上升。實際上,在他們所推出的亞洲大學排名中,前 50 名中的大學香港就佔了 6 所。整個香港可以頒發大學學位的新舊大學只有 13 所,其中接受政府資助的有 8 所。就此而言,香港的大學獲得國際認可的程度之高可謂驚人。香港高等教育之所以成就驕人,至少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因:

第一、政府高度重視:香港政府為每一所大學都制定有一部量身定做的憲法式法令,規範政府給大學進行撥款的規定。香港政府對大學的財政支持可謂不惜血本,突出例子是成立不到 20 年但已經享譽全球的香港科技大學,創立之初的資金多到用不完。目前,香港的大學接受的資助已經佔到整個政府開支的 20 %以上。除此之外,在管理方面,各個大學的校監都由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席行政長官親自擔任,大學董事會的主席也都由特首任命,這些措施充分顯示政府對大學的重視。在全球化背景下,香港政府鼓勵各個大學共同完成將香港發展成為區域教育樞紐的目標。

第二、大學高度自治:儘管完全是政府掏錢,但卻是絕對的教授治校。大學的自主權是得到憲法式的高度保障:
各個大學在辦學理念、專業設置、課程制定、人才引進等方面都有著絕對的自我決定權,大學學術自由在香港政治生活與社會中成為絕對的政治正確,來自政府部門的任何微小干涉都會引起媒體與社會的指責,而涉及的政府官員大都會在此壯烈犧牲。

第三、特色辦校:在充沛資金與高度自主的環境下,各個大學充分發揮教授與學者的主觀能動性,儘管香港人少地稀,但各個大學公平競爭與合理分工,使得香港的大學門類齊全而又各具特色:諸如香港大學恪守英國式精英教育,科技大學大量借鑑美國式高等教育,中文大學獨創了學院與書院並重的父母雙親式人才培養模式等等。

第四、充分的國際化。由於香港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城市定位,香港的大學在辦學理念、師資隊伍、學生來源、學習語言等方面都非常重視國際化。特別是在提高非本地學生比例方面,政府和大學都推出了諸如提高資助與放寬就業入境限制等措施,大大鼓勵了國際學生的入讀。此外,在語言方面,很多大學都採用全英文的工作語言。

最後,儘管目前全世界都在倡導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但香港政府卻對接受政府資助的綜合性大學的學位嚴格控制,14,500 個本科學位從香港回歸至今一直沒有增加。這大概也是香港綜合性大學能夠堅持質量的一個重要原因。

● 以巴和談
以色列總理內坦亞胡與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 2 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開啟中斷 20 個月的直接談判。4個多小時會談中,雙方願為最後締結和平達成協議,同意 9 月 14 日和 15 日再次舉行會談並在那之後每兩週碰面一次,力爭一年內完成最後地位談判。會談重啟儀式當天在美國國務院富蘭克林廳舉行,內坦亞胡、阿巴斯、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出席。希拉蕊首先感謝內坦亞胡和阿巴斯的勇氣和努力。內坦亞胡隨後切入主題,要求巴勒斯坦承認以色列為猶太民族國家,照顧以方真實安全需求。

阿巴斯當天再次要求以色列停止修建所有猶太人屯墾區。阿巴斯說:
我們呼籲以色列政府停止有關修建猶太人定居點的所有活動,徹底解除對加薩走廊的封鎖。
以色列以安全威脅為由,自 2007 年起對加薩走廊實施全面封鎖。會談重啟儀式結束後,內坦亞胡與阿巴斯握手,隨後退場舉行閉門會談,就耶路撒冷地位、以巴邊界劃分、巴難民回歸、猶太人屯墾區和水資源分配等核心議題展開談判。

以巴雙方領導人 2 日談判後同意本月 14 日至 15 日再次碰面並在那之後每兩週舉行一次會談。按美聯社說法,希拉蕊屆時將參加談判。
國際觀察雖然歐巴馬政府全力為和談營造互信氛圍,但外界對本次巴以和談前景普遍悲觀,因為目前雙方在所有關鍵問題上都有嚴重分歧。9 月 26 日,以色列停建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屯墾區的禁令正式到期,巴勒斯坦堅稱如果不予延期,雙方和談馬上崩潰,但內坦亞胡明確表示,26 日後以色列不會將禁令延長。
歐巴馬此次推動中東和平談判,無非是為即將到來的美國中期選舉造勢,最大的得益者非美國特別是歐巴馬莫屬。首先,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將於今年 11 月舉行,歐巴馬這次推動中東和平之舉,無疑會為民主黨選情注射一支強心針,而歐巴馬的任期將於 2012  年屆滿,明年下半年便要展開連任競選,若以巴和談能在一年之內達成協議,對其競選自然更加有利。
三種結局
1.取得進展
分析家認為,以巴雖然不大可能在這次會談中解決重大問題,但少許的進展應該可以達成。事實上,兩國領袖重回談判桌已可算是一項進展。若內坦亞胡和阿巴斯能夠定出如何繼續會談,那將會是邁出了一步。只要以色列同意放寬在約旦河西岸的安全措施,將可為往後的進展奠下基礎。
2.談判破裂
以色列暫停在巴勒斯坦興建猶太屯墾區的期限將於本月 26 日屆滿,若內坦亞胡拒絕展延期限,又或者阿巴斯不滿期限展延得太少,談判可能會就此破裂。此外,兩國的武裝部隊可能會故意在國內發動攻擊攪局。巴勒斯坦的哈馬斯已揚言會這樣做,並已在週二殺了 4 名猶太屯墾區居民。
3.進展太慢
歐巴馬表示希望以巴和約可在一年內出爐,他亦希望屆時能向選民 (尤其是猶太裔選民) 展示成果。若如意算盤未能打響,他可能要準備以新計劃推動談判。

● 印度之瘤
印度近 10 年來雖然經濟發展較快,但城市貧民窟人口不減反增,預計明年將達到 9,306 萬人。
印度住宅和城市扶貧部專門負責調查全國城市貧民窟人口的專家委員會稱,2001 年,全國城市貧民窟人口為 7,526萬人,到明年底,全國城市貧民窟人口預計達 9,306 萬人。印度城市貧民窟人口 10 年增加了 1,780 萬人。專家委員會說,到明年底,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貧民窟人口將達 316 萬人,比 2001 年增加 85 萬人,而全國金融中心孟買所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的貧民窟人口將達 1,815 萬人,位居全國各邦之首。

住宅和城市扶貧部長塞賈表示,印度城市貧民窟人口成長是由於城市化加快造成的。隨著印度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居民重新安置措施的加強,城市貧民窟人口將呈下降趨勢。
Source

南方朔:第三季起全球經濟令人不安

2010/09/10 18:40
過去都是新興國家為了出口競爭而貨幣競貶,這種「往底部的競賽」現在已在富裕國家中展開。當富裕國家為了出口而競貶,這意味著全球金融的穩定度已在降低。
【撰文/南方朔】

今年初,人們在預估經濟情勢時就已相當一致的認為,到了第三季時短暫的復甦將力道衰竭而再度中落,這種預測現在已似乎開始漸漸被證實。而跡象分別是:

(一)歐洲自從歐元危機造成歐元貶值後,的確對歐洲出口大有幫助,尤其是德國對新興國家中國、巴西和印度的出口大增,單單今年第二季的成長 率即達九%。歐洲情況的改善,也使得歐洲國家決定展開四十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政府赤字削減以及增稅政策。但又因內部的反彈,最近包括英國、歐盟、德國等都 已重申其擴大政府債務的政策。

往底部的競賽降低穩定
歐洲的政策改變,意味著它已把「弱歐元」的政策確定;於是最近日本也開始跟進,決定擴大債務,俾使已升值的日圓價位拉低。過去都是新興國家 為了出口競爭而貨幣競貶,這種「往底部的競賽」(Race to the bottom)現在已在富裕國家中展開。當富裕國家為了出口而競貶,這意味著全球金融的穩定度已在降低。

(二)最近美國第二季數字出爐,第二季成長率僅一.六%,遠低於原估的二.四%,失業率也仍在高檔的九.五%盤旋。這也使得美國聯準會理事 主席柏南克在懷俄明州的聯準會會議上明言,美國的復甦不如預期,「非正統的手段將會繼續」,他的意思當然與歐日等國相同,將會把政府債務放一邊,聯準會持 續以量化寬鬆的手段印鈔來購買公債。

因此,富裕國家最近的這些跡象,實在使世人對未來的經濟形勢覺得不安。因為,自從金融海嘯迄今,各國在財政上完全無所作為,而是將責任全部 推給央行承擔,而央行也只有擴大政府債務印鈔一途。各國的這種選擇,已使得十個富裕國家的公私債務,由二○○一年占GDP的二○○%暴增為二○○八年的三 ○○%。以美國而言,它每個人所承擔的政府債務已由二○○一年的一萬六千美元,暴增為目前的三萬四千美元;而每人的私有債務則同期由二萬七千美元,暴增為 四萬四千美元。

解決問題的倒成了問題
在英國方面,每人分擔的政府債務同期由五千英鎊增為一萬八千英鎊,私人平均債務則由一萬四千英鎊增為二萬四千英鎊,債務的無限擴增,原本是 要來解決問題的,現在是它本身已成了最大的問題。金融與財政,是政府調控經濟的兩大籌碼,金融的貨幣與利率政策主要在維繫物價與穩定的經濟條件;而財政手 段則用以維持資源的有效及公平利用。

但是,金融海嘯迄今,各國的財政幾乎毫無角色,二○一一年,歐美日原本已計畫推動的增稅,削減支出及債券,現在已嚴重的打了折扣,經濟的責 任全都由央行印鈔及擴大債務來解決,於是,人們圍繞著這個課題的反省遂日益增加,像「末日博士」羅比尼即已明言,增加債務乃是政府採行的手段裡最容易的一 種,但效果也最小,後遺卻最大,由過去幾年的發展即可印證。

政府擴大赤字貢獻極小
政府印製鈔票擴大債務,由於並沒有從人們的口袋裡掏錢,因而它當然阻力不大,但問題是,印鈔造成了利率被壓到最低,人們的利息損失,以及通 膨壓力所造成的損失,即相當於為了債務多付了債務稅。理論上,公司會因借貸成本降低而減少經營負擔,問題在於當私人債務已趨飽和,而經濟環境未改善,人們 也不會因借貸成本降低而增加借貸,更不會借貸用於消費支出了。這也是各國印鈔擴大債務,它對實體經濟收效甚微,僅利於少數人靠著借貸取得資金從事投機活動 的原因。

其次,在一九八○年至一九九○年代,英美等國靠著低利率寬鬆的貸款條件,擴大民間債務,的確營造出房市繁榮的條件,由於中國的低廉商品輸 入,也的確創造了低物價、低通膨的條件,那個時代這種機制被稱為「債務超級循環」(debt supercycle),那個時代也被稱為「大中庸時代」(Great Moderation),也在營建及房屋相關行業造成大量的中低技術就業。

而今,那個「大中庸時代」及「債務超級循環」已結束,中低技術就業也告消失。另外則是學者們早已指出的,當政府擴大債務,通常都意味著政府花錢更加草率與非生產性。

當政府的債務每多一個百分點,經濟成長反而會降低○.一二至○.三三個百分點。另外,則是政府的作為,各有各的乘數效應,政府為富人減稅的 乘數效應只有○.二三,政府發食物券的乘數效應為一.七三,而印鈔救經濟則可能最低。這些都顯示了在這個公私債務都趨飽和時刻,擴大債務,政府擴大赤字, 對實體經濟的貢獻極為有限。

這顯示出像美國這樣國家,過去兩年裡印鈔無數,但是到目前為止,為何美國失業率仍然在一○%左右徘徊的道理了。美國印鈔,投機市場的資金不 虞匱乏,但卻因無法落實到實體經濟上,因而無法改善就業問題,在眾多的失業者之中,超過一半的人為失業超過半年的,這意味著,它已是一種「結構性失業」, 而不再是供需失調的「失調型失業」。

聯準會在懷俄明州的會議上決定繼續採取「非傳統手段」,會中並不斷強調「從直昇機上撒錢」(helicopter drop)這種印鈔救經濟的老式說法。一般估計聯準會還會購買公債一至二兆美元。屆時除了美元及各國貨幣氾濫外,對實體經濟將有何等助益,的確已使人懷 疑。目前歐巴馬的刺激方案已宣告結束,布希時代的減稅也告期滿,印鈔成了惟一方法。在這情況下,今年第三季,特別是從第四季開始,難怪如此令人無法安心 了!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新聞周刊》2010年230期】
Source

2010/09/10

英國7月貿易赤字增幅創新高

中央社 (2010-09-09 20:11)
(中央社台北2010年9月9日電)英國7月貿易逆差擴大,並創紀錄新高,因化學品和石油採購增加,推升進口至兩年來最高水平。

英國國家統計局今天公佈,7月貨物貿易赤字從6月的75億英鎊擴大至87億英鎊(134億美元)。彭博調查13位經濟師的預估中值為75億英鎊。出口下滑0.9%,進口則上揚3.1%。

英國副首相克萊格(Nick Clegg)今天表示,在英國第2季經濟成長創9年來最大後,英國經濟復甦之路可能「起伏不定且崎嶇」。

倫敦天達證券(Investec Securities)首席經濟師蕭奧(Philip Shaw)在電訪中表示,「這些數據令人失望,整體來說,英國經濟大幅的再平衡尚未發生,期待已久的出口成長回升沒有發生,將令央行感到沮喪。」

數據出爐後,英鎊兌美元貶值0.1%,台北時間晚上7時42分,報1英鎊兌1.5393美元。兩年期政府公債殖利率今天維持在0.645%不變。

7月進口總值達309億英磅,為2008年7月以來之最。英國統計局表示,出口下滑至223億英磅。(譯者:中央社陳家瑜)

英倫隨筆:控制簽證的「副作用」

BBC中文網 蘇平
英倫隨筆

英國海濱城鎮伊斯特本
英國海濱城鎮伊斯特本
上周說到英國海濱不再是國內度假者的首選目的地,但她仍然是一塊吸引外國人的磁石。
每年,語言學校集中的海濱城鎮,包括伯恩茅斯、伊斯特本、布萊頓等,都能招徠成千上萬的外國學生。
最近在伊斯特本住了兩星期,眼見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政府收緊留學生簽證控制,一批英國家庭跟著遭殃。

房東的苦衷
許多留學生剛到英國時都選擇寄宿在當地人家裏,為的是盡快提高語言水平、了解風俗習慣。年齡較小的學生,也許還能找到一點溫暖,幫助緩解初次遠離父母的艱難。
這,也就給許多英國家庭提供了一條謀生之路。
今年3月起,英國收緊對學生簽證的控制,初衷是為了打擊拿著讀語言的幌子來打工的假學生。政府希望靠提高語言學校的門檻,迅速將一大批人擋在國門外。但是,一些把收留外國學生當生計的英國家庭受到了連累。
英國決意收緊向外國學生發放簽證
在婆婆組織的親子育兒班結識了家庭主婦安吉拉(化名)。按照我們倫敦人的標準,安吉拉就要算家有「豪宅」了。由於老大、老二已經自立、常年不在家,老三、老四還在上小學、天天離不開人,幾年前,為了貼補家用,安吉拉也做起了外國學生的房東。
沒承想,由於語言學校生意紅火,副業快成正業了。安吉拉不願意告訴我她的收入,但我猜想,一年接待2-3名「常客」,收入怎麼也要近萬。
安吉拉最中意的是中國學生(安靜、守法、不酗酒什麼的),每次碰面,她都會問我一大堆有關中國的問題。今年暑假再見,她可是一臉的焦慮。原來,老公下崗了,現在收緊簽證威脅到外國學生來源,她的財路也要被卡脖子!
安吉拉不願透露收入,蘇珊和約翰·維納姆夫妻卻不介意。他們收留寄宿學生已經有25年的歷史了,平均每年接待3名。約翰說,這筆「14,000英鎊的收入至關重要」,斷了這條路,可能需要被迫賣房子。

連鎖反應
伊斯特本有25家語言學校,每年大約吸引2萬5千名外國學生,不僅創造就業機會,還給當地經濟貢獻1200萬英鎊。
在這樣一個退休老人聚居的小鎮,語言學校以及周邊服務成了一棵重要的搖錢樹。當地報紙稱,除了旅遊業,語言學校是伊斯特本經濟的第二大支柱。如果語言學校生意受「打擊」,一大批寄宿家庭以及整體經濟都會受損失。
從全國角度來看,代表400多家語言學校的業界組織English UK擔心,收緊簽證會把部分外國學生拱手送給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和美國等其他英語國家。
該組織認為,這將給英國教育經濟帶來決定性影響,最終在英國讀大學的學生人數也會遭受「連鎖性衝擊」而下降。因為,申請在英國讀大學的外國學生中,46%已經在這裏讀語言或者預科。

揭竿而起
這是聯合政府部長級官員第一次就移民事務發表重要講話
眼看門庭冷落、生計受威脅,安吉拉和約翰們與語言學校一道揭竿而起,游說當地議員,挑戰政府。從當地小報看到,整個一夏天,新當選的自民黨議員洛伊德都在為這件事忙碌。
洛伊德說,要求來學英語的學生來之前必須懂英語,簡直是「荒唐」。他在議會提問、走訪語言學校、帶著校長們去上訪、請內政大員來參觀,最後總算感動了首相卡梅倫,表示要和洛伊德親自見面。
但是,9月6日,移民事務大臣格林發表講話明確指出,獲准進入英國的外國學生太多,政府只能加強限制。
最新調查顯示,來自歐盟以外的留學生中有五分之一在英國學習5年之後,目前仍然留在英國。分析認為,有這樣的「前科」、加上留學簽證數量有增無減的現狀,迫使格林把改革學生簽證作為解決移民這個老大難問題的首要任務。
伊斯特本「語言培訓中心」的校長克拉克一個月以前就說過,已經感受到收緊簽證的「巨大衝擊」、「學生就是招不進來」。而格林這一次講話中又把那些讀「本科以下」課程----包括語言學校----的學生拿出來曬了好幾次。
看來,安吉拉未來的日子可能不會太好過。

「留學生請勿入內」?
為什麼不禁止攜帶食品飲料,反而要禁止留學生呢?
說起伊斯特本的外國學生,想起去年在這裏度暑假時見識的另外一個故事。
也是8月份。一天,一家小家具店突然掛了一張告示:外國學生請勿入內。老闆說,有「一小撮」留學生拿著快餐進來,坐在店內擺放的沙發上、就著咖啡桌且吃且喝。飲料撒得滿桌子,垃圾拋了一地。「不能容忍別人破壞個人財產」的老闆最終決定,禁止所有外國學生入內。
當時有律師擔心,老闆可能會被人根據種族關係法告上法庭。律師說,如果原告勝訴的話,商店需要支付賠償金的上限「沒邊兒」。
真不希望看到留學生和當地人對簿公堂的這一天。外國學生是當地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類似的「涉外問題」真該盡量避免。
我不明白,為什麼這位老闆不嚴禁攜帶食品飲料、而非要嚴禁外國學生呢?
(蘇平 2010年9月6日 倫敦)

英國副首相︰政府財政緊縮計劃將考慮所帶來的政治風險

2010/09/09 18:22
財華社深圳新聞中心
綜合媒體報道,英國副首相Nick Clegg 周四表示,英國將在10月20日宣布的政府支出削減計劃預計在2011年4月之前不會實施,且削減幅度最終將均勻分攤至四年內。

Nick Clegg稱,在對政府支出削減計劃進行全面審查後,英國民眾擔憂政府支出削減計劃隨時將可實施。並認為,政府不應在支出削減計劃何時實施方面像達摩克里 斯之劍一樣加劇民眾的恐慌心理。英國政府每年削減支出緊縮計劃的25%。Nick Clegg同時表示,英國經濟復蘇將可能不很順利,但政府還需實施預算赤字削減計劃。且英國政府已評估了政府資產負債表所面臨的風險。並稱,政府制定的老 計劃面臨的風險日益增加,政府風險將可能受到債券市場所左右。

此前,英國政府計劃在未來5年內削減支出1,130億英鎊,而處於反對黨地位的工黨認為,這將令國內經濟復蘇與關鍵公共服務部門受損。

國際調查報告中名列前茅 英小學每班人數偏多

2010-09-10 05:49:00
(本 報訊)根據最新的國際調查報告,英國小學一班學生的人數,在發達國家中屬最高國家之一,平均每班人數達26人,超過美國、墨西哥和歐洲等大多數國家。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一份報告顯示,全世界小學生平均每個班別人數為21.6人,而英國平均為25.7人,在全世界小學班級人數最多之國家 中排列第9位,僅次於中國、韓國、智利、日本、以色列、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和巴西。 此外,英國公立學校和私校在每班人數方面的差距也很大,這與其他國家形成鮮明對比。根據OECD的報告,大多數國家公立和私立中學每班人數的差別僅為一人 左右,而英國的公私校平均每班人數相差竟達13.6人。英國私校每班的人數平均僅為12.8人。 該報告指出:「一般認為,每班上課的人數越少,教師就能把越多的精力分配給每一位學生。」但OECD的Andreas Schleicher指出,英國小學每班人數較多,這樣能幫助政府「削減成本」。他說:「英國的學校每班人數較多,這能令學校有經費僱用更好的老師,或為 學生提供更長的學習時間,所以總體來說,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教育經費支出方式。」
Source

靈貓六國新勢力



國際商情雙周刊.jpg 
近來關於新興市場最熱門的話題是,曾創造出「金磚四國(BRICs)」一詞的高盛首席經濟學家歐尼爾(Jim O'Neil)在今(2010)年8月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表示,土耳其和印尼兩國無疑將是引領「新鑽11國(N-11)」成為影響全球成長新勢力的領頭羊。

不僅如此,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2009年底曾根據經濟成長率、通貨膨脹、財政赤字、股匯市盈率及天然資源等因素,點名哥倫比亞 (Colombia)、印尼(Indonesia)、越南(Vietnam)、埃及(Egypt)、土耳其(Turkey)與南非(South Africa)等靈貓六國(CIVETS),將可望繼BRICs之後,成為全球新興市場下一波閃亮之星。這個預言也得到匯豐控股行政總裁麥可紀勤 (Michael Geoghegan)的強烈加持。

名列N-11潛力新興國家

高盛於2001年預言金磚四國崛起後,2006年再次指出11個最具潛力的新興國家,包含土耳其、南韓、印尼、越南、菲律賓、孟加拉、巴基斯坦、埃 及、奈及利亞、伊朗及墨西哥,並將其稱為N-11(Next Eleven),聲稱這11國的經濟規模將於2033年超越七大工業國(G7),甚至在2050年達G7國家的2倍。

不過,EIU認為N-11所包含的國家基本上只挑出金磚四國以外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不是挑出最有機會成功的國家,而靈貓六國才是最有可能長期維持高 成長的國家。EIU預估,在接下來20年裡,靈貓六國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為4.5%,僅略低於金磚四國的4.9%,但卻遠勝於G7國家的1.8%。然而,不 論是N-11、CIVETS或是2006年由日本BRICs經濟研究院所提出的VISTA五國(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及阿根廷),都能看到土耳其的身 影。

經濟環境優異吸引外商搶進

各機構紛紛看好土耳其這個璀璨星鑽,今年首季經濟成長率果然不眾望的高達11.7%,在G-20經濟體中僅次於中國大陸的11.9%,表現著實令人 驚豔。世界銀行預估今年土國經濟成長率可達6%,而IMF今年4月也上調其經濟成長率由3.6%至5.2%。另根據彭博社在8月的最新調查,全年度GDP 達到6.4%並無可能,以上數據皆顯示土國經濟動能十分強勁,去(2009)年已經是全球第16大的經濟體。

自2003年放寬對外國直接投資(FDI)的限制後,這個橫跨歐亞大陸的閃亮之星,受到了許多跨國公司的青睞,7年間(2003-2009)一共累 計了逾830億美元的FDI。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報告也將其列為全球最具吸引力投資標的國的第15名。大型企業如IBM、花旗、匯豐、 Vodafone及ING Group等,以及超過2萬3,000家的外資企業皆已進駐該國。而傳言已久,將與HP攜手合作進入土國市場的鴻海集團,據土耳其日報〈Today's Zaman〉刊載,富士康已於今年8月初與土耳其外貿部正式簽訂投資協定,初期擬投資6,000萬美元興建個人電腦(PC)廠,以供應惠普在歐洲、中東、 中亞及非洲市場的需求。

內需市場大且人力素質高

除了地緣優勢,龐大的內需市場也是土耳其的優勢之一。擁 7,143萬人,是歐洲國家僅次於德國的人口大國,人口的增長是帶動內需成長的關鍵之一,而民間消費向來是土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根據IMF的統計,去 年土國人均GDP達13,050美元,若按世界銀行的標準,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就可算是中等富裕的國家和地區,具備較佳的消費能力。過去通貨膨脹所帶 來的陰影,讓土國人更加願意把錢用在消費上,或者是把錢換成能保值的物品,如黃金、首飾和房產等。

人口結構年輕化亦是另一項優勢。土耳其官方最新數據顯示,在35歲以下的人口約占總體的60%,聯合國也估計,2005年至2040年是該國的人口 紅利優勢期,表示其適齡勞動人口較多,社會負擔較低,對經濟成長有相當大的幫助。目前,土耳其勞動力在歐盟國家中排名第五,素質高且較歐盟其他國家便宜, 整體識字率達87.4%,每年約有近45萬的大專生及55萬的高中職生投入就業市場。

天然資源豐富可自給自足

土耳其礦產資源相當豐富,目前境內礦產總儲量在全球138個國家中排名第28位,礦產資源多樣性名列第十位。其中,白雲石儲量為全世界第一;化工重 要原料硼礦蘊藏量占全球三分之二;是全球五大鉻礦供應國之一;其他還有大理石、褐煤、礦鹽及鐵。另外,土國農業資源也相當豐富,榛果、乾無花果和乾杏子產 量排名世界第一 F扁豆、番茄、葡萄乾及花豆等排名第二;棉花、茶及菸葉產量則是歐洲第一。

由於全國可耕地面積達35.5%,號稱是全球第八大農業經濟體,土耳其成為農產品及加工食品的主要出口國,亦是中東及北非一帶最大的農產品供應國,算世界上少數不需仰賴進口農產品即可自給自足,又可外銷的國家。這樣的優勢也將成為土耳其日後能夠持續成長的重要關鍵。

【完整內容請見《國際商情雙周刊》第300期】

減赤計畫何時對英國經濟發揮影響?

已公佈的重要經濟資料及事件
hspace=0
市場綜述
週三歐洲時段,歐洲三大股指震盪走高,市場風險偏好升溫。歐元兌美元歐市開於1.2727,儘管盤中公佈的德國7月工業生產資料不及預期,但由於受到歐洲股市強勁反彈的提振,匯價震盪上行,最高反彈至1.2760一線。英鎊兌美元開於1.5412,盤初公佈的英國8月Halifax房價指數好於預期,刺激匯價短時間內大幅拉升,接下來公佈的英國7月工業生產月 升0.3%,好於6月的下降0.5%;7月製造業產出月率上升0.3%,連續第3個月上升,年率上升4.9%,為連續第6個月增長,創1994年12月上 升6.2%以來最大年率增幅。英國資料的良好表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對英國經濟的擔憂情緒,支持英鎊兌美元走勢持續強勁。加拿大央行符合預期加息25 個基點,將指標利率由0.75%提高至1.00%。由於加拿大經濟繼續復蘇,加拿大央行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裏第三次上調指標利率並且暗示可能在年內繼續加 息。加元走勢受到支撐, 美元兌加元大幅下降,輕鬆下破1.0400關口。美洲時段,美股承接歐股走勢高開高走,刺激主要非美貨幣繼續反彈了一波。後由於美聯儲公佈的褐皮書顯示, 自7月中旬至8月底的6周內,美國經濟復蘇溫和,有廣泛跡象顯示經濟增速放緩。對美國經濟前景不樂觀,市場風險情緒下降,主要非美貨幣出現回落。另外,美 國總統奧巴馬將在俄亥俄州宣佈一項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最新企業稅減免和大型建設支出計畫。
焦點直擊                                                          
今日亞洲時段即將公佈澳大利亞8月就業人數變化和失業率資料。預期澳大利亞8月就業人數增加2.50萬人,好於7月的增加2.35萬人;預期8月失業率由前一月的5.3%下降為5.2%。近期資料顯示澳大利亞經濟復蘇狀況良好,這是支撐澳元維持強勢的主要原因。若此次澳大利亞就業狀況好於預期,無疑將推高澳元匯價;反之若意外差於預期,將對澳元有所打壓。歐洲時段有英國7月貿易帳,預期此次資料為為逆差76億英鎊,差於6月的逆差74.01 億英鎊。英國央行還將公佈利率決定,預期仍將維持0.50%的基準利率不變。因週三公佈的英國資料大幅好於預期,緩解了市場對英國經濟的擔憂,英鎊亦大幅 上漲,如今日的英國資料繼續向好,市場對英國經濟的信心將得以持續恢復,對英鎊也將起到支持作用。美洲時段有加拿大的8月營建許可、7月新屋價格指數和7月國際商品貿易等資料,對加元走勢有重要影響。還有美國的7月貿易帳、上周初請失業金人數,投資者可以適當關注。
即將公佈的重要經濟資料及事件
hspace=0
技術分析                                                          
USDCAD

hspace=0
美元兌加元日線圖上,目前匯價位於區間之內保持震盪。價格很有可能進一步向區間的下軌邁進。從技術指標上來看,MACD(12,26,9)中主線與信號線形成死叉,RSI(14)下穿中軸,指標看空。在操作上,建議投資者持有空單,止損在1.0570,目標看1.0150。
EURGBP
hspace=0
觀察歐元兌英鎊日線圖,昨日繼續收陰線技術指標MACD(12,26,9)主線在零軸處向下拐頭,RSI(14)回到中軸下方,指標已轉向空頭。建議投資者繼續持有空單,目標先看0.8140一線。
USDJPY
hspace=0
美元兌日元日線圖上,價格運行在一個下降的楔形當中,目前沒有反轉信號,後市可能繼續下跌。從指標上來看,MACD(12,26,9)中主線與信號線粘連在一起,RSI(14)也維持震盪,顯示出目前價格正在整理之中。儘管目前匯價在低位運行,但並沒有明顯的反轉信號,建議投資者不要貿然買入美元兌日圓,逢高做空是較穩妥的選擇。
Source

英國經濟學人預估馬來西亞2010年經濟成長率可達6.8%

作者: 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 (國際商情網 2010/9/9)
資料來源及時間:馬來西亞星洲日報;99年9月9日

根 據英國經濟學人(EIU)頃發布之「2010年9月份國家報告」中指出,馬來西亞經濟景氣緊隨全球經濟復甦獲得改善,尤其是本(2010)年上半年經濟強 勁成長9.5%,較上年同期(萎縮5.1%)為優,但預估該國經濟下半年將逐步趨緩,平均以4.1%之步伐增長,EIU預估馬國本年經濟成長率將可達 6.8%,較上年之負1.7%優異,明年之成長值則為4.2%。馬國中央銀行於本年8月18日發布第二季經濟成長率時上修馬國本年經濟成長預測值,認為在 政府轉型計畫帶動下,該國可獲得逾6%經濟成長率,較官方先前預測之4.5~5.5%為高。

EIU報告另稱,馬國經濟未來二年之主要成長 動力將源自私人消費與投資,其中庫存增減將對該國本年經濟成長帶來顯著影響。EIU預測服務業將於2010至2011年對馬國經濟成長作出顯著貢獻。馬國 政府為多元化經濟成長動力,已投入更多資源及放寬服務業管制,因之服務業占GDP比重仍高於製造業。至建築業,預計在2010年度財政預算案及第十大馬計 畫之大部份土木工程啟動中受惠。

EIU另預測馬幣兌美元匯率於2010至2011年將分別站穩於3.28及3.26水平。馬國中央銀行會 維持前開匯率,並根據其他一籃子貨幣走勢進行監管。馬幣走勢將受貿易盈餘影響,預估2010至2011年貿易盈餘將維持於GDP之14.2%水平,出口表 現將受到全球經濟景氣改善推動,預計中國大陸對馬國電子與電機產品之需求將提高。

附件:
1.英國經濟學人預估馬來西亞2010年經濟成長率可達6.8%.doc (28 KB)
Source

《外地經濟》英國擬收緊學生簽證,防逾期逗留

  英國政府計劃收緊簽證制度,包括大幅度收緊學生簽證的申發,避免海外學生或任何人士以
學生名義進入英國後逾期不離開。
移民事務大臣Damian Green昨(6日)發表有關新入境政策的聲明時稱,逾半
學生到達英國後不是讀大學,所以不能稱為學生。他亦表示,英國需要「精明入境監控制度,降
低入境人數」,但同時會歡迎有需要人士進入英國。
根據英國內政部數據顯示,在2004年取得簽證入境人士類別中,最大組別是學生,而在
18﹒6萬個學生簽證中,約五分一人到達英國5年後仍未離開。
在2004年簽發的10﹒6萬個工作簽證中,約五分二人士在09年仍未離開英國。
《香港經濟日報》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