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4

2011年英國通貨膨脹持續高於2%

沈子涵/整理

英格蘭銀行(相當於中央銀行)總裁Mervyn King表示,明年英國通貨膨脹率持續高漲,消費者物價指數仍超過政府預期的2%。 

Mervyn King在國會財政特別委員會的質詢中表示,儘管今年第2季經濟成長率令人振奮地達1.1%,但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持續高於3%,他對英國的經濟成長不表 樂觀,恐陷於停滯性通貨膨脹。今年公家機關已凍結調薪,私人機構調薪的幅度約2%,尚低於通貨膨脹指數1.5%。英國總工會秘書長Brendan Barber擔心公務部門薪資凍結將增加未來經濟衰退的風險。 

財政特別委員會主席Andrew Tyrie憂慮財政部長George Osborne的緊急預算將導致經濟衰退,其他委員則質詢英格蘭銀行提供中小企業融資的額度。K氏總裁表示,緊急預算不會帶來二次經濟衰退,但目前銀行體 系尚未從金融危機中復原,因此英格蘭銀行無法提供過多金融協助。未來銀行利率仍須一段時間才能回復正常。

【中央網路報】

易憲容:中國不要太過高估自己的經濟實力

2010年08月04日 08:03   來源:京華時報  

央行副行長易綱近日稱,中國經濟已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無獨有偶,英國也有研究報告指出,按照當前的經濟增速算,估計中國9年內可超美國, 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些言論與報告一齣,立即引起全球媒體關注。有媒體認為,中國的GDP數據不準確或被高估了,不要太把它當真;也有媒體認為,中國 經濟領先於世界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對中國GDP數據的真實性,筆者這次倒認為問題不大。如果以近30年來的經濟增速、以現行的人民幣匯率來看中國經濟總量,達到現在這樣的總量水 準根本不是問題。儘管其中會有虛報的省份,但對於那些經濟發達的省份來說,其GDP增長不僅不會虛報相反可能會隱報。比如沿海一個廣東省,其GDP相當於 內地十幾個省的GDP總和。如果沿海發達經濟省份GDP隱報,那麼內地有省份的GDP虛報一些,對全國GDP總量真實性不會造成多少影響。因此,中國實際 GDP總量與國家統計局公佈的GDP總量差距不會太大。對中國GDP的數據不需要太多的懷疑。

有問題的是,雖然中國GDP總量大,但人均GDP與歐美國家相差太遠。當前中國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不足日本美國的十分之一,不足法國 英國六分之一,即使在發展中國家中也只算中下游水準;此外,中國GDP增長品質同樣與歐美發達國家不可比。因為,2003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是建立 在兩條腿的基礎上,一是出口,二是房地產。出口增長把中國經濟帶向國際市場,讓中國分享到了上一輪世界經濟增長成果。但房地產快速增長卻帶來了一些嚴重問 題,它是建立在土地資源粗放型經營、房地產投機炒作、房價快速飆升、房地產泡沫吹大的基礎上的。而這種GDP增長將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嚴重負面因 素。如果這種房地產GDP增長不調整,將嚴重影響未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幸好,國家對房地產泡沫有所認識與警覺,並出臺了國十條,降低了潛在的金融風險。

此外,中國GDP品質問題還表現在經濟存在幾個巨大不平衡。比如城鄉經濟嚴重不平衡,30年的經濟改革既取得了巨大成績,也讓城市與農村間的差 距擴大,農村經濟、農民收入等在整個國家經濟中比重越來越小。二是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就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態勢來看,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準開始接近發 達經濟國家的程度,但是內地不少省份則落後十幾二十年,而且越是內地其落後程度就越大。由於中國經濟這種區域性不平衡,國內各省市GDP增長幅度可以同樣 高,但是其品質會差別很大。第三個不平衡還表現為居民之間收入分配嚴重懸殊。由於中國經濟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經濟,在這種轉軌的過程中,政府對 經濟的干預無所不在。在這種情況下,個體公民的收入分配多少與權力遠近有重要聯繫,與政府權力越遠,其獲得的財富也就越少。這樣,高速的經濟增長就可能讓 其財富為少數人所佔有,從而引起整個社會財富分配嚴重不公。可以說,這些問題不解決,不僅影響中國GDP增長之品質,也容易為中國經濟未來增長增加困難。 如果說,這种經濟增長不平衡不改善,中國GDP增長總量最高,其意義也是不大的。

所以,對於經濟實力,我們不要飄飄然地過高估計自己,我們的經濟實力只處於發展中國家水準,我們還要努力的地方實在太多。我們只有不斷反思自 己,同時看到自己的進步與問題,努力工作,才能創造一個又一個輝煌。否則,中國只要發生一次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就可能讓經濟倒退幾十年!(作者易憲容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Source

BP或面臨超200億美元民事罰款

    *  08月04日 星期三 10:15 更新 香港時間
【財經日報訊】8月4日消息,據中國環境報報導,英國石油公司(簡稱BP)正面臨多項指控,因為4月份的漏油事故,該公司已經同意支付的賠償基金是 200億美元。美國司法部在未來數月中有可能因為墨西哥灣原油洩漏事件對英國石油公司發起刑事控告,而BP公司到時也將面臨數額更高的經濟罰單。

英國石油公司迄今為止在漏油事件上的開支大約為40億美元,包括各種應急措施、賠償款等。至於最終的總開支,英國石油公司新聞發言人表示現在談論還為時過早。

賠償基金

英國石油公司花費200億美元建立墨西哥灣石油洩漏事件賠償基金,這相當於英國石油公司的年均盈利。據悉,專項賠償基金所需的資金將分4次陸續投入,首批 50億美元會在今年年內投入,其中三季度投入為30億美元,四季度投入20億美元,此後則每個季度平均投入12.5億美元。這些資金將被用於對遭受原油污 染的墨西哥灣沿岸居民進行賠償,同時也會用於支付環境清理產生的相關費用。

行政罰款

美國法律規定,對於石油洩漏的罰款按桶計算:每一桶的洩漏量可以1100美元的罰款;但是如果是嚴重疏忽導致的洩漏,這項罰款增至每桶4300美元。有證 據表明,英國石油公司的確存在這樣的疏忽大意。這恐怕也是英國石油公司為什麼主動放棄了7500萬美元的賠償限額的主張,同意設立200億的賠償基金。

1989年3月發生在阿拉斯加的埃克森•伐耳迪茲號漏油事件促使美國國會改革管理石油污染的法律,第二年通過了《石油污染法案》。《石油污染法案》規定了 賠償限額:海上鑽井點的所有者支付的賠償不超過7500萬美元。但如果洩漏是由於公司的大意疏忽所引起的,這項賠款限額則不適用。

民事訴訟

美國司法部在未來數月中有可能因為墨西哥灣原油洩漏事件對英國石油公司發起刑事控告,而BP公司到時也將面臨數額更高的經濟罰單。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法律教 授表示,目前BP公司面對的每天由於原油洩漏而產生的民事訴訟罰金就高達2.8億美元。並且,上千件民事訴訟案件包括NGO作為原告的已經提起訴訟,但大 多還未進入實質審理階段。而一旦產生實質判決,那麼這一數字還將飆升。

產生的影響

自4月漏油事件發生以來,已有300萬桶~530萬桶原油流入墨西哥灣海域,不過有關資料仍待專家最後鑒定。英國石油公司將面臨著巨大的懲罰:可能超過 200億美元的民事罰款、刑事指控、已經同意支付的200億美元的巨額賠償。聯邦政府正暫停批准深海採油,直至這類開採活動能被證明不存在災難性的環境風 險,亦將會有規制石油洩漏可能性的新法規的出現。
Source

自廢武功 RIM同意印度政府監控

2010/08/04 
黑莓機製造商RIM已同意讓印度國安機關監視其黑莓機服務。這是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沙烏地阿拉伯以國家安全為由警告將關閉黑莓機多項網路服務、促使RIM承諾加強安全性後,RIM再度與政府合作。

黑莓機製造商RIM已同意讓印度國安機關監視其黑莓機服務。這是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沙烏地阿拉伯以國家安全為由警告將關閉黑莓機多項網路服務、促使RIM承諾加強安全性後,RIM再度與政府合作。

印度經濟時報3日報導說,據政府內部文件,加拿大的RIM公司已提供企業電子郵件服務的技術碼給印度國安機關,15天內會開放所有的消費者電子郵件,並將在六至八個月內研發工具,讓所有談話可被監控。另外,RIM 3日將提供進一步的提案細節給印度電信主管機關。

和諾基亞或蘋果的手機不同,黑莓機的簡訊是透過自家設在加拿大或英國的電信網路收送,全程加密,這也是黑莓機向來自豪的特色。不過,這也使多國政府擔心黑 莓機被武裝或恐怖分子用作破壞行動的聯絡工具。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 日即警告將暫停部分黑莓機服務,RIM隔天承諾,將同時滿足政府與消費者對安全的需求。

印度內部安全首長上周表示,印度對黑莓機提供的服務有國家安全上的顧慮,但並不準備予以禁止,因為RIM已向印度保證會處理上述問題。

另外,科威特雅利達日報(al-Jarida)報導說,RIM已同意封鎖近3,000個色情網站。報導中也指出科威特對黑莓機有國家安全上的顧慮,正與RIM及電信業者合作推動「法律控制以保障國家安全與民眾權益。」

美國2日表示不樂見阿聯酋準備切斷黑莓機網路的計畫,這樣做等於為限制資訊自由首開惡例。

不過,阿聯酋反擊說,阿聯酋的要求和其他國家對RIM的要求並無二致,何況阿聯酋是在與RIM經過三年的談判未果後,才提出斷訊的最後手段。

路透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說:「RIM早已配合英美等國的規定在做,與阿聯酋的要求沒有不同,這種差別令人困擾。」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
Source

席勒專欄/不救失業 不可能救經濟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2010.08.02

全國各地正有數以萬計的聯邦刺激計畫在執行,希望能振興經濟,創造工作。但到目前為止,成效並不顯著。

為什麼沒效?財政刺激的想法本身沒錯,我們需要更多刺激而不是縮減開支,但必須把重點放在讓失業的人找到工作。

兩 位朋友最近目睹的景象,生動說明當前的局勢。在懷俄明州的高速公路上,他們看到一個招牌寫著:「讓美國人工作:本計畫由美國復興與再投資法案資助」,上面 畫著一個工人正揮著鏟子挖洞。但一路走來,他們卻只看到許多施工中的機械,包括巨大的柏油鋪路機、大卡車、壓路機以及其他機具。這項計畫的確利用資本,但 沒雇幾個工人。

這種計畫就和許多其他的刺激花費一樣,如果你認為經濟的要點是擴增國內生產毛額(GDP),而不是增加工作,那這些方案都很有用。但不注重就業而只注意經濟產出的想法是種誤解,起碼是凱因斯以降愈演愈烈的錯誤理論。

一般的經濟「衰退」是由GDP的萎縮情況來界定,不看失業情況。失業被視為「落後指標」。大家廣泛認定我們需要刺激推動的是以GDP計算的「經濟」。

這 種理論認為,一旦我們刺激「經濟」,經濟活動就會熱絡,失業狀況就能隨著企業擴張、增聘人手迎刃而解。此外,只注重GDP數字而不重視失業率的作法還有另 一個假設,就是我們需要創造的是「真正」的工作,真正「有前途」的工作,而不是只為了雇人而創造一些無謂的職位。而且,我們也不希望雇用一群人拿著鏟子上 工,卻不用效率更高的機械。

但除非改變測量方法,我們勢將面對長期的失業問題。6月份美國失業率仍高居9.5%,而計算失業超過27周的 長期失業率更是高達4.4%,是1948年以來最嚴重。無論是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克,或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羅默女士,最近都表示高失業情形恐怕要 延續好幾年。

這將是非常嚴重的人力損失。尤其是弱勢族群與年輕人在經歷長年的求職挫敗後,可能會放棄工作。這種人力損失的後遺症終會反映到傳統的GDP數據。

所以我的建議是:為何不用政府的資金直接創造工作?在人力密集的教育、公共健康、保安、公共設施維護、青年扶助計畫、老年照護、保育、文藝以及科學研究這些領域,直接創造職位?

這 會是有效率的資源使用方法嗎?以經濟理論的觀點來說,政府在這些領域花錢所帶來的好處,無法由市場經濟提供。拿紐約地鐵作例子,把車廂整理粉刷得美輪美奐 不是節約時代會想做的事,但是讓大眾交通工具更美觀、更具吸引力,卻能對整體社會帶來好處。這種公共財稱為所謂的「外部性」,是市場經濟獨自發展時無法提 供的好處。

外部性的好處很難評估,正因為沒有市場價格可以參照。對這種計畫的成本效率辯論往往會無疾而終,結果原本的社會利益出發點失焦。但是請至少考慮一點,當我們爭論某項政府支出計畫是好是壞,請必須考慮到對就業的貢獻能力。

凱因斯在1936年提出同樣的觀點:「一旦我們明智地把自己教育得像是謹慎的金融家,考慮是否要為了蓋房子給人住而加重了我們『未來的負擔』,那我們將很難脫離失業的困境。」

當年小羅斯福總統的經濟刺激計畫儘管只有部分成效,但和今日的刺激方案相比,他的振興經濟計畫更著重創造工作,而且羅斯福的「新政」看來也比現在的作法更能激勵美國人。

想想新政中最受讚譽的「公民資源保育隊」(CCC)計畫,從1933年到1942年間,這個計畫廣招18歲到25歲的青年男子,進行勞力密集的工作,例如在全國植樹。這些年輕人在失業嚴重時是最難找到工作的一群。

民眾喜歡公民資源保育隊是因為他們解決了多年來荒廢的問題。

奧克拉荷馬州在1930到1936年間經歷嚴重的沙塵暴,損害了整片農地。這些沙塵暴證實了保育人士多年來警告的外部性問題,自由放任的開墾與伐木嚴重破壞土壤。

除了環境保育的好處,公民資源保育隊還促進了年輕人的團結合作能力,賦予他們使命感,參與具有歷史意義的工作。

國會最近準備要把公民資源保育隊的當代後繼者「美國志願團」(AmeriCorp)擴編三倍,招募對象不分性別年齡。但是資源保育隊在全盛時期雇用了50萬名年輕男子,美國志願團只預計在2017年擴編到25萬人。現在的美國人口是當年的3.5倍,我們應該更大膽。

創造就業的新計畫不見得很花錢。假設雇用一個人需要每年3萬美元成本,比美國志願團的薪水高出好幾倍,雇用100萬人每年的花費也只有300億美元。

這種金額只有美國刺激經濟方案的4%,僅佔美國公共債務的0.2%。我們還等什麼?(作者Robert Shiller是耶魯大學經濟學與財務學教授)
Source

雙底衰退 漸行漸近

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周日接受美國NEC電視訪問時表示,美國經濟已放緩至疑似衰退(quasi-recession)的程度,若然樓價進一步 下跌,經濟便會再度收縮,變成雙底衰退。雖然這是必然趨勢因為樓價跌令更多業主變成負資產,負資產驟增會挑起更多強制收樓潮,而銀主盤供應增加則價令樓價 進一步受壓,變成惡性循環。格老又稱經濟已被嚴重扭曲至呈現兩極化,大銀行大企業和高收入人士受惠於復蘇,同時間小銀行小企業卻陷於水深火熱,相信失業率 在今年餘下日子仍將居高不下。他再度警告,龐大財赤遲早會推高長期利率,對經濟復蘇構成障礙。
格老的警告並非孤芳自賞,英文媒體於7月提及 雙底衰退的次數,便較5月多了接近4倍。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賓尼上月下旬便曾表示,環球經濟下半年會加速放緩,日本和歐洲要避過雙底衰退,更有一定難 度。聯儲局主席上周才表示美國經濟前景異常不明朗,而前財長薩密斯亦形容全球先進經濟體正處於或接近流動性陷阱,亦即是對低息或其他貨幣政策反應疲弱,可 見對經濟前景未予看好。
事實上,美國上周五公布的GDP數據亦顯示增長步伐大幅放緩,雖然首季增長由原來的2.7%向上修訂至3.7%,但 可能是之前增長遭調低,基數較低的結果,而次季GDP初值已跌至只增長2.4%。美國同時把去年第4季增長由5.6%下調至5.0%,第3季增長亦由 2.2%修訂至1.6%,08年第4季萎縮程度更由5.4%擴大至6.8%,而之前3年的增長亦全線下調─09年由負增長2.4%變成負增長2.6%、 08年全年由增長0.4%變成零增長,07年亦由增長2.1%調低至增長1.9%,反映美國經濟衰退較預期嚴重。

美國次季 錄得2.4%增長,主要由企業投資、政府開支和庫存調整推動。企業的設備和軟件支出增長21.9%,而政府開支和庫存分別為GDP貢獻了0.9和1.1個 百分點。數據揭示了經濟上的隱憂,包括佔去經濟產值接近七成的消費者支出,首季向下修訂至增長1.9%,次季增長進一步放緩至僅1.6%,儲蓄率亦增加至 6.2%,反映消費意欲被積穀防飢意欲蓋過。至於淨出口令GDP下跌了2.8百分點,是進口勁増8.3%所帶動。次季扣除食品和能源後的核心CPI降至 09年首季以來最低的1.1%,難怪聯儲局有鷹派理事布林德轉軚變成鴿派。
英國《金融時報》上周有文章指出,若環球經濟真的出現雙底衰退,誘發點不出4點,首先是企業及家庭對經濟前景信心下降,其次是各國政府過早撤走刺激經濟的臨時措施,又或者爆發類似雷曼兄弟弟倒閉或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等突發性危機,最後則是各國政府奉行節約,以致出現反效果。
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齊心合力泵水救市,避免了大蕭條重演,但元氣已大傷,美國經濟雖連續4季錄得增長,惟基礎並不穩固,現時更再有放緩迹象,如果不及時推出次輪刺激方案,出現雙底衰退,絕不出奇。
Source

社評-人民幣升值及國際化進程

近來人民幣匯率問題再度成為中美交鋒的重要議題。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及財政部部長蓋特納相繼指稱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並強調人民幣升值的重要性。美國《華爾街日報》也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大作文章;美國國會亦將就人民幣匯率問題舉行聽證會。
      面對新一波的壓力,大陸官方頻頻消毒,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甚至5度撰文說明大陸堅持推動人民幣機制改革的政策方向及相關影響,試圖化解外在壓力的用心 至為明顯。日前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有關人民幣匯率的報告,並未如稍早媒體預測,將指稱人民幣被「大幅低估」,顯示國際上對大陸匯率改革的成效仍持 觀望態度。
      中美人民幣匯率爭議,在歐洲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全球金融及經濟受到波及之際,一度轉趨沉寂,但最近歐洲危機似已趨緩,歐元匯率也轉趨平穩,美國再次將注 意焦點轉向人民幣,究其主要原因為:第一,美國經濟近來又轉趨疲弱,各項總體經濟指標顯示美國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正逐漸升高;在歐洲經濟前景難以樂觀的情 況下,美國政府將矛頭指向人民幣無疑是出於本身利益的考量;第二,大陸出口引擎再次升溫,7月出口增長幅度逾40%,已恢復至金融海嘯前的水準;大陸對美 國出口亦持續升溫,讓美國政府更有理由要求人民幣升值;第三,大陸自6月下旬宣布實施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迄今僅0.7%,讓美國對大陸改 革匯率的誠意感到懷疑與不耐。
      更需警惕的是,正如1985年廣場協議(Plaza Accord)逼迫日元升值的歷史經驗,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已是既定的長期政策方向。在今年6月下旬G20峰會上,美國總統歐巴馬即已公開宣示美國以借錢 消費為全球經濟提供資金動能的時代已經過去;美國在5年內將讓出口倍增。歐巴馬試圖以增加出口提振美國經濟的轉型策略,其實現的唯一途徑就是逼迫新興市場貨幣尤其是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大陸必須認清現實處境。
     除美國之外,國際社會要求大陸負起更多國際責任的聲音也日益高漲。日前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英國智庫國家經濟及社會研究所(NIESR)在一份報告指出,大陸可能只需花費9年時間就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比世界銀行預測要提早6年。專家認為此一論調旨在訴求大陸應負起更大的國際責任,並應讓人民幣大幅升值。
      面對愈來愈強大促升人民幣的國際氛圍,大陸當局必須體認到,一味拒斥人民幣升值無疑將坐實工業國家的指控,陷大陸為阻礙全球經濟復甦的禍首。因此,大陸 應該化被動為主動,在維持大陸經濟穩定成長的前提下,加速推動廣義生產要素價格調整及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緩和國際批評的聲浪。另一方面,隨著大陸經濟重 要性日益提升,加速人民幣國際化不僅有事實需要,也有助降低匯率波動的風險。大陸應該認真思考人民幣自由兌換時間表,讓匯率改革更能符合國際社會期待。

2010.08.04 旺報
Source

英央行前理事:英國經濟無法維持高增長率

 作者金良 時間2010-08-03 21:12來源新浪財經

北京時間8月3日晚間消息,據國外媒體今日報道,英國央行前理事查爾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周二稱,英國經濟將無法維持第二季度的增長速度,並面臨著“受抑制的、緩慢的經濟復蘇進程”。
古德哈特在今天接受採訪時表示:“有關英國經濟將在未來一年時間裏增長4%的想法只是個幻想。我認為,經濟增長率將大幅下降至比第二季度低得多的水平。”但他同時指出:“這並不意味著經濟將陷入負增長,而將是一種相當受抑制的、緩慢的復蘇。”
在截至6月份為止的第二季度中,英國GDP的增長速度創下四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據昨天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制造業活動的增長速度不及經濟學家此前預期。根據經濟學家的預測,在8月5日召開的貨幣政策制定會議上,英國央行理事將很可能繼續維持經濟刺激性措施不變。
古德哈特稱:“現在的預期是,經濟將開始更加強勁的復蘇,通脹率在明年年底以前的下降速度將會加快。到2012年底以前,我認為英國央行將明顯再次嘗試正常化貨幣政策。”
Source 


 英國央行前理事:英國經濟面臨低迷緩慢的經濟復蘇進程
www.stockstar.com 2010-8-3 22:08:00 

  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前理事Charles Goodhart週二(8月3日)在接受海外著名財經媒體採訪時表示,英國經濟將無法維持第二季度的增長速度,並面臨著"低迷緩慢的經濟復蘇進程"。     

Goodhart稱,那種認為英國經濟將在明年增長4%的想法屬於幻想。他認為,經濟增長率比預期要低得多,但這並不意味著經濟將陷入負增長,而是一種相當低迷和緩慢的復蘇。      在截至6月份為止的第二季度中,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速度創下4年以來最快。但週一(8月2日)公佈的數據顯示,英國7月份製造業活動的增長速度不及經濟學家此前預期。   

Goodhart稱,明年年底以前,英國經濟將開始緩慢復蘇,而通脹會較快下降。2012年底以前,英國央行將嘗試正常化其貨幣政策。
Source

2010/08/03

WSJ:歐元和英鎊兌美元均走高﹐受全球經濟數據提振

約匯市週一﹐歐元兌美元觸及3個月高點﹐英鎊升至6個月高位﹐因幾個國家公佈的製造業數據強於預期﹐增強了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復甦的信心。

近來市場擔心領先經濟體、特別是美國經濟或喪失增長動力﹐然而歐元區、英國、中國及美國最新公佈的樂觀數據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悲觀情緒﹐並促使投資者買進高收益資產﹐進而推動美國股市強勁上揚﹐美元則因此全線下挫﹔美元兌貿易加權一籃子貨幣跌至4月份以來最低水平。

由於投資者擔心英國政治僵局將會阻礙該國赤字解決方案的推進﹐英鎊曾於5月份一度跌至14個月低點﹔不過﹐英鎊此後一路持續反彈﹐目前已累計上漲逾11%﹐主要得益於英國部分經濟數據強於預期﹐而且新任聯合政府推出的財政緊縮計劃得到廣泛認可。

瑞士銀行(UBS)駐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外匯策略師Brian Kim表示﹐由於英國經濟數據持續意外好於預期﹐並推動英鎊上揚﹐這迫使此前作空英鎊的投資者瞭解空頭頭寸﹐進而令英鎊獲益。他指出﹐由於英國經濟增速可能會開始放緩﹐英鎊的進一步漲勢將面臨挑戰。

利好的經濟數據還推動澳元等與全球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貨幣大幅上揚﹐澳元兌美元上漲近1%。

週 一尾盤﹐電子交易系統顯示﹐歐元兌美元報1.3172美元﹐上週五尾盤報1.3053美元﹔該匯率盤中一度觸及高點1.3196美元﹐主要受好於預期的美 國製造業數據提振。美元兌日圓報86.51日圓﹐上週五尾盤報86.46日圓﹔歐元兌日圓報113.87日圓﹐上週五尾盤報112.76日圓。英鎊兌美元 報1.5889美元﹐上週五尾盤報1.5695美元﹔美元兌瑞士法郎報1.0399瑞士法郎﹐上週五尾盤報1.0404瑞士法郎。

ICE美元指數從上週五尾盤的81.523跌至80.930﹐觸及4月份以來最低水平。

受製造業數據及歐洲兩大銀行強勁的收益報告提振﹐歐元兌美元一度觸及1.32美元﹐為5月份以來首次﹐延續了該匯率自6月初觸及的4年多低點1.1876美元大幅反彈的走勢。

富國銀行(Wells Fargo)駐紐約外匯策略師Vassili Serebriakov表示﹐由於圍繞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的擔憂持續緩解﹐歐元兌美元有望溫和升至1.33美元上方﹐但鑒於當地財政緊縮計劃或將抑制經濟增長﹐歐元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中承壓。

美國製造業連續第12個月增長﹐表現好於預期﹐而此前英國和歐元區公佈的製造業數據也強於預期。

儘 管中國政府週末公佈的一份報告暗示7月份國內製造業活動持續放緩﹐但圍繞增長敏感型貨幣的人氣依然強勁。匯豐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s PLC, 簡稱﹕匯豐控股)發佈的另一份報告顯示﹐7月份匯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第四個月下降﹐為2009年3月以來首次降至50這一榮枯分水 岭的下方。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分析師表示﹐澳元和新西蘭元兌美元之所以能夠大幅上揚﹐是因為市場可能對中國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感到寬慰﹐認為這是經濟復甦步伐從一種無法持續程度放緩的必然過程﹐而並非是更嚴重衰退的開始。
Source

英國石油傳售德國連鎖油站 下周永久關閉漏油井

德國《經濟周刊》引述投資銀行界消息人士報道,英國石油(BP)計劃出售旗下德國連鎖油站業務Aral,涉及資產估值約20億歐羅(約202億港元)。

另一方面,有報道指英國石油將於下周起展開工程,永久關閉漏油的墨西哥灣油井。

英國石油上周披露1年半內出售300億美元資產目標,而《經濟周刊》引述消息人士稱,法國的達道爾、俄羅斯的Rosneft,以及獨立石油連鎖業務Avia均是該項德國業務的潛在買家。
但英國石油及達道爾拒絕置評。接近Avia的消息人士也否認有關可能。

--
讓我們來看看英國石油處理這史上最嚴重漏油事件的順序方法:
1.想辦法阻擋原油漏出→阻擋1次
                                  →阻擋2次

2.撤換出言不遜的ceo  海華,換成美國人ceo,迎合歐巴馬,以及美國民眾的怒氣
3.永久關閉漏油的油井
4.出售旗下資產變賣,以償還賠款→出售股份
                                                    → 德國連鎖加油站

Source

李嘉誠614億購EDF電網  將控英國1/4電力市場

    *  08月02日 星期二 13:49 更新 香港時間


為長江集團史上最大收購專案;將控制英國約1/4電力市場 
新快報訊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57.75億英鎊(約614億元人民幣)收購法國電力公司(簡稱EDF)在英國的電力網絡,成為香港上市公司對英國資產最大的收購案。這是李嘉誠的長江集團史上最大金額的收購專案,李嘉誠本人也將成為英國基礎設施資產的最大所有人之一。  

EDF供應英國約四分之一的電力,為該國最大的配電商。  環球經濟仍未明朗,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基建、港燈聯同李嘉誠基金會及李嘉誠(海外)基金會伺機出擊執「筍貨」,於7月30日淩晨簽訂「握手」協議,以57.75億英鎊擊退由阿布達比投資局、加拿大退休金計畫投資局及澳大利亞麥格理集團組成的財團,向法國電力集團(EDF)收購旗下英國電力網絡業務EDFEnergy的100%英國受規管及非受規管電網資產,發出不可撤回要約書。 

「買著後好高興!」連日來徹夜難眠的長江基建主席李澤钜在記者會上,用沙啞的聲音講出一句很久未曾說過的話。他同時強調,此專案已於英國獲多間銀行安排融資,長建及港燈均無資金壓力,專案投資回報與長建一直以來的要求收購有雙位數字回報率相若,市場估計約15%。 

基於此專案投資額相當大,李澤钜表示,長江基建與港燈將分別占40%權益,餘下20%權益將由李嘉誠基金會有限公司及李嘉誠(海外)基金會持有。 

面對如此大規模投資給長建、港燈帶來的資金壓力和負債風險,李澤钜笑稱,該專案已在英國獲得多家銀行融資,長建及港燈的資金相當充裕。此要約書仍須待 EDF與歐洲工務委員會完成諮詢後再落實是否接納,預計今年10月24日前會做出決定,同時還要取得長建及港燈獨立股東的批准。  李澤钜指出,據賣方表示,歐洲工務委員會應該不會對此交易造成阻力。他強調,有關收購尚未完全落實,一旦成功收購,專案將即時就有盈利貢獻。 

由於在香港已成熟的市場拓展業務變得十分艱難,長江基建近年不斷增加海外投資以擴展利潤空間。去年該集團稱其設置了13億美元專用款項,專門用於收購。  據瞭解,長江基建正在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及中國內地尋找投資機會。長江基建副主席葉德銓表示,長江基建正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的公司磋商規模較小的交易。

關於EDF:  EDF總部設於巴黎,是歐洲最大的電力生產商,其在英國的電力網絡為英國南部和倫敦地鐵、英吉利海峽隧道等主要基礎設施供電,覆蓋780萬人。EDF供應英國約四分之一的電力,為該國最大的配電商。此外,EDF在當地尚以商業合約形式,從事為私人設施提供配電服務的非受管制業務。  李嘉誠旗下企業近年部分大型並購  2010年 7 月 長建、港燈及李嘉誠基金會合作,以 699.93 億元作價,向法國EDF 收購其英國電力網絡業務。  2007 年 10 月 長建以 50 億元收購能源公司 TransAlta Power之全部已發行基金單位,TransAlta Power持股49.99% 的TransAlta Cogeneration 擁有加拿大6 家電廠之權益。 

及後港燈向長建購入 TransAlta Power一半基金單位。  2006 年 6 月 和記電訊國際以 4.5億美元(約 35 億港元)購入 Hutchison Essar 之5.11%股權,令持股增至 67%。  2005 年 6 月 長建以 5.575 億英鎊(約 67.49億港元)購 Northern Gas Networks之 40%股權,港燈亦以 2.773 億英鎊(約 33.56億港元)購入 Northern Gas Networks19.9%股權。  2004 年 12 月 Hutchison Italy 以 4.69 億歐元(約 47.4 億港元),購入 Cirtel所持的全部 H3G Italy股份。  2004 年 8 月 以長建為首的財團,以大約 200 億元收購英國北部氣體分銷網路 NEG 股權,長建占 69.8% 股權,United Utilities PLC 占 15%,李嘉誠(海外)基金會占 15.2%。 

2003 年 8 月 赫斯基能源收購 Marathon Canada Limited 所有股份,及Marathon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Canada的 Western Canadian 資產,  總收購價為 5.88 億美元(約 45.74 億港元)。  2002 年 8 月 屈臣氏向歐洲主要保健及美容產品零售集團 Kruidvat Group 提出收購建議,作價約 13 億歐元(約 131億港元)。  2002 年 7 月 長建和港燈收購電力公司Citipower I Pty Ltd,涉資約 62 億
Source

--
德國vovol、英國電力網都被華人吃下啦。

畢馬威調查:全球企業看好經濟前景

(英國‧倫敦)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世界各地企業仍對經濟會持續復甦抱著信心,有更多的企業正計劃在未來一年增加資本開支。

在6月進行的針對全球主要經濟體6000餘家製造業和服務業企業的調查顯示,儘管希臘危機後出現新的動盪,但企業對未來12個月業務活動的信心仍與2月時一樣高。

除了希臘等少數國家以外,對未來抱有樂觀看法的企業仍佔壓倒多數。調查表明,企業認為,今年下半年預期將會出現的放緩不會持續,並正據此制定各項計劃。

增加資本開支時機
最令人鼓舞的是,多數、而且比之前更多的企業認為,目前是計劃增加資本開支和增聘人手的合適時機。
此項調查由Markit代表專業服務公司畢馬威(KPMG)進行,採用與月度採購經理指數(PMI)相同的企業樣本,但詢問的是有關來年的問題,而非現狀。
6月時預期業務活動會增多的企業仍遠遠多於預期業務活動會減少的企業,情況與2月時相近。在製造業中,預期產出增長的企業,比預期產出下降的企業多50%。這相當於四分三的製造業對前景感到樂觀。
大部份歐洲企業也充滿信心,在重要的德國製造業企業帶領下,它們正從危機的衝擊中復甦。但歐洲企業信心反映了各國不同的近況。

中存經濟放緩擔憂
在新興經濟體中,巴西和俄羅斯的企業認為前景大為改善,印度正在彌合差距。中國存在經濟放緩的擔憂。
星洲日報/財經‧2010.08.02
Source

英國7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為57.3 高於預期

根據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受新訂單增長的支持,英國7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略降至57.3,市場預期中值為57.0。

綜合媒體8月2日報導,根據Markit與特許采購和供應學會(CIPS)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英國7月制造業擴張速度較慢,但仍保持強勁速度,因新訂單的增長幫助提升。

英國7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由6月修正后的57.6降至57.3,市場預期中值為57.0。
指數值高于50表明部門擴張,而指數值低于50則表明收縮。

Markit資深經濟學家羅布·多布森(Rob Dobson)表示:“采購經理人指數表現出令人驚異的回彈力,僅從13年半高點略有回落,7月新訂單增長甚至再次加速,且主要依賴于內需的增長。這一切 均表明,制造業部門仍將對第三季度GDP帶來巨大貢獻,增強了關于經濟不會自第二季度1.1%的增速過于明顯下滑的希望。”
(李愛娟 編譯)
Source

MORNINGSTAR基金市場7月月評(截至7月28日)

2010/08/02 10:59
7月份,整體歐洲市場表現勝過美國市場。歐債事件過後,投資人的憂慮稍稍有所消除,歐元區的經濟信心指數上升至逾二年來高點,且德國失業人數減少,激勵歐 元近期持續出現上漲走勢,歐元兌美元來到1.31附近價位,在歐元上漲的影響下,以歐元計價基金近期的表現也因此受到大幅的推升。美國市場則因喜憂參半的 企業財報,加上Fed主席柏南克對經濟前景保守,及受到高失業率、消費者與企業支出保守,造成股市動盪,全美經濟復甦力道明顯受限。但整體來說,七月份全 球股債市呈現走揚趨勢,股票型基金的美元報酬率為4.40%,高於債券型基金的3.34%。

歐洲市場表現優於美國市場

歐洲銀行業監管委員會7月23日公布對91家歐洲銀行的壓力測試結果,顯示歐洲銀行業總體依然健康。隨著本月部分歐洲企業公布財報顯示營運良好,以 及歐洲央行(ECB)與英國央行(BOE)決議維持基準利率於歷來低點不變,支撐整體市場信心。在歐債事件稍微平息後,股市跌深反彈力道相對強勢,帶動南 歐、東歐股票市場。截至7月28日為止,以MSCI新興歐洲指數約10.6%的表現,最為亮眼。而新興歐洲股票型基金組別整體美元報酬率亦達8.91%; 南歐股市則在銀行與其他對經濟數據反應敏感的類股漲幅較大,西班牙股票型基金本月美元報酬率為13.82%,為本月份美元報酬績效排名第一的基金組別;歐 洲大型價值型股票基金也表現亮眼,美元報酬率為5.29%。整體看來,近期美股市場消息多空雜陳,雖然英特爾、微軟、福特和其他企業獲利消息,以及新屋銷 售報告都優於預期有利股市的上漲,但其它利空交錯的企業財報,以及對美國就業市場的疑慮,卻也讓消費者信心蒙上陰影,在美國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升高下,美國 7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向下滑落至3月以來最低。在眾多美股基金組別中,本月份以美國中型股票基金組別的表現最佳,該組別的美元報酬率約3.37%。

金磚四國:俄羅斯表現最佳

金磚四國股票型基金組別7月份的美元報酬率為3.66%,但單一國家中,則是以俄羅斯的表現後來居上,該組別近一週的美元報酬率高達4.33%,且 近一個月的美元報酬率亦高達7.12%,巴西則是以4.17%的美元報酬率緊追在後;中國股市雖於7月下旬出現反彈走勢,但近一個的美元報酬率僅 2.71%。俄羅斯今年上半年的經濟較去年同期增長4.2%,本月份所公布之重大經濟指標,如俄羅斯工業產值皆有所改善,顯示俄羅斯逐步從15年來最嚴重 經濟衰退中的復甦,且正在聚集動力,在加上受惠於油價的上升,因而帶動能源權值股的上漲,俄羅斯股票型基金類別在近一週及近一個月的表現皆居金磚四國之 冠。而上個月表現優異的印度股票型基金,一如市場預期再次宣布升息,該國股市維持震蕩調整格局。印度6月WPI蠆售物價指數年增率達10.5%,加上七月 初以來國內油價、糧價持續上揚的壓力,使印度的通膨水準仍居高不下,印度基金組別7月份的美元報酬率僅0.47%,居金磚四國之末位。

貴金屬股票型基金落居最後

貴金屬基金組別雖然近一週的美元報酬下跌幅度僅0.85%,然在西班牙成功發行國債減弱了市場對西班牙債務違約的擔憂,支撐歐元大幅的上漲,導致了 其他避險工具及商品市場吸引力消失,黃金價格於7月份出現大幅的下跌。截至7月28日為止,貴金屬股票型基金的美元報酬率為-8.38%,是近一個月跌幅 最大的基金組別。

匯率及其它市場

債券型基金方面,歐洲債信事件對全球金融市場影響層面有降低趨勢,在歐元對美元繼續走強的影響下,歐元高收益債券型基金於近期漲幅居冠,七月份美元 報酬率為8.5%。雖然,日圓於近期持續轉趨強是,但卻也造成日本出口商海外匯兌虧損的壓力,加上瑞穗證券調降營建類股股的投資評比,造成相關業者股價走 跌,進而助長空頭氣焰,日本中小型股票基金美元報酬率僅0.46%。加幣相對美元雖然呈現微幅上漲,但在美國市場經濟數據的影響下,加拿大的債券及貨幣型 基金以及加拿大股票型基金報酬率分別為-0.27%以及0.05%。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由各投資機構或媒體提供,純屬研究性質,僅作參考,使用者應明瞭其參考性,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聯合理財網對資料內容錯誤、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

西方人體試驗害慘非洲

2007-08-24 09:17:20
 
本報駐尼日利亞記者 汪渝
 
非洲人怕西醫並不只是出於歷史上的醫學敗類遺留的陰影,更多的是因為西方國家打著援助的幌子,向非洲人傾銷淘汰藥並進行人體試驗。
  日前,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刊發一篇題為《非洲為何懼怕西醫》的文章,文中提到了非洲西醫史上出現過的一些醫學敗類。
  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有:1995年在辛巴威給兩名嬰兒注射致命劑量嗎啡導致患者死亡的蘇格蘭麻醉學家理查德·麥高恩,涉嫌上世紀8090年代期間在辛巴威和尚比亞因錯誤治療導致60人死亡的邁克爾·斯旺戈博士,以及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用黑人做試驗品研製生化武器的海岸計劃的原負責人沃特·巴松等。
  文章中還提到,正是這些醫學敗類製造的事件,使得整個非洲瀰漫著一種對西醫治療的恐懼和不信任。直到今天,當脊髓灰質炎在尼日利亞、查德和布吉納法索流行時,很多當地人仍然拒絕接種疫苗,因為他們懷疑疫苗可能會感染艾滋病病毒。
  但是,只要留意西方制藥公司 多年來在非洲的所作所為就會發現,非洲人怕西醫並不只是出於歷史上個別醫學敗類遺留下來的陰影,而更多的是因為西方國家利用非洲國家在疾病控制、藥品生 產、衛生監管等方面的弱點,打著援助的幌子,對非洲人民作了許多有悖道德的事情。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傾銷大批淘汰藥和進行人體試驗。
 
  傾銷大批淘汰藥品
  在很多非洲貧窮國家,大規模傳染病屢見不鮮,而在當地投放的藥品又主要依靠世界衛生組織(WHO)支援的統一採購計劃或歐美各大藥廠的捐助。由於在採購、銷售、分發等各環節上均受制於人,對流入藥品品種、品質進行監控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正是這種畸形的藥品投放模式導致了淘汰藥的大量傾銷。針對非洲最流行、危害最大的瘧疾,瑞士諾華、法國賽諾非兩大藥品供應商在取得相應藥品的壟斷經營權後,並未著力於推廣特效新藥復方青蒿素,卻把更多行銷力度投放在傾銷其面臨淘汰的老藥氯喹和SP上。此外,大量在歐美已被淘汰多年,甚至已從藥典上除名的抗生素類藥物也在非洲各國大行其道。
 
  拿孕婦測試抗艾滋病藥
  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在非洲國家進行了很多項非人道的人體試驗研究。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公佈的調查資料表明,近年來,美國科學家在美國衛生機構的資助下,先後在坦尚尼亞、烏干達等非洲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了16項艾滋病藥物非人道人體試驗研究。其中,有9個項目是由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等政府機構資助的,臨床試驗的對象包括1.22萬名亞非拉國家的孕婦。
  試驗的內容各種各樣,從維生素A到縮短AZT(目前治療艾滋病的標準藥物)的療程等等。每個項目都設有對照組,其中有15個項目的對照組給受害者服用的是無效對照劑。
  另據烏干達報紙披露,從1997年開始,為了確定減少孕婦服用AZT的劑量是否會降低艾滋病母嬰傳染的概率,美國科學家在烏干達的10個村莊搞了長達兩年半的人體試驗。
  在這些試驗中,研究人員只為5個村莊的患者提供了抗生素,而另外5個村莊的患者則沒有使用任何藥物。由於受害者全是黑人,所以該項試驗成了美國侵犯人權、實行種族歧視的典型事例。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不得不在2000年公開向受害者道歉。
  除了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也加入了這一行列。2004年下半年,英國在南非、坦尚尼亞和喀麥隆等非洲5國,對兩種抗艾滋病霜劑進行了大規模人體試驗,參與人數達到1.2萬人。
 
  藥物試驗害死11名兒童
  目前,在記者所在的尼日利亞,聯邦政府正在和美國輝瑞制藥公司打一場官司。
  19962月,為證明抗生素類新藥特洛芬在治療腦膜炎方面的療效,輝瑞制藥公司組織了一支醫療隊來到尼日利亞北部的卡諾州。他們在當地找來了近200名感染了腦膜炎的孩子,把他們分成兩組。給其中一組服用輝瑞公司生產的特洛芬,另一組服用一家德國公司生產的頭孢曲松。結果在3周之後,近200名試驗患兒中11人死亡,其餘181名患兒全部落下殘疾,有的失明,有的耳聾,有的甚至全身癱瘓。事後,輝瑞公司的醫療隊迅速撤出,在尼日利亞沒有留下任何記錄。
  事後證實,輝瑞公司在尼日利亞試驗新藥的行為未經尼政府授權,且該公司準備試驗的時間也很倉促,只有6個星期,而在美國,要準備此類試驗至少需要1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此外,特洛芬也被證明存在致命的副作用,1999年被美國和歐洲列為了禁用藥物。
  當美國《華盛頓郵報》2006年披露了輝瑞公司的非法藥物試驗後,尼日利亞政府將輝瑞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賠償70億美元。目前此案還在審理中。
 
  非洲人懼怕西醫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因為貧窮和疾病,迫切地需要藥品和醫療的援助。然而接受援助也不是沒有風險。很多當地受害者在對西方國家的援助感恩戴德的同時,卻不知道他們獲得的藥品是在歐美已經淘汰的存貨。
  更令人憤慨的是,面前的那些“白衣天使”還會拿他們做活體實驗。如此有悖基本人倫道德的行為仍然存在,這讓非洲人民如何不對西醫心存恐懼?
Source

2010/08/02

英國石油擬出售旗下德國加油站Aral資產以籌資20億歐元

國《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援引未具名投資銀行家的話稱﹐作為資產剝離計劃的一部分﹐英國石油公司(BP Plc, BP)擬出售旗下德國加油站Aral資產。該公司將通過資產剝離計劃籌集資金﹐用於支付墨西哥灣石油洩漏事故相關費用。

《經濟週刊》援引投資銀行家的話稱﹐德國有2,500家Aral加油站﹐估值總計約20億歐元。

該雜誌稱﹐Aral資產的潛在買家包括法國道達爾公司(Total SA, TOT)﹐英國石油公司的歐洲競爭對手Avia International以及俄羅斯的Rosneft (ROSN.RS)。

英國石油公司德國子公司一位發言人稱﹐上述報導純屬猜測。她補充道﹐英國石油公司計劃出售上游資產為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籌資。

-Frankfurt Bureau, Dow Jones Newswires; 49 69 29 725 500.
Source

《各報要聞》中國PMI創17個月新低

  • 2010-08-02 07:57
  • 時報資訊
  • 【時報-各報要聞】
 中國官方的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昨(1)日公布7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1.2,較前月下降0.9個百分點,創下自2009年3月PMI指數由負轉正以來、近17個月新低,也逼近代表景氣榮枯50的分界點。  6月美國、歐元區、亞洲和英國的PMI數據顯示新訂單增速放緩,全球新訂單分項指數從5月的58.9回落至55.5,為11個月以來的最低水準。 不過,儘管全球新訂單增幅放緩,但中國官版7月PMI指數中,最受經濟學家關注的新增訂單,以及產成品庫存指數,並未出現明顯惡化跡象,甚至庫存指標反而 好轉,專家預估,短期之內該指標跌至50分水嶺以下的隱憂降低,無須過份擔憂。
PMI數據由5個主要擴散指數加權而成;通常指數在50以上,反映經濟總體擴張,低於50、反映經濟衰退。而上半年中國GDP增長率為11.1%,第2季為10.3%,雙雙低於第1季的11.9%,使得被視為經濟增長先行指標的PMI數據,也備受關注。
從昨日公布11項指標觀察,中國經濟仍延續回落趨勢,與6月相比,只有從業人員指數上升,其餘新訂單、生產指數、新出口訂單、購進價格指數都延續回落,但程度有所縮小,多在1個百分點左右。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昨(1)日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7月數據通常會受制於季節性因素,處於相對低點;現在最好的情況,是讓中國經濟軟著陸。
不過王慶分析,新出口訂單指數51.2%,與6月相比僅略微回落;相對上,進口指數放緩程度稍大,在此情況之下,中國的外貿順差會進一步擴大,或許會再引發人民幣升值壓力。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則表示,國內外市場環境較上年同期明顯好轉,預計中國投資增幅不會出現大幅下降,出口也不會再出現負成長,未來經濟增速將漸趨穩定。(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黃怡錦/台北報導)
Source

德國人節儉度日

 “讓德國人掏腰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久前英國《經濟學人》雜誌駐德國記者向英國總部發消息說,為了省區區幾個歐元,德國人寧願放棄更好的服務和更 多的選擇。像Lidl和Aldi這樣的廉價超市在德國市場上的佔有份額高達45%,而此類檔次超市在英國的市場佔有率只有17%。

    據 德國媒體報道,德國人的消費觀念確實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經濟繁榮往往遵循這樣一個規律,即首先是來自國外的訂單多了,然後有人來投 資,再往後就是個人消費開始增長。然而在德國上一個經濟繁榮時期裏,個人消費的增長卻遲遲不肯到來。德國科隆經濟學院的格羅米林教授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 說:“出口增加了,投資增加了,特別是就業市場繁榮了,但是消費市場還是帶動不起來。這也許有一些特殊的原因。比如原材料價格上漲、原油價格上漲了,這對 於個人消費是個很大的負擔。從另外一方面說2007年提高了增值稅也是一個原因。當然這同德國人生活節儉的觀念也不無關係。”

    據統計,德國人平均將自己近13%的收入存入銀行。這個比例只有一些東亞國家能夠超過。

    而 東亞國家的人民熱衷於存錢還有情可原,因為那裏養老體制不健全。格羅米林教授說:“我認為,德國人將大筆錢存入銀行,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應對老齡社會的生 活。這個時代的問題很快就會顯現出來。其他一些歐元區國家也許還沒有意識到社會老齡化的問題。我們經歷的經濟危機,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因為歐元區其他國家 的公民過著超過他們經濟水準的生活,他們節省的錢太少的緣故。”

    據報道,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德國政府推出了兩個經濟刺激計劃。然而除了舊車換新車特殊補貼計劃外,其他措施都沒有產生多少積極的效果。現在政府打算穩定國家預算,決定推出精簡節約的計劃。這對於提高國內的私人消費無疑又是一個不利因素。

    “ 關鍵是還要看政府通過提高稅收穩定國家預算的計劃是否能夠推行。如果得到實施,那麼肯定會影響個人消費。因此國家應當更多地從自己的開支中節省,而不必非 要給個人消費者增加負擔。對於個人消費者來說,關鍵問題是就業市場復蘇,只有這樣一切才能走入正軌。”格羅米林教授表示。

    報道指 出,如果德國的經濟繁榮每次都在最後一步,即內需問題上失敗的話,那麼工會方面是不是應當考慮要求實施高工資政策呢?親僱主方的科隆經濟學院格羅米林教授 表示:“通過大力提高工資政策提高消費水準的努力,已經嘗試過多次。工資也是企業的花費。因此如果工資增長得過快過高,企業的成本加大,競爭力減弱,勢必 要削減就業崗位,適得其反。”

    看來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記者說的話沒有錯,讓德國人掏腰包真的不容易。而這位記者還沒有看到,德國的企業主們相比之下更加吝嗇。
Source

英銀行賺錢 政府緊盯紅利


包括駿懋(圖)在內的英國五大銀行即將公布季報,預估將會有驚人的獲利。英國財相歐斯本呼籲各銀行節制紅利發放,增加對中小企業放款。
(路透)
英國電訊報報導,英國五大銀行即將發布財報,上半年獲利預估將高達84億英鎊,顯示金融業穩步復甦。財相歐斯本(George Osborne)警告金融業者應慎發紅利,並增加對中小企業放款。 可望交出亮麗財報的英國五大銀行,分別為滙豐銀行(HSBC)、巴克萊銀行(Barclays)、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d)、駿懋銀行(Lloyds)和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其中後兩家接受政府紓困的銀行,上半年獲利合計逼近10億英鎊,是金融海嘯以來 首度轉虧為盈。
分析師預估,駿懋銀行上半年稅前獲利預估為8億英鎊,是2008年因收購營運不佳的HBOS而陷入財務困難、接受政府紓困以來,首度轉虧為盈;該行目前41%股權為國有。
RBS上半年可望獲利約1億英鎊,該行83%股權為政府所有。分析師預估RBS明年帳上就不會有赤字,比原先評估的早一年。
舉步維艱的金融業似乎步上軌道,駿懋和RBS股價今年來各回彈了37%和70%,讓政府的投資開始有回報。然而,過去銀行多將獲利轉為豐厚紅利,如今的作法因而格外受各界關注。
分析師預估,駿懋主管上半年領取的紅利占所得比率可能介於38%至40%,或至少維持去年38%的水準,這是去年英國銀行業的最佳紅利比率。RBS去年紅利比為27%,今年上半年可望落在30%至35%。
對此財相歐斯本公開呼籲,銀行業應審慎發放紅利,將所得轉而放款給對中小企業。他建議,去年銀行迫於英國央行(BoE)和金融管理局(FSA)的壓力而削減紅利,今年也應該比照辦理。財政部仍在考慮是否對銀行業開徵紅利稅。
歐斯本重申,政府「不會容忍」銀行業讓中小企業融通壓力增加的作法,銀行有協助放款的「經濟義務」。
歐斯本說:「這幾周來,我造訪的每家中小企業都有和銀行往來的問題,他們不是難以改變貸款額度,就是被銀行要求以某個人的房屋作為額外抵押品。」他指出,明年的危機尤其顯著,屆時市場有龐大的融資需求,而中小企業可能會難以周轉。
美國的高盛集團上季紅利比為43%,摩根士丹利(Mprgan Stanley)為49%。
【2010/08/02 經濟日報】
Source

布蘭森專欄/扛下替代能源的使命吧!

隨著大量原油從「深水地平線」鑽油平台的殘骸流入墨西哥灣,清理這場美國史上最嚴重環境災難的直接成本也遠超過20億美元,顯然現在該是為我們的能源需求找出新的解決之道了。
部分問題在於,持續仰賴石油的決定,一直被視為是「維持一貫的獲利道路」與「犧牲獲利以研發新的昂貴替代能源技術」之間,對企業傷害較小的困難抉擇。這個觀念大錯特錯。
環保人士和企業領袖本不該在這個議題上意見分歧。不相信全球暖化證據的人應該體認到,我們須以安全可靠的方式提供世界所需的能源。
英國石油公司(BP)之前幾次試圖堵住漏油都宣告失敗,證明石油業的工程能力已達極限。現存的龐大原油蘊藏都難以開採,且大多位在政治動盪的國家,石油公司員工正努力從深海和凍原中取出原油,而且得冒著遭到恐怖攻擊或被內戰波及的風險。容易開採的廉價石油時代已經結束。
2008年維京與交通營運商Stagecoach、工程業者ARUP等英國企業共同組成「石油峰值與能源安全業界小組」,任務是研究能源安全疑慮。該小組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全球石油供給將在未來十年內達到高峰,新興國家的需求日增,加上政府及監管當局可能對石油開採業者施加更嚴格的安全規定(如BP已同意 撥出200億美元賠償受墨灣漏油事件影響的民眾),都意味著我們須儘快找到替代能源以降低對石油的依賴。
雖然很多人不以為然,但全球一起改用替代燃料並非不可能。研究人員和科學家已在風力、太陽能和生物燃料技術上取得重大進展,這些技術已投入使用,包括在世 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風力發電場。維京支持的新創公司Gevo利用發酵的甘蔗、穀物和甜菜生產異丁醇,這種對環境友善的燃料可用來驅動現有的汽車,不 需做任何調整。
未來我們希望改用較環保的植物生物能源。Gevo只是眾多研發替代能源技術的新創企業之一,這些技術有朝一日可能有助取代石油。
替代能源公司面對的最大阻礙之一是規模。如果我們要成功,各國政府必須設法支持興建新的基礎設施,尤其是改建精煉廠和興建具成本效益的配送系統。新創公司 也得設法鼓勵更多客戶購買新燃料,以提高營收和降低成本。這種巨變需要龐大資金作後盾,而唯有結合政府立法和民間企業的投入,才能吸引如此龐大的資金。
美國總統歐巴馬日前要求美國民眾和他一起承擔研發與採用替代能源的「國家使命」。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ARRA )使歐巴馬推廣清潔燃料的宏願有800多億美元的資金為後盾。
去年維京聯合基金(Virgin Unite)集合一群企業家成立碳作戰室(Carbon War Room),目標是找出發展低碳經濟的捷徑。
我們相信最有效的方法是解決「市場失靈」,因為這有助於大幅減碳。我們集合企業家、非政府組織、政府機構和各行業的企業一起尋找機會、成立特別任務小組、並籌集資金,透過群策群力讓現有的解決方案更完備。
同樣的,政府也應召集業界人士、監管單位、金融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匯集他們的專業知識和資金,以實現改用替代燃料及再生能源的目標。
20世紀常被認為是「易採石油時代」,是時候改變這個觀念了,因為在地球上取得石油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正面臨找出替代能源的挑戰,這代表我們有機會 發展未來產業,創造真正可持續的財富。但如果我們不趕緊攜手找出替代能源,人類的生存可能受到威脅。正如前哥斯大黎加前總統、也是我尊敬的碳作戰室同事費 蓋雷斯說的:「我們沒有第二個地球。」
(作者Richard Branson是維京集團創辦人)
【2010/08/02 經濟日報】
Source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