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31

易綱:人仔升值壓力減

2010年 07月 31日 00:00    中國窗       
    

【商報綜合報道】中美關於匯率的口水戰在繼續,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會周四表示,將在9月15日舉行聽證會,考慮美國政府是否需要采取行動解決人民幣匯率政策問題。然而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昨日稱,人民幣升值壓力已經減弱了很多,現在并不具備匯率大幅波動的基礎;人民幣距離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還差得很遠,中國不會去「使勁地推動」。        

浮動匯率是最佳選擇     
據外管局網站刊登的文章,易綱在接受《中國改革》執行總編輯胡舒立采訪時稱,目前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中國最好的選擇,方向應堅持。首先,人民幣升值抑制了輸入型通貨膨脹;另外,受益者應當說是「沉默的多數」。        

「現在我們有條件保持靈活的匯率機制,也可以保持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他并補充稱,現在人民幣匯率離均衡水平較十年前已近了很多,升值壓力也減弱了很多。      人仔可兌換尚無時間表      易綱再次強調,中國的最終目標是要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但他同時強調,人民幣可兌換「沒有時間表」,離儲備貨幣還差很遠。        

「我們常說,要參與國際游戲規則的制定,.如果中國的市場開放,只要人家進了中國的市場,那中國貨幣當局和監管當局當然是游戲規則制定者,這是毫無爭議的。」他表示。      「如果別人選擇人民幣作儲備貨幣,我們也不阻撓,這是市場需求。但是,我們不去使勁地推動,千萬不要人家一給戴高帽,就覺得人民幣真的離儲備貨幣很近,其實差得很遠。」他說。易綱并認為,美國通過的金融監管改革法案,使「美國人走在了前頭」。        

「這個法案,再加上英國最近新的金融監管框架的路線圖,還有G20指導下的金融穩定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巴塞爾委員會、國際清算銀行,制定出了一系列金融監管標準,構成了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全世界金融監管標準和監管框架。」他表示。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易綱說,中國現在實際上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基數越來越大,增長率肯定應該逐步慢下來。而另一方面,環境和資源的約束已經到了空前緊張的時候。他指出,中國經濟更應該關注增長的質量,這就是現在要調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原因。易綱稱,中國今年經濟增長全年可達9%以上,中國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比較小。他希望中國經濟慢慢從超過10%的增速,通過10年降到7%-8%,甚至再通過10年降到5%-6%。
Source

經濟學人:中國工人在崛起

07月30日 星期六 12:36 更新 香港時間

國際財經時報北京】英國《經濟學人》(TheEconomist)7月29日發表文章稱,中國工人工資的上漲不僅對中國有利,而且對全球經濟有益。

文章摘譯如下:  廉價勞動力造就了中國的經濟奇跡。這裏的產業工人的要價,僅是美國或德國的競爭對手的「九牛一毛」。

去年,有約1.3億底層「流動人口」在新興城鎮工作,平均每個月帶回家1348元。摺合成美元,大約是197美元,僅僅是美國平均月工資的1/20。但已經比前一年漲了17%。隨着中國經濟反彈,工資上漲也緊隨其後。在遍布出口工廠的沿海地區,老闆們缺工人,工人們缺耐心。這個世界工廠已經發生了一連串罷工。 

2008年的新勞動法,以及更基本的供求關係法則,讓中國工人們更有底氣。工人正在變得越來越難找到和留下。農村大約還有7000萬潛在勞動力。但隨着越來越多的工廠搬往內陸地區,他們更願意在離家近的地方工作。但是,勞動力供應不是無限的,即便在中國也同樣如此。從明年開始,15-29歲的人口數量將急劇下降。而且儘管工資在上漲,但還達不到他們渴望的增長速度。此外他們似乎更不願意「吃苦」,也不再毫無怨言。 

事實上,中國工人從來不像流行漫畫諷刺的那樣「溫順」。但最近的停工頻率(廣東省48天內發生了至少36起停工事件)、持續時間和目標對象(跨國公司)仍然不同尋常。而且,這一回,(政府的反應)顯得更寬鬆。罷工的消息遍布媒體。到目前為止,領導者也沒遭到任何打擊。 

這說明了三件事。第一,中國不願意對大企業工人的重手引起全球媒體的關注。第二,對於驚嚇到外國投資者,中國越來越放鬆。在金融危機中,中國明白了,外國投資者更需要中國。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認為工人的舉動與「再平衡」經濟的目標一致。這種想法可能是對的。相對消費支出,中國經濟過於依賴投資增長。這主要是因為工人在收入分配中拿到的太少:從1990年的61%下降到2007年的53%。工資上漲讓工人可以分享更多自己的勞動果實。 

中國工資上漲對西方也有好處。這看似奇怪,因為富裕國家已經非常依賴中國的廉價勞工。據估計,與中國的貿易幫助每個美國家庭每年節約 1000美元。正如中國廉價勞動力幫助西方抑制價格增長,現在,中國工資上漲也將開始向西方輸出通脹。另外,從全球經濟的角度來看,勞動力和土地或者石油一樣,是一種資源。中國勞動力的減少和沙特油井乾涸有同樣的影響。  但在金融危機中,情況大不一樣。

現在,通縮是比通脹更大的威脅。僅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就有4700萬人失業,勞動力不再是世界經濟的阻礙。世界真正缺的,是想消費的人,而不是想工作的人。中國工資上漲和美國一直要求的人民幣匯率上漲有相似效果,減少中國的貿易盈餘,刺激中國的消費。這將幫助閑置的外國企業和工人。中國消費增長20%將幫助美國出口增加250億美元。這可以為美國創造超過20萬的就業。  最終,這些新增消費會幫助世界經濟回到充分就業。到時候,外國企業和消費者可能會想念那些幫他們取得高利潤和低價格的中國沿海廉價工人。但是,他們仍然可以在中國內地以及印度這樣的地方找到廉價勞動力。而且,中國的工資只是故事的一半。故事的另一半是中國的生產力。1995年後的十年內,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翻了一番,但每個工人的產出卻漲了五倍。
Source

The rising power of the Chinese worker

In China’s factories, pay and protest are on the rise. That is good for China, and for the world economy

CHEAP labour has built China’s economic miracle. Its manufacturing workers toil for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cost of their American or German competitors. At the bottom of the heap, a “floating population” of about 130m migrants work in China’s boomtowns, taking home 1,348 yuan a month on average last year. That is a mere $197, little more than one-twentieth of the average monthly wage in America. But it is 17% more than the year before. As China’s economy has bounced back, wages have followed suit. On the coasts, where its exporting factories are clustered, bosses are short of workers, and workers short of patience. A spate of strikes has thrown a spanner into 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

The hands of China’s workers have been strengthened by a new labour law, introduced in 2008, and by the more fundamental laws of demand and supply (see article). Workers are becoming harder to find and to keep. The country’s villages still contain perhaps 70m potential migrants. Other rural folk might be willing to work closer to home in the growing number of factories moving inland. But the supply of strong backs and nimble fingers is not infinite, even in China. The number of 15- to 29-year-olds will fall sharply from next year. And although their wages are increasing, their aspirations are rising even faster. They seem less willing to “eat bitterness”, as the Chinese put it, without complaint.

Why the goons were called off
In truth, Chinese workers were never as docile as the popular caricature suggested. But the recent strikes have been unusual in their frequency (Guangdong province on China’s south coast suffered at least 36 strikes in the space of 48 days), their longevity and their targets: foreign multinationals.

China’s ruling Communist Party has swiftly quashed previous bouts of labour unrest. This one drew a more relaxed reaction. Goons from the government-controlled trade union roughed up some Honda strikers, but they were quickly called off. The strikes were widely, if briefly, covered in the state-supervised press. And the ringleaders have not so far heard any midnight knocks at the door.

This suggests three things. First, China is reluctant to get heavy-handed with workers in big-brand firms that attract global media attention. But, second, China is becoming more relaxed about spooking foreign investors. Indeed, if workers are upset, better that they blame foreign bosses than local ones. In the wak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party has concluded, correctly, that foreign investors need China more than it needs them. Third, and most important, the government may believe that the new bolshiness of its workers is in keeping with its professed aim of “rebalancing” the economy. And it would be right. China’s economy relies too much on investment and too little on consumer spending. That is mostly because workers get such a small slice of the national cake: 53% in 2007, down from 61% in 1990 (and compared with about two-thirds in America). Letting wages rise at the expense of profits would allow workers to enjoy more of the fruits of their labour.

Higher Chinese wages would also be good for the West. This may seem odd, given how much the rich world has come to rely on cheap Chinese labour: by one estimate, trade with China has added $1,000 a year to the pockets of every American household, thanks to cheaper goods in the country’s stores, cheaper inputs for its businesses and stiffer competition in its markets. Just as expanding the global labour force by a quarter through the addition of cheap Chinese workers helped to keep prices down in the West, so higher Chinese wages might start to export inflation. Furthermo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global economy, labour is a resource, like land or oil. It would not normally benefit from the dwindling of China’s reserves of labour any more than from the drying up of Saudi wells.

Tomorrow’s global consumers
But in the wak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ings are different. Deflation is now a bigger threat than inflation. And with 47m workers unemployed in the OECD alone, labour is not holding back the global economy. What the world lacks is willing customers, not willing workers. Higher Chinese wages will have a similar effect to the stronger exchange rate that America has been calling for, shrinking China’s trade surplus and boosting its spending. This will help foreign companies and the workers they have idled. A 20% rise in Chinese consumption might well lead to an extra $25 billion of American exports. That could create over 200,000 American jobs.

Eventually, this extra spending will help the world economy return to full employment. At that point, foreign companies and consumers may miss China’s cheap coastal workers, who kept profits high and prices low. But there will still be cheap labour to be found inland and in places like India. And Chinese wages were anyway only half the story. The other half was Chinese productivity. Chinese labour costs tripled in the decade after 1995, but output per worker quintupled.

To repeat that feat, as it runs dry of crude labour, China will have to increase its supply of skilled workers. That will require a stable workforce, which stays with its employers long enough to be worth investing in. For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need to relax further its system of internal passports, or hukou, which prevent migrant workers from settling formally in the city without losing their family plot back home. When labour was abundant, it suited the government to have a floating population that made few demands on urban authorities and drifted back to the family farm whenever hardship beckoned. But to maintain fast growth as the labour market tightens,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will have to drop anchor.

As the late Joan Robinson, a Cambridge economist, once wrote, “the misery of being exploited by capitalists is nothing compared to the misery of not being exploited at all”. Her quip, written in 1962, was inspired by underemployment in South-East Asia. Since then, capital has busily “exploited” workers in that region and its giant northern neighbour, much to their benefit. Now it is time for capital to invest in them.

名家-改變中國的五大症候

     最近幾天美國《紐約時報》大篇幅析論探討,可能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社會未來5至10年的演進方向,值得所有西進投資營運的各方人士的重視。

     人口膨脹高齡化
     第一大症候是中國人口的加速高齡化。中國自2009年經濟繁榮之後,高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亞洲開發銀行預估到2050年,中國65歲以 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五分之一,這將意味未來可以工作的勞動力日益減少,會加速耗光老一輩長期貯存下來的儲備金。所幸今天中國仍有一批年輕人群,也還有大量未充分利用的勞動力。但是,勞動力退縮的風險將隨時間推移,這種人口統計學上的巨大變化可能使中國再難以保持10%的GDP成長速度。可能在中國還沒有完全富裕之前,高齡化問題就會嚴重凸顯,而使年輕勞動力數量下降。 

     第二是新崛興的河南省變得「越來越大」。河南省人口今年7月正式超過1億,已經超過了德國、法國和英國的人口數,但人均GDP與全國相比 而言卻低了20%。人口的增多和經濟的繁榮帶動了中國的對外貿易量值,但畢竟越來越多的人口需要養活,中國需要進口食糧等物品勢必越來越多。

     第三,大陸出口引擎「發威」,2008年金融海嘯,中國出口額下降曾經帶來很大壓力。今年7月出口終於回到「海嘯危機前」的水準,上半年 進出口總值比2009年同期成長43.1%。中國主政者開始壓抑國內需求以防止過度的通貨膨脹。這會再一次導致美國給中國貼上「匯率操作國家」的標籤,而 引起貿易制裁。現在,美國貿易逆差已經達到2008年以來的單月最高記錄,其中就有12%是因為中國進口造成的。「中國傾銷」又會再一次成為「替罪羊」。

     盲目追求大數字
     第四是中國能源需求的爆炸式成長。據世界能 源總署報告,2009年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家,共使用了23億噸的石油。雖然中國堅決否認,但是中國無疑還是世界最大的資源進口國 家。這個內涵非常可怕,中國人均使用能源已經達到了美國人均的四分之一,這意味中國將會排放超出現況4倍的排放物;即使說中國已經引進了一些清潔科技。但 是,這樣的大趨勢卻足以使人相信與能源相關物資的高價格時代就要來臨。

     第五,群起追求「大數字」。中國銀行上市正在創造新紀錄。中國農業銀行在香港和上海兩地進行的首次公開募股(IPO)籌措資金192.1 億美元,再加上超額配售,勢必成為世界有史以來公開籌資金額最大的IPO。這當然又讓中國打破了另一個新紀錄:成為世界前三大公開募股市場,顯示全球新股 票上市的籌資市場正在向東方移轉。但是這種霸權其實並非真正的霸權。中國金融業者在當下無一不在固執地追求「世界的最高級」,因為在今天的中國,「大數 字」已經越來越發意味「很多意涵」。

     這幾個最近半年來快速從中國經濟社會冒出的現象,的確讓全球經濟、市場,乃至亞洲國家的未來投資營運,都充滿了高度的政策解讀空間。
Source

 

兩匹馬屁股決定生空火箭的寬度

另一種形式的屁股決定腦袋
經濟學中有個名詞稱為「路徑依賴」,它是類似於物理學中的 " 慣性 " , 一旦選擇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以下美國鐵軌的故事也許有助於我們理解這一概念,並且加深對其後果的印象。 美國鐵路 兩條鐵軌之間 的標準距離是 四點八五英尺 。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標準,究竟從何而來的?  原來這是 英國的鐵路標準 ,因為美國的鐵路最早是由英國人設計建造的。 那麼,為什麼英國人用這個標準呢? 原來英國的鐵路是由建電車軌道的人設計的, 而這個 四點八五英尺 正是 電車所用的標準 。   

電車軌標準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原來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 造馬車 的。 而他們是用馬車的 輪寬做標準。 好了,那麼,馬車為什麼要用這個一定的輪距離標準呢? 因為如果那時候的馬車用任何其他輪距的話, 馬車的輪子很快會在英國的老路上撞壞的。為什麼?  因為這些路上的轍跡的寬度為 四點八五英尺 。 這些轍跡又是從何而來呢? 答案是 古羅馬人 定的, 四點八五英尺 正是 羅馬戰車的寬度。 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輪寬在這些路上行車的話, 他的輪子的壽命都不會長。  

我們再問:羅馬人為什麼用 四點八五英尺 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 原因很簡單,這是 兩匹拉戰車的馬的屁股的寬度。 故事到此應該完結了,但事實上還沒有完。  

下次你在電視上看到 美國太空梭立在發射臺 上的雄姿時, 你留意看,在它的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 這些推進器是由設在 猶他州 的工廠所提供的。  

如果可能的話,這家工廠的工程師希望把這些推進器造得再胖一些, 這樣容量就會大一些,但是他們不可以,為什麼? 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後,要用火車從工廠運到發射點, 路上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 隧道的寬度只比火車軌道的寬度寬了一點點, 然而我們不要忘記火車軌道的寬度是由馬的屁股的寬度所決定的。 

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可能今天世界上最先進的運輸系統的設計, 是兩千年前便由 兩匹馬的屁股寬度決定了。  這就是路徑依賴,看起來有幾許悖謬與幽默,但卻是事實。
Source

研究機構稱英國經濟增長速度將會回落

2010年07月28日 06:03      

據國外媒體今日報道,英國國家經濟和社會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周三稱,英國第二季度經濟增長速度是一種“尖峰狀態”,並指出目前還不是英國央行開始撤回經濟刺激性措施的良好時機。      

據上周公佈的數據顯示,在截至6月份為止的第二季度,英國經濟增長速度為1.1%,創下4年以來的最高增幅。這一數據使得英國央行理事所面臨的進退兩難的境地更加複雜,原因是他們正在對經濟是面臨來自通貨膨脹的更大威脅,還是需要更多刺激性措施的問題作出權衡。與此同時,英國政府正在實施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財政緊縮措施。      

國家經濟和社會研究所經濟學家西蒙·科比(Simon Kirby)在接受採訪時稱:“我認為,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速度無法維持下去。恰恰相反,我認為增長速度將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急劇地回落。”      

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成員安德魯·森泰斯(Andrew Sentance)在本月早些時候重申,央行應開始上調基準利率,原因是通脹水平正在“回彈”。據貨幣政策委員會公佈的7月份政策制定會議的紀要檔案顯示,雖然央行理事在7月18日召開的這次會議上投票決定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5%的歷史低點不變,但一些理事對“支持適度放寬貨幣政策的觀點進行了考慮”。      

在貨幣政策的問題上,英國央行理事已經出現了分歧,原因是經濟復甦進程引發了有關通脹壓力的擔憂情緒。與桑泰斯不同,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另一名委員大衛·邁爾斯(David Miles)則認為,該行應做好准備在必要時候加大債券收購計劃的規模來為經濟增長提供保護。      

科比表示:“我預計,未來幾個月時間裡貨幣政策不會發生任何改變,央行理事將希望關注第三季度GDP增長的速度如何。”根據國家經濟和社會研究所經濟的預測,當前季度英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將為0.1%,第四季度則將為0.3%。該研究所今天還公佈季度報告稱,預計2010年英國經濟增長速度將為 1.3%,高於4月份預測的1%,但同時將其對2011年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期從2%下調至1.7%。(文武)
Source

【國際財經】英國央行行長金恩︰英國經濟復蘇的持續性仍值得商討

2010/07/28 17:16
財華社深圳新聞中心
英國央行行長金恩(Mervyn King)周三表示,第二次經濟增長令人鼓舞,不過需謹慎,不要對一次數字解讀太多,目前通脹的上行和下行風險均存在,並不能肯定英國的經濟復蘇會持續。此外他還表示,全球經濟復蘇失衡問題仍存在。

Source




英國央行委員在財政委員會作證時對經濟前景持謹慎態度
www.stockstar.com 2010-7-28 19:03:00


英國央行(BOE)貨幣政策委員會(MPC)的委員們週三(7月28日)出席了面對英國下議院財政特別委員會的聽證會,以下為幾位官員的證詞:
    行長金恩指出,經濟仍面臨下行風險。
    他稱,取決於經濟形勢發展狀況,央行未來數月要麼會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要麼會縮減刺激措施,但針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並不是要給經濟增長踩剎車。
    金恩並表示,他並不認為政府的財政緊縮計劃將為給英國經濟帶來顯著的風險,而且對英國經濟而言,最大的威脅是來自外部的因素。
    他稱,在全球需求失衡這一問題得到解決之前,經濟前景仍將繼續保持不確定。
    金恩並指出,今年年初出現的信貸環境改善的趨勢在最近幾個月似乎已經暫停,而且金融市場普遍變得更加的不穩定。
    針對2季度良好的經濟數據,金恩警告稱,雖然第二季度經濟增長令人鼓舞,不過需謹慎不要對一次數字解讀太多;他並不能肯定英國的經濟復蘇將會持續。
    在通脹問題上,金恩並表示,通脹的上行和下行風險均存在。而提高增值稅有可能令通脹在2011年多數時間內都高於目標。
    他補充道,若經濟增長令人失望,央行將轉變貨幣政策;當需要正常化政策時,央行也自然會及時採取行動,不過目前離政策的正常化還有一段距離。
    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委員邁爾斯(David Miles)作證時表示,閒置產能將在中期內壓低通脹,將通脹推至央行目標水準以下。
    邁爾斯稱,主權債務市場和銀行融資方面出現的問題凸顯了經濟的下滑風險;未來某個時候可能需要進一步買進資產。
    他認為英國的工資壓力明年不太可能顯著上升,而且存在經濟增長疲軟期延續的風險。
    邁爾斯認為,只要工資不加速增長,通貨膨脹率就不可能繼續顯著高於央行2.0%的目標水準。
    他稱,當然工資壓力明年可能會大幅增加,但他認為這不會是最可能出現的結果;低增長期延續的風險也切實存在。
    邁爾斯指出,經濟前景仍異常不確定,銀行業仍脆弱。
    與此同時, MPC委員費舍爾(Paul Fisher)表示,通脹上行的風險增大,但全球經濟增長面臨下行風險。
    費舍爾表示,金融市場越來越脆弱,加劇了信貸緊縮。
    他預計,經濟的發展將大致符合5月通脹報告的預估;未來貨幣政策的收緊首先將涉及加息。
    他同時指出,英國經濟復蘇應繼續聚集力量。
    此外,委員森泰斯(Andrew Sentance)也在作證時指出,通脹前景如預期一樣,並未有所改善。
    森泰斯表示,2季度經濟數據肯定了經濟的復蘇強度,英國的經濟已經出現轉向。
Source

英國央行金恩:經濟仍面臨下行風險

7/28/2010 6:54:06 PM                             *(北京時間2010年07月28日18:53)

倫敦 (MNI) –英國央行(BOE)行長金恩(Mervyn King)周三在出席財政委員會的聽證會時表示,經濟仍面臨下行風險。 他稱,英國央行在未來數月內或進一步減弱或減少經濟刺激政策,這將取決于經濟發展如何變化。  金恩并表示,他并不認為政府的財政緊縮計劃將為給英國經濟帶來顯著的風險,而且對英國經濟而言,最大的威脅是來自外部的因素。  

他稱,在全球需求失衡這一問題得到解決之前,經濟前景仍將繼續保持不確定。  金恩并指出,今年年初出現的信貸環境改善的趨勢在最近幾個月似乎已經暫停,而且金融市場普遍變得更加的不穩定。    

英國央行(BOE)貨幣政策委員會(MPC)在2月份暫停了進一步擴大規模為2,000億英鎊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并維持基準利率于0.5%不變。    

金恩稱,貨幣政策委員會討論的是要適度刺激經濟,而非抑制。    

針對2季度良好的經濟數據,金恩警告稱,雖然第二季度經濟增長令人鼓舞,不過需謹慎不要對一次數字解讀太多;他并不能肯定英國的經濟復蘇將會持續。    

在通脹問題上,金恩并表示,通脹的上行和下行風險均存在。而提高增值稅有可能令通脹在2011年多數時間內都高于目標。    

他補充道,若經濟增長令人失望,央行將轉變貨幣政策;當需要正常化政策時,央行也自然會及時采取行動,不過目前離政策的正常化還有一段距離。
Source

2010/07/30

滙豐英國首席經濟學家:全球「失衡」根在西方



2010/07/30 @ 08:34 am 香港時間
 
滙豐銀行英國首席經濟學家Stephen King認為,全球「失衡」根源在於西方發達國家。
滙豐銀行英國首席經濟學家Stephen King認為,全球「失衡」根源在於西方發達國家。
【國際財經時報北京】滙豐銀行英國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金(StephenKing)7月27日在《TheEconomist》發表文章稱,新興國家外匯儲備飛漲,根源在西方不願意對新興國家開放資產併購。
所謂「失衡」是否真的是外匯儲備積累或者是匯率操縱的結果?還是「失衡」實際上反映了國內儲蓄和投資決策不可避免導致的經常賬戶盈餘和資本輸出?如果是後者,那麼唯一的問題就是,為什麼這些資本仍然傾向於以外匯儲備的形式輸出,而不是私營企業投資或者外商直接投資?
匯 率操縱說有明顯的弱點,因為那些持續性經常賬戶盈餘的國家,匯率也在一直上升。最明顯的是日本和德國。而經常賬戶赤字的國家,匯率反而一直在下降(美國和 英國)。問題在於資本市場的運行。在西方,社會保障體系和消費信貸系統已經發展完善,儲蓄傾向很低。東方則正相反。而且,隨着東方的經濟規模增大,東方儲 存的盈餘佔西方GDP的比例也在升高,這正從另一方面說明不平衡不會立即消失。
為什 麼這些盈餘以不斷上升的外匯儲備的形式出現呢?最明顯的原因,並非來自東方,正相反,是由於西方。中國非常願意建立更廣泛的資產組合。但是美國國會幾乎不 可能同意中國對美國工業的收購。所以,中國只能購買美國政府的「白條」。然而,中國和其他國家肯定會要求更少的限制。如果他們成功了,那麼就標志着外匯儲 備已經達到頂點,而其他西方資產將會升值。
這種轉變什麼時候會發生?西方政府嚴重缺錢。經濟的二次危機(很可能是銀行業危機)將更難以應對。到那時,也許西方政府將被迫接受把這些「寶貝」賣給有錢的外國人,儘管他們肯定不太情願。
 

英銀:利率正常化還早

(英國‧倫敦)英格蘭銀行決策者討論何時開始撤除經濟緊急振興措施之際,總裁默文金(Mervyn King)表示,在英國利率回到“正常”前,可能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默文金週三(7月28日)告訴英國國會議員:“何時我們才能確定可以取消振興計劃,並讓銀行利 率回到較正常的程度,這是個重點。在經濟展望持續好轉下,我很期待那個時間點出現,因為這將是前方道路會更順暢的跡象。但我擔心在我們可以使用‘正常’一 詞前,還必須長途跋涉一番。”

英格蘭銀行決策者對貨幣政策的看法出現分歧,因為經濟復甦讓他們對通膨壓力的疑慮高漲。貨幣政 策委員會決策官員桑坦斯(Andrew Sentance)表示,該是創新低的基準利率0.5%上調的時候了,但決策官員邁爾斯(David Miles)卻告訴委員會,中行應該準備加快回購債券的腳步,以在必要時保護經濟成長。

為了在金融危機時將資金注入市場,英格蘭銀行買進2000億英鎊政府公債。
星洲日報/財經‧2010.07.29
Source

英國7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17 為12個月來最低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10-07-29 18:35:26


歐盟委員會29日公布的調查顯示,英國7月消費者信心降至12個月來最低水平-17,因政府推行了嚴格的緊縮預算。  

綜合媒體7月29日報導,歐盟委員會29日公布的調查顯示,英國7月消費者信心降至12個月來最低水平。  英國7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由6月的-11降至-17,因為政府推行了嚴格的緊縮預算。  英國Gfk消費者信心調查也將發布,市場預期7月會進一步下降。  此次調查還包括英國7月工業信心指數由-9改善至-4,總體經濟信心指數由99.4增至100.8。  (李愛娟 編譯) 
Source


【匯市新聞】英國7月Gfk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至-22
2010/07/30 09:03

財華社深圳新聞中心
英國GfK NOP周五公布的數據顯示,英國7月消費者信心指數明顯下滑,政府出台嚴格的財政緊縮計劃後人們開始擔心英國經濟仍面臨雙底衰退風險。

數據顯示,英國7月總體消費者信心指數從6月的-19下降至-22,此前經濟學家預期為-20。數據同時創下2009年8月來的最低水平。

調查顯示,英國消費者對總體經濟未來一年的前景更為悲觀,對個人財務狀況也感到擔憂。
Source

大國崛起的消費神話

編譯/成怡夏

上海淮海路550號的主人是位不尋常的移民。1959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的芭芭拉‧米莉森特‧羅伯特是世界超級名模,她開著雪佛蘭跑車,擁有一棟有游泳池的夢幻房屋。在美國,她是個音樂會女王以及人們的榜樣。在中國,她以消費文化大使的身分崛起。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這位大使另一個叫做「芭比」的名號其實更為響亮,這個30公分高的偶像在1990年代初,首度在中國販售,直到2009年才 在上海的房地產核心地帶有了自己的家。玩具公司馬特爾透過開設這間最大的芭比商品店來慶祝她的50歲生日。覆蓋上粉紅色的塑膠外殼,淮海路這棟6層樓高的 建築頃刻成為著名地標。
這不只是一場宴會,這是一種延長擴大玩具公司擁護的生活方式所使用的行銷手法。要讓芭比再活50年,這種玩具勢必得在中國坐大。
到芭比商店用餐,你會發現這是個奇幻媚俗的餐館,菜單是由主廚大衛‧拉利斯所設計:芭比漢堡、芭比粉紅醬、肯恩漢堡、粉紅通心粉和甜點等,這家餐館打的是加值商品廣告:舉凡點特餐者,都可帶回一組芭比碗盤和餐具。


當中國迷上美式消費
在廣告公司工作的劉昀庭(音譯)代表了這種快速成長的消費階級,她是單身的小白領階級。她們擁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並渴望買名牌,她們是消費力的未來面貌。國家規劃師預測,有一半的中國人口在2020年之前會成為中產階級。
直到最近,中國人的收入才開始趕上世界的平均收入。假如地球上每一個人都保持王先生或王小姐(編按:泛指中國人)在 2007年的消費力,地球就可以永續經營。然而,大家都知道王先生和王小姐都想追上太平洋另一頭的瓊斯先生或瓊斯小姐(編按:泛指美國人)的消費力。這是 人類天性,也是環境的壞消息,因為假如我們像一般美國人那樣飲食、購物和旅行,我們需要4.5個地球。
最近幾年,這顆星球最大的企業都仰賴王先生跟上瓊斯先生來生存。美國已購買到經濟衰退,陷入債務、受到肥胖侵擾,愈來愈仰賴軍事行動維持生活型態, 這個世界的超級消費者在消化不良中受苦呻吟。歐洲由於太破敗和保守以致無法從蕭條中走出,因此,全球性的製造商、零售商和連鎖餐廳都迫切地刺激中國的胃 口。


全世界品牌搶灘上海

上海處在浪頭上。儘管資訊公司和政治說客朝北京邁進,而製造商聚集在廣東,零售商巨人卻毫無例外地選擇了上海做為他們的總部和第一個展場。從肯德基、麥當 勞和星巴客到Gucci和香奈兒,國際品牌讓這座城市成為一個巨大的購物中心。上海是中國最大、最富有且最全球化的現代城市。
中國消費者從未有過如此多的選擇。美國的沃瑪、法國的家樂福、英國的特易購,比在任何其他國家擴張得都快速。每一年,在預期更多鄉間移民搬到大都市 努力想要爬升為中產階級之下,他們開了上百家新店。年輕都市居民對於炸薯條、漢堡和炸雞的熱情完全不輸紐約或倫敦的年輕人。當地一家肯德基於1987年開 設在天安門廣場時,還是個新奇的西方餐飲經驗;20年後,這家公司在4百座城市擁有2千家店面,雇用了20萬人,儼然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餐館。同一時期, 麥當勞也從一家店面擴展到800家店面。


碳足跡追英趕美
伴隨飲食改變而來的是肥胖、糖尿病和心臟病問題。肥胖的兒童過去在中國很稀少,現在卻有15%的人是過胖一族。上海通常會被認定為受影響最深的城 市。芭比漢堡其他類似的食品都是愈來愈多葷食餐點,為了養這些牲口,中國進口了大量的黃豆,大部分來自於巴西,這也導致了亞馬遜熱帶雨林和索那度大平原遭 到加速清空。就像許多富裕的城市一般,高蛋白質、高辛烷、經常搭噴射客機環遊世界的生活型態都得付出環境的代價。
消費行家張小姐是位人力資源經理,從少女時期就喜愛追逐流行,她為Gucci、Yves Saint Laurent和香奈兒工作,她說她是在Vogue、Glamour和OK!雜誌堆中長大的。從西方的標準來看,她的童年並不突出。1985年她3歲時, 她的家庭有了一台彩色電視機。1992年,大約是芭比娃娃在中國開始銷售時,他們家購買了的一台空調;附近的鄰居也是如此。她6歲時,家裡有了第一隻電 話。直到她16歲,她們家連上了網路。
到了2006年,上海平均每人擁有兩隻行動電話、1.7台空調、1.7台彩色電視機,以及一台以上的冰箱,一年大約花費 14,761人民幣。他們比起其他已開發國家人民,使用幾乎兩倍量的廁所紙,製造的碳足跡也比英國來得多。這座城市的消費已經超過星球的負荷量,其胃口一 天大過一天。
到了張小姐的世代,她們可以賺取一份薪水,負擔得起基本生活所需消費,她們購買風格。「我是一個上海女孩,」她說:「我們賺得沒有很多,但我們每天 可以看見奢華的品牌,我們不想買別的。」她大部分的朋友都在這個產業,她們會分享折扣和樣品銷售的各項資訊。就像許多自傲的購物者,她列出自己省下的錢, 而不是花了多少錢。她戴著半價的Dior錶,她的小公寓裡有幾十種包包、配件和衣服,都是折扣時搶購來的,比起她的朋友,她說自己算是很節制了。
過去3年,張小姐的月薪從每個月3千人民幣增加到快2萬人民幣,這讓她晉升到中產階級。她週末上館子吃飯、有位法國男朋友,每週四都會去玩撲克牌。工作和娛樂混在一起。她下班後最喜歡流連的地方就是她工作的那棟樓。「這裡有上海最酷的夜店,大概也是中國最酷的所在。」
入夜後,黃浦江另一岸未來主義派的浦東天際線可謂比地球任何地方都來得高,這裡包括了世界最高建築物之一,492公尺開罐器形狀的上海世界金融中心。20年前,浦東大部分地區還是農田,今日卻充滿了光和色彩的脈動。


停不住的消費

這一岸的夜店裡,大部分的客人都是西方男人和他們的中國女友。法式餐飲經理朱立安8年前還是學生時,帶著5千元人民幣來到上海,現在他手上戴著的 Omega名錶是那個數字的6倍。「我在這裡的生活過得比法國還好,我有一間大公寓,裡面有游泳池和健身房。非常舒服,幾乎是太超過了。」
協助籌備一場上海滾石音樂會的EMI音樂前總監邰小姐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還是個孩子,她和在學術界工作的父母被送到附近的崇明島農場裡勞改。她說:「我們有足夠的食物可以吃,每週只要食物有一點肉就很開心。我的父母很痛苦,我發誓有一天我要買給他們想要的任何東西。」





奢華的必要性
邰小姐已經達到了這個目標。現在她的夢想是「開闢一處有機農場,我想要種水果、蔬菜和稻米,養養豬和雞。我想要有一台直升機,因為交通太糟了。」就 像全世界許多有錢的消費者一樣,邰小姐的環保態度是有選擇性的。她向有機農場訂購藍莓,向辛提安迪法國麵包店訂購棍子麵包,從義大利購買橄欖油。她每天至 少有一次的外食,她和她的法國丈夫曾經擁有過4台車,現在只有兩台,這代表她們對於地球愈來愈關心,不過之後又透露她的興趣已轉向到小船。
從2004到2009年,奢華的進口汽車在中國的銷售量翻了5倍,奢華別墅增加7倍,而奢華商品翻了3倍。這只是開始,預料在2015年之前,豪宅 的數目會再增加一倍。地球展望研究院估計,假如中國的13億人口以與美國人相當的速率消費,全球的鋼鐵、紙張和汽車產量勢必會增加一倍,石油產量一天則得 增加2千萬桶,而礦工得再多挖50億噸的煤礦。假如中國追隨美國的胃口,中國就會嚼掉目前肉品產量的80%以及全球穀物收成量的2/3。
「中國是段濃縮的歷史。」地球展望的院長內斯特‧布朗說:「這讓我們注意到,當一個低收入國家的人民快速致富,會發生甚麼樣的情況。中國人的消費顯示了重建世界經濟的需要。」


更永續的可能


與其仰賴一個更大的資源來滿足增加的消費,布朗認為,人類需要調整成一種更公平、更永續發展的生活型態。然而,發生的似乎都是相反的事情。全球企業和共產 主義國家政府都在嘗試讓中國成為最大的購物者。在上海,這樣的目標已經獲得實現。根據一項估計,上海居民的碳排放量已經趕上東京、紐約和倫敦。假如尚有一 點希望,那就是上海人還沒有完全擁抱西方「用完即丟」的消費文化。 許多人還是喜歡喝熱茶,而不是可樂。人們在超級商場購物量也不像西方人這麼嚇人。不過,這不是基於環保意識,而是中國人渴望收支平衡的生活。即便如此,這個國家的其餘部分都還在努力跟上上海的步伐,至少政府是這樣希望的。
這需要更多的能源和原物料,為了提供每個人都能享有上海人的生活型態,工廠得生產另外的1億5千9百萬台冰箱、2億1千3百萬台電視、2億3千3百萬台電腦、1億6千6百萬台微波爐、2億六千萬台冷氣以及1億8千7百萬輛車。


零售業的泡沫
零售市場愈坐大,也會愈來愈不多元。上海的一位行銷顧問保羅表示,問題在於購物中心的設計是為了創造理想生活的形象,而不是反映了大部分人的現實。 「他們蓋了愈來愈多充斥著奢華品牌的購物中心,它們的興建並非為了需要,而是為了聲望。中國的每一位官員都想要在國際地圖上出現自己的城市。」
這些商業中心都是為了刺激慾望而存在,而非滿足人們的需要。許多購物中心被當地人稱為「鬼購物中心」,因為它根本吸引不了甚麼人。然而,在上海這些購物中心是無所不在的。儘管在週間上午,這些購物中心的店面裡往往連一名顧客都沒有。
Source

2010/07/29

英倫銀行委員指通脹風險正逐漸增大

英倫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費舍爾表示,就目前而言,通脹上行的風險仍在不斷增大,同時全球經濟復蘇亦面臨下行風險。
他預計,英國經濟發展大致符合5月通脹報告中的預估水準。他指出,未來收緊銀根時將首先考慮加息。
Source

英國央行總裁:沒有理為貨幣政策踩煞車

英國央行總裁Mervyn King周三說,由於英國經濟復甦的持續性並不確定,央行並不準備收回貨幣政策的振興措施。
在眾院委員會的聽證會上,King說在央行的貨幣政策委員會裡,爭辯主要集中在該提供經濟多大程度的振興措施。
「一如投資人預期,決策官員爭辯應該要多用力量踩油門,」King告訴財政部特別委員會說。「未來幾個月,貨幣政策委員會可能認為,通貨膨脹展望,可能確認應加速踩油門,也可能顯示應放寬一些。」
「這次的辯論在於振興經濟的適當程度,不在於如何踩煞車,」King說。
但King說,央行準備調高或降低利率,目前並沒有確定是那一個方向。
本月稍早,貨幣政策委員會投票,以7比1決議維持基準利率於記錄低點0.5%不變,並將資產買進計劃維持於2000億英鎊,其中決策官員Andrew Sentance要求升息一碼。
Sentance告訴委員會說,目前的政策「相當極端」,並提供了強勢振興措施。
Source

NIESR:英國2011及2012年經濟增速將不及預期

NIESR稱英國2010年經濟增速在1.3%略超預期,但由於受預算緊縮影響,隨后兩年不及預期,此外通脹到2012年才能回落至目標水平之下。 

綜合媒體7月28日報導,英國智庫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NIESR)報告顯示,該國2010年經濟增速將略超官方預測,但隨后兩年將弱於預期,因政府支出大幅降低且來自消費支出的增長動力也同時減弱。 

據該機構推測,英國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3% ,2011年和2012年分別增長1.7%和2.2%。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對這三年經濟增速的預期分別是1.2%、2.3%和2.8%。  該機構稱,“2010年初至今的經濟增長是受到了政府當前支出和資本投資的提振,去庫存的放緩也起到積極作用。”其稱下半年的經濟增速很可能出現“顯著下滑”,但仍預計全年GDP在經歷二戰后最深重衰退后獲得顯著復甦。 

上周發布的官方數據顯示,英國二季度GDP獲超預期的強勁增長,季比攀升1.1%,年比攀升1.6%。  但NIESR卻并不認為這種樂觀的復甦勢頭將持續。其稱,“由於政府和家庭部門緊縮開支,預計英國經濟的復甦速度將較之前各輪衰退更為緩慢。”  導致這兩個領域拖累復甦的直接原因很可能來自政府的緊急預算舉措,其中包括嚴苛的精簡計劃,部分政府部門預算削減幅度高達25%,而消費稅也被上調2.5個百分點至20%。  

英國將從2011年開始上調增值稅,若該舉措使需求增長放緩,則可能有助於利率在更長時間里維持低位運行,但消費者無疑將遭受增稅的打擊。  該機構稱,增值稅的提高很可能意味著通脹率將在2010年維持在3%,遠高於2%的目標水平,并在2011年下滑至2.7%,在2012年進一步回落至1.4%,降至目標水平之下。 

NIESR等機構的經濟學家普遍認為英國財長奧斯本(George Osborne)的預算緊縮將對該國創紀錄的赤字水平產生巨大影響,但很可能以經濟增長為代價。和此前預測相比,經濟似乎將經歷更長的時間才能重拾趨勢增速。  該機構稱,若近來有關服務業走強的跡象隨后獲得證實,則英央行將在年內加息,而非在2011年中這一其當前推測的時間點。  (張萌 編譯)
Source

英相救經濟 拉攏印度總理辛哈

英國首相卡麥隆28日訪問印度,希望加強雙邊關係來改善英國經濟,倫敦當局也首度同意出口核能技術給印度。

卡麥隆率領大批政商領袖代表出訪印度,希望清楚表達英國新政府視印度為重要夥伴的訊息。卡麥隆28日特地前往邦加羅爾市拜訪軟體業者Infosys總部。他在演講中指出:「我希望印度與英國的關係步入下一階段,更加堅固,也更深更廣。」

英國商務大臣凱博(Vince Cable)稍早宣布,英國將首度開放民間核能科技出口。這項決定將有助於英國企業進軍印度核能業。凱博28日下午也將前往新德里拜會印度原子能源部長暨原子能委員會主委班納吉(Srikumar Banerjee)。

卡麥隆表示,印度醞釀5,000億美元的基礎建設投資,坐擁蓬勃興盛的零售市場與1,500萬名新手機用戶,每個月都能為英國企業創造商機。他說:「我希望未來透過雙邊貿易,能看到英國與印度各增加數千個就業機會。這是我拜訪印度的首要目的。」

卡麥隆希望印度能簽下向採購英國57架鷹式高級教練機的協議。英國財政大臣歐斯本(George Osborne)也特地前往孟買證交所敲開盤鈴,並語帶幽默說「我們在此宣布,英國和您一起開啟生意大門」。

英國代表團29日將在新德里與印度總理辛哈會談,並簽署文化協議與多項貿易交易,包括要求印度鬆綁銀行業與國防製造等七大行業的貿易限制。

這次隨行訪問的英國代表團成員包括巴克萊集團(Barclays)執行長巴里(John Varley)與英國航太公司(BAE Systems)總裁奧立佛(Richard Oliver)等重要商界人士。

2005年時,英國是印度第五大出口市場,但隨後落到第18名。2009年英國對印度出口總值僅29億英鎊(45億美元),遠低於2008年的41.2億英鎊(64億美元)。

【2010/07/29 經濟日報】
Source 

--
歐美大國開始擁抱亞洲市場,風水輪流轉

2010/07/28

BP上季虧171億美元 史上最慘

英國石油公司(BP)27日宣布,執行董事杜德里(Bob Dudley)將成為新任執行長,並表示計劃出售300億美元資產以籌資支應漏油案善後支出。BP同時公布,上季因提列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相關費用而虧損171.5億美元,創歷來最大單季虧損紀錄

54歲美國籍的杜德里預定10月1日接任執行長,將是BP首位非英藉執行長。BP此舉意在修補形象,10月將卸任的現任執行長海華多次失言已惹惱美國各界。海華說:「我相信若我繼續留任,公司在美國將難有進展。所以為了BP,特別是美國的BP,我下台是對的。」

除永久封堵漏油、清理油汙,以及挽救BP形象外,杜德里還將督導在未來18個月內,出售價值高達300億美元的資產,以強化公司財務。

杜德里說封堵破裂油井是優先要務,並計劃與墨灣沿岸居民及華盛頓當局重建關係。但他否認BP的文化導致此次墨灣漏油的大災難,他說BP會繼續挑戰業界較困 難的開發案。BP說,待出售資產主要將來自價值高達2,500億美元、探勘及生產的投資組合,取捨標準將是「對其他公司的價值高於對BP的價值 」。海華說,出售資產後,BP每日的石油與天然氣產量可能減為350萬桶,低於目前的近400萬桶。

BP同時公布,因漏油案支出達322億美元,導致第二季大虧171.5億美元,創歷來最大單季虧損紀錄,且遠遜於去年同期的獲利43.9億美元。這是18 年來BP首見虧損,漏油案支出包括因歐巴馬總統施壓而成立的200億美元賠償基金,及截至目前為止的29億美元費用。但BP強調財務依然強健,上季營收銳 增34%至758億美元。扣除漏油支出及其他營業外成本,重置成本獲利為49.8億美元,與路透訪調分析師的預估一致。

BP股價27日在倫敦交易所盤中下跌近3%,報每股404.8便士。該股前一交易日因傳出執行長換人做的消息,大漲近5%。海華離職將獲得一年薪水 104.5萬英鎊(161萬美元)、擔任BP旗下TNK-BP公司非執行董事,並保有退休金帳戶內的1,100萬英鎊。海華也保留因長期績效而獲得的認股 權,若BP股價回升,這些股票可能值數百萬英鎊。

至於BP董事長思文凱(Carl-Henric Svanberg)則表示無意自行辭職,他說董事會也沒有人建議他辭職,儘管部分投資人指責他捍衛BP不力。
【2010/07/28 經濟日報】
Source 
--
沒想到造成這麼大災難的ceo還能拿到這麼多退休金,看看墨西哥灣的污染,海華萬死不足一辭阿!

英油總裁放逐西伯利亞

2010-07-28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英國石油(BP)受到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影響,公司錄得驚人的一百一十億鎊(約一千三百二十億港元)季度虧損,為英國企業史上最大虧損金額。行政總裁海沃德(Tony Hayward)於十月離任後將被放逐到俄羅斯荒蕪的西伯利亞。
BP先後耗用了二百零八億鎊(約二千五百一十億港元)進行清理油污等善後工作,令公司十八年來首度出現赤字。該公司周二宣布,從海上鑽油台「深海水平綫」(Deepwater Horizon)四月在墨西哥灣發生爆炸引發漏油事故到六月期間,公司虧損一百一十億鎊。
英國石油同時公布出售一成油氣資產的計畫,冀可在未來十八個月內籌得資金一百九十四億鎊,以鞏固財政和為公司「瘦身」。

在「深海水平綫」事故後被視為「待決死囚」的BP行政總裁海沃德(Tony Hayward),前途已有定奪,他將於十月離任,然後安排到BP與俄羅斯合資企業TNK-BP設於西伯利亞的公司,擔任非執行董事。

TNK-BP總公司設於莫斯科,股份由TNK及英國石油各佔一半,轄下油田位於俄羅斯境內的凍土荒原,油田所在地正是昔日蘇聯時代用作放逐政敵,令政敵與世隔絕的地方。

離職補償金方面,在BP任職二十八年、現年五十三歲的海沃德可獲一千零八十萬鎊(約一億三千萬港元),包括一年薪酬(一百零四萬五千鎊),以及從五十五歲開始領取的退休金。
海沃德去後留下的行政總裁空缺,將由五十四歲美國人達德利(Bob Dudley )於十月一日接任。達德利現為執行董事,是負責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善後處理的主管,他就任後便會成為BP歷來首位美國人行政總裁。
Source

當前國際經濟危機不確定性問題及應對思路



作者:楊聖明
日期:2010/07/27

目前,儘管世界經濟出現了種種復蘇跡象,但是經濟危機並沒有真正過去,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對此,如果認識不足,處理不好,危機仍有反彈的可能性。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必要進一步認識這些不確定因素,並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

一、當前經濟危機不確定性的主要表現

1. 政府債務的不確定性。此次經濟危機爆發前,美、英、日等發達國家以及轉軌國家的政府都有不少債務。危機來臨之後,為了拯救金融業,各國政府向金融機構注入 的"流動性"達到天文數字。其結果是,金融業雖然有了復蘇跡象,但政府部門卻增加了巨額債務和赤字。因此,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演化成財政危機,出現了一 些"國家破產"或"政府破產"現象。美、日等國的財政都陷入泥潭,短期內難以自拔,這對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

2. 失業問題的不確定性。根據傳統經濟理論,隨著經濟的復蘇,失業人數或失業率應相應下降。然而,這種趨勢在西方發達國家尚未出現,有的國家失業問題還在惡 化。嚴重的失業問題是社會動盪的根源之一,如果不能妥善解決該問題,必將出現社會危機。經濟危機一般包含金融危機、財政危機和社會危機三個階段。第一階段 已基本過去,而第二、三階段何時結束,仍不確定。

3. 虛擬經濟的不確定性。美國次貸危機的實質是金融衍生品的惡性膨脹及由此造成的全球連鎖反應。而美國政府欲加強對華爾街金融衍生品的監管,又遭到銀行家、金 融家的強力抵抗。金融自由與金融監管之間的尖銳矛盾,在2009年的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進一步暴露出來。當前全球的虛擬經濟規模究竟有多大,應該如 何對華爾街金融衍生品進行監管,這些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4. 實體經濟的不確定性。要全面解決經濟危機問題,一方面,應繼續治理高度膨脹的虛擬經濟;另一方面,也許是更重要的方面,則是大力強化實體經濟,找准新的實 體產業,以確定新一輪大規模固定資本投資的正確方向。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走出經濟危機。在歷史上,鋼鐵業、汽車業、建築業、資訊業等都曾作為帶頭產 業,帶動歐美經濟一次又一次闖過經濟危機,走向繁榮。而綠色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生命與生物產業、海洋產業,哪個是當前帶頭產業?美國奧巴馬政府在宣佈 其出口新戰略時,所選擇的先導產業是:環境產業和服務、可再生能源、醫療保健和生物技術等。這些產業是否為正確的投資方向?各國的情況千差萬別,其投資方 向也難一律。因此,在找准投資方向和產業上,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5. 刺激經濟政策進退的不確定性。2008年經濟危機襲來之時,各國都採取了刺激經濟的政策。這些政策防止了經濟跌入深淵,並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復蘇。而 當前在刺激經濟政策的取捨上,又面臨經濟增長與通脹的矛盾。尤其是在新興經濟體中,這個矛盾還相當尖銳。宏觀目標上的各種矛盾表明,刺激經濟政策的進退有 很大的不確定性。

二、當前經濟危機不確定性的根源分析

1. 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不平衡的涵義有多種多樣。有人認為不平衡僅限於國際貿易方面,不包括財富分配不平衡;還有的將不平衡視為經濟結構失衡。發展中國家不平衡同發達國家的不平衡有各自不同的內容。

首先,從幾個大國的國際經濟地位的不平衡及其轉化方向來看。二戰結束後,美國取代英國登上了世界頭號強國的寶座,而德國、日本成了戰敗國,經濟凋敝,民不 聊生。至於剛剛從內戰中誕生的新中國更是"一窮二白",千瘡百孔,百廢待興。這種狀態在當時的美國看來是平衡的,而在德國、日本和中國看來是不平衡的。從 那時起,經過50年的發展,進入21世紀,美國雖然還處於頭號強國的地位,但德國、日本和中國已今非昔比。在美國看來,這種狀態是從平衡向不平衡轉化。

其次,從經濟結構不平衡及其轉化來看。就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結構而言,在鋼鐵、石油、汽車以及電器製造業等方面,50年前,美國曾稱雄於世,而今卻夕陽 西下;與此相反,美國的虛擬經濟(以現代金融為代表)則日益強大,目前位居全球第一。而此次金融危機證明,這種畸形的經濟結構不利於就業。於是,奧巴馬政 府又企圖重振現代製造業,並以此作為出口新戰略的產業基礎,力爭今後5年外貿出口翻一番,解決200萬人的就業問題。近五六十年來,美國的實體經濟與虛擬 經濟結構經歷了平衡、不平衡、再趨向平衡的軌跡。而這種結構的變化不斷震撼著世界經濟。

由美國的產業結構決定的進出口結構日益高端化,美國的出口有兩大優勢。一是服務產品的優勢。儘管在貨物貿易方面美國年年出現巨額逆差,但在服務貿易方面則 年年大量順差;二是高科技產品和軍工產品的出口優勢。按照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理論,美國應向中國出口其有顯著優勢的服務產品、高科技產品和軍工產品,而 從中國進口勞動密集產品。然而,美國的決策者只允許從中國進口勞動密集產品,拒絕向中國出口其具有優勢的高科技產品和軍工產品,這樣,必然產生中美貿易的 不平衡。如果美國允許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和軍工產品,中美貿易將趨於平衡。因此,中美貨物貿易不平衡絕不是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所致,恰恰相反,是美國的 決策者操縱美國出口產品所造成的。

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的結果還突出表現在世界範圍內的財富分配不平衡、資源分配不平衡。美元日夜不停地流向全世界,而全球的物質財富、資源和能源, 則以更大的規模流向美國。因而,美國的財富總量以及人均物質財富、人均資源、人均能源、人均文化財富等,遠遠高於發展中國家和落後國家。2007年,美國 的人均國民收入高達46040美元,相當於當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的17倍。這是中美經濟最大的不平衡,也是當代世界經濟最大的不平衡。

2. 世界貨幣流通規律的作用。當今世界上有三類貨幣:一是局限於國內流通和使用的所謂國家貨幣,絕大多數國家的貨幣都屬於這種貨幣;二是在一定地區範圍內流通 和使用的貨幣,如歐元和日元,這種貨幣稱為國際貨幣;三是在全球流通和使用的貨幣,如美元,這種貨幣稱為世界貨幣。這三類貨幣共同組成全球貨幣體系。其 中,世界貨幣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主導地位,對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至關重要。因此,這種貨幣的運行規律值得高度關注。

按照貨幣規律的要求,貨幣和商品必須相互適應。而美國卻製造了一種新的國際分工,即美國製造貨幣(美元),而世界其他國家製造商品。這樣,美元流向全球,而全球的各種商品和資源流向美國。通過這種流動,美國攝取了全世界的財富,完全破壞了商品和貨幣的關係。

美元這種世界貨幣沒有按照貨幣規律運行,沒有履行好自己的職能,反而攪亂了世界經濟秩序,成為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源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美元過分自由 化,而又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限制。鑒於目前還沒有哪一種國家的貨幣能夠充當世界貨幣,以代替美元,因此,只能對美元採取一些限制措施,解決其過分自由化問 題。目前至少應採取兩條措施:一是恢復美元與黃金掛?,重新規定美元的黃金含量;二是改革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性金融機構,增加發展中國家的 力量和發言權。

3. 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當前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領域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其根源之一在於違背國際價值規律的要求。同國內市場經濟中的價值規律相比,國際市場經 濟中的國際價值規律至少具有三個特點:其一,同一勞動時間內,不同國家創造不同量的國際價值,生產率和勞動強度較低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市場上處於不利 地位,成為國際社會的弱勢群體;其二,不同勞動時間內,不同國家創造相同數量的國際價值,比較富有的國家剝削比較貧窮的國家;其三,剝削與雙贏並存,既獲 利又受剝削是當代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市場上的真實境況。

國際價值規律有調節、刺激、分配和分化作用。在國際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下,各種商品大量流向價格高的國家。美國利用資本的高價格吸納全球的巨額資本;利用 勞動力的高價格吸引了全球的高端人才;利用資源和能源的高價格吸納了全球的資源和能源。總之,國際價值規律是美國致富強國的法寶之一,也是全球經濟不平衡 的根源之一。

三、中國在國際貿易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經濟危機對中國的衝擊主要不在金融方面,而在國際貿易方面。這種不對稱的原因可從國際貿易領域進行分析。在外因方面,主要有兩點:一是國際需求嚴重不足,二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內因上,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外貿依存度偏高。中國外貿依存度2007-2009年分別為66.3%、60.6%、65.8%。如此高的依存度,在人口1億以上的大國或有廣大國內市場 的大國中,是少見的。如2007年美國外貿依存度為23.0%,日本為30.5%,印度為31.1%,巴西為21.8%,南非為25.1%,俄羅斯為 44.8%。在條件設定時,外貿依存度是一種表明國內外經濟聯繫程度的指標,或者說是一國的外需與內需相互關係的指標。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高,說明同外界的 聯繫比較密切,比較重視外需。因此,外界發生的問題(如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外貿的影響很大。

2. 外向直接投資少,且與出口不配套。一百多年來,發達國家走向全球的歷史證明,它們都是以外貿與外向投資(或稱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這"兩條腿"走向世界。 當代美國的外貿出口額僅僅相當於其海外投資公司銷售額的1/3。1995年,美國在海外分公司的銷售額為1.8萬億美元,而同年美國國內的出口額不足 6000億美元。日本、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都有類似情況。這種情況說明,目前發達國家走向世界以投資為主,外貿為輔。這就揭示了中國外貿依存度顯著高於 美、日等國的原因。因此,不能把中國外貿依存度高視同于對外開放度高。

中國的外向投資不僅少,而且與商品的出口不配套,不能成為促進商品出口的手段。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2009年11月底已高達7896億美元,大約相當於中 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3倍。這個事實說明,中國重視國債、股票等金融市場上的外向投資,不夠重視對外直接投資。而過分依靠外貿,會遇到各種貿易壁壘的衝 擊。

3. 人民幣匯率內高外低。即在國內偏高,而在國外偏低,處於尖銳的矛盾對立狀態。從國內看,人民幣匯率偏高是因為其國內基礎本來就過低,包括人力價格低、資源 價格低和環境價格低。按照國內的"三低"價格形成的人民幣匯率還應該比目前更低一些。解決人民幣匯率問題,應從解決國內"三低"入手。中國目前的外貿順差 並不表明出口商品有較強的競爭力,而只說明"三低"的存在。一旦"三低"解決了,順差也許會自動消失。在國外,人民幣面臨升值的壓力;而在國內,人民幣則 面臨貶值的壓力。當前我們所謂的通貨膨脹預期正在增強,其實質是人民幣貶值的壓力正在增大。
Source

經營策略-跨越全球化鴻溝的3A策略

  • 2010-07-28
  • 工商時報
  • 【丁瑞華】
     全球化策略又有新的看法出現,哈佛學者葛馬萬(Pankaj Ghemawat)認為,世界是圓的,自始至終都不平。國界依然存在,全球化只實現了1/10。
     他在2007年出版的《1/10與4之間:半球化時代」(Redefining Global Strategy)書中,進一步提出CAGE距離架構與AAA三角型理論,協助企業面對差異性,執行全球策略。
     CAGE是指文化(cultural)、政府/行政(administrative)、地理(geographic)、經濟(economic)等因素,造成全球漸行漸遠,各國差異超乎想像。
     國際企業如果能了解有哪些「距離因素」,將可為全球策略找出必須克服的障礙,並順利跨越這些鴻溝:
     1.文化距離
     社會的維繫主要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不是靠國家。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差異通常會降低經濟互動。種族與宗教的差異性、缺乏信賴,以及平等主義的差異,也會對經濟交流構成打擊。
     威名百貨(Wal-Mart)在加拿大與英國等英語系國家,獲利情況較好,反觀其他沒有獲利的國家,多半是跟美國採用不同語言,特別是這些國家都還有殖民地關係。
     2.政府距離
     政府相關距離包括法律、政策及機構,也涵蓋各國之間的國際關係。目標國家的機構基礎建設,也可能對跨國經濟活動造成障礙。
     Google因應中國政府網路審查制度面臨的困境,反映出政府行政及政治架構方面,中美之間的差異。
     3.地理距離
     並非單純2個國家之間的實際距離,還要考慮到地理位置,像是有沒有接壤的國界,時區與氣候的差異,靠近海洋與否,國內和國界的距離。連人造的地理距離,如一國的運輸與通訊基礎設施,也要考慮。
     儘管Google的產品可以數位化,但要遠端調適俄國市場卻有些困難,因此不得不在當地設立據點。威名百貨4個獲利國家中,每個首都的地理位置都比另外5個沒有獲利國家的首都,更接近威名百貨的總部,其中的加拿大與墨西哥的國界都與美國接壤。
     4.經濟距離
     經濟面距離會影響跨國經濟活動,除規模經濟外,還包括平均每人所得,土地、天然資源、基礎建設、資訊等生產要素或品質。
     俄羅斯付款的基礎設施開發程度不足,令Google在與當地對手競爭時,面臨更大障礙。雖然缺乏相關數據,但威名百貨在比較貧窮的國家,經營好像都比較困難。
     面對各國差異性,葛馬萬建議,企業有3大策略可以採取─
     調適策略(adaptation)
     根據各國差異進行調整。因地制宜,要愈單純愈好,但不是簡化。
     例如,墨西哥水泥公司Cemex的產品是純粹的大宗商品,具備成熟的技術,但各國對於袋裝水泥、散裝水泥的需求不一,能源價格也不同。
     葛馬萬提出調適的策略是「變化」。一是專注於特定的地理位置、產品、垂直整合等,以降低差異性;二是外部化,如透過合資、合作等,降低業 者變化的負擔;三是設計以降低變化的成本,如每家工廠根據基本的產品平台,生產一種家電產品,而且做到最好;四是創新以提升變化的效能。
     整合策略(aggregation)
     目的在於利用各國之間的相似之處,凸顯差異中的差異性,經過分門別類之後,相較於各類之間的差異性,同一類之內的差異性會降到最低。此策略主要深入探討地理區域的整合策略。企業的競爭互動通常以區域為主。
     如快速時尚、低價的連鎖成衣公司Zara,在西班牙設計及製造最有時尚感的成衣,並在2到4週內上市,以卡車將產品運送到西歐市場。此法可以吸引顧客,提升快速回應能力,而且減少降價求售。所以儘管歐洲生產成本比亞洲高,還是划得來。這是區域整合成功的例子。
     套利策略(arbitrage)
     充分利用各國之間的差異性,也就是追求絕對的經濟優勢,而不是透過標準化追求規模經濟。各國之間的差異性是一種機會,而不是牽制。
     套利又可分:
     ◎文化套利,有些國家或地區的有利因素,可做為文化套利的基礎。例如,法國的高級訂製服、香水、美酒和食物的形象,在國際舞台大受歡迎;美國速食連鎖店讓全球消費者感受美國文化,所利用的是美國通俗文化在全球的普及。
     ◎政府行政套利,亦即企業利用各國法務、機構及政治上的差異性,從事套利,如稅務天堂、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等。
     ◎地理套利,香港的利豐公司從一家單純的貿易公司,變成一個在全球擁有40國辦事處的跨國企業,主要是為客戶管理跨國供應鏈,從事任務分工,營收都來自精密的地理套利活動。
     ◎經濟套利,包括勞工與資本成本的差異化,以及比較產業投入要素的差異性,或在互補產品可得性差異。如成衣業廉價勞工的運用。
     企業不論採行何種全球策略,都必須重視各國文化、政治、地理與經濟層面的差異,並有效調適各國的差異性,整合並克服箇中差異,從中套利,才可以在世界各地獲利。(本文作者為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助理教授)
Source

經濟觀察網-社會還未上行 談何下流

  • 2010-07-28
  • 旺報
  • 【記者王超群/整理】
      評論解讀中產階層是社會「減震器」,如果這個階層過小或分化,將成M型社會,其結果必然是整個社會的強烈動盪,而避免這個風險的做法就是政府加快分配收 入改革,還富於民;提供更有效和更全面的社會保障,繼續培育民眾的公共參與精神。只有中產階層擴大,大陸社會才有繼續上行的可能。
     「中產」是一個很具有誘惑性的字眼。對個人而言,「中產」意味著生活已經衣食無憂,心態平和,躋身於社會的主流階層;對一個社會而言,中產階層占到整個社會的60%以上,即是和諧的「橄欖型社會」,進入相對成熟的現代國家狀態。
     我們所處的社會無疑正向這個「橄欖型」目標接近。好消息是,據《2010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公布的數據,北京中產階層在社會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已經超過40%,約540萬人,超過了23%的全國平均水平。按照這個比例,北京已經成為準中產社會。壞消息是,在這540萬人中,其中68.5%中下層中產階級成為「房奴」、「車奴」。
     「iPod」的一代
     依據這兩個數據,很多分析人士表示擔憂:中國社會正走向「下流社會」。「下流社會」是一個社會學名詞,提出者是日本人三浦展。是指中產階 級的居下游者,他們的物質生活已經足夠溫飽甚至小康,但由於各方面的競爭和壓力,這個群體在物質、精神等各方面失去向上發展的動力,而甘於平庸,從而形成 對整個社會的一種向下的拉力。
     對中產階層向下流動的擔憂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最典型的莫過於英國出現的「iPod一代」,insecure(不安全的)、pressured(壓抑的)、over-taxed(稅負過重的)、debt-ridden(債務纏身的)的縮寫。提出該名詞的作者之一尼克.博贊基特教授說:「我們總是習慣假設一代更比一代強。但是,如今的年輕人要承擔更多義務,他們增加收入和創造財富的難度也更大。這的確是這個國家面臨的嚴峻問題。」
     我們面臨的問題與「iPod一代」如出一轍。而且問題更顯嚴重;我們並非從高處往下流,而是在更低起點上的停步不前,並非走向「下流社會」途中,而是一直就在「下流社會」中。
     焦慮的原因
     從國際經驗來看,是否中產有幾個判斷標準,其一是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保證相對衣食無憂的生活;其二是有穩定的保障;其三是心態比較平和,心理比較保守,高度認同主流道德、倫理觀念和社會、文化秩序,有公共精神。
     中國中產階層的主體,收入增長與GDP的高增幅不相稱。中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22年間下降近20%,同時,政府收入增幅超過民眾收入的增幅,經濟增長的紅利更多地流入企業和政府的腰包。
     我們的中產者有穩定的保障嗎?這正是我們焦慮的病因。對大多數城鎮家庭來說,住房、子女教育、醫療目前已成為家庭負擔中的最主要部分,占 據了他們收入的大部分。我們正在為上不起學、看不起病、買不起房擔憂,即使有車有房,我們為此支付的代價是絕對「貧困化」,還完月供,我們不得不量入而 出。
     我們心態平和嗎?當這個社會對投機者、欺騙者等給予高回報時,當這個社會缺乏應有的公平正義,到處充滿了不信任時,心態平和自然無從談起,公共精神的培養也只是一句空話。 (摘自《經濟觀察報》社論,2010-7-25)
Source

金磚四國成帶動全球經濟增長主力

2010年07月28日 07:14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高健
 
英國知名專業會計機構均富(Grant Thornton)國際7月26日發佈的報告顯示,預計從2008年至2014年,由“金磚四國”促進的全球增長將佔全球增長總量的61.3%。相比之下,西方七大工業國總體只能夠促進全球增長總量的12.8%。   上述預期來源於均富國際發佈的《國際商業問卷調查報告》中的“新興市場機會指數2010”部分。該報告通過經濟規模、富裕程度、世界貿易參與 度、增長潛力和人類發展水準等五個指標來衡量新興經濟體的投資機會,最終認定中國高居新興市場機會指數榜首,而“金磚四國”的其他成員印度、俄羅斯和巴西 分別排第二、三、五位。
(責任編輯:郭彩萍)
 

【國際財經】NIESR︰英國經濟復蘇將比政府預估的緩慢

2010/07/28 10:00
財華社深圳新聞中心
英國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所(NIESR)周三(7月2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英國經濟復蘇可能相比政府預估的要緩慢,而消費支出可能很難在2015年之前恢復到金融危機爆發前的頂峰水平。

NIESR公布的上述數據現在比往常更受到市場關注,因為該機構負責人Martin Weale本月早些時候被上調至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

英國國家統計局上周發布的數據顯示,受益於服務行業、制造業以及建築業的強勢反彈,英國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幅度高達1.1%,約為市場此前預期的兩倍,並創下四年來最高水平。但NIESR卻認為,政府公共支出削減計劃將很可能為下半年經濟制造阻力。

NIESR預計,英國經濟2010年全年將成長1.2%,2011和2012年經濟增幅將分別為1.7%和2.2%。但政府卻給出更加樂觀的預期,認為今、明兩年GDP增幅為2.3%,2012年將增長2.8%。

Source

安永下調未來3年英經濟預期

2010年 07月 27日 00:00    中國窗       
【商報訊】安永會計事務所25日下調了對未來3年英國經濟的增長預期。安永預計,英國2011年GDP將增長2.2%,而非4月預估的增長 2.7%;2012年GDP增幅自4月預估的3.4%下調至2.8%;2013年GDP增幅自3.1%下調至2.9%。

安永并預計,英國今年GDP增幅僅有1%,英國經濟復蘇將變得「緩慢」和「不協調」。為抑制創紀錄的預算赤字,英國政府宣稱實施自二戰以來最大的預算削減計劃。在實施緊縮措施后,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僅僅「小幅惡化」,因此英國央行貨幣政策決策者在本月「沉默」,并未宣布采取進一步的刺激措施。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大多數委員均支持央行維持現有基準利率。

安永表示,很明顯,英國新聯合政府出台的削減赤字計劃相當有野心。今年英國GDP勉強能上漲1%,但只有在貿易和投資方面有了高效復蘇,未來幾年經濟才能持續逐步增長。安永還表示,歐債危機對英國出口造成潜在影響以及「最嚴格緊縮預算案」意味著英國央行在未來4年無力上調基準利率,仍會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5%的紀錄低位不變。

紐約匯市─新屋銷售與FedEx展望增加了風險需求 美元下跌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綜合外電  2010-07-27 05:49:16

  美元兌主要外幣下跌。美國6月新屋銷售上升幅度大於預期,及FedEx公司獲利展望改善,使得風險性資產更具吸引力,美元缺少避險買盤,價位走低。  英國大型銀行通過歐盟壓力測試,英鎊兌美元上漲至三個月高點。美元兌歐元連續第三天下跌。  

分析師說,股市上漲,風險需求增加,對歐元屬支撐。  台北時間04:21 美元下跌0.6%至1.2991兌1歐元。歐元報112.82日元,盤中觸及113.48,創6月3日以來高點。美元下跌0.7%至86.86日元。  南非蘭德上漲1.3%至7.3407兌1美元,紐元上漲1.1%至73.55美分,創六個月高點。美國股市上漲,引發了與全球經濟成長有關貨幣的需求。  

美國新屋銷售上升且FedEx獲利展望改善,支撐道瓊清除2010年跌幅,上漲1%。S&P 500指數上漲1.1%。  美國6月新屋銷售上升24%至33萬棟。分析師預估為僅上升3.3%。美國第二大快遞公司FedEx調高本季及全年獲利預估。  

英鎊上漲0.6%至1.5520美元,創4月15日以來高點。英國金融服務當局於7月23日發布聲明說,HSBC Holdings,Barclays,Lloyds Banking與Royal Bank of Scotland通過了壓力測試。  歐盟91家銀行中,僅有七家未通過壓力測試,包括德國Hypo不動產機構,希臘農業銀行與五家西班牙儲蓄銀行。在經濟衰退與主權債務危機時,這七家銀行準備金不足,無法維持第一級資金比率至少達6%。  

歐洲經濟信心增加,美國經濟則減緩,促使歐元空頭退場。  各國央行在其網站公布的半年度調查報告顯示,4月外匯交易較10月增加,歐洲債務危機使得交易量增加。  數據顯示,外匯市場每日成交量逾4.1兆美元,2007年為3.2兆。美國匯市4月平均每日成交量為7540億美元,較10月高出12%。同一期間,英國交易量亦增加15%至1.75兆美元。  

澳元兌美元上漲至二個月高點,預期本周的報告將顯示澳洲通貨膨脹加速。  澳洲央行上周在7月會議中說,將使用歐洲壓力測試結果,及澳洲的通貨膨脹數據,決定是否恢復升息。  澳元上漲0.8%至90.31美分。 
Source

【匯市新聞】CEBR︰英國央行至少18個月內無需加息

2010/07/26 14:22  財華社深圳新聞中心

英國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BR)表示,因此前經濟衰退造成的產能過剩將化解物價壓力,英國央行(BOE)在至少18個月的時間內無需加息。 

CEBR稱,預計英國通脹率將從9月的2.9%急劇降至明年2月的2.2%,並於2012年2月降至1.6%。英國6月通脹率為3.2%,高於政府3%的目標水平。 

CEBR首席執行長Douglas McWilliams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英國的剩余產能將持續至少4年時間,因此英國央行至少在未來18個月時間里無需加息。
Source

壓力測試與美國經濟數據激勵 歐洲三大股市齊漲

精實新聞 2010-07-27 07:45:37 記者 金正平 報導  歐洲三大股市26日以高盤開出後便呈現小幅回檔的態勢,盤中受到美國新屋銷售數據的激勵翻紅;金融股受到23日公佈的壓力測試結果激勵,表現多半較大盤優異。德國DAX指數上漲0.45%(27.87點),收6,194.21點,創7月14日以來收盤新高。

英國FTSE 100指數漲0.72%(38.50點),收5,351.12點,再創5月13日以來收盤新高。法國CAC 40指數漲0.81%(29.13點),收3,636.18點,創7月13日以來收盤新高。  美國商務部26日公佈,2010年6月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的獨戶新屋銷售年率較5月下修值26.7萬戶勁揚23.6%至33萬戶。根據Thomson Reuters統計,經濟學家原先平均預估6月份銷售年率為32萬戶。這項消息帶動整體盤勢向上。全球水泥業龍頭Lafarge上漲1.21%,收43.64歐元。德國鋼鐵業龍頭ThyssenKrupp漲1.03%,收23.61歐元。 

歐洲銀行監督委員會(CEBS)23日公布,91家接受壓力測試的銀行當中僅有7家未能通過檢驗,合計短缺資金額度為35億歐元。對於市場出現壓力測試不夠嚴格的批評聲浪,歐元集團(Eurogroup)主席Jean-Claude Juncker加以駁斥。Thomson Reuters報導,Juncker 26日表示,歐盟銀行壓力測試是採用非常專業的方式進行。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上漲3.46%,收6.67歐元。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漲5.24%,收39.99歐元。巴克萊(Barclays)漲4.52%,收315.65便士。

彭博社報導,根據知情人士透露,英國石油執行長Tony Hayward將會與董事會討論去職的問題。報導指出,英國石油公司方面則表示尚未做出最後的決定。英國石油大漲4.60%,收416.95便士。
Source

華爾街日報:IMF判定人民幣仍遭「嚴重低估」

2010/07/27 09:15 編譯張正芊 綜合外電    
儘管中國政府上個月已放寬人民幣匯價彈性,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官員周一 (26 日) 透露,該機構延宕多時的中國經濟檢視報告中,仍認為人民幣價值遭「嚴重低估」。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報導,IMF 執行董事會周一就中國經濟報告進行討論,作出上述決議,並獲得美國、德國、法國及英國等大國及其他國家支持。不過,這些國家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催促中國盡速讓人民幣升值。
IMF 的決議,料將對北京政府在允許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上,造成壓力。中國當局上個月 19 日決定放寬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限制,此後人民幣升值 0.7%。
報導指出,中方有可能動用權限,在接下來幾周內阻止 IMF 發布這份審議過程的詳細報告。除非中國政府不准放行,否則這份報告預料將於今年 9 月份發布。
根據規定,IMF 成員國有權利阻止 IMF 審查報告公佈,不過至今出現的例子並不多。據了解,美國政府曾施壓北京,允許讓 IMF 報告公諸於世。
IMF 於今年春天開始這份報告的審查行動。原因是北京政府自 2007 年起,便禁止 IMF 針對中國經濟進行年度調查,反映雙方針對中國限定人民幣匯率的政策,陷入角力戰。
中國當局自 2008 年開始,採行該政策;同一時間,IMF 最大持份國家─美國及歐洲國家,抱怨這項政策讓中國出口商享有不公平的優勢。
根據看過 IMF 報告草稿的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家暨前任 IMF 中國分部主任 Eswar Prasad 透露,IMF 對於北京政府允許放寬人民幣匯率浮動範圍,給予正面評價;並強調近幾月中國的經常帳盈餘已下降,視為人民幣價格轉趨適當的跡象。
不過 Prasad 也指出,IMF 預期中國經常帳盈餘降低的趨勢,只是暫時性的;與該機構 4 月份判定情況相同。他表示,中國政府需要採取「重大行動」,來減低人民幣遭低估的程度。
Source

加國海嘯后經濟堪借鑑

2010年 07月 27日 00:00    中國窗
 
    加國海嘯后經濟堪借鑑
    交通銀行(香港)資金部劉鑫
    貨幣政策具彈性
    上月底,20國峰會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期間不乏大規模示威游行,但真正受市場矚目的是經歷了金融海嘯后仍可迅速復原的加拿大經濟。該國央 行更於上月開始加息,為七國集團打頭陣,也是近3年來首次。雖然歐洲債務危機為全球經濟復蘇蒙上陰影,但由於各大經濟體經濟形勢不盡相同,最終還是依照自 身狀况選擇退市。
    受惠於銀行業作風謹慎,加拿大金融系統在金融海嘯中所受冲擊有限,主要的金融機構沒有一家在危機中倒閉,不過更重要的是,該國在應對危機時 貨幣政策甚具彈性。回顧2007年金融海嘯爆發初期,加拿大是最早跟隨美國減息的發達國家之一,在美國減息3個月后便開始跟隨。反觀飽受債務危機困擾的歐 元區,卻遲了整整一年才開始亡羊補牢。
    商品出口利好復蘇
    單是上述幾點,似乎還不足以令加拿大經濟在如此短時間內復蘇。眾所周知,加拿大是資源出口大國,占了GDP近四成。雖然商品價格在金融海嘯 爆發后大幅回落,但新興市場近年發展快速,對商品需求殷切,因此利好價格於2009年初便開始回升。加上該國工業原料及能源類出口占整體出口比例逐年增 加,因此出口得以快速反彈亦成為其經濟復蘇原因之一。
    財政負擔小
    歐洲各國爆出債務危機后,各發達國家的債務問題始終為人詬病;在歐洲債務危機升溫之際,市場目光更投向負債嚴重的美國身上。IMF預 計,2014年美國的外債規模將較目前的12萬億增近四成至18.8萬億,占GDP會超過一倍。以數字而論,美國的債務包袱確實值得擔憂。而經濟一向以美 國馬首是瞻的加拿大,目前外債占GDP雖超過七成,但IMF的數據顯示,只有加拿大未來幾年外債會減少至七成以下,而他國則持續增加。另外,該國目前財赤 占GDP只較德國稍高,遠低過英國、日本及美國等國,只有不足5%,情况未算太壞。
    綜合而言,加拿大有穩固的經濟基礎,加上政府財政負擔會持續降低,未來仍是發達經濟體中少有的、具增長潜力的國家。
Source
   

金檢結果出爐‧無助提振投資信心

2010-07-26 19:24
  • 測試仍可當作歐盟日後預防危機的教訓,有助於歐盟推動集中金融監理的權力。(圖:法新社)
歐盟內部的分歧使歐盟未能執行更嚴格的銀行壓力測試,在投資人心中留下對測試結果的疑慮,無助於提振投資人信心。
根據歐盟23日公佈的銀行壓力測試結果,受測的91家銀行中,有7家銀行無法承受經濟再度衰退的打擊;歐盟希望透過測試在危機後重建信心,卻未能將市場關心的主權債務違約納入測試項目,落了個虎頭蛇尾的批評。
91測試僅7銀行未達標
支持歐盟人士說,歐盟已盡全力做到各國一致同意測試。但批評者指出,政治敏感性卻使歐盟未將主權債務違約的可能性納入測試,而主權債務違約才是測試是否完備、坦誠的指標。
不過,歐盟若指出任何一國有可能倒債,勢必打擊該國政府的信譽;而且萬一金融市場不能消除疑慮,單純的假設可能演變成事實。
Capital Economics歐洲區經濟學家麥坤恩說:“表面上,歐盟銀行壓力測試結果頗為正面,但擔心測試報告和稀泥的疑慮還是存在。”
歐盟當然希望獲得更多讚賞,而且過去幾週來歐盟也極力想贏得投資人信心,因此在6月17日的峰會中宣佈將實施壓力測試。隨後歐盟又宣佈將設立一筆5000億歐元的紓困基金,來幫助歐元區國家驅散任何倒債的風險。
投資人批評歐盟
未公開測試標準
但在發佈測試結果前,許多投資人批評歐盟未公開測試的標準,令人懷疑黑箱作業將導致銀行和政府討價還價,取得揭露哪些內容的妥協。
國際律師事務所Allen & Overy旗下的Global Corporate Group主席克蘭菲說:“沒有通過這次測試的是測試本身,而不是受測銀行。沒有證據顯示這次測試採用前後一致的標準,嚴重缺乏可信度,平白浪費了這個大好機會。”
德銀行獲政府資金相挺
在測試準備期間,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支持多隱瞞、少透明,這並不意外,因為不管德國銀行多疲弱,都有德國政府的資金相挺。
相反地,西班牙明知有幾家銀行可能無法通過測試,但西班牙希望測試全面執行。分析師說,這是因為測試可以作為西班牙要求銀行補充資本的正當理由,好對納稅人、以及歐盟國家紓困監理機關交代。
儘管各國間有許多歧見,準備工作仍持續進行,而且在進行測試後不到一個月就公佈了結果。由於歐盟各國間沒有類似美國各州之上的聯邦政府,而且各國差異很大,測試進行的速度確實快得驚人。
歐盟希望在儘量揭露細節以取信投資人和避免過嚴的標準嚇走投資人間,尋找平衡點。即使市場認為測試標準太鬆、又太晚實施,這次測試仍可當作歐盟日後預防危機的教訓,有助於歐盟推動集中金融監理的權力。
過關標準
一級資本須達6%
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稱,歐盟監管機構在此次針對當地91家大型銀行的壓力測試中只採用一項考量標準。
銀行能否通過壓力測試,只取決於是否能在兩種基線情境下,將一級資本在資產中所佔比例保持在6%。一級資本包括普通股和優先股、現金儲備和部份其他的長期混合證券。
負面情境是假定歐盟地區生產總值(GDP)在未來18個月內下滑3%,即暗示經濟出現溫和的雙底衰退。
此外,壓力測試還模擬了主權風險衝擊對銀行的影響;測試假定3個月期利率上升1.25%、10年期債券收益率上升0.75%。
測試還模擬了主權風險衝擊對銀行總體貸款違約率的影響。如報導所言,此次測試被明顯排除在外的僅有一種情形,就是歐洲主權債務真正發生違約的情形。
91銀行一級資本高出標準
歐盟的銀行業監管機構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CEBS)表示,在評估大型銀行對壓力測試中最悲觀假設情況的耐受力時,將其資產價值抵消了5660億歐元。
CESB表示,在評估溫和的二次探底和國債市場出現新一輪劇烈波動的共同影響時,接受壓力測試的91家銀行的一級資本比率平均為9.2%,較達標水平6%高出3.2%。
資產最多減記5660億歐元
只有7家銀行的一級資本比率低於6%,未能達標。
根據報告,91家接受測試的銀行資產佔歐盟銀行業總資產的65%以上,接受測試的銀行資產佔各歐盟成員國銀行業資產規模的逾50%。
CEBS假設的銀行損失主要是貸款損失,而不是備受關注的因持有國債造成的損失。
CEBS表示,在悲觀情況下(假設歐盟經濟今年增長為零,明年為萎縮0.4%)假定的4728億歐元損失是資產減值損失。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將出現259億歐元的交易損失。
此外,CEBS還評估了銀行在交易賬戶中持有的國債價值下降389億歐元將帶來的風險。計入長期資產賬戶下的持有到期國債的估值損失不在本次測試的考慮之內。
據報導,CEBS還在壓力測試中假設了主權風險造成衝擊的情況,以評估國債市場重演4、5月危機時銀行的耐受力。
為模擬5月份國債市場劇烈波動的一幕,CEBS在“主權風險衝擊”情境中假定,歐盟所有成員國的市場利率都普遍上漲,其中3個月期貨幣市場利率上漲1.25%、10年期國債利率上漲0.75%。
CEBS還根據各國國債的歷史波動性,假設了個別國家國債將出現額外損失的情況。
他們假設,在最悲觀的情況下,希臘國債平均加權的折價幅度將達到23.1%,西班牙和葡萄牙國債的折價幅度分別為12.3%和14%。
但是壓力測試模型並沒有明確作出出現主權違約的假設,這反映出一種政治信念,即歐盟,尤其是歐元區成員國無一可能違約。
忽略倒債風險
被批是個笑話
雖然政府領袖與國家貨幣基金組織(IMF)都盛讚測試結果顯示歐洲銀行業有能力應付可能的衰退,不過測試結果的可信度備受質疑,接下來市場關注焦點可能轉向勉強通過測試的銀行。
IMF總裁卡恩說,測試是“重大的任務,且代表已朝向改善透明度、提振市場信心跨出重要的一步”。
不過,有些分析師不以為然。歐洲監管部門急於強調測試的嚴格性是為了以此提振外界對歐洲銀行業的信心,因為目前市場對歐洲銀行在主權債務方面的敞口感到憂慮,但他們卻忽略了兩個重要參數。
儘管市場自5月就陷入慌亂,投資者開始擔心希臘及其他負債嚴重的歐元區國家可能違約或被迫重組債務,但歐洲監管部門此次並沒有進行主權債務違約風險測試。
另外,他們也沒有測試銀行是否擁有足夠多的緩沖流動性,也就是易於出售的資產池,這些關係到銀行能否履行未來的償款義務以及為當前活動進行融資。融資模式存在缺陷是一些金融機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倒閉的主要原因,其中就包括英國北石銀行(Northern Rock)。
《金融時報》引述一位資深銀行界人士說,測試不過是笑話,是一場“希臘喜劇”,理由是測試未納入希臘等國可能倒債的可能,而這才是市場最關心的部份。
測試假設的最糟糕情況是希臘公債價格下跌23%,但若以目前希臘公債的價格來看預設跌幅只有4%,因為測試是以希臘五年期公債去年底的價格為基準來計算跌幅,未考慮希臘公債在今年4月的狂跌。
希臘公債面額跌至81%
去年底時,上述希臘公債大致還能以相當面額100%的價格交易,但迄上週五(7月23日)價格已跌到面額的81%。而根據債信評等機構標準普爾公司(S&P)已警告,持有希臘公債可能損失高達70%的面值。
投資人也質疑測試只評估交易賬上的損失,不包含持有至到期的銀行賬損失,但銀行多半都是持有公債至到期。
《金融時報》評論說,測試“既未一體適用、透明地實施,也不夠嚴格,但如果審慎看待,不失為好的開始”。
市場因此將焦點轉向17家勉強通過測試的銀行,包括德意志郵政銀行、希臘P i r a e us銀行、愛爾蘭聯合銀行(Allied Irish Banks)、意大利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與UBI Banca、西班牙Bankinter,以及8家小型銀行,測試的第一級資本比率都在6至7%。
銀行都會展開一波增資潮。在結果發佈前,希臘國家銀行(National Bank of Greek)、斯洛維尼亞NLB與西班牙Civica都已宣佈準備增資。據希臘報紙上週六(7月24日)報導,Piraeus已聘請3家投資銀行承銷逾 10億歐元股票,但籌得的資金主要將用於收購另兩家希臘銀行的公股。
德未公佈完整細節
作為對德國銀行業為期4個月壓力測試的一部份,歐洲監管機構指責德國政府及該國銀行背棄了公佈主權債務持有情況完整細節的協議。
泛歐銀行監管機構——歐洲銀行業監管委員會(CEBS)秘書長‧沃森(Arnoud Vossen)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我們曾與所有監督機構和參與測試的銀行約定,各銀行將逐個披露其主權債務風險。”
上週五,歐洲銀行業監管委員會公佈了壓力測試結果。但是,在接受測試的14家德國銀行中,有6 家——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郵政銀行(Postbank)、Hypo Real Estate、合作制互助銀行集團DZ和WG Z、以及柏林銀行(Landesbank Berlin)——並未如人們所預期的那樣,公佈主權債務持有情況的詳盡信息,儘管郵政銀行披露了部份信息。除了未能通過測試的希臘A T E bank銀行外,其它每一家歐洲銀行都遵從了披露要求。
分析師表示,德國銀行不遵從披露要求,將加劇外界對它們有事隱瞞的猜疑,還可能進一步打擊市場對整個壓力測試行動的信心——外界已經在批評這些測試設想的情形過於輕鬆。
德國監管機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和德國中行(Bundesbank)的官員們表示,德國法律意味著他們不能強迫銀行公佈此類細節。
金檢應更嚴格
歐盟監管部門表示,與2009年初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實施的銀行壓力測試相比,歐洲銀行壓力測試在經濟增長假設方面的標準更為嚴格。
美國銀行業壓力測試當時認定,美國19家大型銀行中有10家銀行需要補充總計750億美元的額外資本。
花旗集團最新研究報告表示,股權及債券市場應該將歐洲各銀行置於更為嚴厲的環境中進行壓力測試。
花旗集團認為,此次歐洲銀行業監管委員會所使用的壓力測試環境不夠嚴厲。
花旗分析師在報告中表示:“基金、股權以及債券市場將基於市場真實壓力情形對銀行的償付能力進行評估。
測試條件將比歐盟銀行監管委員會的測試更為嚴厲。據悉,在嚴厲情形下,對銀行賬戶的考察將被包括在測試內容之中。”
儘管絕大部份受測銀行過關,但不少投資者認為標准定得太過寬鬆。首先,本次測試只計入交易賬戶中的主權債,忽略了銀行所持大部份歐債的潛在虧損。其次,從程序上來看,測試結果也難以讓人信服。據悉,儘管各國間有很多分歧,但結果仍在進行測試後不到一個月就得以公佈。
據悉,在結果公佈之前,高盛預估有10家歐洲銀行不能通過測試,且這些歐洲銀行或需增資380億歐元;蘇格蘭皇家銀行則估計有關集資最多達850億歐元。
星洲日報/財經‧2010.07.26
Source

英國7月房價下跌0.1%  一年來首次下滑

2010/07/26 @ 11:30 am 香港時間
7月26日上午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由於房屋需求量下降而待售房屋數量增加,英國7月份房價出現了自2009年5月以來的首次下滑。
這 項由地產數據公司Hometrack進行的調查表明,英國7月份房價月率下降0.1%,年率上漲2.10%。數據顯示,6月份房價月率增長0.1%,年率 上漲為2.1%。 Hometrack表示,該指標與近期公佈的同類數據結果類似。此外,7月份,英國樓市待售房屋數量,較比6月份增加了3.6%,而新買家數量則下滑了 1.3%。
Hometrack研究部門主任理查德·唐奈指出,「過去5個月內,房屋 需求量逐漸下降,光7月份的需求量就減少了1.3%,這也導致房價出現15個月來的首次下跌。我個人認為,今年下半年房價將會繼續逐步下跌,而且這一趨勢 將在所避免。」唐奈補充說,由於英國經濟前景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待售房屋數量將繼續增加。
Hometrack的調查還顯示,7月份,一套房屋自被出售至被買家買走,平均要需要8.7週的時間。相關數據顯示,6月份,這一數字為8.4週。按地區劃分的話,房價下跌幅度最大的為倫敦,跌幅高達0.2%。

美國經濟未來十年將“日本化”﹖

2010年7月26日 12:07
許投資者已經預見到它的來臨並且提前拋售了股票。不過﹐這裡說的不是星相學家所說的7月26日土星與天王星的對沖﹐而是未來美國可能面臨的財政赤字居高不下、經濟增長萎靡不振及股市回報率低迷的十年。

上 週伴隨美國國債收益率跌至紀錄新低﹐有關“失去的十年”的猜想陡然升溫。看淡美國經濟的投資者紛紛買入被視為避險資產的國債﹐推動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 跌至15個月低點2.89%﹐2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也創出0.568%的歷史最低水平。不過﹐到上週五時國債收益率微幅回升﹐因歐洲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顯 示﹐91家接受測試的歐洲銀行中僅有7家未能通過測試﹔但市場依然擔心美國經濟未來有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轍﹐出現國債收益率長期處於低位、經濟增長更為低迷 的情況。

目前市場已出現諸多信號﹐顯示經濟增長動力正在逐漸衰退﹐而預算赤字卻在持續 上升。美國股市上週反彈了3.6%﹐但目前仍處於本輪牛市的首波回調行情中。與此同時﹐儘管美國公司公佈的第二季度業績表現強勁﹐但這只是反映了過去的業 績狀況。投資者看來並不看重這些業績﹐市場交投仍保持淡靜。

不過﹐還需要出現更多不利因素才可能導致美國經濟的“日本化”(華爾街的說 法)。日本央行立場不夠強硬及股東權益被稀釋因素加重了日本股市的長期熊市狀態。而美國則沒有上述兩種因素的拖纍。此外﹐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計﹐在科技股泡沫期間﹐日本股市峰值時的估值幾乎是美國股市的兩倍。

儘管美國經濟前景面臨挑戰﹐但最終情況或許不會像 市場悲觀看法所預計的那樣可怕。自4月下旬以來﹐投資者從股票型共同基金中撤出了超過390億美元的資金﹐而涌入債券型基金的資金則高達490億美元。儘 管市場預期悲觀﹐但週期性行業上市公司的第二季度收入較第一季度平均增長16%。上市公司不僅利潤正在好轉﹐同時還有四分之三公司的收入也超出了預期。

上 市公司的業績預期也不是太糟糕﹐至少從這些公司自己的預期來看如此。迄今為止﹐有10%的公司在業績報告中上調了業績預期﹐而下調預期的僅為2.2%。目 前﹐消費者購買iPad和iPhone的速度遠快於蘋果公司(Apple)的生產速度﹔波音公司(Boeing Co.)在英國法恩伯勒(Farnborough)國際航展上接獲了103架新飛機訂單。此外﹐Union Pacific (UNP)與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 Inc.)的運輸業務也非常強勁﹐已推動道瓊斯運輸業平均指數一個多月來首次升破50日和200日移動均線。

儘管在債券收益率回升之前股 市不會創出新高﹐但伴隨通貨再膨脹跡象的增多﹐有關通貨緊縮或二次衰退的恐慌情緒應該會有所減弱。儘管投資者將全球經濟低迷的原因歸咎於歐洲方面的問題﹐ 但上週公佈的德國Ifo商業景氣指標卻意外上升﹐從而激發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與此同時﹐CRB大宗商品指數也已企穩﹐已較5月份的低點上漲7%﹔油價基 本上堅守在每桶70美元上方水平﹔銅價上週飆升9%﹐創出今年2月中旬以來最大單週漲幅。

整個夏季美國股市一直在劇烈波動﹐但上週道瓊斯 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反彈327點﹐至10,425點﹐當週累計上漲3.2%。該指數目前與年初時的點位已基本持平。標準普爾500指數上週累計上漲38 點﹐至1103點﹐漲幅3.6%﹐為過去3週來第二次實現上漲。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上週漲90點﹐至2269點﹐漲幅4.2%﹔羅素2000指數漲40點﹐ 至651點﹐漲幅6.6%。

Kopin Tan

(本文譯自《巴倫週刊》
Source

[新聞]智庫料英2014前不加息

2010-07-27 08:04:00
一個經濟智庫估計,英國的超低利率將會持續到2014年。
安永會計師旗下經濟智庫Item Club指出,為平衡英國政府大量刪減經費的衝擊,0.5%的低基本利率政策,將一直維持到2014年。
受到金融海嘯衝擊,英國央行自2009年3月起將基本利率降到0.5%。
Item Club的斯潘塞指,「新政府計劃刪減預算赤字,顯然是很有決心的做法」。
他指出,假如英國政府可以執行400億英鎊的預算赤字刪減計劃,今年英國的經濟成長率將降到1%,未來幾年藉由貿易與投資,經濟成長率可以逐漸提高。
另一方面,受到能源價格上漲,同時銷售稅明年元月初將由目前的17.5%提高到20%,消費者物價指數將超過央行訂立的2%目標區。
Item Club指出,要預防消費者物價指數跌破1%,央行必須盡可能讓短期利率維持在0.5%。(中央社)
Source

經濟學人:振興歐洲之良策


本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認為,若歐盟領導人能夠拿出像20年前創設歐洲統一市場時的魄力和付出努力,歐洲還是有救的。當歐洲人對自身的就業和儲蓄感 到擔憂時,當他們的政府和企業再無法輕鬆借款時,當銀行破產和統一貨幣處於危險時,歐盟不僅經歷著一場經濟危機,而且也是一場政治危機。歐洲各國領導人至 今還未在此威脅上形成統一認識。他們在前18個月內,以否認和咆哮口吻,外加不停爭辯和對金融市場大量指責方式來掩飾自己的問題。歐洲正變為世界上貶值的 勢力。


亞洲和美國以輕蔑的目光審視著歐盟的一系列失敗,這好像在說歐洲時代已過去。其衰老的、只關注內部世界的民眾已無克服逆境的決心。
然而,無人能從患病的歐洲受益,更何況它仍是當今世上最大經濟體。若它足夠健康的話,全球經濟危機的最糟時期早應結束。因此,人們不要只嘲笑歐 洲的衰弱,全世界都應提出歐洲究竟還能否重新煥發活力,以及如何煥發的問題。《經濟學人》認為,絕無任何會讓歐洲命中註定要失敗的東西。若歐盟領導人的確 能拿出勇氣,此次危機是能夠成為自1980年代以來的復興的最佳機會。
當中東歐仍處在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控制下時,歐洲經濟因兩次全球石油危機而遭遇低增長和高失業。在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雅克•德洛爾(Jacques Delors)的領導下,歐洲終於在1992年形成統一市場,歐洲的制度也恢復了活力。相關改革為歐盟史上最活躍時期奠定了基礎。今天的歐洲領導人應汲取 有關經驗。但不幸的是他們似乎對此有誤解。
一些當前在解決歐元命運問題的人物相信,每次危機都將是歐洲走向聚合的新進步。在法國帶領下,這些人堅稱,從希臘開始向南歐蔓延的混亂局面表明 了歐元區需要一個中央集權的核心力(a core of dirigiste powers),以更加政治化的,更少技術專家管理方式來管理歐洲。為限制不公平競爭,他們還想要在整個歐洲建立統一勞工標準和一定程度上的稅收趨同。
然而,其他國家不認同這類增進歐洲聚合的方式。很在意自己歷史的德國並不信任政治家們的貨幣政策。德國民眾曾確信,歐元會以像自己喜愛的馬克那樣的相同準則正常運轉,他們對為任何歐洲新計畫出錢很反感。德國想要一套更嚴格的管理體系,禁止各成員國開支過大。
然而,人們很難做到簡單地讓每個歐元區成員國一直採取負責任的行動。有人會違反一些規則,而另一些人也會有默許這些行為的理由。
對歐元區的兩個最重要成員國間的矛盾有著清晰思維的觀察者都能得出歐洲要麽彙聚,要麽崩潰的結論。他們堅信,在沒有一套處理不負責任成員國的清晰政治機制之前,歐元命中註定會重複像今年暴露出的一類危機。總有一天此觀點會被證明是正確的。
另一方面,人們低估了歐洲走折中路線的藝術。他們還忽略了歐洲想借歐元作為黏合劑的決心,因為,讓歐元崩潰無異於造成毀滅性代價,威脅歐盟生存的根基。因此,當下最可能的結果是,既不崩潰,也不急於聚合,而是讓歐元病態地存在著。
為免受內部混亂機制的影響,歐盟應借鑒放開對經濟增長的束縛和設立統一市場這類更激進一些的經驗。提升經濟增長有助於歐盟緩解政治困境和幫助自己的公民。歐盟領導人現要努力削減政府開支,若他們還想為1992年的改革增添新意。
當前的統一市場並未真正建成。義大利經濟學家,前歐盟市場競爭事務專員馬里奧•蒙蒂(Mario Monti) 已詳細闡明過在構建統一市場上還需推進的工作。
歐盟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比美國低30%。因它是在國家的障礙之後運作,因此,其創新能力很低,同時,也不想追求規模經濟。歐洲的整個醫療保健領 域不存在競爭。同樣,像電信類高科技行業一直受到保護,其他像電子商務類服務業1992年時只是苟延殘喘。據推算,2020年的統一數位化市場(a single digital market)價值可占歐盟GDP的4%。
此外,歐盟的專利體系也是支離破碎,導致新產品轉移出境很困難;能源供應體系一直就未正常鬆綁過;跨境債務難以回收。因此,總體層面需做改進的東西太多。
歐洲的改革障礙一直是政治性,而非經濟性的。如同盧森堡前首相讓-克洛德•容克(jean-claude juncker)2007年所言,人們瞭解應該做哪些事情,但在一旦做成後,他們又不知應如何重複以前的方式。
危機已讓歐洲的政治前景發生改變。在防止政府以貨幣貶值方式來恢復競爭力前提下,歐元應能夠帶動相應改革。歐洲各國現正從朦朧中覺醒,最終意識到改革無法再推遲下去。
現在已經出現了普通歐洲人比領導人對改革認識更清楚的現象。據佩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re)6月進行的民調結果顯示,有73%的德國人和65%的法國人認同自由市場經濟環境下生活的更好,高於2007年時分別得到65%和56%結果。
在過去數十年內,歐洲有特權的內幕人士一直阻撓改革。但德洛爾先生以構建由信仰自由市場人士和贊同歐洲聚合者組成的聯合陣線回應了這些人。在強調統一市場前提下,今天的危機讓歐洲領導人有了創建自己的改革聯合陣線的機會。他們應該抓住它。
Source

歐洲銀行業,拆禮物的時間到了?

2010/07/26 19:22  (ING 安泰投顧 提供)

上週表現:因市場樂觀預期多數歐洲銀行將通過壓力測試,加上歐洲經濟數據與企業獲利捷報頻傳,推升歐股週線收紅,道瓊泛歐600指數全週大漲3.2%,收在255.97點。 

政策訊息:(1)國際信評機構Moody19日調降愛爾蘭主權債信評等一級至Aa2,不過其信評下調結果不影響隨 後的公債標售,愛爾蘭20日標售15億歐元6年和10年期公債,仍然吸引3.6倍的認購資金。(2)希臘於20日再度成功標售15億歐元的13週短期國庫 券,標售利率為4.05%,認購倍數達 3.85倍。(3)歐洲央行總裁特里榭(Trichet)22日投書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時期已經結束,各國應當致力鞏固公共財政,削減支出並增加稅收。 (4)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CEBS)上週五晚間公佈最新歐洲銀行壓力測試結果,91家接受測試銀行之中,只有7家銀行的一級資本比率未能達6%,需要額 外注資35億歐元。此7家未通過測試的銀行包括1家希臘銀行(Agricultural Bank of Greece,需增資€2.43億)、1家德國銀行(Hypo Real Estate,需增資€12.45億)和5家西班牙儲蓄銀行(Diada、Espiga、 Unnim、Banca Civica和Cajasur,總計需增資€20.43億)。此外,評估在最糟情況下(經濟二次探底加上主權債信劇烈下跌),91家銀行的一級資本比率均 值為9.2%,仍較基準的 6%高出3.2%。 

個股訊息:(1)英國家用品巨擘瑞班(Reckitt Benckiser) 計劃以25.4億英鎊收購SSL集團,SSL聞訊飆漲33%。(2)英國石油20日宣佈以70億美元,將旗下的北美與埃及資產出售予Apache,以籌措漏油事件費用。 

未來展望:歐洲壓力測試上週五晚間正式出爐,在一級資本率6%的限制下僅7家銀行不及格,較先前 KBW模擬測試的表現更佳。不過挑剔的投資人是不容易滿意於表面結果,認為預設條件過於寬鬆(最遭非議的是五年期國家主權債券跌價模擬,其假設希臘公債較 2009年底下跌23.1%,西班牙公債下跌12.3%、葡萄牙公債下跌14%及德國公債下跌4.7%),評價僅考慮銀行交易政府公債時的損失,卻未針對 將公債持有至到期、且主權債務違約的情況深入探討,CEBS跳過這段市場最想知道的環節,結果自然無法完全取信於市場,批評者甚至揶揄歐盟的政治信念太過 強烈,執著篤信成員國不可能違約。

ING投顧認為,銀行業壓力測試本來就是歐盟送給銀行業(或市場)的大禮,盒子裡盛裝著美麗的玻璃鞋是可以被預期,因為 歐盟不可能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讓投資人回過頭嘲笑這份美意。整個歐債事件發展迄今u歐盟力挺、空方退場」,雖然不是完美句點,也算有個段落,只是金融市 場習性總是善於批評,對好、壞結果總要來個最後掙扎。我們認為在拆完禮物的欣喜情緒過後,一切還是要回歸基本面,所幸現階段歐洲企業端經營已見起 色,66% 的道瓊泛歐600企業第二季財報優於預期(截至7/23),加上歐元貶值創造經濟新「出口」,在時與勢的配合下,歐股後勢欲弱不易。
Source

英國“雙底型”衰退憂慮上升

2010年07月21日 19:14:46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倫敦7月21日電(記者 王振華)“雙底型”或者說是“兩次下跌型”經濟衰退,是指經濟在擺脫衰退開始復蘇之後不久又重歸下跌,再次觸底後回升,經濟運行軌跡大體呈“W”狀。目前,擔心英國經濟可能會出現這一情況的情緒正在上升。
在英國新政府5月中旬成立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不時可以聽到工黨政府發出的需要防止經濟出現“雙底型”衰退的警告。在前首相布朗的競選演說 中,他經常批評保守黨提出大規模削減政府開支的計劃,警告說如果過早“退出”經濟刺激措施,可能引發英國經濟發生“雙底型”衰退。但是,隨著工黨在此次大 選中敗北,以及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聯姻”組建新政府,這一警告似乎一度被人遺忘。而大力削減政府開支、力爭在幾年內將目前的巨額赤字財政“扭虧為盈”成 了新政府經濟政策的“主旋律”。
根據英國新政府6月下旬提出的緊急預算,到本屆政府任期結束的2015年,每年將削減320億英鎊政府開支,各政府部門、福利計劃、教育、醫療體係 甚至女王王室的開支均要被削減。同時,大幅度提高消費稅,明年初就要將消費稅從目前的17.5%提高到20%。這一措施可望每年為政府增加收入110億英 鎊(1英鎊約合1.5美元)。政府預計,這一增收減支將使英國在2015至2016財政年度實現財政平衡,使目前的約1500億英鎊年度財政赤字完全消失 並出現財政盈余。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從總體上看,英國新政府這一經濟政策無論從出發點來看,還是從保證經濟的長期穩定來看都是不錯的,關鍵在于如何正確地把握大幅度“增收減支”的時機。
經過工黨政府的巨大努力,同時也得益于世界經濟同步進退的大趨勢,英國經濟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踏上復蘇之路,從而結束了為期六個季度、也是上世紀 30年代以來最長的經濟衰退。但是,近來英國經濟的復蘇步伐非常緩慢而乏力。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長速度僅分別為0.4%和0.3%。估計今年 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速也不會很快。從最新的經濟數據看,英國的住房市場仍處于衰退之中,工業和服務業復蘇的勢頭也不強勁。因此,英國似乎應和多數西方國家同 步,將經濟刺激措施尤其是刺激力度再持續一段時間直至出現穩定復蘇。
近來,擔心英國可能會出現“雙底型”衰退的言論已不時出現于報端。一些經濟分析人士,其中包括新政府組建後成立的預算責任局官員表示,在經濟剛剛開始復蘇並缺乏動力的時候,大幅度削減政府開支和提高消費稅將對脆弱的經濟復蘇構成新的危險。

英國預算責任局高級官員傑弗裏‧迪克斯近日承認,英國政府的緊縮政策增加了發生“雙底型”衰退的可能性。英國倫敦金融城經濟學家詹姆斯‧卡裏克也認為,英國陷入“兩次下跌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目前為三分之一,政府過早地削減開支增加了經濟再次出現下滑的危險。
削減巨額政府財政赤字自然有利于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增長。但是,如果削減開支的“巨斧”同時也砍傷甚至砍掉了目前剛剛出土不久的復蘇“嫩芽”,則可能導致事與願違、得不償失的結果。
Source

2010/07/26

英國:女性推遲當媽媽 多因經濟壓力大

2010年07月26日 08:26:06  來源:  新華網 

英國專業親子問題研究網站Mompoll.com調查年輕職業女性後發現,經濟壓力是導致英國數百萬女性推遲生育的首要原因。    

經濟壓力    
調查結果顯示,一半以上尚未生育的受訪女性說,缺錢是阻礙她們成為母親的關鍵因素。90%說,如果失去工作,生活將會入不敷出。    

大多數人認為,30歲以後才能在經濟上穩定下來,平均年收入達到3萬英鎊(約合4.5萬美元)時,才可以考慮生孩子的事情。    

80%的受訪女性希望能在生孩子前多攢一些錢,願意等到30歲以後再考慮生育的事情。61%的受訪女性說,如果丈夫能有一份更好的工作,賺更多錢,她們的壓力也會相應減少。    

Mompoll.com女發言人說:“當今社會,女性收入與伴侶差不多甚至更高的情況並不稀奇……不少事業成功的女性需要自己和伴侶同時有收入才能維持體面的生活。因此,為撫養孩子而失去家庭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不能不讓想當媽媽的人思考再三。”    

事業擔憂    

三分之二的人還擔心,一旦有了孩子,事業發展會就此改變;31%的人認為,休產假時,自己的職位會被同事取代,影響今後發展;16%的人覺得做母親後,同事會對自己失去尊敬,同時看低自己的能力。    
不過,近一半的職業女性承認,有孩子後,工作效率的確不可能再像從前那樣高。    Mompoll.com女發言人說:“殘酷的現實是,媽媽們沒有失去天分和對工作的熱情,但是她們關心的重點發生了變化。因此,雖然女性希望回歸全職工作,重新建立在職業領域的地位,但有了孩子之後,這變得很難實現。”    

盡管困難重重,但67%的受調查者說,她們非常想生孩子,會經常考慮這個問題。40%羨慕那些已經成功做媽媽的職業女性。47%的人感到不平衡:為什麼男性既可以有好事業,又可以有好家庭?      

觀念變化    
隨著時代變遷,人們對生育的態度也在發生轉變。各種原因讓年輕夫婦不再著急成為父母。      

日本內閣府2009年10月在全國范圍內調查5000名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結果顯示,46.5%的女性和38.7%的男性認為結婚後並非一定要生孩子。美國一項調查結果顯示,2008年,平均每7個新生兒中,有1個的媽媽年齡不低于35歲。      

不過,也有不少人認為,金錢不應該成為人們享受天倫之樂的障礙。      

英國倫敦網友瑪麗24日在英國《每日郵報》網站留言說:“我22歲時意外懷孕,丈夫不讓我繼續工作。那時,一想到今後幾年都要靠他的薪水養活,我就很不安。不過,6年的母親生活讓我感覺充實。丈夫為了我和孩子,工作得更加努力。現在,我又重新找了一份工作,雖然是從最基層做起,但我一點兒也不覺得不妥。我想對所有想要孩子的夫婦說,想生就生吧,有了小孩後,你們肯定能找到辦法應對經濟壓力。”
Source

安永調低英國GDP預測 今年僅增長1% 4年內不會加息

安永會計師 (Ernst & Young) 旗下經濟智庫Item Club 調低英國經濟增長預測,預計 2010 年的增長只有 1% , 2011 年增長 2.2% ,低於 4 月時預測的 2.7% 升幅,並認為經濟復甦將緩慢, 2012 年料增長2.8%,低於 4 月時估計的 3.4% ,到 2013 年增長料為 2.9% ,亦低於原先預測的 3.1% 。 

同時考慮到由於政府收緊財政開支,預料英倫銀行在 2014 年之前都不會加息。香港《大公報》報導,英國政府日前宣布實施二戰以來最大規模削減開支計劃,目的為抑止財赤繼續膨脹,分析料英國經濟前景略為惡化,英倫銀行會繼續維持利率不變。Item Club 經濟員指出,英國新聯合政府計劃大幅削減赤字,因而今年經濟需要幾經辛苦才能有 1% 增長,不過未來數年將逐漸加速,英國經濟在貿易及投資基礎之下,有望取得高質素復甦。此外,歐元區主權危機及政府收緊開支,將導致英國出口遭到打擊,意味英倫銀行未來 4 年都不會加息,反而可能會擴大其 2000 億英鎊的債券購買措施。據英國國家統計局 23 日表示,該國 GDP 於截至 6 月的季度內上漲 1.1% ,這一數字在首季僅為 0.3% ,而之前接受彭博社調查的 32 名經濟師平均預期,英國次季經濟增幅為 0.6% 。 瑞士信貸經濟師希爾 (Neville Hill) 亦指出,英國經濟復甦釋放出更為穩固與廣泛的積極信號。向前看的話,問題不是來自英國本土,而是來自於外部。來自外部的威脅或抵銷財政緊縮的成果。
Source

滙控滿意壓力測試結果

紀勤表示,銀行壓力測試結果有助建立投資者及市場信心。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滙控順利通過歐洲的銀行壓力測試,滙控發出通告,對於集團通過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及歐洲銀行 監管委員會(CEBS)在發布的歐盟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深表歡迎。行政總裁紀勤表示,相信測試結果對於建立投資者及市場信心,以及支持金融穩定,都是合時 而重要的訊息。

滙控表示,在宏觀經濟假設模式,以及在模擬「不利境況」適用的嚴格壓力測試,包括歐盟經濟區《EEA》額外主權債務打擊之 下,一級資本比率為百分之十點二,高於其目標範圍。因此,滙豐繼續完全符合現有監管要求,毋須籌集資本。紀勤表示,測試結果更有力地說明滙豐實力雄厚,足 以應付任何可預見的經濟下挫情況。

另外,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指,滙控及渣打(2888)向非洲最大保險商OldMutual洽購其持股 約五成二,位於南非最大貸款機構之一的Nedbank。報道指,OldMutual委託美林及Rothschild就出售股權一事成立諮詢小組,滙控已委 任投行Lazard就收購出任財務顧問,渣打亦委託高盛進行協助。雙方均希望通過是次收購以擴大在新興市場的業務發展。
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出爐的銀行壓力測試結果指,九十一家受測銀行中只有七家不及格,政府領袖與國基金都盛讚測試結果,顯示歐洲銀行業有能力應付可能的衰退。
不過,測試結果的可信度卻備受質疑。

分析師指,測試假設的最差的情況是假設希臘國債價格僅跌兩成三,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已警告,持有希臘國債可能損失高達七成的面值。估計市場今後將焦點轉向十七家勉強通過測試的銀行。
Source

歐盟散了 2012來了

2010年07月26日 07:45   來源:人民網  
2012年1月。冰雪正席捲歐洲大地,歐洲國家在經受嚴寒的考驗,世界經濟也感到冬日的寒風陣陣。歐盟貨幣體系已經結束。救助希臘及其周邊諸國所帶來的壓力和緊張,使得歐元成為遙遠的記憶。
這就是荷蘭ING銀行的經濟學家所描繪的歐元崩潰後的圖景。在他們那份“不可量化”的預測報告中,對歐元區解體後的歐洲經濟有著慘澹的評估:截 至2012年初,各成員國的產值將下降5%-9%,本幣將貶值50%。曾在十多年前放棄本幣、加入單一貨幣體系的成員國都在趕著印製自己國家的貨幣,他們 正與2008年造成雷曼兄弟公司倒閉的金融危機做著殊死的搏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通脹率均達到兩位數,德國和其他主要國家則在經受通貨緊縮的考驗。在英 國,由於歐元危機的影響,經濟正面臨二次探底的風險。股價下挫,房地產價格下挫,由於企業債務違約增加,政府又要開始對銀行業實施救助。
ING銀行的金融市場研究部主任馬克·克裏夫強調,他並不是要預測歐洲貨幣體系解體後的情況,而只是想像一下“最不可思議”之事發生時,世界將 會怎樣?“我們無法評估歐元解體帶來的長期利弊,只希望報告中呈現的場景,能夠讓人們更慎重地思考歐元解體作為一種政策選擇意義。”
他警告說,如果2010年底歐元解體,那麼2011年在整個歐元區將出現深度衰退,並將連累全球經濟下滑。德國的產值將下降4%,而希臘會下降 9%。同時,與歐元區相鄰的中東歐國家的GDP也會降低3%和5%。儘管美國不會受到直接影響,但全球增長放緩和美元的強勁升值,會重挫美國經濟。
針對外界認為,如果歐盟成員國退出歐元區,將通過貨幣迅速貶值,促進產品出口,獲得快速增長的說法,他表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如果一國有了新 貨幣,短期之內確實會對經濟有刺激作用,但長期看來,歐元的解體必然導致新的貨幣制衡關係的建立,新貨幣的作用無法取代國內需求對經濟的推動,不足以補償 內需下降造成的損失。以希臘為例,如果希臘退出歐元區,新的希臘貨幣將對歐元貶值80%,其資產損失將會波及歐洲及其他地區,也會對歐元區的金融市場信心 造成衝擊。與此同時,歐盟的結算體系也會困難叢生,給貿易帶來不利影響。而且,也會給歐洲政治格局帶來變數。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摘自牛斯狗評論)
(責任編輯:王惠綿)

附加價值毛額

2010/07/26-蕭景岳  

附加價值毛額(Gross value added)是較不常見於經濟學的經濟衡量方式,以英國較常使用。

附加價值毛額是為了衡量經濟體某一區域,或產業所創造的商品服務價值,算法與國內生產毛額(GDP)息息相關,為GDP減去產品稅收加上產品補貼即可得之。

以英國而言,英國在厲行減少政府赤字的運動後,已準備將政府支出佔GDP比率,一口氣降到40%。  但是英國對於如何扶持綠能工業,政府卻沒有端出具體政策,或是補助有所差異,以致於經濟的衡量及施政容易被民眾認為有所偏差,此項附加價值毛額也就可能出現差異。
Source

法恩堡航空展顯現各國實力消長

法恩堡航空展顯現各國實力消長

路透 更新日期:2010/07/25 00:59
(路透英國法恩堡23日電)想要見識全球地緣政治與軍事地位由西方移往他們日漸上升的新興對手嗎?無需觀遠,到法恩堡(Farnborough)航空展的各個攤位就可以看到了。
在預料歐洲各國都將削減國防預算情況下─甚至美國也廣被認定未來數十年內也將如此,西方國防廠商與政府的主要目光都集中在新外銷市場上。
亞洲各國軍官與其西方聯絡人員,以及中東各政府官員在各展出攤位與各項展品間徘徊,展出品從最新的歐洲A400M軍事運輸機、無人飛機、火砲到直升機等無所不包。
英國官員們喜歡強調,英國國防預算雖太龐大必須削減,但他們期待國防與安全工業的出口能刺激(經濟)成長。
英國貿易與工業部發言人湯瑪士(Adam Thomas)說:「我們看到新興市場的龐大商機。我們的全球市佔率接近20%,並儘可能的吸引全球各地代表來到法恩堡。」
展覽期間,義大利宣布取消採購25架歐洲戰機(Eurofighter),雖有部分人感到意外,但其他國防廠商都對歐洲各項壞消息強作鎮靜。
他們把希望寄託在尤其來自中東的買家上,高油價伊朗威脅及老舊的機隊,讓這個地區被視為強烈需求高性能戰機。
「英國航太公司」(BAE Systems)說,中東地區買家「錢多多」,其他人則垂涎印度。許多西方業者自認已將這個龐大市場由傳統俄羅斯供應商手中奪下。
除了一向的對手巴基斯坦外,許多人認為印度已開始與中國競賽軍備。
在決定其戰機採購前,巴西空軍也是密切觀察的對象。其他被路透(Reuters)目擊的新興買家包括利比亞空軍代表團。中央社(翻譯)
Source

【匯市新聞】戴爾稱英國經濟增長和通脹前景均已惡化

 財華社深圳新聞中心
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戴爾近日在接受《英國獨立報》采訪時稱,在過去兩個月,英國經濟增長和通脹前景均已惡化。 

他表示,通脹稍微高於央行預期,且6月預算報告中關於提高增值稅的政策意味著,通脹重返目標水平的時間將被推遲,預計通脹在2011年底前都將高於2%的目標。 

戴爾稱,有跡象顯示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他指出,歐洲主權債務問題導致金融市場借貸關系緊張,從而導致銀行和企業籌資現金的能力受到影響。此外,全球各國均在加速財政整合,這也對經濟構成下行風險。他認為,英國經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無法回歸正常水平。  但他稱,英國發生主權債務危機並對經濟構成顯著威脅的風險至少暫時已經消失,當局已經通過緊急預算緩解相關風險。 
Source

英國駐華使館經濟學家解讀英金融監管改革

從“三方系統”到三個新機構    
英國聯合政府上台1個月,便提出金融監管改革方案,徹底顛覆前首相布朗於1997年任財政大臣時建立的“三方系統”金融監管體系。拆分金融服務管理局,將監管職責和權力集中到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    

這個被認為是英國政府13年來最重要的金融監管改革的深層原因是什麼?會有怎樣的具體動作?中英金融合作現狀如何?來自英國駐華大使館的經濟學家孟平(Peter Mumford)作出如下解讀:    

改革的深層原因    
孟平:在此事上,新政府的觀點是此前的“三方系統”[財政部、央行、金融服務管理局(FSA)]並沒有成功完成確保英國金融穩定的任務。金融危機令該體系的基本弱點無處遁形。因此,需要進行改革,調整金融系統,避免重覆破壞。    在“三方系統”下,FSA對行業和公司進行監管,但缺乏對一個整體金融體系的系統性掌控。金融體系改革則圍繞着提高信息共享和更好的協同作用。不過,統一的審慎監管的原則和獨立於政府之外,這兩點保持不變。    

具體變化    
孟平:政府將取消目前的“三方系統”,FSA將不會以現在的形式存在於金融框架中。擬議的改革包括三個新機構的建立。首先,英格蘭銀行將成立一個獨立的金融政策委員會(FPC),其主要職責就是維持金融系統的穩定性,掌握宏觀政策工具。其次,英格蘭銀行將成立一個下屬機構審慎監管局(PRA),央行將新增一位副行長負責審慎監管,此人同樣也將是PRA的負責人。PRA的主要職責是金融機構的日常監管,以促進金融公司的穩定性為首要目標。第三,成立一個新的消費者保護和市場管理局 (CPMA),其主要職能是維持金融服務市場的信心。    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已經表示,將在2年內完成建立新管理架構的立法。同時,一個過渡的FPC也將建立。    

英中合作不斷提升    
孟平: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顯然,中國在重塑國際監管體系的改革和標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歡迎中國建設性地參與到這場全球大討論中來。這些事務也將繼續在雙邊接觸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中英經濟財經對話機制,兩國間金融監管、改革和發展的政策和技術協作都已經達到了一個空前的層次。
Source

〔英國經濟〕7月英國房屋要價今年首降,因供應增加

地產網站Rightmove周一公布,7月英國房屋要價今年首次下降,拖累按年升幅由6月時的5.0%下降至3.7%.
Rightmove認為房價走軟的原因是待售房屋量增加,令買家獲得更多主動權.
Rightmove的主管Miles Shipside:"每月批準的新抵押貸款宗數還不到新增待售房屋數量的一半...下半年將成為買方市場."
Rightmove表示,房屋供應量較上年同期增加了近50%,而很多買家卻很難獲得抵押貸款.
Rightmove預期,由於公共支出縮減和經濟前景更加疲軟打擊信心,房屋要價在上半年的約7%漲幅,將被下半年的下跌所抵消.
Source

2010/07/25

Nick Clegg dismisses 'Brokeback coalition' jibe

Britain's deputy Prime Minister, Nick Clegg  
Nick Clegg dismissed the reported comments as a "colourful phrase"
 
Deputy PM Nick Clegg has dismissed criticism of the coalition government from backbench MPs.
Ex-shadow home secretary David Davis reportedly repeated a description of the government as a "Brokeback coalition", referring to the Hollywood film about two gay cowboys.
Mr Clegg told the BBC it was a "colourful phrase" which did not capture the coalition "spirit".
Culture Secretary Jeremy Hunt has also brushed off the alleged insult.
The Financial Times reported Mr Davis was overheard making the comments during a private lunch. He has denied making the comments.
Meanwhile, Liberal Democrat MP Tim Farron has said many Tory MPs were "toxic".
'National interest' Mr Farron claimed on Friday that David Cameron was using coalition partners as a "cover" for unpopular decisions.
Mr Clegg dismissed suggestions of tensions within the Tory-Lib Dem government.
Referring to the "Brokeback coalition" reference, he said: "It is a colourful phrase, but I do not think it really captures the spirit of the coalition, which is two separate parties led by two separate leaders - myself and David Cameron - recognising that this country is facing some very difficult short-term challenges."
He stressed it was about coming together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so that the economy grew,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were dealt with, and the focus was on the "best education" and the "best healthcare".
He said: "People across the country at large ... are responding very positively to the sight of two parties working together for the long-term benefit of the country."
Speaking to the BBC's Andrew Marr Show on Sunday, Mr Hunt, a Conservative MP, said the alleged "Brokeback coalition" description was "a very catchy phrase".
"But there is a very important point about this coalition, which is that before the election people were crying out for a new type of politics," he said.
"They said 'why can't politicians sit around a table and talk to each other?'
"Well if you had been a fly on the wall at our cabinet meeting on Friday at Chequers you would have seen that - people from different parties rolling up their sleeves."
Source
 

棒打金融肥貓 全球有志一同

文/林麗美
高薪酬零風險 民眾看不下去!
幾波金融危機,讓企業界與金融界的肥貓,無所遁形,賠錢的時候,是賠投資人的錢,賺錢的時候,肥貓大分紅利,喝湯吃肉後,再分點骨頭給投資人啃。

我家鄰居養了一隻可愛的肥貓JJ,說不出是來自名門貴族,或是混血雜種,黑底摻雜著黃色金毛與冷冷的灰白,配上一副「形狀像驚歎號」的鼻子,貴氣十足。拜 全球化之賜,貓主人經常到國外出差,讓我有一親芳澤的機會(受託照顧)。我雖然喜歡小動物,卻不想負養育之責,動物和人一樣難纏,會有情緒、會不聽使喚、 會叛變,我討厭這種感覺,至今還是堅守原則──只養植物,不養動物。
肥貓JJ很有個性,平常自掃門前雪,不必別人為它把屎、把尿或洗澡,不隨人起舞;有點自閉,經常躲在櫃子裡,悶不吭聲。肥貓JJ略有小聰明,會自己 彈跳開房門;略有才藝娛樂人類,不過只挑人行事,我有幸被它看得起,只要我進門,它就自動跳到桌上,等待我和它玩耍,叫它伸懶腰運動,就四腳朝天,全身拉 長翻滾又翻滾,柔軟的小頭,不時在檯面上東磨西蹭;叫它擦屁屁,就自動把屁股抬得高高的,好不可愛!奇怪的是,這些高難度動作,只有我一人叫得動,它的主 人怎麼逗都不成。肥貓JJ雖然有點吃裡扒外、有點自私、冷漠、悶燒,只顧自己,不管別人,還是挺有人氣的。不像全球的「金融肥貓」,人人喊打。

金融業紅利 居高不下
九○年代以來,幾波金融危機,讓企業界與金融界的肥貓,無所遁形,原來全球的肥貓,都是靠投資人與納稅人的錢豢養出來的。賠錢的時候,是賠投資人的 錢,肥貓高薪照領、手續費照拿;賺錢的時候,肥貓大分紅利,喝湯吃肉後,再分點骨頭給投資人啃。最令納稅人生氣的是,金融海嘯發生後,各國政府為了避免骨 牌效應,一波波地推出金援計畫,拿納稅人的錢,為那些不負責任、不爭氣的賠錢貨紓困!
感受到民眾對於華爾街奢侈風氣的怒火,部分美國銀行趕緊採取一些先發制人的動作。在今年稍早已清償100億美元紓困金的高盛投資銀行,撥出 167.1億美元,或約今年前9個月淨營收的47%以支付薪酬紅利。但為了平息眾怒,高盛趕緊宣布將不會分發現金紅利給高層,而改發股票,但5年內不能轉 換成現金。據調查,今年華爾街的銀行,將支付高達260億美元的紅利,較去年的184億美元增加許多。
據統計,美國國際集團(AIG)、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花旗集團、全國金融(Countrywide Financial)、雷曼兄弟、美林證券與華盛頓互惠銀行等7家遭賤價出售或接受紓困的金融機構高層,自2005年起共支領約4.6億美元的績效薪酬, 而且半數都是現金支付。公司一窮二白,「肥貓」卻荷包滿滿,難怪大家對肥貓恨之入骨,討伐之聲不絕於耳,政府、學者與民間監督單位,都紛紛採取行動。
美國多位頂尖經濟學家主張,政府應要求金融機構事先預扣高階主管薪酬,做為未來破產或紓困之用;另有人主張,華爾街分紅應「與銀行之各類證券表現」 連動,才能避免投機自肥。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發表的「史廣報告(Squam Lake Report)」中建議美國政府,防堵金融機構高階主管投機行為的最好方法,是預先扣除薪資報酬的一定比率,做為未來銀行破產紓困之用,而不是設定薪酬上 限。這筆預先扣除的金額,將保留幾年,若在管理期間未有疏失,則可領回。

學者主張主管應分擔風險
如此一來,銀行高階主管比較會站在納稅人的角度來思考,而不是站在純股東的立場。畢竟納稅人在華爾街大銀行獲利時,分不到任何好處,當它倒閉時卻要承擔紓困的代價。如果是單純的股東心態,則會為了快速獲利而不顧短期風險。
也有法界學者認為,華爾街高層的分紅,應與「該公司的股票及債券表現」連動,以嚇阻過度槓桿及投機自肥。例如,某高階主管獲得的分紅是3%的普通股,未來可考慮發放普通股、優先股及債券各1%來取代。
這麼做的好處是,把紅利分散到優先股及債券上,當銀行出現鉅額虧損,這些主管就必須承擔個人分紅泡沫化的風險,讓所有業務都與經營者形成生命共同 體,就不會產生顧此失彼的缺點。金融機構的債務往往高於股權,以高盛為例,2009年的資本結構有640億美元的普通股,優先股及長短期債務卻高達 2,300億美元,將近4倍之多。
歐盟的反肥貓聲勢,也在醞釀當中。歐盟6月中旬也明訂,銀行主管分紅最多不能超過薪酬的50%。今年3月,歐洲議會曾主張發放「次順位債券」,當做銀行主管的分紅,換句話說,一旦公司破產,主管求償順序排在比較後面,同時分紅應保留5年做為虧損預備金。
銀行業的復甦 還是靠納稅人紓困
英國金融危機的信用擴張、以及資產泡沫化事件,層出不窮,危及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為了避免危機再發生,英國財政部6月16日宣布,將廢除 「金融監理署(FSA)」,未來金融產業的監管,由中央銀行下的金融政策委員會負責。英國央行總裁金恩Mervyn King的說法很貼切:「央行在金融穩定的角色,是大家舞跳得太瘋狂時,把音樂轉小聲一點。」
1997年才成立的英國金融監理署,只專注在規範,沒有人控制金融機構的債務,當問題發生時,沒有人知道誰是主事者,也因此未能看到金融海嘯的前兆,及早發現經營欠佳銀行的弊端。
有感於銀行產業的復甦,是建立在納稅人出資的紓困行動上,英國首相布朗和法國總統薩科奇,雙雙出面贊同課徵高額「紅利稅」。他們在《華爾街日報》的 社論上寫道:「我們同意,紅利相關的一次性稅項,應該納入優先考慮。」這篇罕見的聯合聲明,被解讀為歐洲打擊銀行業高額紅利的決心。英國宣布,今年銀行紅 利超過25,000英鎊的部分,必須課徵一次性的50%紅利稅。這項規定涵蓋所有形式的紅利,包括延遲股票的獎勵等,而且設在英國的美國銀行子公司,也必 須遵守這項規定。
日本新措施 防止肥貓更肥
亞洲的日本也有新措施,在今年會計年度結束前(3月31日),訂定上市公司高階主管的薪資監控機制,凡是年薪資、紅利、股票選擇權與其他津貼加起來,超過日幣1億圓、或相當於100萬美元者,都必須「個別」揭露。
這項法規尚未實施以前,日本上市公司只要將高階主管的年報酬「整體」揭露即可,不須指名道姓說出個人所得。例如,Sony去(2009)年度所揭露 的20位高階主管報酬,總共有28.7億日圓、或說平均每人薪資報酬為1,435萬日圓。同業Panasonic的20位最高階主管,則領取9.66億日 圓,平均每人薪資所得4,830萬日圓。而汽車業龍頭Toyota的36位最高階主管,則是領取固定薪資,平均每人約3,760萬日圓。日產汽車今年度所 揭露的是,12位高階主管總共領取1.41億日圓。
日本「金融服務局」(相當於台灣的「金管會」)對外表示,這項制度改變的用意,是讓上市公司朝向透明化的方向邁進。其實,日本企業比較有制度,訂定 薪資的彈性不像歐洲企業那樣大,比較歐洲、美國與日本年營收超過109.4億美元以上企業的執行長(CEO)報酬,差很大。日本CEO的平均年報酬,是 1.35億美元;歐洲CEO是近6億美元;而美國CEO則是12億美元。

台灣金管會也祭防堵措施
台灣自從前金聯董事長陳松柱月薪40萬元、分紅千萬元以上,引發出「自肥案」後,行政院也通過「肥貓條款」,規定財政部派任、或推薦的公股負責人,月薪最多32萬元,規模愈小、薪水愈低,而且非固定收入不能超過固定收入,不少公股負責人將被減薪。
台灣金管會今年也祭出「反肥貓條款」,修正包括「銀行、票券金融公司及金融控股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明定未來只要營運
績效未達標準,年報須強制 揭露個別董事、監察人及總經理酬金。另立法院最近也3讀通過「肥貓瘦身條款」的公司法修正案,規定接受政府紓困達到新台幣10億元以上的企業,必須到立法 院報告自救計畫。看來不負責任、不知潔身自愛的肥貓,全球任何一個角落,都是人人喊打。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7月號-第399期】
Source

[Finance-Research] 歐盟銀行壓力測試

沒想到 European Union 監管會﹐在這次 銀行壓力測試 裡 竟然忽略掉 主權債務違約風險測試。 這明明是市場最擔心的事情。 

債權﹐就像 Credit Card 一樣﹐是建立在這種無形的信用和信心上。 你可以一頭熱的相信 這個人/公司/銀行/州政府/國家 可以還你錢﹐也可以悲觀看待市場﹐相信 明天就是世界末日﹐然後大家卯起來的把銀根鎖緊。 但是這樣對大家一點沒好處都沒有

現在 歐盟監管會﹐已經花了兩個月﹐交出一張成績單﹐雖然 測試的重點 ﹐不是我們最關心的﹐就好比我們想要知道一個人的英文能力﹐他不給你他的英文考試成績﹐確強調他數學考80分。 重點沒抓到﹐但是畢竟人家已經很有誠意了。

我想﹐如果真的來測試 掉 主權債務違約, 恐怕倒的又是一堆吧。

紙是包不住火的﹐不知道﹐這張成績單﹐可以燒多久



WSJ

洲銀行業監管委員會(Committee of European Banking Supervisors﹐簡稱CEBS)週五表示﹐在91家接受歐盟(European Union)壓力測試的銀行中﹐基於兩個基本假設﹐有7家銀行的一級資本比率未達到6%的要求。

CEBS在公佈壓力測試結果的報告中表示 ﹐若要令所有這些未達標銀行的一級資本比率達到6%﹐需要注入資金的總規模將為35億歐元。

歐盟的決策者們希望公佈壓力測試結果將緩解投 資者對如下兩個方面的擔心程度﹕一是銀行系統健康狀況﹐二是為改善銀行狀況納稅人所需承擔的潛在成本。

一級資本包括普通股和優先股、現金 儲備和部分其他的長期混合證券。

最惡劣的假設情況是﹕未來18個月歐盟本地生產總值(GDP)較預期低3個百分點(暗示經濟出現溫和的二 次探底)﹐並且國債市場出現新一輪劇烈波動。

但是壓力測試模型並沒有明確作出出現主權違約的假設﹐這反映出一種政治信念﹐即歐盟﹐尤其是 歐元區成員國無一可能違約。

同樣地﹐壓力測試中包含的“主權風險衝擊”僅要求銀行承擔各自交易帳戶中所持國債造成的損失﹐而無需承擔到期 國債違約損失。

這七家未通過測試的銀行包括一家希臘銀行ATEBank﹐一家德國銀行Hypo Real Estate和五家西班牙的儲蓄銀行。這五家西班牙銀行分別是﹕Unnim、Diada、Espiga、Banca Civica和Cajasur。

此 外﹐歐盟委員會、歐洲央行和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在週五發佈的聯合聲明中稱﹐歐盟範圍內銀行業壓力測試證明歐盟銀行系統在危機期間整體可表現出抗干擾性。

這 幾大機構稱﹐壓力測試顯示﹐歐洲銀行有能力承受負面宏觀經濟影響和金融衝擊﹐壓力測試是朝著重塑市場信心的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三大機構 稱﹐測試結果顯示個別銀行需要額外增資﹐那麼所涉及的銀行應採取必要措施強化資本實力。若有必要﹐未通過壓力測試的銀行可能需要根據歐盟成員國救助準則﹐ 動用成員國政府設立的救助工具。

2010年07月24日08:23
歐盟銀行壓力測試忽略主權債務違約風險


盟監管部門週五表示﹐與2009年初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實 施的銀行壓力測試相比﹐歐洲銀行壓力測試在經濟增長假設方面的標準更為嚴格。

美國銀行業壓力測試當時認定﹐美國19家大型銀行中有10家 銀行需要補充總計750億美元的額外資本。

歐洲監管部門急於強調測試的嚴格性是為了以 此提振外界對歐洲銀行業的信心﹐因為目前市場對歐洲銀行在主權債務方面的敞口感到憂慮﹔但他們卻忽略了兩個重要參數。

儘管市場自5月份 就陷入慌亂﹐投資者開始擔心希臘及其他負債嚴重的歐元區國家可能違約或被迫重組債務﹐但歐洲監管部門此次並沒有進行主權債務違約風險測試。

另 外﹐他們也沒有測試銀行是否擁有足夠多的緩沖流動性﹐也就是易於出售的資產池﹐這些關係到銀行能否履行未來的償款義務以及為當前活動進行融資。融資模式存 在缺陷是一些金融機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倒閉的主要原因﹐其中就包括英國銀行Northern Rock。


2010年7月24日 04:33
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公佈壓力測試數據

盟(European Union)的銀行業監管機構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Committee of European Banking Supervisors﹐簡稱CEBS)週五表示﹐在評估大型銀行對壓力測試中最悲觀假設情況的耐受力時﹐將其資產價值抵消了5,660億歐元。

CESB 表示﹐在評估溫和的二次探底和國債市場出現新一輪劇烈波動的共同影響時﹐接受壓力測試的91家銀行的一級資本比率平均為9.2%﹐較達標水平6%高出 3.2個百分點。

只有七家銀行的一級資本比率低於6%﹐未能達標。

根據報告﹐91家接受測試的銀行資產佔歐盟銀行業總資 產的65%以上﹐接受測試的銀行資產佔各歐盟成員國銀行業資產規模的逾50%。

CEBS假設的銀行損失主要是貸款損失﹐而不是備受關注的 因持有國債造成的損失。

CEBS表示﹐在悲觀情況下(假設歐盟經濟今年增長為零﹐明年 為萎縮0.4%)假定的4,728億歐元損失是資產減值損失。還假定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將出現259億歐元的交易損失。

此外﹐CEBS還評 估了銀行在交易帳戶中持有的國債價值下降389億歐元將帶來的風險。計入長期資產帳戶下的持有到期國債的估值損失不在本次測試的考慮之內。

據 報導﹐CEBS還在壓力測試中假設了主權風險造成衝擊的情況﹐以評估國債市場重演4、5月危機時銀行的耐受力。

為模擬5月份國債市場劇烈 波動的一幕﹐CEBS在“主權風險衝擊”情境中假定﹐歐盟所有成員國的市場利率都普遍上漲﹐其中3個月期貨幣市場利率上漲1.25個百分點﹐10年期國債 利率上漲0.75個百分點。

CEBS還根據各國國債的歷史波動性﹐假設了個別國家國債將出現額外損失的情況。

他們假設﹐ 在最悲觀的情況下﹐希臘國債平均加權的折價幅度將達到23.1%﹐西班牙和葡萄牙國債的折價幅度分別為12.3%和14%。

但是壓力測試 模型並沒有明確作出出現主權違約的假設﹐這反映出一種政治信念﹐即歐盟﹐尤其是歐元區成員國無一可能違約。

2010年07月24日08:31
歐盟批准西班牙和葡萄牙延長銀行業支持項目
(謎之聲: 成績單上明明說沒問題﹐何必要延長﹖﹖)

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週五表示﹐西班牙和葡萄牙可以將各自銀行業支持項目期限延長至2010年底。

歐盟委員會稱﹐獲准延期的項目包括 葡萄牙的銀行擔保和銀行資本重組項目以及西班牙的銀行業資本重組項目。

根據延期之後的銀行支持舉措﹐葡萄牙銀行要獲得政府擔保則需要交付 更高的保證金﹐以此鼓勵銀行在不借助政府支持的情況下自行融資。

2010年07月22日15:13
歐盟委員:中國購買4.2億歐元西班牙和希臘債券是明智投資
(謎之聲: 如果是明智投資﹐怎麼不多買一點﹖﹖)

盟(European Union)貿易委員Karel de Gucht週四表示﹐中國購買了約4.2億歐元希臘和西班牙近期發行的債券。他還稱﹐這是一個明智的投資選擇﹐這些債券幾乎不存在失去價值的風險。

Karel de Gucht在上海的一次媒體簡介會上還表示﹐對於歐盟近期向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提出的有關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申訴﹐他相信WTO會作出有利於歐盟的裁定。

2010年07月24日07:43
歐元小幅走高﹐因壓力測試結果為投資者消化


元週五溫和走高﹐因多數歐洲銀行通過了監管部門的壓力測 試﹔隨著投資者瞭解到壓力測試的細節﹐原先市場對該測試嚴格程度的懷疑也有所減輕﹐這也對歐元有所提振。

提振歐元的因素還包括又一輪好於 預期的數據以及美國股市的後市反彈。數據顯示﹐德國經濟研究所(Ifo) 7月份商業景氣指數上升﹐超過預期水平。

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駐紐約的外匯策略師Sebastien Galy稱﹐美國股市上漲激起了歐元的反彈﹔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上漲約100點。歐元之所以走高還因為投資者開始消化壓力測試的結果﹐壓力測試具 體情況十分詳細﹐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對於該測試嚴格性揮之不去的擔憂。

週五尾盤﹐歐元兌1.2918美元﹐週四尾盤兌1.2892美 元。美元兌87.45日圓﹐週四尾盤兌86.93日圓。歐元兌112.98日圓﹐週四尾盤兌112.05日圓。英鎊兌1.5432美元﹐週四尾盤兌 1.5265美元。美元兌1.0527瑞士法郎﹐週四尾盤兌1.0428瑞士法郎。

美元指數從82.611降至82.475。

歐 盟(European Union)曾預期﹐由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Committee of European Banking Supervisors)開展的銀行業壓力測試將恢復人們對歐洲銀行系統的信任。

測試結果表明﹐有七家銀行需要籌集新的資本﹐以加強資金 實力並抵御潛在經濟滑坡或又一輪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

未能通過壓力測試的銀行分別是五家西班牙的銀行、一家德國銀行和一家希臘銀行。其資 金缺口總共約為35億歐元。

在壓力測試結果公佈前﹐市場波動較大﹐歐元一度觸及 1.2794美元盤中低點﹐這是因為壓力測試顯然不會將主權債務違約的情形納入考察範圍。

Scotia Capital駐多倫多的外匯策略師Sacha Tihanyi稱﹐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 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週五的數據反映出﹐在壓力測試結果公佈前﹐投資者對於增持頭寸非常猶豫。

Tihanyi稱﹐上述數據涵蓋了截至週 二的當週。投資者連續第三週減持兌歐元的頭寸﹐但這種變化十分溫和。

英鎊兌美元大幅走高﹐上漲逾1%﹐因此前公佈的英國第二季度國內生產 總值(GDP)數據超過預期。數據顯示﹐英國第二季度GDP增長1.1%﹐創下四年多來的最快增幅﹐而且也遠高於經濟學家此前預計的0.6%。
Source