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4

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英國面臨再次衰退風險

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週二報導稱﹐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貨幣政策委員會(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委員Martin Weale博士警告說﹐英國正面臨再次陷入經濟衰退的顯著風險。

據 《泰晤士報》報導稱﹐Weale博士表示﹐雖然有關英國經濟二次探底的看法並不是英國央行預測的核心觀點﹐但是那種否認二次探底可能性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報導稱﹐英國央行預測的主要觀點是﹐英國經濟增長率在2011年將達2.8%﹐在2012年時為3.2%。Weale博士對此表示擔憂﹐並認為這種預期過 於樂觀。

報導稱﹐Weale博士表示﹐英國將要面臨的風險包括失業率再次回升、房價繼續下跌以及新一輪銀行業危機。

針對英國經濟是否真會出現二次探底的疑問﹐Weale博士稱﹐這種風險是真實的。他還補充稱﹐如果有人認為這種風險不太可能或者根本不會發生﹐那將是很不明智的。

-Dow Jones Newswires; dennis.baker@dowjones.com
Source

英鎊遭看空,年底將貶值15%

  • 2010-08-24 07:57
  • 時報資訊
  • 【時報-台北電】
 彭博社週一報導,英國首相卡麥隆的預算刪減方案可能將對經濟造成打擊,也讓英鎊這波14個月來最急漲勢恐遭阻礙。在英鎊由多轉空下,有分析師甚至悲觀預估到年底英鎊兌美元將遽貶15%。   根據彭博社的統計資料顯示,這是標準普爾在2009年5月警告英國恐將失去AAA頂尖信用評等以來,外匯分析師對英鎊最悲觀的預測。彭博對分析師的調查顯示,看空英鎊者高達29位,遠超出看多的12位。
其中直到6月底的過去6季,對匯率預測最神準的多倫多TD證券,對英鎊預估最為空頭,認為英鎊兌美元在年底前將重貶15%至1.32美元。法國巴黎銀行預估年英鎊將下滑至1.4美元。瑞士銀行,也預測英鎊將貶至1.35美元。
不過,彭博社對分析師的預測中間值為1.51美元。周一歐洲早盤,1英鎊兌美元,來到1.5539美元。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
Source

企業坐擁3兆美元現金 全球掀併購潮 8月最熱鬧

2010/08/23 10:30 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隨著經濟逐步復甦,企業坐擁近 3 兆美元現金,龐大現金加上利率處於超低位,企業併購活動開始活躍,分析料今年全球企業併購潮擋不住,將會陸續看見大規模的收購交易。今年 8 月至今,企業已宣布的併購交易總額達到 1747 億美元,成為年內最勁的企業併購交易月份。
香港《大公報》報導,近期不斷傳來企業併購消息,繼必和必拓 (BHP Billiton) 以 76.8億美元收購防毒軟件商 McAfee ,周五傳出韓國國家石油擬出價逾 20 億美元,收購英國同業達納石油 (Dana Petroleum) 。
事實上,目前各地企業手頭現金高達 3 兆美元,遇上利率處於歷史低水平,不少企業開始擴充業務版圖,積極發動併購戰,英特爾加入戰圈收購防毒軟件商 McAfee ,令 8 月至今為止,企業已宣布的併購交易總額達到 1747 億美元,成為年內最勁的企業併購交易月份。
當中 10 宗大規模併購交易,有 7 宗是以現金形式支付,包括必和必拓的 390 億敵意收購 Potash ,以及 Vedanta Resources 收購 Cairn India ,反映企業現金充裕,巴克萊資本全球併購經濟員指出,將會繼續看見大量全現金或大部分現金交易的提購。不過分析指這些企業提購能否成事,還要視乎美國經濟 表現,因為美國是企業併購最大市場。
全球經濟衰退在 2007 年開始,各地企業的行政總裁對併購興趣盡失,到 2009 年企業併購活動大減一半有多。據 Bloomberg (彭博) 資料,除了金融服務業,全球 1000 間市值最大企業手持現金總額約達 2.86 兆美元。經濟分析師指出,企業的現金每天都在增加,現時所需的是確保經濟見底反彈,不要出現雙底衰退,而要頗為強勁的全球復甦。
據彭博數字,如果全球企業併購步伐持續, 8 月份的併購交易金額將達 2850 億美元,這已超越 3 月份的 2003 億美元,當時大都會人壽同意作價 155 億美元收購 AIG 一個部門。經濟分析師甚至形容,從來沒有這樣的一個 8 月份,多項企業併購出現。對上一次類似如此繁忙的 8 月是發生在 2007 年,當年是私募基金收購潮尾聲,企業併購交易達到 2974 億美元。
分析表示,全球最大芯片生產商英特爾以 76.8 億美元現金收購 McAfee ,是英特爾最大宗收購,事實上,包括英特爾、甲骨文、思科、微軟、 Google 、新力及中移動等科技公司,是全球現金最多的企業。
就必和必拓作價近 390 億英鎊收購加拿大化肥公司 Potash ,包括巴西淡水河谷 (Vale of Brazil) 、中投公司與中國中化等潛在的 Potash 買家,正在對其收購方案進行檢討。消息指出, Potash 的高層目前正在積極尋求「白武士」,以免公司落入必和必拓手中,該公司亦在考慮說服一家中東主權基金購入足以應對敵意收購的股權。
必和必拓近日對 Potash 發起的敵意收購,或掀起一股併購熱潮。分析師們表示,美國國家廣播公司 (NBC) 正對英國獨立電視台 (ITV) 虎視眈眈;蜆殼等石油公司正在接洽英國天然氣公司 (BG) ;保險公司 Aviva 與 Resolution 將英國保誠視作併購目標;瑞士商品集團 Glencore 看上礦產公司 Xstrata ;藥廠 AstraZeneca 或吸引英國藥廠格蘭素史克及歐洲同行……
彭博研究報告顯示,本月的併購市場,將是金融危機於 2008 年秋天爆發以來最為繁忙的一個月。截至上周末,併購提案的累計金額於周內升至 1750 億美元。上周五,韓國 Korea National Oil Corp. (KNOC) 已獲得英國石油公司 Dana Petroleum PLC 佔股 48.86% 的投資者支持,作價 19 億英鎊直接向該公司股東提交收購提議。在亞洲與南美洲市場需求的帶動下,礦產與資源行業的併購氣氛尤其熾熱。
蘇格蘭皇家銀行 (RBS) 歐洲股票策略部門主管理查德茲 (Ian Richards) 指出,在經濟衰退時期囤積了大量現金的企業,如今非常樂意花錢,以維持合理的現金水平。他認為,那些收購熱門很可能是存在強大出口潛力以及在新興市場業務 較多的企業,尤其是礦產資源、工業產品與服務、家居用品以及食品飲料等行業。Source
鉅亨網

普華永道警告:英國房價未來十年將持續低迷

2010年08月23日 11:22   來源: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3日訊(實習記者袁夢)據英國每日電訊8月20日報道:全球最大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 (PricewaterhouseCoopers,Pwc)警告:將通貨膨脹因素考慮在內,英國房價在未來十年內將不會恢復到2007年的巔峰狀態。據 悉,普華永道並非唯一一家對英國未來房市持悲觀態度的機構,倫敦經濟研究機構Capital Economics,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NIESR)同樣認為英國房市前景不容樂觀。

    據普華永道預測,將通貨膨脹因素考慮在內,房價實際值已下跌17%。雖然普華永道認為房價在未來十年內將以2%的速度增長,但英國房市重新振作起來恐怕要等到2020年以後。

    
(責任編輯:邵希煒)

印媒:印度應在安全領域尋求跟中國合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24 00:31:43  


圖為中印乃堆拉山口邊界線兩側並肩執勤的中印哨兵。
中評社香港8月24日電(記者 亦昀編譯報道)上週有兩則新聞特別值得注意:一是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 體;二是美國國防部發表2010年中國軍力報告(《涉華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著力渲染中國軍力擴張及軍費開支龐大。印度媒體認為,這兩則顯示中國經濟 和軍事實力的消息先後佔據新聞版面並非偶然,中國的騰飛給予印度三個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印度應該在安全領域尋求與中國合作,以避免戰爭。

《華爾街日報》合作網站、印度媒體LiveMint.com日前刊文指出,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對於許多國家來說,特別是印度,是一個重要的啟示。

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只不過是恢復當年之勇。1820前後,中國曾經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GDP佔全球的30%。然而20年之後,由於準備不足及技術落後,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得一敗塗地。當代中國人顯然吸取了歷史教訓,從其國防預算中可見端倪。

如今,中國無論是在經濟還是軍事方面,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卓越地位,然而這來之不易的成果,卻面臨著重大挑戰。

經濟方面,中國的GDP仍然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而且未來幾年GDP絕不可能仍舊保持雙位數增長。試圖建立另一個GDP達14萬億美元的經濟體都是不現實的,因為生態和環境條件都難以支持。除非美國經濟大幅收縮,否則中國難以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軍事領域,中國謹慎地把國防開支控制在GDP的1.4%以內,即使美國估計中國的國防預算為1500億美元,比中國官方公佈的600億美元多,但美國也不得不承認這項開支對於中國經濟的負擔是“微不足道”的。無論如何,中國的國防開支都遠低於美國的6500億美元。

鑑於這一巨大差距,中國的決策者明智地選擇三個領域進行現代化:信息化、導彈和空間技術,以及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等地域擴展軍力投射能力。即便 如此,美國的報告也說:“目前中國持續支持遠程作戰的能力還是比較有限的。”情況確實如此,在航母和海上遠程打擊方面,中國的實力與美國甚至印度都有一定 差距。
文章說,中國的騰飛給了印度三個重要的啟示:

第一,印度必須急起直追,保持經濟增長,爭取取代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重新獲得印度16世紀的輝煌成就。但是,由於印度的GDP才剛超過1.25萬億美元,約為中國四分之一,這將是一項艱巨的挑戰。

第二,印度要維持可持續的國防預算(這項開支不能成為國家經濟的負擔),與此同時選擇一些關鍵領域進行軍事現代化。這一點,只要印度經濟繼續增長,應該可以做到。

第三,印度應該在安全領域尋求其他國家的合作,特別是跟中國的合作,以消除戰爭的可能性。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啟示,也將是最有雄心的挑戰。
Source

德國“單引擎”難拉歐元區大車

北京新浪網 (2010-08-24 03:16)


□張茉楠
隨著全球經濟步入第三季度,國際環境和市場都正在悄然發生改變,歐債危機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外界開始對歐洲複蘇抱有更樂觀的預期。
然而,靚麗數據難掩歐元區內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成員國經濟表現參差不齊,分化愈發明顯正使歐洲經濟一體化遭遇尷尬的境地。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歐 盟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1.7%,創四年來最大增幅,這其中三分之二的增長來自於德國的貢獻,德國二季度GDP上漲3.7%,這一增長率是自1990年 東、西德統一以來的最高水平。
不過,德國經濟的“一枝獨秀”仍然無法掩蓋歐洲經濟整體發展愈加分化的不平衡現實。相比之下,同處歐盟核 心圈的法國、英國經濟表現差強人意,兩國二季度GDP季環比僅分別增長0.6%和1.1%,不及德國的1/3和一半。其他國家的表現則更不盡如人意,陷入 債務泥沼的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五國表現更為疲軟,表現最好的意大利小幅增長0.4%,西班牙和葡萄牙僅增長0.2%;表現最弱的希臘萎 縮1.5%,萎縮程度較前幾個季度有所擴大,成為歐元區16國第二季度唯一出現經濟負增長的國家。德國單引擎驅動讓歐盟經濟這輛戰車愈發失重而艱難前行。
事實上,經濟發展失衡問題一直困擾著歐洲經濟,也是引發這次歐債危機的重要原因。上世紀90年代,德法等西歐國家人口結構出現老齡化趨勢,實體經濟逐步 進入後工業化階段,資產報酬率降低,國內需求不足,這導致了西歐經濟體對歐洲內部新市場的需求源源不斷,歐元區擴張也因此持續加速。
而隨著經濟發展狀況相對落後的經濟體的大規模連續加入,歐盟各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日益加大。經濟結構和金融周期不一致迫使歐洲按發展水平實施“多速歐洲”戰略(即允許成員國按經濟發展水平高低實施核心和外圍國家分步走),這無疑更進一步加大了發展的差距。而希臘等南歐國家由於獲得了穩定的貨幣環境,包括較低的匯率波動、穩定的物價、低廉的融資成本和廣闊的金融市場,使其能夠享受低廉借貸成本以維持經濟增長,也掩蓋了其生產率低但勞動成本高等結構性問題。
根據歐盟委員會一季度報告,歐盟各國競爭力差距逐步擴大,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10年間,德國競爭力相比其他成員國穩步提升,德國的GDP獨占歐元區GDP總規模的1/3。特別是2002年歐元現鈔流通後,德國從2003年到2008年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地位,而其區內貿易比例高達70%。相比之下,包括歐元區三個大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特別是希臘和葡萄牙都出現了競爭力大幅下降,實際有效匯率被高估10%左右,歐洲整體競爭力正在迅速下降。
事實上,除了德國外,大部分歐元國家的經常賬戶都為逆差,且在1998年至2008年間出現急劇惡化。最新的數據顯示,德國今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長18.2%,達到4584億歐元,貿易順差為746億歐元,其中6月貿易順差同比大增29%。德國與其它國家之間的貿易失衡持續擴大,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格局很難有所改變。
近來德國應退出歐元區的呼聲此起彼伏,德國應退出歐元區的觀點來自於國內強硬派和海外的歐元反對派,前者向來不甘心德國馬克時代的結束,後者則認為德國 模式給歐元區其他成員國造成太大壓力。德國鷹派認為,本國應自行決定高盈余、強勢貨幣和低通脹的政策,而不是被相對弱小的鄰國拖後腿。歐元鴿派則希望歐洲 其他地區不必接受德國模式,將低估本幣作為調節手段,彌補損失的生產力。無論如何,這反映出歐洲面臨經濟發展失衡和貨幣制度協調的困擾。
短期而言,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推出的7500億歐元的聯合金融救助基金暫時平息了歐債危機,但是長期看,如果內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能解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就難以相互協調,我們很難期待這個全球最大的經濟貨幣聯盟會有更光明的未來。
(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Source

歐元區經濟不振|歐元受挫!

hspace=0
 

USD/JPY
日本時事通訊社上週五晚報導,政府正考慮推遲會晤,避免給市場造成干預日本央行政策決定之印象,另內閣官房副長官福山哲郎表示,首相希望與執政黨就經濟和日圓方面的措施進行合作,民主黨幹事長枝野幸男更指出對日圓升值不感樂觀,認為需考慮全面經濟舉措,而且時事社援引央行消息人士的話稱,首相未向央行總裁提出任何貨幣政策的要求,市場警惕大舉追高日圓,昨日支撐美元兌日圓徘徊於85.68高點。日本財務大臣野田佳彥稱,未接獲首相與央行總裁會議的消息,但內閣官房長仙谷由人表示,首相菅直人與央行總裁白川方明透過電話進行交談,討論匯率及經濟問題,並同意必要時保持密切合作,未提及干預匯率,令日圓多頭受鼓舞,打壓美元兌日圓主85.09低點。預估今日美元兌日圓阻力於85.30-60,支撐於84.50-80。


EUR/USD
隨著澳洲大選結果產生自1940年以來首個無絕對多數黨的〝懸浮議會〞,政治不確定性拖累澳幣下跌,引發避險情緒,流動性高的美元偏受青睞,週一使歐元兌美元於1.2731高點賣壓沉重。法國公佈8月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及服務業PMI分別跌至近四個月及五個月最低,另德國服務業PMI升至58.8,但製造業PMI降至58.2,擴張速度為六個月來最慢,而且歐元區服務業及製造業PMI亦不及前值,數據令人失望加深對經濟復甦步伐的擔憂,市場押注歐洲央行(ECB)年底前保持寬鬆貨幣政策,打擊歐元兌美元跌至1.2647低點。預估今日歐元兌美元阻力於1.2650-80,下滑至1.2520-50。


GBP/USD
昨日傳言韓國國家石油公司將以26億美元對英國Dana Petroleum進行惡意併購,提振英鎊兌美元至1.5620高點。市場對歐元區經濟前景的擔憂日漸加深,並傳言歐元區將保持較英國更寬鬆的貨幣政策,支撐英鎊兌歐元觸及近八周高位,但美股走低暗示對風險性資產需求不足及投資者鎖定獲利,引發英鎊賣壓,兌美元跌至1.5502低點。預估今日英鎊兌美元阻力於1.5500-30,跌向1.5400附近。


hspace=0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本銀行不負擔盈虧之法律責任。
Source

歐美銀行CEO‧去年薪酬急跌57%

(英國‧倫敦)對17位CEO薪酬的分析顯示,美國和歐洲銀行首席執行員(CEO)2009年平均薪酬下降57.14%,從近1400萬美元跌至600萬美元(約馬幣1877萬令吉)。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Equilar的報告稱,此次下降是在公眾對銀行業高級主管薪酬強烈不滿的背景下發生的。
分析顯示,一些銀行業主要人物的薪資降幅最大,包括高盛的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巴克萊的韋駿賢(John Varley),以及摩根大通的戴蒙(Jamie Dimon)。
去年,銀行家獎金問題在歐美政界引發爭議,當時那些剛剛走出金融危機的銀行機構開始公佈巨額利潤,顯然已回歸“正常”。
全球經濟繼續下滑,貝蘭克梵及其他行業名人保持克制並大幅降薪的努力,未能平息外界的憤怒。
與此同時,監管機構忙於對薪資設置空前限制。
去年,並非所有銀行首席執行員都採取降薪舉措。
瑞士信貸的杜德恆(Brady Dougan)和德意志銀行的阿克曼(Josef Ackermann)的總薪酬漲幅超過550%,分別達到1800萬美元和1300萬美元。
另一位贏家是蘇格蘭皇家銀行CEO赫斯特(Stephen Hester)。根據Equilar的數據,赫斯特去年的薪資超過1000萬美元,而英國納稅人持有這間銀行84%的股權。
星洲日報/財經‧2010.08.23

張五常:凱恩斯的無妄之災

《信報》2010.8.24

英 國 經 濟 學 者 凱 恩 斯 ( 一 八 八 三 —— 一 九 四 六 ) 是 個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 智 力 驚 人 : 羅 素 說 凱 氏 是 他 平 生 遇 到 的 智 慧 最 高 的 人 。 博 學 多 才 : 涉 及 的 學 問 有 多 方 面 , 著 作 等 身 , 文 筆 流 暢 。 興 趣 廣 泛 : 桌 球 、 橋 牌 、 藝 術 收 藏 、 芭 蕾 舞 欣 賞 等 皆 卓 然 成 家 。 口 才 了 得 : Harry Johnson 年 輕 時 有 幸 見 過 他 , 後 來 對 我 說 凱 氏 與 弗 里 德 曼 ( 編 按 : 本 報 譯 佛 利 民 ) 是 二 十 世 紀 的 經 濟 學 者 中 辯 才 最 高 的 。

年 多 前 謝 世 的 Alan Walters 曾 經 對 我 說 , 整 個 二 十 世 紀 對 世 界 影 響 最 大 的 兩 位 經 濟 學 者 是 凱 恩 斯 與 弗 里 德 曼 , 二 者 不 相 伯 仲 , 大 可 分 庭 抗 禮 。 我 認 為 純 從 影 響 力 的 角 度 衡 量 , 凱 氏 高 於 弗 老 。 二 者 皆 智 力 超 凡 , 我 認 為 弗 老 的 經 濟 天 賦 比 凱 氏 高 , 但 從 多 方 面 的 學 問 與 興 趣 看 , 凱 氏 勝 。 二 者 皆 二 十 世 紀 的 經 濟 學 的 頂 級 人 物 , 可 與 他 倆 平 起 平 坐 的 我 要 加 進 耶 魯 大 學 的 費 雪 。

文 筆 歷 來 流 暢 的 凱 恩 斯 , 寫 他 最 重 要 、 影 響 力 最 大 的 《 通 論 》 (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Money , 1936 ) , 一 下 子 文 字 變 得 艱 深 難 明 。 我 讀 不 懂 。 一 九 六 六 至 六 七 年 間 , 我 在 洛 杉 磯 加 大 寫 《 佃 農 理 論 》 時 , 一 位 在 該 校 作 助 理 教 授 的 朋 友 , 是 瑞 典 人 , 名 為 Axel Leijonhufvud , 也 在 寫 他 的 博 士 論 文 。 他 的 論 文 題 為 《 On Keynesian Economics and the Economics of Keynes 》 ( 《 凱 恩 斯 學 派 的 經 濟 學 與 凱 恩 斯 的 經 濟 學 》 ) , 在 該 校 的 經 濟 系 內 吵 得 熱 鬧 , 跟 着 出 版 的 書 舉 世 知 名 。 Axel 是 我 知 道 唯 一 的 博 士 論 文 還 沒 寫 好 就 獲 擢 升 為 正 教 授 的 人 。 當 時 老 師 阿 爾 欽 說 , 他 原 來 讀 不 懂 《 通 論 》 , 但 讀 了 Axel 的 文 稿 , 再 讀 《 通 論 》 就 懂 了 。

讀 不 懂 《 通 論 》

Axel 的 論 文 是 說 , 凱 恩 斯 是 個 一 等 的 經 濟 學 者 , 但 凱 恩 斯 學 派 則 不 成 。 後 來 在 芝 加 哥 大 學 跟 Harry Johnson 等 人 談 及 , 他 們 認 為 Axel 的 論 文 是 好 的 , 但 究 竟 凱 氏 的 思 想 應 否 那 樣 闡 釋 有 不 少 問 號 。

《 通 論 》 是 一 本 我 再 讀 也 不 懂 的 書 。 今 天 回 顧 有 點 尷 尬 。 六 十 年 代 初 期 開 始 拼 搏 時 , 我 的 思 維 集 中 在 產 權 及 交 易 費 用 的 局 限 , 而 《 通 論 》 是 不 管 這 些 局 限 的 。 整 本 《 通 論 》 與 交 易 費 用 有 關 連 的 是 「 流 動 性 偏 好 」 ( liquidity preference ) 的 處 理 , 但 不 是 從 局 限 的 角 度 入 手 。

我 重 視 馬 歇 爾 . 凱 恩 斯 對 馬 氏 的 思 想 應 該 比 我 熟 識 得 多 : 他 倆 是 劍 橋 同 期 的 人 。 雖 然 凱 氏 修 數 學 起 家 , 但 一 九 一 一 年 起 他 任 職 多 年 馬 氏 創 辦 的 《 經 濟 學 報 》 的 編 輯 , 也 發 表 過 關 於 馬 氏 的 文 章 。 馬 歇 爾 一 九 二 四 謝 世 。 今 天 回 顧 , 凱 恩 斯 可 能 認 為 馬 歇 爾 的 理 論 對 國 家 大 事 不 管 用 而 另 闢 蹊 徑 , 我 是 因 為 不 滿 意 馬 氏 的 分 析 而 為 之 大 事 修 改 。

我 重 視 馬 歇 爾 , 因 為 他 的 經 濟 分 析 基 於 工 廠 調 查 , 有 真 實 世 界 的 內 容 , 而 更 重 要 是 他 的 大 作 有 一 個 很 完 整 的 架 構 , 全 面 而 清 楚 。 有 這 樣 的 版 本 放 在 面 前 , 我 把 馬 氏 假 設 不 存 在 的 交 易 費 用 局 限 放 進 去 , 修 改 得 實 在 多 。 我 也 認 為 他 對 成 本 與 租 值 的 概 念 掌 握 不 足 ( 凱 恩 斯 也 不 足 ) , 對 競 爭 的 理 解 不 夠 全 面 ( 凱 氏 也 不 夠 全 面 ) , 對 市 場 合 約 的 變 化 知 得 不 多 ( 凱 氏 也 知 得 不 多 ) 。 把 這 些 加 進 馬 氏 的 理 論 架 構 , 修 改 得 近 於 面 目 全 非 , 而 其 中 最 重 要 的 是 我 認 為 產 品 市 場 與 生 產 要 素 市 場 分 不 開 , 工 資 管 制 與 物 價 管 制 是 同 一 回 事 。

上 述 與 好 些 其 他 我 對 經 濟 制 度 及 其 運 作 的 看 法 , 是 自 己 多 年 來 的 逐 步 思 想 發 展 。 當 年 讀 不 懂 《 通 論 》 可 沒 有 那 麼 全 面 的 質 疑 , 只 是 好 些 地 方 我 不 明 白 凱 氏 或 明 或 暗 地 用 上 的 假 設 。 例 如 工 資 無 端 端 地 不 能 下 調 我 讀 不 懂 。 又 例 如 福 利 經 濟 與 工 會 的 左 右 對 就 業 有 害 , 凱 氏 漠 視 。 好 些 年 後 , 是 七 十 年 代 初 期 吧 , 西 雅 圖 華 大 的 兩 位 同 事 追 究 英 國 在 兩 次 世 界 大 戰 之 間 的 失 業 率 奇 高 的 解 釋 —— 凱 氏 重 視 失 業 的 時 代 —— 得 到 的 結 論 是 當 時 英 國 的 政 府 福 利 急 升 ( 該 文 發 表 在 《 政 治 經 濟 學 報 》 之 首 ) 。 當 時 我 最 不 懂 的 , 是 凱 氏 的 意 圖 儲 蓄 量 與 意 圖 投 資 量 相 等 的 均 衡 概 念 , 因 為 我 接 受 了 費 雪 之 見 : 儲 蓄 與 投 資 是 同 一 回 事 , 只 是 角 度 不 同 。

宏 觀 經 濟 源 自 《 通 論 》

母 校 當 年 的 經 濟 系 不 大 名 , 但 今 天 回 顧 是 走 在 時 間 的 前 頭 。 這 可 能 解 釋 為 什 麼 我 讀 不 懂 《 通 論 》 。 清 楚 記 得 , 一 九 六 二 年 的 秋 天 , 施 蒂 格 勒 到 母 校 講 述 他 後 來 獲 諾 貝 爾 獎 的 「 訊 息 費 用 」 專 題 , 我 在 座 , 不 僅 覺 得 施 氏 說 的 耳 熟 能 詳 , 過 了 一 天 跑 到 赫 舒 拉 發 的 辦 公 室 投 訴 : 「 施 蒂 格 勒 的 訊 息 費 用 理 論 說 市 場 的 物 價 有 差 異 變 數 ( variance ) , 所 以 市 場 的 顧 客 要 花 時 間 搜 查 ( search ) , 但 市 場 的 物 價 差 異 變 數 是 顧 客 搜 查 後 的 結 果 , 施 蒂 格 勒 的 分 析 是 否 本 末 倒 置 了 ? 」 這 樣 的 學 生 是 不 容 易 讀 得 懂 《 通 論 》 的 吧 。

想 當 年 , 阿 爾 欽 正 在 日 夕 不 倦 地 研 究 他 後 來 發 表 的 弗 里 德 曼 認 為 是 重 要 的 關 於 訊 息 費 用 與 失 業 的 文 章 , 他 怎 可 以 讀 了 Axel 之 後 就 說 讀 得 懂 《 通 論 》 ? 懂 可 能 是 懂 , 但 不 會 同 意 吧 。

今 天 行 內 盛 行 的 宏 觀 經 濟 , 無 疑 起 自 凱 氏 的 《 通 論 》 。 很 不 幸 , 一 般 人 重 視 的 要 點 , 是 政 府 花 錢 的 乘 數 效 應 ( multiplier effect ) 。 其 實 那 是 凱 氏 從 年 輕 同 事 Richard Kahn ( 1931 ) 的 一 篇 文 章 借 過 來 , 用 以 決 定 國 民 收 入 。 這 乘 數 效 應 經 過 薩 繆 爾 森 及 Alvin Hansen 等 人 的 大 事 宣 揚 , 讀 本 科 初 級 經 濟 學 的 沒 有 一 個 背 不 出 來 。 世 界 多 麼 容 易 改 進 : 如 果 人 均 收 入 上 升 一 元 儲 蓄 上 升 二 角 , 政 府 花 一 元 國 民 收 入 上 升 五 元 ! 當 然 , 那 簡 單 的 方 程 式 可 以 變 得 相 當 複 雜 , 但 那 所 謂 財 政 政 策 可 以 容 易 地 調 校 經 濟 之 說 不 脛 而 走 。 薩 繆 爾 森 的 課 本 賣 得 發 了 達 。 另 一 位 大 名 教 授 ( Fritz Machlup , 1902-1983 ) 為 這 乘 數 寫 了 一 本 書 。 那 是 一 本 愚 蠢 的 書 , 整 本 滿 是 算 術 習 作 的 數 字 圖 表 , 教 政 府 多 花 一 元 , 或 稅 收 增 加 一 元 , 或 出 口 、 進 口 增 減 一 元 , 等 等 , 國 民 的 收 入 會 如 何 。 蠢 歸 蠢 , 信 之 者 眾 。

凱 恩 斯 學 派 起 死 回 生

凱 恩 斯 學 派 的 乘 數 效 應 分 析 當 年 得 到 廣 泛 的 支 持 , 可 能 因 為 這 分 析 支 持 着 大 政 府 , 也 支 持 某 些 壓 力 團 體 的 利 益 。 但 以 乘 數 效 應 來 衡 量 凱 恩 斯 的 學 術 貢 獻 , 是 不 公 平 地 貶 低 了 他 。 凱 氏 知 道 他 的 思 想 被 濫 用 , 說 要 找 機 會 澄 清 , 但 早 逝 , 人 算 不 如 天 算 也 。

自 一 九 五 七 年 弗 里 德 曼 發 表 了 《 消 費 函 數 理 論 》 後 , 凱 恩 斯 學 派 的 影 響 力 開 始 轉 弱 , 而 弗 老 跟 着 發 表 的 《 美 國 貨 幣 史 》 是 巨 著 , 帶 動 了 六 、 七 十 年 代 的 貨 幣 大 辯 論 。 自 由 經 濟 觀 變 作 主 流 , 凱 恩 斯 學 派 節 節 敗 退 。 沒 有 誰 想 到 二 ○ ○ 八 年 雷 曼 兄 弟 事 發 , 地 球 震 撼 , 凱 恩 斯 學 派 起 死 回 生 , 急 速 飆 升 。 《 通 論 》 一 時 間 洛 陽 紙 貴 。 研 究 法 律 經 濟 的 Richard Posner 竟 然 大 事 宣 揚 , 說 他 變 為 凱 恩 斯 信 徒 了 。

兩 年 前 金 融 危 機 出 現 後 , 關 於 凱 氏 思 想 的 爭 議 主 要 是 上 文 提 到 的 乘 數 效 應 。 認 為 這 效 應 微 不 足 道 的 芝 加 哥 學 派 被 迫 到 防 守 那 邊 去 。 去 年 薩 繆 爾 森 謝 世 , 傳 媒 的 追 悼 文 字 比 三 年 多 前 弗 里 德 曼 謝 世 多 出 不 少 , 反 映 着 凱 恩 斯 學 派 抬 頭 。

美 國 政 府 要 大 手 花 錢 一 時 間 成 為 熱 門 話 題 。 管 用 嗎 ? 眾 說 紛 紜 , 支 持 的 不 敢 說 乘 數 效 應 是 課 本 教 的 那 麼 高 。 他 們 說 一 點 五 倍 。 芝 加 哥 學 派 說 多 半 會 低 於 一 , 其 中 一 位 說 可 能 低 於 零 。 我 當 時 怎 樣 看 呢 ? 認 為 該 乘 數 無 關 宏 旨 , 因 為 政 府 花 錢 只 能 增 加 過 渡 性 的 收 入 ( transitory income ) , 救 不 了 經 濟 。

乘 數 效 應 惹 爭 論

與 凱 恩 斯 同 期 的 美 國 費 雪 , 我 認 為 是 二 十 世 紀 最 傑 出 的 經 濟 學 者 。 可 惜 經 濟 大 蕭 條 時 他 破 了 產 , 少 人 重 視 他 , 風 頭 當 時 是 被 凱 氏 佔 盡 的 。 費 雪 的 天 才 貢 獻 , 關 於 利 息 與 投 資 那 部 分 , 要 到 上 世 紀 六 十 年 代 赫 舒 拉 發 大 事 推 廣 才 受 到 注 意 。 我 認 為 這 注 意 是 不 足 夠 的 。

回 頭 說 兩 年 前 金 融 危 機 事 發 帶 出 的 政 府 大 手 花 錢 的 爭 議 , 凱 恩 斯 的 乘 數 效 應 是 個 重 心 話 題 。 認 為 這 效 應 甚 微 的 主 要 是 一 個 擠 出 理 論 : 政 府 花 錢 會 把 甲 項 產 出 轉 到 乙 項 去 。 大 家 同 意 , 失 業 率 愈 高 , 擠 出 效 應 愈 小 。 我 認 為 遠 為 重 要 但 兩 年 前 少 受 重 視 的 是 政 府 花 錢 只 能 增 加 過 渡 性 的 收 入 , 於 事 無 補 。 後 者 是 費 雪 與 弗 里 德 曼 的 學 問 了 。

費 雪 指 出 , 財 富 是 收 入 除 以 利 率 。 這 收 入 是 年 金 收 入 ( annuity income ) , 是 預 期 性 的 , 到 了 弗 里 德 曼 的 消 費 函 數 就 稱 作 固 定 收 入 ( permanent income ) , 也 是 預 期 性 。 消 費 是 按 財 富 或 預 期 的 固 定 收 入 來 決 定 的 。 因 此 , 不 管 政 府 怎 樣 花 錢 , 除 非 能 增 加 國 民 的 財 富 或 增 加 國 民 的 收 入 預 期 , 這 種 花 錢 救 不 了 經 濟 。 我 當 時 不 看 好 , 因 為 金 融 危 機 導 致 美 國 的 國 民 財 富 暴 跌 了 。 那 裏 的 一 般 市 民 的 財 富 主 要 是 自 己 住 所 的 市 值 , 他 們 看 着 自 己 擁 有 的 樓 房 之 價 來 策 劃 退 休 之 計 。 上 升 了 很 多 的 樓 價 一 下 子 暴 跌 —— 財 富 一 下 子 暴 跌 —— 政 府 不 容 易 以 花 錢 的 方 法 把 國 民 的 財 富 提 升 。 別 無 選 擇 , 政 府 要 設 法 把 國 民 的 收 入 預 期 提 升 , 但 美 國 的 經 濟 結 構 跟 其 他 先 進 之 邦 差 不 多 , 墨 守 成 規 得 太 久 , 不 容 易 有 彈 性 地 搞 出 變 化 。

很 不 幸 , 凱 恩 斯 本 人 的 身 後 聲 名 是 由 凱 恩 斯 學 派 帶 動 的 , 或 可 說 是 跟 着 該 學 派 的 聲 望 走 。 美 國 政 府 推 出 七 千 八 百 七 十 二 億 美 元 救 市 , 屬 凱 恩 斯 學 派 的 主 流 。 今 天 , 這 近 八 千 億 的 錢 花 了 過 半 , 效 果 微 乎 其 微 , 近 於 零 。 我 想 , 這 次 凱 恩 斯 學 派 倒 下 去 不 容 易 再 抬 頭 , 而 這 樣 凱 氏 的 大 名 給 拉 下 去 是 一 點 無 妄 之 災 吧 。

克 魯 明 進 退 失 據

凱 氏 聲 名 遇 到 的 更 大 的 無 妄 之 災 , 是 他 主 要 的 支 持 者 —— 以 言 論 來 說 —— 是 克 魯 格 曼 ( 編 按 : 本 報 譯 克 魯 明 ) 。 此 君 早 就 大 名 —— 他 在 《 紐 約 時 報 》 撰 寫 的 專 欄 很 有 名 —— 而 機 緣 巧 合 , 雷 曼 兄 弟 事 發 後 不 久 他 獲 得 經 濟 學 諾 貝 爾 獎 , 是 獨 贏 的 。 大 名 當 然 更 為 大 噪 了 。 飛 揚 跋 扈 , 不 可 一 世 , 克 氏 開 罪 了 不 少 行 內 的 朋 友 , 後 者 一 般 認 為 他 的 專 欄 是 亂 寫 一 通 。

我 沒 有 見 過 一 個 比 克 魯 格 曼 更 為 「 凱 恩 斯 學 派 」 的 人 。 金 融 危 機 事 發 後 他 立 刻 把 凱 氏 捧 到 天 上 去 , 跟 着 不 斷 地 催 促 政 府 大 手 花 錢 , 花 怎 樣 多 也 不 夠 , 力 陳 負 債 是 好 事 , 節 儉 是 壞 事 。 可 惜 他 的 推 斷 頻 頻 出 錯 , 愈 錯 愈 推 , 愈 推 愈 錯 。 指 責 的 回 應 無 數 , 到 今 天 克 大 師 看 來 有 點 進 退 失 據 , 不 知 怎 樣 把 自 己 說 過 的 收 回 來 。 一 位 在 國 際 貨 幣 基 金 工 作 的 朋 友 半 年 前 對 我 說 , 美 國 的 經 濟 學 者 早 就 不 管 克 氏 的 言 論 , 認 為 是 胡 說 八 道 。 克 氏 仿 佛 自 命 是 今 天 凱 恩 斯 學 派 的 代 言 人 , 凱 恩 斯 的 聲 名 怎 會 不 給 他 在 某 程 度 上 害 了 。

更 為 尷 尬 是 幾 天 前 一 位 同 學 傳 來 一 份 中 文 網 上 言 論 , 題 為 《 網 友 板 磚 砸 趴 諾 獎 得 主 克 魯 格 曼 》 , 把 他 罵 得 也 要 命 。 中 國 的 青 年 是 不 好 惹 的 。 還 健 在 的 西 方 經 濟 學 者 , 今 天 在 神 州 最 大 名 的 看 來 是 克 魯 格 曼 。 可 惜 不 是 大 好 名 。 可 能 因 為 他 獲 諾 獎 後 到 中 國 一 行 , 對 炎 黃 子 孫 口 出 惡 言 , 跟 着 的 專 欄 文 字 對 中 國 粗 言 粗 語 。 也 活 該 : 當 時 在 內 地 公 路 上 頻 頻 見 到 的 克 魯 格 曼 的 巨 幅 人 像 廣 告 , 紛 紛 被 拆 掉 了 。

我 希 望 內 地 的 同 學 知 道 , 一 個 學 者 的 思 想 不 一 定 要 對 才 稱 得 上 是 偉 大 。 凱 氏 是 個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 他 的 論 著 啟 發 了 一 整 代 的 經 濟 大 辯 論 , 是 貢 獻 。 我 不 同 意 他 採 用 的 某 些 理 念 , 選 費 雪 的 為 優 , 但 不 等 於 我 不 仰 慕 凱 恩 斯 的 成 就 。

下 一 篇 文 章 我 會 陳 述 我 對 宏 觀 經 濟 的 看 法 , 解 釋 為 什 麼 我 選 走 的 另 一 條 路 遠 為 優 勝 。

文 中 小 題 為 本 報 所 加
Source

通脹是否有惡化的趨勢?

日期:2010/08/23

主持人:最近國內物價漲的比較厲害,從目前大宗商品市場看,08月份仍處於較強的上漲趨勢,糧食等上升幅度較大,從目前商品市場來看,我們國家是否已經進入通脹階段,並且這種通脹是否有惡化的趨勢?

馨月:從大宗商品市場的表現來看,通脹的情況有明顯趨於惡化趨勢,糧食價格繼續強勢,有色金屬、原材料等又一躍而起,在經濟危機後的世界,貨幣的超發帶來 的通脹潮開始形成巨浪,如不提早控制,中國經濟將會被海嘯淹沒。因為世界糧食價格大漲,這對中國來說是最不利的,因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是面 對國內關於糧食問題歪曲的報導,政府的態度顯現了一種曖昧,聽之任之,放縱對糧價的炒作,而不是加大正確宣傳和採用切實手段控制糧價,令人不解。

實際上糧食價格已經處於高通脹階段,今年的糧食通脹情況和2008年的通脹情況有一些區別,今年以棉花、玉米、小麥、白糖的大幅乃至瘋狂上漲替代了2008年豆油和大豆等的瘋狂上漲,品種不同,當前這些主要上漲的糧食品種已經處於嚴重通脹的狀態,我們可以看一下資料對比:

譬如棉花指數在2008年通脹時最高價大約是16,600元,危機出現跌到一萬元附近,之後一路攀升,主力月到最高時為18,900多元,目前棉花指數在17,300多,棉花價格今年創出歷史新高。

小麥指數2008年最高點2249元,目前是2499元,也是歷史新高,並且國內小麥在經濟危機前大漲之後,經濟危機期間小麥價格並沒有下跌多少,一直持續在高位橫盤,這次價格上漲是在上次通脹的基礎上的大漲。

玉米指數2008年高點在1977元,今年最高時2027元,現在處在2014元的歷史高位。

小麥,玉米、棉花等都是突破2008年價格平臺上漲的,都是歷史最高點,同時白糖也在歷史高位附近,一度達到5870元,也就是說目前大幅上漲的農產品品種數量遠遠已經超過2008年通脹時期的農產品品種數量。這是很可怕的現象,說明這次通脹的威脅非常嚴重。

上次造成通脹的品種中豆油在2008年的最高點14,200元,目前是8300元左右,大豆當時5326元,今年高點不到4200元。目前豆油和大豆等沒漲太多是因為上次通脹階段漲幅太高的原因,如果他們再次拉抬的話,通脹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結果一定是洪水滔天。

工業品價格,銅和橡膠都在高位上,銅危機前在65,000之上,今年最高點也一度衝到63,000左右,目前在58,500附近,橡膠危機前在 28,500附近,目前價格在25,700附近,這些工業品價格和2008年價格相比略低,但是只要再一漲馬上就達到2008年的高點,如果現在原油和基 礎原材料、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略推進一下就完全處於惡性通脹之中。

從上月公佈的CPI資料看,國內通脹已經控制不住,所以整體情況已經處在惡性通脹的邊緣,決不能有絲毫大意。如果因為惡性通脹再次爆發經濟危機,那麼這次 的破壞力會大得多,因為兩次危機間隔時間比較短。上次危機主要是虛擬經濟造成的,實體經濟受到的損失略小,如果這次再發生危機,那麼實體經濟和虛擬將全部 遭受沉重打擊,經濟面臨的危險是不可想像的。

8月6日巴菲特公司公佈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巴菲特在資產組合中增加了一年內到期的短期債券比重。通脹是債券投資大敵,債券投資期限越長,通脹來臨時越不利。外媒評論說可能是巴菲特預期到通脹壓力日大,加息時間將比大部分人預期更早。

美聯儲觀點似乎有所不同。議息會上,美聯儲透露出對經濟再次陷入衰退的擔憂,宣佈繼續維持超低利率不變,並重申該利率水準將會維持較長時間。

市場分析,美聯儲或在將來放鬆貨幣政策,加大了經濟通脹壓力。

反觀歐美股市、日本股市和原油等為什麼一直不敢大漲,就是在有意識的防範惡性通脹的發生。美國政府總說有通縮危險,其實是謊言,巴菲特買短期債券和美聯儲的觀點是相反的,這明顯是防備泡沫破滅的做法。

主持人:中國經濟超過了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引起世界各方的關注,由此帶來幾個重點話題。譬如中國經濟什麼時間趕超美國?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否要承擔更多的世界義務?再就就是中國威脅論等等,對此您是怎麼看的?

馨月:日本內閣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1~6月的半年間,日本GDP總值為2.5871兆美元,而中國為2.5325兆美元。但是,4~6月的中國GDP季度增長率,折成年率為10.3%,遠高於日本。由此斷定,中國今年全年的GDP必將超越日本。

其實年初的時候,關於中國超越日本的話題已經沸沸揚揚了,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只是個時間問題。最近18年中國經濟生產總值連續超越英國、法國、德國和日 本,達到世界第二,確實是可喜的進步,按照市場測算來看,如果美國經濟正常的發展速度是3%左右,中國以8%的GDP增長幅度在未來九年就可能能追上美 國,所以大家又在探討中國什麼時間會超越美國。

我們不僅要關心GDP資料,更要關心人均GDP的資料。從人均看,中國完全無法和發達國家比較。中國的人均GDP為3,800美元,在全球排位105位左 右,與世界人均GDP為8000美元來看,相距甚遠。中國還有1.50億人還達不到聯合國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標準,這就是中國的現實,所以中國依然是發展中 國家。

2009年:美國人均GDP4.6381萬美元左右;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人均GDP的70%左右,為33,000美元左右。日本人均GDP3.9731 萬美元左右;日本人均可支配收入為人均GDP的50%~60%,為23,000美元左右;中國人均GDP3678美元左右;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人均 GDP的43%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74美元左右,並且中國10%不到的人掌握國家90%的經濟總量,貧富分化極為嚴重。

財富嚴重的不平衡與人均GDP比較之後的情況和發達國家有著天壤之別,所以中國毋庸置疑還是發展中國家。同時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次人口普查估計 中國人口會接近14億。並且中國經濟發展品質不高,地區發展不平衡,能耗比、效用比等和歐美國家相差很遠,排在世界經濟體第二並不值得驕傲,相反,我們更 應警醒。中國未來需要發展的地方非常多,科技能力、產業創新和金融創新都需要努力,另外民生問題和財富再分配問題都需要不斷改革,所以多方比較,中國和歐 美和日本在各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一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還不足以讓中國陶醉。

至於責任論、威脅論等都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不負責任的言論,中國養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時還能長期保持一種和平的發展態勢,這足以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負責任的大國,同時中國長期以來積極參與對非洲貧窮國家的援建等等都說明中國在自我尋求發展的同時,一直在關愛著世界。

主持人:中國用了很短的時間,18年連續超越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對中國來說是不是一個奇蹟?怎麼看待這個奇蹟問題。

馨月:中國經濟連續30年高速發展,國家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有目共睹的,可以說這是一個奇蹟,但我們還要冷靜客觀的看待這個奇蹟,要看清中國經濟奇蹟的幾個重要原因和主要問題。

第一、和平基礎。新中國的建立統一了中國,使得中國有比較穩定的體制和環境,這種相對和平的環境為中國後來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和平的基礎,為中國經濟騰飛創造了必要條件,所以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在看待今天高速發展的時候不能去否定老一代革命家為中國奠定下來的和平基石。

清末到解放前,中國一直處於外辱的侵略和內戰之中,中華大地炮火連天,人民顛沛流離,國家千瘡百孔,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所以我們在 談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不僅要談鄧小平等改革家的作用,也要談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構建的新中國對現在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沒改革之前,由於意識形態的對立造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對立,中國受到西方世界的經濟封鎖,這段時期,我們雖然進行了工業化革命,但這種工業化革命 是初級的,雖然我們在不斷的努力,但是和歐美差距還是很大,比如歐洲工業革命在200多年間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而中國從清朝末期到新中國建立前,一直處 於國家動盪之中,經濟得不到發展,工業革命的速度緩慢,新中國創建後雖然初期受到西方勢力的限制,工業革命的速度也相對緩慢,但和平的環境讓一切都成為可 能。

第二、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後中國從計劃經濟逐漸向市場經濟轉變,我們國家有了競爭活力。在和西方世界不斷交流中,中國才真正進入全面的工業化革命時期,同 時中國恰在改革開放後趕上了歷史機遇,不僅經歷一場完整的工業化革命,用30年時間走了西方250多年的工業化革命道路,同時在這30年改革過程中,中國 還跟隨世界進行了一場數位資訊化革命,中國在短短30年裡就經歷了兩大產業革命,一個是工業革命,一個是資訊化革命,這使中國經濟更具有了活力。

工業化革命是中國在補歷史課,並借鑒西方成熟技術,使我們的發展少走了很多彎路,而資訊化革命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基本是同期發生。因此工業化革命與資訊化革命同時產生的推動力是形成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基礎。

第三、人口紅利。由於中國人口多,勞動力過剩,有大量的人口紅利,而勞動力成本又是生產力的一個要素,所以儘管有人說中國是“血汗加工廠”,但中國確實得利於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使中國產品在世界上有很強的競爭力。(人口紅利就不提毛澤東了。壞的都毛澤東,好的都鄧小平。)

人口紅利讓中國在全球化的貿易活動中佔據了一定的先機,使中國傳統製造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力不斷增強,並為中國打下了雄厚的經濟基礎,為未來的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四、發展空間。改革前,中國雖然貧窮落後,但中國地域遼闊,有待發展的空間比較大,廣闊的發展空間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長週期發展創造了條件,所以中國 30年來為什麼會保持高速的發展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空間可以不斷建設,有工作可做。所以說中國的建國初期的貧窮落後,卻成為我們後來改革的一個條件,讓我 們的改革包袱變小,所以事物的發展都是相對來看的,初看起來不好的事物,在一個新的環境和條件下相反卻是有利的條件。

第五、改革中的問題。中國經濟高度發展當然有好的方面,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環境破壞嚴重、資源的浪費嚴重、社會腐敗問題嚴重、道德墮落問題嚴重。30年 經濟快速的發展對環境破壞程度是非常沉痛的,從現在這種發展趨勢來看,中國要償還破壞環境這筆債,至少要50年以上,比如說舟曲的泥石流造成的傷亡,這都 是我們對環境破壞後產生的結果,而大江大河乃至城市的污染情況就更加觸目驚心;另外中國快速發展中的高耗能問題使中國能源消耗過大,為未來留下了沉重的負 擔,現在世界能源危機等不斷的湧現,都可能為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留下傷痕;至於腐敗、道德問題這裡不是要談的主題,就不多談了。(腐敗才是重點,不提重點 提別的都是狗屁。)

所以我們在談中國經濟發展奇蹟的同時,也要客觀看到中國面臨的一些重要問題,這樣我們才會更清醒。
Source

韓國國家石油提出29億美元敵購英國油企Dana

 20/08/2010 14:37
《經濟通通訊社20日專訊》韓國國家石油公司(KNOC)作出18﹒7億英鎊(29億
美元)敵意收購英國石油勘探公司Dana Petroleum,之前收購建議被拒絕。
國營的KNOC發表聲明,收購建議向Dana股東開出每股1800便士,並購買其可換
股債券。聲明指出,KNOC已收到代表49%的Dana股東表達支持的信件。
KNOC的出價較Dana昨日收市價高6%。(ts)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