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2

英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半年首現回升

2010年09月01日 11: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英國8月消費者信心出乎意料上升,是半年來首見,顯示經濟增長反彈,消費者開始樂意購物。圖片來源: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9月1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英國8月消費者信心出乎意料上升,是半年來首見,顯示經濟增長反彈,消費者開始樂意購物。GfK信心指數升4點至負18,勝於經濟 員原本預測的跌至負24。GfK于7月30至8月15日訪問2000人得出的調查結果,該機構研究員指出,消費信心改善扭轉7月跌勢。

    英國經濟第二季擴張1.2%,建築業活動增加,企業重建庫存帶動英國經濟增長率創2001年來最高。GfK公佈的2011年經濟信心指數由負25升至負14,除了大型購物景氣指數跌4點至負20,其他所有信心指數均見升幅。

    不 過,其他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可能轉弱,8月房屋價格跌勢是16個月來最大,分析員指出英國房屋市場出現溫和價格調整階段,並將會持續多一年。英國第二季經濟 增長向上修訂,建築活動增長是1982年來最勁,企業庫存出現7個季度以來首個增長,抵銷服務業及固定投資的不景氣。

    
(責任編輯:劉陽禾)

漢堡王 想嫁英國3i集團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第二大速食連鎖業者漢堡王正與多家私募股權公司洽商。
美聯社
消息人士指出,美國第二大速食連鎖業者漢堡王(Burger King)可能會賣給英國私募股權業者3i集團,雙方已就併購交易進行數周協商。
華爾街日報報導,已有不少私募股權業者有意收購漢堡王,3i集團只是其中之一。漢堡王在2006年掛牌上市,歷來曾數次易主。

2002年德州太平洋集團(TPG)、拜恩資本公司(Bain Capital)與高盛私募股權(Goldman Sachs Capital Partners)領導的集團從帝亞吉歐(Diageo)手中吃下漢堡王,併購金額為15億美元。這個集團目前仍持股漢堡王32%,在董事會頗具份量。

全球金融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復甦遲緩,加上失業率居高不下,速食業生意遭到波及,漢堡王也難以倖免。

漢堡王上周公布2010年度全球銷售下滑2.3%,較去年同期增幅的1.2%遜色,美國與加拿大銷售也萎縮3.9%,不如去年同期增加0.4%。

反觀勁敵麥當勞(McDonald's),第二季全球銷售較去年同期增加4.8%,美國銷售也成長3.7%。

漢堡王董事長兼執行長契德西(John Chidsey)表示,面臨高失業率與全球經濟脆弱,漢堡王2010年度的營運遭逢近來最嚴峻的市況。

漢堡王目前市值約為22.6億美元,在全球逾75個國家經營1.2萬多家餐廳。受到併購消息影響,漢堡王股價31日在紐約股市下跌1.9%,每股報16.46美元。分析師基於成本與銷售考量,已經紛紛下修漢堡王下半年展望。

3i集團的投資組合包括高級內衣零售商Agent Provocateur 、歐洲軟性飲料業者Refresco,以及中國的小肥羊火鍋店(Little Sheep)。

英國衛報指出,3i數次成功幫助知名品牌轉虧為盈,包括戶外休閒設備零售商Millets等,極可能順利入股漢堡王。

漢堡王總部位於美國佛羅里達,歷史可追溯至1953年創辦的Insta-Burger King餐廳,該餐廳兩年後被麥克拉摩(James McLamore)與艾格敦(Dave Edgerton)收購後正式更名。
【2010/09/02 經濟日報】
Source

經濟學家:亞洲穩坐全球最佳投資地點 因經濟成長模式「優越」

英國獨立總體經濟研究公司 Capital Economics 資深國際經濟學家 Kevin Grice 周三 (1 日) 指出,亞洲依舊是「世界上最佳的 (投資) 區域」,因為該區具有非常「優越」的經濟成長模式。 中翻英【Powered by Google AJAX Language API】,翻譯內容僅供參考。

Grice 接受《CNBC》訪問時表示,雖然亞洲經濟成長步伐可能會些許減緩,但他不認為會演變為負成長。 中翻英【Powered by Google AJAX Language API】,翻譯內容僅供參考。
他預期,未來最有可能的發展,是中長期內經濟成長減緩至可以持久的速度。 中翻英【Powered by Google AJAX Language API】,翻譯內容僅供參考。
今日出爐的最新中國經濟數據,似乎也支持 Grice 的看法。 中翻英【Powered by Google AJAX Language API】,翻譯內容僅供參考。
中國官方公佈,8 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由前月的 51.2 升至 51.7,為連續第 18 個月擴張。 中翻英【Powered by Google AJAX Language API】,翻譯內容僅供參考。
匯豐 (HSBC) 也公佈,中國 8 月份製造業 PMI 由前月的 49.4 升至 51.9,創 3 個月來新高。 中翻英【Powered by Google AJAX Language API】,翻譯內容僅供參考。
根據中國近來公佈的一連串數據,Grice 認為成長速度減緩其實是好消息,因為這可以抑制資產泡沫。 中翻英【Powered by Google AJAX Language API】,翻譯內容僅供參考。
政府不需要大費周章,來讓它 (資產泡沫) 降溫…只消推出刺激措施,而不需要升息這類行動」。 中翻英【Powered by Google AJAX Language API】,翻譯內容僅供參考。
Grice 補充,亞洲的優勢之一,是銀行業相對穩健。 中翻英【Powered by Google AJAX Language API】,翻譯內容僅供參考。
他表示,亞洲銀行不僅處於合理的良好狀態,也都還願意放款。 中翻英【Powered by Google AJAX Language API】,翻譯內容僅供參考。
此外,亞洲地區負債水準通常也都比較低,尤其在民間,使得增加貸款的可能性較佳。
Source

全球經濟"冰火兩重天":西邊坐困愁城 東邊風景獨好

010年09月02日 07:01   來源:人民網   付碧蓮

金融危機打破了全球經濟的格局,“東強西弱”態勢初顯。在經濟復蘇過程中,這一強弱對比愈加明顯。而這種不平衡狀態,無疑將導致全球經濟復蘇更加步履維艱,甚至不無危機重演的可能。
  亞太風景獨好
9月1日,澳大利亞統計局公佈,澳大利亞2010年第二季度GDP較第一季度增長1.2%,同比增長3.3%,好于市場預期。前一日,印度官方 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印度2010年第二季度GDP增速同比增長8.8%,為兩年多以來的最高值。此外,近期“亞洲最差貨幣”——泰銖的反彈,進一步佐證 亞太經濟的強勢。
“東西方之間經濟的結構性差異,導致了新興經濟體增速強勁,且充足的資源供應以及政府的有效干預,都保證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興經濟體強勢發展的勢頭至少仍將維持5-10年。
  歐美舉步維艱
亞太各國數據讓人充滿信心,歐美各國數據則不免讓人揪心。昨日,Markit發佈的調查數據顯示,歐元區8月製造業PMI下滑至6個月以來的低 位,英國的8月份製造業PMI值更是創下去年11月以來的最低水準。就連表現一直相對突出的加拿大,也難再現“鶴立雞群”之勢。
前日,加拿大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第二季度該國GDP增速放緩至2%,低於市場預期,更大大低於第一季度5.8%的增速。
奚君羊認為:“儘管當前歐美經濟面臨著二次探底,但也不至於重現2007年金融危機。然而,諸多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的問題勢必拖緩其復蘇進程。”
“無論美日還是歐洲各國,在當前環境下幾乎不可能出臺任何強有效措施。”一位不願具名的銀行宏觀經濟分析師指出,“就美國而言,一方面,自金融 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目前留給他們的操作空間已有限,所以即使措施出臺以後也往往顯得力度不夠且效果不明顯。另一方面,當前 的經濟形勢要比金融危機爆發之時還要錯綜複雜,因此政策制定當局往往存在意見分歧,這也阻礙了某些舉措的及時出爐。”
  均難“獨善其身”
然而,在全球經濟大為開放的格局下,面對西方的“坐困愁城”,新興市場經濟體也不能“獨善其身”。“一旦歐美經濟進一步惡化,中印等新興經濟體的日子也不會好過。”上述分析師表示。
奚君羊同樣認為歐美國家經濟的頹勢將危及新興經濟體:“首先,歐美經濟不景氣,需求下降,將直接影響亞太地區各國出口,這對以出口為導向的亞太經濟體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其次,發展中國家的財富多投資于西方發達市場,因此這些國家的資產收益將受到損失。”
而“東強西弱”也將導致國際資本大量流入新興經濟體,從而衝擊後者資本市場。“每當經濟形勢不好之時,資本的跨國流動就會異常活躍,對於金融市場並不發達的新興經濟體而言,是一大威脅。”奚君羊指出。(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Source

Tony Blair: I knew Gordon Brown would be a disaster

Tony Blair: I knew Gordon Brown would be a disaster

Tony Blair and Gordon Brown 
Tony Blair and Gordon Brown: Photograph: Rui Vieira/PA
Tony Blair came to the view that Gordon Brown would be a disaster as prime minister and that Labour could not win the 2010 general election, he reveals in his long awaited memoirs.
  1. A Journey
  2. by Tony Blair
  3. Buy it from the Guardian bookshop
"It was never going to work," Blair writes of Brown's three years in No 10, arguing that the former chancellor had "zer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fatally abandoned the New Labour formula.

Blair's memoir contains a passionate defence of the war in Iraq and of New Labour's public service and welfare reform plans, which the former prime minister believes his successor abandoned.

Although he refuses directly to endorse any candidate for the Labour leadership, he also makes a number of comments which are likely to be interpreted as criticism of Ed Miliband, vying with his brother David in a contest which reaches a climax as party members receive their ballot papers on Wednesday.

In the book and in his only pre-publication interview, Blair reveals that:
• Brown personally threatened to bring him down over the loans for honours scandal in 2006, before offering to stay his hand in return for the abandonment of Lord Turner's plans to reform pensions.

• He feels intense "anguish" over the lives lost in the Iraq war and failed to "guess the nightmare that unfolded".
• He believes Labour was wrong to ban fox hunting and pass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which is "not practical" for good government.

Blair nails his policy colours to the mast in his memoir by launching a sustained attack on the belief that the financial crisis means that voters want the return of the state as a major economic player. In remarks that will be seen as an implied attack on Ed Miliband and Ed Balls, Blair says voters will not elect a party which fails to offer a credible attack on the deficit.

In the interview, the former prime minister says "I adore the Labour party" – but warns Labour that if its attack on the Conservative-Lib Dem coalition "defaults to a 'Tory cutters and Lib Dem collaborators' mantra", then it will win some short-term popularity, but not be elected to government.

Speaking to the Guardian before he left for White House talks on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 Blair said that his 700-page memoir showed New Labour would in time come to be seen as a "great reforming government" in which Brown played a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 part. But his book reveals numerous occasions on which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two New Labour titans sapped the strength and direction of the government, leading Blair to delay his handover to his chancellor.

"It is easy to say now, in the light of his tenture as prime minister, that I should have stopped it," Blair writes. But he would have been wrong to have sacked Brown as chancellor or to have campaigned against him becoming Labour leader. "At his best, his intellect and energy were vast and beneficial to the country," Blair writes.

However, Blair confirms in his interview with the Guardian that he believed Brown would be a "disaster" as prime minister unless he committed himself to the New Labour path laid out by his predecessor. "Labour won when it was New Labour," Blair writes in his memoir. "It lost because it stopped being New Labour."

The fresh focus on the long-running battle between Blair and Brown, which dates back to just after the 1992 election, Blair's account confirms, is likely to dismay many in the Labour party as the contest for the leadership gets underway. Yet Blair insists in his book and his Guardian interview that the argument is not about personalities but about policies.

On Iraq, Blair offers no change of heart but gives his most detailed defence yet of the policy of overthrowing Saddam Hussein in 2003. He writes emotionally of his anguish at not having anticipated "the nightmare that unfolded" after the initial success of toppling Saddam, and says he is devoting "a large part of the life left to me" to Middle East peace and interfaith reconciliation with the Muslim world.

He mounts a strong defence of the continuing war in Afghanistan and says that he would "not take a risk" of allowing Iran to acquire nuclear capability. However in his book Blair reveals that he "hesitated" before backing the renewal of Britain's Trident nuclear weapons in 2006.
Blair's outspoken remarks about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aftermath of the British general election of 2010 in his book's postscript are likely to have a wide party political impact, especially his caution about any embrace of the view that "the state is back".
"The problem, I would say error, was in buying a package which combined deficit spending, heavy regulation, identifying banks as the malfeasants and jettisoning the reinvention of government in favour of the rehabilitation of government. The public understand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ate being forced to intervene to stabilise the market and government back in fashion as a major actor in the economy."
Britain got what it wanted in May 2010, Blair claims – "a Tory version of a centrist government". A Labour-Lib Dem coalition was "never on" he argues. "2010 was one we were never going to win." Labour faces a danger of a drift to the left, Blair warns. If that is allowed to happen, it will lose even more conclusively in 2015.
Source


 「讓白高敦執政是災難」
【明報專 訊】貝理雅1997至2007年間出任英揆,三度帶領工黨贏得大選,但白高敦首次掛帥,工黨即輸掉5月大選。貝理雅指白高敦未能利用扭轉經濟危機的政治本 錢贏得大選,原因是他放棄奉行新工黨的改革路線(即放棄傳統工黨的福利主義,走中間路線),「我恐怕答案很明顯,勝利全仗新工黨,失敗全因離棄新工黨」。 他聲言,讓白高敦執政是一場永遠不會有作為的「災難」。

廿載瑜亮之爭 戰友為相位反目

貝理雅與白高敦曾是並肩打江山的親密戰友,逐漸明爭暗鬥反目成仇,白高敦甚至不惜4年前幕後策動逼宮,把貝理雅拉下馬,全因兩人逾廿載的「瑜亮之爭」。
貝 理雅和白高敦恩怨始於1983年,他們同時進入下議院成為議員,甚至曾共用辦公室。1994年,工黨黨魁史密斯(John Smith)逝世,兩人為爭奪黨魁而起心病。由於兩人在黨內實力旗鼓相當,為保黨內團結,兩人據報曾私下協議,白高敦答應讓路,由貝理雅先當黨魁,他日拜 相後,要讓白高敦出任財相,並在第二任期把首相寶座讓給白高敦。
政治魅力十足的貝理雅,1997年領導工黨上台,但工黨當權後搞實務更多 的,其實是白高敦。在他主理經濟下,英國經歷了50年來最長經濟增長期,連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都盛讚白高敦超卓的經濟決策能力,他所締造的經濟成績,鞏固了貝理雅的民望,惟兩人關係日差。

貝理雅被指違諾拒讓位

白高敦2003年就為出兵伊拉克開支,與貝理雅唱反調,貝理雅則不理君子協議,拒絕交出相位,兩人終反目成仇。
Source

M型社會,我要做富人

隨著全球性競爭與無國界資源的互利與分配的前提下,未來社會再也不會出現「不會很富有」或「不會很窮」的階級定位,而是只有「富有」與「貧窮」的分別;換 句話說,以後的職場生活,只有兩個殘酷的標籤形容你的生活狀況,即:你是富人,還是窮人?並沒有所謂的「差不多有錢或沒錢」的定義。M型社會的來臨,窮者愈窮、富者欲富,中產階級即將消失。窮者、富者與面臨絕種的中產階級,你會成為哪一類?

什麼是M型社會?

追本溯源,它其實是幾年前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針對日本中產階級消失的現象,撰寫的一本書的題目。


所謂的M型 社會,指的是在全球化趨勢下,富者在資訊世界中賺盡世界的錢,財富快速攀升,而中產階級則隨著資源重新分配,因失去競爭力而淪落到中下階層,象徵整個社會 的財富分配分成三段:一邊窮人變多,另一邊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一部分卻出現很大的缺口、陷下去,然後不見了,跟英文的「M」字型一樣。

切記:這是一個未來趨勢的命題。不管你喜不喜歡,在未來的M型社會,你就只有這「富有」或「貧窮」這兩個身份的判斷代號,也只有一個職場身份的座右銘,那就是:窮者愈窮、富者欲富。這是沒有人可憐你、沒有任何職場一族取得豁免的真相,直到你意識到把自己納入M型富人的緊急性為止。

我要成為M型社會的富人!

決定你未來到底是窮者還是富者,相當取決於你目前的態度思維,並非你目前的經濟狀態。不管你現在的經濟狀況多麼的困苦,只要有日漸健全的態度思考,必定為你帶來積極的轉變。不管你現在是多麼的富有,但缺乏了迎向未來M型社會的醒覺,你亦不會讓財富累積與延伸。所以你現在迫切要做的是:

一、及時排除所有不良的致富態度思考;

二、建立更多為自己成為M型富人的直接觀念,讓自己每一天更接近M型富人的思考。

切記:一天思考一點點,未來一定有轉變!

要讓自己調整觀念,把自己擠進M型富人的行列,首先你必須摒棄以上我們剛才所探討,也是阻礙你思想前進的致富迷思:

迷思一:你時常認為:「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個人吃多少、喝多少是註定的。」

M型富人的智慧:M型富人認為這些說法充其量就是那些想賺錢卻沒本事賺到錢的人,嫉妒有錢人或是安慰自己而編出來的藉口。M型 富人認為這也是「討厭有錢人」的態度,用這樣的態度過生活是不可能變成有錢人的,因為你不可能從討厭自己而致富。猶太人的致富聖經提過:不要用錢來批判人 性。錢本身沒有對錯善惡之分,用錢的人才有。你必須要小心你心中對錢充滿仇恨的時候,因為你很可能會因這個時候就不可能,也沒有機會成為富翁。

迷思二:你認為知識比想像力更為重要。

M型富人的智慧:你是不是時常觀察或談論到底你的老闆是怎樣賺錢的?世上所有的窮人都在想如何賺老闆的薪水,但所有的富人都在想如何賺到別人賺不到的錢,與如何賺獨家的錢?最近很多企業實例告訴我們,是了不起的致富策略,就是創立一種獨佔的藍海策略,顧客想要你的產品,只能向你買,別的地方買不到。事實上,每個人,包括你,都可以擁有這種獨家的能力,但唯一限制你開發這種獲利豐厚的關鍵,就在於你的「創意」。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從許多企業人士當中,你不難發現到很多例子,就往往因為一個創意點子就啟動了賺錢的引擎。

迷思三:你常為「限量發行」、「全球只有XX個存貨」、「世界第一品牌」、「XX明星代言的名貴品牌」等營銷字眼發狂。

M型富人的智慧:《FREAKONOMICS(蘋果橘子經濟學)》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時代很多行銷事實被扭曲了。千萬不要相信你看到或聽到的東西,因為 你眼睛看到的蘋果,切開以後,裡面可能是橘子果肉。M型富人之所以成功擁有驚人財富、就在於他們早就看穿蘋果橘子的現象。而且他們還會運用這種現象操弄與 催眠消費大眾,讓成本很低的商品,經過精心的包裝與行銷話術,以很高的價格賣給動了心的消費者,而且還被消費者當成神一樣的膜拜!

迷思四:你常覺得現在應該儘量享受生活,要做什麼就做什麼,錢花了再打算;因為今天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反正下個月還有工資。

M型富人的智慧:M型富人年輕時就懂得規劃慾望。心理學家榮格說過:用貪婪的心過日子,有一種可以置人於死地的疾病!不用多說,這種先享受不做生活規劃的「月光思想」,將來肯定加入M型窮人的大家庭。

迷思五:去年與現在在相同工作環境的你,工作性質依然沒有多大改變,而且每天都差不多重複完成幾乎同樣的工作。你總認為依循著這種軌道生活的人才是最安全的,總比創業者好過。

M型富人的智慧:大前研一曾說,過去那種依循某種軌道生活的人,現在如果不能學會應變各種職場考驗,將會被M型社會淘汰;而且換軌道的腳步越慢,風險越 高。M型富人認為,如果你一輩子只想幹一種職業,遲早會被M型社會淘汰。現在就培養或發揮你額外天賦與一技之長,說不定會成為你日後打拚的技能!

迷思六:你現在正欠著一大堆的信用卡債,只差沒有破產,也設法不讓自己接近破產,因為一旦破產的話,一世英名就這樣完蛋了。

M型富人的智慧:富人之所以致富,不是因為有錢,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賺錢、用錢、主宰錢。就因為他們知道錢是用來製造更多的財富,所以他們不受錢主宰。敢於用錢創造商機的人,即使破產了,也是暫時的;相反的,那些被錢壓得死死的人,不敢利用錢去賺更多的錢的人,他們的貧窮才是一輩子的。再窮也不能窮智慧,貧窮不是罪惡,破產不是絕路。如果你還活在卡債當中,勸你第一時間就把它幹掉!

迷思七:你向朋友借錢時,只想到日後會有錢進賬就可以了,完全沒有考慮到如何還債。

M型富人的智慧:談到借錢,M型富人與M型窮人的分別,就是M型富人借錢是為了借力使力,用別人的錢來賺更多的錢,或者是為了周轉,自己必須有資金回流的把握,能夠借錢並付上利息,這才叫做變通的周轉,否則就是負債!憑空想像、抱著希望,「以為」財富會回流才還債的想法是致命的,這往往會使到屆時錢沒進來,債務卻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證明自己有能力還債,才考慮借錢,這樣借到的錢就不算負債,否則還是不借為妙!

事實上,財富的真正內涵,不是指金錢或財富,而是一個人的企圖心與心態。日後世上只剩巨富或赤貧,我們都被逼上梁山,要選擇靠哪邊站。或許我們沒有富爸爸,或許我們的老爸就是窮人,但只要擁有財富的內涵改掉窮人的心態,絕對可以翻身成為M型富人,再也不需要成為財富鴕鳥!

=================
內容簡介:

代表社會富裕與安定的中產階級,如今正在快速消失,約有八成人的生活處於中下水準,M型社會由此成型!M型社會是指社會正逐漸形成一種雙峰結構:收入 高的一小部分人和收入低的一小邵分人,各居收入群體兩端,並且彼此的距高越來越遠,大部分人(中產階級)則向下沉淪為中下層階級,如同M型一般。

M型社會是指社會正逐漸形成一種雙峰結構:收入高的一小部分人和收入低的一小邵分人,各居收入群體兩端,並且彼此的距高越來越遠,大部分人(中產階級)則向下沉淪為中下層階級,如同M型一般。

你自認是中產階級嗎?請自問三個問題:

1、房貸是否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2、你是否不敢結婚,或不打算生兒育女?

3、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是否讓你憂心忡忡?

如果有任何一個答案為「是」,你就不算中產階級!你該如何提升、避免沉淪?面對嚴重的收入兩極分化現象,商業模式將做出怎樣的調整?政治、經濟又將隨之產生怎樣的變化?你能否承受這種變化?如何應對?本書將為你一一解答!

作者簡介:

大前研一,早稻田大學理工系畢業後,獲得東京工業大學碩士學位,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曾任麥肯錫公司日本分社社長、公司董事,國際著名企業顧問。 1995年離開麥肯錫。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生院教授,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一新塾校長,現任創業者商學院院長。被英國(經濟學人)雜 誌評選為「全球五位管理大師」之一,「日本戰略之父」

經濟觀察─英國7月零售銷售增幅高於預期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FXCM) 2010-08-20 00:44:09

英國7月份零售額較6月份增長1.1%,較上年同期增長1.3%,是2月份以來增長最快的月份。6月份零售額環比增幅為0.7%,但同比增幅則被 向下修正至1.1%。經濟學家預期為零售額將較上月增長0.6%,較上年同期增長1.1%。7月份零售額增幅達到五個月來最高水平,受到足球世界杯決賽階 段以及體育設備、游戲、手表和珠寶銷售的提振。7月份食品店零售額較上月下降1.0%,較上年同期下降1.7%,為2009年2月以來最大年度降幅;非食 品店零售額較上月增長1.8%,較上年同期增長4.1%。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