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3

鐵娘子的一千天

有「鐵娘子」稱號的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 ),以作風剛強、行事果斷著稱,不但是英國首任女首相,執政時間長達 11 年,帶領英國走出當時面臨的嚴竣經濟挑戰。近來解密的 30 年前文件更顯示,執政初期的柴契爾幾乎被孤立,在她堅持政策的決心下,大不列顛才得以走出困局。 據《每日郵報》報導,解密文件顯示,柴契爾當年力抗前任首相 Harold Macmillan、英央行總裁 Gordon Richardson ,以及她自己的財政大臣 Geoffrey Howe,才得以堅持她的財經政策。

文件顯示,在 1980 年,也就是柴契爾成為首相的第 2 年,她開始了一個具爭議的計畫, 以挽救當時岌岌可危的經濟。她的做法是大幅削減公共開支、緊縮銀根,以期打擊通膨。
計畫之初效果並不如人意,年中時,通膨來到驚人的 22%,失業人數增加到 280 萬人,企業抱怨緊縮讓他們喘不過氣來-這帖經濟特效藥,看不出有讓經濟起死回生的可能。
綽號「Supermac」的前首相 Macmillan 率先發難,寫了長達 11 頁的批評信,指責柴契爾的緊縮做法,將讓英國陷入持續衰退的風險。他警告說,這麼做固然可以讓她的支持者覺得興奮,但卻讓國家工業陷入崩落危機,失業人數達到危險的程度。
Macmillan 指出,柴契爾放棄了政策的共識,追逐激進的改革,將導致政治上的分歧,也違背民主的本質。
由現在的眼光回頭來看,「共識政治」雖然讓英國從二次大戰後到 70 年代中期,獲得前所未見的經濟成長,但也被視為是英國 70 年代末期經濟邁向死寂的成因。多年之後,柴契爾也在她的回憶錄強力抨擊「共識政治」,質疑在「我支持共識」的大帽之下,根本無法奮戰並贏得任何偉大的成 就。
然而在 1980 年,Macmillan 仍然有其政治影響力,足以讓保守黨政府陷入危機。Macmillan 最質疑之處,在於柴契爾十分在意貨幣供給。Macmillan 則認為,它的作用僅僅像是汽車的里程表,雖然有參考價值,卻無法讓汽車因此走得更快或更慢。
到 1981 年,更有多達 365 名經濟學家聯名寫到《泰晤士報》,要求柴契爾改變政策,以減少國家因衰退造成的危害。
但是柴契爾不為所動。她堅持政策的硬頸做法,讓英國的通膨由 27% 下滑,接下來連 4 年都只有 4%,英國自此走向經濟復興之路。

柴契爾的經濟主張受到右翼內閣部長 Keith Joseph 的影響,傾向自由市場的想法,另外也深受美國經濟學家 Milton Friedman 影響,他所提出的貨幣供應理論,也挑戰二次戰後所流行的經濟思潮。1981 年,柴契爾聘用了 Alan Walters 做為經濟顧問,繼續行貨幣政策。
到了 1985 年之後,Macmillan 對柴契爾的批評公開化,怒斥她的企業民營化策略,是「販賣家裡的白銀」。
文件也顯示,柴契爾不滿當時的英國央行總裁 Richardson,指他破壞政府全盤的經濟計畫,並指責他和財政大臣都未能做好控制貨幣供給的任務。
依據文件,柴契爾指責 2 人,並表示國際銀行界都清楚,英國的貨幣供給己經失控了。於是,再下個月,柴契爾就發表了那篇著名的國會演說「本夫人絕不回頭(The lady’s not for turning)」,強硬地說:「你們可以轉彎,但本夫人絕不會回頭!」
由這個角度看,是柴契爾的堅持讓英國走出一度混亂的局面,但也有人認為,如今英國的傳統產業環境惡化,與貧富不均的現象,也是柴契爾新保守主義的做法所帶來的結果。

相關的解密文件也顯示,在 1979 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英國、美國在 3 周後祕密會商,並決定支持阿富汗的反對運動。
英國、美國和法國於 1980 年 1 月於巴黎開會,並決定動員及支持「伊斯蘭反抗運動」,認為這對西方國家有利。在 2008 年電影《蓋世奇才(Charlie Wilson’s War)》多少描述了美國在此的介入,不過英國也涉入,則較少被提及。
依相關文件,3國在巴黎討論後認為,無法正式派遣軍隊或提供武器,但探討了支援游擊隊的可行方式,最終提供了他們輕型火力以及通訊裝備。
這個關鍵的決定,同樣地也催生了蓋達組織及塔利班,而現在英美國家反而必須回過頭,和他們認定的恐怖分子對抗。

眾所周知,柴契爾夫人任內和美國雷根(Ronald Reagan)政府密切合作,建立了親密的盟友關係,這次鐵娘子甚至對外說,雷根是她生命中除了丈夫以外,「第二重要的男性」。
不過解密文件顯示,在柴契爾執政初期,英國官員並不看好這位前好萊塢明星有機會當選總統。官員認為,雷根在 1980 年競選期間,犯了「巨大的錯誤」。據英國大使 Nicholas Henderson 的觀察,時年 69 歲的雷根欠缺擔任總統該有的智力。
Henderson 在 1980 年 4 月這麼寫:「最讓人憂心的,不僅是他的年紀,還有他是否擁有精神活力,以及足夠的政治視野,來應付國家及國際間,緊急且時刻轉變的問題,並管理這廣大,而且許多方面難以管理的國家。」

向來反對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的柴契爾,其反對態度在解密的文件中更是一覽無遺,她努力抵抗,對 EEC 多項要求的回答,都是「不!不!不!」
在她擔任首相之前,英國已經加入有 9 個會員國的 EEC,當時英國要為農業、社會及工業相關計畫付出 10 億英鎊,但獲得的回報卻不多,為此,柴契爾發揮她「鐵娘子」作用,要力爭降價。
在 1979 年一次祕密的簡報中,官員告訴他,在發現北海原油之後,法國及德國都施加壓力,要求適當的優惠。她草率地寫著:「我們的資源很少,我不想討價還價。說我們可以要回一些我們的錢,卻必須放棄部分我們的石油,這種說法真是荒謬。」
在 1980 年,財政大臣上呈便箋,希望她能妥協,以解決在折扣問題上的「死結」。她不為所動,用藍筆在便箋上方寫上:「不,這個程序是荒謬的。」
她強調:「整個目的是在貶低英國,...,我們必須要為此奮戰,即使有必要公開。」
經過 3 年的角力,1981 年時,10 億英鎊中,3 分之 2 的折扣終獲得同意。而在 1984年,這類扣繳成為永久的調整。
相同的反對,也在共同漁業政策上。為此,農業部長 Peter Walker 發出密信警告她,「磨擦」的政策恐怕行不通,反而會加深在漁業政策上的不確定性。她回應:「這是我們的水域,而且這獨特的公共資源,是我們的魚。」
這位部長建議,可先透過協商,獲得初步的協議。她則是回了一個大大的字:「不(NO)」!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