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4

鄭風田:巴西農業為什麼創造了奇蹟?


近日出版的英國《經濟學人》撰文盛讚那個曾經被指拉美化、到處是貧民窟的國家巴西,經過偉大總統LULA的八年治理已遠非西比,巴西農業取得的巨大進步堪稱奇跡。在不到30年的時間內,巴西從一個糧食進口國轉變為世界大糧倉之一,值得世界各國學習借鑒。巴西目前已變成過去全球主要糧食出口五大俱樂部的強大競爭對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與歐盟過去是世界五大糧食出口國)。巴西是通過什麼創造了這一堪稱奇跡的農業大發展?
巴西農業創造了奇跡。 
看一下巴西的農業數據真是讓人驚羡:
糧食產量增幅驚人:從1996到2006年間,巴西全國的糧食產值從230億雷亞爾(230億美元)上升到了1080億雷亞爾,增幅為365%,巴西糧食產量的提高幅度令人震驚,比如:
眾多農產品出口世界第一:咖啡、甘蔗和柑橘出口世界第一大,咖啡、甘蔗、木薯和柑橘產量居世界之首,橙汁佔世界市場的85%。大豆、玉米產量名列全球第二, 糖果是世界第三大生產國。巴西還是世界最大的奶製品、甘蔗及乙醇出口國以及世界最大的煙葉出口國。
出口創匯年1200多億RMB:巴西農業出口有很強的創匯能力。近年來,巴西堅持農業出口導向,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產業,去年農產品出口總額279億美元,進出口順差近200億美元,合1200多億RMB。 
大豆產量發展神奇:目前巴西大豆的出口量佔全球出口量的1/3,僅排在美國之後。1994年巴西的大豆出口只佔到美國的1/7,現在卻是6/7,支持全球大豆貿易量1/4的巴西大豆生產僅佔用了全國6% 的耕地。 
牛肉業發展迅速:巴西牛肉產量位居世界第二,牛存欄數為世界第一,自1980年起實 現人均一頭牛,近兩年來,巴西牛肉出口猛增,已躍居世界第一位。巴西豬存欄頭數位列世界第三。 全國奶牛2000萬頭,奶業居世界第六。短短十年內巴西牛肉出口翻了十番,超越澳大利亞成為全球第一大牛肉出口國,還擁有除印度外世界最大的牛群。 
農業的快速發展還提出了新的就業崗位,去年佔新的就業崗位37%。 
巴西農業還創造了另外一個奇跡:農業低補貼與可持續性。 
巴西取得這麼好的成績並不是由於政府巨額補貼,與此相比,與其他國家相比,其農業補貼是最低的。據OECD統計,在2005至2007年,巴西政府農業補貼只佔農業收入的5.7%,美國12%,OCED平均26%,而歐盟29%。 
巴西農業的大發展並不是以毀林開拓為代價的,而是通過開墾1000公里的灌木地帶實現的。巴西農民一直在屯田墾荒,自1996年以來,巴西開墾了熱帶稀疏草地近1/3的耕地,而與此同時亞馬遜熱帶雨林資源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巴西農業奇跡背後的原因
為什麼巴西農業取得了奇跡?去年在巴西出差,與聖保羅大學的幾位教授們聊天,感受很深。巴西農業奇跡的取得至少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其一是開放的心態,讓全球資本來聯合開發,不吃獨食,不閉關自守。
 
原來以為巴西農業這麼牛都是本國人乾的,我也納悶了,巴西還是那個巴西,為什麼短短 數年卻帶來那麼大的變化?原來是巴西的開放心態,不吃獨食,聯合開發所帶來的。比如巴西的咖啡種植是歐洲的荷蘭人來搞的。巴西原來也不種咖啡樹,而歐洲人 一直喜歡喝咖啡,本土生產成本高,質量又不怎麼樣。所以他們到全球各地找最佳生產地,這麼就找到了巴西。如果巴西吃獨食,不讓別人進來,只自己生產的話, 我想歐洲人可能又轉到別的國家去了。允許他們進來,因為這些人掌握了全球咖啡鏈,如果他們不進來,巴西很難進入到這個產業鏈中去。同樣的道理,巴西的甘蔗 乙醇等都可以見到其他國家資本的影子,連美國的年輕農場主都喜歡到巴西去買地種糧,因為美國人這麼多年一直在全球糧食市場打拚,壟斷着消費市場, 掌握着全球糧食市場的重要環節。巴西人允許他們進來,與美國農場主一起搞開發,就可以進入到原來美國人的糧食市場了。同樣的道理,我國寧波的一位村支書也 在巴西買了不少地,主要種大豆運回來供我國的壓榨企業用。抱着開放的心態,允許國外的資本進來聯合開發,可以做到雙贏,他們不但帶來的新技術,更重要的是 帶來了全球的市場,可以使本國的產品比較容易打入到全球供應鏈中去。 
拿來主義的技術,不搞外來物種入侵等排外手段。
巴西的另外一招是全球拿來主義,哪裡的牧草產量高,就拿來改良一下,在巴西種植。哪 裡的牛產奶多、產肉多就進口哪裡的牛。對全球各地的新技術新品種採取開放接納態度,不搞什麼禁止外來物品入侵等閉關自守行為,通過大規模的改良,大大地提 高了巴西農產品的產量與品質。例如:通過對非洲牧草和印度種牛的改良,巴西的牧草與牛肉產量大幅度提高。巴西通過改良的大豆新品種,每公頃產量最高為 4000公斤,平均產量為2700公斤,草原大豆產量最高可達到每公頃7000公斤,單位面積產量已超過美國。巴西改良的胡蘿蔔、牧草、馬鈴薯和甘蔗等優 良品種,產量高、質量好,享譽世界。這讓我想起的我國的壽光,那個目前已發展成全國蔬菜交易與生產中心。壽光幾乎是一個萬國蔬菜試驗田,大量地吸收國外的 先進品種,依靠我國農民的勤勞與便宜地價,生產出有競爭力的農產品,然後出口到世界與全國各地去。要是讓農民只愛國,種國產蔬菜種子,那不知等到何年何月 我國的蔬菜才能在全球有競爭力。同樣的道理,我國東北的大豆,整天在喊要讓國家保護,為什麼不想一想,那麼肥沃的黑土地,產量卻比別人的低很多?主要原因 還是閉關,如果允許東北的農民用高產的大豆種子,我想我國也不至於進口那麼多的洋大豆了。落後就得挨打,只有虛心學習引進吸收全世界的優秀品種,才能提高 本國產品的競爭力與生產力。 
通過城市化轉移到大量的人口,使農村可以進行規模經營。
巴西的城市化率81%,人口1.86億,通過快速的城市化,大量的農民轉移到城市 去,使農村可以進行規模經營。六七十年代,巴西進行了規模浩大的城市化運動,農村人口轉移到大都市,第一大城市聖保羅1950年人口為250萬,1980 年達到1350萬;現在已超過2000萬,比上海北京人口還多。第二大城市裡約熱內盧人口由290萬增加到1070萬,目前也已過2000萬。他們沒有借 口大城市人口容量有限,不讓農民進城。雖然短期內產生了一些貧民窟現象,但在LULA總統的治理下,我們過去所稱的拉美化問題及貧民窟現象已得到很大的改 變。巴西的貧富差距得到極大的消除,貧困人口從5000萬在8年內有一半多變成中產階級,這樣巴西1.86億人中只有不到三千萬沒進入中產階級,占人口比 重15%以下。 

重視農業科技的力量。
近十年,巴西農業生產能力增長70%,而同期種植面積僅從3780萬公頃增加到 3970萬公頃,這些進步只能靠科技。巴西在2001年12月19日頒佈的第10.332號法令第一條第一款明確規定,國家每年要將當年稅收總額的 17.5%用於農牧科技項目。巴西主要農業科研機構農牧業研究公司有員工8421人,在全國設有40個科研中心,引進吸引國外技術,然後為我所用,對巴西 的農業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 
為農場主提供充足的金融服務
巴西讓農民可以得到充足的資本來進行農業生產,比如規定農民可以根據上一年度的產值及其種植面積,根據規模不一,分別得到相當於生產資金100%-55%貸款; 法律規定,商業銀行必須將一定比例的農業信貸發放到農民手中。 完善的金融服務使農民擴大再生產很容易。 
FAO估算,未來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從目前的70億增加到90億,城市人口將 翻番,飲食結構以及整體需求大變,城市居民吃肉會越來越多,到2050年糧食產量必須再增加一半,而肉類的產量則不得不翻番。 如何提高糧食產量,並且在世界糧食市場佔一席之地,巴西的經驗有不少值得借鑒。

英國央行官員﹕逐步加息不會有損經濟復甦

國央行(Bank of England)貨幣政策委員會(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委員Andrew Sentance週三表示﹐公眾對通脹目標喪失信心的風險增大﹐而逐步收緊貨幣政策以應對這一威脅的做法或不會有損經濟復甦。

Sentance在倫敦發表演說稱﹐大幅收緊貨幣政策並不可行﹐但保持公眾對英國央行願意並有能力維持穩定、低通貨膨脹率的信心很重要。Source

這年頭﹐富人更勤奮?

們經常聽說致富的秘訣在於辛勤工作。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今天﹐經常有人會引用英國億萬富翁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的話證明﹐富人並不比任何其他人工作得更勤奮──他們只不過是運氣好而已。
Associated Press
這個人很勤奮嗎﹖
布蘭森是這樣說的:沒錯﹐企業家可能工作很努力﹐但我並不認為他們會比醫生、護士或者社會上的其他人更努力﹐然而他們這麼做就會獲得大筆的財富﹐伴隨財富還會產生巨大的責任﹐做善事的責任﹐可能是創辦新的企業﹐也可能是解決世界上一些看上去更難解決的問題……

他說的可能有道理。但是對富人工作習慣的比較研究卻發現了一個迥然不同的結果。

阿吉爾亞(Mark Aguiar)和赫斯特(Erik Hurst)教授把幾次大規模調查的結果進行組合統計(包括對隨機選擇的人記錄的詳細日記的研究)﹐他們發現高收入專業人士的工作時間與1965年時相比增長了﹐而低技能、低收入工人的年工作時間總量卻縮短了。

正如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在2006年的一篇文章里寫的那樣﹕在人類歷史上﹐富人工作的時間第一次超過了無產階級。

獲得諾貝爾獎的心理學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研究表明﹐成為富人通常強烈地預示著人們用來做開心的事情的時間少了﹐而完成必需要做的事則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因而常常會感到壓力。

他的研究發現﹐舉例來說﹐年薪低於2萬美元的人會把自己超過1/3的時間用於被動式休閑﹐比如輕鬆休息和看電視。比較而言﹐年薪超過10萬美元的人(比富人的生活還要富足)花在被動式休閑的時間則不足1/5。

我 個人的經驗告訴我﹐富人都在近乎瘋狂地工作。週一和週二的時候﹐我和一位億萬富翁在一起。他早上4:30就起床﹐一直到晚上9點都在召開會議和聽取業務報 告﹐然後吃晚飯﹐緊接著一直到凌晨2點都在處理電子郵件。而第二天早上5點﹐他就又起床﹐如此這般開始新一天的工作。一週七天都是這樣。10年來﹐這位企 業家連一天的假都沒有請過(這一點我是核實過的)。

當然﹐通過繼承遺產而致富的人可能情況會有所不同(儘管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工作也很勤 奮)。儘管如此﹐在一個薪資更低、對工人的要求卻更高的年代﹐大多數美國人的工作時間似乎都變長了。但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卻表明﹐ 工人們平均的年工作時間總量從2000年的1,836個小時減少到了2009年的1,768個小時。

當然﹐一些人的工作時間減少並不是出於自己的選擇﹐而是迫不得已。而且﹐也許只有上流社會的人才可以幸運地長時間工作﹐以獲取巨額的報酬。另外﹐即使是自命不凡的富人也會承認辛勤工作只是他們獲得成功的部分原因。

話說回來﹐根據我們掌握的有限的數據﹐富人和上流社會的人們看上去的確要比其他人工作更努力。

你覺得富人比其他人工作更努力嗎。

Robert Frank

Do the Rich Work Harder?
We often hear that the key to wealth is hard work.

But is it really?

British billionaire Richard Branson is quoted today as saying that the wealthy don't work harder than everyone else-they are just fortunate.

'Yes, entrepreneurs may work hard, but I don't think they actually work any harder than, say, doctors, nurses or other people in society, and yet tremendous wealth comes with it and therefore enormous responsibility comes with that wealth, responsibility to do good things, maybe create new businesses and maybe tackle some of the more seemingly intractable problems in the world…'

He may be right. But studies on the comparative work habits of the wealthy tell a different story.

Research by professors Mark Aguiar and Erik Hurst combined the results of several large surveys (including studies where randomly chosen subjects kept detailed time diaries), and found that the working time for upper-income professionals has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1965, while total annual working time for low-skill, low-income workers has decreased.

As David Brooks put it in a 2006 column: 'For the first time in human history, the rich work longer hours than the proletariat.'

Research by Daniel Kahneman, the Nobel Prize-winning psychologist, shows that 'being wealthy is often a powerful predictor that people spend less time doing pleasurable things and more time doing compulsory things and feeling stressed.'

His study found that people who earn less than $20,000 a year, for instance, spent more than a third of their time in passive leisure, like kicking back and watching TV. By contrast, those earning more than $100,000 a year (more affluent than wealthy), spent less than a fifth of their time in passive leisure.

My own experience tells me that the wealthy work insanely hard. I spent Monday and Tuesday with a billionaire who got up at 4:30 a.m., held meetings and business briefings until 9 p.m., ate dinner, then worked on emails until 2 a.m. He woke up at 5 a.m. the next morning, and started all over again. Seven days a week. This entrepreneur hadn't taken a day off in 10 years (and I checked).

Of course, the inherited wealthy might be a different story (though plenty of them work hard, too). Still, at a time of lower pay and increasing demands on workers, it might seem like most Americans are working longer hours. But according to the OECD, total average annual work hours for those who are employed fell to 1,768 in 2009, from 1836 in 2000.

Of course, some may be working less not out of choice but by necessity. And maybe the upper-class are the only ones fortunate to be able to work long hours for hefty compensation. What is more, even the proud wealthy would admit that hard work accounts for only part of their success.

Still, based on the limited data we have, wealthy and upper-income folks really do seem to worker harder than everyone else.

Do you think the wealthy work harder than everyone else?

Robert Frank

英國9月Nationwide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53 逾一年低點

英國國家建筑師協會公布,該國9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至53,創逾一年低點且不及預期,因政府減支計劃令消費者對經濟及就業形勢態度更悲觀。

綜合媒體10月13日報導,英國國家建筑協會(The Nationwide Building Society)13日公布數據顯示,英國消費者9月對經濟及就業前景所持態度更加悲觀,且在大宗支出方面的意愿減弱。
報告顯示,9月消費信心指數從8月的62下滑至53,為5個月來第四次下滑且已跌至逾一年低點,遠低於長期均值83。經濟學家預期均值為59。
 
消費信心的再次走低將令決策者感到憂慮,因這意味著消費者將為應對大規模政府減支舉措而縮減本身支出。減支最初在6月22日的預算案中公布,預計更 多細節將在10月20日出爐。反對黨政治家、工黨及一些經濟學家已經警告稱,若減支和增稅政策令消費者及企業縮減開支,英國經濟可能重回衰退,

該機構首席執行官Martin Gahbauer稱,“數月前的悲觀情緒似乎已回歸,這可能是受到緊急預算案減支舉措影響即將兌現的推動,政府將公布的支出審查報告很可能在未來數周對消費信心形成極大影響。”

報告顯示,受訪者中有22%認為未來半年內經濟情況良好,不及8月的26%,31%認為情況糟糕,超過8月的26%。20%左右認為未來半年內就業機會較多,不及8月的23%,58%認為就業機會很少,超出8月的54%。

數據還顯示消費者進行房屋或汽車大宗購物的意愿減弱。25%的受訪者認為當前是進行大宗采購的好時機,8月該比例為30%,認為是購買日常用品好時機的受訪者比例也從40%下滑至35%。

購物意愿的減弱已經在9月零售支出數據中有所體現。英國零售商協會(The British Retail Consortium)12日公布數據顯示,9月零售銷售額年增0.5%,食品價格上漲是最主要因素。
TNS-RI代表Nationwide在8月23日至9月19日期間對1,002位消費者進行采訪后得出以上報告。
(張萌 編譯)Source

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 第2章 歷史唯物論

早期馬克思著作中所發展於後期著作中的重要主題:
1. 繼承了黑格爾的概念:人類逐漸的「自我創造」,世界的歷史是通過人的勞力而誕生的過程。
2. 異化的觀念。儘管在日後的著作中,馬克思為了避免流於哲學式的說法而不使用這個詞。異化被當成一種歷史現象,只有透過對個殊的社會型態發展之研究,才能了解。產生大量無產階級傭雇勞工為資本主義興起之必要條件。
3. 藉由消除「政治」這個個別領域的手法,來達到國家廢除的目的。
4. 拒斥哲學而偏愛社會及歷史來取代舊有觀點,因此強調資本主義根基於一種社會形式,結構特徵在於資本家與無產勞工的階級分裂關係。
5. 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哲學批評只有在早期有意義,之後必須透過實踐將理論與行動結合,社會才會轉變。 

唯物論的主旨
唯 物論不涉及本體論之假設,馬克思接受一個實在論的立場,認為理念是外在物質世界與人心交互作用的產物,而非先驗的心靈發展結果。歷史則是人類創造、滿足與 再創造的過程,這也是勞動成為人類社會基礎的原因。研究的前提必須從現實出發,透過經驗能夠觀察到的發展中的人進行研究,也就是歷史。社會科學必須是一門 經驗性的研究,奠基在人與自然間的創造性與動態性。每個社會都有其特殊的動力或發展邏輯,必須以事後的經驗分析發掘。
歷史只不過是世代 的交替,每一代都繼承前代所留下的生產力、材料與資金,也因此,每一代在完全改變得物質條件下繼續從事前代的活動,另一方面也利用改變活動來改變其代所留 下的條件。將後代視為前代歷史的目的,是一種將歷史硬塞給前代的目的論的扭曲。馬克思也拒絕單一直線式的立場,他以羅馬為例,早期羅馬已經有西歐當時得以 發展出資本主義的條件,但羅馬最後經濟自內部瓦解。這反映了即使事件本身即為相似,在不同情境下,會有不同的結果。馬克思認為若我們以歷史哲學的角度,以 存在某個超越歷史的理論來說明歷史的發展,那將會因此失敗。 

馬克思的社會分類是以分工的逐漸分化現象為基礎的。分工的擴展使階級社會形成、異化與私有財產成長,但其中分工也因為不同階段中人與勞動間關係而有不同的形式。

階級出現之前的制度
人 類社會每一種形式都預設了初步的分工。在簡單的社會裡,這種分工的程度最小,是依性別來分。最初人類是共產的,專業分工的歷史發展促使個體化的出現,與之 並進的則是生產剩餘價值的能力。交換因為專業化的分工而發生,而交換本身則促使個體化的進展。因此,人是靠歷史的進展而個體化。馬克思認為土地私有的關係 是建立在共同體的建立上,而非先有土地私有制,才契約的和議為共同體。 

最簡單的社會是部落遷徙的社會,耗盡某地的資源時就進行遷移。定 居發生在農業共同體的產生,這時環境提供的物質條件與部落的內部結構會開始影響共同體的發展。人口的增加促使更進一步的分工,及部落間貿易、戰爭與征服的 關係,這提供了奴隸制度發展的基礎,也分化了階級體系──「家父制首長;部落成員;奴隸」。因為不同環境促使不同的生產工具的發明與維生的方法,透過貿 易,更進一步的造成職業的專門化,促使商品──專門為市場交換的產品出現;當商品項目增加,貨幣機制就發生了。 

馬克思對於東方社會的分 析,前期(1853)強調氣候與地理因素,使農業灌溉系統中央化,促使強大的中央政府產生,使東方社會高度排斥變遷。後來的看法中,他轉而強調社會內部的 結構因素。小型鄉村共同體是一種自給自足式的手工與農業單位,因此缺乏進一步分化的動力。土地私有制的缺乏,使人口增加不會導致所有權的變化,而需要擴 張,只會在上無人居之處複製舊社群。而各個小型共同體生產的剩餘價值,則提供給宗教性的君主。鄉村共同體也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其未曾扮演經濟上支配的角 色。馬克思強調,都市化是分工分化的重要指標,資本的首次出現是在城市中,也為地產與資本的分離提供了條件。 

古代世界
古 代社會源起於不同部落所組成的城市,與東方不同之處在於,城市是經濟體。組成城市的部落原先都是具侵略性而好戰的,因此,城市是以軍事為重心組織的。馬克 思將對古代社會的分析集中在羅馬上,當時羅馬公民為部分土地的擁有者,統治階級也是奠基在土地擁有上。因此,這種矛盾使人口擴張帶來的土地擴張的壓力,軍 事冒險因而發生。這帶來了奴隸制度的擴大與土地資產集中,社會階級化分更加明確。土地擴張的壓力之所以龐大,馬克思認為是因為財富不是生產的目的,財富所 帶來的「享樂」,使商業、製造業與(自由人從事)勞工受統治階級的輕視。 

共和時期即將結束時,羅馬社會內部的階級鬥爭,反映在貴族與平 民之間,貴族以放高利貸的方式剝削平民。馬克思認為在某些條件下,高利貸可能促使資本的累積,但當時的羅馬缺乏這類條件,使高利貸成為削弱經濟的力量。由 於農民不斷的面臨破產問題,純粹的奴隸制度漸漸取代小農制經濟。這使大莊園(latifundiae)興起,以大規模方式為供應市場而生產。然而由於商業 與工業水準不達某水平,人口又多處於貧困之下,大莊園的生產並不經濟。貿易、城鎮組織開始衰弱,政府欲藉重稅來支持帝國,卻使得商業衰退。奴隸制度因此被 廢除,大莊園被拆散成世襲制佃農為主的小規模栽植業。 

羅馬從一個聚集了龐大資金的帝國,走向毀滅。雖然曾達到高程度的生產力,但由於內部社會結構的限制而無法突破。大批農民雖然被剝奪了生產工具,但並沒有促使資本主義的發生,反而造成一個以奴隸制度為基礎的體制。 

封建制度與資本主義發展的起源
馬 克思不認為上古世界是封建制度社會形成的必要階段,但羅馬帝國的崩潰提供了歐洲封建制度形成的基礎。根據恩格斯的看法,早期蠻人在面對如何管理新征服的土 地問題時,他們將原本以軍事領導的體制轉變為王政體制,原本做為個人扈從的家臣變成為了新的貴族,並吸收羅馬官員或學者中的菁英分子。由於西歐內部動盪所 吸收為軍隊核心的自由小耕農,由於貧困的關係,變成地方貴族的農奴,9th農奴制已占據主要地位。封建制度下,馬克思認為仍存在著古老的共產制度與相關基本結構。 

馬 克思認為封建制度的基礎是鄉村,透過農奴制下的小規模農作,再輔以家庭工業及城鎮中的手工業構成。農奴的異化程度很低,雖然勞動者必須將其一部分的生產交 給領主,但基本上還是為自己及家人生產。領主並不想同領土上獲得最大利潤,他拿現有的東西,而農奴及佃農則負責生產相關的事。資本主義時期早期階段的歷 史,馬克思認為即小生產者被剝奪生產工具,及他依賴市場出賣勞力的歷史。 

城市的興起對於資本主義之形成與封建體制的崩壞有重要的影響, 他認為這時興起的城市有一種「革命的性格」,並使得城市共同體能保持高度的行政自主性。如同古代社會,中心都市的發展、商業資本與放貸者資本的累積、貨幣 制度使農業生產為基礎的體制逐漸衰弱,且都市的發展是由被解放的農奴所展開的。放貸事業的成長,使以土地為資產的貴族沒落,較有錢的農奴也藉此脫離貴族的 掌握。當農奴制完全崩解後,大量的勞動人口成為自由的農耕經營者。 

雖然在14th、15th的歐洲就已經有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發生,但由於受到行會的限制,及大量獨立勞動者的關係,資本主義並沒有發展起來。資本主義的發展,馬克思強調,是由農民生產工具被剝奪而形成的,這個過程在每個國家有不同的方式發生,而馬克思說英國是以「經典的形式」出現。15th末, 英國的農民開始轉化為傭雇勞動者。封建戰爭耗盡了封建貴族的資源,由此被解散的扈從成為第一批自由的無產階級群眾。擁有土地的貴族則受到羊毛市場價格飆漲 的趨使,展開圈地運動,封建領主強迫農民離開耕地,改農地為牧地。教會在此也提供了極大的助力,將大片的土地送給了王室或投機者。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乞丐 或流浪者,因此有了反遊蕩法的立法,這群農民被迫服膺傭雇勞動制度所必需的紀律。到了16th,英國有了大量的自由的庸雇勞工,他們是不定的、和生產工具分離的、被拋入勞動市場的一群人。 

至此,雖然已產生大批的庸雇勞工,但馬克思認為僅此仍不足以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充分條件。某個重要的因素在16th後 展開,對資本主義有推波助瀾之效:即海外貿易快速而鉅大的擴張。隨著美洲與好望角新航路的發現,貿易所帶來的大量資金與美洲貴金屬的產出改變了英國的社會 與經濟結構。新興的市鎮與海港發展起手工業,雖然有舊市鎮由行會控管的手工業競爭,但前者還是迅速的成長。現代資本主義在這些新興的商業據點展開,這些地 方的工廠製造業不起源於受行會限制的技藝工業,而是始於紡紗織布等「農村副業」,不需要技藝的訓練。掌握資本者在此時也逐步有了發展,貴金屬的產出使物價 飆漲,貿易與工業的利潤也隨之起舞。以土地為資產的大地主因此面臨破產,卻也讓大量的庸雇勞動者出現。這些事情也引發第一次英國革命,使政治權力集中、中 央化的行政管理進一步加速了由封建體制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變的過程。 

對於今日資本家的起源,馬克思所提供的歷史材料不多,但他指出兩 種成對比的演進到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模式。第一種情況是,商人階級中一部分人插手生產。然而這種形式的資本主義很快就變成真正的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之形成的 障礙,並漸漸被淘汰。第二種方式,馬克思認為,是由個別生產者累積資本,再由生產擴大到貿易。17th 的英國,資本主義式的農莊主擁有大部分的土地,他們使用庸雇勞工生產市場所需的商品。透過從封建時期對公共土地的霸占,這些農莊主的資產大幅增加,但這種霸佔直到18th才整個完成,並使得獨立農民完全消失。 

馬克思將資本主義時期的生產組織分成兩階段:工廠手工業導向與機械導向。前者在18th尾聲面臨生產力不足的壓力,為要求更高效率的生產工具以應付市場需求,後者發展是必然的結果。隨著工業革命後的腳步,機器越來越發達而昂貴,這是造成之後資本主義之集中化的因素之一。Source

英國專業職場 中國人比英國白人吃香

2010年10月13日 07:22   來源:現代快報   
根據一項最新調查,在英國的中國和印度男性,比英國男性更容易獲得好的工作機會,在專業職場上遠比英國白人吃香。
  英國“平等人權委員會”在其最新報告《英國有多公平?》中指出,某些少數民族在英國專業就業市場上取得工作的機會,遠超過英國白人。
  該報告指出,少數族裔的小孩通常在求學期間,表現已比英國白人藍領階層突出。這種現象延伸到就業市場後,英國白人男性擁有專業工作的比例遠低於某些少數族裔,尤其是中國人和印度人。
  報告分析,中國男性在英國就業市場上擔任專業工作的比例最高,為27%,印度25%居次席,英國白人男性的專業人士則只有14%。
  對這項結果,一般人並不感到意外。
  中國人和印度人素來重視子女教育,而近年來,無論是從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或東南亞移民到英國的華裔家庭,第二代子女幾乎都擁有高學歷和英語之外的第二種、甚至第三種語言優勢,加以華裔辛勤努力的本性,自然在就業市場上受到青睞。
  尤其近年來中國經濟力量大增,許多企業都希望爭取中國商機,而華裔人士可以輕易跨越語言文化障礙,僱主因而更加樂意雇傭。
Source(責任編輯:袁志麗)

英國復蘇前景堪憂 英鎊沖高破敗大幅回落

市場綜述

周四歐洲時段,英鎊兌美元呈現沖高破敗走勢。歐市早盤,隨著歐洲股市震盪上揚,市場上的風險偏好情緒有所上升,英鎊兌美元突破1.5900的整數關口,觸及1.5921的日內高點。不過,在基本面利空因素眾多的情況下,英鎊兌美元的漲勢未能持續。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委員普森周四表示,即便基於預估的最好情況,英國也應採取更多貨幣寬鬆措施。此外,英國全國房產協會(Nationwide Building Society)周四公佈的數據顯示,英國9月季調後Nationwide房價指數月率上升0.1%,年率上升3.1%,年率增幅為2009年11月以來最低。同時,市場研究機構Gfk NOP周四公佈的數據顯示,英國9月Gfk消費者信心指數由8月的-18下降至-20,低於經濟學家預期的-19,這也是該指數7個月中第6次下滑,顯示消費者對經濟及個人財務狀況的預期更為悲觀。歐市午盤,英鎊兌美元自日內高點持續回落,紐市尾盤跌至1.5669的日內低點。歐洲時段,歐元在強勁的德國勞工數據提振下兌美元維持在高位震盪,歐市尾盤觸及1.3683的日內新高。美國隔夜公佈的第2季度GDP終值、上周初請失業救濟金人數和9月芝加哥採購經理人指數均好于預期,一度打壓歐元兌美元回落至1.3574,紐市午盤過後,匯價又震盪回升至1.3620附近。

焦點直擊

今天歐洲時段,瑞士將公佈8月實質零售銷售和9月SVME採購經理人指數,歐元區將公佈8月失業率。其中,瑞士的經濟數據對匯市的影響可能較為有限,投資者可適當關注歐元區的失業率數據。市場預期歐元區8月失業率將連續第5個月維持在10.0%,如果數據顯示歐元區的失業率有所下降,暗示歐元區的就業市場好轉,進而刺激消費者需求復蘇,歐元也將因此而獲得支撐;如果歐元區的失業率上升,則消費者的需求將被抑制,也意味著歐元區的復蘇道路可能艱難而漫長,歐元將在短線上承壓;如果數據符合市場預期,對市場的影響可以忽略。Source

英國考慮通過貨幣政策來提振經濟

2010-10-12 11:20   來源:經濟參考報 

據道瓊斯通訊社報道,英國首相卡梅倫週一稱,貨幣政策工具是提振英國經濟的最佳方式。卡梅倫在唐寧街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英國經濟正取得良好的進展,但面臨的風險依然存在,例如美國和歐洲經濟復蘇的勢頭等問題。他稱,貨幣政策是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最佳手段。他表示自己一直都在財政政策方面持保守態度,但在貨幣政策方面則持積極態度。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