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5

為何人越忙卻越窮?-窮忙族的現狀、成因與出路

文/zen(本文部分文稿發表於2009/11時兆月刊)


誰是窮忙族?

窮忙族,1990年代出現於美國的新概念,英文名稱為Working Poor,又稱為「勤貧族」(勤勞貧困階級),「工作貧困階級」,指的是再怎麼拚命努力工作(每日勞動時間超過八個小時),都無法轉得足以提供溫飽的基本收入(所得低於該社會整體平均值的60%)的人。

1998年時,德國的窮忙族僅3.9%,到了2006年,竟以攀升至7.4%,歐盟各國的狀況都差不多,窮忙族有日漸攀升的趨勢。若考慮德國有12%的失業率,代表20%的德國人深陷貧困之中。

NHK的「窮忙族」專輯指出,日本約有400萬家庭(超過1200萬人/以每個家庭平均家戶人口3人計)是再怎麼努力工作都無法翻身的窮忙族。《窮忙族:新貧階級時代的來臨》作者門倉貴史則指出,日本約有25%的勞動人口,約546萬人年收入低於200萬日幣,落入窮忙族(2005年日本厚生省薪資結構基本統計調查)。

美國勞工部於2000年時公布其境內約有640萬人是窮忙族,到了2005年時,約有3700萬人落入窮忙族之中。

也就是說,歐美日等先進國家,不約而同的步上約莫有25%的勞動人口將淪為再怎麼拚命工作也無法賺錢養活一家人的窮忙族。

讓我們回頭來看看台灣的狀況,根據中央大學溫世仁講座教授李誠針對台灣1980年到2005年間,勞工每週工時與時薪的變化報告指出,最高的前10%時薪飆升了3倍,最低的10%時薪僅增加10元,約70~80元,遠遠追不上這25年間的通貨膨脹。後來因為政府單位修訂最低時薪為95元,雖有略為提升,但卻無助於改變窮忙族現狀。

以台灣平均國民所得16768美金(2007年/566758元新台幣,以匯率33.8計)來說,如果平均年收入的60%被視為窮忙族,則等於年薪34萬以下,也就是月薪2.8萬元以下的人,都屬窮忙一族。

根據1111人力銀行的研究統計指出,平均時薪不到185元的上班族(以月平均工作時數160小時計,為29600元),都屬於窮忙族。時薪185元。台灣三大窮忙族產業分別為餐飲娛樂(164元/時薪)、百貨零售門市(181元/時薪)、文教出版(185元/時薪)。

在稅賦、物價與房屋租金遠不如歐美日來得高的台灣(歐美日的稅賦動則超過50%,物價更是台灣的三倍),無論是2.96萬或2.8萬元,養活一個人還算沒有問題。然而,如果是養活一家四口?恐怕就成了大問題。

放任窮忙族不管,任其滋長,造成所得呈M型化加遽,長此以往,將不利社會秩序的維持。因為,在M型社會裡,贏家階級(資本家/企業主)拿走了絕大多數的財富/資本,輸家階級則是賣光了勞動力,卻連賺取基本溫飽的收入都成了奢望。從美國到日本與歐洲,乃至香港、南韓、台灣,越是發達而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所得分配兩極化的現象越是嚴重。

日本學者佐藤俊樹的《不平等的日本-告別全民中產社會》、三浦展的《下流社會》還有大前研一的《M型 社會》均不約而同地指出,當前日本中產階級不斷萎縮,向中下階級沉淪。向上流動的管道已經被封閉,除了原本就是富裕階級的下一代外,中產與中下階級未來已 經很難向上流動。窮人無法向上流動,永遠只能居於底層,被資本家剝削,長此以往,未來社會將出線新的「階級種性」制度,窮人的孩子永遠只能當個窮人,被富 人剝削。

窮忙族增加的原因

實際上,窮忙族的增加,和20世 紀末期以來,共產主義垮台,全球一體化之後,全球貿易進入自由化、國際化與經濟全球化的新階段。各國企業為了因應全球化的到來,無不加碼擴大規模,使自己 成為跨國公司,好將經營觸角伸進全世界。此外,為了強化競爭力,企業不斷將想方設法壓低營運成本,要求各國政府允許勞力聘僱的彈性化(後福特主義),好讓企業組織得以扁平化,節省營運成本,提升競爭力。

各國企業為了維持競爭力,削減營運成本,不斷把工作外包、工廠外移到薪資更便宜的地區(例如美國將客服、軟體設計等工作外包給印度;日本將製造工廠外包給中國),再不然就是直接出走到勞動力與土地成本相對低廉的國家/地區(例如台灣的製造業外移/西進中國)。

能夠留在本國的工作,無法外移的工作,則出現兩極分化,一端是講究創意研發與經營管理的高收入族群,另一端則是處理公司日常營運的庶務勞動力(像是櫃檯、客服、行政助理/秘書等低階白領),還有新興服務業(例如餐飲與百貨零售業的門市人員)。前者人數少,所得不斷提升;後者人數多,所得卻不斷下降,因為企業透過外包、派遣、約聘、特約、兼職、排班等非正式聘雇關係來降低薪資的支付與規避勞健保退休基金的支付。

表面上看來,窮忙族之所以不斷增加,是上述原因造成的,大環境如此,企業主也無法違逆時代的巨輪。

或 許企業主會說,我也很想照顧員工,給他們好的薪水和福利,可是這麼做我就沒辦法和其他對手競爭。面對全球化與跨國企業的崛起,企業雖然比過去的規模大上述 十倍,但競爭也更加激烈。為了能在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中求活,各公司莫不積極削減成本,壓低人力成本的支出,創造利潤。

看似再自然也不過的工作與所得的M型化,其實是僱用制度的瓦解,企業主/資本家不再把員工當作自家人來疼惜照顧,而是當作像工廠、原料一般的耗材,總是想方設法的要壓低價格大量批購,盡情的使用,壞掉的卻又不想負責維修,任意的拋棄。派遣、約聘等非正式聘雇關係的大量崛起,這類聘僱型態不需支付勞工之勞健保與退休基金,正是最好的說明。

面 對窮忙族激增的趨勢,企管與人力資源專家會建議個人應該多充實自己,提昇競爭力。勸說年輕勞動人口應該放低身段,工作先求有再求好。再不然,就自己創業當 老闆。企管與人力資源專家的建議不算錯,只是,那只對擁有大專學歷以上學歷的青壯年勞動人口有幫助,對於低學歷的中高齡勞動力人口,這些建議聽起來像很正 確,但卻是難以落實、不切實際的大道理。

此外,這些看似正確的建議,本身並不否定既存的聘僱制度。該套論述的邏輯認為,只有能力差的人才會淪為窮忙族,只要有能力又肯打拚,就能脫離窮忙族。聽起來像是在鼓勵勞動人口積極進取(只要夠努力就會成功,不成功淪為窮忙族是因為不努力),實際上是在鞏固既有體制,使其不被挑戰、質疑,能夠繼續運轉,繼續幫助企業主剝削手無寸鐵又毫無一技之長的勞動人口。

實際上,造成雇用制度瓦解的元兇,是建基於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之上的股東資本主義。

當代知名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大衛哈維就在其著作《新自由主義空間》中為文指出,全球近三十年來的經濟榮景,是靠著富國靠著剝削、掠奪窮國。例如,發達國家一方面以外債的方式控制非洲窮國以換取非洲窮國交出天然資源償還外債(讓富國能以低廉價格收購高品質天然資源);一方面將工業富國不要的工作丟給窮國,例如將必須開始支付高人力與工廠成本的製造業外移到勞力與土地成本低廉,環保/勞動聘僱法規寬鬆的窮國。富人/資本家則以效率化/利潤最大為名,壓低勞動薪資,剝削員工福利,造成今天的貧富兩極分化,窮(人/國)者恆窮,無法翻身。

許多人或許不明白,企業明明有賺錢,為何給員工的薪水卻那麼低?箇中奧妙,就在「股東資本主義制度」。當前的企業不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上市/上櫃公司,公司由一小群大股東/董事掌握。在此制度的運作下,公司的CEO與經理人只對股東/董事負責,不需要對員工負責。CEO與經理人經營公司的最重要目的,就是替股東/董事賺錢。因此,每年公司在扣除必要的人事開銷與必要成本支出後,所有的盈餘,將由股東/董事與被許可的高階經理人以分紅/配股的模式分走。不少企業為了儘可能讓股東分得利潤,發展出各剋扣員工薪資與廠商成本的作業流程。

光從企業的角度思考,產業外移、工作外包、約聘與派遣當然都有正當理由(降低企業營運成本),毫無破綻。然而,說穿了不過是企業主不願肩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忽略了企業做為社會組織的一環,除了替組織創造利潤的目的之外,也該肩負起維護社會秩序合諧的重責大任。

當然,並非所有企業主、資本家都是無良的,有些具備企業家精神的資本家/企業主,深知員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財富、資產,總是肯花大錢培訓員工,分紅/配股也都把員工納入其中,例如松下幸之助把員工的幸福與滿足社會需要當作企業經營的首要考量;台灣過去電子代工產業的員工分紅配股制度,就是利潤共享的制度。

可 惜的是,隨著股東資本主義的崛起,近年來資本家不再擁有過去像松下幸之助等實業家的企業家精神,願意把員工當作寶貝來保護的越來越少,新一代的企業主只問 收益不顧企業責任的情況日漸明顯,反而是把員工當耗材使用的越來越多,為了創造高額獲利滿足股東的需要,企業遊說政府壓制工會,放寬聘僱關係的管理,讓企 業能夠更靈活彈性的使用勞動力,才有今天的結果。。

金融海嘯成為拐點

要說幸運似乎也是可以,此波金融海嘯的暴發,讓過去十餘年來,靠著搜刮窮人圈的富人/資本家們的財富,因為過度投資虛擬/金融資本(減少投資工業/生 產資本),玩起套利金融遊戲,逐漸放棄生產製造(例如通用汽車、奇異、保時捷等傳統製造業大廠,紛紛成立自己的金融投資部門,靠金融交易賺取高額獲利,甚 至遠超過工業生產),結果被華爾街的高槓桿操作溶蝕了大筆的財富,搞得不少大企業垮台倒閉,富人也嘗到了財富蒸發之痛。

制衡企業獨大-政府干預、發展在地經濟

當前世界各國紛紛投入拯救窮忙族的振興經濟活動,不過,絕大多數都只是強化社會安全網(也就是保障窮忙族或失業族能夠支領失業補助),或者直接給予企業聘股補貼(每聘僱一個人就由政府支付相對的薪資補貼),或者開辦職業訓練(強化就業人口的職場競爭力),可惜的是,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窮忙族的成因是體制的問題,想要消滅窮忙族,有賴體制的變革,光是個人競爭力的提升,只能改善少數個別人的困境,卻無法從根本消滅窮忙族(作者按:可參考天下雜誌416期,p94-5救失業各國總動員圖表)。

全球化論述最為興旺的時代,不少論者認為,未來民族國家將會消失,跨國企業與區域經濟體將取代民族國家。然而,此次金融海嘯突顯了毫無節制的跨國/連鎖資本主義是不可行的,人心的貪婪將會造就各種詭詐與欺騙,從而傷害的經濟體制的安全。

國家的存在是有必要的(也許不一定是民族國家),國家必須從嚴看管跨國/連鎖資本主義以及各種金融活動,制衡不法或可能威脅經濟系統安全的金融活動(例如投資銀行/避險基金的槓桿操作,氾濫成災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次貸債券)。面對窮忙族議題,國家應該出手干預,不該一味向資本家/財團傾斜,應該加強要求企業負起照顧在地員工、廠商的責任,回饋社會的義務(企業是社會組織的一種,社會不存在,企業也無以為繼),不能只想賺錢卻不想付出/回饋。

我們需要有公正清廉且認真替人民與國家著想的領導人,不被財團加收買,不制定只對財團/資本家有利的金融與經濟政策(例如,從嚴要求企業主對於員工薪資福利/工作環境安全的規範),在國家的干預、介入之下,維持資本家與勞動/受薪階級關係均衡,不偏袒任何一方(過分偏袒勞工,將造成動不動就則罷工,延宕國家經貿發展;過分偏袒資本家則讓資本家橫行無阻,任意剝削、剋扣員工薪資/福利),不允許贏者全拿,贏者可以拿,但也要照顧輸家/弱勢。公司的所有權雖然隸屬於股東,但不代表股東可以拿走全部的利潤,並且以此為由壓榨員工企業。政府應積極推動在乎勞工生計、負責任的資本主義制度,重視分配的公平正義,發展公義而利他(而非功利而利己)的經濟學,振興工會,約束企業,

此外,政府應該積極投資、輔佐具有在地獨特性、不可替代性,跨國/連鎖企業無法複製、介入複製的在地經濟/產業,例如農業(農業是重要的國家安全產業)、文化創意產業與觀光產業。各國政府共同攜手合作,創造一種良性的全球化經濟體:各國各展所長,截長補短、互取所需,互相扶持,共存共榮,資本主義社會才能永續發展下去。

基督信仰的回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制度面雖然能從最低限度要求資本家/企業主就範,不過,真正要能長治久安,最好的辦法,還是從信仰與價值層面的重新教育做起。《聖經》<箴言>書早已預言貪戀錢財者的敗亡,「起初速得的產業,終久卻不為福」(20:21),「人有惡眼,想要急速發財,卻不知窮乏必臨到他身」(28:22)。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曾經為文探討基督新教的工作倫理,推動近代資本主義精神萌發的過程。此研究雖屬社會學,但書中所分析的時代之企業家,幾乎全都是遵循基督信仰教誨之人。

韋伯認為,當時的基督徒資本家,因著信仰的緣故,將自己的工作視為天職、神召,因而不敢任意妄為,總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盡忠職守,目的就是為了回應神的恩典榮耀,使自己在救贖的事上有份。

身 為基督徒,我們知道每個人的存在,神都有獨特而美好的安排。如果有人擁有經營企業,成為企業主的才能,那是神希望他透過開辦公司,創造就業機會,透過他的 手,養活更多的人。除此之外,也透過他的企業所創造的產品,替世界帶來幫助。神對於企業主的寄望是很高的,企業主毋寧是當代真正肩負起神的管家責任的一群 人,這群人的決定將決定地球與世人的未來。

如果企業主個個像貪財的肥貓CEO,只在乎如何賺取自己的高薪與分紅,不考慮員工生計,不考慮企業經營的長治久安,不在乎外部成本與地球生態,結果就是如今全球暖化、M型世界與金融海嘯。

提摩太前書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穿了(6:10)。」這話放到金融海嘯方興未艾的時代來看,實在再正確也沒有。

真正的企業家,是懂得服侍員工與合作廠商的僕人,考慮如何替世人謀福利的實業家,做個為主盡忠的好管家,而不是只想著如何替自己攢錢的資本家。願在金融海嘯氾濫,富人/資本家集團也承受龐大損失的此刻,世人能重新看見基督信仰對於領導人的品行要求,還有對於財富與管理世界的正確態度,從而修正自己的步伐,那麼,或許金融海嘯真能化危機為轉機,免去讓世界落入無可翻身的M型化兩極分化的悲慘結局中。


延伸閱讀

三浦展,下流社會,高寶
大前研一,M型社會,商周
門倉貴史,窮忙族,聯經
杜博思,中產階級的戰爭,大是
辜朝銘,衝擊波X2,財信
理查.佛羅里達,尋找你的幸福城市,天下雜誌
周偉華,3/4債務世界,芝大文化
佐藤俊樹,不平等的日本-告別全民中產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
弗朗索瓦.沙奈,突破金融危機,中央編譯出版社
比爾.麥奇本,在地的幸福經濟,木馬文化
大衛.哈維,新自由主義空間,群學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左岸文化
Source

Poor families bear brunt of coalition's austerity drive

Poor families bear brunt of coalition's austerity drive

George Osborne's budget described as 'clearly regressive' by respected fiscal thinktank
Chancellor George Osborne speaking at Bloomberg headquarters 17/08/2010
George Osborne's budget 'hit the poorest households more than those in the upper middle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ash, let alone percentage, terms', said the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 Photograph: Rex Features
Britain's leading independent tax experts today flatly rejected the coalition government's claims to have shielded poor families from five years of austerity when they described George Osborne's emergency budget as "clearly regressive".
In a direct challenge to Treasury claims that the package of spending cuts and tax increases announced in June was fair, the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 (IFS) said welfare cuts meant working families on the lowest incomes – particularly those with children – were the biggest losers.
The IFS said it had always been sceptical about Osborne's claim that the budget was "progressive" but added that this instant judgment had been reinforced by a study of proposed changes to housing benefit, disability allowances and tax credits due to come in between now and 2015.
Passing judgment that is likely to make uncomfortable reading for the Liberal Democrats, the IFS concluded: "Once all of the benefit cuts are considered, the tax and benefit changes announced in the emergency budget are clearly regressive as, on average, they hit the poorest households more than those in the upper middle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ash, let alone percentage, terms."
Nick Clegg, the Lib Dem leader, has argued that the budget represented "progressive austerity" by sparing the poorest families from the brunt of the attack on the UK's record peacetime deficit.
Alistair Darling, shadow 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said: "Just last week George Osborne told us that his budget was 'fair'. But it's decisions, not warm words, that count. Today there's conclusive evidence that far from being fair the coalition has hit the poorest hardest, especially those with children.
"While Nick Clegg is in charge he would do well to ask himself what he thinks he's doing providing cover for this old-fashioned Tory budget."
An Osborne aide said: "We will take no lectures on fairness from a party that, for example, failed to meet its targets on child poverty and did not restore the pension-earnings link."
The Treasury said last night that it still considered the budget to be progressive despite the IFS assessment. "The government does not accept the IFS analysis," said a spokesman. "It is selective, ignoring the pro-growth and employment effects of budget measures such as helping households move from benefits into work, and reductions in corporation tax.
"It is essential that policy is informed by transparent analysis: that's why we stand full-square behind our budget analysis which is based on what can accurately and completely be measured."
The IFS said the poorest 10% of families would lose over 5% of their income as a result of the budget compared with a loss of less than 1% for non-pensioner households without children in the richest 10% of households. It added that the budget contrasted with the "progressive" plans for 2010-14 inherited from Labour, under which the richest 10% of households bore the brunt of the cuts.
Ed Balls, the shadow children's secretary, said: "So much for the Tory-Lib Dem coalition's promise to be a family-friendly government. It is hard to think of any government in the history of our welfare state that has hit children and poor families so heavily and so fast.
"While Labour's budgets saw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hildr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this Tory-Lib Dem budget will see the poorest families with children lose more than any other group. This report is the final nail in the coffin for George Osborne's claims to have delivered anything but the most regressive budget in a generation."
Fiona Weir, spokeswoman for the End Child Poverty campaign, which commissioned the report, said: "The coalition has committed to ending child poverty by 2020, but its cuts are hitting the poorest families hardest. It's not fair that children should have to pay for the cuts and shocking that the poorest families are bearing the brunt.
"The coalition must re-consider its cuts, including changes to housing benefit and uprating benefits. The spending review will need to show clearly how the government will deliver on the commitment to ending child poverty, ensuring that cuts fall on those most able to pay."
The IFS said: "Low-income households of working age lose the most as a proportion of income from the tax and benefit reforms announced in the emergency budget. Those who lose the least are households of working age without children in the upper half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They do not lose out from cuts in welfare spending, and they are the biggest beneficiaries from the increase in the income tax personal allowance."
Osborne's budget is also facing a legal challenge over claims it may break equalities laws.
The Guardian has learned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so far failed to answer whether it carried out an assessment as required by law, showing it had considered whether women, ethnic minorities, the disabled and the elderly would be disproportionately affected by the cuts.
The Fawcett Society has filed a legal challenge and the government was supposed to reply by Monday. It has asked for more time before lawyers acting on its behalf send a reply.
Sources say the equalities impact assessment, as required by the Equalities Act of 2010, has not yet been carried out.
Earlier this month a leaked letter from Theresa May, the home secretary and equalities minister, revealed she had warned Osborne that cuts in the budget could widen inequality in Britain and ran a "real risk" of breaking the law.
May wrote "there are real risks" that people ranging from ethnic minorities to women, to the disabled and the old, would be "disproportionately affected".
Anna Bird, Head of Policy and Campaigns at the Fawcett Society said: "Under equality laws, the government should have assessed whether its budget proposals would increase or reduce inequality between women and men.
"It is our belief that the Treasury did not do this, and so did not follow the law when drawing up their plans. Their continued failure to produce any evidence showing they considered the gender equality impact of the budget only adds weight to this concern."
Source

歐洲英國恐陷二次衰退

  • 2010-08-25 07:57
  • 時報資訊
  • 【時報-台北電】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利茲(Joseph E.Stiglitz)周二表示,歐洲政府為減輕預算赤字,拚命勒緊褲腰帶縮減支出,卻有將歐洲經濟推向二次衰退之虞。而英國央行決策官員威爾 (Martin Weale)也示警英國恐再度陷入衰退,衝擊英鎊兌美元匯率周二跌至1個月新低。   史蒂格利茲周二接受都柏林的愛爾蘭電台(RTE Radio)訪問時指出,「胡亂刪減高報酬投資,只會使削減赤字計畫坐實愚蠢的批評。」
希臘債務風暴重創歐元區投資信心,迫使歐元區政府加緊減赤字腳步,以期將赤字佔GDP比重砍到歐盟所設的3%以下。
但史蒂格利茲表示,正因多數歐洲國家只關注3%這個不切實際且僅著眼片面資產負債表的人為數字,歐洲才會籠罩在二次衰退威脅。
歐洲服務業及製造業8月的擴張幅度不如分析師預期,而德國投資信心也降到16個月低點。信評機構穆迪周一曾指出,歐元區經濟「明顯曝露於下行風險。」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
Source

歐股盤後─憂心經濟復甦能否持續 全面下跌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綜合外電  2010-08-25 00:55:07

   歐洲股市周二全面大幅下跌,愛爾蘭股市跌幅近6%。擔憂經濟復甦的強勢與持續能力,持續讓投資人不安。  歐洲Stoxx 600指數下跌2.1%,或5.26點,至248.50。  地區股市中,英國FTSE-100指數下跌1.9%至5136.80,德國DAX-30指數下跌1.7%至5907.62。  法國CAC-40指數下跌2.1%至3476.90。  歐洲股市今日全面大幅走低,美國公布7月成屋銷售大幅下降27%,創下單月最大跌幅,歐洲股市跌幅進一步擴大。  分析師說,由於經濟復甦的持續性並不確定,近幾個月,歐洲股市對美國房屋與就業數據,非常敏感。自房市與汽車業紓困方案結束後,美國的經濟數據便大多疲弱。整體而言,歐洲股市並未到廉價買進的時候。  英國銅礦場Antofagasta (UK:ANTO)股價下跌3.6%,該集團宣布上半年獲利上升91%至4.512億美元,但亦說今年銅產量將低於原先預估。  其他礦業股亦下跌,Rio Tinto (UK:RIO)下跌5%,Anglo American (UK:AAL)下跌2.4%。  Vedanta (UK:VED)跌幅逾7%,為跌幅最大礦業股。印度當局拒絕該公司在Orissa地區的開採計劃。  愛爾蘭建材集團CRH (IE:CRG)大跌17%,該公司宣布上半年獲利大減77%,並說由於美國市場疲弱,下半年獲利可能不如原先預期。  分析師說,儘管歐洲不確定性仍持續,但歐洲經濟指標較令人鼓舞,然而美國近來系列經濟數據令人失望,擔憂因而增加。  法國Lafarge (FR:LG)下跌4.9%,美銀美林將其評等由觀望調降至減碼。  在德國,Heidelberg Cement AG (DE:HEI)下跌5.1%,為DAX指數中,跌幅最大股票。大鋼廠ThyssenKrupp AG (DE:TKA)下跌2.9%。  由於CRH為愛爾蘭ISEQ指數中,最大型股票,其股價大跌拖累該指數盤中大跌6%。
Source

英國赤字紅,百姓點子多

女王
有人要求廢黜英國皇室,指稱他們花去了太多納稅人的錢。

為擬定數十年來最艱難的財政支出縮減方案,英國政府向公眾尋求省錢高招。目前為止共收到45000多條建議,都公布於英國財政部的網站上。
這些點子五花八門,有的極端,有的搞怪,也有的頗具智慧,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
比如英國皇室:有人要求廢黜英國皇室,因為他們花去了太多納稅人的錢;有人建議女王把她的天鵝都賣了吃(英國古時法律規定,英國女王擁有英國大部分的天鵝,而天鵝肉曾是英國貴族餐桌上的美食)。
政府部門方面:有人建議公務員出差一律在網上預定酒店,不再通過收費高昂的旅遊中介;有人建議在政府辦公樓頂種菜賣錢;還有人提議與盟友國合用駐外使館,還有人建議減少對外援助。
監獄犯人也沒讓閒著,有人認為該讓監獄犯人工作,甚至建議將監獄健身房的跑步機等健身器材改裝用於發電。
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承諾將認真考慮所有建議。
債務壓身
英國目前的赤字佔其GDP的10.4%,債務高達9030億英鎊(約合1.4兆美元)。這些債務主要是前屆政府為擺脫全球經濟危機採取的經濟刺激計劃以及救助銀行而遺留積累下來的。
奧斯本希望每年能節省開支300億英鎊(約440億美元)以便盡快減輕英國政府龐大的國債。
英國政府有關官員表示將不再為中國和印度等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提供援助,不過英首相卡梅隆承諾不會削減英國援助預算總額。
奧斯本將於今年十月的一次重要演講中宣佈具體的削減計劃。

集思廣益
英國聯合政府稱,要實現政府收支平衡,需要英國各界的支持,因為英國財政部希望在不提高稅收的情況下,完全通過削減開支實現赤字減負。
英國首相卡梅隆表示,向公眾徵求辦法,可以為十月份的開支削減計劃打下民意基礎。
英國各納稅人團體對政府的做法表示贊同,但也提醒政府必須拿出誠心,傾聽民意。
英國納稅人聯盟(Taxpayers」 Alliance)總裁馬修·艾略特(Matthew Elliott)指出「對於英明的政府,公眾意見會是他們的利器……但如果民眾意願不被正視……所謂徵求民意將成為噱頭,這樣的話,民眾將對政府喪失信心。」
Source

緊縮政策重挫英國民眾經濟信心

2010年08月24日 11:1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北京 8月24日訊(實習記者袁夢)據英國每日電訊8月22日報道:受英聯邦緊縮財政政策影響,英國企業及家庭對未來經濟的信心減少,下半年經濟很可能放緩。



            政府為應對財政赤字進行的開支削減和稅收提高行為削減了人們的信心

    數 據編撰機構Markit和民意調查公司YouGov編制的調查顯示,由於害怕通貨膨脹率高於工資增長速度,擔心未來生活水準降低的家庭數量創歷史新高。又 據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ICAEW)和格蘭特桑頓會計師事務所(Grant Thornton)調查顯示,將近五分之一的英國企業對明年經濟的信心比起今年3月時的調查有所降低。

    近期英國政府為削減財政赤字進行的減少政府支出及提高稅率行為導致了英國企業和家庭的經濟信心降低。

    
(責任編輯:邵希煒)

英媒:中國眩眼崛起 重塑全球經濟

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已開始表現出更大的影響力。
中評社香港8月25日電(記者 蘇楠編譯報道)英國《觀察家報(The Observer)》發表特稿說,中國眩眼崛起,正憑藉其越來越多的貿易優勢、龐大的外匯儲備、美國國債及其對自然資源的旺盛需求,來重塑全球經濟運行的方式。

文章摘譯如下:

經過三十年的驚人增長,中國在第二季度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 

這塊里程碑雖然實在意料之中,卻是中國地位上升的最有力證明,世界將不得不考慮這個新的經濟超級大國的影響力。 

周一,東京發布消息說,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為1.28萬億美元,稍為低於中國的1.33萬億美元。專家們指出,扳倒日本凸顯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並且增強了有關中國有望在2030年超美成為世界上最大經濟體的預測。美國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約為14萬億美元。 

“這具有重大的意義,”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拉迪(Nicholas Lardy)說。“這再次證明了近幾年來一直在發生的事情:中國經濟上已逐漸取代日本。對每個中國人來說,他們現在已成為最大的貿易夥伴,而非美國或日本。” 

僅僅5年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有日本約一半。
中國已開始憑藉其越來越多的貿易優勢、龐大的外匯儲備、美國國債及其對自然資源的旺盛需求,來重塑全球經濟運行的方式。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該國的領導人在國際舞台上已變得更有信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事務,如特殊貿易協定和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資源交易上,已開始表現出更大的影響力。 

“他們對全球經濟發揮了很多的影響,在亞洲逐漸成為主導角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事務前主管、現任康納爾大學教授的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說。“地區內很多其他的經濟體系基本上都是騎在中國的光環上,這對於人均收入低的經濟體來說,是了不起的。” 

分析指出,北京也開始在一系列問題上重塑全球性對話。去年,中國宣稱,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地位應被取代。 

“這僅僅是開始,”在北京的瑞士銀行經濟學家王韜說。“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因此她有很多的成長空間。在俄羅斯、印度、澳大利亞和拉丁美洲,中國對商品價格有最大的影響。” 

全球企業正在更進取地湧入中國,當中一些把研究和發展中心遷到那裡。  


中國在2006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中國也有一個雄心勃勃的減少能源消耗的計劃,希望在2010年年底前,每單位經濟產出的能源消耗比2006年減少20%。 

評估中國新的影響力的意義是複雜的。雖然中國人均仍然貧窮,但她有一個強大的政府,能夠採取果斷行動刺激經濟、建設新項目和投資於特定行業。 

彼得森研究所的拉迪說,這給予中國不同尋常的力量。“中國已經是幾乎每一項重要商品的價格主導者。”他說,“中國政府在資源分配上能採取更果斷的方式,這是其他人均收入處於同樣水平的國家政府所不能做到的。”
Source

不必看重經濟總量世界排名

獨家專訪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
2010年08月25日 07:4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劉泉

排名座次前移提高了中國經濟地位  更應重視增長品質不能一切惟GDP
    近 日,“中國第二季度GDP總量超日本,躍升世界第二”的消息引發了中外媒體和民眾的持續關注和討論。討論的話題集中在:應該怎樣來看待中國GDP躍升世界 第二?中國能否站穩這個“第二”?“GDP第二”是否意味著“世界經濟責任第二”?“第二”的背後更應關注的是什麼?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就此 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暢談了他對這些話題的看法。

    是好事但應冷靜看待
    問:中國經濟總量在第二季度躍升世界第二,您認為這對中國有哪些標誌性的意義?我們該如何冷靜客觀地看待?

    湯敏:首先,這是一件好事、來之不易,是全中國人民努力了幾十年,等了幾百年的大好事,標誌著中國在世界經濟地位的提高,這是全國人民努力的結果。

    但 是,我們不要過度宣揚這件事情,或者過分地高興,因為這對中國來說並沒有什麼根本的變化。從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最重要的指標人均GDP來說,中國目前比 發達國家差得還很遠,日本的人口只是中國的1/10,也就是說,我們10個人才能創造出相當於日本1個人的GDP來。從歷史上看,1840年鴉片戰爭時, 中國佔全世界GDP的25%—30%,總量居世界第一,但那時候中國的人均GDP只是英國的1/5。人家2000萬人口、40條戰艦、7000名遠征士 兵,而有4.1億人口、上百萬軍隊、GDP總量世界第一的中國卻一下子被打敗了。所以,GDP總量能說明一定問題,但衡量一個國家的強大或者一個民族的強 大,更重要的是要從人均GDP來看,而且也不能只看GDP,還要看人的素質、創新能力、工業、農業、軍事以及國際競爭力等其他很多方面。從這些方面來看, 我們都還差得很遠。

    所以說,這個“世界第二”將增強我們的信心,提高我們的國際影響,另一方面,我們還是應該按照鄧小平所說的“韜光養晦”,一心一意謀發展。而且我們要知不足,知道我們與世界先進國家、與老百姓的期望還差得很遠,還要繼續努力。

    從根本上說,還是要堅持改革開放,就像溫總理最近在深圳講的那樣,要改革開放,不開放不改革死路一條,30年前是這樣,20年前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改革開放才有活路,不改革開放,早晚是要挨打的。

    把中國自己的事情做好
    問:GDP排名數據出爐後,國際社會對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了更多的關注和期待,那麼您認為“GDP第二”是否也意味著“世界經濟責任第二”?

    湯敏:“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等於“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我們離一個真正的強國還差得很遠。對此,要有非常清醒的認識。

    那 麼,我們是不是就應該對世界承擔更大的責任呢?首先,有沒有這個“世界第二”,我們都應該承擔一定的世界責任。因為一個更和平的世界、更開放的世界、更清 潔的世界對我們是有益的。對貧困國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援,中國即便在最窮的時候,在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都在修坦讚鐵路,都在各種國際組織裏為“窮哥們 ”說話,這是我們一直都在做的。

    那麼,現在中國“GDP世界第二”了,是不是應該給得更多?這要具體考量。在諸如對外投資能 達到雙贏的情況下,以及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等等對我們有利、也是一個大國應該做的事情上,我們都要堅持做下去。但是,世界經濟責任更多的是從人均GDP的 角度來講。畢竟中國的人均GDP還只是日本的1/10,在全球僅排在105位。而且,嚴格按照國際上中等收入國家的貧困標準來計算,我們還有兩億多人沒有 脫貧。所以,我們還沒有很大的能力去支援別的國家。

    我們把中國自己的事情做好,為世界提供更多的市場,提供更多的產品,這就是我們對世界的貢獻。此外,就像我們在國內扶貧一樣,我們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幫助一些更窮的國家,但在這方面對中國不能期望太高。

    不能單純追求做大GDP
    問:中國GDP躍升第二的原因都有哪些?面對這份“成績單”,您覺得“喜”的同時,還有哪些“憂”?

    湯敏:中國GDP躍升第二,最大的原因是中國“人多”——佔世界1/4的人口,每個人多做一點,GDP規模就大了;第二,是因為改革開放讓中國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的正確道路。30年前中國人也多呀,可為什麼連飯都吃不飽?所以,改革開放是關鍵所在。

    當 然,我們同時也要看到,中國這點GDP,13億人一除一分,人均不到4000美元。而且這4000美元分得還不均衡,一些人多一些,更多的人連這4000 美元都不到,貧富懸殊越來越大。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今後的路還很漫長。此外,我們的這個“GDP第二”是付出了巨大代價的,包括環境成本、生命成本、後 代成本、資源成本等等,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重新思考一下:我們是要“快”,還是要“好”?我覺得,現在更多的是要“好”,而不是單純追求GDP的 大。現在很多地方就是因為盲目追求GDP,實際上後來的損失更大。

    “全年GDP第二”尚不一定
    問:中國GDP在今年第二季度才首次超過日本,那麼,從全年來看,中國能否站穩這個“第二”? 

    湯敏:從全年來看,日本經濟增速肯定沒我們快,但中國能否“站穩”第二,還要看下一步 日元升值、美元貶值的情況,以及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情況等等。所以,全年的情況,我們還是要看,還不敢這麼肯定。更重要的是,這些其實都只是一些數字,沒 必要過度看重和強調。就算有朝一日我們GDP總量超過了美國,又怎麼樣?就像我剛才說的,1840年中國GDP世界第一,卻照樣挨打。所以,更多地還是要 關注國家的綜合實力。

    做好優質增長三大“功課”
    問:那麼,您認為中國要提升經濟增長品質,還要從哪些方面“做功課”?

    湯 敏:首先,“做功課”要紮實,那些虛的、老百姓沒得什麼實惠的GDP不值得追求。要以人為本,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為經濟增長的出發點,講求增長的品質,而 不是為了增長而增長,為了GDP而GDP。“強國”的目的是“富民”,要把富民放在首位。第二,要注意收入分配和貧富差距的問題,這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 題。此外,還要注重環保。如果GDP增長、東西生產出來了,但大家都得病了,那這樣的GDP也沒多大意義。總之,不管怎樣,我們不能瞎折騰,還是要一心一 意謀發展,還是要好好按照市場規律來做,才能實現優質的增長。

    
(責任編輯:劉陽禾)

菲律賓暴力襲擊遊客事件給全球經濟傷口再添鹽

2010年08月25日 09:36   來源:人民網   王麗穎
 
七八月份本是傳統的旅遊旺季,然而,從菲律賓等世界各地傳來的暴力襲擊遊客事件,讓剛剛復蘇的國際旅遊業重新蒙上陰影。暴力語境下的全球旅遊業,犧牲的不僅是遊客,更有重傷未愈的全球經濟。   旅遊業或是拯救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惟一救星”。世界旅遊組織報告稱,今年前兩個月開始,世界旅遊業總體增長了7%,正在走出谷底。最新統計顯示,中國躍居世界第四大旅遊消費國,2009年中國出境遊消費高達437億美元,比2008年增長了21%。
東南亞旅行線受影響
8月23日,一名菲律賓前警員在首都馬尼拉劫持了一輛載有20多人的香港旅遊觀光車,經過11個小時的警匪鬥爭,還是釀成了9名人質死亡的慘 劇。昨日,各方都在痛罵菲律賓警察“愚蠢”,錯失救人良機。菲律賓觀光部長Alberto Lim表示,劫持人質事件肯定會影響本國旅遊業。據業內人士預計,菲律賓旅遊業將繼續低迷。去年受全球經濟衰退和當地颱風等自然災害影響,菲律賓2009 年旅遊業幾乎“絕收”。
在電視前親眼目睹了香港遊客遇難後,眾多遊客已經“封殺”了菲律賓,有人甚至中轉機場都不選菲律賓。西安、成都一些旅行社工作人員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近期國內是不會有人去那裏旅遊了,而且之前計劃要走的團隊也都取消了行程或另改線路。
此前內地遊客鍾愛的“新馬泰”旅遊線,就因為泰國紅衫軍的暴力抗議活動而備受冷落。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旅遊路線往往是根據遊客心理需求制定的,安全肯定放在第一位,如果安全都沒有保障,誰還願意出門?”
印度旅遊同樣走不出暴力語境。印度曾把本國旅遊業比作是一座未開採出來的金礦,其經濟發展迅速,但吸引遊客卻渾身乏力。2008年印度孟買長達 59小時的恐怖襲擊重創當地旅遊業,印度酒店、旅遊、航空等行業板塊股價均出現明顯下跌,至今未恢復。今年印度鐵路爆炸又接連不斷,一些反政府武裝像“恐 怖幽靈”一樣徘徊在交通要道上,不僅已造成多人傷亡,也葬送了印度旅遊業。
黑幫暴力成旅遊毒瘤
除了恐怖襲擊外,暴力襲擊又以黑幫活動最普遍。靠著發達的通信手段,黑幫組織正試圖通過暴力左右一國經濟。
希臘旅遊業8月份就陷入黑幫威脅。由於不滿政府對該國福利制度的修改和一系列減赤計劃,該國黑幫組織警告國際旅遊者說,不要進入“希臘戰區”, 他們將把旅遊者、警察、商人、獄警和“不公正”媒體作為襲擊對象。美國《時代週刊》的文章說,正值希臘的旅遊旺季,受削減赤字政策影響,這個國家比任何人 都需要外國遊客的光顧,因為旅遊業不僅佔GDP數量16%,還關乎希臘1/5就業者的吃飯問題,黑幫暴力對麻煩重重的希臘來說簡直是又一個“滅頂之災”。 自2008年以來,希臘旅遊業收入銳減20%。
“黑幫”之憂在巴西更常見。巴西貧富分化嚴重,不少窮人加入黑社會組織,當地搶劫和犯罪率極高,裏約熱內盧的“流彈之都”稱號,也是因為黑幫武器裝備優於警察。
原本想通過舉辦大型國際體育活動可以拉動當地經濟,但就在8月23日,下屆世界盃舉辦地巴西裏約熱內盧發生了一起武裝人員劫持30多名人質的事 件,激起了人們對世界盃安保問題的擔憂。在巴西最大城市聖保羅就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如果你從未被搶過,那就稱不上是真正的聖保羅人。”據悉,裏約熱內盧 的暴力犯罪死亡率是芝加哥的兩倍、馬德里的16倍、東京的33倍。黑幫的產業經濟已經鏈條化。8月份,英國BBC報道了義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垃圾收集業 務被一名為“卡莫拉”的黑手黨組織控制,他們剝削勞工創造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為解決當地垃圾問題,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先後換掉8位官員,官員被黑 幫收買已經司空見慣,而蹲在獄中的黑手黨老大甚至可以通過當地王牌體育節目指揮犯罪行動。
《國際金融報》 (2010-08-25 第02版)
Source
 

大陸消費者 愛儲蓄不愛消費 京滬儲蓄率是其他發達國家3倍 年輕人儲蓄意願更高

  • 2010-08-25
  • 旺報
  • 【記者蒼弘慈/綜合報導】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資訊部(EIU)近日發表的消費者態度調查顯示,儘管西方企業越來越指望大陸消費者能夠撐起全球消費的成長,大陸政府也不斷出台經濟刺激方案,但大陸消費者對花錢的態度卻越來越謹慎。雖然有91%的受訪者對未來感到樂觀,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居民,他們仍熱中於儲蓄,在消費方面表現謹慎。
     調查顯示,在上海和 北京這些一線城市內,有2/3的受訪者會將25%以上的收入儲蓄起來,有1/3的居民會將35%以上的收入儲蓄起來,這個數字幾乎是其他發達城市的3倍之 多,像去年瑞士居民僅將收入的14.8%儲存起來。且大陸的儲蓄率,愈往大陸的2、3、4線城市擴散,儲蓄率甚至更高。
     滿足子女教育需求
     EIU表示,儘管有高達9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對未來感到樂觀,但即使是城市人士也將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投入儲蓄。EIU分析,受訪者之所以如此熱中儲蓄,並非為了購買消費品,滿足子女的教育需求才是第一大原因,其後依次是保障退休生活和應對突發醫療需求。
     不光是EIU研究顯示大陸儲蓄意願增高,萬事達卡的調查也指出,有51%的大陸年輕受訪者計畫未來6個月增加儲蓄,居所有年齡組受訪者之冠,且與去年同期相比,大陸消費者的儲蓄意願普遍有所上升。
     萬事達卡亞太區首席經濟顧問王月魂博士表示,儲蓄率持續攀升,顯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可支配收入比例進一步降低。
     但是,對於年輕單身消費者而言,情況又有所不同。他們希望通過增加限期儲蓄來提高未來大額消費的能力,他們的儲蓄行為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未來消費。
     刺激內需仍待加強
     雖然年輕人加 大儲蓄有可能會增加未來消費,但儲蓄率持續攀高也反映出大陸刺激內需政策仍待加強。因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大陸出台了4兆人民幣的經濟刺激 方案;2009年又推出消費券,為消費者購買家電和家具、甚至是汽車提供補貼,鼓勵他們打開皮夾消費;近期大陸又取消了某些行業的出口退稅政策,放鬆人民 幣匯率緊盯美元的管制,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擴大大陸內需消費市場。
     不過這些措施似乎沒有打動消費者擴大消費的欲望,由於大陸居民對醫療保健、教育和退休等問題揮之不去的擔憂,抑制了消費成長。EIU表 示,要真正釋放大陸國內的消費潛力,必須讓大陸消費者相信生活將越來越好。如果對於醫療保健和教育等基本需求能否得到滿足持有疑慮的話,他們的消費欲不可 能得到充分釋放。
Source

應用程式下載,商機正旺

  • 2010-08-25 07:57
  • 時報資訊
  • 【時報-外電報導】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最新調查指出,行動通訊業者普遍看好應用程式下載商機龐大,預計在已開發市場3年內就可趕過最基本的語音通話服務,躍升為其最大收入來源。  據調查,受訪業者預估應用程式下載服務營收,在2013年就會超過通話及語音服務,後者目前佔一般業者整體營收約7成左右。這是因為未來消費者將大量透過行動通訊裝置,進行社交、影音下載或是玩遊戲等活動。
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法律事務所的合夥人古德(Natasha Good)指出:「行動通訊業者正在重拾內容就是王道的概念。」該事務所為本研究委託單位之一。
但是古德也點出,通訊業者究竟是只能扮演內容傳輸管道的角色,或是可確實分享到這塊大餅,仍然是個問題。
對此,多數業者希望能提供優先傳輸服務,藉由傳輸特定內容,向其供應商另外收費。業者擔心為迎合此一消費習慣變化,將須投資設備技術以處理相關業務,但這塊大餅最終卻可能多半會落入內容供應商的口中。
有55%的受訪業者表示,主管機關應該准許通訊業者提供優先傳輸的收費服務。
包含法國電信,以及西班牙電信在內等多家歐洲重量級業者,均主張應該向YouTube這類佔據大量頻寬的網站額外收費,以補貼其產生的超量數據需求。不過歐洲各國主管機關目前尚未開始認真考量這項提議。
此外,讓特定類型內容得以優先傳輸,可能會與「網路中立」原則相互牴觸。網路中立原則規定網路上的一切資訊在通向網路終端使用者時,應一律以相同方式處理。(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林佳誼/綜合外電報導)
Source

英學者:財富未必帶給中國更大權勢

更新日期:2010/08/23 17:09 NewTalk 新頭殼
新頭殼newtalk 2010.08.23 洪聖斐/編譯報導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最念念不忘的,是如何富國強兵。本年第二季,中國終於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否意味著該國的富強之策已經成功?英國歷史學家布倫登(Piers Brendon)前日在《紐約時報》的投書說:未必如此!
布倫登是英國倫敦大學邱吉爾學院的資深歷史學教授,並曾經負責保管邱吉爾檔案。他注意到媒體對於中國已經超越日本,並將在二十年內把美國從世界第一的寶座擠下來的種種說法,提出一個問題:中國要如何使用她新增的財富?
布倫登認為,傳統上,富裕的國家會強化自己的武備,讓自己的勁敵在必要時付出代價。18世紀的主流經濟哲學是重商主義,這套理論認為財富跟權勢是可以交替互換,並且可以互相增強的兩種手段。一戰前夕的德皇威廉二世,就是相信這一套邏輯,汲汲營營地想與大英帝國一爭長短。
歷史上卻有一個國家明顯不這麼做。美國的經濟早在1870年代就已經超越大英帝國,到了1914年更將近是大英帝國的三倍大。理論上,英美之間應該會有一場軍事衝突,特別是在一戰前夕兩國之間的確還發生過經濟摩擦。
然而美國只有在美西戰爭和一戰期間發展出一支強大的海軍,大部分的時間對美國人來講,生意就是生意。在兩次大戰期間的孤立主義時代,美國負責生產了世界40%的貨品,卻只維持了一支全世界排名第17的陸軍。如果不是軸心國的侵略,殊難想像美國會改弦易轍。
千禧年之初,許多論者認為中國會像珍珠港事變前的美國,致力於發展財富,藉由開放市場的和平機制來處理其與各個競爭者之間的問題。有些人期待中日之間、中美之間能夠有各種合作關係,來共同處理當今全球的一些問題。
目 前看來,這些論調過於一廂情願。中國何去何從?目前有諸多不同的見解。某些權威人士認為,對中國領導階層而言,衝突是人類的本能,也是要在險惡的世界中化 解歧異所必不可免的。最近一個針對中國作家所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的受訪者都認為未來的世界局勢;像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而中國的角色應該一如當 年的秦國)。
種種跡象都顯示,這尾睡醒的巨龍正要活動牠的筋骨。中國的國防預算已經在2008年躍居世界第二,她的海軍已經讓美國不能再把太平洋當成自己家的內海。她的影響力,正積極地在亞洲、中東、非洲和南美洲擴張。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中國花費在軍事上的金額佔全球軍事開銷的6.6%,與美國的46.5%相 較之下還是遜色太多。並且,當今的中國和當年美國在重建時期一樣,必須去面對快速成長所帶來的問題,諸如:汙染、貪汙、鄉村的貧窮現象、都市的過度壅擠, 以及令人困擾的勞資關係等。更重要的是,中國的領導班子得要全力防止政治和民族問題爆發,並且要小心不要重蹈日本當年的經濟泡沫破滅問題。
中國也許會信守承諾,和平發展。關於這點,我們無從知曉。但那些過度樂觀以為中國一定可以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的人,最好明白一件事:歷史未必站在他們那一邊。
Source

英國︰這個夏天壞消息太密集

發布時間 2010-08-16 10:50:57 星期一

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上周三把明年經濟增長預測從先前的3.5%下調到3%。一個主要原因是緊急預算所產生的影響。不過,政府的節約開支計劃降低了發生新的經濟危機的危險。部分經濟專家表示,英格蘭銀行有關經濟恢復面臨困難的警告可能增加人們對經濟兩度探底的擔憂。
英格蘭銀行在下調經濟增長預測的同時還表 示,通貨膨脹保持較高水平的時間也會長于先前的預測。這樣,利率也會在未來一段時間繼續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英格蘭銀行行長默文•金認為,英國經濟將在未 來兩年的恢復中經歷波折。而銀行借貸緊缺將阻礙經濟的增長,銀行還需要許多年才能恢復到正常狀態。
對于普通人來說,希望就寄托在政府的救濟金 上了。日前,王子信托基金會調查了全英2048個16至24歲的青少年,並發表了《注定要靠救濟金?》的報告。報告說,在曼城和利物浦,三分之一孩子的父 母沒有工作。而這類孩子在全英所佔的比率為六分之一。這種成長環境只能讓孩子們最終將生活的出路寄托在政府救濟金上。調查還發現,在英格蘭西北部地區,有 77%的年輕人在找工作時都有困難,還有9%的人只好依靠政府救濟金生活。而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字,幾乎有兩百萬英國孩子生活在無人工作的家庭環 境中,這在歐盟國家中位居第一。王子信托基金會的調查還顯示,大約有四分之三的年輕人都表示希望得到一份不錯的工作,65%的年輕人稱找工作的目的是補貼 家用。但是由于家中缺乏可以起榜樣作用的成年人,加之無法抓住寶貴的機會,最終很難如願。
另外有數據顯示,一成英國人靠救濟金生活。 這些生活在英國很多地區的貧困人口已長期脫離勞動。有人因此戲稱,英國的“社會主義”程度,遠遠超過了當年的蘇聯。統計數據顯示,在英格蘭東北很多地區, 常年無業、失業領取救濟的人口超過20%;在英格蘭西北、威爾士以及蘇格蘭部分地區,這一比率也高得驚人。政府的削減財政支出以及福利與公共支出的政策, 讓這些原本失業率已經很高的地區有變成高犯罪率、高自殺率、居民平均壽命下降和社會極不穩定的地區。因為那些幾乎完全依靠政府救濟和照顧才能生存下去的地 區,已經完全喪失了自立能力。
最近的英國媒體的標題可都夠聳人听聞的。如就業市場復蘇今年要叫暫停!消費信心指數降至一年最低!衰運不減、二次探底很有可能!樓市叵測,何時才能觸底反彈?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高中畢業進不了大學!退休年齡要推遲!汽油價格要飆升……
再加上政府公共開支削減,增值稅即將上漲。面包生產商提醒面包要漲價了、棉花貴了、牛奶價也要增高了……這個夏天,英國人過得真的不舒坦。大家可都是忐忑不安呀。每個人都小心翼翼。想要找個地方避暑度假?可是,英鎊貶值很厲害,只好作罷。
離年底還有四個月,普華永道則在上周末預 測,今年英國人可能要過一個“艱苦樸素”的聖誕節。一反常態的商家在這樣的“大節”來臨之際,卻很有節制地備貨。其原因不外乎是對消費者的購買力有所保 留。2008年聖誕節是金融危機開始後的第一個聖誕節,許多商家大批存貨無法賣出,造成巨大損失。2009年,商家減少進貨,但是最後的利潤卻有所增加。 因此,今年商店會盡早把節日用品投放市場,以方便囊中羞澀的消費者將聖誕開銷平攤在今後幾個月。
最近有關房產市場動蕩、房價走勢不明朗的一系列消息,讓消費者心中特別不安。普華永道在7月發表的《英國經濟展望》報告估計,英國房價到2015年仍無法恢復到2007年實際水平的概率是70%,報告警告說,未來房價走勢仍然非常不明朗、不穩定。
當然,亮點總還是有的︰8月8日,英國央行 宣布維持基準利率不變。這樣,消費者按揭負擔降低,也意味著消費資金的增加。而明年1月起英國的增值稅將由現在的17.5%增加到20%,估計許多英國人 可能在年底前添置家具、電視、汽車等大件。同時,英鎊貶值也促進了英國的旅游創收。豪華用品、名牌商店,特別是那些在倫敦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商家“收獲頗豐 ”。
從長遠看,一個緩慢但是真實的經濟復蘇正是 英國所需要的。但是,對已經適應了節奏緩慢、福利優惠的英國社會而言,適應保守黨新政府對經濟的調整並非易事。這一屆政府有五年的任期,假如新政策在五年 之內能奏效,卡梅倫首相和他的內閣將在英國經濟振興的歷史上留下光彩的一筆。而如果沒能達到效果,當然,英國人會用他們的選票做出最後的決定。
(作者系旅英青年經濟學者,大本鐘獎暨全球十大杰出華人青年評選組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